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诹访敦彦
主演:碧翠斯·黛尔,町田康,馬野裕朗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法语年份:2001
简介:《广岛别恋》其实是一部很有味道的电影,Béatrice只演她自己,一部如同making off 的胶片电影,一个日本导演要重拍《广岛之恋》被一个叫Béatrice dalle的法国女星给毁了这个计划,因为她的一切都符合外国人对法国女人的想像标准,她总也演不好那个30多年前黑白老片里的......详细 >
C,啊……呃……我是不是不该在还没看过广岛之恋的情况下看此片?
不同于正常的“翻拍”,诹访敦彦试图把《广岛之恋》中的情绪彻底引进现实中来。
Béatrice Dalle怎麼看起來跟吸了毒一樣⋯
激素稳定的时候看比较好,只能说幸好我没烟瘾
女主怎么会找这么丑的。。。
7.5/10 于后半程渐入佳境。
记忆
#TGHFF54#
#金马54#太实验性质的致敬雷乃杜拉斯丽娃冈田英次,穿插广岛之恋的剧照台词,导演亲身上阵经常从讲戏化妆开拍结束NG沟通一条长镜头表现,老了的372野玫瑰的特殊气质演绎经典的不可复制与现代人困惑,可是这也创造出来一个对立的虚构文本,但确实比较闷,旁边呼噜声此起彼伏。35mm胶片版。
女主角是真愛,充滿魅力。但是文本繁複,有點抓不到觀點。資料片,重演,劇情,好幾條線。(171104)
恕我难以接受
与阿巴斯献给威尼斯60周年的短评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广岛之恋》做“对位”的现代诠释以及将摄制过程与戏里戏外生活展现出来的“后设”技法。
Beatrice的魅力
真是阿塞亚斯亲兄弟,把台前幕后鸡零狗碎的东西拎出来,都是些导演访谈、片场指导、演员忘词、逐镜翻拍之类无用功,换句话说你不知道这东西拍出来意义何在。巴黎野玫瑰一张吸毒脸也够瘆人的。
女主真的是天生好演员
将四十二年前的故事放置在现代语境中演绎,原作中的互相体恤在此化为始终如一的间离。从导演在海滩上宣布弃拍开始电影便迈向一种妙不可言的漫游姿态,角色游走在陌生的城市图景中滋生出更甚于Sofia Coppola电影中的情绪感染力,前者是由外作用至角色而诹访敦彦则是由内向外溢流,且较前者更为轻盈,实在是太厉害了。
法国女明星.....
沉闷无聊
#A+#妙极了。原作于我就已经是关于“共情”的故事,这部则在重读文本的基础上将“共情”继续推广至更大的维度-一则是时间与空间,也即个人与“人类”:对广岛之恋的重新演绎类比当代人对待历史的回想与感受,现在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四十年代人们的感受吗?不身处本国历史的人还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感受吗?无法入戏即是当今一代人的“失语”,正如History中缺席的“i”也即“我”,或许是对这种与历史记忆共情能力消退的担忧;二则是语言与沟通,而在结尾个人与个人间的隔阂最终被共享的沉默遮盖变得若隐若现,或许是件可以庆幸的事情。我也认为介乎搬演、纪录和虚构之间的形式恰恰是本部影片所需要的-只有这样“中介”的方式才暗示这样对历史的失语和人与人的隔阂并不是特定的场景而是普遍的现象,并在结尾留下了共情的希望。
只有摄影。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C,啊……呃……我是不是不该在还没看过广岛之恋的情况下看此片?
不同于正常的“翻拍”,诹访敦彦试图把《广岛之恋》中的情绪彻底引进现实中来。
Béatrice Dalle怎麼看起來跟吸了毒一樣⋯
激素稳定的时候看比较好,只能说幸好我没烟瘾
女主怎么会找这么丑的。。。
7.5/10 于后半程渐入佳境。
记忆
#TGHFF54#
#金马54#太实验性质的致敬雷乃杜拉斯丽娃冈田英次,穿插广岛之恋的剧照台词,导演亲身上阵经常从讲戏化妆开拍结束NG沟通一条长镜头表现,老了的372野玫瑰的特殊气质演绎经典的不可复制与现代人困惑,可是这也创造出来一个对立的虚构文本,但确实比较闷,旁边呼噜声此起彼伏。35mm胶片版。
女主角是真愛,充滿魅力。但是文本繁複,有點抓不到觀點。資料片,重演,劇情,好幾條線。(171104)
恕我难以接受
与阿巴斯献给威尼斯60周年的短评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广岛之恋》做“对位”的现代诠释以及将摄制过程与戏里戏外生活展现出来的“后设”技法。
Beatrice的魅力
真是阿塞亚斯亲兄弟,把台前幕后鸡零狗碎的东西拎出来,都是些导演访谈、片场指导、演员忘词、逐镜翻拍之类无用功,换句话说你不知道这东西拍出来意义何在。巴黎野玫瑰一张吸毒脸也够瘆人的。
女主真的是天生好演员
将四十二年前的故事放置在现代语境中演绎,原作中的互相体恤在此化为始终如一的间离。从导演在海滩上宣布弃拍开始电影便迈向一种妙不可言的漫游姿态,角色游走在陌生的城市图景中滋生出更甚于Sofia Coppola电影中的情绪感染力,前者是由外作用至角色而诹访敦彦则是由内向外溢流,且较前者更为轻盈,实在是太厉害了。
法国女明星.....
沉闷无聊
#A+#妙极了。原作于我就已经是关于“共情”的故事,这部则在重读文本的基础上将“共情”继续推广至更大的维度-一则是时间与空间,也即个人与“人类”:对广岛之恋的重新演绎类比当代人对待历史的回想与感受,现在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四十年代人们的感受吗?不身处本国历史的人还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感受吗?无法入戏即是当今一代人的“失语”,正如History中缺席的“i”也即“我”,或许是对这种与历史记忆共情能力消退的担忧;二则是语言与沟通,而在结尾个人与个人间的隔阂最终被共享的沉默遮盖变得若隐若现,或许是件可以庆幸的事情。我也认为介乎搬演、纪录和虚构之间的形式恰恰是本部影片所需要的-只有这样“中介”的方式才暗示这样对历史的失语和人与人的隔阂并不是特定的场景而是普遍的现象,并在结尾留下了共情的希望。
只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