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全安
主演:杜拉姆贾夫·恩赫塔万,敖日格勒图,甘特穆尔·阿里尔德,诺罗夫桑布
类型:电影地区:蒙古,中国大陆语言:蒙古语年份:2019
简介:18岁的警察负责守卫一个年轻女子的谋杀现场,一名35岁的女牧民被派去协助他。在寒冷荒凉的蒙古草原上,两人发生了关系,女牧民怀了孩子……详细 >
比[图雅]差了三个[白鹿原]吧,想学[小亚细亚往事]结果只学到了中远景和空镜头。中途就开始点题恐龙蛋感觉设计感很重,不敢想象蒙古牧民会如此文艺聊恐龙灭绝,摄影过曝和慢速感觉是没钱和拖时间的体现,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笑场。只有最后一个戴着探照灯做爱镜头勉强拉回三星。
其实王全安的拍摄的各方面综合素养已经相当可以了,悠扬节奏起深邃意蕴,让这部外语片缓慢却迷。然而题目及稀有对话指向的喻体,恐龙蛋,又把全片高度拉回到从高往下看的猎奇和轻蔑。
开头和结尾戴着头灯做爱的场景很好,加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摄影很棒,拍出了草原大漠的苍凉之美。远离家乡,重复不是罪过,就是不太有新意,王全安的及格之作。
太像了吧也,比小亚细亚往事的前半部还差了好几倍,小亚细亚后半段的情节密度和情感密度之大完全justify了前半部的舒展,而这里呢…我什么也没get到…还不如我直接看看风景好了(闭塞环境看飞机这种cliche实在无力吐槽…都用烂了好吧
故事情节:发现尸体,一男与一女守护尸体并嘿咻,此女怀孕,另一男与此女为牛接生并嘿咻。
草原上发生的事,只有你知我知,不被提起就会被立马忘记。就像恐龙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就埋在地下,除非你有恐龙蛋
结尾手电探照灯做爱和我写在记事本上的一模一样!!!去年参加编剧班还被那个北电老师否了,说不如篝火有意思!!!!啊啊啊啊啊我太开心了,我想象中的画面被拍出来了啊
#Berlinale69# 与柏林电影节近年来流行的以后工业视角作议题批判不同,王全安选择了蒙古这个被现代化边缘化的国家。从裸女尸体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影片充满了原始气息:无论是以动物为工具的生活方式,还是披着羊皮在骆驼背面的男女媾合,野性的视角下是对生命往复的探索。也许一千万年后,人类便是新物种眼里的恐龙蛋,而人类生命初始和结束,就本质而言与那小牛腱的出生并无不同。一种看似激烈甚至残忍的生存方式下透出的却是万物皆平等的哲学意向,尽管在现代人眼里那是“不文明”的。
拍的真美 但差点就看不下去
摄影的力量超过故事本身,对性欲的符号化很明显——典型的篝火旁做爱。恐龙生不生蛋,在于雄恐龙,取决于雌恐龙。
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旁观的视角,只有了了几处的关系镜头,很好的点到了导演的用意,难得的是王全安处处都用的的这么简洁有效。不管是love me tender,烟花,还是演奏给女警察的曲子,包括女人和恐龙蛋等等,导演思路清晰的将这些功能性的元素散落到整体的布局里,有效的构建起一个暗藏的故事结构,表面上却是看似非常松散的牧民日常,大量的生活细节和草原风光,难的背后的情绪流动。在创作上能走这么远的,某种程度上,让人想到田壮壮的当年那部【盗马贼】。
初识王全安。蒙古草原的天地旷野呈现出“原始”的背景,情节全部系在生命过程之中,性爱发生在尸体之前与接生之后,纽结着生命的起讫,恐龙蛋的命题则更将其置入了历史的、超越时空的宏伟与神秘之中。但仅仅是将这一场景展示出来罢了,是让我们一窥诞生人类之母腹的一张照片,既然是照片,便摆脱不了造景、造型之嫌。能表达的很有限,看似散乱,实则整一,看似繁复,实则贫瘠。待看《小亚细亚往事》。
摄影好
贩卖蒙古元素,不如找个本土导演来。不仅“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还不至于拍得如此矫揉造作。
这电影真没什么好说的,费那么大劲,都拍了什么?说点题外话。是的,感觉已经过去很久了,(除去贾樟柯和王小帅)又再次和中国第六代的导演见面,滋味说不出口,就是感觉好遥远好遥远。那个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在刚开始密集看电影的阶段,特别喜欢找第六代的导演作品来看,又或是各种地上或地下的独立电影,觉得哇,电影可以这么来拍,和好莱坞很不同,我们国家还有这样的电影,总觉得它们就是好的,是奇特的,周末回家下到MP4里,回学校在各种夜晚躲在被窝大量大量地看,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更特别,实话实说,是挺傻,那是一个姿势大于实际的年纪,但也的确存在不可质疑的真心,在当时。~~往事不可追啊,看来也不必追,点到即止。
空旷的大草原,凛冽寒风中两个用身体取暖的人,那就是星空下最后的浪漫。动物们成了爱情的旁观者,它们都静默不作声,好像从不会羞愧难当。
异国,如果电影的目的仅在于呈现某种景观,那么它算是成功的。
对于蒙古和原始,做作、肤浅和奇情景观。最令人失望是完全可能精致的调度和影像,也极度局促和烂俗。
Quite boring… 喜欢的地方只有那两场做爱的戏,火影前面,头灯下面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比[图雅]差了三个[白鹿原]吧,想学[小亚细亚往事]结果只学到了中远景和空镜头。中途就开始点题恐龙蛋感觉设计感很重,不敢想象蒙古牧民会如此文艺聊恐龙灭绝,摄影过曝和慢速感觉是没钱和拖时间的体现,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笑场。只有最后一个戴着探照灯做爱镜头勉强拉回三星。
其实王全安的拍摄的各方面综合素养已经相当可以了,悠扬节奏起深邃意蕴,让这部外语片缓慢却迷。然而题目及稀有对话指向的喻体,恐龙蛋,又把全片高度拉回到从高往下看的猎奇和轻蔑。
开头和结尾戴着头灯做爱的场景很好,加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摄影很棒,拍出了草原大漠的苍凉之美。远离家乡,重复不是罪过,就是不太有新意,王全安的及格之作。
太像了吧也,比小亚细亚往事的前半部还差了好几倍,小亚细亚后半段的情节密度和情感密度之大完全justify了前半部的舒展,而这里呢…我什么也没get到…还不如我直接看看风景好了(闭塞环境看飞机这种cliche实在无力吐槽…都用烂了好吧
故事情节:发现尸体,一男与一女守护尸体并嘿咻,此女怀孕,另一男与此女为牛接生并嘿咻。
草原上发生的事,只有你知我知,不被提起就会被立马忘记。就像恐龙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就埋在地下,除非你有恐龙蛋
结尾手电探照灯做爱和我写在记事本上的一模一样!!!去年参加编剧班还被那个北电老师否了,说不如篝火有意思!!!!啊啊啊啊啊我太开心了,我想象中的画面被拍出来了啊
#Berlinale69# 与柏林电影节近年来流行的以后工业视角作议题批判不同,王全安选择了蒙古这个被现代化边缘化的国家。从裸女尸体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影片充满了原始气息:无论是以动物为工具的生活方式,还是披着羊皮在骆驼背面的男女媾合,野性的视角下是对生命往复的探索。也许一千万年后,人类便是新物种眼里的恐龙蛋,而人类生命初始和结束,就本质而言与那小牛腱的出生并无不同。一种看似激烈甚至残忍的生存方式下透出的却是万物皆平等的哲学意向,尽管在现代人眼里那是“不文明”的。
拍的真美 但差点就看不下去
摄影的力量超过故事本身,对性欲的符号化很明显——典型的篝火旁做爱。恐龙生不生蛋,在于雄恐龙,取决于雌恐龙。
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旁观的视角,只有了了几处的关系镜头,很好的点到了导演的用意,难得的是王全安处处都用的的这么简洁有效。不管是love me tender,烟花,还是演奏给女警察的曲子,包括女人和恐龙蛋等等,导演思路清晰的将这些功能性的元素散落到整体的布局里,有效的构建起一个暗藏的故事结构,表面上却是看似非常松散的牧民日常,大量的生活细节和草原风光,难的背后的情绪流动。在创作上能走这么远的,某种程度上,让人想到田壮壮的当年那部【盗马贼】。
初识王全安。蒙古草原的天地旷野呈现出“原始”的背景,情节全部系在生命过程之中,性爱发生在尸体之前与接生之后,纽结着生命的起讫,恐龙蛋的命题则更将其置入了历史的、超越时空的宏伟与神秘之中。但仅仅是将这一场景展示出来罢了,是让我们一窥诞生人类之母腹的一张照片,既然是照片,便摆脱不了造景、造型之嫌。能表达的很有限,看似散乱,实则整一,看似繁复,实则贫瘠。待看《小亚细亚往事》。
摄影好
贩卖蒙古元素,不如找个本土导演来。不仅“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还不至于拍得如此矫揉造作。
这电影真没什么好说的,费那么大劲,都拍了什么?说点题外话。是的,感觉已经过去很久了,(除去贾樟柯和王小帅)又再次和中国第六代的导演见面,滋味说不出口,就是感觉好遥远好遥远。那个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在刚开始密集看电影的阶段,特别喜欢找第六代的导演作品来看,又或是各种地上或地下的独立电影,觉得哇,电影可以这么来拍,和好莱坞很不同,我们国家还有这样的电影,总觉得它们就是好的,是奇特的,周末回家下到MP4里,回学校在各种夜晚躲在被窝大量大量地看,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更特别,实话实说,是挺傻,那是一个姿势大于实际的年纪,但也的确存在不可质疑的真心,在当时。~~往事不可追啊,看来也不必追,点到即止。
空旷的大草原,凛冽寒风中两个用身体取暖的人,那就是星空下最后的浪漫。动物们成了爱情的旁观者,它们都静默不作声,好像从不会羞愧难当。
异国,如果电影的目的仅在于呈现某种景观,那么它算是成功的。
对于蒙古和原始,做作、肤浅和奇情景观。最令人失望是完全可能精致的调度和影像,也极度局促和烂俗。
Quite boring… 喜欢的地方只有那两场做爱的戏,火影前面,头灯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