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我看过所有版本的呼啸山庄的电影,不料看了豆瓣才发现除了常规1939黑白版和1992朱丽叶·比诺什和拉尔夫·费因斯版之外,还有2009、2004、1998、1985等若干,于是不由的为自己的伪脑残程度感到羞愧................... 每个人对于呼啸山庄的理解不尽相同,所期待拍出的电影自然也不一样。
这个版本的呼啸山庄的卖点在于美和细腻,我想和导演是女性的关系密不可分。
每个场景都像是Constable的画作,疏离的天色和灰暗的布满充满耐力的植物的丘陵,Bronte姐妹的荒原情节在电影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的故事,讲故事的方法可以有很多。
和以往版本的平铺直叙不同,这部呼啸山庄几乎是以纯Heathcliff的视角拍的。
故事从他被带到呼啸山庄开始,很多镜头从他肩后拍向前方,感受到的是他感受到的世界,听到的是他听到是话——嗅到的Catherine的长发,被Henry击倒时看到的天空,那些昆虫和泥土和雨滴和风的呼啸...........不需要很多的对白,观众已被带入这份情境。
约克很土的口音被完全的保留了,而从口音的变化又何尝不能侧面反映出低劣的文明和教育的熏陶。
影片中老Ershaw说,“All I want from you is to be a good Christian.”他们从来不是,而在任何的未来也不会是。
呼啸山庄的爱情从来不是在道德标准中生长的花朵,而是原始的,激烈的,和一切自然现象一样美一样壮丽一样可以给予力量一样可以摧毁一切。
正如新版的电影海报上写的,“Love is the force of nature.” 没有一句话比它能更好的形容这个新版了。
一些些遗憾:Catherine在要嫁给Linton之前说的那段话只拍了她讲喜欢Linton的那段而没拍她说她觉得自己和Heathcliff更为适合的那段,男演员是非洲裔的,Heathcliff幻觉觉得Catherine来找他让他不得安宁的那段拍的没有很好........但只能说有得必有失吧。
为了保持从头到尾保持单人视角,为了整体寂静而充满张力的氛围,为了能有效结束这部电影.......即使这样我最后还是默默的在电影院里泪奔了啊。
不过挺多人不喜欢的,有人早离场,坐我后面的人对这片子的评价也不高。
平心而论,即使在文艺慢片儿中这部电影的节奏都慢惨了,部分改动也未必人人能接受。
喜欢不喜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即使看了我的影评大受鼓动很想一看,也请慎入啊!!!!
去拍摄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往往不讨喜。
由于载体不同,小说的读者去当电影观众时,总是会觉得文字的时空被电影局限了。
并且由于时长的限制,电影对于小说中情节的筛选、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处理,也很难令每个观众满意。
普通小说尚且如此,改编像《呼啸山庄》这样的文学名著,就更有难度。
光是建立在这部小说改编上的电影,就已有至少10个版本。
不过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显然锐气不减,喜欢挑战。
她带入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这版《呼啸山庄》,尽管被一些观众认为是改得“面目全非”,但从整体的氛围而言,并不脱离原著“紧张离奇的浪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绪甚至是更为贴近的。
去评价一部名著改编的电影时,对原作的遵循度,往往成为一个临界点。
事实上,这跟本片导演阿诺德所说,每个导演从书中选取的点会不一样,是不谋而合的。
因为每个观影的人,从电影中感受到的原著精神,也不一样。
一个忠实的小说粉丝,可能会无法接受改动过大的电影版本,这并不能作为评判影片好坏的标准。
同理,极为遵循原著的改编,则可能会在某些电影迷的眼里,觉得平淡无趣,失之个性,这也跟电影的质量无关。
其次,“遵循原作”跟“独立创新”,是两个完全不相对立的点。
遵循原作所强调的,不应该是外在的设置,物的一致;而应该是遵循作品内在的精神,例如人物的性格、命运,情节和情感等。
从这一点上来说,阿诺德做得不但不差,相反十分出色。
在某些观众看来的“面目全非”,例如把山庄的背景放在了农庄,吉普赛人改成了黑人这些,根本不影响剧情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
影片中,不管是少年希斯克里夫的粗鲁,少年凯西的野,还是成年希斯克里夫跟凯西之间的纠缠,以及爱情悲剧的命运,都渗透自原作,并且在阿诺德非常个人化的影像里,彰显她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阿诺德谈到,第一遍阅读原著时,她只是了解和感受作者的的思想,自己是没有思考的。
第二次阅读时,她才开始有了独立于小说的见解,并最终把那些打动她的点,融于自己的理解力,搬上荧幕。
演员出身的阿诺德,对影像的理解与把握非常之感性。
她的这版《呼啸山庄》,情节只进行到原作的三分之二处,停留在希斯克里夫和凯西这一代。
然而影片的篇幅并不短,有129分钟之长。
相较之前那些把故事讲完整的改编版本,阿诺德显然更重视把情绪表现完整。
她放弃大量对白,改用直白生动的影像来刻画人物和呈现关系。
运用大量的动植物特写,环境全景,自然与人的各种关系与调度,体现出非常强烈的导演个人意识和风格。
阿诺德说,自己拍片是依赖直觉的,从片中那些阴郁的泥土,暴烈的大雨,和阳光里厚重的灰尘中,并不难看出这一点。
而这些元素从没有脱离叙事主体,感觉的强化也没有混乱章法,这在女导演的作品中,实在难能可贵。
尽管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男人拍出来的,但男导演永远拍不出女导演拍的那种神经质似神秘敏感的东西。
单拿今年三大电影节上的作品做比较,就可很清楚地将男女导演的情节区分开来。
从柏林电影节到戛纳再到威尼斯,男性导演的作品一律逻辑严谨,节奏分明。
而女性导演的作品则风格强烈,情绪丰富。
女导演的作品整体质量并不高,但无一例外地具有非常感性和诗性的画面与表达。
这次,相较之前大多数男导演拍摄的版本,阿诺德的版本似乎更贴近女性的视角。
她着墨在氛围上的影像,远多过于叙事,这既可看作是导演独立于小说作者的创作,也算是导演对作者情绪的揣测。
二者几乎可以得兼。
非常哥特风的影片色彩阴沉,茫茫草原,浓密的云只有风的呼啸一对充满哀怨的“情侣”姑且这么叫他们在偶然的一次经历中彼此错过虽互生念想却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犹豫踌躇把念想藏在最深处伤痕累累冷风呼啸只有空空的回忆没有了复仇几分相似的情节几分跳出传统的改编几分现代风格的融入但或许记住的也许只有风的呼啸
你能看得到,你能听得到,你能闻得到,你能摸得到的电影中的爱情奴隶一样的跪着,被鞭笞,被分割。
那只是一颗在年幼时代种下的种子。
在最卑微时候的被关注,在最脆弱的时候被舔舐。
两小无猜的形容太过懵懂,那是欲望在最初萌芽时候的满足,那是爱欲第一次被挖掘和挑逗。
你从一开始具有人的意识的时候,接受到的一切关于爱的信息都来自于一个女人。
正如同苏格兰高地的狂风在强劲的吹拂,树枝的走向是被决定的生长。
你用你的童年跟随在她的身后,于是你的一生都能听到她的呼吸,你的皮肤记得她的触摸,你铭记着她给你的疼痛,她塑造了你,她成为你生命的意义。
可是我对你的爱,更是一种欲望,一种占有。
我要你服从我,我要你追随我,我要你爱我,我要你融化在我的身体里。
我对你的感情就是这样贪婪,狞厉,偏执,疯狂。
但是占有的欲望同样让我无法忍受失去你。
我不能没有你。
这就是一场互相追逐的游戏,只是最后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是生死的距离。
同理,当我爱上你的时候,我便无法忍受与你分离。
@pasu
在腾讯视频看的,弹幕总吐槽镜头晃动、看不懂,我要反驳几句。
1、镜头的失焦晃动,相当于诗歌的赋魅,它不指向外部的事物,而是内心的感触。
2、画面的粗粝亦是一种美感,你的头脑也不会时刻清晰,它多少也会带一点混乱的模糊,像是不可触及的灵魂的倒影,以一种非指向性的、迷人的、神秘的,旁逸斜出而不可描述、不可控制的隐形电波,时刻在隐秘的控制着你。
3、这部电影就是典型的作者电影,个体的感受大于一切,莎士比亚言“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中,我仍自认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你就是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悲伤、快乐,一切从心而发,不要让自己的感触消失殆尽,以致彻底虚无。
4、人是由熟悉的自己与陌生的自己组成的,即已知与未知,必要时刻,杀死已知的自己,让陌生的自己以一种神秘的语调吟诵出别样的诗句,不合时宜,却直抵内心。
电影的前半部分用摇晃的镜头讲述了当时英国小地主的苦逼生活。
天气是阴暗的,孩子是放养的。
穿着破旧衣服的Cathy和Heathcliff在广袤的荒原里翻滚。
我真挺喜欢前半段。
虽然对话不多,虽然镜头是晃的(是的我讨厌手持镜头)可是少男少女日久生情的意思都在那,感觉还是美好的。
虽然我觉得和原著的气氛略有差距。
这里面两人都过于恬静了,尤其是Heathcliff,完全不觉得他能发展成后面那种毁灭自己毁灭周围一切人的复仇者。
后面开始仓促了。
预兆是Hindley他老婆突然站在那里生孩子(站着真的能把孩子生下来吗?
求科普)然后就莫名地领了便当。
Edgar向Cathy求婚,Cathy答应了。
和原著不同的是,Heathcliff听到了Cathy说她爱他,没有人比他更懂她。
可是,他还是一句话不说……跑了……这是想表示Heathcliff想要提高自身价值好衣锦还乡迎娶Cathy么……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说一声就走呢?
(所以当他回来的时候Cathy很愤怒,把他踩到了脚下。
在这里面Cathy相当S,Heathcliff在她面前就是一只小绵羊。
)之后便是Heathcliff衣锦还乡之后和Cathy的种种纠结。
Edgar和Isabella等人基本炮灰。
所以观众只看到了男女主角的痛苦,周围人到底如何,完全不晓得。
最后Cathy死去,Heathcliff发狂,但最后似乎冷静下来,或者是心如死灰,影片便如此结束了。
这样便拍出了一个爱情悲剧。
而这也只是两个人的互相错过而已,可供人唏嘘感叹一番“他们应该在一起 TAT”这样的。
光看电影本身,我觉得它还是不错的。
但是原著讲的是毁灭和疯狂。
所以我不喜欢改编把第二代的故事删去,因为我总觉得第二代的故事才是重点,它体现了Heathcliff最后成为的人、做出的事。
他唯一珍重的爱情扭曲了他的心,毁灭了他,也毁灭了他这一代人,但是他尚不能够,还要继续毁灭下一代。
我不认为《呼啸山庄》表现的这种爱情这种生活是值得赞美的。
它不符合任何价值观,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
如果你把这故事简写一下发到天涯八卦去下边回帖肯定都是骂这男人的渣。
《呼啸山庄》仍然很伟大,这点我完全不否认。
但影片里讲的这个故事,不是原著的故事。
(虽然里面保留了Heathcliff吊死Isabella的狗的情节,也表现了Isabella的不幸福,可是总体来说还是没说到重点。
)此外,说说Heathcliff被设定成黑人这事。
Wikipedia说是导演原本想遵循原著,找个罗姆人来演Heathcliff,但事情没成,就在印度、巴基斯坦、中东移民群体里找。
最后选了一位黑人演员。
我不太知道当时英国的种族情势如何,不过我总觉得作为一名来历不明的黑人,就算被领养了,最后也不至于能把农场弄到手或是娶当地名门的姑娘。
而且整部片子里除了Hindley会用n-word骂他以外,他的种族完全被无视了,让人有些不解。
不过也许当时比我想象的开明。
永远不要低估以前的人啊。
还有……我看的时候发现画面近似于正方形。
到底是我这版本压缩比例有问题还是另有深意?
和大部分能看到的影视版本一样,这次改编还是只截取了原著中第一代的部分,说实话这部分也是最令无数代读者扼腕,同时也是极有视听表达性的。
这次最新电影改编突出也是成功的部分就是彻底化,最大程度降低了文本的文学特征,将原著传达的那种独一无二的气质彰显无遗。
只是这种文学改编其实是把双刃剑,因为有“呼啸山庄”的题目,扩大受众是明显的利好,但大家必定拿来与原著于自己内心的印记比较,这种比较向来难有电影的胜利,同时作为一部作者电影,因为有了原著倾向性的读解,必然带来影片的固定思维,这样也损失掉了部分电影更丰富的外延。
所以我更愿意将这部影片看做仅仅是安德里亚·阿诺德 Andrea Arnold一篇半本书的影像化读后感,并非一个命题作文,非常好的满足了一部分读者对原著的投射。
这个电影真的绝了 大量的倒叙插叙 还有手持镜头 我承认女主长大之后的出场惊艳到了我 真的超级漂亮 但是对于没有看过原著又想了解这部长篇小说的人来说 实在太不友好了 我印象中这部小说的戏剧冲突人物设定 男主想要复仇的意愿强烈 但这里表现得都有点平淡了 可能是想通过昏暗晃动的镜头 呼啸的狂风来表达?
但剪辑手法显得很混乱 长大之后不时猝不及防地插入一些小时候的镜头 看得我真的很难受 而且不是说山庄吗 那个小破房子感觉要被狂风骤雨吹倒了 女主老公的房子不要好太多了 最后电影结尾有种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 男主放弃得就很突然 虽然女主家除了她和她爸对男主好些 其他的人无论她哥还是仆人都对男主恶语相向 让男主养成了别人羞辱他 他就打人反抗 再得到一次群殴的行为反馈 长大了之后依旧如此 就很不符合出去这么些年回来复仇 应该养成韬光养晦蛰伏而惊艳的性格才对吧 还是说原著的设定就是如此暴力血腥 不过这个小说我一开始还觉得这么宏大的叙事角度是男作家写的 没想到会是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看多了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 会觉得姐妹几个都是温柔细腻的笔触(才发现我看得这都是一个人写的 然后我把简奥斯汀跟勃朗特三姐妹弄混了 啊救命啊好尴尬闭麦了)
对于我这种没有特别的名著情结的观众来说,Andrea Arnold新改编的这部《呼啸山庄》相当不赖。
青春期骚动、种族冲突、阶级碰撞等种种敏感话题都能够在这里得到相当明晰的反映。
导演对名著的处理手法可谓颠覆性,不论是时刻跟踪着角色人物的手提摄影风格,还是对自然环境、昆虫动物的精致描写,都能看出导演对该题材的把握相当有自信。
联系到导演之前的两部作品,无一不是以女性视角为中心,探讨女性面对感情、青春期等问题的微妙心理。
这部一反之前的惯例,采用男性视点,通篇采用该人物的主观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感觉跟一般的男性主题电影很不一样,融入了不少导演自己的男性心理的揣摩与况味。
爱的深,恨之切,这是我看到影片最后的印象。
整部影片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觉得过于的平淡和乏味,最后还是耐着性子坚持了下来,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让人无形当中感觉到了暴力的另一种存在形式——那就是情感暴力。
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伪装成了暴力的另外一种形式,因为两心之间的依赖而深深的折磨着对方。
自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暴力行为:取伊莎贝拉为自己的妻子,占有了辛德雷的财产......片尾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辛德雷的儿子将一只脖子上拴了绳子的狗挂到了树上,毫不顾忌小狗的痛苦挣扎,这个行为让我为之一震,到底我们的意识里潜藏着多少的暴力成份?
我不敢也不愿意去想象这种暴力能被激发出多少,如果非要追究其原因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动物的天性使然,或许也只能说是我们被自己无法继续承担的压力所致罢......
台词几乎为零,所有的声音都被无限放大,清冷的调子从头贯穿到尾,凛冽刺骨。
。。。
千言万语汇成三个字:WTF
4.5 手持摄影和声效都做得奇佳。非常清爽、创新的一个版本。具现代意识的改编,也注定毁誉参半。故事、对白、表演都很强势地趋于简化,这种要推翻就全盘推翻的态度,还是很棒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诺德对风雨天气和光影的掌控无与伦比,目不暇接的视听盛宴。
爱与恨
一部作者性极强的电影,风格十分大胆,骨子却非常忠实原著,书中黑暗和野蛮的元素被很好的还原。电影在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非常精致,但却不像是一部古装片了,摄影和导演风格太现代了,古典和现实主义之间有种诡异的撕裂感。好电影就应该如此,细节上制作精良,骨子里融入主创们的世界观。★★★★
摄影自以为是,叙事一塌糊涂。
看畢看原著才驚覺電影版拍得真好。電影和文學間有通感。
非常带劲呀!very beautiful 好像不是很招人喜欢呀,但是你在电影里见过这么发春的大自然和这么细腻的骑马戏吗
Effy戏份太少了
没有看过原著,老早就想看了,不料先看了影片!常言:纸上写的一定比拍出来的更让人深思!看不到人们就自己会想象,把自己融入情节中,文字的魅力就是如此!这部片子还真难看出什么,台词很少,男主基本不说话,全从眼神里表达感情,真是难为了他!一脸雀斑的女主看似天真却异常叛逆,只能说干材遇烈火
画面很美,手持摄像很考技术,充斥着各种摸不着头脑的虚化镜头,举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镜头先是对准阴冷荒原上的一株草,接着前实后虚拍近处的草地,再接着又后实前虚拍了远处的农庄,妈的,这到底是想说明个啥?一个男女主角纠结的互虐经典被拍得如此闷又平淡,完全没有任何张力可言。
本是青梅竹马,却缘何生死相残?错过了便无法再回头。沉闷的片子。男主的表演,实在是让人看不进去,你投入点行不行?!
貌似呼啸山庄好出名好多个版本~不过这是我第一次看~太TM文艺了~15分钟后我实在忍不住快进着来看~其实要讲的东西10分钟就可以表达出来啦?~不解~ps,女主角超有气质的!~
四年一回的翻拍,这次靠意识,暗示与细节走镜头,不错看。我难忘92肥腻四坂本哦,他的眼。我珍视艾美莉热烈的想像力与对狂野自由的向往,叹息她的早逝,祝福她已在天堂办了学校,我亲爱的偏执狂。
打着名著改编的幌子的一部现代文艺片。狂暴的风运用的真好。浓烈的情感在簌簌的风声,吹乱的散发,攥满手的泥土中扑面而来。但无法适应摇晃到底的镜头及男主是黑人【囧。
启用黑人做男主角的确大胆,镜头加分,片子没有配乐感觉好闷...
风景的画面都很喜欢 故事我根本不在意改成什么样 前半集小时候后半集长大了
4:3画幅、大光圈、逆光、手持镜头……文艺小清新对古典作品的可怕肢解
摇动镜头 原著味道 绝望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