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情景剧是我进入中学时代假期看的第一部电视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东方卫视在晚间7点左右首播的,想想那时候的感觉还是如此美妙,虽然这种感觉根本无法还原,但是在心中那种温暖却永远留存。
那时候家里住的房子还不是很大,我也不上补习班,不做作业以外的无用功,电视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最好的伙伴,而这部戏中老牛家给我带来的欢乐到现在我仍然十分感激,李琦和彭玉相差几十岁的“老俩口”却无比自然,吕小品的表现更是让我惊艳,每个故事都有看头,那时候丝毫没有感觉矫情,王刚都甘心算卦,冯小刚都甘心偷井盖,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就算到现在时不时还会把剧中的台词脱口而出,只怪中毒太深!
当然,依旧记得看完最后一集的时复杂的心情,想哭,想笑,不知道算释然还是在缅怀,心中空出了一块,之后的日子里,相同的时间伴随我的又成了————————————————————————————————————————————————《新闻联播》。。
还记得第一次看东北一家人,是千禧年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小,五年级,寒假住在奶奶家,不喜欢自己睡,每天在奶奶脚底下打地铺。
长大以后,怎么也想不通,我每天把自己的衣服叠的那么整齐,袜子放在最上面,那我到底每天按时洗脚没,我每天都洗袜子没??
完全记不得了,就记得头顶那一叠整齐的衣服。
睡在一个屋的好处是,每天可以看电视看到很晚,跟着爷爷奶奶一起,演什么看什么。
直到现在,印象最深的还是蔡明演小保姆头发被染色的那一集。
诶??
怎么这就过去了??
怎么一不小心,二十年就过去了??
在这二十年里,没有剧看了,就翻出来东北一家人,自己哈哈笑一阵,笑一笑,仿佛烦心事儿就都没了你说,怎么就有这么接地气儿的电视剧呢 刚刚搜了一下牛大妈的简介,已经87岁了,应该也演不动电视剧了吧。
时间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你喜欢的,在意的,好多人,好多东西都在慢慢的离你远去啊。
小玲已经成了赵夫人,娃娃都已经好大了;小伟当上了表演教授,再也不是那个该遛子,满街坑蒙拐骗了;孙明也老了,带着儿子在抖音拍短剧;军军出息了,都成了演奏家。
大家都有了美好的前途,可能这就是时间的意义吧
个人最喜欢的情景喜剧。
不用和《我爱我家》,《炊事班的故事》一较高下。
它有它的风格,有它的内涵。
每一集都非常幽默。
可能因为自己是南方人吧,对东北的大部分认识都来源于这部剧,首先就是那口纯正的东北话加上东北哩语让人忍俊不禁,其次就是服装,由于天气冷不是大棉袄就是毛衣围巾觉得东北真冷啊。。。
整部剧的剧情却是温暖快乐的,该剧描写了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家三代之间发生的事情。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发生的种种变革,每一位家庭成员以及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之间横向、纵向发生的一系列阴错阳差,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东北一家人》的片头用的是雪村的成名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当时那句:“翠花,上酸菜!
”也成为了红遍全国的流行语。
最近看新闻,派爷发现,广电总局又放了大招。
《通知》要求;宣传活动期间,各省级卫视频道原则上不得安排古装剧、偶像剧等电视剧播出。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抗日神剧和献礼片。
果然,在让观众们失望这件事上;广电总局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与其看电视上那些抗日神剧;派爷宁愿捧着电脑看看那些经典的老剧。
于是乎,派爷又发现了一部,16年前的国产神剧。
好看程度,完全不输《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2001)
虽然是一部老情景喜剧,但是派爷重看的时候,依然津津有味。
有些桥段依然可以让爷笑个不停。
情景喜剧,绝对是国产剧中最能拿得出手的类型。
不论是90年代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闲人马大姐》;
还是进入新世纪的《家有儿女》、《武林外传》以及《爱情公寓》。
几乎每一部情景喜剧,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相对独立的剧情,轻松搞笑的故事以及幽默的语言;成为这些情景喜剧的制胜法宝。
《东北一家人》也是如此。
本身就自带喜剧效果的东北话;外加英式喜剧的惯用模式;让普通家庭的日常,变得笑点十足。
说起东北,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的词:经济衰退、人才外流、人情社会以及喊麦快手666什么的。
东北大部分城市都依仗重工业,支撑着城市的经济。
由于产业转型滞后,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造成了东北经济的现状。
而这一点,在这部情景喜剧中,也能初见端
体制的意识,扎根在东北人的生活中。
故事发生在东北的一个省会城市。
牛永贵一家,就是这个城市中普通的工人家庭。
他们生活在一所大型国有企业的厂区,在同一个工厂就业。
老中少三代人,在生活中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趣事。
牛永贵是工厂退休的车间主任;平日最爱追忆往昔,老干部风范。
作为老人,他对于新事物总是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他的老伴陈久香,同样是厂区的退休职工。
和牛永贵一样,她思想保守,唠唠叨叨;掌管着家中的经济大权。
典型的东北老太太形象。
生了三个儿女,可惜没有让他们省心的。
大女儿牛继红家庭离异,后来又和前夫复合;
小女儿牛小玲中专毕业后就闲在家中,整天不见人影;
儿子牛小伟在国企改革中成为了下岗职工,每天游手好闲,志大才疏。
除了他们,还有一肚子坏水的姐夫孙明;
同样一事无成的小伟损友,巴彦格日顺;
一直和牛永贵对着干的老冤家,隔壁老金头,等等。
这样一群普通人,生活中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十分有趣。
有人说这是《我爱我家》的姊妹篇。
虽然都是家庭的故事,但是二者的设定还是有差别的。
《我爱我家》中的家庭,是个离休老干部的高知家庭;贾志国大小也是个副处级的干部。
《家有儿女》中的一家人,也算是个中产家庭;爸爸夏东海是个海归导演。
《武林外传》中的同福客栈,虽然主角都是小人物,但都有着大名号;不是盗圣,就是关中大侠;就连门口要饭的小米,都是丐帮的四袋弟子。
而东北的这一家人,实在是太普通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普通,才让这部剧更加贴近生活的本质。
不仅是人物设定贴近生活,剧中的台词和布景也是如此。
剧中故事实际发生的地方,在吉林长春。
许多细节也在透露着这一信息。
比如窗台上摆着的君子兰盆栽,正是长春的市花。
墙壁上厚重的暖气片,也在提醒着观众,这里是东北。
背景中破旧的录音机和挂在墙上的奖状;更是让这部剧充满了质感。
台词也是如此,十分接地气。
无论是情节安排还是包袱设计;这部剧都非常着重地考量了地域特色。
虽然有些东北话,观众们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听上去就已经足够喜感。
派爷有一个好朋友,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
他曾经跟派爷说起过《东北一家人》这部剧。
他觉得剧中的那一家人,实在是太像他现实中的家人了。
他说陈久香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和他奶奶简直一模一样。
而牛小伟下岗工人的身份以及狡黠的性格;也和他的叔叔也出奇地相似。
如此贴近生活,才赋予了这部剧灵魂。
主演阵容并不强大;他们在这部剧之后,也没有大火。
舞台剧演员出身的李琦和巩汉林夫妇,近两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彭玉奶奶也是靠这一部剧为观众所熟知。
饰演牛小伟的吕小品,这几年逐渐转为幕后,当起了导演。
而牛小玲的扮演者张丹露,和赵文卓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叫赵子龙;女孩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果不予显示。
但是客串过这部剧的演员们,要么是大腕,或者是日后大火。
客串厂长的范伟,去年拿下了金马影帝;当年还没人认识的沈腾,现在已经是开心麻花的扛把子。
客串牛小伟老同学的邓超;如今也已经成为中国最火的男演员之一。
偷井盖的冯小刚、张铁林;
算命大师王刚;
衣冠整齐的兽医何冰;
已逝的老戏骨高秀敏、傅彪,等等。
他们在剧中的客串,都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如果把《东北一家人》比作一道菜;那一定是东北的大乱炖。
这道菜选取的,不过是最简单朴素的食材,没有什么山珍海味。
但是食材间的融汇交融,依然能产生神奇的反应;小火慢炖,烹出食材最本质的香味。
就像这部剧一样,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烩在一起,都是最朴素的生活,最真实的故事。
热腾腾地吃下一碗;品一品,嘴中满是生活的滋味。
上嘴唇挨天,下嘴唇挨地——口气还不小;那是张飞和李逵在一块——整个一黑社会;手掌上面长胡子——老手;光屁股打灯笼——自己献丑;弯腰上山——钱紧;耗子扛枪——窝里横;疯狗啃呼啦圈——转圈咬吧;懒驴不上套——欠抽;咸鸭蛋掉个儿——欠抠;门口的青草——欠搂;小孩不睡觉——欠悠;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癞蛤蟆倒背手——愣充地方小领导;警察抓他爹——公事公办;十坛醋泡一根黄瓜——你就可劲儿酸吧;你马上给我土豆子搬家——滚球子;小脚老太太踢足球——绝对尖端;老黄瓜刷点绿漆——装点嫩;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看看;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癞蛤蟆没毛——随根;飞机上偷东西——高手;得意的狸猫凶似虎,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眼睛长瘸了,看人看走眼了;屋漏偏遭连阴雨,儿到荒年饭量增,喝口凉水都塞牙,放屁就砸脚后跟;三十不浪四十浪,五十正在浪尖上,六十后浪推前浪,七十还要浪打浪;起的比鸡早,吃的比猪差,干的比驴多;怕粪的不是屎克螂,怕死的不是我;苍蝇虽小,也是块肉唉;不拿村长当干部,不把丈母娘当妈; 牛鼻子没环——牵不走;血压高,血脂高,就收入不高;业绩不突出,政绩不突出,光腰间盘突出;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都前列腺发炎;狗肚子里盛不下二两香油;取得了真经就是你们唐僧的,惹了祸就是我孙猴子的,我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我沙和尚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你们还真把我当白龙马骑了?
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小家雀想斗老家贼,也不看看我是谁;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油梭子发白——短练;站着不比人矮,坐着不比人矬,躺着不比人短,吃的不比人少;小孩不睡觉——欠悠;懒驴不上套——欠抽;咸鸭蛋倒个——欠抠;花园里的杂草——欠搂;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裤兜子放屁——整两岔了;狗肉端不上席,烂泥扶不上墙;又希望驴拉磨,又不让驴吃草;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小家雀儿下个大鹅蛋——你口气不小啊;你是把眼睛打肿了看我——你把我看得太朦胧了;手掌上长胡子——老手;光屁股打灯笼——自己献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 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 属猴地啊!
给你个杆儿你就往上爬;蹬三轮地还想管机动车?
小脚驴子跟马跑——赶不上;光屁股打狼——胆儿大不要脸;你灌点儿马尿,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哈,活该;
推荐电影微米是认真的欧美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电视剧题材,就是情景喜剧。
别的不说,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题材应该是耳熟能详,非常常见的。
本身中国观众就非常爱美剧,在这其中,情景喜剧又是欧美人非常偏爱的一种。
比如耳熟能详的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等等,都是来源于此。
在中国情景喜剧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的受欢迎,或者说,受欢迎的作品也不少,但是由于创作的时候需要大量精力等原因,所以中国几十年来真正投入拍摄的正经的情景喜剧并不是很多。
而且好不容易拍出来了,还会有爱情公寓系列那样的深陷抄袭风波的,被众人辱骂的不配称为原创的作品。
多年来,曾经脍炙人口的情景喜剧,早年间,有编辑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等等,后来最为人熟知的应该就是十几年前的家有儿女系列了。
其实,喜剧其实是非常能捧人的,君不见,家有儿女系列里面每个演员都红了,尤其是张一山和杨紫,现在更是新生代杰出演员代表。
但是很多人问过小编最喜欢的中国情景喜剧是什么的时候,小编的回答可能不仅会暴露年龄,还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东北一家人》
《东北一家人》。
是不是真的相当暴露年龄……小编虽然没有统计过微米的小伙伴们的年龄层,但是小编认为估计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都没有听说过这部情景喜剧呢……因为这部剧确实算是大龄青年了,准确的来说,它是本世纪初的产物,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这种东西,所以说大家也只能选择性的看自己相对而言比较喜欢的节目罢了。
虽然小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看过东北一家人的全集,但是由于上个礼拜开始心情一直不大好,所以想看一些喜剧来调节一下,对于小编来说,最好的选择之一始终是这一部陪伴了小编多年的情景喜剧。
不过,普通的年纪相对小一点的观众们,即使没有看过东北一家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这部电视剧,也估计一定听过当年曾经脍炙过人口的,这部作品的片头曲。
那就是当年曾经大街小巷流传过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最近经常听到人们感慨华语乐坛的衰败,所有的歌想要通过正式的打榜发布的渠道火起来,几乎可能性为零,只有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的二次传播,才有可能勉勉强强,提高一点传唱度,但是这点传唱度仍然没有国民度就是了。
和这些小打小闹比起来,当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首歌可是没人不会哼两句的。
现在这些“华语金曲”都弱爆了。
《东北一家人》开播后红遍了大江南北,讲述的是东北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
在沈阳生活着这么一家有趣的人,老爸牛大爷退休前曾是劳模,退休后也不闲着,整体好管闲事;儿子牛小伟原先也在牛大爷的工厂里当工人,当时正值90年代国企改革,小伟成了下岗工人,下岗后的他不闲着,下海在自家的小区附近开起了小饭馆;女儿职中毕业了一时还没找到工作。
这么一家人在街坊街里闹了不少笑话,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闻。
其实,无论是东北一家人,还是家有儿女,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和主题的情景喜剧。
小编当然也非常喜欢,大家都喜欢的家有儿女,当时也来来回回看了两三遍。
但是为什么说小编心中最喜欢的情景喜剧是东北一家人呢?
那可能是因为家有儿女,因为以家庭为单位,并且年龄是全龄向的,既然主角中包含未成年的孩子,而且是三个孩子,就意味着家有儿女的总体氛围和主打的故事都是相对而言偏低龄化一点的,以讲道理为主的,寓教于乐的主题。
但是东北一家人中的所有主角(除了大女儿的儿子之外,但是他的戏份也很少就是了)都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成年人,所以整部剧的主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婚丧嫁娶啊,婆媳关系啊,父子关系啊,夫妻关系等等。
正因如此,所以它包含了人的生活中的尤其是东北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事情。
每一集都是独立成篇的,但是连贯在一起看会对整个东北的居民的生态感到格外的有趣。
而且和家有儿女相对而言因为针对全年龄,所以说相比较而言,每个人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太过于伟光正的正面形象,无缺点,从而单薄了一些的人设相比,东北一家人中的每一个人的性格缺陷都非常明显,但这反而他们显得更加的生动和真实。
比如说在家有儿女中,刘梅和夏东海就是纯粹的慈父慈母的形象,虽然刘梅偶尔有严厉的一面,但是总体说来仍然是只有父母这一属性存在,没有个人的一些情绪和个人特点存在。
孩子们也是,小雪小雨刘星人设感太强,反而显得不真实。
但在东北一家人中上至父母,下至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缺点的真实形象。
父亲和儿子一脉相承,都是东北典型的那种有点大男子主义,不怎么管家中的细小家务,但是对媳妇还是非常疼爱的老爷们形象。
而女性形象们大到母亲小到女儿,儿媳妇儿,都是要么有些公主脾气,要么有些不讲道理,但是总体说来都非常善良的,典型的东北女性形象。
而且小编最喜欢的是这部剧各处细节透露出来的那种家人之间任何事情都不算困难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勇气。
在剧中,他们有时会有各种各样的一些小矛盾和争吵的细节。
尤其你们知道东北人的性格本来就是直率又直接了当的,不像南方这边,偶尔还会有什么有事不直说的性格。
东北人向来就是看你不爽就要直说,即使是家人之间也是如此,所以他们之间偶尔也会有一些小打小闹。
但是无论发生什么争吵,一旦有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全家人都会出动,以各种各样希奇古怪又让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劝架,安慰彼此,虽然时不时会有把自己也坑了的情况,但是最后大家都能皆大欢喜,永远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正是因为这部剧的这些特性,才让小编这么多年下来,一旦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时不时翻一集出来看看。
愿它也能给你们带来欢乐和喜悦。
该剧描写了在东北一个中等工业城市—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家三代之间发生的事情。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发生的种种变革,每一位家庭成员以及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之间横向、纵向发生的一系列阴错阳差,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该剧采用系列剧的形式,每集之间人物环境大致相同,剧情松散,相关而独立成章,每集每段或描写亲情恩怨,或反映家庭矛盾。
该剧在《我爱我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该剧的阵容明星荟萃,堪称“豪华”,影视界的喜剧明星多在这部戏中见到。
这应该是童年回忆之一了,小时候真的太喜欢看这些情景喜剧了,下饭啊!!
小时候看的剧,然后就会和同学到处吆喝:翠花,上酸菜。
这部剧真的是下饭好剧,嗯,也有可能是笑到喷饭。
因为情节台词都太有意思了。
里面的主题曲也是相当洗脑。
现在回看的时候,发现距离竟然有沈腾参演!哈哈哈,看来沈腾的搞笑真的不是一两天。
里面很多台词都是至理名言,话糙理不糙。
看图:
其实是很搞笑的家庭故事,搞笑的是外衣,温暖的是内核。
比较可惜的事,近几年很少看到这么好看的电视剧了。
我只推荐《东北一家人》,如果想要应景的话就看第一部,这一部拍的都是冬天的故事(还有二三部,基本上都是夏天的故事)。
这是我心中国产喜剧的巅峰,很多人都会说《我爱我家》才是巅峰,但是我没看过,没有为啥就是看不下去。
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东北人吧,所以对这部剧很有感情,闲来无事就刷一刷,尤其是过年前后。
打开手机放着视频,不用看画面,只听声音就可以。
“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 ,俺们那嘎盛产高丽参,俺们那嘎猪肉炖粉条 ,俺们那噶都是活雷锋”...“山挺尖是长白山,水挺甜是辽河源,米挺粗,是高粱米,人挺糙。。。
”、“俺们家就是你们家,你来不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干不干”...旋律响起来,仿佛回到20年前。
除夕夜,一定要看最后一集,剧中演的也是过大年。
一家人一起包饺子,这是过年的仪式感。
不知道你们那里会不会在饺子里放硬币呢?
谁吃到谁就是来年最有福气的人。
大过年的,不准抱怨,不准说不吉利的话。
说了一句,来年会倒霉。
大女儿牛继红离婚了,带着儿子住在爸爸妈妈家。
老两口总想撺掇二人复婚,大过年的,牛大妈提议把前夫孙明叫过来。
牛继红一万个不乐意,接前夫电话的时候都不耐烦,说“大过年的你别没事找事”。
牛大爷看不下去了,说来个要饭的还得打发一口呢。
吃饭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聊天,电视永远很多台,不知道看哪个。
总感慨年味淡了,一点意思没有。
吃啥啥不香,不像是以前了。
每次我这么感慨的时候,我妈就说我真是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然后就开始回忆当年,当年没有大鱼大肉,平常就是吃糠咽菜。
吃大鱼大肉,吃白面大米得是什么时候,过年啊!
那时候,过年为了买花生瓜子得凭票、排队,还得走后门。
买带鱼的时候,排队的人比带鱼还多。
为了抢猪头,脑浆子都能打出来。
这不是夸张,也不是编排。
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都在教科书里。
但实际上,也没有多远。
我妈妈小时候就经历过这样的场景,60岁的老太太了至今得意于自己当初的伶牙俐齿。
为了抢猪蹄子,和对面老娘们唇枪舌剑半小时。
老娘们嘴笨,说不过我妈,然后我那机灵的老姨趁机递了票子抢过猪蹄子就跑。
不知道你们那的过年如何?
欢迎大家来讨论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啊
过年期间,有哪些适合宅在家 N 刷的电影、电视剧或综艺节目?
首发知乎账号【迦文】————————————————-转发、点赞、点在看,都是鼓励-本期作者:迦文。
公众号【迦文小姐姐】,知乎【迦文】,射手座已婚小姐姐,和她智慧的大脑。
分享职场经验,专注个人成长。
影视剧里看人生,了解人性。
牛永贵同志。
广泛传播了所谓东北人热情的概念
囧
经典喜剧
错把那个年代不好的东西刻意美化,比如下岗。好的东西完全没写出来。看看编剧就知道了,全是北京人,他们对东北根本不了解。完全南腔北调,作为东北人没有任何认同感。
跟我爱我家差距拉大。
我不喜欢这部情景喜剧 透着一股2气
今天和宇宙聊天想起来的~
后来的这些所谓的情景喜剧都没有我爱我家经典了!
自我疗愈一下下。有些风景只有局外人或者多年后跳出来才能感受到。譬如有集二老下棋因悔棋而吵起来的片段,在每天背负着与日俱增的压力和无助的你或我来说,让人感到疗愈。这种疗愈是你我自己下棋也无法感受到的。这或许也是情景喜剧的迷人之处吧,每个人都能从那一集集的生活片段中映射到自己缺失或是遗憾的那一部分。
牛小伟,牛小玲
山挺尖,是长白山;水挺甜,是辽河源
就是不喜欢!
发现大学里的一位高冷男神给这个打了5星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家乡气息,也只有这些。
豬肉燉粉條子大口造
俗气、闹腾,不过随便看看还可以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蛮搞笑的,但比《我爱我家》差远了
真欢乐,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