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书看了5遍以上的观众,一开始还担心像短评说的那样,说与原著不是很一致。
不过看完了IMAX版的《安德的游戏》后,觉得那些不一致的地方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在谈优点前,简单梳理一下与原著不一致的地方吧,最后一次看小说也在一年前了,出现差错敬请指教:1,战斗学校并不在地球卫星轨道上,而在太阳系更深处2,艾洛斯(高级指挥学院)并不是位于一颗星球上,而是太阳系小行星带里的一颗掏空的小行星内。
3,舰队战斗时使用的战斗机并不是由指挥学院许多学生控制的无人机,而是有人类飞行员在座舱内驾驶的航天战斗机,就是说每一架飞机被击毁,都有人类飞行员阵亡。
那样的话最后一幕以战机当肉盾的镜头看着反而不舒服,个人感觉电影这样处理更好,这样更多的普通学员也有了用武之地。
4,我记得比恩还有很多安德的小伙伴比如阿莱和安德并不是同一穿梭机上太空的,我觉得是电影篇幅有限所以只能安排比恩和安德一起升空。
5,片头的虫族第一次入侵的最终决战并不在大气层内,而是在木星轨道上。
(ps:飞机撞大飞船,真像《独立日》的镜头啊)6,安塞波(ansible)的存在并不是刚进入指挥学院格拉夫就告诉他的。
安德是在最后一战胜利后才知道安塞波这种超空间即时通讯装置的。
7,虫族渴望水资源原著中似乎没有出现,应该是电影原创内容,给虫族入侵增加了一些合理性(表面积79%都是水的地球=_=),同时剧中也出现了虫族采冰船在星际空间找水的设定。
8,伯纳德(新兵训练营欺负安德和上课时发送信息开安德玩笑的那个小胖子)在小说中。
应该是因为和安德发生冲突而被送回了地球。
更别说最后进入指挥学院作为安德的直属小队长之一了。
不过剧中处理的较为合理,最后被安德感化转变为他的好基友之一也能说得过去。
待续...——————————————————————————————-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制作方可以大量使用效果不错的CG画面,包括学校教室、通讯,和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设备的界面,都大量使用了CG,效果非常好。
-心理游戏的动画化非常到位,巨人的饮料这一部分确实把安德吓得不轻,而电影很好地引导观众感受到了安德当时的心理。
-当然不能忘了最后10分钟左右的舰队战斗画面,燃烧的经费啊。
-体感设备,包括手势控制,声控等的应用,在片中的应用都相当自然,安德和马泽-雷汉看战争录像的时候两个人都能对播放器下达声控和手势控制,增强了未来气氛的代入感-战斗室画面还原的很好,失重时的反应,包括冰冻服和冰冻枪,片中可以看到冰冻枪激活了冰冻服关节位置的金属丝网,收紧后被“冻住”的人就动弹不得。
星星的还原也很赞。
大部分星星并不会因为学员的撞击而漂浮,它们被一种力场固定在某个位置。
-比恩的死线还原的挺到位,穿过大门自动解冻的设定也不错,只不过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死线的突然出现有些突兀,因为只有比恩才找到了死线,别的队伍都没有。
-走廊上的灯带很好地还原了原著里面的导引光带,不过不明白这个梗的人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用灯带导航。
-80年代的时候一个长得像平板的电脑还是非常科幻的一种想法,现在。。。
大家都能普遍接受了吧,这就是梦想照进现实。
-篇幅限制,安德的哥哥Peter、姐姐Valentine的戏份都不多,与哥哥的敌对,与姐姐之间的互相关心,都没有花太多功夫来渲染。
更不用说为了后来做铺垫的,Peter和Valentine在互联网上利用引导舆论和普通民众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的情节了。
(在1985年预见到了互联网对信息传递的巨大冲击,奥森·斯科特·卡特很是了不起。
)-波让·马利德 的身高:记不清原著了,只是波让这身高是不是太矮了一点。。。
另,贴上原著对波让的描述“一个男孩站在那里,身材高挑,皮肤黝黑,长着一双漂亮的黑眼睛,嘴唇细薄,显得非常文雅。
”-同样是波让,浴室打斗还原的很好,安德当时的反应都很到位,最后还是被安德失手推倒,摔在棱角上了。
-“老三”这个名词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
小说中的背景是:由于生育政策限制,一对夫妇一般最多生育两个孩子,而安德是被特批而允许生下来的“老三”,也常常被哥哥用这个称呼来嘲笑侮辱。
-由于安德的“小伙伴”太多,所以他们之间一起经历的小故事,增加友谊的契机都没有很好的描绘出来。
比恩、阿莱、米克、疯子汤姆、沈、“热汤”、“苍蝇”莫洛等,这些本来个性都十分鲜明的形象都没有成功地塑造出来,不了解的观众可能感觉他们都差不多,就像脸盲症的反应一样。
-还有本来形象应该像个男孩子的女孩佩查,结果电影中表现出了十足的少女味。
不知道的还以为和安德搞暧昧呢,实际上他们之间是纯友谊的。
-“小医生”(设备医生)作为人类舰队最后获胜的关键武器还原的很好,虽然第一次开炮并不是在最后一战,不过最后一战中第一次使用,虫族还来不及反应,第二发就落在了虫族母星上的设定在我看来是更佳的选择。
2014.01.27回答提问:【有规律的熵】 (hello,ground): 我问个问题,只有最后一战是真实的,还是说前面的很多模拟战斗其实也是真实的??
答:是这样的,根据原著安德从“马泽雷汉告诉他从明天起由他来调整电脑对手的策略”开始,实际上安德就开始了对整个真实战争的指挥。
(提醒下第一场战斗是击毁那三艘采冰船的那次)虫族有很多殖民地,大多比虫族母星(最后一战中的那颗行星)离地球近,而地球舰队在出发的时候是计算好的,尽量使舰队顺次而集中地到达每一颗行星。
举个例子,假设战舰航速是定值,那么派往离地球最远的虫族母星的舰队则会领先全部其他舰队首先出发。
这样是出于集中地消灭敌人,不给虫族以喘息的机会。
要知道这种宇宙战争,从策划动员准备直到战斗结束动辄持续几十年上百年,一旦留给敌人喘息空间则会野火烧不尽。
一开始是小战役(真实世界中)因为前锋舰队刚刚接触敌人,双方试探性的攻击。
比如,安德率领舰队攻击了三艘采冰船的第一战。
这里突然发现有个重要的地方没有讲清楚,安德每次指挥的并不是同一支舰队,他们的指挥是多线程的。
类似现在的RTS如红警、星际、魔兽建造、帝国时代等等即时战略类游戏,你可以顺次指挥多股部队在不同的地方拆别人的基地或者分基地(这里就可以相当于虫族殖民地)。
那么你也许会问,如果两场战斗的时间冲突了怎么办。
这个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毕竟指挥团队只有一个小说中是这样处理的:通过操纵安塞波装置,可以人为地将战斗延后由于涉及到时间跳跃的问题我们就长话短说:就是说某只舰队有可能接收到安德20分钟后发送的命令,那么安德在这场战斗进行的同时还可以指挥其他战斗,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期,安德说他们“一场战斗接着一场战斗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后来由于战斗的深入,发生了很多大会战,自然战斗指挥就很密集,就算可以暂时延后一小会儿,也是连续战斗了很久才完成一次战役的。
所以最后安德和他的团队累的有些崩溃了。
以上。
——————————————————————————————2014.02.13回答提问:【逸翔Jerry】:每一架飞机被击毁,都有人类飞行员阵亡 都被小孩子用手控制,要人干嘛,坐上面等死啊!如果飞行员操作,肯定有失误率,安德一定会想,怎么有的飞机不听指挥; 第一次开炮并不是在最后一战,不过最后一战中第一次使用,虫族还来不及反应 --- 几个问题:1,能在8分钟充电,毁灭一个星球的武器,一定是研制了很多年,不会一两年就研制出来的吧,那么,这么牛的武器,为何不多做几台,起码搞个10台吧,那还要安德和这么保护飞机干什么,像当年八国联军打中国一样,轮换射击就好了,2,地球一定没有恐怖分子或外星间谍,搞了这么多年,没被人对地球打一发,地球死得更惨更快,也不排除未来有没有哪个失恋者或疯子,对地球撸一发的可能,这武器太危险,设计图都应该要销毁;3,能入侵这么远的虫子星,为何地球人还没有大规模向各星系移民,地球还污染不够啊! 答:片中的设定是在控制室遥控,我说的是小说中,采用的是人类飞行员直接控制,而且小说和电影中安德和他的小队长们并不直接参与飞机的控制,而是给一个指令,如“移动到xx坐标;攻击那艘敌舰”等等,具体的飞行轨迹并不在他们的控制范围。
下面的1、2、3问题你想的太远了点,没法从作品中得到解释,只能说设定如此。
尝试用作品中的设定侧面解释一下:1、毁灭星球的原理是利用了质量分解效果+链式反应效果才做到的,没有足够聚集在一起的质量,是没法发挥作用的。
PS:小说中描写到虫族在见识了“小医生”的威力以后,下一次战斗的时候全体虫族舰队之间互相保持了一个“安全距离”(即不会引起链式反应的距离),即使直接对着虫族大军发射也是没多大战果的。
人类舰队其实是在安德的指挥下孤注一掷才侥幸取胜的,最后的镜头,虫族战舰铺天盖地,看数量至少是千倍万倍甚至更多于人类舰队,如果不是安德采用了集中所有战斗机保护“小医生”所在的战舰,并进行自杀式突击的话,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所以即使你有再多的“小医生”也没有用。
2、地球上的武器管控不在本电影讨论范围,这个问题可以问下安德的哥哥 彼得-维京(笑)。
3、人类发现异族后第一反应是清除他们,然后再考虑移民,可以参考《三体》,外在的威胁必须首先解除,大概是这个设定。
(其实这也是个设定问题。。。
)小说中人类战胜了虫族之后,在各个原本是虫族的殖民星球上建立了人类殖民地,就是在进行星际移民,而安德也在其中一个新的殖民地上和他的姐姐华伦蒂一起度过了余生(小说情节)。
以上。
待续...——————————————————————————————本片对于熟悉情节的小说读者来说看到很多情节都会会心一笑,而对于直接观影的观众来说,感觉肯定有些迷糊。
借用豆瓣网友影评中的评价就是:“太流水账了。
”——————————————————————————————ps:看完后表示一本满足,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场IMAX电影。
小时候看的四川出版社的科幻世界增刊,翻译版本的安德系列,所以剧情已经不是很清晰了,不过最近看了电影后稍微记起来一些轮廓,简单说说我的理解,顺便给只看过电影的人些基础理解。
虫子思维:虫族和蚂蚁一样(这个在当初80年代算是科幻文学里外星文明设定的主流之一),只有虫后是有智慧的,工蚁只相当于一个智慧生命的一个细胞,死活是不会被在意的。
人族:不用介绍了。
第一次人虫战争: 虫族发现人类,派出舰队过来和人族“打招呼”,造成数千万人族个体死亡。
这在虫族看来是正常的,任何智慧可以接受的。
就像两个蚁群相遇了,工蚁兵蚁发生争斗,产生伤亡,然后两个智慧(蚁群)理解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势力范围,伤亡是不会被在意。
两个人初次见面,打招呼,握手,拥抱表示“你好”,会有人在意这些动作造成了自己或对方死了多少细胞吗?
人族重视作为“人”的个体,所以不能接受这个伤亡,认为是被侵略,于是干掉了一个虫后。
相当于两个人打招呼,一个人很重视自己的每个细胞,被握了个手死掉几千个细胞后,一刀捅死了对方。
然后虫族收到这种反应后,开始反思:人族这种智慧为什么会在乎那么渺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个体的死活呢(对面那群人怎么那么敏感,握个手死几个细胞就把对方捅死了?
)然后尝试换种方式和人类交流。
于是有了那个游戏变异。
而人族出于恐惧(对面群家伙再来和我握手,弄死我大部分细胞,甚至杀了我怎么办?
他们是来杀我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杀光!
于是就有了远征队。
小说主要就是表达两种不同文明相遇,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可能性:也许外星文明出于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的不同,它们看起来很友好的一个动作也许就恰好是我们认为罪大恶极的一个行为呢?
电影剧情很跳,但是基本把小说最想表达的做出来了.(这点就把星河舰队甩开一条街去了=w=)。
不过由于电影只有2个半小时,很多小说内容需要旁白一样解释地方很难简单的表述出来,反而会让第一次看的人莫名其妙:为什么安德那么心慈手软同情虫族?
因为小说想说的就是:虫族“侵略”我们不是本意!
50年前它们只是过来打个招呼,然后我们就把他们全家杀了!
我们才像个精神病患者。
作为一部电影此片还算不错;但是,作为科幻片,有些该交代的要点没有解释清楚还是让人非常失望的。
我能想到的就有以下几点:1. 安塞波:http://en.wikipedia.org/wiki/Ansible在片子里只是随便提了一下安塞波,完全就没有解释清楚,连“总之就是非常神奇非常厉害的东西”也没说。
星际旅行都是距离N光年的,肯定要有速度超越光速的通信手段才能做到远程实时操作小飞机,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最后揭晓谜底的时候不会顺理成章。
2. 虫族的逻辑:虫族本身是思维共享,女王相当于大脑,单个小虫子就像细胞,没有思想;第一次对地球“进攻”的时候,它们把人类也想成和自己一样,所以在它们看来干掉几个人类,就好比是拍一下对方肩膀,根本谈不上屠杀,所以在Mazor Rackham干掉母舰的时候,虫族很不能理解,就回家去了;最后,人类打过来,它们更是奇怪:我只是跟你打了个招呼,你TM要灭我全家;最后,Ender和女王精神沟通之后才知道真相,这才明白到自己犯下的罪,所以才要去给虫族找新家。
这个没说清楚,没看过原著的人肯定会想:虫族先来进攻人类,灭了它有何不可,Ender为什么那么多愁善感...这两点解释清楚应该用不了多长时间,不知道拍片子的人出于什么原因把这些去掉了,总之我是非常失望。
如果此片没有原著,根据画面和故事性可给此片打3星可惜的是,此片的原著精彩万分,在电影表现成这样,只好给2星至2星半了-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注定要失色,虽然在没好编剧的前提下,失色只是程度问题,但是,此片显然失色太多了。
原著讲的是,安德被从温柔姐姐、残暴哥哥的家庭生活中拽入士兵培训,在各个长官设计、关注下克服各种不合理训练,终成长为合格队长,带领原本一盘散沙的小伙伴们在与虫族对抗中取胜,然后根据与虫族女王的意念交流,将虫族种子带到其他星球,在星际中做生命代言人。
影片基本描述了原故事,却缺少了原著的细腻,没表现出安德的天才之处(比如为啥只有安德在游戏中遇见了巨人),也没表现出情节的递进关系(比如为啥突然安德队伍要打别人N个队伍),更没突出故事最经典的设定(游戏中指挥,现实中真实战斗),只是在画面上多炫了一把,标准的2星有余、3星不足片。。。
来帝都整整半年没去过电影院一次,今天翘班带着,或者说是跟着一妹子去看了这个我猜测可能会不错的片子。
大学看小说的时候着实被狠狠地震撼了一把,里面并没有什么大场面,全都是很细腻的内心活动和社群冲突,很假很真实那种。
其实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强烈建议大家看一遍人人网上翟文喆老师写的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波特系列。
在这里,或者说在每一部有英雄的好莱坞大片里面,都能看到哈利波特的影子。
而这些哈利波特,就是明天的小布什,克林顿,肯尼迪,乔布斯,盖茨,华尔街上的金融高富帅,律师所和国会里面西装革履的人生赢家。
安德,因为血统而被允许出生的第三个孩子,gifted,talented,the chosen one,血脉已经允许他要比99.99%的人要更优秀,他跟耶稣,跟凯撒,跟拿破仑一样,为使命而生。
对于他来说,剩下要做的,就是他的选择。
这种选择并不是说在成年人之后,而是当他在懵懂之中,当他还不会系统思考的时候。
他的哥哥太暴力,他的姐姐太温柔,而他,就是上校需要的那匹马驹。
整个考研和训练过程,假如视为教育过程的话,就是这孩子已经具备了当指挥官所有的天赋,需要的,就是教给他具体的战术战斗动作。
中华文明最核心的五个字:道术经权度。
放在这里的话,就是说这孩子,他天生已经具备有“道”,当你交给他具体的比如格斗或者游戏的”术“之后,他的天赋,他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以及思考这些东西,就是道,这些东西就能带着他秒杀一切老玩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就像哈利波特一样。
在三年前,在七年前,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不值一哂,完全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嘛。
但是现在我在认真地想,是什么让安德去打残那个倒霉的孩子,是什么让他在太空舱正式地回答了上校的问题,他每次处理事情的方式。
这些东西同样存在于哈利波特身上。
至少有些东西让作者决定让角色来这么做。
甚至我们在周围的人身上可以看到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
不仅仅是翟老师所说的智商和理性,如果用天赋来代替我用的”这个东西“,整个逻辑会显得很完美。
但是,它是天生就有的吗?
它是如何来的。
之前的两三年里面,我一直倾向于劳动创造价值,做事成就个人。
但是我在再一次卢瑟病发之后,我在怀疑。
我十分清楚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支撑我信念的理由。
我现在站在大门前面,犹豫着是不是跨出这一步。
这可能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跟姑娘的安全感在哪一样,之前我都不知道,现在才摸到门边,可能情商低的表现吧。
不好意思我又离题万里了。
安德的战术训练室游戏,哈利波特的火焰杯,米帝的橄榄球赛,牛津剑桥的橡皮艇。
在西方,至少好莱坞,英国人和美国人都会承认,橄榄球队的队长会比智商最高的骚年出息得多。
在我们看来呢呢?
成功的模式是什么样的?
天赋异秉的人是最聪明,最会想事情的那种吗?
像孔明徐茂恭刘伯温。
还是像曹刘孙,李二和朱呢。
亚历山大和秦始皇,凯撒和李世民,拿破仑和毛泽东,他们如此接近又差别如此之大。
哪个才是适用的成功学范本?
牢骚发表完毕。
最后,最重要的,鉴于我带着的妹子看了不到一半就无聊地掏出手机玩泡泡龙去了,所以,请谨慎购票观影。
看到简介中的虫族,以为能有星河战队式的人虫大战,结果是大失所望。
一个叛逆天才和他的小伙伴们就下一个大圆球里练练枪法就能击败外星人了?
从头到尾基地的人员就那么三个,要是把地球的防卫交给这里,完全不能让人放心啊。
玩游戏式的作战方式,广播体操式的指挥方式,导师们你们那么强大自己直接上就好了,干嘛整几个小屁孩来糊弄外星人啊。
吐槽完了,舒服一点。
如果你是原著党,请谅解,都怨我没看过原著。
如果未来世界设定为人类普遍智商退化到70以下,那么这部电影我会觉得非常合理。
宣读训练游戏规则时,我就想,这还不简单,所有人包围起来保护一个人不死,穿过对方的门就赢了。
不可能这么简单吧?
结果居然真的是。
然后所有成年人类拼死拼活都想不出来,而只能依靠小孩子拯救整个人类的方法居然也是如出一辙。
我就深深地郁闷了。
原来是一部适合我儿子看的儿童片。
同样是讲少年的成长与人性的颠簸,导演加文·胡德的《黑帮暴徒》细腻的多,相比之下,《安德的游戏》里,一切进展都顺利得令人咂舌。
当我们稍微震慑于沾血剥离的监视器,严苛的军事化管理,嗅不到人情味的学校,以及从一开始就被当做战争机器培养的神童少年的坎坷命运,少年已经犹有神助般,平步青云连升三级。
所借助的,不过是一再施展我们无法理解运作原理的大脑神力,其神奇程度犹如夏洛克推理案情。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睡眠剥夺,体力透支,混淆着噩梦与情感困惑,他依然目光炯炯,思维敏捷,意志如铁,毫无疲态。
这简直不是神童,是神。
这样的处理,相信许多观众,尤其是对原著顶礼膜拜的观众会满腹牢骚。
可是,还能怎么拍呢。
《安德》的改编工作与《霍比特人》是两个极端,后者是把一本薄书的细节丰富化,搞出三部史诗大片,《安德》的主创则挥舞起大砍刀,将小说砍到只剩一根主干——对素材精挑细选的程度,不亚于从全地球孩子选出一个安德来。
想想看,《哈利·波特》花了八部电影才修炼成正面对决伏地魔的功力,每一部都长达2小时以上,而安德从一个一名不文的普通少年成长为整个舰队的指挥官,必须在不到100分钟内完成,细水长流是不切实际的愿望。
如此一来,一切都只是点到为止,深度的丢失不可避免。
但我反对把影片看作一部少年科幻片。
将所有角色的年龄增加十岁,他们的举动也不会显得幼稚,看《环太平洋》那群青年士兵,还不是一样拉帮结伙,争风私斗,暴躁冲动。
安德一角的心智堪比成熟中年人,他在全片展现的表情不超过五种,一个拥有童心的人,表情应该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在周遭环境变幻莫测的情况下。
阿沙·巴特菲尔德瘦弱单薄的身体,专注慑人的眼神,有一种脆弱而高贵的气质,我想不出谁能演的更好。
影片偶尔也让他流露一些孩子气的举止,比如误伤对手后惊慌失措,大获全胜后激情拥抱,中途在姐姐劝说下的理性挣扎,几乎要脱离星际史诗,逼近青春偶像剧了。
这些片段是必须的,他的智商可以高深莫测,情商却必须有个脚踏实地的落点,否则他会像个不可捉摸的怪物,失掉我们的同情和尊重。
这部绿幕镜头泛滥的视觉大片,十分难得的没有一丝炫耀技术的企图。
所有的战斗场面都以安德和控制台为中心,壮观的飞船鏖战全在背景,再怎么波澜壮阔,光辉夺目,激爆惨烈,也只是通过安德的视角来审视,哪怕是伪装后的实战,也从视觉上落回游戏的本质,这也是安德取胜的原因。
我想起异曲同工的灾难片《危情时速》,有几个精彩的火车冲撞竟然通过新闻画面呈现,这自然比不上复杂的场面调度刺激,但电影不光要刺激,还要情绪划一,所以很多MV出身的导演永远只是个匠人,托尼·斯科特却成了大导。
加文·胡德在《安德》中这份克制自持,是我最赞赏的地方。
这里岔开去,顺便批斗一下许多视觉系大片,充其量是一堆渲染出的昂贵数字垃圾,打个并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好像一个小说作者为了显示才学,把所有的形容词都堆砌上,有人赞其博学,但句子本身臃肿,表现力反而拖低。
《安德》最令我心潮激涌的,是检视外星球生态和模拟战场运筹时,那几个一冲到底的镜头,赋予我彻底挣脱时空羁绊、浩瀚宇宙任遨游的快感。
本片不是3D电影,但这几个镜头的冲击力却比任何3D效果精彩,也加深了我对时下3D片的憎恨。
我并不反对3D技术,但2D银幕上的美工布置、场面调度手艺还不扎实,许多导演就忙着装备3D,是底气不足的表现,当引以为耻。
如果穿着高档鞋还跑不赢人家,就不该浪费那双鞋,换回普通鞋子把基本功练好再说。
从改编篇幅就可以判断,《安德》是一部没有太多追求的爆米花电影。
情节上,放弃了原著浓墨重彩的思想性,砍掉了枝脉,通俗易懂,一爽到底。
视觉上,缀以无数精致的特效奇观,维持一份对未来世界和外层空间的猎奇。
但它胜在每一个环节都使人满意,同时又留有一缕意味深长,并在结尾仍给原著人文精神的思考和反省留出了余地,这是一桶出类拔萃的太空爆米花。
(文/方聿南)
【一.为什么只有安德能领导摧毁虫族的决战】书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发生在安德知道最后决战的真相后,大意如下:格拉夫:“没错,我们欺骗了你,这是整个计划的关键。
我们必须拥有这样一个指挥官,他同情虫族,才可能像虫族一样思考,才可能理解并预料其行动。
而必须充满激情,才能服众,与下属结合成完美的机器,但具有这种同情心的人不可能成为我们要的杀手,无法不计一切代价取得胜利。
如果你知道真相,你将不可能成功。
而如果你是知道真相而又愿意采取行动的人,又不可能对虫族了解如此之深。
”马泽.雷汉:“必须有一个孩子来完成,你的反应快,而我们太小心翼翼了。
每个知道战争危害的正直的人都不可能全身心投入那样的战斗,但你不知道,你年轻,聪明,可以为游戏胜利不计后果。
这是你出生的目的。
”...............这段对话是作者对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做出的最有力的补足。
在这场由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发生的战争中,最有效最合理的解决方法未必是最符合情理的。
安德处在极为特殊的位置,并非如电影里简单的表现的那样仅仅是安德战术层面超人,甚至凌驾在人类智力上而成为救世主。
如果说安德在战术上超越了整个人类之力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他的特殊正是在于他是孩子,是可以被欺骗的,他仍然可以被作为成人的工具来操纵。
上面两个成人的回答很清楚了,安德仅仅是被视为一个工具,刘慈欣《赡养人类》里有句话,瞄准谁,与枪无关。
枪再好使,也是被动的,判断何时及如何发挥作用的的,是出枪的人。
安德的各方面素质,是被更有智慧的成人精心设计和引导的结果,他仅仅是作为一支好枪而存在。
两个大人也毫不避讳的对安德承认了这一点安德的战术能力被培养到成人达标的水平后,由于其作为孩童所拥有的如对话提到的各方面特性,这样来一个线性规划,在这场异族战争里他就是唯一的最优化的选择,纯粹的战术能力更强的成人也是无法替代。
当然书可以简化战斗过程,电影无法这样。
不管怎么说,就情节走向来说这样的解释不仅仅是自圆其说,也同样是对安德之前所有生活的一个冷酷的总结。
这个故事的戏剧性也就达到了深化。
【二.安德的自责以及最后的选择】同《黑暗森林》颇有类似,在这个宇宙里,造成这场星际灭族战争原因的根本也是因为双方生物学基础的巨大差异。
虫族是蜂群思维的智慧生命,虫族的士兵(类似兵蚁)没有独立意识,它们本质上只是一种财产,是虫后肢体和感官的延伸物。
所以虫族难以理解人类的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不可取代的生命。
它们摧毁一艘人类的飞船也并不知道它们等于杀死了上千个独立的意识。
所以指望它们理解人性是几乎不可能的。
对于安德来说,人类的灾难并非仅仅源自虫族的罪孽,而是源自双方的无法相互理解,无法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结果。
而对于人类决策层来说,正是因为虫族难以理解人性,更难以接受人类的道德。
所以将它们彻底绝杀是对人类的未来最负责任选择,这是生存竞争,宇宙中任何生命都有的权利,胜者也不是罪人。
两种理念都是可以理解的,读者的思考空间也就增加了一个维度,不再是简单的一条线上的善恶二分法。
而作者希望给这个故事以光明的结局,他的设定中留下了和解的一线可能,至少双方的交流是能实现的,尽管得突破巨大的鸿沟。
在书的结尾,那个虫族精心重建的游戏场景中。
安德从最后一个虫后那得到了虫族的原谅与和解的意愿。
安德渴望弥补自己绝杀对方文明的事实,但也同样明白现在就复活那个虫后的话,它的千万个子孙后代仍然是人类的噩梦,”如果我让你苏醒,我们将不得不再次杀了你们“。
安德的选择只有一个,带走虫茧并流放自己。
在接近光速中跨越漫长的时间与空间,直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这个种族重生,在这期间,安德将会把虫族的故事在人类中流传下去,”也许他们会原谅你,就像你们原谅我一样。
“在这几千年里,他成为了死者的代言人,这是后话。
电影中尽管提及却并没有详细展开这一点。
使安德的选择显得十分突兀与情绪化。
作者卡德相信文学作品具有的巨大的教化意义,给人以向善的力量。
书中的人类与虫族的故事也许可以理解为对人类社会自身的某种极端的隐喻。
正是在极端的条件下,珍贵的事物才会被放大和凸现出来。
【三.关于游戏(仅个人的理解)】这本书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现在的很多事物在那时仍然是一种前瞻。
科技最本质就是让人更有效率的实现某个目的的方式,这必然导致了我们能以越来越简单的方式改变十分重要的事情。
网络能让人敲几下键盘就永久性留下自己随口的一句话,几万人几百万人同时这样做,形成的舆论足以左右一个人甚至一大群人的命运。
人们以娱乐的态度围观别人的事情,敲几下键盘就能参与其中。
你看,有时我们摧毁了一个人,像游戏一样简单。
而在误杀平民新闻中从未退场的美国无人机,操作上和游戏完全没有任何分别了,操作员看着屏幕上的红点蓝点,按一下手柄,红点消失了,任务结束了。
操作员感受不到导弹划破空气的呼啸,感受不到爆炸剧烈的闪光,感受不到人体撕裂的血雨,一切都像游戏一样简洁明了。
安德最后的决战也是一样,可以像游戏一样指挥层完全由孩子们驾驭。
简单的让人对事件本质产生错觉,连回味的机会都无法留下,还有不少如彼得和华伦蒂参与政治之类的情节表现了相同的意思。
有趣的技术预见,也是这本书在科幻史留名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这部电影缺乏导演应有的野心,导演只是做到了还原书里的场景,当然这也足够赢得科幻爱好者们的尊重了。
但是大众认为它像儿童电影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这个故事如果仅有表层的情节的话显然会变得相当幼稚和牵强附会。
文字和影像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所以改编有时更像是翻译,翻译的准则是信达雅,而在电影改编里,这三者重要性应该是升序排列的,电影最重要的是留住书中的内涵,气质和情怀,电影完全可以再创作和书中不同的情节来达到相同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很难,只有《指环王》等少数作品成功了。
这次的改编虽然不是完全理想,但至少人物和场景都还原的很精致,对于文字也是种很大的补足,主创的诚意是值得肯定的,这本书内容很多,肯定还有不少书里的亮点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希望能抛砖引玉了。
我的全部观点基于我的一个判断:电影的原著小说非常酷,酷到改编的电影拍马也追不上。
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读了小说的原著,就80年代的科幻小说来说真是酷到不行。
所以我按照这个标准来为电影打分,它得非常努力才能配得上原著。
来聊聊电影不酷的地方:1.主角不够酷电影没有好好介绍小说中的设定:计划生育只准生两胎,然而主角家前两胎都智力非凡却有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破例准生三胎,也就是说主角被生下来的使命就是未来要当指挥官的。
而电影中的情节则是一个害怕兄长,依恋姐姐的小男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人类的救星。
也许这样的价值观可能更主流,但是这种predestined hero的宿命感就没有了。
另外电影里面刻意突出小主角智慧的情节让人看来觉得他只是在耍小聪明。
2.原著中的核心情节丢了小说中花了不少笔墨来讲兄弟姐妹之间的复杂情感,电影里好像想说但是说不到位,当然也有可能是怕讲多了抢了续集的戏份。
3.小说本身可能并不适合拍成大片原著小说及其续集本身讨论的是非常哲学化的东西,可能因为这一点拍成的商业片就有些不伦不类了:想说道理但是又怕把观众说教跑了。
嗯,关键是我觉得这些新演员没有明星像。
希望我是乌鸦嘴。
抛开中二病不谈,还是不错的,游戏CG的感觉恰到好处。不过这孩子脸上这些雀子将来黑色素瘤的可能性会不会略大啊,左脸整个有个长蛇座啊
从原著改编的角度看其实没那么糟,虽然看了5分钟就觉得不值票价。。。。
2.5和原著一樣無聊,搞不清楚為何身邊十個美國男生有八個都看過這片的原著。到最後,我很坦然地睡著了。
看过原著的可能有更深的体会,但我觉得还不错啊
战斗室设计的很帅啊
感觉太仓促了。有头无尾
how about that~
大概是删减的过多,剧情一直很赶,前轻后重,主角性格不明显,几个配角更是全沦为酱油,故事本身倒是深沉悲怆,或许该看看原著。保利府青1号厅。
个人英雄
什么屎头子
这是神马玩意。小孩玩过家家么。。。
本想先看原著来着,但没忍住。荧幕上的优势是有,但“改编自小说”所带来的(普遍存在的)缺点也不少。
阿沙的演技好得让人目瞪口呆,比原作安德更有说服力。很难得的是把稍显无聊的第一部拍得很精彩,模拟战斗室和最后30分钟的效果满分好评。可惜没时间讲地球上他那碉堡的哥哥姐姐了。【虫族女王长得真萌
la vie est un jeux
演技确实不错
通篇有一种几个工作人员带着一帮青少年在迪士尼玩各种虚拟Rider的强烈感觉。没有看过原著,但是这部改编电影让我觉得真是一部好看的儿童片。
本片教你如何逐步成为一位有勇有谋有智慧,有威信有恒心有担当,实现团结友爱互助,仁慈武力权衡得当,折服人心的领袖人物。阿傻演技满分好评过于加分!!!!!美音模仿惟妙惟肖!真是越看越像吴磊!如果不是Asa主演恐怕会大打折扣。The way we win matters—Ender Wiggin.
整个故事太杰克苏了
反思军国主义吗
特效倒是挺炫的,好吧,现在米国要让一群熊孩子来俗套的拯救我们的大地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