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女郎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在一大堆男猪里面脱颖而出,除了本身精湛的演技之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气场,不然只可能沦为像林熙蕾这样的花瓶。
说实在的,当年叶璇选择离开TVB绝对是明智之举,老人台的江河日下以及剧集的过于套路化,早已无法吸引观众。
而香港电影在这些年青黄不接,尤以女演员的欠缺最为明显,张柏芝之外已经难以找到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演员了,连续四年的金像影后落入内地女星手中可见一斑。
叶璇能否抓住这次机会,从而晋升香港电影圈新一代女星,我想除了她本身强大的语言优势,更多的是她那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复仇里面那惊艳的转身,实在不得不佩服。。。
我把它的立意理解为:有些事情,即使你已经忘记,也是要去做的。
这是老派江湖的责任感,法国人没见过,我们却在英雄本色中早已熟悉。
看似遥远的21世纪已经过去了10年,一切都是实际广义至上,道义、责任,放两旁,不见了。
其中的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退出。
但他们都没有,仅仅是因为“很多钱”吗?
我看不是。
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是单纯觉得“这是我选的,所以撞了南墙也不能回头”。
为什么觉得失恋的人可以看看呢?
因为你可以思考下:有些东西,如果忘记了比较快乐,你是不是还一定要强迫自己记住。
沉稳的镜头,精致的构图,有点忧伤却冷峻的夜景,强对比度然而怀旧的光线,很多、很多的黑衣和慢镜。
想看到的都看到,也就满足了。
杜琪峰这次的确没有“超越”,也没有“改变”,更没有“进步”。
但即便是同样的东西,一年看一次,很烦吗?
在报纸杂志网站上竞相闪过越来越敦实的古装盔甲,蓬头垢面的乡民强盗,鲜艳如PS的山山水水,一次比一次人多的战争方阵,之后,我有点像等了一天的公车:终于到了。
熟归熟。
《文雀》里的雨夜,《枪火》中的夜枪击落叶,《放•逐》中的楼梯交火,《黑社会》中的街头对战。
南哥这次做冯先生,阿鬼和阿肥还是反水跟班,林家栋顶的是张耀扬的位置,冤家碰头必在黑诊所。
花生、烟、死前的笑,像强迫症一样永世不变。
我不是来审片的,只是打个酱油而已,脑子不时还是会被拐空:总觉得雨伞下会探出一把刀,或者楼上又会扔下一个人来(那场戏老戴在雨中的“凄凉”,我却是当惊悚看的)。
对此只能无奈而笑:怎么还玩这一套啊?
可是,当电饭锅、电冰箱里掏出枪来把拾荒人变成枪店店长,电话里“三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让黄秋生一脸愕然,再次献身露臀的林雪痛不欲生地喊出“Have you been police?”时,依然被喷倒。
老段子原来还夹了新词。
三对三的设计内里本来也有点意思:鱼市三人组将别人灭门后照样家庭聚会,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固然是一种职业素质,却同样可解做一种“不记得”。
而他们对冯先生倒是忠心得很,死都要多问一句。
总归配置得比较粗疏,加之任达华的大Boss确实很审美疲劳(不过那种戾气依旧强势到位,换人就不好说了)。
让看官觉得无趣倒也情有可原。
算来自《枪火》出世已有十年。
有些人从《罗生门》而曹禺而二人转,有些人从少林而李小龙而外星人,我家对门由饭店而滑雪板而彩票而网吧。
不幸,早市的大饼子还是变不成必胜客,古龙的小说还是写不成福克纳的长句。
一样东西总像自己的样子,也只能随它去了。
即使搞全风格主义,《复仇》咯牙的地方也很明显。
比如海面升鬼魂,以及其后的恶有恶报。
这些地方看得出韦家辉施主的风格:专事鬼神、前世今生、因果报应。
甚至是“有条件要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报”。
作为一个故事,剧情应该在三人组报销之后就结束。
为义气(就算还有天理)而背主的人用性命偿还了选择,而始作俑者却浑然不觉,全不记得世上有为自己而舍命的无名英雄(和《十月围城》的想法有点撞车,后者实际也没敢那么拍)。
区别是三人组从事的并不是什么革命事业,他们更像是凭着一种本能,选择站在一个人而不是一帮人的一边(村上版:站在鸡蛋而不是墙的一边)。
领袖、救国、民族大义多少可以带来点历史的光荣,法国老头却连自家亲人都不认得了。
公众只知道死了几个“三合会的”。
私人恩怨这东西,从来只会扰乱社会治安,谁管它呢。
然而,为一个失忆老头而死和为领袖而死,真的不是一回事吗?
没关系。
总会有人记得。
继2007年王家卫拍出第一部英语电影《蓝莓之夜》后,杜琪峰在两年后也交出导演生涯上第一部有英语对白的国际作品《复仇》,同样也是轻松入围戛纳竞赛。
值得留意的是,2009年戛纳竞赛单元里有三部华人导演作品,除杜琪峰外,蔡明亮的《脸》也是一部跨国合作的影片,足以可见在千禧年代后期,华语导演开始纷纷尝试跨国拍摄,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至于作品水准则是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位在自己擅长领域吃香的导演,转到非母语拍摄都能获得成功。
王家卫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杜琪峰这部《复仇》要稍微好一些,幸免沦为烂片的下场。
杜琪峰作品一直由“银河映像”的团队打造,所以有较为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这部《复仇》虽说是和法国合作,但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蓝莓之夜》。
这个剧本采用半中半洋的设定,有效掩盖掉作者风格移植到非母语文本时的水土不服症状,而且能让杜Sir的铁杆影迷更容易接受。
事实上,这个剧本的出发点和《蓝莓之夜》颇为相似,王家卫是对爵士歌手诺拉·琼斯的迷恋及后为她量身定做剧本,而杜琪峰则是一心想跟偶像阿兰·德龙合作拍摄犯罪电影,只不过因后者身体状况而中途换成了现在这位摇滚歌手约翰尼·哈里戴。
剧本在塑造男主角时并没有像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将港版人物“西洋化”后出现的错位不适感,相反,男主角一心只为家人复仇的行为动机符合中西文化里的共情与共识。
这自然是导演和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对两种不同文化融合时深思熟虑的结果。
杜琪峰和韦家辉创作的剧本往往是天马行空而不拘一格,很多跨类型实验的元素出现,在这个较为老套的复仇故事的后半段引入男主角失忆的情节,给老生常谈的叙事文本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思考空间。
一个人失忆后是否还有仇恨?
这是个很有趣的存在主义话题,尽管剧本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一点。
其次,剧本较为合理地将法国男主角的复仇情节融入到香港本土特色内容,尤其是杜琪峰最擅长的枪战戏和兄弟情谊里。
法国男主角和香港杀手帮两条主线并行不悖,各有千秋。
杜Sir这次交出了两场颇有看点的枪战戏,一幕是烧烤场月黑风高杀人夜,另一幕是废物回收场的“屎壳郎”大战。
精准的场面调度和摄影剪辑令这两场枪战戏焕发出作者化的诗意效果,月夜下的树林和荒地上滚动的废物堆隐隐透出对经典西部片的致敬效果。
忠实影迷可能会从不少场面中找到过往杜Sir作品中的经典影子,比如《枪火》里的人物站位,《文雀》里的雨中大战,以及《放逐》里的飘逸氛围。
杜Sir的枪战戏愈加讲求美学意境,而非肤浅庸俗的暴力冲突和血腥刻画。
然而,这个剧本的后半截有不知所终的感觉,尤其是在香港杀手帮被灭后,一大段由男主角独自支撑的高潮枪战戏不太过瘾,难以满足一众影迷的期待值。
另一处欠缺的是没能发挥出政治隐喻的魅力,在这部《复仇》之前杜Sir的多部作品均以复杂微妙却深入浅出的戏谑感来达到政治影射的目的,他第一次入围戛纳竞赛的《黑社会》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在这部作品里似乎难以将这种拿手戏展露出来,尽管当年法国《电影手册》主编付东对这部作品吹捧有加,提及“归属”与“拆伙”在叙事文本里的政治指涉,但是在老外眼中这种虚无缥缈的政治性始终没能在现实层面找到落脚点,无疑令影片少了一些可供解读的空间。
不过透过这部作者化的枪战动作片,至少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华语导演只要在剧本上考虑周全,依然可以平衡好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甚至是透过作者化的策略去尽量消除掉文化冲击之下的突兀感。
最明显的莫过于在影片里,男主角回到女儿生前住处,亲自下厨煮西餐给杀手帮品尝,之后在餐桌上互相切磋枪法技艺的一幕,完全就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以及导演作者风格展露的典范。
在以前,杜琪峰电影里不是没有过外国人,《大只佬》和《神探》里有南亚人。
杜琪峰也不是没有走出过香港,他写澳门、说内地,不过根始终扎在了香港。
对《复仇》来说,这两点恰是最大变化,少了草莽的江湖气息,多了几分不中不外的洋味。
法国摇滚老爹约翰尼·哈里戴的现身,绝对跟“独行杀手”阿兰·德龙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他们身份就不一样。
所以法国人看到《复仇》里身披风衣、咬着雪茄的哈里戴,等他一开口就笑场,那可能好比多年后,我们看到苍老的崔健戴着墨镜,以大佬姿态出现在港片里,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复仇》的故事始于澳门,加入了异国来客,途径香港又回到了澳门,杜琪峰又让他作品里的人物绕了一个圈,好一个生死有命。
不客气的说,杜琪峰在电影里是在不断重复自己,没有编出新花样。
《文雀》里的瓢泼雨夜,《放·逐》里的多人枪战,传统港片里的友情义气,统统是一碗搁凉了的残汤。
中间几场枪战打斗或能让人眼前一亮,像狭窄楼道里的激战、潇洒的跳窗,可惜过于短促,经不起回味。
相反在垃圾场的围剿一战,三个杀手推着四四方方的垃圾堆前进,以此作盾,跟老大决一死战,这一段又拍得过于抒情,子弹凭空乱射,反而失去了悲凉情境。
更不用说之前有如内置了微电子遥控器的飞盘、试枪时自个在走的自行车,均显得相当的突兀和做作,没有此前杜琪峰的行云流水,更像拼凑粘贴的迹象。
老牌杀手一心要替女儿复仇,他却不断失去记忆。
当他忘记了复仇这件事,别人还要不要帮他接力下去?
三个杀手面临了这样的难题,他们宁可以卵击石,也要信守承诺。
由失忆触发的复仇题材电影有很多,杜琪峰选择了最保守的做法,只是让主角拿着Polaroid(宝丽来)照相机,用照片和备注来认人:我是谁,做什么,这个是朋友,那个是敌人。
他强迫自己不要忘记,但这种简化形式本身似乎无法让人信服,冷冰冰的,无法唤醒代入和认同。
人类的情感如此复杂,一边希望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一边又强迫自己不要忘记。
有个最终了断,才好安心走开。
《复仇》里的男人都在经受精神上的折磨,老牌杀手无心卷入纠纷又不得不出手,否则亲人冤死,怎能平息怒气。
三个杀人意外受命,本可知难而退,一走了之,可他们还是不愿放下那个可怜的复仇者——他从法国来,倾尽所有,只为复仇。
显然,看透了生死的复仇不再是个先决问题,反倒成了形式问题,就看由谁来完成。
对华语地区的观众来说,《复仇》里面依然有很多闪光的配角,杀手黄日华或者大肚婆叶璇,能弥补一些遗憾。
对法国人来说,《复仇》是高人气的香港导演为他们上的一道东方大餐。
《放·逐》几部电影上映后,杜琪峰得到了法国评论家的热捧,他们迷恋安静画面下的暴力迸发,慢节奏的叙事画面和男人间游戏般的生死情意,因此《复仇》就是一次额外的结好表示,这可能也是中国影迷感到少许失望的由来。
【东方航空报】
在表哥的垃圾回收站基地,三个人在组装各类型的枪,阿柱吻过一颗从阿鬼手里接过的子弹,浅笑着,可以看到脸颊上的一个酒窝,风吹乱他的头发,那一幕,我觉得这是林家栋最帅的时候了。
《黑社会》里的东莞仔,《放逐》里的蛋卷强,《神探》里的高志伟,《寒战》里的邝智力,《无间道》里的大B,林家栋的很多角色,我都特别不待见。
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里的阿柱,很不一样。
刚出场的时候,他带着黑色全框眼镜,像个知识分子,但是眼角和额际有两道疤。
他跟着黄秋生、林雪去杀老大的女人和她情夫欧阳克。
-________-‘’额……居然是克叔给任达华带了绿帽子。
这不是重点。
然后,高德乐看到了他们,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在警局认人的时候,林家栋还是带着黑框眼镜,黑色皮夹克,脸上的表情,特别不讨喜。
我在他的特写镜头处按了暂停,看了很久,也看不懂他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才会有这样的表情。
他们三人跟高德乐在灯泡一闪一闪的地下通道碰了面,林家栋特别拽地问了一句:“你想怎样?
”我是双子女,是花痴加脑残,看到这,我已经可以发花痴了。
高德乐拍到他的那张照片,他一脸的惊慌,看着特别可爱。
在高德乐女儿家吃饭的时候,阿柱跟高德乐蒙住眼睛比赛组装枪,高德乐装完了,都拿下眼睛上的布了,他还在执著地装,黄秋生帮他拿遮眼的布,半天拿不下来,他不止绑得太紧了,而且还系了死扣。
看到这,憋不住笑了,林家栋傻得特别可爱。
林雪拍照的时候,还是很重视形象的,特意坐下来,摆了个pose。
黄秋生两次将墨镜向下刮,露出两只眼睛来看眼前的画面,我觉得特别可爱。
第一次是听到高德乐说“给你们介绍一份工作”时。
第二次是临死前,看到冯先生出现时。
他还总是故意拿花生打林雪的脸,然后林雪就把花生吃掉。
他总有自己的坚持,那怕知道结局是死。
那些信仰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他们只是个杀手。
高德乐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一笔钱,一块表,一栋房子,一家餐馆,希望他们能够帮他的女儿一家报仇。
他说,我在这里人生路不熟,我需要你们帮忙。
然后,他们就肯为他,豁出性命。
黄秋生第一次去垃圾场找表哥的时候,表哥从废弃冰箱的最底层抽屉里拿出一把比林雪和林家栋的还好的枪给他,我一度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
不过看到后来才明白,表哥把所有的枪都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垃圾场,是希望最后他们可以拿来保命的。
表哥被连累得一家惨死,也不曾怨恨。
我终究还是不懂男人跟男人之间的那些关于承诺、信念、执着的情愫,但是却会觉得很感动。
他们是杀手,虽然过得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即使血腥,暴力,凶狠,不留情面,硝烟弥漫,杀人不眨眼,而那些温情的东西,还是存在的。
高德乐是个快要失忆的老头,在澳门的小屋里,他拍照来记住女儿的仇恨,在照片的正面写下“复仇”;他拍照来记住肯帮助他的朋友们,在照片的正面写下他们的名字。
在香港的街巷里,天下着大雨,他们奔跑着躲避冯先生派来的杀手,拐到小巷子里的时候,三个人发现高德乐不见了,折回去找他。
当他们找到高德乐的时候,他正紧张地拿着手中的照片,跟身边行人的样貌对比着寻找他的朋友。
看到面前的三个人,他拿着手中的照片一张一张地比对,终于松了一口气。
那一刻,我突然就哭了出来。
因为当时的感觉,就正好跟心中那些找不到重要的东西时的感觉契合了,我多怕他们找不到他,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吖。
他们在倾盆大雨中,等待着他一一辨认,那么短暂的时间,却让我觉得异常漫长。
好在,最后他们彼此都找到了。
也许你也曾遗失过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失而复得的喜悦。
当一个人没了记忆,那仇恨还在么?
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他不记得了,我记得。
走吧。
这是他们三人在叶璇店里,看着高德乐跟小孩子们玩耍时候的对话。
原来,那些痛苦的,悲伤的,绝望的记忆,你不必记得,你的朋友会帮你记得。
黄日华带着杀手去杀高德乐女儿一家的时候,告诉那个手下别开柜门,那人没听还是开了,看到两个小孩,然后黄日华面无表情地说,他们看到你的样子,你说怎么做。
杀手眼也不眨,柜门一关,直接开枪。
我看到,他们的妈妈蔚蓝色的眼睛里流下的泪,那一刻,她的眼底,她的心里,有多深的绝望啊。
全家都死了,只有她一个活了下来,而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她的爸爸帮助她,复仇。
杜琪峰的电影里,除了爱情片,他很少拍女人,叶璇惊艳了我两次。
叶璇在《毒战》里给我的印象很深。
她临死前,一定要穿好高跟鞋。
女人,死也要死得漂亮。
这部片子里,她一出场就大着肚子背个孩子,拿着铲刀在炒菜,阿鬼把失忆的高德乐安置在她的店里,三个人准备走的时候,她皱着眉头特别不耐烦地喊了一句:“你们要走了么,晚饭已经准备好了,不吃饭啦!
”三个人看了她一眼,然后走了。
她盛了菜,熄了火,特别生气地把菜盆子甩到一边。
她会因为被辜负了的心意而生气,会全心全意招待照顾他们送来的朋友,会叉着腰对着所有的孩子大喊,吃饭了。
她虽不是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妻,但是一个女人的小情绪,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可以用铲刀对杀手指手画脚,说话不留情面的女人,在背对着电视吃饭听到他们死掉的新闻的时候,仍旧会不可抑制地哭泣。
她打扮得特别漂亮,出现在任达华对面,起身离开的时候,任达华看到了那华丽丽的礼服下面大大的肚子,我想这大概比发现一见钟情的女人无名指上带着钻戒还要尴尬。
但是,我觉得这个样子的叶璇,特别美。
故事的结尾还是叶璇在跟孩子们和高德乐吃饭,他们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特别美。
城市的边缘,枯草甸上一堆堆的垃圾包,旁边斜立着一些长木板,尘土飞扬,碎报纸、塑料袋满天飘,夕阳暗黄的光,笼罩整片天空,那画面,也特别美。
我想起以前看别人写的杜琪峰电影的影评,说到暴力美学,有这么一句:很不真实,但是很美。
的确是。
四个人在垃圾场试枪,轮番打一辆破自行车,打得车自己一边响一边往前跑,车座子也崩了,横梁也要散了,但是他们跟表哥聊完天离开的时候那辆车的车轮子还是执着地向前。
就像他们三个人的一定要帮助高德乐复仇的信念,即使得知是他们的老大冯先生所为,也依然执着。
草甸一片一片,随风摆动,夕阳的余晖打在远处四个人的侧影上,后面跟着一辆屹立不倒、执着向前的破自行车,那画面,特别美。
本片应是杜琪峰进军海外的野心之作,为了在外面卖座,一众香港老屎忽众星捧月法国佬。
比起之前的出品,这个故事显然偏商业化,也少了很多本土元素,算是中规中矩。
杀手的职业道德和英雄主义情结作为内核而推进的情节不太经得起推敲,就像那些快意恩仇的西部片一样,角色们都太面孔化了。
对复仇过程中产生的道德困境问题解决得非常决断,也就少了玩味多了爽快。
其他的诸如叙事手法、灯光摄影、音乐和服道化美术风格都是一贯的导演风格,因为要国际化出品得更凌厉了,惯用的大段得有些拖沓的枪战对射桥段有所收敛,极尽简洁的台词和黑色幽默元素相结合,精心设计的服装和pose突出的就是一个字型,让女孩尖叫的那种有型。
与此相比法国佬反而显得有些呆滞了,靠耶稣打救开挂才完成了复仇。
负责任的影迷是不是该“欣赏之深吐槽之切”?
参照盖里奇的『RocknRolla』!
国际化的钢产气质黑帮片,哪一条是出路?
是吴宇森的『face off』,还是Chow Yun-fat的『血仍未冷』,又或是鬼佬版的『枪火』『放逐』?
如果杜琪峰请阿兰德龙爷爷扮男主,会否更具吸引力,尤其对亚洲观众,来次对荣耀经典黑帮形象的穿越,为啥不呢,老杜不可能没从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杀手片中汲取过灵感。
我来回忆一下。
觉得这戏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1.杀对奸夫淫妇居然需要三个人打配合,也太没实力了吧。。
而且进房间的关键key居然靠和扒服务生的钥匙。。
这也太靠运气了吧,万一没扒到或者被发现呢?
杀服务生?
究竟是杀手还是扒手?
2.为了一间看不见摸不着,产权还不知道怎么过户的巴黎餐厅和一不相识的干瘪外国老头就和澳门地头蛇以前的旧老板对着干,放弃澳门和香港的生存环境,难不成从此洗手不干去法国混了?
这也太轻率了吧。
这是故事的主体结构,这个基本就站不住脚,故事就不成立。
3.知道这法国老头失忆就收手嘛,为了一场没有意义的复仇,干嘛呢?
最后以死相拼更是毫无道理。
生意是生意嘛,没必要搭进自己的性命进去。。
4.法国大爷在影片的结尾这么神勇,单枪匹马把任达华一党搞得鸡飞狗跳,最后结束了达哥性命,一切这么闲庭信步行云流水的。
难不成失忆失成自己这么强实力也不记得了?
还请个P杀手,自己本来就一杀手嘛。
黄秋生党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破口大骂这老头,自己这么牛还要叫他们三人枉死,太不地道!
其实看到这里我就在想,若非老头失忆不晓得自己的身手,那这戏就没黄秋生仨什么事了。。
其实最后老头的爆发像极了是对黄仨人的嘲讽。。。
本片最搞笑的即是任达华看着那个美人突然挺个大肚站起来的一幕了。
呵呵,我都笑翻了
杜琪峰这不是第一次把自己招牌给砸了,不知道他这么状态不稳定的原因是和编剧有关还是他本身完全靠编剧……当然后一种不太可能,这太伤我们粉丝的心了。
这部《复仇》当初参加了戛纳影展,似乎风评还不错。
但是结果真的看了之后,发现我靠又被杜琪峰的金子招牌给耍了。
不过这倒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也没有太怪杜爷耍酷,耍酷是对的,但你至少要真的酷啊。
大黑天的戴墨镜就不说了,国内的配音版本还这么的难听,真是无奈加无奈。
电影中的演员们倒是都没的说,只是那个外国演员那双似乎是白内障的眼睛让我欲哭无泪,欲哭无泪啊!
嘻嘻。
2009年12月19日
幕后团队那么强大,就不能好好讲个故事?
失望
两组杀手:黄秋生 林家栋 林雪 V.S. 张兆辉 黄日华 吴廷烨
经典,推荐。PS:老外演得不错,干吗老提阿兰德龙?
毫无看点,毫无逻辑性,浪费时间了,这哪是电影,简直像在扮家家。
那个法国佬完全没有出现的必要,还搞什么失忆,太傻帽了。
“还以为林雪能讲英文了,后面看工作表才发现是陈子聪配的”“法国人眼睛太小了,整天跟没睡醒一样”“ 这不是电影 这是秋冬男装展示”“枪战场面太文艺了”“看到任达华站在架子上,我一下子想到了东方不败”“任达华的色像很是幼稚,不知道跟他当年的三级片有没得拼”“是怕外国人看不懂么? ”
典型杜式氛围和节奏。但是故事也太弱了点儿。。
貌似真是验证了老外眼里中国人长得都一个样子啊!
记忆碎片加上兄弟情 虽然当老外即使失忆 也要为朋友报仇的那刻 有些被感动 但还是对杜琪峰有些失望
杜琪峰拍给法国人看的《枪火》,当然水准在枪火之下,几场枪战镜头运用想起《枪火》,故事建制想起《放逐》,那两部戏的五人组最后只剩下黄秋生和林雪,所以悲剧的挂掉了。。算是杜琪峰水准之内中规中矩的一部,唯一吐槽在于蛋疼的国语和最后自首的结局。三星半。
对杜琪峰来说,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帅气的打枪。三星改,我也是被逼的,汗
浪则浪矣,然而虎头蛇尾
烂片一部。。。
打自行车那点好帅
法国人眼睛太小了,整天给没睡醒一样
澳门这城市本身太冷了,像杜琪峰这种极冷的气质,一定得放在极热的城市,才出得来效果。像垃圾场这种浪漫到死的戏,用一次足矣。倒是杜琪峰这炉火纯青的技术,收一徒弟估计得跟着学三十年才能出师。
扯淡。
不感冒
这片太顶了 感觉比柔道龙虎榜好看?山顶烧烤那场我反复观摩 牛得我擦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