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你好,疯子!

你好,疯子!,The Insanity

主演:万茜,周一围,王自健,金士杰,李虹辰,莫小奇,刘亮佐,曹卫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你好,疯子!》剧照

《你好,疯子!》剧情介绍

你好,疯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七个互不认识的正常人莫名奇妙被关进了疯人院,为了逃脱这七个人费尽了心思:能把“死人说活”的话唠律师马睿(王自健 饰)、出口成章但性格懦弱的历史老师萧乃恩(金士杰 饰)、“混不吝”的记者李正(周一围 饰)、一心只想回家见女儿的兽医韩沐山(刘亮佐 饰)、脾气暴躁的出租司机杨猛(李虹辰 饰)、貌美圆滑的公关莉莉(莫小棋 饰),外加一个失忆了的奇怪女人安希(万茜 饰)。这七个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为了逃出疯人院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荒唐事,然而这一切都被疯人院里监控摄像记录下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丑女无敌第三季大男孩第二季爱情奴隶兽黑帮之境第一季绝代艳星宝莲的一生阳光劫匪绿箭侠第八季太子出宫记金枝欲孽收规华完美结局阿伦与伙伴风云之十里洋场道亦有道宝藏猎人久美子外星人对手印度连环杀手档案:德里屠夫震撼鲜师夏日里的春天圣斗士星矢冥王哈迪斯冥界篇后章复仇洛葛仙妮赤足皇帝富江无限制潜入兄妹特殊诈欺特命搜查官绝境末路心密码厨房第一季天气预爆枫叶红了

《你好,疯子!》长篇影评

 1 ) 疯的双重含义和无解的孤独

先说不足:电影的几点不足都是剧场到荧幕的水土不服造成的。

比如话剧腔重:开头周一围说话的时候特别拿腔拿调,还有最后饱受好评的万茜的内心剖白,在剧场里是有必要的,但在电影里其实有点做作,因为戏剧的观演关系要求演员不断进行“总结式”独白,台词本身要负担起重现剧情的任务;但是在电影中这种重现是不必要的,本身镜头给的内容已经足够观众去做解读了,全都挨个说出来反倒是画蛇添足。

其次是,本身剧本可能内涵很丰富,但是放到电影里,尤其时间比较短,社会批判转向人生孤独的时候操之过急。

很多地方交代不够,显得生硬。

矛盾爆发之后虎头蛇尾这一点也导致前期的力度不够,关于阶层歧视偏见这些,没有点到。

对于疯子的第一重解读没有完成好。

最大的问题是,疯子的双重解读之间是分裂的。

为什么打三星呢?

因为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也很精彩,以上缺点不能够埋没它。

首先是疯子的第一重解读。

七个成年人被当作精神病患者抓入精神病院,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需要做的一个事儿就是证明自己没疯。

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如何证明你没疯?

福柯说,没有把文明叫做疯癫并加以排斥的历史,就没有疯癫的历史。

所谓文明和疯癫都是社会构建的,是概念的而非实际的。

当他们通过唱歌,合作等行为证明自己没疯的时候,其实已经预先承认了疯癫是存在的,并且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是合理的。

之后的对抗也好反叛也罢,不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实际权力掌握者院长的承认,进入到另一个群体——所谓正常的群体。

这个时候“疯”作为一种社会标准,使个人开始异化。

类比文革,可以想到同样一批人为了不成为黑五类而努力将大帽子扣到别人头上。

影评关于这一部分完成比较好。

这个时候的疯子,可以成为和异教徒、荡妇、变态等等相等的概念,因为他们都是人为的被流放愚人船的群体。

这一重解读引出了文明表象之下潜藏的阴影。

随着剧情的升温,“疯”这个构建的概念成为一种武器。

在这个封闭的精神病院里,逐渐产生强者,强者控制弱者占有女人。

一开始是智力的强者,由记者担任,后来是武力的强者,由出租车司机扮演。

强者掌握了资源分配的权力。

决定吃不吃饭,吃不吃药。

睡不睡女人。

尤其是在出租车司机扮演暴力强者的时候,其实是阶层的倒置,律师医生白领这些所谓的中产阶层不得不屈服于底层屌丝之下,是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

在这里回应了第一重批判,就是社会构建起来的文明秩序,其实是很脆弱的。

但是可能是准备大反转吧。

在这里用的篇幅很短,所以有言未尽之感。

接着是疯癫的第二重含义,也是让我个人很感动的部分。

个体对于社会的疏离,个人的孤独。

让人很可笑的满足了疯的所有条件:不能正常的同别人进行交流,不能接受社会的秩序,不能很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于是开始反抗:讷言寡语就需要借助巧言善辩的力量,软弱可欺就要希望变得叛逆硬气,不够漂亮就需要借助女人味儿性感来武装自己,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要有一个思维严密思想独立的自己出现。

对爱的缺失,对自我的不认可,就需要父亲的爱和老师的认可。

于是人开始异化。

成为精神分裂的患者。

如果知道反思,那么就需要治疗,自我救助,这是本能。

无论念圣经也好,服用药物也好。

都是在进行治疗。

希望自己能够回到,疯的对立面去,回到正常人的世界里去。

最后的和解是一个亮点:或许有很多品质是社会认可的优秀品质,但是不一定是支撑我们走完人生的必要品质,因为走完这一生不一定需要漂亮,博学,善言,勇猛,智慧。

但是一定需要的是能够直面的勇气,和能够走下去的信念。

这是主人格所具备的。

结尾彩蛋很好,让和解变成无解。

但是两重含义的衔接,缺失做的很突兀。

导致前后部分都变得力度不够。

演员很惊喜。

演技基本在线,起码不会出戏。

三星是三点五分。

为什么多打五分?

呵呵。

因为前面刚看完 那年夏天你在哪儿。

对比起来,这片儿真是一股清流啊。

 2 ) 2017第一部,国产非烂片

你好,疯子2017年的第一部电影,本来是昨天也就是2016的最后一部电影,后来因为其他事情,买了票也没来得及看,所以一拖就过了一年,哈哈~ 先说好的,,一开场7个互不相识的人被抓到一个看似废弃的厂房,不同职业和生活经历,电锯惊魂、七宗罪、大逃杀……好多电影在脑中晃过,我想有意思了;原来这个地方是个疯人院,为了出去大家从合作到互相厮杀,先是代表智商的记者作为领导,然后是体力占优的出租车司机,这里的几个场面感觉讽刺了独裁下面的恶政,而看似弱势的群体团结起来也可以对抗这种恶;一切的努力无效后,7个人又决定顺从承认自己是疯子,然后配合治疗,康复出院,再一次地互相伤害之后,7个中的那个失忆神秘女子崩溃了;故事来到下半段,原来其他的6个人都是她分裂出来的人格,而她才是在接受精神治疗,厉害了万茜,一人分似7角,纯脸部的特色,我想如果有好的演出机会,她应该不只金马的女配;经历了治疗,然后和6个好朋友的告别,安希康复出院了,结尾充满了希望,不过别急,片尾曲之后还有彩蛋,安希从浴缸里起身,旁边还有一个人,精神病院的院长,他说现在只剩我们2个人了,这才是精典,无解的孤独。

然后说不好的,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后半段,安希和每一个分裂的人格对话解释来龙去脉,真是画蛇添足,观众完全可以理解是人格分裂好吗,难道是导演怕看惯烂片的人理解不了吗,汗;大量的篇幅不是可以深挖每个人格的存在背景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吗,还有对谁是疯子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不够深刻,有点流于表面了;还有刚开始周一围的表演略显夸张,话剧风过重,不过后面还是渐入佳境了,毕竟是本片的颜值担当。

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演员的演出,可以说是这几个演员的表演撑起了一整部戏,呈现出了各个人物鲜明的个性,连莫小棋也没有明显拖后腿,作为话剧改变的电影也很好的融入了电影应有的元素,该是值得一看的,国内还是有认真拍戏的人,调调也是我喜欢的。

 3 ) 从《夏洛》到《你好疯子》:话剧电影的优势与尴尬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提示:本文包含电影《你好,疯子!

》重要剧透,未观看电影者请谨慎阅读。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正在上映的《你好,疯子!

》。

继喜剧片、青春片浪潮后,似乎话剧电影也大有形成浪潮滚滚袭来之势。

话剧电影凭借反复打磨的出色剧本与演技,似乎成为国产电影口碑维护的中坚力量,也不乏票房黑马的出现。

但话剧特有的“话剧腔”也在大银幕上呈现出尴尬与过火之感。

先看看《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

前者成为2015年的票房黑马,收获14.4亿票房,赚得盆满钵满;后者成为2016年的话题电影之一,虽然话剧电影形式引起争议,票房也并未突破2亿,但整体口碑甚佳,甚至获得了豆瓣2016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电影的称号。

《夏洛特烦恼》本是“开心麻花”创作出品的舞台剧,首演于2012年11月,票房火爆。

2015年,改编电影上映。

相比其他国产喜剧片,《夏洛特烦恼》片中并无来去匆匆的过气流行语,每处笑点都能够引发观众爆笑。

票房成功反超拥有大IP、大明星,却不怎么好看好笑的《港囧》。

也许是由于《夏洛特烦恼》主创们经过了长期的舞台实践,剧本经历万千观众的现场检验,因此能够把剧本中的笑料编排、笑点设置等方面反复打磨。

最终呈现出小制作但有诚意的作品。

电影《驴得水》也是由同名话剧改编,话剧版《驴得水》口碑始终居高不下,被改编成电影也是情理之中。

根据导演透露,《驴得水》创作之初本来就是要拍电影的,阴差阳错搞了话剧。

《驴得水》本与“开心麻花”无关。

电影版《驴得水》拍摄完成后,被“开心麻花”买下,成为出品方。

一方面,“开心麻花”需要《驴得水》的良好口碑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而《驴得水》片方也需要开心麻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电影宣传力度与票房人气。

最终,《驴得水》取得1.7亿票房与较好的口碑,总体来说应该是双赢的。

《你好,疯子!

》也是“剧而优则影”的产物。

该片导演饶晓志在戏剧界很有声望。

他曾给孟京辉做副导演,执导的话剧作品《你好,打劫!

》《将爱情进行到底》都很有人气。

《你好,疯子!

》是“你好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曾有一种言论说“戏剧圈的导演现在集体涉足电影圈,把国产电影的智商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意在夸奖话剧电影剧本好。

的确,这几部话剧电影都在剧本上下了功夫,相比绝大多数国产烂片,绝对是对得起观众的智商。

但同时带来的“话剧腔”也成为急需改进的问题。

再次提醒,下文包含剧透内容。

《你好,疯子!

》上来就把角色与观众置于一个密闭空间内,不交代任何缘由,让角色自己去研究,让观众自己去猜想。

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与电影的疏离感。

虽然作为电影手法无可厚非,结尾也给出了合情合理的说法。

但这种独特密室的单一场景设定明显来自于话剧。

稍微动动脑筋便能想到:结合中国国情,这种密室囚禁的极端做法在中国的法制与电影审查制度下,显然最终必然有反转的解释:要么一切是设计好的实验/玩笑/游戏,要么是一场虚幻的梦,是不存在的。

因此这已会让一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开始猜疑,带来并不流畅的观影体验。

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跳出这个框。

若片尾最后,所有主角真的逃出生天,大开杀戒,或被精神病院折磨致死,这反倒会成为国产电影的突破了。

电影在七个角色在“被莫名认定为疯子而被囚禁”的设定下展开,主角们在精神病院的监控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举动。

齐声高唱《月亮之上》、跳印度电影《情字路上》中的舞蹈《燃烧的爱火》、大打出手等等。

从中我们似乎看到创作者对人性中的荒诞的夸张与放大。

一群年龄各异的人又跳又叫,完全不符正常人的逻辑。

除了迷惘的旁观者万茜外,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这种对“正常人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极端夸张,使得电影逐渐变成一出闹剧。

演员们情绪亢奋、歇斯底里的感情状态仍有话剧表演的感觉。

尤其是集体“自扇耳光”的一场戏,颇为眼熟。

典型的“话剧式”表演。

我们对演员的敬业表示尊敬,但每部电影都要“扇耳光”,难道非要以这种形式“打肿脸充胖子”吗?

正当观众坐看闹剧如何收场的时候,电影又画风一变,变成了针对掌权者的讽刺剧。

与《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原班人马不同的是,《你好,疯子!

》大部分演员都是专为电影而选择。

其中不乏演技派,如近年频频出演大陆电影的台湾老戏骨金士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获得者万茜等。

周一围饰演的记者从一开始就莫名成为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者。

上文所述一系列荒唐举动均是由他“指挥”。

在质疑与反对声中,杨猛饰演的司机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将记者“赶下台”并囚禁起来,成为一个新的,但更独裁、更强权的强权者。

他霸占“莉莉”,对其他人暴力相向,一股“社会人”的痞气。

最终,这个“暴力者”也被群众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倒”。

随即掌权的,是新成立的、由三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医生、律师、教师。

然而,这个团体也并没有好到哪去。

在“指出唯一疯子你们就能出去”的诱惑下,他们轻而易举地充当了独裁审判者的角色,决定将万茜沦为他们的牺牲品。

从此能看出,电影似乎将重点集中在对权力的批判与讨论。

但随即,电影却又迎来了最大的反转:万茜饰演的安希才是患有重度人格分裂症的疯子,其他所有人都只是她幻想出的附属人格。

在前面一直处于迷惘状态的安希这时才“变身”主角,而金马最佳女配角万茜终于等到了展示演技的机会。

在一个长镜头中,万茜在数分钟内变换7种人格,自说自话,并对其他六种附属人格上演了一场真情告白,淋漓尽致地飚了一把演技。

确实厉害。

然而,似乎这种推翻的反转设定似乎成为了刻意设计的“万金油”:一切设定上的异常(密室、情绪亢奋)都可以归结为角色的幻想而强制性地具有了合理性,从而堵上观众的嘴,让人无法反驳。

审查也能说得过去。

这样做并不新鲜,也未免有些“小聪明”。

即便是看似完美地解释了密闭空间的产生,甚至耐心地解释每个人格的来源(我承认这里有打动我,曾经我也有这样类似的某种附属人格)。

但仍然有大大的问号打在角色和观众脑海里,就是安希反复无助喊出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变得都不认识我?

”这里可以理解为医生的干预与精神病院治疗药物的作用,但片尾的彩蛋又和观众开了个玩笑:安希的主治医生也是他脑中的附属人格。

这就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无从解答。

你可以认为这是“主治医生”附属人格为杀死其他人格而精心设计的计谋,但依旧无法解释。

在二刷电影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变得尤其突兀:从小到大陪伴安希的附属人格们,竟然突然成为了“陌生人”。

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

豆瓣网在进行年度电影盘点时,将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片赋予了《驴得水》。

这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也确实是网友投票评分所得。

话剧电影不是拯救电影智商的“救世主”,更不是与电影格格不入的“异邦人”。

“话剧电影”不应与非话剧改编电影割裂。

好莱坞有无数话剧、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

如《为黛西小姐开车》《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芝加哥》《悲惨世界》等。

如何发挥优秀话剧剧本的优势,摒弃适合舞台而不适合银幕的“话剧腔”,是国产话剧电影创作者、改编者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4 ) 开头就剧透了,别进来那么快。

在片子中段,我确信这是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的故事。

之后,当院长鼓励安希持枪杀死附属人格的时候我最期待的结果就是安希解决附属人格,而院长解决安希(提问:主人格可以被取代吗)。

对于此后一路向北的温情路线一直觉得不够劲道,还好,彩蛋补得漂亮。

片子粗看是不错的,至少全程不走神,但仔细推敲有几点不明白的,如下:1、各个人格的设定不应该那么粗糙,医生不记得女儿的五岁生日,老师不记得班级和学校,的士司机连出了什么车祸都讲不上来,要说记者和律师的人格对专业要求比较高,主人格无法胜任的话,出于对早逝父亲的向往,对学校生活的熟悉以及对的士司机及周围环境的接触,完善他们的血肉是不难的,从小陪到大的人格没理由那么陌生。

2、附属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亲密关系会不会因为一个新人格的产生及创造场景而断裂。

院长应该是新的人格,他的出现导致每个人格都不再认识主人格,合理吗?

3、当院长与所有人格碰面的时候,是否所有人格都无法知道这是新人格?

院长这个角色清楚注明了我在专业上的无知,但院长这个角色是电影的灵魂,院长一角让电影的高级感提升了一个级别。

这个角色一直以最正常的状态呈现,同时铺在故事后面,并不彰显,这个角色借七人之力缓缓推进,同时铺在一片温情之下,并不同流。

他高于一切人物,也没有那么简单,他的存在连安希都不知道,他的用心安希未必就明白。

安希的人格冲突是发生在疯人院场景中,这是院长的布局。

安希的人格在安希割脉后都一枪毙命以示结束,这也有院长的暗示,主人格的软弱和善良院长自己分析了,控制安希院长成功了,可以想见,未来安希的躯壳不过是院长的囊中物。

当然,不管片子真实虚幻,在前面剧情的处理上都太多瑕疵了,那些弱智的自证方式,那些诡异的称王称霸,那些莫名的判断解读,都让观众消耗耐心。

最后要说,人类,仿佛宇宙,解读未必坦途,敬畏或许得道。

 5 ) 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

晚上看了《你好,疯子》,又一部话剧改编电影的影片,剧本很好,就是格局不够大,人物张力有限,看起来还是有“舞台”的影子。

剧情方面劝大家不要看简介,容易误导人,这不是一部喜剧片,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你会跟随着思考,并进入疯子的世界,直到发现八个人格(对,8个人格,看了彩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是7个)都是疯子的想象,一切都是一个疯子的自我救赎。

精彩并且感人的地方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前面的铺垫其实挺沉闷的,需要观众有点耐心看下去。

很多疯子之所以疯,是因为陷在自己想象的世界无法自拔,已经无法认清想象与现实的界限,而想象的东西共同点是它必然是疯子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物,这些人和事物在疯子的脑海里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变成关闭自己的囚笼,如果想摆脱只有逃离想象或者消灭想象,让本体得以解脱回归现实世界。

演员方面大家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包括我也有些人不认得,但其实都是有演技的实力演员,比如老戏骨金士杰老师,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万茜(军中乐团饰演妮妮),莫小棋(北京爱情故事饰演伍媚),周一围(绣春刀饰演丁修),王自健相声演员(今晚80后脱口秀主持人),曹卫宇、李虹辰、刘亮佐相对来说不太熟悉。

特别夸一下万茜(女主安希),一人分饰7个人格的时候,演技爆炸。

客观得说,影片讲述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最终打动我的也倒不是烧脑剧情,而是每个人都懂的孤独感,引用金士杰老师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很恐惧”。

影片整体我打7分,值得喜欢去尝试不同电影类型和热爱思考脑洞大开的人去看。

(PS:影片结尾有彩蛋,但是喜欢美好结局的朋友请不要看彩蛋。

 6 ) 个人很喜欢《你好,疯子!》,但它先天畸形

原来好演员真的可以救烂片

不好意思,虽然个人很喜欢《你好,疯子!

》,但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虽然同《驴得水》一样是脱胎自话剧,但《疯子》的母胎话剧或许正是它成为一个畸形电影的主因之一,嗯,是之一。

《疯子》的剧本先天就是畸形的,他的编剧想往葫芦里放的东西太多了。

结果倒出来的药有多种口味却又没做好协调,结果弄出了个四不像的的东西,虽然初尝一下会略感新鲜,精彩,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冲突。

好在本片的演员个顶个都是好样的,特别是后半段万茜的爆发,带起了整个片子的情绪。

这也是我会喜欢这个先天不足的电影的原因。

一开始就是冲着演员去的。

金士杰,传说当年在兰陵剧坊是台湾没拿过影帝的最佳男演员,本人因为年纪小,只听过江湖传闻,但是,偶尔在台湾电影里也能看到他的出现。

刘亮佐,喜欢台湾话剧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他和金士杰合作的《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不错的话剧。

周一围,在《盲人电影院》中他就已经开始和金士杰搭档,到了《绣春刀》周一围邪魅狂生,演个反派魅力反而略压主角。

万茜在《柳如是》里清雅恬静,美人如兰,而在《疯子》,万茜的表现则几乎是拯救了这部有先天缺陷的电影。

看完《疯子》我才真的相信之前一个学编剧的朋友和我说的,有些时候好演员是可以拯救一部烂片的,不单是票房上,更是影片质量上的提升。

《疯子》的先天缺陷在哪里?

《疯子》故事大概如此,七个人被关在一个怎么看都不像精神病院的工厂仓库里,七个人无端端被判定为精神病患者,为了出去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后来为了出院甚至大打出手。

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影片的全部过程都是人格分裂患者安希的内心世界。

这个悬案在片子看到一半就揭晓了,本部电影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有戏的。

片中角色除了安希自己之外全都是她幻想出来的。

《疯子》的关键虽然全于安希,她应该牵引着电影的主题和情绪,可《疯子》在后半部分才让她真正发挥能量。

前半部分呢?

安希的爆发之前和之后几乎是两个故事,爆发前的《疯子》更像是一个不流血的《电锯惊魂》,在那里探讨着人性的嗔念,自卑,贪婪,愤怒和知识分子(医生,教师,律师)的伪善,甚至某些镜头还表现基督元素让人以为这是向《七宗罪》致敬。

结果,安希的人格分裂爆发之后,变成了探讨孤独。

这样的剧情安排,让这部电影产生了断裂,很像是两个不同的故事,都从中间腰斩了,然后把他们的开头和结尾缝合成了现在这个四不像的样子。

《疯子》这片子就是一个小姑娘因为自身性格缺陷,从小孤独无助,只能通过幻想出的亲人,朋友,闺蜜来自我安慰。

这样的IDEA很有潜力再挖掘的更深一些,完全可以攒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不需要前面很多多余的内容。

畸形源自于母胎

其实编剧可以直接从开篇就先从安希的视角开始编排。

不要局限于安希的内心世界,去编排一些内心之外的戏份。

先去表现安希独处的孤独,再接连的编排安希与每个幻想人格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些人格之间依旧可以互不认识,在引到被迫“治疗”阶段,让所有人格都互相面对,产生冲突,然后再引到安希“自救”环节。

这样就不用导演最后加一个看上去是画蛇添足的彩蛋。

因为,如果所的人格都是安希幻想出来的,那拿个主治医生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不然整个精神病院为什么只有院长一个医生,并且可以这么深入的进入安希的内心世界。

片子拍成这样,能提导演想到的答案是,本片改自同名话剧。

如果是话剧,它所能使用的场地只有一个舞台,要在话剧舞台上编排这样一个故事,所能用的场景就不会太多,自然也无法考虑太多外景戏份。

编剧在编排的时候更多的心思就花在了各个幻想人格之间的冲突上,以至于前半部分冗长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开始后又没它什么事儿了。

《疯子》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带了那个先天的缺陷。

也许是导演太懒,也许是时间,金钱成本不够,也许是怕改的太多伤害到原话剧粉丝们的感情。

又或许,导演和很多人一样,将人格分裂症当做一个心理学界被影视界夸张过度的一种病症。

毕竟这种病实在太罕见,而且不好诊断,甚至可以听上去很传奇,传奇到有些电视剧为了编故事都会把人格分裂元素用上,但却利用的很低级。

以至于让这种罕见的病症成了一种略假的传说。

总之,这个电影不及格。

人格分裂症确有其事

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被引用到影视剧和文学很经常,精神分析的开创者佛洛依德甚至曾经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诺贝尔历史上唯一从未写过文学作品却被提名文学奖的心理医生。

因为他的学说对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实在太大。

人格分裂症也确有其症,它被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但是该病症的诊断实在太困难了在1979年以前,在北美,能够查到记录的DID案例都不超过200个。

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小众的病,但是在过去30年总数却激增到3万个以上(Ross,1999)。

但是,心理学界却都不敢确定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因为真的有可能有“奥斯卡”级别的人去装DID,所以,别没事干和做演员的当朋友。

对于DID电影有人专门写过一篇《多重人格:电影与现实》的科普文。

基于人格分裂症而出现的电影也有很多,《搏击俱乐部》《禁闭岛》《机械师》《美丽心灵》《致命ID》《黑天鹅》《美国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其中不乏经典。

就算是话剧也有台湾相声瓦舍做的舞台剧《谁杀了罗伯特?

》。

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比较他们与《你好,疯子!

》的差距,特别是《美丽心灵》《致命ID》对于《你好,疯子!

》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PS,新的编辑器好蛮好用的哦!

 7 ) 什么才是悬疑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写在前面的话:看这部电影完全是临时决定的巧合,(一般去影院会选择外国大片,没办法,这样踩雷的几率稍微没那么高一点。

)就冲着关键词里的“喜剧”那两个字去的,因为跟一个男生第一次见面想着可以调节下气氛。

结果,额……全程尴尬,说好的喜剧捏?!

为了不太多剧透,所以有关剧情的地方会写的比较笼统模糊一点。

片子一来开始酝酿着悬疑路线,看片名就知道嘛,肯定是有疯子,但至于到底是部分还是全部就需要猜了。

一共7个人,倒也没有夸张到每个人都怀疑一遍,但基本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也能一击即中就猜到的那种。

再来说说演员们,主演里面最出戏的就是王自健,听到他那标志性的嗓音就有一种在看《今晚80后脱口秀》的既视感;最稳的是莫过于老戏骨金世杰,把一个***演的活灵活现,让我想起了以前总爱趴窗户的班主任。

而最惊艳的,要属真正的女主——万茜。

说实话,这部电影开始时只觉得她很眼熟,想不起名字和作品,越看觉得这小妮子眼神很有戏,而到了电影后半段,真心觉得这段是全片里面唯一值得票价的地方,也是个人认为的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回到正题,这部电影的总基调定的是“悬疑”+“喜剧”的模式,国内类似的似乎《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追凶者也》、《斗牛》等等不乏佳作。

但单凭搞笑这一点来说,《你好,疯子》似乎没有能拿的出的片段可以称之为“喜剧”二字。

那就再来说说重头戏,悬疑。

什么是好的悬疑片,个人观点:刚看的时候一切正常,完事大吉——再看一会儿,MD这是咋回事——等等我缕缕下,发生了啥?

——是他?

不对,是她!

不不,是他们?

啊啊啊——蛤什么?

这样就完了?!

——谁能告诉我我猜的对不?

——找度娘去,结果看评论越看越晕——N刷,每次都有新感受(微笑脸) end以上感受大家可以对号入座《致命IP》(凶手梗棒棒哒)、《万能钥匙》(结局棒棒哒)、《恐怖游轮》(循环梗棒棒哒)、《盗梦空间》(小李子棒棒哒)……还有一部国产的《催眠大师》(悬疑设置棒棒哒)。

可能是我国外悬疑片看多了,在《你好,疯子》里面总有一种看到类似梗的赶脚……《人民日报》客户端前不久批网友为国产影视太过苛刻,打分太低……说的也对,自己家的作品确实应该支持鼓励起来。

但是试问,我看过更好的,现在为什么要将就?

国产影视要是少一点商业化,多几分真诚,一切将会更美好。

 8 ) 疯子,你好!

学校戏表专业的学长学姐的毕业汇演就有根据这个来表演的,觉得很不错!

幽闭的精神病院,冷夜的倾盆大雨,不同身份七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电影甫一开篇就把观众的胃口吊的死死的,营造出区隔于其他国产电影的诡谲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攥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跟随渐次展开的情节一一跟进,从战栗的恐惧,到荒唐的嘲讽,再到人心的繁复,最后归于细碎的温情。

你好,疯子!

你的身边有“疯子”吗?

Ta们都是什么样的啊?

 9 ) 你好啊疯子们

看《你好,疯子》之前,对它只有两个基本了解:一是宣传时有评价说“其好得不像处女作”,二是上映后豆瓣评分不错,且稳步上升,在国产片里算得上值得一看。

看前半段的时候,影片塑造的惊悚和阴森氛围成功抓住了观众。

七个人所处的封闭空间,本身就有一种不真实和荒诞感,在这个空间里,权力关系不断变换,从理想主义者手中交接到暴力统治者,再到三人联合的多数统治少数,七个有鲜明特质的角色之间的冲突与联合,非常直接地讽刺着人性,探讨着文明社会中的秩序形成。

但是随着剧情推动和生硬的转折,我开始有了一些不详的预感,这样铺展下去,要如何收尾呢?

“千万不要是多重人格分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变成了我最不想在电影里看到的结局,成了悬念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叙事能力不够强大,逻辑不够缜密,就靠这种方式来收场。

就好像国产恐怖片,最后变成,“原来这一切都是主角的幻觉啊”。

而在这个故事里,到中后段揭露出人格分裂的真相,让影片从前面的探讨和不隐秘的隐喻,突然急转直下,变成了展示女主角安希的孤独。

很多人必然在开始的时候就猜到了结局,其实刚开始,我们都抱着这不是人格分裂主题的电影的想法在看,觉得开场十分不错。

影片在开始展现的很多内容也都值得深度挖掘,在外界社会中努力过正常生活的七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被逼展现出什么样疯狂的阴暗面?

如果处理为到最后分不清疯子与正常人的界限,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之前有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有病。

”到底怎样界定正常与不正常,如何分清理性与疯狂,谁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我们是不是都可以和别人打声招呼:“你好,疯子”?

在真相大白之后,镜头又回到安希落入水中的画面,如果可以在这里收尾有多好,后面的节奏也不会如此拖沓,把整部电影都撑的很满很满。

安希在镜头面前一人分饰七角的戏份除了让演员过足瘾之外,看不出来对剧情推动和深化有任何的作用,而面对六个分裂出来的人格,一个个解释其出现的原因更是剧情最大的败笔。

我非常不喜欢导演“生怕观众不懂”而非要把每个detail都说得很清楚的做法,其实影片到最后,想展现的是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感,本我因为脆弱和孤独所创造出的其他人格,在相处的过程中与之产生了情感纽带,互相的羁绊使得彼此之间感情浓烈,但是统统通过主角的台词说出来,瞬间气氛少了大半,何况还有两三位演技跟不上的演员,不能回应女主角泪流满面的爆发式演技,让人看着颇尴尬。

看的时候难免会联想到人格分裂题材的经典之作《致命ID》,这个也算是我心目当中该类题材完成度最好的电影之一,所幸的是看这部经典之作的时间还算早,充满了被震撼感和“打开新世界”的难忘感,而到现在,越来越多该题材被滥用,经典桥段都被反复模仿,让人很难再有新鲜感。

这种题材也是最不能被剧透的作品,我给人推荐电影的时候,也从来不推荐心理题材,知道搏击俱乐部是精神分裂的我,实在是错过了不少看片的乐趣。

回头再看致命ID,其实里面的群像非常清晰,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也能形成密室悬念中最大程度的冲突。

《你好,疯子》里每位也是形象鲜明,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典型的群体,如果要玩多重人格,其实分裂出的人格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会是故事性很强的桥段。

在不同人格轮流控制身体的时候,本我会失去意识和记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分裂出的人格知道彼此的存在,并存意识好的会通过内部沟通来达成平衡,而占有欲强的人格就会彼此厮杀来完成对身体的独占。

电影中都有涉及到,但是也许是设定在女主不被记得的前提下,所以人格们专注的重点都在于如何保全自己,而没有了对一整个团体以及对女主本我的关注,看起来挖掘的还不够深,包括最后结局的反转,其实也是意料之中,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那部名为inside的五分钟短片,基本就是这个剧情的浓缩版。

回去之后,有人问我,为什么今年话剧改编电影的作品这么多,我说,虽然被诟病不够有电影感,台词、风格、场景、调度、转场统统被嫌弃,但是话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扎实的演员演技,这已经足够它们轻松战胜大部分国产电影了。

PS,今天在B站看了盘点2016十大国产烂片,我非常幸运的错过了全部,很满意。

 10 ) 呵呵哒

没想到国人能拍出这么好看的悬疑电影,看开头像是异次元杀阵,看中间像是禁闭岛,看到安西照镜子不停的换衣服才发现这是致命ID,从安西照镜子后就是不停的解说迷雾重重的剧情了,告诉大家安西是一个多重人格的精神病,安西坐在桌子前演示自己的多重人格,我看很多人都说演技爆表啦,我只想说妈的智障,安西演技固然不错但是她演饰的多重人格还是不算很好,容易出戏,我看的当时都笑了,怪不得分类会有喜剧了,从这里开始剧情就显得无趣的多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这一点导演就不如致命ID做的好,场景剧情漏洞百出,最后那个医生彩蛋真的是太搞笑了,致命ID是医生揭穿了哪些多重人格让男主意识到自己是精神病并拒绝和忘掉那些人格并恢复正常,但是有一个小孩子的人格医生却忽略了,导致小孩子的人格再次占据主人公并杀掉了那一车人,而疯子的结局确是主人公的医生人格杀死了其他的六中人格,感觉很无语,既然医生人格从电影一开始在仓库就已经掌控主人公所有人格了命运了,还在那玩弄这些人格有意思吗?

《你好,疯子!》短评

全片俨然假冒伪劣商品一般,在改编上偷懒,照搬话剧,表演,站位,口号式的台词等等,连机位角度都是大量的各种各景别平视。万茜的表演是导演急功近利的半成品,卡在中间称不上好,在整个电影里布局谋篇中有心托她演技不应如此安排。所有的人物性格都不鲜明,只是职业和演员自身的区别,以及剪辑曝梗。

4分钟前
  • Morning
  • 很差

一句话可以剧透的电影,但是精彩依旧,故事本身冲突性很强,而且人物的刻画带有传统的认知与偏见,反转比较多,但是舞台剧的特点过于明显对于场景的利用不充分,气氛营造和转化有点不适应。但是国内能有这样的电影应该多多鼓励,现在真的动脑筋在剧本的导演值得点赞,最后说一句本片没有3D。

7分钟前
  • 穆槿
  • 推荐

不喜欢安希的那一段独戏。- 致命ID。

8分钟前
  • 咕咕鸡
  • 还行

请编剧出门右转看看《禁闭岛》《致命ID》,不塑造主人格,不考虑各个人格分裂的原型,不承认自己的失职真的大丈夫?没逻辑的脑洞简直信手拈来,看到结尾我已经懒得猜了…除了女主扑面而来摧枯拉朽的孤独感,其余没一点说服力,万幸是选对了演员,群戏有张力,独角戏有爆发力,万茜周一围都是好演员

12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没看彩蛋时给两星,看了彩蛋打算就给一星。整部电影当《致命ID》不存在吗?最后彩蛋直接照搬一个国外短片,纯属巧合??哼!真的好生气啊(✘_✘)

17分钟前
  • 伏虎
  • 很差

女演员如果长得清汤寡水就该冷暖自知,尤其是三十岁以上,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一旦不具备明星打造特质,在表演之外的野心就容易变成笑话。

2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较差

表演和对白尚可, 无奈故事情节过于生硬, 几个配角儿不讨喜. 导演在结尾加了反转, 可是谁又能看到呢?

22分钟前
  • forsee
  • 还行

字幕之后有彩蛋,才是最大的亮点

2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满满的话剧风,但是胜在有几个演员特别不错,万茜看着像董洁,但是演技炸裂那一段,她就是万茜了。人格分裂的电影已经有不少,国产的电影能拍成这个水准,值得鼓励

29分钟前
  • 井行
  • 力荐

比国产电影还可怕的,就是国产话剧,比二者还要可怕的,就是国产话剧改编的国产电影。

31分钟前
  • 上官乱
  • 很差

话剧感几乎要溢出屏幕,剧情也太老

34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故事性不强,对舞台剧结构、表演方式和原设概念非常依赖,可以说并不是电影。看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能够设计一个类似于致命ID或神探里面那段精神分裂者的处境,而是一直在声嘶力竭讲逻辑并不可靠的关于“正常人”的理论。最后的结局既没能升华也没能符合逻辑。表演很不错。两星半

39分钟前
  • 我不在这
  • 较差

和《致命ID》悬疑惊悚大解谜的策略不同,不烧脑,甚至过程中偏直白地暗示真相,最后落点在情感;再加之戏剧分幕和电影分幕的差别,整个电影其实很像是“平地里起高楼”,好在万茜用极具说服力的演技撑起了最后的情感诉求。网传茜姐“非常6+1”长镜头有点炫技,更打动我的还是紧接着枪指众人那段。

44分钟前
  • Aboo
  • 还行

国产低配版致命ID,毫无紧凑感和悬疑感,为拍人格分裂而拍人格分裂,各种拖拉和凑剧情,最后的煽情部分简直糟糕。毫无悬念,近几年最好的国产心理片仍是《催眠大师》,嗯。万茜值得更好的本子。

49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中规中矩,两星半,影片片尾给出了最合理的解释:女主人格分裂,也许是因为太合理,就没有了出彩的地方,拍电影还是要敢玩。政治隐喻都是点到为止,并不深刻。

53分钟前
  • 玛丽隔壁
  • 较差

国产悬疑片中比较有想法的一部,有笑有泪,略烧脑,万茜很美,演技也特别赞!PS:片尾有彩蛋,不要太快离场。

55分钟前
  • 承泽明
  • 还行

真的感受到了看戏的感觉,我得承认我看的很过瘾。不是每部电影都是符合惯常的认知,讲讲故事。这种类型的电影实在是另一种爽快的体验。另外,看电影还是得关弹幕,一帮一伙的自以为是,到更显得愚蠢了。

56分钟前
  • 小狐腻
  • 推荐

最后30分钟万茜的表演捧得了任何奖杯,太出色了!

6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也许是现在内地话剧改编电影里最像电影的一部片子了,一个忽略故事背景和人物背景的悬疑片,形式非常像《禁闭岛》之类的烧脑电影,但其实只是用了其外壳,内核还是在讲群体效应,也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金士杰太重要了,他把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拉高了一个层次!

1小时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话剧导演能不能不要去拍话剧电影,这是对电影的亵渎。把你想表达的扔一边,先让这些角色学会好好说话行么,让角色正常一点行么。镜头的运动都特么浪费了。

1小时前
  • 奥特曼和小怪兽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