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成为母亲的生命经验,但大多数人都有过竭尽全力把事情搞砸的无奈和沮丧。
埃里克·格拉韦尔导演的《全职》自发地放低摄影机,把镜头对准单身母亲的琐碎日常,生活里水深火热借用行云流水视听语言,激烈得不输一场战争。
一 跑起来:困在时间里的母亲凌晨时分,黑暗中的特写伴随着睡觉时的喘息,紧接着急促的手机闹铃像教官吹响口哨,手持摄影与流畅剪辑拉开了与时间赛跑的模式,与此同时,朱莉需要动用三头六臂,应付孩子、保姆、同事、顾客、上司、前夫。
大环境也丝毫不松动,巴黎罢工与公共交通瘫痪,紧锣密鼓地打破排满的日程,迟到早退成为常态,接二连三的警告,工作岌岌可危。
笼罩在经济压力下的焦虑与压抑,愈演愈烈。
整个故事并未从解剖单身母亲的内心感受,只是灵活地游走在主客视角的转换里,举重若轻地勾勒出外部环境中诸多不可抗因素,让朱莉作为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形象,浮雕般从中凸显。
仅有的喘息,是俯瞰的全景下,车门关闭前,踩点赶上车的侥幸,时间被窗外流动的风景匆忙切割,间歇性放松转眼结束。
一下车,领班,贷款人,求职者等角色在狂奔中轮番上场,只不过,饰演者是同一个人。
二 动脑筋:饼干吃完怎么办不加修饰的现实处境,咬合着故事节奏,把独自承担抚养义务的朱莉,塑造成不靠谱的妈妈,员工,雇主,心不在焉地工作,见缝插针地练习,假戏真做地敷衍,没日没夜的连轴转,瓜分着朱莉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
固定时长,塞纳河边小酒馆,男男女女间的你侬我侬,侯麦电影里的慵懒自在,浪漫之都的巴黎,沦为资本主义精心编织的曼妙谎言。
朱莉的生活纵然没有重大变故,但在温饱边缘游走的窘迫,足以令人焦头烂额。
不定时炸弹,不出意外地,在最困难的时候原地爆炸,以“合作双赢”为由,与主管谈判,据理力争来的工作机会,转眼就丢;全心全意准备的面试,杳无音信;经济硕士到超市投递收银、理货员,委婉被拒;隐身断联的前夫,从始至终都靠答录机重复着承诺好的空话。
暴躁的母亲形象,在儿子要吃饼干的要求下,忍无可忍地迸发。
三 别担心:最坏的结果逃不掉到这里,从开片营造出惊悚片般紧张,似乎可以放松一下,焦虑、忐忑、不安显得多余,最坏的结果终会到来。
竭尽全力改变现状的付出不顾是徒劳。
工作结束后独自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翘班面试违规操作,信用卡透支,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无论怎样积极投入生活,生活仍旧布满瑕疵,溢出的泪珠,用粉扑盖在脸上,坚韧与隐忍让朱莉继续向前。
创作者切入故事的方式与其立场相一致,有意回避了同情,用干练的视听语言告诉观众,女性并不虚弱,不需要怜悯,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具体情节的内部紧张,在故事起承转合的关键节点聚焦、放大、绵延,片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男性角色,是辅助叙事的点缀,尤其是修好热水器后的轻轻一吻,唤醒的朱莉作为女性本身的情感,发乎情,止乎礼,恰到好处。
四 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个体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差异,生活似乎只有在一地鸡毛的时候,才能迎来转机,竭尽全力把事情搞砸的单亲妈妈,迎来她前所未有的“假期”。
火车从候车月台呼啸而过,放大的环境声潜藏着危险,联系到可能卧轨的隐忧绷紧神经,在心率飙升后,回到熟悉的窗外风景,终于长舒口气。
《全职》并没有把“为母则刚”的帽子扣在女性身上,不负责任地划开朱莉的“皮肤”,曝光置身事内的主观感受,而是有意回避了同情和怜悯,把人当作立体的人,让她自然而然地从沼泽般的生活里显露。
尤其可贵的是,迎来转机的结尾没有怼在人脸上,给个喜极而泣的特写,而是拉开距离,交代身处游乐园里朱莉,终于等到满意工作机会时的苦尽甘来,身后上下摆动的游乐设施,像极了内心的雀跃,情绪高潮在电影落幕前的冷处理,保留了全职妈妈坚韧与隐忍,自尊与自爱。
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当晚,这部文艺片吸引11位文艺青年(7男4女)前来私人电影院观赏。
《全职》是我到私人电影院观看的第49部电影,也是今年到电影院看的第65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45部电影。
影片88分钟,一刀未剪,全片紧迫感非常强,紧张刺激程度让人喘不过气!
把一部文艺片拍成了商业大片的节奏!
好看到爆!
本片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
观看后觉得真是实至名归!
女主学历很高,经济学硕士,生育之前的工作是市场分析的高级白领工作,生育之后却是宾馆清洁工(尽管是个领班),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每天早晨催命闹钟响起的那叫一个心惊肉跳!
对于女主Julie(朱莉)来说,这不是可以按掉再睡5分钟的闹钟,而是吹响一天战争的号角!
她上班地点在巴黎市区,巴黎高昂的房价只能让她住在巴黎附近的城市!
朱莉踩着风火轮般各种忙碌!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费尽心思准备孩子的生日派对……朱莉清晨化妆看着镜中疲惫不堪的自己,泪珠瞬间滚湿刚化妆的脸庞,但又没时间可怜自己,继续擦拭泪痕化妆。
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她向几位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求助:你父亲还能再看顾俩个孩子吗?
你还在巴黎吗能顺便带我回去吗?
你能帮我代班吗?
这让她显得讨人嫌、没有分寸感,但是真是太真实了,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她显然是一位高自尊高敏感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她不会厚着脸皮到处开口—并被拒绝。
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
亲黑人老哥是非常精彩一段,绝望的女人遇到一个帮小忙的男人,就等于天大的依靠了!
女主忍不住亲吻顺路搭她去巴黎还替她修热水器的黑人老哥,她是多么需要一个依靠一份爱。
这个吻无关道德!
无关冲动!
只关乎人性!
这个吻看的我心头一震!
感动不已!
直接升华了这部文艺片!
也让此片成为我的年度十佳电影!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有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各种突发事件向她扑面而来,似乎要把她一个弱女子吞噬,她能绝境逢生,杀出一片天吗?
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换一下国籍,讲的就是住在燕郊的单亲妈妈每天跨省通勤,因疫情管控八通线停运,只能天天拼车或者骑共享单车上班,最后因频繁迟到被公司辞退,然后……的故事。
女人!
不要为了任何男人放弃你的人生,迫于生存的压力,朱莉必须“跑起来”!
对每天争分夺秒的她来说,“跑起来”是多么的重要!
世界永远会把希望和好运,留给一直努力生存、依然向往美好、心中有爱的人。
精彩台词:“我想寄存。
”“对不起,寄存柜只对公司员工开放。
”“如果留你会害我丢饭碗。
”“下车走路去吧。
”“走路我会大迟到。
”“呆在车上会更久。
”豆瓣评分8.1,我给8.8分。
单亲母亲相较起来是更下一层地域。
很操蛋的一点在于,朱莉在母职和工作都已用尽120分力气,但从孩子或职场角度评价也许只值60分。
整个社会体系是洪水猛兽,个人的一叶孤舟又怎能在其中独善其身?
像诺兰从蹦床上摔下来一样,对女性、成为母亲后的女性、成为母亲后的职场女性没有安全网支持,朱莉受伤是必然,这几乎能成为一个隐喻了,区别仅在于严重程度。
我们从影片感受到整个基调是焦虑紧张而不是悲伤完全归功于朱莉超人般的意志和超强的行动力,若非如此则很可能目睹松子或绝叫的故事,但就算如此,独自在站台边的那个镜头,朱莉有没有想跳下去的瞬间?
全篇属于朱莉自己的时间只有那个不得善终的吻,她永远在路上奔跑,她睡梦中的呼吸紊乱,她的流泪也只能在化妆的时间,她的生活如同巴黎的公共交通永远充满意外和没有预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罢工。
p.s. 罢工是权利,本身亦是为了争取工人权利的手段,但没有权利是不需要牺牲而可以获得的,我觉得这里把罢工造成的消极后果很具象地表现出来了,仅仅是公共交通的停摆对于每日例行通勤的城市人的影响都相当致命,everything comes at a price.
就简单写写看完之后的感想吧。
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凑,像是一把刀,逼着你走每一步,走不动了就会马上刺你一下。
镜头从朱莉的脸慢慢推进,观察她被岁月击打过的脸,伴着并不踏实的呼吸声,闹铃响了,开始了一天又一天的无休止的工作和琐事。
工作、家庭、罢工带来的交通堵塞、银行账单、抚养费。
单亲二孩宝妈没有被生活击倒,没有公共交通,就早点起,把孩子托给邻居,拼车。
没钱就贷款分期给孩子买蹦床。
工作很忙也做的井井有条。
但是生活总是给你意想不到的重击,想把你打的一蹶不振,但是朱莉总是撑下来了。
好多时候我以为她会嚎啕大哭或者轻生,就那么倒在轰隆隆的铁路上,结束这么痛苦的生活,但是她偏偏就无声的留了一滴泪,然后把它用手指抹掉了,再也没哭过了。
一个人挺过来,找到了新的工作、喜极而泣,和孩子们去公园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妈妈,看到了童年那段日子,爸爸喝酒不管我们,妈妈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丧夫式”生活。
小时候妹妹想吃一块钱的qq糖,妈妈因为没有钱,又哄不好妹妹,只能东拼西凑找了一块,买了。
哄好了这个小怨种。
也经常打几份小时工,但是回家还是会做好我喜欢的饭菜。
晚上去夜市摆摊,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带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和支架,一晚上卖一百块,这样我和妹妹就能吃一顿汉堡了。
这样的日子都是靠她一个人过来的,小时候我总是想为什么她不离婚。
一个人虽然辛苦,但是再也不用受气。
看完《全职》还有这么多年的难熬日子,我懂了,这么多的日子,一个人难熬,一个人去照顾两个孩子饮食起居,生活学习还有自己繁重的体力劳动,熬不过。
妈妈选择忍辱负重的凑合活了。
经济学的硕士最后也要去超市面试收银员,学历在4年家庭主妇的日子里迅速贬值,以后我会不会变成这样呢?
但愿不会吧,世界上应该有千万的女性也在这个困局里。
挣扎煎熬着,有孩子叫一声“妈妈”,这样的苦日子也就不会那么苦了,忍忍也就过了20几年。
怎么解开这个困局,我也不知道,就是不婚不育吧大概。
希望老天和社会都能体谅一下女性,给她们一点活路吧。
节奏极佳,配乐用心,整部电影顺畅无比。
单亲妈妈对生活与工作的干练,就和电影本身简洁的手法一样,让片子非常利落。
几处不多却非常重要的睡前、梦境、睡醒,简单而干脆却浑然天成的剪辑,也完全符合基调、情绪、人物状态。
即便在如此完美的节奏下,很多细节依然没有丢失,对保姆的态度,前夫打不通的电话,工作一天后一个人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为了翘班面试使用手段……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但导演从来不用类似的生活无奈来博取观众同情的眼泪,都是一笔带过或迅速转场,以让观众停止对主角困境的同情,更多地让观众和女主一样投入生活的努力中,相反只在结尾给了女主一个很长的固定镜头,观众和女主一样,终于可以长舒口气(对比开场呼吸的大特写镜头与突出呼吸声)。
或许有部分人会觉得结尾过于美好,来个失败的结尾更像“电影”或电影节的那种“电影”,但既然导演本身就有意回避了同情,而侧重生活中种种无奈情况下需要的尊重与理解。
比如女主给孩子重新找到保姆后,她对之前保姆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导演自然就不需要一个看起来更深刻的悲观结尾。
在如今大量政治正确,煽动性别对立情绪,一味卖惨博取同情和眼泪的女性电影中,本片是一股清流,用干练的镜头语言告诉人们,女性不需要同情与眼泪甚至特殊优待,只需要理解,尊重以及应有的权利。
全职的故事讲得很精妙,它截取了女主人公很短的一段经历,讲述了她的前半生: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硕士),有不错的工作,后来离开职场(被解雇?
自愿回归家庭?
),离婚后成为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为着经济原因又重新出来工作,工作时只能将孩子寄送在邻居家照顾。
而这次她能找到的工作只有酒店清洁员领班这样的岗位:清扫房间,甚至要处理客人抹在墙上的粪便;因为家住远郊,她每天要在通勤路上花费几个小时,回家后还要照顾孩子,每天精疲力尽,毫无个人时间。
尽管如此她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没有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全是在影片的细节中一点一滴交代给观众,观众可以直接看到的,是她几天时间里所面临的麻烦和问题:前夫失联,拖欠赡养费,她被银行催账;有好的工作机会需要去面试,却难以请假并遇见交通罢工导致时间越发紧张,她一直在疾走或奔跑:赶车、赶上班、赶面试、赶回家,配乐几乎都是节奏急促的人工合成乐,让人焦灼和烦躁。
她无处求助,只能凭自己硬撑;她的面容一直是绷紧的,很少露出笑容,像一根随时会断掉的弦。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她向几位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求助:你父亲还能再看顾俩个孩子吗?
你还在巴黎吗能顺便带我回去吗?
你能帮我代班吗?
这让她显得讨人嫌、没有分寸感,但是真是太真实了,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她显然是一位高自尊高敏感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她不会厚着脸皮到处开口—并被拒绝。
可是,试一试也好,万一呢?
所以男邻居雪中送炭邀请她搭了顺风车,后来又随手帮她修好了热水器,她下意识的吻了对方一下:那场景非常尴尬,但我也可以理解,这是孤军奋战太久之后,对他人一点善意的过度反应。
山穷水尽时,她迎来了转机。
故事到此为止。
可这转机真的会改变她往后的生活吗,她会有经济能力搬进城里吗,她的孩子可以找到新的托管人吗,新的工作环境会比之前要宽松吗,如果遇见特殊情况,她有求助对象吗?
如果这不是一个故事,是真实的酒店女清洁工,她没有硕士文凭,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一样住在远郊,一样有俩个孩子,一样身边没有丈夫家人,她会怎样?
无论如何,这是今年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故事。
非影评,只是有感而发的碎碎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年初那几张京郊大雪中人们排队的照片,感慨生活不易。
拿电影中的剧情和背景对比中国超一线城市的职场人生活,女主也许算是略微幸运的。
我自己刚步入社会一年就被鞭打到推翻之前很多认知,改变很多想法,在还没有孩子房子车子的年纪快速地认识到生活的不容易,看社会新闻时那种感受跟上学的时候也很不一样,工作以来那种无力感是更深的,不仅不能改变什么,甚至自己想逃避也无处可逃,一步错步步错,经验的积累主要靠一次又一次吃亏。
观察已婚已育甚至有好几个孩子的职场前辈,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恐惧,因为前辈尽管在事业上已经如此成功,也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我加班的时候也会想,做他的小孩也不容易,爸爸都见不到几次,可是他像打仗一样的生活也已经是有老婆还有长辈在兜底,如果是他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肯定是更加无法兼顾,世俗意义上的家庭事业都很好的成功人士尚且如此,好歹有房子车子有家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的年轻人呢,每次想到都对未来不寒而栗,如果普通人过得好肯定是做过取舍,要么放弃理想,要么在家庭和婚姻中妥协,要么就是降低对阶层和生活质量的要求。
就像对孩子的陪伴和事业上的追求,无论有没有人帮忙,就是没法两全的。
然而在我们国家的语境下,只提事业和家庭甚至是很残忍的事情,因为除此之外还可能碰上烂尾楼、所在行业被完全打击甚至彻底摧毁、法律上的极端不公、系统性的毫无办法的事情,以及各种随机碰到的糟糕事情,这些似乎都等着在人濒临崩溃的时候再来踢上一脚。
还能怎么办呢,只能苟延残喘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艰难的现代人生活。
《罗拉快跑》是为拯救男友为爱情奔跑的女郎,《全职》则是为顾全一双儿女为子女奔命的妈妈。
观影过程是游走钢丝与悬崖的窒息感。
片头浓重如山的呼吸声奠定了极具压抑感的情感基调。
骤然想起的闹铃声如战场上响起的冲锋号,要护全一双儿女的全职单身妈妈每一天都是一场接一场的战斗:追赶早班车、紧张忙碌的职场最后被无情地解雇、更加紧张的新工作面试以及莫名其妙地等待通知、筹备儿子生日聚会、赶不上的末班车最后因为罢工没有末班车、总也打不通的前夫电话与日常里不得不接的催房贷的银行电话、空空如也的饼干桶与日渐干瘪的钱包……令人想起披着外卖外衣的真心诗人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只到最后一刻才接到录取入职的电话,喜极而泣又悲喜交加,才稍稍喘了一口气,但忍不住在想——更加残酷无声的现实世界里有多少人没有接到这样的电话?!
人们说意大利作曲家、世界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拉得不是小提琴是断肠人的心肠,电影《全职》配乐也许遥师并继承了他,与剧情严丝合缝的配乐扣人心弦,牵动人心;而剧情又揪心——单身全职妈妈照顾一双儿女疲于奔命于工作地巴黎与居住地偏远小城、顽强挣扎于高强度的工作与煎熬人的面试……观影整个过程心一直被揪扯着,尤其配乐响起时感觉心从肚子里一路沿着食道攀爬到嗓子眼张嘴就要掉出来了。
我所谓“感同身受”之所以打了引号,其实有夸张的成分。
只不过当年在西欧留学的经历,让我在观影的同时,看到影片中的建筑和角色匆匆的身影,习惯性地带入并闪过了久远的记忆片段。
这里只说说我的几点个人感受,希望有助于朋友们更细致地理解本片。
关于交通:我当年是在比利时留学,也时常游走周边列国(尤其荷法),这些国家大部分的社会运营方式和民众生活习惯可以说是相差无几的。
由于均为富裕的发达国家且人口基数相对较小,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还是以私家车为主。
公交、地铁、火车等交通网络成熟但体验感跟中国完全是两码事儿。
简单地说就是,很多时候等某一趟车可能要30-45分钟甚至1-2个小时(小镇等跨城镇线路尤甚),车次时间很清晰,但也很准确…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这就是为什么整部影片中角色一直在为了赶车而奔波的核心原因。
因为按照咱们国内习惯,错过一趟车大不了等下一辆呗…但是在欧洲,错过了很可能意味着再等一个小时,也很可能导致当天的计划被全盘打乱。
至于火车,因为国土面积较小,跨城坐火车上学上班是较为常见的,只不过如果不开车而单纯全程依靠公共交通路网,那么必须具备较为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
由此再回望影片,想象一下,如果是单身一人应付这样的客观局面可能还能应付,但对于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且家中无人帮衬,能坚持一个星期都算是了不得了!
关于罢工上一段关于交通说了那么多,那么这时再带入想一下,如果碰到罢工呢?
…欧洲的罢工是真罢工啊,提前一两天通知民众,到点儿说罢工就罢工,一点儿缓和的余地都不可能有!
那么对于完全依赖于公共交通上班谋生的女主…朋友们自行想象带入吧!
估计相当多的人就“缴械投降”、“爱咋咋地”了…但是女主为了谋生啊!
自己可以一天不吃饭,孩子不能少一顿啊!
所以厚着脸皮搭车(甚至给搭过车的人打电话回问…相信不论在任何国家哪种社会,应该都是一种有失尊严的狼狈不堪了罢…)PS: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要随着父辈们的道路继续奋斗。
但是对于已经高度发达富裕的那些国家的很多人来说,他们确实已经忘记了自己有多“幸运”,享受着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人民所不曾有的福利,却不依不饶地为了自身的更多权利而动不动发动行业罢工,哪怕触及交通、卫生、邮政、银行等民生领域,不惜国家部分性地瘫痪…我时常想,这究竟对不对?
…关于找工作因为整部影片有一条主要脉络是关于找工作和应付现有工作的,所以再简单聊一下欧洲人工作方面的情况吧!
但这个话题太大了,而我不过是有几年欧洲的生活经验罢了,所以不展开说,单纯贴近影片中的人物特性简单谈谈我对于此事的认识。
相信有部分朋友会觉得影片中酒店管理者和同事对于主人公的请假调班等请求似乎有点儿苛刻。
嗯…咋说呢…我觉得真实情况就是这样的。
我相信在国内,大部分人(不论就职于国企、私企甚至外企)如有像主人公那样临时请假调班的请求,一般情况下领导不会太为难的,毕竟女主严格意义上也就有意识地翘班了一次(当然代打卡是禁忌,我个人觉得如果换做是我宁可不打卡也不能代劳,这在契约社会属于欺骗行为,而欺骗行为在欧洲是属于非常羞耻和恶劣的行为),其它的都是“利用规则”调班或因为罢工的“不可抗力”,在我们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对不起,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对于社会底层和低层级上班族来说,就是没得商量的,完全得看老板的素质、性格和心情…再加上西方人说话办事不会拐弯抹角,那么对于我们国内观众来说,可能就会觉得缺少些人情。
但是事实如此,因为那压根儿就不是一个人情社会。
PS:上下班的体验跟国内也完全不同。
我们这边儿不论事业单位还是国企甚至996,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到上班时间完全“忘我”地工作,刷个手机抽根烟睡个午觉甚至“加班打游戏”都是常态。
但是在欧洲,任何一条都可能被判“极刑”。
反过来,下班离开公司,老板还是客户打电话一般不会接的,再打就告你!
加班看心情,加班费一分不少。
我的一点儿体会上述说了那么多,我主要想表达的是,通过我记忆中在欧洲生活期间关于公共交通的经验同影片产生了共鸣,即便我是一个生活在东方中国的男性,我依然能够理解影片中那位生活在法国的单身母亲的难,她的日复一日地疲于奔命,和她那化妆时止不尽的泪水,以及孩子同学父亲帮忙修好了热水器后情不自禁的吻(那压根儿无关男女情爱,只不过一个长久疲累的女人,在某一瞬间依靠了一个久违的肩膀的那种难得的喘息和狂喜),都反映了她内心的那根时刻紧绷着却又绝不能断的弦!
最后反观我们自己,纵然生活依然在跟我们时不时地开着玩笑,但我猜很多人活得还是比她轻松的吧?
那就请珍惜所拥有的吧!
即便不是的话,依然可以尝试同影片角色共勉,去相信那一分一秒的坚持,都是为自己多赚一分一秒的可能罢。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睡眠有时真的好宝贵!
不明所以的电影…莫名其妙的去隔壁城市工作,用罢工这种偶然事件来营造紧张感,职场霸凌一个实习生…这故事完全站不住脚。
被剥夺睡眠的人生值得过?
太好看了,都不舍得看完…
疲于奔命,朝五晚九
结局很不喜欢
累死我了
【D+】机敏地借鉴萨弗迪营造焦虑情绪的配乐与影像节奏,同时契合奔跑与追赶时间的事件主题。但以此为载体去讨论肯洛奇的议题,人物与情境又真正贴近了哪一方?
节奏和技巧和悲惨世界很相似,沉浸式体验、螺旋下坠式的故事线,高度压迫神经的焦虑与紧迫感,但结局的救命稻草,似乎就又拉低了故事想要表达的法国的不安、女性的焦虑、母亲的压力,观影体验只能说是一种演技和技巧上的胜利。
太窒息太焦虑了…孩子父亲跟死了一样,电话不通,赡养费不给,人更是找不到,全靠母亲一人在撑,还不被外人理解,在月台上等待时我真的以为她要卧轨自杀。
节奏很好,法国城市大罢工背景下的生活很难,导演允许女主使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女主一路作死到最后令人绝望时刻给一丝希望,导演这是打算继续出续集吗?然后周而复始,女主继续在新单位重蹈覆辙。也许导演就想塑造的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用各种理由不停跳槽的打工人。用高压水枪冲洗粪便,威胁新人代为打卡,撒谎等等各种的“聪明”之举。女主的表演有代入感,令人同情,和前夫离异没有交代,看完影片感觉离婚有女主自身的问题。 8.1/1.62万 短评7624条 【IMDb7.4/3900 北美票房4.19万,全球票房187.8万美元】
人总归是有韧性的 给处在焦虑中的我很大鼓励
罢工引起的公共交通瘫痪贯穿全片,成为表面上女主生活艰难的最大难题。其实女性尤其是母亲身份还有一直不接电话的伴侣才是。
2022BJIFF-3,单亲双孩全职母亲,还有自己对于事业的追求,如何两全,溢出屏幕的焦虑,结尾其实理想化了,故事还可以再饱满些,只能算是小品之作,配乐加分,两段奔跑都很让人共情,特别是第二段,狂奔,很想跟她一起奔跑起来,来不及了真的来不及了,可是一定要赶到,一定要赶到…….
导演通过跟拍镜头以及不断在前景快速移动的人影,将急迫感推到极致。影片的困境看似是游行造成的交通瘫痪,但绝非一部批判左派的电影,这也是本片的亮点,正是女主不受保障的工作成为了游行的必要性。但影片似乎也掉入到某种此类电影的范式中,最终的反转也早已可预料到,那份终于释怀的心情减弱了不少。
电影还可以给口气喘,现实并不会。
非常法式,对其中一些经历同呼吸般感同身受。手法上并无格外突出的新意,快节奏剪辑下用主观视角突出工作的局促感;虹膜般的梦境中的反差剪辑都还算扎实。主角的人设确实非常不讨喜,但这本就是一种形变的现实主义:你退我挤的生存空间里,谄媚与倾轧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生命政治”。我减掉的两星来自这个彩色糖果式的流俗结局,那种夹缝间的生命力在“恭喜你被录取了”里消磨殆尽。
这背景音乐“嗡嗡嗡”都不带换的么,一直放,一直在通勤,听着心情烦躁耳朵痛。能理解其立意在于关怀单亲妈妈,但拍的不好(剧情松散苍白有时又些许唐突)。
发达国家也这么擅长制造焦虑啊
Desperate single working mother. 通勤距离让人绝望。
不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