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与雨声》8.0《听说桐岛要退部》8.0①发现两部电影或迥异或相似,倒也生搬硬套能说出点关联,偷懒的想法冒出来,就干脆凑一块写了。
《冰》是74分钟的一镜到底,绵延好几周、转换多个场景的时与空,都被一个镜头串到了一起。
《听》从不同视角观察同一时空的相同事件,是错综复杂的一张网。
在观看《冰》时,观众是全程的参与者,始终保持在中二热血的亢奋中。
而在观看《听》时,我们更多是冷静的旁观者,只在结局的阳台上,小小地中二一会。
《冰》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一场早已被取消的演出,而《听》里面所有兜兜转转,都是为了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人。
他们讲的都是,疼痛的青春。
②《冰》是一部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那么,如何测试你与这部电影的相性呢?
打开音乐软件搜索日本乐队「MOROHA」,听上一会儿,要是没有翻着白眼赶紧关掉,反而津津有味的话,说不定,你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③常见的青春片总有少年升学或是转校生忽然到来,于是旧秩序失衡,各种纷争。
《听》反其道而行之,金字塔顶端的风云人物忽然说要离开,所有人于是主动或被动地被打扰,陷入无所适从。
一边是充分可信的微妙细节,一边是《等待戈多》似的荒谬主题,还真是,有意思的剧作。
20190409
说起影史上一镜到底的电影,除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外,很多影迷第一时间想到的经典之作应该是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短短100分钟内,穿越俄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实打实地仅仅是用一个镜头调度出来的,相当厉害。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但纵观百年光影,像《俄罗斯方舟》这么出名的“一镜到底”其实并不多,毕竟很少有导演能够一次就拍成功,而假如要反复NG重拍,所耗费的精力与财力都无可估量。
也正因此,某些不像索科洛夫那么“较真”的导演,也会尝试用组接的方式“伪造”所谓的一镜到底。
比如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鸟人》,看似一镜到底,其实中间有16个剪辑点;再比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其实是十个镜头组成的;还有贝拉·塔尔的《麦克白》,是由两个镜头构成。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鸟人》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夺魂索》当然,近些年也不乏敢于挑战“一镜到底”的勇士,会偶尔站出来。
比如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席佩尔,就曾在2015年拍了部一镜到底长达138分钟的《维多利亚》,拍了三次才成功。
比如日本导演三谷幸喜的《大空港2013》,则以100分钟的一镜到底牵引出整个机场的人生百态。
塞巴斯蒂安·席佩尔《维多利亚》
三谷幸喜《大空港2013》当然,可能很多人还会提到毕赣导演《路边野餐》中的42分钟长镜头,或者《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长达1小时的长镜头。
但因为这两部都并非一镜到底,在此就不展开了。
而今天我们要深聊的这部电影,来自非常年轻的日本新生代导演松居大悟。
这部新近出炉的日影《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最初吸引我的便是“74分钟一镜到底”这个技术性噱头。
有颜又有才的松居大悟导演放进影史序列看,74分钟一镜到底可能并不算什么;影片真正闪光之处,还在于那些排演时刻迸发的灵魂火花,虽为日式中二热血,也难免让我想念约翰·卡萨维茨的临场魔力。
而影片中某句歌词也令我一直记忆犹新:“看不到我的未来,我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未来平庸到让人反胃。
”
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前阵子,北京温度骤降还下了雨。
在这样的天气里跑去电影资料馆看《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倒也很衬这个题目。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满怀期待进了场。
之前,看本片导演松居大悟编剧并执导的《Byplayers》颇感惊艳,也有所耳闻导演前作《安昙春子下落不明》因为较为大胆创新的手法、而收到褒贬不一的各种评价。
《安昙春子下落不明》而今年这部《冰与雨声》则是以74分钟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和打破虚实界限的华丽青春群像主题深深吸引住了我。
悄悄观察影厅其他观众,我猜或许大家也都是如此吧?
资料馆的大厅都没有坐得很满,而观众大多数也很年轻,大家几乎表现得像是来见一个朋友一般。
松居大悟的才气也确实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导演自己在映后的对谈中所言,《冰与雨声》并不太能够被定义为到底是怎么样的电影,而是处在某种“中间状态”,因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电影与戏剧,甚至观众与银幕的诸多边界;然而,也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才有了自己的迷人之处,也即成为导演本人想要探求的某种真实。
影片《冰与雨声》展现了热爱戏剧的少年少女为了一次演出努力练习、却在最后被告知演出取消,因而奋起反抗的故事。
在这些年轻人的生活里,戏剧是一件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随时都能进入故事,随时都能进入表演状态。
导演通过画幅的改变,暗示我们什么是在电影中的现实里发生的事,什么是在电影中的戏剧里发生的事。
而我们年轻的主人公们就在戏剧和现实中肆意穿梭,串联起既是现实又是戏剧的双重剧情,推动两个不同故事共同发展。
此外,还有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的主人公对着镜头喃喃自语的画面,既是展现内心独白,又像是和观众对话。
整部电影的氛围相当自由却不至于令人费解,仿佛是一次对自己中学时代的回忆,相当轻快。
事实上对我来说,在观影过程中能感受到的是三重时空的同时存在。
所谓三重时空,一重是我本人所处的现实,一重是电影中主人公们所处的时空,一重是电影中的戏剧时空;三重时空交相呼应,形成奇妙的观影体验。
在画幅伸展缩放之间,电影中的少年少女直视镜头喃喃自语之时,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就被淡化了。
由此更进一步,甚至观众和银幕的边界也是被淡化的。
假如当天在电影资料馆坐得足够靠前,那么在电影的最后那个场景中——镜头对准站在舞台上的少年少女们,前景是空无一人的座位,简直会产生此刻就坐在空旷的下北泽小剧场中的错觉,正看着舞台上的这群年轻人——多么微妙的感受!
电影作品中不缺少一镜到底的经典先例,而在这74分钟之中,导演却很好地利用长镜头发挥了电影的特质,在镜头的停滞和字幕的提示之间完成时空转换。
长镜头跟随演员,在演出开始前的狭小公寓中来回游走,或旋转,或停留,以此展现演出开始前不同时段主人公们不同的行为与相异的心境。
或者说可以这么理解,在演出最终开始之前,主人公们的日常就是不停地重复排练戏剧的各个部分,在每个时间节点导演截取的只是一种“横截面”,但这种“横截面”却能因其相似性而互相连接,然后再用这个长镜头的“容器”将其装载。
不得不说,还是挺有想法的。
而《冰与雨声》中的戏剧特质,除了主人公们突然地进入表演状态之外,也展现于担当配乐的MOROHA中。
这个只有两个人的音乐组合,包括了负责说唱部分的Afro和负责吉他的UK,在《冰与雨声》中担任了类似于戏剧中“歌队”的角色。
自戏剧诞生以来,歌队就在其中担任着叙事和抒情的双重功能,比如提示情节、暗示命运。
《冰与雨声》中的MOROHA也是如此,用他们一贯以来那种宣泄似的歌声告白主人公们内心理想受挫的愤懑和不知去向何方的迷茫。
从片头开始,导演让MOROHA时不时于电影中出现甚至可以与主人公互动,运用他们的歌声在影片情绪浓烈之处加以渲染,Afro的诉说也与主人公们抗争的心境相得益彰。
电影中加入诸多具有戏剧特质的重要元素,同时又不舍弃电影调度本身在时空转接上的优势,因此在整部《冰与雨声》之中,电影和戏剧的边界也是不甚分明的。
因此,在这两个层面上,《冰与雨声》所展现的就是那一种“中间状态”——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也模糊了电影与戏剧。
然而,电影的感情却是再分明不过了,那种似曾相识的少年心气。
因为戏剧是唯一的寄托,所以失去了戏剧就不知道再有什么可以热爱的了,所以不甘心呀,不甘心向往的远方就这么被剥夺了,所以冒着被赶出去、被斥责甚至承担可怕后果的危险,也要溜进剧场,所以就算台下观众席空无一人也要开始表演,因为失去这个就一无所有了。
松居大悟导演在映后说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些孩子是真的因为原定的戏剧表演取消了,才会有这部电影作为替代——而松居大悟本人也在电影中“真实地”扮演了戏剧导演的角色。
而在真正的现实中,这些演员也正是怀着对戏剧和表演的热爱才会聚到一起——差不多都是高中生的样子,没有事务所甚至没有正式表演的经历,其中一位还是从大阪来到东京下北泽,甚至做好了要是不成功就坐夜班巴士回去的打算。
也难怪这部电影中的感情会如此真实——这也是虚实之间的又一次互相映衬啊。
电影的背景所在地下北泽,是东京新兴的流行文化区域,也以诸多剧场著称。
不少著名演员就是在此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首次登台亮相,也是许多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寄托梦想的地方。
忍不住会想在《冰与雨声》背后的下北泽,还会有多少类似的年轻人,怀着相同的少年心气,在此奋力一搏呢?
从电影中的青春群像到电影背后,最终又回到电影中,这正是《冰与雨声》构造的“中间状态”的迷人之处。
不过直到映后,我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意会错了《冰与雨声》的含义。
用松居大悟导演的话说,雨声就好像剧场里的掌声,而“冰”事实上应该被翻译为“冰淇淋”,是把他带回到现实中的事物。
将这两种物件并置,正如电影和电影之外的同构,作为题目真是太好了。
能在影院体会到这种模糊诸多边界的“中间状态”,也真是太好了。
本文原标题:被模糊的边界与真实的少年心气——《冰与雨声》及其展现的“中间状态”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
看后才知其噱头是一镜到底...但影响不大, 结构形式本身才是此片精髓——正是冰淇淋和雨声这两个元素所抛出的边界问题:哪些是电影真实?
怎么把观众现实A、电影现实B、电影中的舞台剧剧情C混合起来,让电影游离于真假之间?
第一步使用真实故事作为背景(确有一组取消演出的青少年/宣传噱头?
)及一部来自Simon Stephens的好话剧Morning,使用演员的真实名字、导演的出镜带来一定程度纪录片的效果;加上一镜到底来强调真实感、让排练穿插在B现实中(顺便讲完C剧本故事并以此映衬B时空的青春情绪)、让旁白般的配乐表演适时出现在B与C时空中并时不时对A发言;最后用话剧Morning即C时空的节奏和情绪置换B的,完成对A观众的情绪控制。
放在建筑学视角而言,就是一部拥有所谓“现象学透明性”且颇有构成主义色彩的电影,也可以说是赋格的思维,其一切组织的核心都是构成,通过不同层面的构成带来情绪节奏的张力,内容的表达则可遇不可求(于这部电影就是无关紧要了),正如导演开头就借自己口告诉观众“故事情节没那么重要”。
就此方面而言,电影是相当成功的。
然而一切美好的所谓“中间状态”的模糊都被哪天熬夜熬抽了脑子的导演给用画蛇添足的遮幅给大大减弱了…关于中间状态还有一点,此片one cut下的转场的时间是跳跃式的,一方面竟意外带来B时空层面很不错的角色情绪的连续性,但同时又有种蒙太奇感——于是就此而言中间性有点Dilemma了:为强调真实性而一镜到底,但时间跳跃带来蒙太奇的感受,又减弱了那为一镜到底而努力的意义…总之一镜到底的宣传效果大于电影意义,不过谁不想点亮稀有成就“one cut导演”呢。
电影对Simon Stephens 的Morning的改编就保留原作的意义而言相当成功,几可说是同人作了;但并不符合电影改编的目的。
原剧本简介如下,翻谷歌前两页,唯莱比锡剧场的介绍最佳:„Nichts wird irgendwas ändern.“ Als Teenager in einer durchschnittlichen Vorstadt, die Mutter krank, der kleine Bruder nervig, die beste Freundin zieht weg — die Lage erscheint ihr aussichtslos. Alles ist scheiße. Was sie innerlich zum Kochen bringt, dringt in stichelnden Provokationen an die Oberfläche. Aber die Außenwelt reagiert kaum. Es scheint die gewöhnliche Rebellion eines Teenagers bis Stephanie eine letzte Grenze überschreitet. Ohne erkennbares Kalkül, beinahe mühelos tut sie, was nicht ohne Reaktion bleiben kann. 随手谷歌,无校对:"Nothing will change anything." As a teenager in an average suburb, her mother is ill, her little brother is annoying, her best friend is moving away - the situation seems hopeless to her. Everything sucks. What makes her boil inside comes to the surface in teasing provocations. But the outside world hardly reacts. It seems like an ordinary teenage rebellion until Stephanie crosses one last line. Without recognizable calculation, she does almost effortlessly what cannot go unnoticed. 另Perlego的简介It's the end of summer in a small, claustrophobic town and two friends are about to go their separate ways: one to university; the other will be staying local. But no matter what separates them, they will always share one moment: a moment that changed them forever. 'I missed first time. I could feel his skull caving in. It was like a shell.' 可见原剧本的虚无主义内核与导演插入的中二“生命力”的改编核心基本相悖,虽然原剧本的彻底工具化使内容和电影脱节,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B与C内核矛盾的感知,加上MOROHA热血缝合,大体上是糊过去了。
但这个纸糊的缝隙随着电影发展逐渐撕裂——尤其到结尾处女主一段吐槽音乐 电影 演出 电视 体育 吃的全都是垃圾、神和希望都不存在之后,又如何能用一句“把亿万句叹息吸进,化作希望喊出,把亿万眼泪饮下,化作决心吐出”(改自字幕)衔接呢?
许多观众对其内容乃至音乐的不认可很大程度来源于此。
对剧本正能量式的改动或许是为了契合B时空的角色心理,但这个剧本本身就选错了,“目的是描绘青春疼痛”、描绘虚无与叛逆的剧本中只有叛逆一点勉强切B时空的题。
抛开这些问题,我十分喜欢MOROHA的配乐表演,它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都撑起了半部电影,此中尤其喜欢其用了能剧的表达技巧,配合表演又显得特别金属,现代而不失传统风味,总之特别好!
MOROHA最后一段在摄影师走向观众席上楼梯时,完全踩在几个“亿万”的节奏上,好爽。
另,40min末出现冰淇淋的时候导演竟还不忘夹带私货出现了本Byplayers剧本 : )
影:背景
心:好无聊啊,大部分时候的人都是无聊的,你有的时候曲意逢迎的时候,忙忙碌碌的消灭日程表的时候也是无聊的。
的人都是无聊的,你有的时候曲意逢迎的时候,忙忙碌碌的消灭日程表的时候也是无聊的。
心:这个角度看怎么说吧,有的时候,你热爱的一切和现实比起来似乎真的得不到任何救赎。
红:毒舌。
影:真实和虚拟通过镜头的风格去交替进行。
4:3再到16:9心:这个角度看怎么说吧,有的时候,你热爱的一切和现实比起来似乎真的得不到任何救赎。
红:毒舌。
影:真实和虚拟通过镜头的风格去交替进行。
4:3再到16:9
影:这片子还厉害在三个层次。
一个是音乐世界,一个是电影世界,一个是戏外真实世界。
红女:善变的青春期,对音乐看法的转变。
影:这片子还厉害在三个层次。
一个是音乐世界,一个是电影世界,一个是戏外真实世界。
红女:善变的青春期,对音乐看法的转变。
心:每一个醉酒的夜晚。
喝大的刹那不就是这样吗,寒风中,登上了一辆驶向家里的出租车。
所有的欢声笑语都留在了宿醉温暖的房间里。
歌手:很用力的唱。
影:这一幕他们兴奋的跳起了踢踏舞,灵魂在一刹那得到释放。
舞蹈和音乐总是离灵魂那么近。
影:中间很多时间上的重合,有点像口香糖,咀嚼的时间长了之后,可以很快的把故事粘在一起。
让人忘了咀嚼他的时间。
时间越来越近,离最终上舞台。
歌手:这大哥的歌词如诗,唱作的方式与其说是说唱,不如说是朗诵和嘶吼,把所有歌词连唱带说的吼出来。
焦晃的米粒,飘摇玉碎的电影梦想 音乐已死的感慨。
后悔的泪水,懂的人能懂就好。
影: 演不成了这部戏,由于一些原因。
但是,他们依然有我执着,坚持要演下去,哪怕是自演自话的方式。
所以就有了三个人躺在地上演话剧的情景 心: 没有逻辑的台词,但是充满情绪和荷尔蒙的,激情的,青春的内心独白,构成了大段的对白。
你看到了所有漂浮在脑海中的情绪,惧怕未来,无意义,死亡
点题
改过(接上),又什么也改不了,挣扎却没有结果。
孤独,害怕,不甘心,三角恋,只是想做一个三明治。
心: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性不一的小宇宙。
所以,走进每个人的内心吧,你我都是地狱啊。
心:自不量力的话,又能怎样?喜欢举手被嘲笑的段子。
痕迹很深刻,在很多人可能只是停留在无谓的嘲笑。
而我搞不好会记一辈子。
所谓青春文学啊,不就停留在诗意中么
心:突兀到可怕,你跟一个忘记了自己的青年,童年的大叔讲小宇宙的问题,他是不会理解的,因为他关注的是流程,结果,任务,让步,妥协一份工作。
而青春的你们关注的是自我,情绪,无处抒发的荷尔蒙。
这一段对比也是很经典的。
影:一部靠台词成起来的电影。
台词的进化,也就是成熟的进化。
从尊重个性,到超然与个性的个性,超验,敏感,智慧,发现个性的渺小的时候,这是导演想要的东西爆炸的地方。
影:他们被拒绝登台,因为个性言论被轰走,但是他们执着于寻找一个出口,一次登台的机会。
所以,向现实发起挑战吧。
小胖子:随遇而安的性格,可以说是一种成熟吧。
可是能有这么牛逼的经历的时候,我还能说什么呢?当然是喜欢啦,喜欢这样一种发疯的,热血的青春。
心:我就是要站在外面的角度吐槽一下自己的电影,他就是什么也改变不了啊。
没办法。
所有形而上的东西,情怀啊,青春啊,都是狗屎啦。
心:但是这个东西却是可以燃烧,确实可以成为星空中璀璨的烟火,燃烧整个世界,然后依照记忆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其实就是,时间可以验证一切,你信的,你不信的,有结果的或者没有结果的,都会被时间筛选下来。
留下来的搞不好就是,在最值青春的时候,拍了一场没有人看的话剧
时间带走一切
最后,入诗般的提到了飞逝的时间,要留下来所有应该留下的。
这一段回忆,这一段形而上的记忆,太宝贵了,黏连着的青春和一切事件,委屈都是异常的宝贵,不能丢,不能消失,请都留下来吧。
最佳的年龄。
好,停!
十年过后,一切都都化为虚有。
大家都想听到神的话语,但这也是不存在的,大家都想在黑暗中拥有一束希望之光,这也不存在。
吸进亿万句叹息 幻化成希望的语句将其呼出 饮下亿万滴眼泪 幻化成决心的话语将其吐出经历亿万场风雨 亿万朵花凋零散尽即便如此 也拼上一生一次的生命 绘出生命的色彩吸进亿万句叹息 饮下亿万滴眼泪经历亿万场风雨 亿万朵花凋零散尽即便如此 也拼上一生一次的生命在心中绽放的花朵 名为火花只要活着 喊出花语拼上性命 绘出生命的色彩时间啊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失恋 屈辱 后悔 全部都会在时间中得到解决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憎恨 疼痛 苦楚 甚至连有过的梦想 嫉妒过的对象 无法转交的思绪时间都会一一解决 将之化为乌有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就放下了 这样应该就好了但是我还是不想这样还是不愿这样 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我的因为再坏 再不堪 也是我的一部分还给我 还给我让时间带走一切你甘心吗还给我 还给我都还给我对不起爸爸 给您添麻烦了对不起妈妈 害您担心了过年我也不打算回家了毕竟没有一件能挺直胸膛汇报的事啊数到十并不会就结束人生往后还有十一和十二在等待我都知道 但还是让我再稍微尝试一下吧像“放弃”这样令我憧憬的词语还是很想日后有说出口的勇气的这是只有能直面严寒的家伙才能脱口而出的话我尚且还不具备那个资格吧所以 现在我还不会说什么“丢弃梦想”因为心中没有盛放它的垃圾桶啊想要最后漏出笑容 不对我想要一直笑到最后
【清存货行动】第一次看一镜到底的影片。
影片好像没太看懂,或许是青春对梦想的执着,不管怎样,最后还是站上了舞台,虽然没有观众,没有掌声,但站上了舞台,那就行了,那份热情被保存,那就够了。
丧丧的,但对未来还是很有希望。
很喜欢最后的rap独白和片尾曲「遠郷タワー」的词:億千万のため息を吸い込んで、希望の言葉に変えて吐くんだ。
億千万の涙を飲み干して、決意の言葉に変えて吐くんだ。
億千万の雨風に流れ、億千万の花が散る。
それでも、一回きりの人生に命をかけて、命を描け。
心の中に咲いた花の名は火花。
生きてる限り叫ぶ花言葉、命をかけて、命を描け。
時間は、時間は全部解決してくれる。
失恋も屈辱も後悔も全部時間が解決してくれる。
今までだってそうだったの。
憎しみも痛みも苦しみも、ついにはいった夢も、やいたがったことも、譲れなかった思いも、全部時間が解決して、なかったことにしてくれる。
それでいいんだ、それが楽なんだ。
それでいいはずなんだ。
だけど、俺は、やっぱり嫌だ。
やっぱり嫌だ。
だって、それは俺のだ。
だって、それは、格好悪くとも、みっともなくとも、それは俺のだ!
返せ!
返せ!
時間に解決されてたまるか!
返せ!
返せ!
返せ!
「遠郷タワー」
《冰淇淋与雨声》是十多岁会喜欢的电影。
它追求实验,仿佛无限回旋的阶梯,或者是镜中镜,探索无数次映射之后留存的真实。
故事取材于导演和演员们舞台剧演出夭折的真实经历,演员全部采用真名演出,又采用戏中戏的形式,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愈加模糊了现实、戏、戏中之戏的边界,是一场大型的以现实为对象的艺术实践。
它具有舞台剧的特质,它讲的也是舞台的故事,这是先锋的、在舞台与电影交汇处的探索。
整部电影就是一个长镜头,摇晃的、连贯的镜头,需要舞台剧般一气呵成的情绪。
电影镜头的调度、镜头的远近又让视角移动、聚焦,令人拥有一种奇异的在场感。
整个观影体验是全新的,颠覆性的,甚至让人微微地不适。
故事中心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如何不畏挫折,追求自己的舞台梦。
更确切地说,是当自我意识觉醒的年轻人,下定决心要将内心的冲动变成现实时,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如何发生碰撞。
青春埋藏了太多危机四伏的种子,如戏中戏里盘旋与三人之间的微妙情感酿成的杀人案,如逝去的母亲让一切跟之前都不一样了,如内心的愤怒让人幻想炸掉这一切。
所有的危机被放在了戏中戏里,戏中戏让这个略显无聊的追梦故事更加立体了。
追梦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是十多岁会喜欢的电影。
它的立意未免有些单薄,甚至扁平。
当作为旁白与补充的摇滚歌手开始咆哮的时候,尴尬开始蔓延。
它像那种颇有才华的学生导演的先锋作品,充满了缺点,和毛手毛脚的探索。
然而它因青涩而显得真诚,因一种不加掩饰的野心勃勃,而显得格外可爱。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导演和编剧的作品,而是所有演员与导演一起最大限度参与了创作的作品,它所展现的是他们对于艺术与现实的观点。
艺术与现实难以区分,在戏中饰演演员的演员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演起来,以这种行动他们表明,艺术是一种生活实践,舞台上的他们同时也是生活着的他们。
其实,在整个观看后期已经有点厌倦,然而最后一幕竟然令人有些感动。
当所有的演员站在舞台上,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电影到这个时候就结束了,除了它没有,以纪录片的方式又进行了几分钟。
电影结束了,站在舞台上的演员松弛下来,完成了一种身份的转换。
这种转换如此自然,”咔嚓“,某种东西断裂了,什么东西还在继续转动着,我们从戏中的空间坠入现实的空间,这时我们看到了创作人员本身。
戏与现实区分,戏与现实不分,究竟什么是戏,什么是人生?
我喜欢电影中的一句话:人是有意识的宇宙。
因此人要表达,创作,并且被看见。
在僵死的、无聊的重复和重复的无聊的篇章中,我渴望看到真正的人与真正的表达,这才是真正的文艺。
假如你辛苦排练很久的节目最后被取消,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你会怎么办?
会不会依旧想要完成表演,即使观众席空无一人?
shatsu向两个人问了这个问题,回答说毫无意义的,是我妈妈。
而青春期的妹妹却说,这不是很棒吗?
仅仅从这两个回答里,就能稍微感受到青春的态度吧。
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今年最特别的青春片,它有着很好听的片名:《冰淇淋与雨声》。
故事发生在2017年3月,小镇里即将上演一出舞台剧。
出演的是通过试镜选出的6名少年少女们,但在开演前一周,这场舞台剧被迫中止了。
他们即将登上舞台的梦想就此失去......以初次排练为开始,电影全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月内发生的青春群像物语。
最特别之一:华丽的形式全片74分钟一镜到底,没有cut、没有剪辑,光这一点就是最大的噱头。
一镜到底,需要导演对镜头的调度流程和演员走位精心设计,拍摄前要经过多次彩排、练习,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对演员的演技也是严格的考验。
错一点就要从头再来,如果多次NG,不止精力在燃烧、经费也在燃烧啊。
敢挑战一镜到底的导演,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勇士。
《冰淇淋与雨声》(下面简称冰雨hhhhhhh)的导演松居大悟却否认了这是炫技,而是一种“只能这样拍才行”的执念。
电影要拍的是被中止的舞台剧,而舞台剧从拉开帷幕到结束之间是不会停止的,还有比一镜到底更合适的拍法吗?
技术性的东西普通观众可能不太敏感(shatsu看了十几分钟才觉得有点不对劲),真正让它特别的,是观感。
将舞台剧的台词和真实对话无缝衔接,用画幅的宽度改变提醒观众:哪些是戏、哪些是真。
一开始,我们还能从剧中排练的指示明确划清界限,随着剧情发展,一个击掌、一个抬头演员就能在入戏和出戏之间跳转,观众也渐渐搞不清“戏中戏”里的现实与虚构。
不仅是迷失在虚实之中,一个长镜头展示一个月时间的流逝,字幕的提示、演员情绪的转换,连时间的概念也一并模糊起来。
本片的音乐制作更是将电影的复杂程度加上一层,直接由RAP组合MOROHA在镜头里、在演员们的旁边现场献唱,有时甚至会有眼神互动,宛如LIVE现场。
就像戏剧中的歌队(一般是合唱团),通过唱词给剧中的场面增加动力,为剧情设定整体情绪,仿佛在提醒观众:这是一场戏。
这一点,正是导演松居大悟的本意。
身兼电影导演与戏剧导演的松居大悟想要拍的,是一部介于舞台剧与电影分界线上的作品。
最特别之二:这个导演很热血作为“冰雨”的导演和编剧,1985年出生的松居大悟给电影带上了属于他个人最大的标签“年轻”。
制作这部电影的契机很苦涩,和剧中人物一样,现实生活中松居负责的某部舞台剧被中止了。
他将感受到的不甘心、难过和气氛诉说给了MOROHA的成员Afro。
听完这些抱怨后,Afro问他:“你现在的心情,过了半年、开始新的工作之后就会忘记了。
这样真的好吗?
”如果不为现在的心情做些什么,以后一定会后悔。
仿佛如雷灌顶一般,松居决定立刻以”舞台剧被中止“为主题制作一部电影。
“冰雨”中,松居大悟也本色出演了舞台剧导演这一角色。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大家被负责人告知因为惨淡的预售情况,舞台剧被迫中止的消息后,一个一个失望的离开练习室。
女主角拉住了导演,哭着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导演只是不耐烦地表示自己也没办法,转过头就走了。
这里的松居导演,或许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没办法为自己作品争取机会,只好选择妥协的“大人”。
他是戏剧届、电影界的希望之星,也是没有那么多人脉资本的新人,远称不上有话语权。
三十几岁的年纪又必须考虑到现实,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
所以他将反抗的重任交给六位主人公,给不甘心的自己一个交代,创造出最后的《冰淇淋与雨声》。
最特别之三:目光如炬的少年少女选角阶段仅仅只花了四五天就募集到了约400人,最后8名青少年脱颖而出。
甄选条件不看演艺经历,只相信眼睛里的光束。
电影中他们都用本名出演角色,又用本名出演戏中戏的角色,人戏不分,最大程度在镜头里展现自我。
饰演女主角好友的田中怜子完全没有演戏的经验,因为一腔热情,从大阪坐车来到东京参加甄选。
为梦想背井离乡的经历激发了电影主题曲「遠郷タワー」的创作,也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
在所有角色当中,女主角的戏份最重,几乎没有离开镜头的机会,可以说观众就是从她的视角进入电影的。
你可能会不记得其他人的名字,但一定忘不了女主角森田想。
她没有特别漂亮的脸孔,却有作为主演的压倒性魅力,从头到尾保持充沛的情感。
排练时与导演对演技的理解产生矛盾后,森田想走到窗边叹气的侧脸,有种苍井优的感觉。
这是电影中为排练精疲力尽的森田想。
她独自练习台词,然后出其不意地直视镜头、直视屏幕前的观众,带着冷笑。
这是舞台剧中漠视人生的森田想。
和伙伴们一起闯进剧场被抓个正着的时候,她带着哭腔大说出舞台剧里的台词:“我们都是个性不一的小宇宙啊”这是电影中的森田想,还是舞台剧中的森田想,又或者是同样渴求一个机会的、现实生活中的森田想?
这群少年少女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为这部电影注入了青春最鲜活的力量。
无法停止的青春电影临近尾声,舞台上的六个人站成一排,观众席空无一人。
那一刻他们是什么心情?
作为观众的我们又是什么心情?
松居导演说,世上绝对存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感情。
“冰雨”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让青春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于是见证一切的你哭了。
像MOROHA唱出的歌词一样:时间啊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失恋、屈辱、后悔 全都会在时间中得到解决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憎恨、疼痛、苦楚甚至连有过的梦想、嫉妒过的对象、无法转交的思绪时间都会一一解决 将它化为乌有这样就好了 这样就放下了但是我 果然还是不想这样 还是不愿这样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我的因为再坏再不堪也是我的一部分人为什么无法忘怀青春的记忆,无法忘记年少时燃烧生命一般的热情,因为那才是最初原原本本的自己。
没有人永远十八岁,但永远有人十八岁。
--首发自公众号 shatsu东京时间
深夜兼职时间还剩倒数三分钟当我脱下了土气的工作服时在想年中无休全天一人上班制要持续到何时看不到未来 所以感到不安看不到未来 所以也因此得救但我其实能感觉到那令我感到作呕的平凡未来那样也不坏嘛 我还没强大到可以说出这话真是太糟糕了 我也没有想过这么说不断重复着无可奈何的选择每天的时间在无情地流过没有理由般地留下一行眼泪这条街正在观察着我因此强迫自己挺起胸膛看着东京的摩天大楼有一种过于天真的幻想我才不会输给正俯视着我的大楼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学会这么说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这么说爸爸 给您添麻烦了 对不起妈妈 让您担心了 对不起我过新年的时候不打算回家了因为我没有任何一件好事可以挺起胸膛告诉你们只倒数十下 人生是不会结束的在那之后还有十一和十二我全明白的但请稍微包容我一下吧因为放弃这件事是我憧憬了很久的啊我想我最后终究会到达那里那是能够直面冰冷现实的人才可以说出的话我想我暂时还没有那个资格吧于是我现在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收集废品的垃圾箱并不在我的心里最后时刻我一定要笑着面对不 不对我要从现在开始笑到最后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说出口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说出口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说出口
冰淇淋与雨声,简单直白的名字,中二病的气息扑面而来;剧情也是干脆利落:讲的是小镇里即将上演一出舞台剧,出演的是通过试镜选出的少年少女们,但是这场舞台剧中止了......在意剧透的朋友可以安心了,导演(富有深意)大大咧咧的把故事梗概打在大屏幕上,当然这跟“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的开头差不多一个意思:人总归是要死的,但生活还得好好过,是吧?
电影画面是从一个对着镜头说唱的大叔开始的,歌词关于时间和逝去的青春。
然后是舞台剧的导演讲戏的环节:故事的开端是朋友要搬离这个小镇,讲述痛苦的回忆,人物的挣扎,目的是描绘青春期的疼痛。
接下来随着画幅的拉宽,电影正式进入了剧场模式(少年少女们排练戏剧的镜头)画幅的切换贯穿了整部电影,作为电影中发生的事和电影中的戏剧里发生的事之间的界限,在切换的多次重复后,这个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作为观众一不留神就被带入不同场景中的表演。
加上演员们透过屏幕直接对着观众的视线和独白,进一步淡化了观众和屏幕的边界。
你我是在和电影中的演员看着同一场舞台剧,观众被拖入与电影中的现实那个维度。
所谓剧场效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们习惯通过一个画面隔开一段距离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生活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人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人们的生活处于佛教所说的“依他起性”的状态而没有自性。
作为梦的延续,被选中的少年少女们意料之中的上演了一场硬闯话剧场的大戏。
记得某个伟人说过“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导演的套路还真的是母猪带胸罩,一套又一套啊。
虽然说在所有令人绝望的结局中,“幸福的结局”是最最令人绝望的结局,还是让人忍不住的想看一眼梦实现了的模样。
同时,让观众去回溯,如果舞台剧最终没有上演的预设被打破,那么历经的这一切会不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如同,早已分手的恋人和多年的老夫老妻去回想从初见到相爱的点点滴滴。
然而,强撸的春梦不甜。
当你踌躇满志的踏上舞台,发现面对的是空荡荡的观众,所有注视的目光,赞赏的掌声全都来自你自己的想象。
如同某人死了,却不愿意死去,他不断归来,刺痛着生活的鼻息。
如同哈姆雷特的父亲,活死人的归来是为了提醒活着的人去清偿未完成的债务。
梦想的第一次死亡是被现实撂倒,梦想的第二次死亡是被我们亲手掐死,这时候梦想才真正死去。
原发布于我的个人公众号:久石乞。
了解一下?
很少粉的公众号:久石乞
冰淇淋和雨都是转瞬即逝难以长久的美好事物,正如踯躅不前的十几岁时执着的一些后来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事物。有一些勇气只能在特定的场景、气味、声音中迸发出来,而随着年纪渐长,这样的高光时刻将日渐稀疏,圄于一点点回忆。一镜到底不是什么稀罕的手法,但几次变屏以及外置配乐都很难得的将情绪传达出来,表演将现实的边界打破,很有意思。
真是。。。对日本人来说怒吼已经是生命力的展现了,太压抑了。85年导演对时空调度的把控确实炫技了
7/10。无比轻盈灵动地抵达了理想化的热血青春,现实生活、戏剧排练、戏中戏这一个嵌套式的结构,用一镜到底缝合了虚实之间那道裂缝,在空间中自由重塑时间。故事伊始是六个青少年排练一出一个月后演出的文本,而舞台角色的姓名与电影演员的真名一致,包括导演本人作为舞台剧的导演出现,工作人员在周围进行准备,因为现实世界总会毫无征兆地跳跃到戏中戏的故事,区隔表演/现实的物理空间看似同一性,造成观众难以分清人物是在排演,还是经历他们真实的故事,唯一提示‘‘话剧’’的处理是利用画幅的收窄取代转场,当人物拍手或发出按下开关的声音时,画幅产生变动,但时间依然是跳跃的,挣脱了连续空间的束缚,当摄影机跟随空间中移动的主体走了出去、抵达街道甚至演出被取消的舞台,记忆展现出延绵式的状态。但日式冲动和歇斯底里的表演还是非常尴尬。
除了一镜到底,真的看不出什么亮点了
译名应该是《冰淇淋与雨声》。one cut拍摄手法+舞台电影边界模糊化+MOROHA音乐穿插其中。很有实验性,音乐歌词有一定加成。导演很有意思,来到北影节现场穿着人字拖。他说青春是难以名状的东西。
看到最后,发出一声“就这啊”。在单镜头内的连续空间中衔接出不同时空和戏剧表演很有想法,拼力寻找被剥夺的登台收尾的机会也不错,但刻意冷漠而疏离的情绪空间和人物情感姿态,以及大段大段的吼叫唱词,就决定了这就是一个导演不让观众靠近演员、不让演员靠近表演的片子。接受不了失败是挺青春挺有趣的,但拍得太蠢了
太有意思啦,两星安慰一下自己,如果我再在北影节看松居大悟我就是shabby。
途中不断想起柳町光男的《谁是加缪》,两者都在用文本入侵现实,达到模糊演绎-真实的界限,或者说是让演绎-真实互相映射齐头并行,当然后者使用了更多实验元素,模糊的手段更加含蓄和审慎所以回味感甚强。而《冰》则实现地更加粗暴,包括一镜到底、时间提示和上下黑条,当然这一切粗糙在这部戏的情景中确实合适,那种年轻阶段表达欲爆棚到不停在被现实无形的他者“凝视”而表现出过激情绪化行为,与被台下有形的观众“观看”自觉生动的角色表演间摇摆不定,以至于人戏不分如入魔怔的癫狂,通过此种形式加上Moroha的音乐传递地相当准确。当然了无论如何青春只是一场无人观看的自我陶醉,结尾如是说。
74分钟的长镜头绝不是出于炫技,它太有时间质感了,甚至用时间线索进行单一镜头内的「转场」,一点都不造作。中二热血的青春赛高。但前面撑住了,取消演出后的戏实在是脱节了,成也中二败也中二……
画幅变化堪比《门徒》的字幕卡,又是一位以谋杀电影丰富性为趣的导演,其实其本身不就是一场剧吗,为何要做区分?即使撇开热衷于明确边界的创作意识不谈,《冰淇淋与雨声》与《玛德琳的玛德琳》依然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其戏中演员有着极其猛烈的表达欲,但戏外演员却被长镜头压榨成了完成表演的工具,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辅助完成长镜,而不是协同导演完成表达,无法全情投入本能的improvision终究是生硬的//用被镜头扼杀自由度的个体完成自由的戏内外互文表达?
好看!大家也可以看看<台风俱乐部>,豆瓣在下面推荐的!
戏中导演“用生命演出”一语成谶,伴随着愤怒而爆裂的说唱,演员们以女主为视角轴心,在长镜头下完成了文本时空的转换,心态从懵懂到炸裂的转换,不停在戏里戏外和第四堵墙外的切换,及其流畅,将一个粗糙笨拙中二的青春故事用另一种中二的方式展现出来,台词击打着观众,流俗的情绪甚至变得真挚。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甩毕赣十条街不止。
一镜到底与时间跨度的瞬间穿梭配合没有边界的舞台是最突出的创意点,但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至少这层虚实的边界,电影还是以画幅的转变作为了最基本提示,且时刻跟随人物运动一直在变动,其实还挺吃力,并非那么讨巧。至于同一空间不同世界的音乐说唱二人组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元素运用,让整个青春氛围营造得更为热血。
一群十几岁的演员,幻想着29岁的虚无缥缈与支离破碎,聚会是刺痛的审视,成长是疲惫的中伤,但还要在时间淹没一切之前,抓住些许怒放过的证明。戏里戏外衔接得真是贴合,一镜到底地让一朵花盛开,能感受到情绪冲破天穹的狂放。不过有时旁白的过火宣泄还是扰攘了些,连带着青涩的主演,共同嘶吼出一些容易出戏的学生腔,可那股学生气真是生机勃勃啊,添了几多天真烂漫!三星半。#岛展#
戏中戏的部分比较无聊,但是这个导演调度能力也太强了吧…如果全部人员在镜头后调度,那同期收声难度可远比这个长镜头要难了。日本果然盛产强者…
看点在于后面越来越分不出是戏还是剧,但问题也很明显,吼得心烦,演得也乱……
《冰与雨声》真的太炸了啊,完全没想到早上还想着要把票转了的这部电影竟然会这么棒!无限打破的第四堵墙每一下都是重击,我的北影节最大惊喜,想二刷
大胆的先锋戏剧式电影,被取消的戏不断在演,丧和热血仅一墙之隔。片名又是雨滴又是冰淇淋的,明明就是愤怒和反抗的力量,值得被钦羡的年轻人啊。觉得歌手的设定很合适,青春就是你发自肺腑的嘶吼着,付诸真心,而那些路人听众只觉得刺耳。“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害怕未来。” 北影节资料馆
这个确实和里维特的《out》很像了.....
一镜到底不新鲜 除了转场有点妙 那个呱燥的演员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