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很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艾达》,是奥斯卡的光荣。
就电影范围内来说,或者就更广泛的“文艺”范围内来说,很少有作者能达到这样的深度。
这电影对非基督徒和大量信得很浅的基督徒来说,都是有益的。
而作者很明智,他选择了一个浅显的角度:一个女孩,在她宣誓成为修女之前,在她立志要把自己献给天主之前,她经历的一种“准备”,就信仰的深度而言,这只是起步。
犹豫了很久,想对这电影说点什么,但我自知不配。
不是作为电影观众(或评论者)不配,而是作为一个信得很浅的信徒,我没资格对这部作品说三道四。
信仰或信心生活(宗教生活)的深度究竟是什么?
对信徒而言,生活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这是教理问题。
新教徒对这一问题几乎是无知的。
去年我觉得有很特别的现象,也许只有不多的人留意到,——像我这样从誓反教皈依教会的人本来就不多,电影总体来讲,以好莱坞为中心,所反映的“信仰”主题大多是以新教教义为基础的美国主流文化,我一直把那叫作“好莱坞人文主义”,好莱坞人文主义不是不讲“上帝”的,是讲“上帝”的,这一讲“上帝”的人文主义,本质上还是属世界的,离真实信仰相去甚远。
——就是有两部反映天主教(基督教)内容的影片在大众文化视野内引发关注(另一部是《苦路十四站》,片名即可见明显的公教特征)。
事实上,在大众文化范围内,许多基督教作品是被新教化,做出人文主义解读的。
本片对白极少,更没有任何教义辨析,作品通过形象所呈现的主题十分单纯:这个世界毫无吸引力。
修女在宣誓修道时,要向天主发三个誓愿:圣洁,怜悯和服从。
对新教徒而言,他们根本不承认圣品圣事,对此也就无从领会。
这三项誓愿,正是影片的主题。
什么是圣洁?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制作来讲,影片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艾达这个形象塑造的成功。
在黑白影像中,我们知道她有一头红头发,用头巾蒙起来了,如同我们(人)的某种本性被遮盖一样,“红发”在语义上,可做出与“悖逆”有关的解读。
她是犹太人,在屠杀中幸存,被教会(修道院)收养,在修院长大,作为犹太人她不太可能成为修女(基督徒),这不符合她所属民族的传统,——那么她究竟是谁,首先是谁?
是一个犹太女孩,还是一个修院长大已养成良好品性的女孩?
一个“身份”问题交给她,要由她自己去做出回答。
在踏上这条“寻根”之旅的开始,姨娘问她:你有犯罪的念头吗?
她说有。
姨娘又问是肉体情欲方面?
她说不是。
——我们在影像中看见的正是这样一位(可信的)沉静纯洁的女孩,透过她的眼睛(她哪里都没去过)在看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作为人生来讲,引人入胜的地方。
——这样一个女孩,她是如此有别于这个世界和其他人,带着天主的圣洁,她本能地反感并抵挡诱惑,并不判断,也并不自以为圣洁,她出于某种单纯的动机想了解生活之路的其它可能性,对于爱情和世俗生活种种,她最终明确她不爱,不向往世俗生活的将来。
她要回到修院去,她几乎是带着热情和投入的冲动要回到修院,那里才是她心所爱,她的家,虽然表面看来,修院生活难免枯寂。
伟大的文艺复兴所造成的伟大欺骗就是,在世人心目中,中世纪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暗年代,禁锢人性,以修院生活为代表。
艾达没受过世俗文化污染,她看不出这世界有什么好,她怜悯也同情她的荡妇姨妈,就像接受自己是犹太人,她友爱那位有吉普赛血统的流浪乐手(波西米亚乐手的地位即“文艺”的处境),甚至愿意与他尝试两性关系,但她不爱这种关系,她想要“认识”的不是他,她明白自己心所爱慕的就只有手中圣像上的这位天主,没有谁可以替代。
对艾达来说,如果有更好东西能吸引她,她可以放弃信仰,她有理由这么做,她原是犹太人,她甚至在说服自己放弃,想学习放弃,她只是做不到,做不到可以不回到天主怀抱。
这就是这部叙事单纯的影片与众不同的角度。
将父母遗骸埋进犹太陵园时,艾达画十字的手式片刻有些犹豫(十架圣号的含义就是天主圣三,而不是什么含义模糊的“上帝”),在宣誓前她真实地退却了,她对天主说我还没准备好,在仪式上她泪水滑落,那一行泪水的含义非言语所能描述,在体会人物心境的同时,观众被触摸,与其说是一种内心挣扎,不如说是一种离开的难过。
姨妈在堕落和绝望中放弃了自己,从战后犹太人群体角度说,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艾达对于自己身份的辨认,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象征。
——艾达想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可以不做一个修女的理由?
这里的不同在于,艾达要说服自己的不是去做修女,而是不做修女。
——她只是做不到。
天主教会的修道制度绝无逼迫,任何一个选择去读神哲学院的学生,将来要做神父,在七年时间里,随时可以退出,修女也同样,修院不仅给你时间,还会劝你三思而行。
毕竟天主面前的誓愿不是随便发的。
信仰生活的深度就是这种被动的从属关系,在渴慕中,与主亲近,平静地,丝毫也不勉强地,与祂相遇。
对于这个世界的放弃,没有不舍。
影片形式的单纯与主题丝丝入扣,叙事看似“简单”,却能使人屏息凝神。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黑白片。
本来觉得海报有点题过于强烈的感觉,战争苦难的题材其实也不是很感兴趣,不过朋友刚巧去我家旁边的电影院看这部,于是欣然作陪了。
二战后国家命运和社会形态是当代波兰导演最爱的题材,国内很少上映,但其实欧洲戏剧和电影常有涉及,一点儿也不小众。
还记得2012年的夏天在Science Po上戏剧课,老师是个年轻(迷人玉树临风有着孩子一般眼神却戴着结婚戒指……TAT)的戏剧导演,我们在一个月里一起学了四个剧本选段。
两个莫里哀经典,另外两个就是波兰作家的战后故事。
光线,配乐,对白。
这部电影很安静,两位女主角是不爱说话的小修女,和身为检察官却作风浪荡的姨妈。
她们一起去寻找在二战中因为犹太人身份被杀害的亲人遗体。
但故事的发展远远超过了这条主线。
两人一路相伴,心里却南辕北辙,忍受着默不作声的矛盾。
对于战争摧毁物质和精神生活这样沉重的主题,导演叙述的语调是缓和的,甚至是唯美的。
在电影中,观众看见的不是旧世界的破碎,而是一片破碎之中残留的旧世界的柔光。
晚会的彩灯,吹萨克斯的男子,一辆老式汽车,一个小酒吧……两人之前基本没有对话,却有很多无声的火花。
“你是个小圣人,而我是个妓女”,在漫漫寻找的旅途中,姨妈有一次这样说。
她们的人生天差地别,她们的灵魂却相互投射。
画面极美。
每一帧若是按下暂停键,便是一副黑白摄影作品。
整部电影是一个美丽的惊喜。
《修女艾达》是一篇从影像角度几乎找不到缺点的电影,4:3画幅下的每一帧画面都好像被中世纪欧洲技艺高超的石匠所打磨过一样精巧。
且在对影像精致的追求道路上,导演并没有陷入一种对称,完美的错觉。
而是运用了大量不对称,残幅的构图,这与影片的主题环环相扣。
我们时常看到主人公艾达在画面空间中被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体所压制着,切到近景或特写时我们的呼吸彷佛也随着艾达的心绪一样紧绷了起来。
可以说这是一部在情节上无时不压抑的电影,短短的八十分钟内导演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对叙事节奏的把控,而摄影和构图就是一定程度上消解这份孤独的最好工具,我们随艾达见证着一切的发生,但是我们又始终是以旁观的疏离的视角,这也带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从影片开头艾达走出修道院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与艾达一起走上了一条道路,也是影片的母题——我是谁?
我从哪来?
我要到哪去?
艾达的旅程也是每个人思考生命哲学的旅程。
在黑白摄影机的注视下我们见证了艾达被剥夺的家庭,被束缚的信仰,被压抑的欲望,被隐瞒的身份。
而随着姨妈在脚步在俗世走一圈,体验一番世俗的生活,红尘的快乐,又是否能是她获得精神的救赎呢?
姨妈旺达是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无论是从性格还是经历上来看,艾达与旺达都是两个相反的极端,旺达有充裕的物质和社会地位,她选择纵情生活,跟不同的男人上床,然而男人一个接一个离去,只剩她一人。
她曾是审判了很多人死刑的“红色旺达”,这里的红色不仅指她的发色,也暗示了她的信仰,与艾达的天主教所排斥的共产主义。
然而帮助艾达寻找身世的过程,也改变了她的命运。
最终,她或悲情或解脱的从窗台一跃而下,既惊奇又合理。
就像影片常用的遮蔽的构图或残幅,波兰这个国家在那个时期也是一副破败的样子。
人民的精神信仰崩塌,共产主义的失败,犹太人被屠杀,纳粹的践踏。
这是一个疯狂的压抑的时代。
旺达选择离去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谅解。
旺达的葬礼上,艾达第一次穿上了姨妈的常服,学姨妈涂口红,抽烟喝酒。
空荡的房间艾达一个人聆听音乐,让象征世俗的网面的窗帘缠绕自己。
这或许是她曾经希冀的生活,可是在于萨克斯手男友同床共枕后,她发现生活似乎只不不过是从一个圈套走向另一个圈套。
男友提到以后在沙滩散步,结婚生子,过平常人的生活后,艾达陷入了思考,转过身男友的身影似乎在压迫着笼罩着她。
“是去往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
”直到整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影片第一个唯一一个运动镜头,艾达穿上和离开修道院时一模一样的衣服,拎着来时的箱子,向着修道院轻松的果断地走去....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灾难后,如何寻找自我,如何审视生活,是影片的主旨,导演用一个类似释迦摩尼出走式的故事,向我们书写了一段心灵的重建史,一段找寻自我意识的旅程。
然而,究竟是去往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
在那样的一个历史环境下,我想没有人能给艾达一个准确的答案。
明天会好吗?
信仰会永恒吗?
没有人能回答,我们只能在注视艾达坚定的离开,留下一句叹息,相信弹起的灰烬会将一切罪恶掩埋。
影片讲述了修女艾达在正式成为修女之前,与姨妈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那就是寻找到自己二战期间被杀死父母的遗骸寻根作为主线,是揭伤疤的勇气,而真正煽起戏剧冲突的却是姨妈和艾达不同信仰的冲突、困惑以及郁抑。
姨妈旺达身上交织着信仰的困惑和危机,显然经历了二次大战,而本身自己也参与其中,对苏联那一套已经心生厌倦,所以她的堕落并不是毫无来由,对信仰的缺失,很难感受到来自生活的信心。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因为没有生的动机,所以最终她郁抑自杀艾达跟着旺达的脚步,选择放纵了一次,在真正皈依到天主教之前,真切地体验到了红尘中的放纵与快乐。
高跟鞋、口红、长裙、舞蹈、做爱,一番体验,使艾达再去皈 依时也多了一份果敢,少了一份遗憾。
这是电影宗教主题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奇异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栏目中自动播放看到的片子,首先是由修道院的白墙开始喜欢的,那种单调的色彩,冰冷简陋的白墙显示着修道院单一的生活,这种质感很舒服,让我接上了继续看的动力。
内容是靠豆瓣的影评协助看完的。
我很喜欢这个片子,几乎没有生活中繁杂多余的内容,但是叙述又那么清晰,除了我原本就不具备对波兰和宗教信仰、欧洲历史的知识外,沉重的心情还是很清楚的感受到。
和我罗里吧嗦讲话风格对比,我好羡慕编剧的叙述能力,导演选取的画面。
最后伊达在亲人旺达死后回去房子体验世俗生活的那段,让我想到了很多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她爱情那段,我很羡慕,其实也就这样,看他吹萨斯风,裸足跳一曲,上床,醒来聊天,问他:...然后呢?
对方按熄烟头躺下回望她,对着未来答:然后,我们买只狗,结婚,生子,买房子。
伊达回:那然后?
“就是平常的生活”两人深深的凝望一眼。
最后,早晨,伊达不做告别穿衣带上头巾离开。
我想要的爱情也就这样吧,看到遇到过这样一个倾心给你未来的人,然后,可以不做告别离开。
幸福在承诺里足矣,生活是另一条路,自己走的。
她在床上问他,我们今后会如何呢?
他回答说,结婚,生子,然后一起生活。
之后她静静地背对着他躺着,她在想什么呢?
我觉得她在想着她的姨妈。
她的姨妈,拥有美貌和才干,身居高位,物质生活充裕,她抽烟,喝酒,听音乐,参加舞会,跟不同的男人上床,然后男人一个个离去,只剩下她一个人。
背负着痛苦记忆的姨妈旺达,无论如何享乐,麻痹的只是肉体而已,她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巨大的空洞,她的灵魂始终被悲惨的家族命运所折磨,最后不得不自杀来结束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
修女艾达,在见到姨妈之前,她内心是非常平静的。
可是在跟姨妈一起找回父母遗骸的过程中,家族以及犹太人种族悲惨的命运给她的记忆和生命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她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种平静安宁的状态了。
她不禁想到,如果她选择跟这个男人一起生活的话,她难道不会像姨妈旺达一样被痛苦的过去所折磨,带给爱人同样的痛苦?
她能够跟他一直生活下去吗?
辗转反侧之后,她决定放弃爱情和世俗生活,选择回归修道院,用宗教来抚慰心灵,拯救灵魂。
所以最后,她选择了离开爱人,成为修女艾达。
首先,感慨下:啊爱死这个电影的色调(据说是黑白四比三?
)和导演的强迫症啦哈哈基本都是一镜到底。
每一帧都以摄影海报的要求拍摄,画面很干净,空间没有多余的程设;高级灰的色调反而显得很纯粹,整体构图和光线处理有一种很适合的孤独氛围背景,不过也确实因为导演的强迫症,导致画面太美,以至于很容易跳出情节。
真的是任意停格下来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做背景,就很好奇的百度了下导演的背景,原来是记录片出身,本身是波兰人,从小离开故乡生活,看来故事也许也有一些他自己的经历放进去。
有两处光线处理特别美,开始不久的修女与艾达在办公室的谈话,阳光照过窗户映在十字架旁;当艾达回到童年居住地,牛棚里她母亲装饰的彩色玻璃,刚好一束阳光照耀进来在她的脸上,也是第一次艾达有了一丝笑容。
很多人解读这部电影是人生与信仰,我却更多理解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对人生的选择导致的不同命运。
剧中姨妈和艾达代表的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
全剧台词也比较少,两人一动一静的分配着。
从姨妈的描述来看,艾达就像是她妈妈的延续,母女性格非常相似。
而姨妈依旧是爱冒险,勇敢的个性延伸,一个代表了高知现代独立女性,一个则代表守旧传统。
只是姨妈最后行云流水般的纵深一跃有点不能理解,剧情前后铺垫的还不够,可能也因为整部剧都没有特别大的矛盾冲突和情绪表达,一切都是克制而压抑。
由于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了解的比较少,会影响对电影的一些解读。
虽然姨妈每天放纵烟酒情色,看似麻痹却被痛苦缠身;而艾达完全是白纸般在一个单一环境中(“修道院”)过着看似机械而没有喜怒哀乐和远离世俗的生活。
在体验了姨妈的生活并且“收获”了爱情后却选择依旧回归修女生活,放弃了看似美好的生活。
开最后放式结局,艾达又回到小村庄,我也没有特别明白她接下来会做什么。
最后的几个连着问的“然后呢”“然后呢”好似也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对啊,然后呢?
这种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本来就是从古至今每个人的苦恼吧。
本片的意图应当是引导观众正视波兰国家的那段历史。
如果忽视影片所展示的亲情,仅靠只能意会而非影片直接展示的所谓的战后创作、大屠杀、信仰危机这些历史背景,是无法合理解释影片主角的如下行为:(1)伊达姨妈旺达为什么最后选择自杀?
(2)伊达被姨妈送回修道院,为什么要重返红尘,在亲尝人间乐事之后为什么又再回修道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本片所展示的另一重大主题:亲情。
伊达和她姨妈亲情复苏是有个过程的。
伊达在初次见姨妈旺达的时候,旺达表现出非常冷漠,她也表现得很木然,旺达仅让她看了一下她幼时和母亲的照片,就要将她打发走。
正当伊达准备离开之时,旺达似乎感到自己行为轻率,她无心审判工作,下班后她就赶到火车站将伊达接回家,她和伊达聊他们曾有过的亲人,首次表现出长辈应有的亲情。
旺达对伊达亲情复苏是有基础的,毕竟伊达是她妹妹唯一的孩子,但伊达对旺达感情还仅止于血缘上的认知。
在共同寻找亲人尸骨的路上,伊达才渐渐地理解了姨妈旺达。
从开始的对旺达放纵生活的反感,到逐渐学会照顾姨妈,前后两幕都是发生在斯德鲁镇上旅馆的床上,伊达前后态度的转变,表明她对姨妈亲情的成长,她做了晚辈应该做的事。
对于第一个问题。
有观点指出,旺达的自杀是因为她对当下时局的失望和自己祖国波兰前途的迷茫。
这种解释似乎有点牵强。
旺达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如果她有失望和迷茫,那也忍受了几十年了,为何在这时候自杀?
而且,按我们通常的想法,她找到了自己儿子的遗骨,也给儿子遗骨作了好的安置,在某种程度上,她了却了她一直不敢面对的心愿,她更有理由继续以前的生活,显然,旺达的自杀的直接动因应当更多地从人性角度而不应从社会大背景方面来寻找。
旺达自杀应当缘于她对伊达亲情的得而复失。
就在伊达预定宣誓终身做修女的当夜,旺达拿出了家族的照片,虽然儿子的照片让她再次受刺激,但儿子毕竟离开20多年了,这不应成为她现在才死的理由,接下来的一幕才表明了她崩溃的真正原因。
她在酒吧沉醉时,不断地向人诉说伊达:“她有那么美的头发,却把它藏起来”,这表面上好像是在遗憾侄女的出世,但对于入世的人来讲,伊达的宣誓无异于死亡,至少对于旺达来说,亲情不再。
所以,旺达选择了死亡,就在伊达准备返回的第二天清晨。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亲情是一种基本的人性需要,亲情丧失对人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
有人认为伊达重返红尘是因为对萨克斯男的情缘未了。
既然有爱情,怎么姨妈的死就让她对爱情失去信心了?
她从未涉世,更不了解人心险恶,如果真有爱情,她大可去爱个死去活来呀;如果她真的突然明白了世道艰难人心险恶的道理,那就更没有必要在姨妈死后还去献身萨克斯男呀,一夜情能让她如此大彻大悟?
显然,爱情说无法令人信服。
在我看来,她与萨克斯男之间充其量只是好感,谈不上爱情,即便这好感,也是她姨妈帮助建立的。
她从修道院回到俗世是因为亲情的牵绊而非爱情;她与萨克斯男的一夜情并非因她有肉欲发泄的需要,而是一种对亲人的特殊纪念;她重返修道院并非对爱情失望和世道的担忧,而是亲人的离去,让她感到世间已无可挂念之人。
亲情复苏是伊达返回俗世的主要原因。
在寻找亲人遗骨的过程中,伊达理解了姨妈为何“日日‘花’前常病酒”,她也认识到姨妈丧子之痛和脆弱的一面,这让她感到有责任回来照顾她这个唯一的亲人,而且,这种照顾应当是长久性的,甚至为了姨妈有个幸福的晚年,她似乎准备好了给她天伦之乐,否则,当她的修女姐妹宣誓时,若无后会无期的打算,她不会流下伤感的泪。
可惜迟了一步,他回来之日正是她姨妈离世之时。
接下来,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哀悼她唯一亲人的离世。
她穿起姨妈的高跟鞋和姨妈曾让她穿而她未穿的裙子,喝着姨妈曾喝过的酒,尝试着抽烟,与其说这是一种麻醉,不如说这是一种纪念,她体会姨妈失去亲人的痛。
再接下来的行为,仍然可以看出她对姨妈的尊重和怀念,这些行为就是满足姨妈临死之前仍耿耿于怀的未了心愿。
她穿世俗服装作为唯一亲人参加姨妈的葬礼,露出了真面貌,她与萨克斯男约会,表面出一个正常人的需要,这些都是姨妈当初跟她提起过的。
在第一天见面之时,姨妈旺达就尝试着问:“你要一直戴着这头巾吗,你也是红头发,对吗?
”提到肉体的私欲时,她又说“真遗憾,你应该尝试一下,要不然,为了对上帝誓言你牺牲多大啊?
”她在酒后表达对伊达的真实感情时说:“我很爱萝扎,你们如此相似,我不会让你浪费生命的。
”姨妈的话,伊达当时都倔强地拒绝了,然而,伊达最后的几幕行为无不与这些话有关,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伊达的行为其实就是在满足姨妈的遗愿,以此求得内心的安宁,也算是一种赎罪。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要赎罪,为什么不按照姨妈遗愿继续尘世生活呢?
我觉得应当这样解释:如果姨妈旺达不死,她可能会的,但姨妈一死,她就失去了依靠,毕竟她对世道人心并不了解,此时,一个交往不深的男友并不比她从小长大的修道院更使她感到安全。
可以这样说,让她回归尘世和重返修道院的都缘于亲情。
(文/石板栽花 2015-03-23)
“修女艾达”到底有多美?
这是一个四比三的窄幕、黑白电影,制作于2013年,但美国市场是今夏。
我对黑白没有排斥,但对窄幕还是不适应了很久,所以你去看,可以选坐前座,把银幕上的颗粒看清之后,再脑补个十六比九会舒服不少。
故事的线路比较直白,所以乐意去看的估计都是冲着细腻的历史、感情、神情,然后代入、捉摸、思考。
整个片子没有特别的剧情,不过我还是看到了“美”,艾达的“美”,或者导演想deliver的“美”。
不知道能不能称艾达为少女,她非常安静和古典(欧洲人的古典,东欧都不特别明显)。
在她走出修道院之前,她接触的人和事估计非常单一,并且纯洁。
她头上持续了很久不愿解开的发巾,就是明证。
但有一天,尽管非常出乎她的意料,她被劝说离开修道院,开始自己的寻亲和探索身世之谜的旅途。
在市镇生活了很久的并做过共产政权的小官的小姨是她的陪同,也是她三观和性格转化的陪衬。
小姨一路抽烟、喝酒、跳舞、勾搭,但艾达不。
——这些都不出人意料。
一路上,当汽车路过母亲的坟地的时候,艾达特地在母亲墓碑前下跪,十字祈祷。
但后来,她们的车上掮了一个年轻的过路人,他是一个与艾达年纪相当的男子,还有艺术细胞,吹萨克斯的,——你知道的,这些都特别能来事儿。
而且艾达/导演自始至终没有看出他身上让人憎恶的东西。
当艾达慢慢逼近自己的身世,逼近她父母和哥哥为何在波兰,二战期间,遭人屠杀的真相的时候,她承受不住走出孤单的房间和小姨的说教的煎熬,走出旅店的房间,在墙的一角,深夜的时候偷看了萨克斯手很久,乐手当时正在同一个旅店排演。
后来,艾达也试着在一个人的时候,偷偷解开自己的发巾,欣赏自己。
——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在开始一点点目睹/浸淫世俗生活的过程中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旅。
凶手自己坦白了真相(以艾达不收回她家的老屋为交换),在一块田地以外的森林里给了艾达他哥哥小时候的头颅,并在葬坑里忏悔,不想出来。
艾达问那个凶手,为什么我没有一起殉葬。
凶手说,那时候你太小,我认为你不会记住这些真相。
艾达和小姨都没有多说什么,载着哥哥的头颅返回旅店。
后来也和萨克斯手有一段很深的暧昧。
解开头巾是短短八十分钟里非常宝贵的镜头,要细看,的确很美。
但最后,艾达在一次暧昧的情感冒险之后,一丝欣慰的眼神里,其实还是做了一个十字祈祷。
我不能说这是特别好的电影。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导演的克制,最美的镜头持续的时间非常短。
整个故事讲下来,我觉得最美的是:当艾达出修道院见证了自己身上的苦难后,也终于解放了自己。
我觉得这个最美。
1上帝呀,请抚愈我的伤痛吧!
看这部杰作是无数次想起红蓝白三色的基斯耶洛夫斯基,《十诫》、《浩劫》。
戛然而止的莫扎特,叫人次次心痛。
剧情不能再简单了,将要宣誓的修女,院长命她回去与大姨妈叙叙感情。
那时的波兰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可以信上帝。
这孤儿很想找到自己的父母。
谁不想搞清呢?
说着法官姨妈便开车载她去了波兰东部的大草原。
那儿就是纳粹设置灭绝营、成百上千万犹太亡魂安眠之所。
有的反复像咸鱼干一样堆层埋在树林里,有的挫骨扬灰投到湖里。
他们找到了当年犹太父母住的农村房子,以及杀害并抢占他们房子的波兰人。
几经周折,带她们找到了埋藏点,挖出一个头骨。
从皮亚斯基再埋到自家卢布林的坟地之后,姨妈不堪痛苦自杀了。
艾达也一度中止了修女的宣誓,在人间摇晃摇摆了好一阵子。
这是在波兰成千上万人的惨痛经历,就如同我们的父母曾经十年下乡一样。
这也许就是刺激波兰人,在40年代初华沙历史街区完全被炸掉以后,逾40年后重新修建的原因吧。
这是他们的灵魂家园,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那么多黑白画面,也让我浮想联翩。
同质的历史之痛也浮现。
2片子把二战以后波兰人的那种颓废,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姨妈,嗜酒,放纵的性生活,说话尖酸讽刺。
为艾达开车的时候,还醉驾出了车祸。
晚上无可事事,就去歌舞厅爽。
喜欢审问别人的人,自己却经不起审问。
这也就是大姨妈为什么10多年来不去接艾达的原因。
觉得跟着她过,肯定不幸福。
很能理解这种一个人做不到慎独的感受。
不知道该做什么。
孤独,比死还难受。
大姨妈死了以后,艾达也体验了一把。
这种颓废,家族遗传。
也成就了欧美几十年见不到的好电影。
雕刻时光。
3马一角式的构图。
强化了这种孤独。
不管是和上帝,还是唯一的姨妈在一起。
不仅是自然的光影,车窗上倒映的景色,60年代华沙的城市面貌,大姨妈家里的陈设,玻璃工艺品,路边的十字架,都让我极度着迷。
白色的小轿车轧过皮亚斯基石子儿铺的路上,一个水坑溅出了好多水。
一个说明问题的ok镜头。
4上帝在,还是不在?
宁静与喧嚣,纯洁与污染。
仿佛艾达从天国降世到人间,看到了人间猪种原罪。
看到了亲人头骨以后,上帝好像水印一般消失了。
一个许在遥远的身后,另外一个就是眼前的现实,小女孩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背景而已。
希望上帝回来。
可惜就差了那么点 @ ugc les halles
人物构图的时候老放那几个地方看多了有点烦
为什么会得奥斯卡?有点失望…剧本太单薄,ida的表演痕迹太明显,叙事基本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平庸了
构图和比例简直强迫症 可是好。。。无。。。聊。。。
如果我是个修女也许会很有感触
哈哈確實比伊萬的童年還白絲帶。
如果这代表现今欧洲电影的艺术水平 那只能说止步不前 幸好它并不是
每一帧都是一张精美的黑白照。
摄影赞,配乐过耳难忘。故事说得相当简洁隐忍,波澜不惊的表象之下却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暗流和精神危机。
摄影构图指南。
🈳
黑白电影本身就有修道院的气质;投入另一个陌生的世界总归需要莫大的勇气。
极美的构图,摄影,然而却不适用于这种题材的拍摄,因此让剧情显得沉闷。
昔日的审判官旺达,甚至判过别人死刑。跟艾达寻找尸体这条主线反应出的犹太人命运不同,旺达这个人物所折射出的东西就埋得太深了。还好,艾达“一夜风流”之后再回修道院,那神情还是笃定的。
构图,构图,还是构图。每一幅都可以作为教科书的构图。你多看几遍,摄影的构图自然有数了
画面漂亮,剧情不喜!
装B
哪几首爵士插曲有没有完整版???
把人压到画面以下那么小的地方就算有神性了,然后小姑娘最后一次性来个全套就算尝试过人间滋味可以放得下了,矫情,肤浅。
典型不透明的电影。和固定镜头使用一样,镜头里有什么,镜头外有什么;你听见什么,没听见什么;导演拍了什么,而历史里又有什么?或许,结尾两位女主在世俗性-神圣性上互换有些操之过。但众口一词批评“摄影喧宾夺主”,让我觉得必须打个五星。换位到创作者角度,与其说“刻意”不如说“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