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啥,我的眼睛👀。
怎么小皇帝和荣儿的配音搞得这么妖媚😳,我靠,青女都比那个荣儿像男的。
对了,我收回我希望端午是女主的想法,端午的配音太TM奇怪了。
饶了我吧,我为啥要陪我爸妈看这个剧!
造型也迷的一批,大男人画眼影就算了,还化桃红色?
我刚开始只以为是国舅爷自己审美独特,好不容易国舅下线了,我才发现原来国舅并不独特。
从最开始觉得有点新意可以看下去到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再到后面越来越离奇狗血毁三观,现在看完大结局,终于忍不住吼一声:真·良心制作·神剧。
这哪是什么“打破传统”,根本就是私设如山的AU同人,还是OOC的那种。
虽说三侠五义包公案也都是小说,但一来某些人物还是有原型可考,二来就算是小说里的角色你既然拿来用了是不是也得多少尊重下人家原有的人设?
包拯我都不说了,八贤王、王丞相、展昭,这演的都是谁??
就只是同名同姓吧?
一个谋反一个争权一个莫名其妙相帮西夏奸细不说还冷不丁就滚下马打起了野战,真是见了鬼了。
嫂娘为了传宗接代说变就变的嘴脸简直惊人,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讨厌了这个人物,这部剧居然做到了。
秦香莲一出场就教唆年幼子女诈骗善心人士,你穷你有理?
难怪秋哥这么小偷东西就偷得这么顺手了。
李妃蓄谋下药毁了公主清白羞辱人家痴心妄想之后又口口声声对人家亏欠太多,精分呢?
眼没瞎心瞎了是吧?
不过公主也是叫人无语,苦守三年的清白被设计下药失去了,结果发现怀了孩子就又死活为陈世美求情,追着他砍的那个气势呢?
合着只要怀上了、一句“孩子不能没有爹”以往过错罪行就都可以既往不咎了是吧?
这都宣扬的什么糟粕思想?
最后锦毛鼠的设定事先就料中了一点也不意外,前面暗示痕迹太重,但武力值跟展昭差那么多也是醉。
如果不是最后强行掰成锦毛鼠,其实看到后面对这个角色还是挺有好感的,但这么一掰就未免扯了。
然后四鼠竟然还整死一个?
怎么不把包拯一起写死那多厉害。
而且这不就等于三鼠跟锦毛鼠成仇家了?
最后三鼠闹东京是搞笑呢???
兵临皇城的结局也是傻眼【此处需要一个黑人问号脸,PS:黑人不是指包拯】傻眼到都不想说了。
这部剧你说它没用心吧还真冤枉了,很多地方的设计都可以看出用了心思,演员演技也在线,可依然无法改变槽点满满的事实。
要说还真是标新立异达到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目的,看了这么多年包拯展昭相关的剧,一部就毁了这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也算是独一份儿了。
这么煞费苦心的制作写个原创角色的故事不好吗?
PS:再多说两句,打低分还真不是因为包拯瞪眼,加这个设定的初衷多少还是可以理解,但首先这个人是包拯,加了这样一个设定是不容易让人联想到阿斯伯格症的,而这个症的特点也不那么为大众所熟知,所以在剧中的呈现并不能让所有观众可以轻易的看懂,需要科普才能明白的设定能怪观众?
至于这个病证的演绎是否全程合理就不做讨论了,见仁见智,无谓争论。
包拯拍过五六个版本,不是像唱戏就是像偶像剧,本以为终于正正经经拍个包拯的正剧,制作精良,配角选的都还不错,没找到毁掉了包拯上,不知导演咋想的,愣把包拯拍成了机器人,太可惜这群配角了,本来挺喜欢主演的,他演的周瑜挺好的,他的瞪大双眼的小碎步自己不觉得别扭吗?
就感觉所有演员在拍史诗正剧就主演在演荒诞喜剧,可惜了,可惜了!
中国的电视剧近几年太需要拍几部历史正剧了,歪曲和胡编乱造的历史剧颠覆着中国的历史和名著,不能再让这种剧毁了下一代了,像高希希拍的三国,吴秀波的司马懿,真的还不错,至少老少皆宜,制作精良吧,真希望这种好句越来越多吧!
刚看到第四集,成年包拯跟女主的戏基本跳过,只看偷运皇子出宫,看小包黑子的童年,看小皇子跟周怀仁在乡下一家四口的生活看的津津有味,真是意趣盎然。
回宫后的生活就不可爱了。
最难忘的是那位了却君王托付事,功成身死的周侍卫,在看到他引颈就戮时我的泪腺全面决堤了。
忠诚,伟岸,君子,还有那份温情,不多的戏份却闪烁出不少的光彩。
至于那个瞪眼包黑子,借王祖蓝的声音讲一句“我真系接受吾到啰”。
总结:结局仓促,部分角色演的不行很多人因为开头包拯的瞪眼设定弃剧,我觉得瞪眼奇怪,但是演员演的不反感,反而还会吸引我想知道为什么他干瞪着眼。
后来才知道原来包拯前期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一些人情世故,一板一眼的,掉下井之前还未开智,也算能接受,毕竟让人认识并吸收一些知识是需要时间的。
这部剧有最无辜的人,有最不无辜的人,有被正义审判的人,也有在权势斗争中没被审判的。
这部剧认真就认真在它确确实实地在刻画人物,在塑造人物。
有的人坏,虽有苦衷,但你会承认他是罪不可恕的坏人。
有的人心善,虽然愚蠢,但你也会认同他当时的情况只能这么做。
这部剧你不能指望他能严肃地呈现历史,但它把人性利用一些事件讲了出来,我觉得这很好,进行适当的改编,每个事件都有反转。
我还喜欢里面的王朝马汉,整部剧的乐子多在他们身上,这两个演员挺不错的。
这部剧用有限的经费拍出一部好剧,值得一看,期待有第二部的老鼠闹东京。
剧终更新浮躁,浅薄,固执,偏见,智商欠费。
我原本好言好语,没说过一句重话,偏有人以己度人,真是气得我肝疼,更替这部剧不值。
所以谁再说我是昧着良心给此剧打五星或收钱写文的,以上五个词送给他。
………………………………………………………原文如下短评里给了四星,私以为只要不烂尾,此剧7.5分应该是有的,但鉴于那么多打一星的,为了平衡,改成了五星。
以上特别说明,想要表达的是:它并非完美,但也不差。
总之我不是水军,非要算,就当我自来水吧。
我很少写长评,为这部剧唠叨了一箩筐话,不过是希望能和更多人一起分享这部剧带来的乐趣,但审美是很个人的事,实在不喜欢也不用勉强,每个人的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那些说我收钱写文的,也请你们尊重我,不要妄加诋毁。
我之所以会看央视八套,是因为它说它要播天下长安,没错,我是冲着天下长安去的,结果没看到天下长安,看了这么一部奇葩(褒义)。
第一集开篇讲包拯的身世,关于嫂娘恩情,一下就抓住了我。
因为在大部分电视剧里,包拯一出场就是伟光正,很少讲到他的出身,就算讲也是瞎编乱造,所以此剧基本符合我所知道的历史说法,我很喜欢。
至于八王爷谋反一案,很多人因为八贤王谋反就痛斥编剧,我想说的是宋朝历史上根本找不到与八贤王事迹、生平对应吻合的人物,就算是强行匹配的赵德芳或赵元俨,还真就是被赵光义强加过谋反罪名的人,而真实历史无从得知。
提起这一点,只是想说:前人有自己的演绎,今人为何不可?
难道前人创造了一个莫须有的八贤王,就不许后人再创造一个八反王不成?
题归正传,扮演包拯的小演员眉眼神态憨憨的,数羊永远数不清,起初觉得他表情不灵动,直到他抱着一只鸡去追囚车,小演员喘着粗气,越过路面上的积水,一个个镜头晃过,急迫而悲哀,最终落定在大哥被处决的那一幕,那么憨傻的孩子,依旧是懵懂木讷的神情,顿时让人心疼。
嫂嫂,我要读书,我要考功名。
一句话,平静却笃定,没有眼泪,但感受到了他的悲愤。
之后的过程是皇帝的家长里短,时下宫斗剧太多,因此我有些厌烦了,直到包拯破第一个案子,仅仅是和冒充皇子的人一问一答,我就意识到编剧的功力不是盖的,向来喜欢悬疑推理的我,只觉发现了对味的大菜。
而这道大菜因为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混乱,已经很久没有人烹饪过了。
周侍卫拔剑自刎,再回长亭的音乐起,小皇帝坐着步撵,苍白着脸看着棺材经过,然后我泪目了,忍不住感叹这样的镜头语言实在是妙。
ps.我为此特意下载了虾米音乐才搜到了此剧的两首主题曲《流传》《再回长亭》,这两首歌都很有感觉,赞一个。
之后陆陆续续地破案,杀刘复的案子,一次次化解,各方势力一一登场,连环套的感觉。
刘复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强占民女,贪赃枉法,肆意杀人放火,他是个反派,贼坏,却又透着一股国舅爷的骄矜自信,整个人物形象是立体饱满的。
通过此案也能看出导演编剧的野心——已经不愿陷于娱乐化,而是想通过此剧对人性进行深入剖析,尤其是听雨楼“杀猪”那场戏对人性之恶的展现,看得人瞠目,反之,包拯所坚持的正义与公平也在一次次被论证。
我只能说戏中每一句台词都太棒了,比如包拯和展昭几次问答过招所提到的世上本不该有江湖,以及良民暴民的议论,还有周儿、张子荣很多次教导皇帝如何成为仁明之君,王延龄和范仲淹针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争论等,所有的大道理不过寥寥数语,却都辩证而直指人心,引人深思。
有一场戏是张德林与荣儿起了争执,张德林说:我越来越怀疑雍儿到底是不是我亲儿子,而我到底是不是你亲爹。
明明都是父子,但前后双关语意是大不相同,类似的台词有很多,非常值得玩味。
还有很多有关于官场黑暗,人治与法治,掌权者厚黑学的台词,看得我真忍不住捏一把汗,能过审实在不易。
当然编剧还是有拖沓的时候,皇宫纵火案到达解密阶段的时候就显得累赘,但是我更佩服编剧能把涉案的每一个人的行动轨迹、动机情由、口供与谎言等完全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环环相扣又出人意料,那么多伏笔埋得不动声色而且最后没有浪费任何被着墨过的蛛丝马迹。
在此,也可怜一下纵火案中无辜的王灵儿,那么可爱天真的小姑娘……王延龄亲自动手解除她的痛苦的时候,作为一个观众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内心的悔恨。
说实话,现如今能够引起观众共情的剧真的不多了。
看见评论里有人提到剧中服饰不符合朝代特征,貌似有侍女穿着明朝的腰裙,而皇帝竟然穿着马褂。
事实是,宋朝服饰沿袭隋唐,制式多变,所以剧中有人宽摆广袖,有人窄袖直缀。
交领,合领,圆领更是不限,宫妃穿的抹胸褙子最为常见,皇帝常穿的姜黄色斜襟褂子也能找到出处,最绝的是青女那一身暗褐色如意纹圆领长裙,腰带不系在腰上而是略微松垮地系在胯骨以上的形象,简直就跟活脱脱从宋朝仕女图里走出来一样。
至于衣服的料子,张德林常穿的黑缎和王延龄常穿的紫缎,就显得很有质感,其他人物的服饰发型也多朴素大方,总之很合我的眼。
当然,此剧最赞的就是人设。
前文提到的集恶、痞、傲于一身的刘复是一个,心智过人、沉稳冷静地周旋于家与国的张子荣,年少轻狂直率有担当一大堆歪道理的张子雍(有了前边的铺垫,他最后成为了锦毛鼠,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了),在爱情与权势野心里夹缠不清的刘娘娘,心肠好性子软缺爱缺安全感的皇帝,聪慧活泼像阳光一样明媚的周儿,老油滑的人精尹若朝,忠君赴死的周侍卫和陈公公,有侠气又有官府气的王朝马汉等等。
每一个人设都稳稳地立住了,他们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最重要的是他们智商在线!!!
我连打三个感叹号,不知道读这一篇长评的朋友是否能体会我因为发现这么一部所有剧中人物始终智商在线,编剧逻辑清晰,权谋戏不小儿科的电视剧时内心有多么激动……至于评论里无数人提到的黄维德瞪眼以及魔性步伐,我承认起初看着真的很怪,但看着看着竟能莞尔一笑了。
我从来不喜欢黄维德,但不得不承认,凡是他演过的角色都可圈可点,他是个演技派,有着扎实的表演功力,他演成这样绝对是人设需要。
起初是因为包拯生带异相及自幼所经历的坎坷导致自闭才有了这种肢体动作不协调,不敢与人对视的缺陷,之后他开始有了细微的转变,但依旧像小时候一样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其中的深意,懂的人自然就懂了),而有几场瞪眼的戏,或者是破案过程中太过震惊,或者是出离的愤怒,黄维德几乎要把眼珠子都瞪出来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总觉得似曾相识。
直到某天半夜,突然想起来,此为金刚怒目,以降伏四魔,怒目遏止恶人恶行恶业,断一切恶,离一切苦,发乎菩萨大悲心。
这不就是严厉肃穆的包青天么?
(套用其他评论里的话,黄维德能把瞪眼斜视小碎步贯穿始终,我也蛮佩服的……)我已经可以预判,包拯将逐渐成长,黄维德将让众人看见一个一点点剥离蒙昧而越见清明坚定刚正不阿近乎于执拗的包拯的形象。
幸好,我耐心地看下来了,剧荒的我被拯救了。
1.在奶奶家吃饭时无意看到,是包拯小时候的事,生下来黑黑的被当做怪物,大嫂一开始也不同意把他带回家,大哥无奈在雨夜里对襁褓里的小婴儿说“弟弟,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瞬间被感动到了。
小三黑被推井里、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时就跟我妈说这肯定是影射他公平公正的性格),耿直得可爱,进衙门找风筝,被其他小孩骗去坐知县位子,拍惊堂木那一幕,严肃正义得仿佛是一生的写照,随后露出的憨笑又黑萌傻萌的。
看大哥被杀那一段很心疼。
“黑妖怪,你哥和一只大公鸡被官府抓走了”2.刚好看完了周侍卫和抢来的奶妈的那段故事,剧中对这半路成家的家庭给了简短有力又精致的刻画,那些情节,让人一看就能懂得对方想要表达的东西。
之前看周侍卫吃东西都让青女先吃以为是对奶娘有愧让着她孩子,看到回宫才知道是试毒。
从青年,周怀仁肩负重任,那人说“把小皇子交给你,就是把大宋江山交到你手上”,一朝回宫,已是中年,那人说重重有赏。
一家命运从此改变,缘尽于此。
周侍卫赴死前与奶娘相望的一幕,和那背景音乐,“江渚,它为何干净 因为有淡淡白云 柔情,它为何干净 因为有你的眼睛……”小皇子看到路过的棺材似懂非懂到悲上心头……我就悄悄出去抹眼泪了。
益儿:爹,我喜欢周儿,等我长大了,我要娶她做媳妇。
青女:你说过,长大了要娶我。
益儿:爹,我能娶两个媳妇吗?
周怀仁:等你长大以后,只要你喜欢,娶几个都行。
青女:爹,那我呢?!
周怀仁:女孩子家,不许胡说!
周侍卫背着小皇子向家走去,青女在旁紧跟,说说笑笑。
背景音乐清扬动听,一如他们欢快的脚步……3.对小主演很喜欢,男主演也很欣赏,不存在接受问题。
男主角眼神,看他从小经历和人物特质,能理解的。
4.目前只看了前几集,电脑版好像不能筛选“在看”的剧评所以在“看过”里面写。
这还是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后面的内容也精彩。
——————————————————————5.看到剧评里说的猪头的情节了。
包拯说杀手来自利益相关的人,吩咐小爷让账册上的所有官员聚在会馆里带上同样的猪头面具出去,看杀手会杀谁。
刘复恐吓谁摘下面具就等于害其他人被杀手杀死的几率增大。
没等杀手来,这些人已经在一片茫然的焰火中互相捅刀最后不剩几个了(太后问:死了谁 尹若朝:朝廷官员 太后接着问:是谁杀的 尹若朝:朝廷官员)让我惊讶的是每个人来赴约都藏了刀,有点像东方快车杀人案,在一堆嫌疑人里找凶手,结果是每个人都想要他死。
♦这段情节和庄公子被割耳朵被杀那段,气氛烘托得非常紧张!
仅仅盯着屏幕,不知道下一秒刘复会做什么,其他人会如何反应。
非常精彩!
虽然小爷这个人恶贯满盈死不足惜,但是人设不落俗套很喜欢他的演绎,直到砍头前最后一刻都不相信自己被姐姐放弃了,面目狰狞地挣扎。
6.雨柔好烦人,前面部分就爱歪着下巴斜着眼睛捋头发演刁蛮任性。
但她和包拯在客栈里互相告白的那一幕难得的非常动人和坦诚,好像把所有的矫情都抛掉了。
如果能在一起,就真的是一对甜蜜的冤家了,一个爱逗另一个,另一个心甘情愿被欺负。
他们互相喜欢对方,然而,尹若朝(雨柔她爹)说,就算他们能突破家人反对在一起,那就相当于两个家庭的联姻,包拯不再是独善其身,太后对包拯判弟弟的事情耿耿于怀,两个年轻人在一起会连累两个家庭。
而从雨柔的角度,她也知道包拯是眼里不能有沙子的人,和自己父亲不是一路子,当两个至亲杠上,是她无法承受得起的。
真的又美好又遗憾。
7.张子荣,张家公子,宫里的质子。
演员郑斯仁在里面的扮相好像自带一股风流,眉毛、嘴唇、声音都很独特,不是俊俏,而是偏向于阴柔但又不是娘气,让我想起红楼梦。
好吧一搜,他演过新版红楼梦,他演的《未婚妻》里的男闺蜜我也看过,还有《卫子夫》里嚣张跋扈娘里娘气衣裳华丽的宠臣韩嫣。
这么一看,确实有共通之处,不过这剧里他应该是个不动声色心思缜密的谋臣,反正不娘,期待后面。
8.皇上生母一心想要认儿子,然后呢?
不知她是否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16集)9.反差:评分很低,长评里却多是好评。
上次更新还是5.3分。
行吧各有所爱,我喜欢所以忍不住就来mark——————————————————————10.啊啊啊啊王延龄孙女灵儿是卜冠今!
忽而今夏的小虎牙啊!
(第3点补充:导演和演员是想从包拯小时候的经历和他的性格入手,通过眼睛表现这样的包拯吧。
之前我们对包拯的认知是“青天大老爷”,这个形象是已经非常成熟或者说成型的了,但是这部剧包含了包拯的出生和成长所经历的,他受到的嘲笑、当官的对他家的陷害,以及兄嫂的温情、先生的教诲,成长为一个有点木讷又耿直善良聪明的人。
包拯的眼神我理解有三点:1.智商很高的人可能会在其他方面有些缺陷显得异于常人,也比较单纯2.体现他的专注3.从他和雨柔、端午说的怕生孩子黑面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有一点自卑的。
那这三个方面演员要如何集中表现出来呢?
看的娱乐圈小说多了我觉得可以参考一点:通过特定的、习惯性的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来侧面烘托。
所以,有什么比眼睛更能明显地表现包拯的这些特质呢?
不过,要全程瞪眼吗,不不不,看别的剧评说会有前后转变的过程,也是因为经历成熟了。
所以,我是觉得包拯的眼睛是很棒的辅助人物塑造的技巧,不仅让那些和他接触过的人印象深刻,也给电视机手机前的观众留下独特印象虽然多半是吐槽)(20集完)——————————————————————11.又一处神配乐45集端午成人质被困驸马府难产,包拯朝堂控诉驸马下朝后包拯冲进驸马府,下着大雪,端午刚生完孩子,躺在床上,身旁伴着襁褓,背景音乐叮叮咚咚,像哄孩子的音乐,之后是啦啦啦的吟唱,端午和包拯话别。
包拯说快去请大夫,马汉冲出门去,王朝在后面喊:“快去!
”马汉没听清,回头问他:“什么?”王朝:“我说快去!
”看到后半部分,应该是很冷的天气了,演员说话都冒着热气,戏服依旧。
下雪了,终于能心疼一下演员了。
12.包拯问秦香莲三年都没寻夫,这次上京是因为什么,秦香莲说是有个拿剑的人说她丈夫出事要赶去见一面,“三年没消息别人说什么我都信了”也是心酸。
经过画图辨认,那个诱导她去寻夫的人是展无为,这一切的起源,原来是宰相王延龄。
皇上与权臣的这场博弈,他出手够早的。
但这过程,又何止是他……13.哈哈哈张子雍酷酷的说“她是我喜欢的女人”→雨柔(看到微博有个评论: 每一个自称小爷的都会去听雨楼,都傲娇都喜欢雨柔)看到现在觉得尹雨柔没那么烦了,因为看清了她中二的属性!
超级中二!
“我乃笑天猫”真是有点习惯了。
王朝有次说她整天去抓些娼盗的小毛贼,却总是让大鱼给溜了,真是无比赞同。
不过包拯好多次破案突破点都来自雨柔,什么抓人找人的事都少不了她,还有厚脸皮获得的师父展昭加持,“师父你再不出来我就烧了你房子”……差点忘了她还有个技能:根据证人描述画出人像,类似现代的模拟画像。
朝堂的公平她维护不了,她只能在江湖中维护自己所坚定的公平正义(但和展昭的江湖不涉官府又不同,她算是介于包拯和展昭之间),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和包拯是同一类人:赤子之心,行事处世之道虽然有变化,内心从未改变。
咋咋呼呼却又很坚定,偶尔很温情,我慢慢觉得她和包拯很相配。
2018.12.29更新—————————————————————快要结束了,想法更加杂14.尹若朝——前开封府尹能早早从朝廷里抽得出身,跟养得出雨柔这样的女儿,不是没有道理的。
15.展昭这剧里展昭真的很帅!
不是长相帅,是气质,冷酷帅!
永远端着胳膊抱剑,出手利落话不多,背影特酷!
51集我一口老血吐了出来,果然江湖人潇洒。
16.张燕燕(皇后)①帝后一起省钱过苦日子,皇后天天是粥配咸菜,好烦,不想吃了,好郁闷。
问了侍女知道皇上已经是一天只吃两顿后,她让手下把粥给皇上送去。
皇上那边,张子荣从家里带来了糕点,大快朵颐,后来也让张子荣把剩下的糕点给皇后送去。
——为说不多的体贴,而且是相互体贴。
②“我不替你们做这个皇后了。
”她也是让我觉得不脸谱化的一个角色。
和塑造刘娥有相似之处,编剧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整天宫斗嫉妒得失去机智说话刁钻刻薄整天想讨皇上欢心的女人。
有点惊喜。
17.展无为【展无为:相爷,您这些年让学生做的事,学生从没问过为什么,可这次我想讨个明白。
不惜搭上段安的性命,甚至不惜搭上边关九千四百将士的性命,就是为了除掉范仲淹,这就是您所谓的大局?
王延龄:范仲淹的新政能毁掉什么你根本不懂。
展无为:我只知道范大人是个好官!
王延龄:不惜毁掉多年的平稳,用所谓的一腔热血,将大宋引入歧途,这是好官?
我这么多年白教你了!
展无为:任何新政都有风险,相爷又怎知道一定是歧途呢!
王延龄:老夫知道!
】我都快忘记展无为是一个门生了。
他和展昭师出同门,都是为了追求心中的侠道——为国为民,只是选择的路不同,展昭江湖为侠;展无为投入仕途,相信着王延龄的政侠合一救百姓的承诺。
展昭和包拯相识于刘复案,在大牢里就辩论过劫富济贫是否侠义。
到后来多次相助包拯,他始终觉得自己这样不是为了帮官府,而是因为包拯要做的事符合他的侠义之道才出手。
我觉得雨柔就是他的低配版。
展无为因为利用假手谕夺张元家眷案被抓,大牢里师兄弟回忆师父,展无为说:有碍大局的,都是需要扫去的尘埃。
而展昭说出了他悟出来的简单道理:侠之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有了这段剖白,展无为这个权臣手下,大半剧集都在做些见不得光的事的人,在后来兵变中战死,人物很立体了。
尤其还是因为他的右手剑的破绽,这是在替考案埋中下的点,编剧真是一点没忘啊。
而展昭,如同展无为开玩笑时说的“你替我当官,我去做侠客”,去做了侍卫。
18.兵变的打戏包拯成功集结一群江湖人士帮忙传送消息时,我想他有点开挂了哈哈,但当看到他在击鼓,江湖人士随号令与张子雍的兵对战时,我呆呆的,他冷峻的表情让我太震撼了。
随即后面的攻城之战,每个演员的表情管理都超级在线。
那种抵死拼搏的心情,全在脸上了,尤其注意到张德林的手下傅将军和张龙赵虎,还有展昭在看到展无为倒下的那刻不顾一切的样子,印象深刻。
兵变战争的背景音乐是片头曲,太过悲壮了。
19.变革这是编剧想传达的东西,而我只能看到我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以及结合现代。
关于变革的几个反转很特别,尤其是结局了变革都不是顺利的。
变革涉及的矛盾,从古至今其实一直都没变过。
20.张东是个狠人这句话我对好多个剧中角色说过,如夏怀敏,如刘复,如张元。
张东最特别的戏是他被王延龄抓住喂毒那一段。
中毒后出现的幻觉是,他和张子雍倒过来,张东在自我欣赏鹅鹅鹅的歪诗,张子雍怼他,他大叫一声少爷还是公子突然间惊醒过来。
再者就是最后他想替张家除去那个人时,也是悲壮。
21.张子荣最后一节故事,有点突然。
他的出发点让我觉得这个人有点崩。
张王两人想除掉范仲淹我能理解,但他我不能理解。
对他残存的一点好感,来自他和周儿中迷情药,一个舞了一夜的剑,一个弹了一夜的琴的情节,那时候觉得他们能走到一起不奇怪了。
22.公主驸马同样喝了迷情大补汤的公主青女,就和驸马圆房了。
在此之前,是否能圆房,取决于公主给驸马翻的牌子,三年,两块牌子写的都是“空”。
而这一次,两块牌子都是绿色的“癞蛤蟆”。
翻牌子这个梗,我觉得真的是神来之笔,那是属于她公主的骄傲,即使是最后的圆房,也不是我以为的“留”。
23.结局:很喜欢雨柔了,她的眼睛很动人。
结局能再看到,有种“蓦然回首”的感觉,环境、局势、很多人都变了,她没变,她还在,跟包拯斗了会嘴,含情脉脉地看着他。
我觉得心里很暖,幸好还有她。
24.陈世美案中,包拯苦苦求皇上下令捉拿陈世美,皇上再三拒绝,甚至在同意之后又反悔。
有个情节是包拯得皇上口谕,在大理寺门外等陈世美出来移交开封府,等出来的却是一身官服官帽整整齐齐众人恭维的驸马。
想到了小时候看《大宋提刑官》有一段,宋慈好不容易收集的官员腐败的证据特别是那个刁大人,这些证据装在一口口大箱子里,宋慈亲自送进皇宫,没一会宫中失火,皇帝跟宋慈说,好遗憾啊,你的那几口大箱子全都烧没了,你不要紧吧巴拉巴拉……对于包拯这个角色,喜欢和心疼。
对于包拯和其他人物的理解,非常喜欢和赞同“爱上苦瓜”的剧评。
25.题外话:剧中下雨天和剧情太配了。
看完了,对这一众演员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我自己收获的认识,不会被网络上各种评价左右,我觉得挺幸运的。
2019.1.2
这部剧说是破案,编剧的重点在借古讽今,可惜为了讨好市场还是加入了狗血的成份。
一个看似又傻又聪明的角色,他的到来一次一次的打破了政治平衡。
在谎言的世界,谎言的缔造者居然也需要公平真相,绝对的讽刺。
这部剧还有讨论到改革和法律问题,中国古代的改革基本都已失败告终,本剧也一再的说明任何的改革都需要法律的配套,也算是为当前中国的改革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思考,可惜没有深刻的去讨论这一点。
从主线进程来说,前面节奏流畅,后面就有点拖沓了。
陪老妈看的,刚刚开始看的那些个演员和服化时我还以为又要忍受烂剧的折磨,但是剧情出乎意料的好啊个人认为陈世美案最好包拯第一次要杀陈世美,证据确凿,包拯之妻还死在了驸马府。
皇帝把他侄子拉进来要两人同生同死想要保下陈世美,包拯嫂子为了公道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带着包拯的孩子远走他乡然后皇帝说,陈世美还有用,有个名录需要他解开。
包拯带着名录回去,费尽心思解开了,皇帝终于答应包拯,杀陈世美。
第二天一早,包拯带着开封府的人到大理寺提人,等来的却是身着官服盛气凌人的陈世美。
公主怀孕了,皇帝决定不杀陈世美当然最后,皇帝还是杀了陈世美,他不是为了公义而杀,而是因为他觉得陈世美以后会被其他人利用所以杀了他。
注意,陈世美现在还在皇帝的阵营中,皇帝被害妄想症发觉得他以后会被别人利用所以借这个由头杀了陈世美陈世美虽然被杀了,但是包拯还是输了,皇帝杀陈世美不是为了大义与法律,而是单单为了一己私欲罢了这个案子很有大宋提刑官的味道,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我看这大宋,吃枣药丸!”ps:虽然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到后面张德林兵变的时候好希望他杀了皇帝啊,赵氏可以黄袍加身张氏也可以啊!
这个剧乍一看像烂剧画风,后面刷到一些视频片段和简介,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想看看这个剧究竟什么样。
如果真的看完整个剧以后,会发现这个包拯和以前诸多版本相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大特色在于,编剧在不少地方已经是打碎重构甚至另起炉灶。
换言之,如果带着过去对旧有影视剧或者是演义甚至史实当中的包拯的印象,很可能会对此剧水土不服(悄悄剧透一下:包括但不限于以美名著称的八贤王和王延龄二人在这里边变得野心勃勃工于心计;历史上刘太后的前夫在这里边变成了和王延龄分庭抗礼的权臣张德林,甚至将铡美案和铡包勉合二为一等等),如果接受不了这些改变,可以尝试着将它当做同人文去看,或许有新发现新感受。
如果说还是接受不了,那就建议不用浪费时间啦。
意外发现这个剧的剧情走向很多都让人出乎意料,总之比较反套路,也容易让观众有打脸的感觉,这是本剧的一大优点。
同样台词也是很直接,没有水字数也没有多少乱七八糟的废话,缺点就是有的台词不太严谨,甚至有的台词有种不顾他人死活的随性和放荡,从而贡献了很多笑点。
说到笑点,本剧最大笑点供应商就是枢密使张德林一家,堪称北宋版搞笑一家人。
具体一句两句说不清,经典名场面包括但不限于张德林三大疑问等,具体看剧就能感受到,这里不细说(太多了也说不过来了)甚至整部剧里最大的看点和戏剧冲突大多集中在他们这一大家子里。
还有就是开封府相声二人组王朝马汉(两个演员一个是50外传的淑淑淑芬芬芬,另一个是巩汉林儿子)(中间历经八王爷谋反+狸猫换太子案、刘国舅案、宫廷纵火案以及考场舞弊案)但对我最震撼的也是铡美案这里……今晚看到47集的铡美案结束,才明白编剧废了那么大功夫写这个单元,最后只为说明一个道理:迟到的正义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利益角逐。
尤其是包拯面临着自己的同事和亲人纷纷离去的场景,最后那句话“我的心也是肉长的!
”到底有多让人心痛,这不再是以前影视剧里见到的那种魔挡杀魔的包公,而是一个被现实毒打还在不断和现实抗争的包拯。
他再厉害也会无能为力。
这部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看到了不一样的包拯。
整体而言也在说明一件事:包拯是百姓希望的寄托,但包拯≠爽剧,拯救了那么多百姓,到头来拯救不了自家人,更拯救不了整个大宋的纲常法纪,最该拯救的人,不仅是布衣百姓,最该惩戒的人,也不仅是王公贵胄,而是戴王冠者。
最后清君侧这个单元看着有些简单与仓促了。
可惜了,不懂编剧写到最后是不是累麻了。。。
不然真的值五星另外说一句:可以有权力表达对这个剧的批评,但别只看一点半点就横加谩骂(确实包拯瞪眼的设定比较难以接受,如果结合后续包拯眼神变化的情节来看,前面的“瞪眼”其实不难理解)。
这个剧评分从一开始从3.几到如今6.5,后面大概率还会涨。
私心认为这个剧水平最低7.5+,甚至8+都是应得的。
我只想说,如果情节人设甚至台词风格都不变,换到国外的剧里,恐怕评分绝不止这些。
话说这剧我妈在追,我和我爸分别看到,都问了一句,这演员怎么演的像智障?包拯怎么也不是这种形象吧。。。那痴呆的眼神配着尬走,尼玛啊,什么鬼,看在我老妈还看的挺入迷的份上给两星吧。。。
让真宗内侍一口一个奴才 真服了
真的很好看啊!不要被这个评分欺骗了!!阴谋诡计盛行下,包拯这样的人最被需要。关于剧情:先拉下八王爷,再杀国舅斗太后,杀亲侄斩驸马,再斗宰相斗枢密使,最后斗子荣斗皇上,这才是我期待的剧情!!
黄维德扮演的是:A.盲人;B.智障;C.盲人+智障?(后期集数眼病有好转趋势,看着舒服多了)
这部开封府,每个案件其实都牵涉到朝廷上的权力斗争,包拯在各派势力的夹缝中坚持自己的原则,追求公正,尽管他也知道自己往往成为权力斗争的棋子,但是他还是尽量做到最好。他追求公正,但是对于皇权却也不得不屈服,他反对江湖侠客的替天行道,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仅凭官员,哪怕是像他这样的官员,也不可能实现彻底的正义。这是一个单纯的,有理想的,并且逐渐在现实中学会权变而又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的包拯,一个鲜活立体真实的人物。可惜导演给包拯设计的眼病,实在是教人受不了。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632044/
爸爸很喜欢看 天天投屏看
跟着妈妈看了两集,无法理解对于包拯这种国民度这么高的人物作出的有背常理的诠释
跟着对象的妈看了一些。我就是不明白,自己睡过的女人还敢献给皇上是什么心态。。。
其实还行,包拯的故事看的太多了,这个编的有点新意,就是包拯演的看起来确实像个傻子,后面应该会改吧
剧情还蛮好,就是包黑子变包呆子+包瞎子了
这编剧有点厉害,至少剧情目前来看还是挺给力的。
不要被前面几集忽悠了:1.本剧剧本很了不得,2.本剧不是轻喜剧,反而是近三年我看过最虐的内地剧没有之一,其实片头风格充分昭示了这一点,3.包拯确实从头到尾坚守了法治正义,可惜整部剧都是残酷的真实人间,4.黄维德前期类似呆痴的自闭症处理很有意思,其他所有角色都活在真实人间剧本里,他却凭情商方面的痴傻而坚守自己的道,同时对比后面的成长更增加了虐的效果。5.看了四集打1星然后弃剧的同学,你们错过了一部好剧,但也是幸运的。
这剧简直有毒,越看越好看。是我最近的快乐源泉。其实最近心情一直很不好,谢谢开封府带给我的快乐。
不懂为什么瞪着眼演的可以看黄维德自己的微博 简单来说 是导演的锅 他想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诠释包拯这个角色 刚开始瞪着眼、小碎步是为了体现包拯年轻时呆板的形象 我陪着我爸追完了这部剧 我觉得黄维德演的还是很有层次的 毕竟这种经典的形象不好诠释 不了解的话不要喷好吗
看了一眼,觉得人物的长相真是一言难尽,牢里有个清秀的|张公子“一看就整容太过用力……出来还有个山寨版松皮严宽+北村一辉…………(这会儿看剧照依然觉得一言难尽……滤镜竟然不抹平演员脸部结构……
刚看前两集...被包拯的眼神以及各种无力吐槽的演技劝退了...但脑子里还时不时想继续看下去,一周追完,说明剧情还是不错的,上头。
我真是不懂,全剧所有人的演技都在线,连少年小包拯都不错,只有男一号包拯,要瞪着眼,机器人般的念着台词,从头到尾面无表情,这就是演技么!演技什么时候这么随意,一开始看演员表觉得很靠谱,现在真是自己打自己脸。我就想知道,黄维德这么演的时候,自己心里难不难受,这么好的剧本请演的正常点
有点好看的烂片哈哈哈,编剧的台词写的真的还不错
不说这部有多良心吧,起码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五分实在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