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学校百年讲堂看了电影《康定情歌》,又是一部用现代的话说是“超现实”的最纯的爱情故事电影。
电影场很美伦美焕,估计又是康定的旅游宣传片。
这部电影感觉很像《云水谣》,包括情节也有些像,这种片子虽然故事有些老套和不现实,但却很感动人,现场好像又有哭的了。
既然电影本身没啥太值得留恋的,那电影里映射出的这种爱情,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呢?
如今电影圈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导演都喜欢拍纯真无邪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比如前段日子有点火的《山楂树之恋》,《唐山大地震》讲的都是现在人看来傻不拉唧一根筋的爱情故事,情节如此雷同,但却因为傻,而令人感动。
这种最古朴最真挚的,或者在许多人看来最“傻”爱情故事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导演的的青睐,为什么能如此的打动观众,个人感觉还是源于这个社会上对于这种真势情感的缺失。
现代人的心理是矛盾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渴望爱情,渴望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优秀异性的机会;但我们又很麻木,麻木到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去爱;我们现在又很害怕,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刺猬,害怕在爱情中受伤害……即便得到了爱情,也会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于是最纯的爱情,便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其实回归原始,谈一场最古朴最真挚的的傻傻的恋爱,也是挺好的。
昨天晚上看过《康定情歌》,直到现在心情还是被感动包围着,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愫,担心自己用错了言语,毁了这圣洁的爱情。
那是怎样一种爱情,苏杰是部队中的大学生,达娃是“头人”家的奴隶,在河边第一次相遇时,她脚带链锁、神情卑微,他用善良和爱心解放了她,给了这个美丽藏族女孩儿第二次生命;让她拥有了做人的尊严,知道了“甜”是什么样的感觉,还对她说:“苏州,什么宝贝都有,可是没有达娃”,他说:“你等我,我要带你去苏州”……可是,这一等,竟是六十年,从此,她未嫁,他未娶,天各一方。
等到苏杰再次回到美丽的康定,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面达娃时,可是天意弄人,短短十天的时间,却让深爱的俩人,阴阳相隔。
错过了,便是永远的错过了……六十年的期待,六十年的等待,六十年的守望,一生只为了这一次刻骨铭心的爱。
苏杰来到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河边,达娃的骨灰就撒在这清澈的水中,她说她要顺着水流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老人痛哭流涕,嘱咐家人等他离世后,也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江里,和达娃相聚。
正如诗言: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今天下午冒雪去“上海影城”看了新片《康定情歌》。
这是一部献礼片,是为庆贺甘孜藏族自治州建立60周年而拍摄的;既然是“献礼片”,那肯定符合两条,一条是弘扬主旋律,另一条是“主题先行”,也就是说先确定了一个符合“主旋律”的主题,然后再来编故事、设人物——这也就是二三十年前的那一套。
所以这类文艺作品可以很精致、很气势,但因为其情节的虚假和人物的“概念化”,所以很难直抵人心,打动观者;以致这类作品往往被抬得很高,而大家心里是很不以为然的。
可是今天很意外,117分钟里常常听到唏嘘和抽泣声,当灯光重新亮起来的时候,我发现不少观众好似在擤鼻子其实是在擦眼睛,目光迷离地走出影院。
——我就是这当中的一个。
其实剧本的破绽是不少的,基本情节完全是靠“巧合”来推进。
奴隶主失足掉进湍急的水流,解放军把他救起来,作为酬谢,解放了两个奴隶——这就是主人公苏州青年李苏杰(苏有朋饰)和藏族女孩达娃的首次相遇。
后来李转业回苏州。
而当地一个追求达娃的偏偏是个邮递员,于是两人的通信被阻,双方误会60年!
当苏老先生60年后回甘孜欲去寻找“难忘初恋情人”的时候,达娃老太刚在10天前去世!
编剧遇到了一个难题:既要写两人后代的感情纠葛,又要突出他们爱情的忠贞专一,于是想出了一个“急办法”:李先生是以侄为子,达女士是收养孤儿,这样才能让“康定情歌”绵绵不绝地唱下去…… 但是我们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不是感动于“千年农奴砸碎铁锁链”、不是感动于“金珠玛米亚克西”,而是被一种“人性的美丽”强烈震撼了。
这部片子描写的是比“山楂树”更加“山楂树”的爱情,纯净如清泉,没有半点尘埃。
达娃至死还保存着那根锈迹斑斑的脚链和“苏州饼干箱”,李苏杰说死了也要把骨灰洒在那激流里,追逐着心上人永远不分开。
我们知道这是故事、这是虚构、这是现代版的《梁祝》,可是我们一样热泪盈眶、心波难平。
我觉得人老了,感情越来越脆弱,泪的“阀门”越来越低矮了。
不知是不是心理老化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人生经历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的丰富、浪漫,我们平平常常地降生,还将悄无声息地离世;尽管我们只有“纸上谈兵”的勇气和“叶公好龙”的胆量,可是我们多么羡慕那种如激流一样跌宕的人生哟!
那棵高高的山楂树,我们仰望,我们顶礼,我们膜拜,我们永远达不到它的高度,可是当我们看到有一种那么高尚、神圣的“活法”,还是觉得了温暖和欣慰…… 电影里最感动我的就是那油画一样雄浑的高原景色,是的,尤其是那蓝得让人想痛痛快快哭一场的天空!
比海洋更辽阔的是人心;可那不是我的心,这一辈子我们被压抑、被扭曲、被禁锢得太久太久了,我们活得要多卑微有多卑微,要多琐碎有多琐碎,多么想像雄鹰那样搏击蓝天,哪怕只有一次——可是生命连一次机会也不给了。
这眼泪全是给自己的呀!
是呀是呀,想通了,原来是我们这积攒了一辈子的“情结”、“心结”在寻找着突破口呀。
为自然的美丽、为生命的短暂、为“生不逢时”,我们宣泄、挥洒着情感——我们反而轻松了。
影片里的《康定情歌》以四种不同的形式演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
宋祖英、宁静等歌手的咏唱,再配置以中日两支爱乐乐团的演奏,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提升着人们,不由得想:我又是一朵怎样的云呢…… 影城出来,今年申城的一场初雪正酣,雪天雪地到明天也许就一化而尽,不过此时此刻,我觉得扑在我脸庞上的寒风就是来自甘孜——让暴风雪来得更厉害些吧……
我谋划着如果中午到影院就去看《密室之不可告人》,傍晚去就看《康定情歌》。
其实我更想看《康定情歌》,因为我还是不想花着钱去影院惊悚一回,只可惜《康定情歌》的排片量比《密室之不可告人》还要少,每天只有傍晚六点半那场,于是我们只好在街上一直转悠到快到时间再走到横店潇湘王府井。
电影里康定的景色非常的漂亮,把它做风景片看也是可以的;影片也很感人,至少我流泪了;但是影片同时也很无厘头,以至于让我走出影院后还耿耿于怀。
去看这个电影自然是冲苏有朋去的,因为他和居文沛是这个电影的主演。
但是看完之后我却只能质疑于这个主演的真正意义,也许只是精神上和演技上的。
说的更准确点,影片之前的剧情介绍让我误以为这个电影主要反映的是李苏杰和达娃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后我和同学却齐齐感叹这个电影线索及其不明,用同学的话说就是“我简直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如果影片的希望和看点是李苏杰和达娃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两地分隔,只能抱憾而终的感情线索的话,哪怕它在现实和回忆间跳来跳去都没有关系,但是年轻一辈的爱情故事明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淡了这一条线索,甚至让这一条原本可以铺展得更开,让电影更给力的线索变得反而隐居到了幕后。
而实际上,李苏杰和达娃的那条线索原本还可以说明得更好。
由于有了上面这一条,苏有朋和居文沛便似乎不再是主演的地位,因为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苏先生便始终没有再出现,而前面他表演的可圈可点就让人对这一点非常遗憾。
就像是一直期待他还能再出现,但是他就这么消失了,故事情节方面造成还有很多不明朗的地方,也让人非常遗憾。
我其实觉得现实生活里年轻人的爱情这条线索其实没有出现的必要,如果将六十年前的那段爱情表述地更彻底、更丰富,会为这部电影加很多分。
所以同学说:“原本是来感动的,怎么看完觉得是看了一部喜剧呢。
”然而电影前半部分的演绎还是让我觉得这部影片很值得一看,而前半部分我也是边笑着边流着泪看完的。
比如一看到苏有朋出现,我和同学就笑了,虽然看的就是他,但是看到他出现穿着军装出现在这样主旋律的电影里还是觉得很有趣,加上虽然我也说不上来他普通话哪里不对,可是听起来还是台湾腔。
我和同学也极不入戏的发现苏有朋的那根皮带一直系得垮垮的,于是又笑了(好吧,直接来人把我打飞)。
当然剧中那些主旋律的话语也让我和同学忍不住发笑(我们不是乖孩子)。
这部电影有一瞬间让我想起了我最爱的《黄河绝恋》,同样是后来成为了老爷爷的当年的战士来寻觅自己爱过的人的这样一种在现实和回忆穿插的形式,但是《黄河绝恋》重心在回忆上,而《康定情歌》重心却怎么都让人觉得是在实际没有多大看点的年轻人的爱情上。
真的,我很希望看到的《康定情歌》是以《黄河绝恋》那样的结构来拍的,这样给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空间应该会更大。
我印象很深的还是剧中李苏杰对达娃允诺要带她回苏州的那一段,还有后来李被打成右派后接到刘二的信之后摔行李那一段,两个人一起在草原上纵马奔跑那一段,当然还有姑娘们一起唱起《康定情歌》,达娃最后羞涩的跑走那一段,还有在开始的时候,李苏杰对达娃念起那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勾起一片回忆,也不免让我感叹了很久,大概都可以算是电影的泪点。
难怪也有人说只看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好像是达娃更爱李苏杰,因为剧情上对这点的渲染要更加强烈。
不过苏有朋的眼神一如既往的含情脉脉,让我一瞬间仿佛又像看到了当年《还珠格格》里面的某些场景。
比如看到两人纵马奔驰那段我和同学便不约而同的想起了《还珠一》17集五阿哥和小燕子在草原上骑马的那一段。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好大一个苏有朋。
这就是在电影院里看和在电脑上看的区别,那些美丽的景色仿佛是扑面而来,还有就是苏先生戴着眼镜笑的样子,好像就站在面前,以致我和同学还研究了好久他戴的眼镜究竟有没有镜片(我们看电影还真是不认真)。
电影里要突出的自然是李苏杰和达娃跨越时空的深挚爱情和最后的爱情悲剧,然而我却想到了更多的东西,那种人与人相爱却不能相聚的悲剧,那种爱着却不能得到的痛感。
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苏有朋和赵薇的《老房有喜》,如果没有最后的苏小鹏变成诸葛小鹏,飞机场的一幕就是那部电视让人抱憾的大结局,一定会让很多人对这部电视耿耿于怀。
在《老房有喜》的最后,赵薇说的那句“我要你相信,在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
”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开始我以为李苏杰和达娃最后没有在一起是由于政治原因,结果却是很多的阴错阳差。
而实际上的人生,很多时候的错过都是因为那些阴错阳差,《还珠格格》那样的美满结局毕竟只是王子和公主的童话,《康定情歌》里这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更深入人心的吧。
然而,有这部电影也会想起很多很多的遗憾,那些相爱最终却分离的人,那些热爱过最终却不得不放手的事物,那些没有办法兑现的天荒地老,那些许下却再也没有可能实现的诺言,都是让人对生活失望的缘由。
2010年11月18日
想得到坚贞不移爱情的人,先问问自己是否对爱情坚贞不移——思想和行动上!
今晚看了《新康定情歌》这部电影,想写几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总体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有纯美的爱情、温暖的人文关怀。
瑕疵也是不少的,跟“主旋律”和导演的功力有关系。
对白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前半部分的对白有些太“官化”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达娃要求跟部队一起走的那段;后半部分更多,比如蔡明一下子蹦出来,强调卓玛是被“汽车送来的”,这明显是为了衔接剧情,不顾真实的语言场景。
类似的还很多。
为了情节的发展,牺牲了一些剧情的真实性,变得有些牵强。
客观上讲,最感人的莫过于六十年的苦苦等待,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居文沛可圈可点的动人表演。
苏友朋的演技近来进步很大,从《风声》里那个阴阳怪气的秘书到《康定情歌》的李苏杰,演技还算娴熟。
老年李苏杰的内心世界深挖得还不够,演员对这份六十年的等待把握得还不够精准,所以一听“达娃死了”立马就晕,缺乏静水深流的力度感。
李苏杰一到,达娃刚死十天,这种“巧合”只会增加李苏杰的深深自责,导演并没有对这种“自责”进行挖掘和表现,所以李苏杰的晕也好、哭也好、溪边的诉说也好,都显得不够深刻,也就缺乏震撼人心的效果了。
影片所传达的“坚守”这一爱情内涵,引人深思。
是我们没有遇到心仪的女子?
不是。
是我们太轻易地选择放弃,太容易说“我们不合适”。
或者是我们太容易说“我喜欢你”,太容易进入“恋人角色”?
从《云水谣》到《唐山大地震》再到《康定情歌》,都在讲述坚守的故事,看故事感动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绝大部分人肯定也是做不到的,不是说终生不婚,而是情感的坚守,保质期是一个月、一年还是十年?
当然这种坚守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而是一种牵挂,静水流深和细水长流式的,苦行僧式的往往反倒并不持久。
人往往就是这样自私,自己做不到坚守,但又渴望得到一份坚贞不移的爱情,这无疑是可笑的。
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
想得到坚贞不移爱情的人,先问问自己是否对爱情坚贞不移,思想和行动上!
最早是在地铁站里看见《康定情歌》的海报,上面是苏有朋和居文沛黝黑的面庞,背景是大片的昏黄在地铁站换掉海报后的日子里,很快忘掉了这部电影,却在春节放假百无聊赖中,看电影频道播放《康定情歌》,还莫名的激起心中的那份柔软电影写的是爱与等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好在,二人的心在漫长的等待里没有变,很难相像一个女孩子看着自己的灵动的青春在甘孜的蓝天白云下寂静的流淌,一去难返;也难想像李苏杰在更为现实的苏州城里抛却所谓人类本能的欲望,恪守着心中难息的梦。
这是我们的上上代人的爱情,他们是尊重理想胜过生命的一代人。
我崇拜羡慕他们内心的丰盈,崇拜羡慕他们精神的干净,崇拜羡慕他们“意映卿卿”似的爱情哪怕李苏杰最初只是被达娃的简单淳朴吸引,哪怕达娃最初的依恋只是缘于感激之情,我也愿意相信在电影之外的地老天荒!
看着姚晨和凌潇肃爱情童话的终结,看着周围不断上演的爱与不爱的纠结,人与人之间的闪转腾挪,背叛似乎只是心灵与肉体上的分别。
作为还虽算不上老姑娘的姑娘,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枯竭,干涸,在无能为力里失去爱与被爱的天赋。
因此,还是要感谢《康定情歌》,让我在现实充斥下还能剥离一丝无比珍贵的柔软!
当我看到雪山,看到马儿在山间驰骋,看到那青青的一片下产生的不渝恋情,看到主人公最终阴阳两阁,当然,还特别提示了一下,那件带有布丁的毛衣。
我联想到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背背山”,个人感觉太像了,,但是作为正剧,,我个人的感觉如下首先,,,比大地震好看!
再次,,,是一部精美宏大的故事型正剧本片讲述了一个委婉感人的故事,同以往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是,本片设置了很多悬念,情节也跌宕起伏感人肺腑。
正剧唯美化,明星化,俨然成为时下正剧的主流风格。
苏有朋的加盟显然是剧中的一个亮点,台湾小生演绎苏州秀才还是生动鲜活的。
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片中经典的主旋律《康定情歌》,在本片中是少出现了4个不同的版本。
歌声与油画般的风景相互衬托唯美而和谐。
本片用回忆现实相结合的蒙太奇手法,故事化的手法阐述了汉藏60多年来的深厚情谊。
唯一缺憾是在剧情上有些脱节。
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看看的,当然,女生都得多带点纸巾。
前面的故事看的人噼里啪啦掉泪到最后小辈的时候 就开始琼瑶 无聊了达娃和李苏杰的感情被小人破坏 整整六十年的爱情 最后收尾有点草率 现在出来个看着烦人的婷婷 又去破坏别人的感情纠结的要死还是影片前半部分回忆的好看 达娃漂亮的脸庞 暖人心的甜甜的笑 会说话的眼睛 和李苏杰的爱情那种轰轰烈烈 两个人超绝佳的演技 好山好水好风光 好歌好舞好姑娘 后半部分若不是藏区独特的风景铺垫 真没什么好看的 因为我也是生活在藏区 甘肃甘南自治州 也是像小西藏一样 神圣空灵的景色 我把它唤做婉城 那种山水间的清澈 人们的淳朴 感情 全部都是我心里记忆中最完满的画我的相册里全是婉城的美景 也有清澈如洗的清空 溜溜的云 那云朵真的是浮在半空伸手可摸的感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完满的阳光 骑着马的小伙姑娘 香香的酥油奶茶 蕨麻米饭 我在那生活了很多年 现在背井离乡上学 特别想家乡 有次在学校跳藏舞卓玛 听着那首熟悉的曲子 看着所在城市雾沉沉的天 忽然就哭起来包括我那些无法言语的感情 看完康定情歌更是哭的不成声 很多事情已经是过去 关于婉城 那个藏族气息浓浓的小城 也成了我的追忆那段跟青春角力的时光里我们曾用尽了全力去感知 去追寻 去挣脱但当一切过去当所有清晰如昨的记忆开始在轰鸣的分秒声里蒙尘我们却又忍不住回头张望只希望过往的快乐或者悲伤还残留只言片语有迹可循其实 只是因为我们能看见时间改变了什么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却也存放着那些 时间没有改变的东西这座小城的气息刻在我们的眉梢眼角 任我们浪迹天涯海角关于彼此的记忆 也会在同一段岁月里波光粼粼还有昨日那远去却不曾逝去的青空用它清澈心底的美丽让我们心印刻流年而且 从来不曾分开
无意中在CCTV6看到在放《康定情歌》,貌似这部片子已经出来很久了。
印象中在什么什么娱乐节目里看过报道,大意是女主角拍片时吃了多少苦云云。
看了下主演:苏有朋、居文沛。
姑娘不认识,但是还是决定看一下。
片子结束后我决定坐在这写篇观后感,除了闲的蛋疼以外还有就是我真的是被感动到了。
康定,印象里除了康定情歌以外,我这个地理盲在地图上恐怕都点不出具体位置。
从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康定是跟四川衔接的藏区甘孜州首府,著名的川藏公路就是从成都开始经过康定。
由于是纪念甘孜自治州成立60周年,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这部影片不免被渲染得过于主旋律,政治味较浓,多次我被苏有朋同志扮演的李苏杰说出的热爱GCD的真诚话语而森森雷倒,毕竟我们伟大的国家还是需要这些和谐的声音出现在电影里的。
这是一部爱情片,时间应该是1950年前后,解放军进藏修建川藏公路,李苏杰作为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前往部队共同修建公路,途中解放军解救了落水的头人并要求解放随行的两名农奴,看着她们走路时带着厚厚的脚镣,腿上除了泥土以为就是磨出的血迹,我终于回想起在娱乐新闻里的那一幕,于是看到了女主角居文沛。
她有着很大的眼睛,虽然脸上的妆画得脏兮兮的,有着明显的高原红,但是还是能看出妆下那一张纯净的脸蛋和清澈的眼神,让我记住了这位美丽的姑娘。
剧情采用两条主线,分别跨越了六十年的现实与回忆。
在这六十年的时间里,男女主角都以为对方过得很好,却又苦苦的等了对方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一般看这样的电影,观众都会深深的为男女主角不平,为什么相爱的人往往走不到一起。
可不知,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完美,让他们的人生多了更多的期待。
扎西说,达娃临死前还觉得李苏杰会带她去苏州。
因为李苏杰对达娃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个你,达娃;扎西还说,达娃死后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小溪里,她俩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从小溪一直流下去,可以流进长江,这样她俩就可以见面了。
因为李苏杰对达娃说过,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苏州就在长江的东面,长江是从你们藏区流出的;李苏杰穿着穿了一辈子的棉衣,他说,达娃如果知道我到现在还穿着她洗了无数次的这件棉衣,她会高兴的。
寥寥数语,却让人甚为感动,我随着电影中李苏杰的每一次恸哭而默默流泪。
六十年后他回来找她了,而她却在十天前去世了。
这样的结局很残忍,想必电影中的他也倍感遗憾,总是说,为什么不早来一点呢?
是啊。
也许早来一点就能见到了,可是见到了又如何呢,六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除了那份深情记忆,其他都变了,一切的话语在时间面前都显得过于苍白,不如不见。
所以,等待的结果必然就是错过与遗憾。
总感觉这类歌颂爱情的事迹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让等待变成一种习惯。
不知是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我们不再书信,有时候连发短信都觉得慢,不如一个电话打过去方便,一切都变得过于心急。
于是,爱情也变得迅速起来。
有人很直接,你爱不爱?
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
现在的爱,像泼出去的水,太容易说出口,又如水蒸气,一蒸发连分子都没了。
速食爱情下的我们已经不再记得曾经的承诺,更不会为承诺而耗费时间,我们也只能在看电影的时候为别人那忠贞的爱情奉献几滴感动的泪水。
本来今年计划跟一姑娘去西藏,由于各种原因作罢,令别人独自前往。
本来就很期待,看到电影里的风光更是燃起了我对去西藏的渴望,让我认识了像彩旗一般飘扬的经幡,上面写满经文,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诵了一遍经。
让我看到了那湛蓝的天空,似乎云朵触手可及。
让我发现藏族人淳朴民风,藏族姑娘的纯真与善良 。
应该还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西藏。。。
电影里多次播放康定情歌,悠扬的音乐响起,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
再相逢已是60年后。
Dawa应该能熬过10天就好了,待到李苏杰的到来。
真相尚未明了,Dawa带着李苏杰曾许下的承诺,带着爱与恨走了。
骨灰随水而逝,逝向一个心中期待许久的地方。
60年前,被解救的Dawa投身革命,加入到如火如荼的川藏公路建设队伍中,开始了两人从初遇到最后60年漫长的守候。
从孩子们口中得知,她变得刚强干练,受人尊敬,她始终都视是苏杰为自己的归宿,向往着苏州。
河边打水的Dawa,与修路工地回头相见的苏杰目光相遇之时,彼此间目光柔情与呵护,全然一种女子在水乡旁初遇恋人的浪漫的幻觉。
若不是刘二从中作梗二人兴许能顺其自然,白头到老。
这样一出从开始就注定回忆的故事,显然是悲情的,即使结局导演安排梅朵和扎西给婷婷敬献哈达,三人相拥而泣的场景,让老人宽心,让孩子们又有了生气和希望。
康定情歌,回环复沓。
悲情的浪漫亦是萦绕。
影片中,居文沛一改往日都市女孩现代时尚的形象,真实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上个世纪50年代、从农奴中被解放的藏族女孩。
苏有朋先天的书生气质很适合李苏杰这个角色定位。
导演角色选的也很成功。
好片,给个五星支持一下.
其实主线挺感人(苏和达娃),现代部分(蒲吧驾与某女的爱情)不知所云!整个一个有钱女玩弄少数民族男!(好在最后没得手)还有,刘二不是也很痴情吗?为了爱情而死(掉下悬崖)。
狗血+康定情歌各种有爱
看在你们贡献了这么多笑点的份上,凑个两星,喜剧版《建国大业》呦~《洗衣歌》光芒万丈呦~!蒲巴甲真是溜溜的人才呦~!
好吧,全寝室一起看,我又吐槽到让她们吐血。。
邮差引发的惨案
挺感动的。就是米想到有蒲兄。
李苏杰解放了达娃的身体却禁锢了达娃的心六十年,,,,他让达娃尝过甜饼之后,达娃就真的不忍再放弃。全片都是为了达娃哭的。李苏杰怎么就那么不相信达娃会一直等他呢!ps为了康定的风景加一分,可不能得罪送信的。他孙女那段真不该拿来凑数!
还能再狗血一些么?还能在弱智些么?一群伪藏族演的藏族题材的电影,完全是凭空想象的产物。
我觉的挺不错的
比较老套的情节,可我也感动了。某些台词剧情有点雷。
前不搭后的 真够烂
只因我是康定人。我爱甘孜州。
和大管家小老头一起
景色超美
你好,不好意思,我不信!60年才找,呵呵,骗鬼去吧。
难道是我看的版本被剪了太多,我实在不能想象这部片子的编剧是怎么把故事给讲完的。
剧情假感情真。
那年头的邮递员好强大
居然把我给看哭了哦
其实还是挺好看的,但是我不喜欢现代的那个女的,超不喜欢。难道不能多放点苏有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