一个合理猜测:剧里所有的凶手其实都是丁洛风的人格。
他的主人格或许早已被其它人格所控制,以至于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全程不知情,一直在抓的凶手,其实是自己。
来说说我看到的一些微小细节。
1、警局审讯室监控被关没有人发现异常,是因为丁洛风是一个出入监控室非常正常合理的人选
2、码头拍不到异常,是因为他本来就在那里调查,他以警察身份进入,所以他不是异常出现
3、郝烔和夏轲白仲豪说这个乐队需要主唱回来,说明他们是一伙的,而主脑是丁洛风,在潜意识里成为了杀人团伙
4、在家楼下遇到姐姐和朋友时是4个人,上楼碰到邻居何妙雪的时候,却只有他一个人,而镜头一转房间里又有四个人一起吃饭
4、组员被枪杀他却活着,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人格干的,所以他明明在现场意识清醒却没有开枪杀了林昱水,也没被林昱水杀
6、在警局调查到刘裕威的位置后,警察就集体出动寻找,可还是偏偏被黑衣人先找到,其实这个黑衣人就是丁洛风,他的暗黑人格控制了主人格,所以他抢先找到见过他真面目的刘裕威,杀死他让他永远“闭嘴”,而这里给到黑衣人的镜头,也很明显,是丁洛风。
编剧其实在前面埋了好多钩子,最近的剧情也在一一释出,仔细扒一下真的细思极恐。。。
先说我的打分是7.8。
TVB的制作是有保障的,剧情、对白、演员实力都很有水准。
前段虽然有3个怀疑人选,但是中前段剧情很有欺骗性,让人感觉是老调的判官剧情,凶手一个个突然都露面了,一度想弃剧,这也让我放松了怀疑,中后段的剧情想象力起飞了,反转的时候还是震惊了一下。
后段全程高能啊,现在tvb编剧把握节奏这么成熟了吗,一般都会水一些尴尬的感情戏,或者搞点幽默刻意的调解下气氛,节奏就突然变了觉得怪怪的,但是这个片子没感觉到节奏松懈。
越往后越癫,又癫又合理, 哈哈哈哈哈,真是太癫了,后段一直癫到底,但是心理学理论又是可以支持剧情的,ptsd产生了人格解离,用来保护和支撑主人格的稳定,这部分记忆和情绪碎片需要时间来消化,需要对创伤事件接纳、打破、重建、融合到主人格中去,有些太过重大的打击则可能永久屏蔽。
这是我看过的心理犯罪类剧中,把晦涩难懂的心理疾病,特别是严重多重人格,表达得又贴切又很容易理解,还很有意思,我觉得就应该这么拍。
与人格说再见的时候还是很感动的,这些也是形影不离的“人”啊,人格解离是为应对不同打击而构建的不同身份,初衷是为你好保护你,陪伴你成长,如果可以面对创伤,积极治愈,那么可以正常消解,如果不能消解,那么只能封存,或者特定条件被触发,可能不会人像剧里病情这么严重,一般是会唤醒记忆,或者记忆隐含的某种情绪,以此来影响你的状态和认知行为。
在往后生活中,不断的唤醒记忆或相关情绪,也是一种强化,还是很可悲的。
每个人都会有创伤,也会有封存的记忆,或者某段记忆关联的情绪,这都是成长过程中的经历相关的,尤其是童年阶段,自身能力较弱,对亲人和朋友依赖性强,但是成长环境各有各的限制条件,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的。
这部分记忆和相关的负面情绪,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唤醒,直到真正想通,也就是接纳、重建、融合的过程,必要的时候也需要打破再重建,最终要融合成功将成人格的一部分。
关于精神疾病的犯罪审定,我想说肯定是要负责任的,知道有人格解离或者分裂等疾病,是需要主动接受治疗,是有申报疾病和约束自己的义务,接受精神治疗,消解犯罪人格,也是对该人格的审判。
本身诊断就很困难,现在有核磁脑扫描判断大脑物理器质性改变,但是作案时是哪个人格,说实在的不好断言,就像剧中的提供人格证人来担保,但是证据又很脆弱,不知道现实中有没有如此极端的案例,又有没有绝对准绳来判定。
————————看到21集,我觉得确实不错,后段把片子的含义表达出来了,现在我觉得值7.8分。
希望不要烂尾吧。
这个剧评分低开高走,是因为中前段的欺骗性,看到后面才能看到实质要拍的东西。
还是有理论依据的,然后拍的很有想象力,是我目前看过的心理类的剧中,把多人格处理得最合理和有意思的。
————————看到19集,TVB的制作有保障的,剧情和对白是有水准的,林保怡、陈法蓉演技很强,还有男主张振朗,我一直觉得他还是很实力的演员,这里面演技都还在线,题材也新颖,特别后段的剧情想象力起飞了。
目前我觉得值得7.5分的。
————————这个名字起的不准确,主题其实是心理学犯罪类,和刑侦破案扯不上太多关系。
前段的悬疑制造得不错,我怀疑了3个人,但是到中前段的剧情让人感觉是老调的判官剧情,凶手一个个突然都露面了,一度想弃剧。
但是这也让我的怀疑松懈了,直到中后段开始反转, 还是给震惊了一下的, 而且越往后越有意思,不要觉得狗血,人如此复杂,还是有合理性的。
特别是看过一些心理学入门书籍,可以感受到这是一部从童年创伤引起PTSD,导致了屏蔽记忆,因为长期精神压抑,导致了人格解离,后端开始慢慢勇敢的面对、认识、接纳、和解,我觉得还是挺感动的。
我查了人格解离和人格分裂还是不同的,人格解离是短暂可逆,是对一些创伤性记忆,导致的长期心理压抑,迫使自身解离成多个身份来面对,一般不需要药物干预,但是需要持续心理疏导。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又不可估量的,原生家庭有创伤的人,在长大后,会逐渐走向两种极端,《刑侦12》中也不缺乏类似悲惨底色的人物。
1、丁洛风丁洛风的童年充满创伤,小时候遭受母亲的虐待,母亲偏执的行为影响了丁洛风的生活和心理。
那一场大火,烧毁了二人最后的母子羁绊,给丁洛风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同时也导致丁洛风成年后仍然难以释怀,对母亲充满抗拒。
2、刑凯刑凯的原生家庭对他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小不被父母喜爱,不断遭受父亲家暴,刑凯一直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为了分担这些痛苦,他分离出了其他人格,来保护他。
3、傅洋山&傅成山傅家兄弟二人,表面上看着光鲜亮丽,家庭和睦,实则背地里,从小目睹着父亲家暴母亲的场景,想要挣脱,却又无法挣脱。
以至于长大后,傅洋山出国留学,不愿回家继承家业,而所有的重担和痛苦,都由弟弟承担,傅成山也不敢反抗父亲,所以不管傅德善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傅一鸣,他都不敢站出来替儿子说话。
4、李欣李欣和她的父母关系不太好,导致她遭遇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被对方好色的儿子骚扰时,她的父母不仅不帮她说话,还认为她是在小题大做,向着外人,这让她感到了不被理解和不被保护,进而可能促使她产生了通过极端方式来寻求“正义”的心理。
港台和大陆由于近代所受文化浸淫的不同,看待人权和犯罪的习惯性角度截然不同。
《刑侦12》在临近结局让我联想到之前很入迷的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两部电视剧的剧情主题、体系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当他们面对造成社会性恶意事件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先将被告作为“人”这个个体去看待,甚至先作为“受害者”去分析,再希望借由个体去推导整体,以求掌握规律去规避同样的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最后再到量刑。
但是大陆在面临同样事件时,第一现实诉求通常是“除恶”。
我并非意图指出孰优孰劣,只是觉得文化对社会人的思维影响还挺有意思的。
或许拿影视对比现实有些许不对称,但也只是有感而发。
最后关于《刑侦》剧情本身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太“艺术性”了,以至于偏离了这个IP的写实内核。
近些年TVB的剧总给观众一种噱头大于内容的感觉…我个人认为刑侦IP迷人之处在于写实的犯罪与查案参杂人性与人情,但现在真的有点本末倒置,剧情反而支撑不起来。
yoyo不会是接受公司安排或者档期不够才接下何妙雪这个配角的吧?
抑或崇拜林保怡想要合作?
纯工具性白月光女性角色,白开水型角色…人设不丰满也不出彩,私心觉得摆在这个位置有点可惜。
傅嘉莉的角色我更加喜欢,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傅嘉莉演戏…还以为是新晋小花!
她的气质和扮相太精英了,完美贴合高知女性人设,而且气质真的好温婉啊!!
是我中意的类型!!
保怡正常发挥,不多评价是因为你在我心中依旧完美!
能不能多拍戏!
BH振朗啊!!
终于出头咗!!
从配角时期就合眼缘的小生,TVB的港男气质代表喔。
虽然刑凯这个角色不能成为张振朗在我心中的代表角色,但也算一张合格试卷。
一气呵成倾吐这么多,看来写观后感真得情绪饱满到位才行!
可能是因为好久没看TVB,尤其还有那么多青春里的熟悉面孔,不吐不快。
而且至少有三个人格没有存在的必要,感觉是故意多几个人格唬人的,虽然我也猜到了一点姐姐是假的但八个真的很离谱,最后大结局我还以为警察会及时拦住他们来着,还是不理解姐姐的人格怎么就没了,最后就剩下她了啊,是因为心愿已了报仇了所以离开了?
也不交代清楚,真是的。
傅洋山到底为啥要杀姐姐,被弟弟看到了为啥要烧他全家?
关键是弟弟没死就不理了?
就不担心以后爆出来吗?
行为逻辑真的很矛盾。
后面针对弱势群体的案件是那个校长做的,那零星分布的作案手法高明的其他案子凶手又是谁?
傅洋山还是他爸?
感觉也没有说清楚。
还有最后那个镜头也意味不明的,不知道想表达啥,总之整部剧就是糊里糊涂的该解释的不解释。
林保怡真的老了好多好多,看老头跟年轻的单亲妈妈谈恋爱真的好尬……
编剧真的很用心,里面的每个人物都血肉丰满。
其实这个剧是想要跟童年过去和解的。
最后才感觉到,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跟自己所有的过去和解,人才能向前走。
林保怡演太好了,人格分裂就被他演到让人真的恐惧诶,有这种感觉的还是小学看热带侦探。
又一种感受闭合了我终于知道一个剧好不好的终点是什么了,就是它有没有传达的东西,“执法者们”就是单纯的堆叠他们认为的悬疑啊,或者刺激感官的画面,却没个案件都没有核心想表达的东西,违背了作为一个作品基本的诉求,我觉得任何人创作一个东西,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或者记录他认为精彩的内容,执法者缺少跳脱常理或者生活的故事,可悲的是也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没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于是就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惹人厌烦。
刑侦就不一样了,它有它的主线,主角,主角都有自己的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或者天然个性优势,或者起到链接的作用,看起来就会一气呵成,有了骨头,自然血肉就有所依附,看着很舒服。
心理学相关的港剧,拍得很不错的港剧,看完也值得反思,更懂得跟不同时期的自己和解,也更懂得理解别人。
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在线,跟以往的港剧风格不同,拍摄手法也新颖!
心理学相关的港剧,拍得很不错的港剧,看完也值得反思,更懂得跟不同时期的自己和解,也更懂得理解别人。
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在线,跟以往的港剧风格不同,拍摄手法也新颖!
心理学相关的港剧,拍得很不错的港剧,看完也值得反思,更懂得跟不同时期的自己和解,也更懂得理解别人。
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在线,跟以往的港剧风格不同,拍摄手法也新颖!
丁少芸在剧里的形象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作为贯穿关键剧情的重要人物,她的命运轨迹和一些偏执想法的背后,其实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性格特质:温柔表象下的病态控制欲表面上,丁少芸展现出温柔长姐的形象,给人一种亲和、体贴的感觉。
然而,在这温柔的面具之下,隐藏着强烈且病态的控制欲。
她利用童年火场救弟的恩情,将弟弟丁洛风紧紧束缚,在情感和生活上不断干涉,试图让弟弟的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行为动机:创伤引发的极端“守护”丁少芸一系列极端行为的背后,源于童年时期与弟弟共同遭受的母亲虐待。
原生家庭的创伤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使得她的心理逐渐扭曲。
她将自己的行为包装成“为弟弟好”“帮弟弟复仇”,以这种自我合理化的方式,在医院纵火谋杀母亲。
看似是在宣泄仇恨,实则是其内心创伤与扭曲情感的极端爆发,用错误的方式“守护”弟弟。
角色塑造:双面人格与命运羁绊在角色塑造上,丁少芸呈现出双面人格的特点,能够在温柔与疯癫之间无缝切换。
剧中她和弟弟相同的烧伤疤痕这一细节设计精妙,不仅是两人共同创伤的外在体现,更暗示了他们命运的共生的关系,其实丁少芸就是丁洛风的人格之一。
通过丁少芸这一角色,剧集深入探讨了原生家庭创伤、情感勒索等现实问题,让我们在看剧的过程中,对人性的阴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对家庭关系、心理创伤等社会问题的思考,这点也很好的体现了港剧在人性挖掘上的深度与广度!
这部剧就像被强行缝合的双头鹰,以"新七宗罪"为左翼展开阶级批判,用"多重人格障碍"作右翼剖析心理深渊——单拎出任何一条故事线都堪称惊艳,可惜拼在一起就成了相互掣肘的遗憾品。
左翼之刃:新七宗罪的阶级解剖课编剧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将"欺凌罪-垄断罪-贩毒罪-污染罪-虐儿罪-虐畜罪-不义罪"这七把匕首,依次插进当代社会的主动脉。
12个案件像12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资本异化人性的全过程。
首案"欺凌罪"堪称当代《变形记》:那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豪门少爷,物质丰裕到连快感都需要通过施虐来获取。
当他用链条将穷人囚禁时,脸上浮现的竟是救世主般的悲悯——这比纯粹的恶更令人胆寒。
后续每个案件都在重复这个恐怖公式:当资本积累突破某个临界值,剥削就会从经济领域渗透到精神层面,最终把活人异化为"以他人痛苦为养料的怪物"。
特别震撼的是"污染罪"里化工厂老板的诡辩:"这些村民的癌症发病率只提高了47%,在统计学上根本不显著"。
这种用Excel表格计算人命的冷酷,比任何血腥场面都更能揭示阶级矛盾的实质:不是贫富差距,而是上层阶级已经进化成与底层不同的物种。
右翼迷宫:解离症患者的两种生存样本如果说刑侦线在批判外部世界的异化,心理线则展现了人被异化后的内部图景。
剧中呈现的两种解离症结局,堪比精神领域的《双城记》。
邢凯代表理想化的"整合派"。
他能与自己的人格和平共处,这种人格生态圈令人想起《致命ID》里那句"每个人格都是幸存者"。
最终他完成的人格整合不是消灭,而是像交响乐团般让各声部和谐共鸣——火场中那个比出的手势,既是向Sunny的告别,也是自我完整的宣言。
而丁洛风则是恐怖的"抹杀派"。
他像被困在《楚门的世界》里的植物人,其他人格联手编织的虚假记忆,让他连"自己正在被保护"的认知都没有。
当其他人格被“姐姐”逐个清除时,他的精神世界就像被拆迁的违章建筑,最后只剩下一具空洞的躯壳。
这个结局细思极恐:如果构成"我"的记忆和情感都是可拆卸的零件,那么所谓的"自我"是否只是人格们轮流值班产生的幻觉?
遗憾的缝合线两条主线本可以成为互相映照的镜子:外部世界的阶级压迫如何导致内部精神的分裂?
人格战争又怎样外化为社会暴力?
可惜编剧在25集的篇幅里塞进了太多支线:傅教授的洗脑装置像突然出现的科幻道具,杨医生沦为推进剧情的工具人,更别说那些分散注意力的感情戏——就像把《人民的名义》和《禁闭岛》强行剪辑在一起,最终让两个本该深刻的故事都失去了穿刺现实的力度。
当最后丁洛风呆滞地沉浸在傅教授编织的幻境中时,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恰好成了整部剧的隐喻:我们明明看见了精彩的阶级寓言和心理学报告,却因为叙事上的贪多求全,最终只能收获被打了折扣的思想冲击。
后期剧情也太恶心了,丁洛风掉马前剧情我只是觉得离谱加莫名其妙,觉得案件挺敷衍的。
丁洛风一个人又要当警察查案,又要杀人,又要运营网站,还要抽空谈恋爱,简直超人。
而且丁洛风这个年纪这个样子看起来像精通电脑的人吗?
但这些都是小问题,最多就是离谱了点。
丁洛风掉马后的剧情,应该说邢凯被发现人格分裂后剧情就开始有点恶心的趋势了。
一个警察有人格分裂,居然没有停他的职,或者是先做好人格分裂程度的评估,就让他继续去上班,一点都不怕他失控。
丁洛风知道自己是新七宗罪的凶手后,虽然有表现出震惊和一时不能接受,但是很快觉得杀人的是他的人格不是他,给自己脱罪脱地非常快。
其他死者就算是死有余辜,那他的两个手下呢,江梓乐呢,他杀了三个警察,剧里完全没有体现出他对这三个人死亡的愧疚感。
邢凯知道丁洛风是凶手后,也特别自然地接受杀人的是丁的人格不是丁,一点替江梓乐报仇的想法都没有,真是好兄弟。
就算知道丁的其他人格才是凶手,那也要立刻抓人吧,他一点都不担心丁在此期间又杀人吗?
杨芷菲明知邢凯也有个暗黑人格,时时失控也一直包庇,甚至邢凯后面都两次动手杀邓安被她阻止了,也还在包庇,完全不在乎邓安是不是会死(虽然邓安该死),没有一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
结合最近两宗精神病杀人的案件,这剧我真是越看越气!!!
不是在片头加几句名人名言就会变成《犯罪心理》,也不是在受害者体内摆几个虫子就会变成《沉默的羔羊》
放在现在的港剧里,这部剧够敢写,死人够快,最后坏人还赢了,少见了。比同时期黄宗泽那个可好多了。
被林保怡骗进来,又被林保怡的配音持续骗到结局。这个剧很差劲,它们该抄的是杜琪峰的《神探》,而不是日本推理作品。尤其是丁洛风和女邻居,实在是太东野圭吾了。小案子没意思,串起来的大案子更没意思。唉。
看了不到一半,被短视频剧透完了……这就是一整部剧只讲一个案件的坏处
男主是那种很讨厌的个人英雄主义性格,第一集就让人看不进去,跟踪就差把我是警察写在脸上了。男主偷拿证物去化验,耽误其他同事办案,不知道还以为是帮凶。没有林保怡,看都不会看。
劇本的設定初衷是蠻好的,在如今高壓的環境下人人都有精神病,香港版24個比利。但結尾沒處理好有點硬凹正能量。比起推理這部更應該是心理劇。9個人格都演得很好。20250602mark
某人明牌之后,剧情就开始崩坏了,老人地铁手机.jpg
除了人格分裂就没有别的梗可以玩了?
剧情上依旧很多瑕疵,跟以前的港剧比差太多了,但是还是比隔壁的执法者们好很多,最后还有一点剧情反转小高潮,没有急转直下,林保怡、陈法蓉和张松枝的表演真的很出彩。
新七宗罪
还行 主要看看演技 但还是快进⏩
非常精彩,好久没看到这么出挑的剧了,脑洞大有意思,居然那么低得分,呵呵
其实还可以,还是很喜欢林保怡。
离大谱的剧,男主双重人格完全就是加戏博眼球,一个警队搅shi棍一样的存在。开头各种虐女,只能说糊就是好,这都没人喷。1集时间男主能和自己另一个人格聊半天,然后自己发疯式探案发一会儿。老子就是要查案!!真一整个大无语,警察总署都管不了你,真拿自己当孙悟空了?一个刑侦片最后演的好像什么升维的神话故事,难看的一批
可能系我唔明香港d法律,系全世界都知道噶情况下,警察有精神分裂都仲可以继续做警察,咁样讲得通咩?
演技都很在线,陈法蓉好飒,张松枝演技很好
不像人写的剧本,像AI剧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什么证据当连环查,画面又还可正常体现出来就是渐进弱智……再加上啥组织啥公审像大杂烩。张振郎里头特麻木特油腻特没演技。6弃,自己过家家去吧。
本来3星的,但是tvb 现在能有个让我坚持完的不容易。。。
这样的剧本可以拍得更好的, 结尾火场那3毛钱的特效我真的是吐槽你一辈子
林保怡三星保底,不过白天查案晚上犯罪会不会太忙,结尾有点过于紧凑,感觉还能再拍多五集,整体瑕不掩瑜,期待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