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蘭西(France,2021)一片對社會有著高度的批判,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媒體從業者綜藝化、明星化的醜陋面。
我們知道許多主流媒體服務於政治(近期如BBC國際新聞部服務於英美外交政策),更有甚者製造假新聞,創造輿論,操弄議題,因而人們對媒體的失望由來已久,就連美國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在這個世紀才會有驚爆焦點(Spotlight,2015)或是華盛頓郵報(The Post,2017)那樣的電影來給自己打強心針,自我吹捧媒體是社會的良心——殊不知那樣的時代已遠去,這種自我緬懷顯得特別矯情。
在這背景的襯托下,杜蒙今年拍攝的法蘭西這部電影,就顯得非常的誠懇、真實、赤裸——故事女主角就是時代名人與菁英的縮影,就是空殼子,沒有什麼理想可言,也不是什麼良心,所以社會才流於淺碟,風俗才流於澆薄。
2、女主角不能說是沒有人性,可是他逃避人性。
他原本是事業有成的女主播,受盡觀眾與名流的愛戴與吹捧,可是接二連三的經歷了挫折,包括:一次車禍成為八卦報刊的主角,被節目嘉賓看穿是個花瓶(注意,世人對法蘭西之讚美最高語彙是「你好美」),被民眾稱是左右派不分的騎牆派,被設計跟蹤成為兜售新聞的材料,被揭穿製作假新聞與訕笑難民,以及命運還給他最後的打擊——家破人亡。
照理說,從播報別人的新聞到任由其他媒體來播報你,身分轉變下的箇中滋味應該是體會很深刻的,更何況有這麼多的事件來砥礪你,孟子說「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過,隨著這些挫折來到,只稍微擾動了法蘭西的心湖,泛起一些漣漪,然而沒有喚醒他的人性,產生包括對人更大的理解、同情、愛,他反倒變本加厲的成為現實主義者或功利主義者,更積極的投入名與利這種實際的保障與保護之中,或者一個男人的肩膀與懷抱之中。
我們看他最後一次的奸殺事件採訪,婦人告訴他:「人都會犯錯,不是嗎?
」這話,可以是針對法蘭西所說的,可是法蘭西聽不進去——他怎麼可能有錯呢。
對加害者妻子的逼問和對被害者的眼淚收乾之後,他還是撩開頭髮,妥協於現實,讓新聞報導的鎂光燈打在他自己的身上。
史賓諾沙說真正的溫柔是以他人為目的,而法蘭西的一切作為,目的不過是自己。
我曾经幻想有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里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人们在其中若无其事地生活,好像没有任何问题存在。
现在看来,这部电影已经拍出来了,不仅是每句话,而且彻头彻尾,全都是虚假的。
这部影片就是入围2021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法兰西》。
该片由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执导,同时也是当年法国《电影手册》杂志评选的年度十佳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杜蒙俨然已经成为法国最具原创力和批判力的电影导演之一,其作品可谓部部佳作。
从《童女贞德》到《贞德》,从《小宽宽》到《宽宽和非人类》,他惯于抠出影像最具迷惑性的部分,把水分完全挤干,然后再安回到一个看似正常的框架里,供观众咀嚼出一股怪味儿。
不夸张地说,杜蒙几乎每部新作能够突破我们对某个题材、类型甚至电影本体的认知。
法兰西(France de Meurs),从这个与法国同名的女主人公就可以看出,影片首先是一部关于法国或全体法国人的寓言故事。
法兰西是法国名人、电视台的主持人兼记者,以犀利的报道和以身犯险著称,在影片里她数次亲自前往战地前线,报道难民危机,既是为了得到一手新闻,也自然有着想要大红大紫的个人抱负。
杜蒙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展示法兰西如何实地采访,我们也看到她是如何指挥摄影师拍摄一些完全不明所以或者摆拍的镜头,尔后又像一名导演一样,截取情感最为浓重激烈的部分,将之组接起来,配上解说词,炮制出一条条看上去十分连贯、真实、富于情感冲击力的“重磅”报道。
当然,法兰西对自己的身份也有着十分清楚的认知和定位,她固然冲在前线,但也绝不会与难民同上一条船,哪怕在枪林弹雨的拍摄间隙,也能在不远处找到一个供她消遣布尔乔亚趣味的度假地。
她制造着某种程度的真实,也将这些“亲历”夸大或者歪曲为某种谎言,这是她作为一个节目主播的两面性,也是一个发达国家外来者无可避免的他者性。
随着情节的发展,法兰西开始不断陷入舆论危机,报道新闻的她本身也开始成为了一则头条新闻:先是因为撞人而被媒体大肆渲染,其后又因其经纪人在节目里调侃难民意外被播出遭舆论炮轰。
而她身边的经纪人则无论发生什么都能矢志不渝地为之出谋划策,同时也为她加油打气,对外制造着“国民红人”的形象,对法兰西则营造着一种真假参半的繁荣氛围,因保护之名,行蒙蔽之实。
虚假和谎言,正是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
法兰西亲眼见证着周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里充斥的虚伪:在一场家庭宴会上,法兰西的丈夫创作的新书赢得了在场朋友们的一致好评,然而当作者期待着严肃讨论时,朋友们却以“紧凑”“活泼”这样极其敷衍的语句进行可有可无的回应,因为没谁真的看过这本书。
宴会似乎总是一个谎言的集散地,人们保持着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富人们大谈资本主义“就是把自己奉献给别人”;一名贵妇看似想要向法兰西索要签名,实际上又因为身上没笔马上转移话题漠然离开。
身心俱疲的法兰西决心退出媒体圈,前往异国度假,本以为自己意外收获了一段甜美的爱情, 哪知对方接近她的目的也并不单纯。
最终我们发现,法兰西无非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其中一员,每个人都散发着相似的气味,人人互闻其臭,无一能够幸免。
至此,影片可以说对法国社会进行着全方位无死角的扫射式批判。
然而,《法兰西》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愤世嫉俗之作。
在法国最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撰写的《迷影》一书中,记载着一个有趣的细节:在法国五六十年代的迷影年代里,电影院每间放映厅的前3到5排总是被迷影者所占据,他们希望自己离银幕足够近,把自己浸没在影像里,取消银幕的景框,让电影和生活通过眼睛融为一体(第五章,《道德是一桩攸关推轨的事》,p. 277)。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影的生产和制造当然也反哺着这一愿望——让观众相信它、沉入它、爱上它,被它俘获、称它真实。
但《法兰西》却是一部彻底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它走在布莱希特的道路上,始终都想把观众推离座位和银幕,质疑影像的记录性质和无上权威,甚至怀疑《法兰西》这部影片本身。
这种理念深入到影片的毛细血管里,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节概莫能外。
事实上从影片最开头,杜蒙就为观众制造了一个颇令人震惊的假象:一场通常不可能在电影里发生的总统新闻发布会。
通过娴熟的声画配合和电脑合成,杜蒙让马克龙与法兰西彼此互动,让人怀疑创作者是不是真的花大价钱安排了这样一场大戏。
以此为开端,影片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达成陌生化效果,试图将观众抽离,意识到影像的虚假性,从而对其进行反思。
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法兰西在她的新闻报道中,总是使用一种直面摄影机提问的拍摄方式,亦即将摄影机当成被拍摄者,这种镜头混淆了两个不可能重合的视点,显然是一种极不专业的做法。
而杜蒙之所以这样设置,一方面无疑是想讽刺法国新闻拍摄的非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种镜头提示观众新闻制作的错谬感,从而让观众真正意识都这种随意拼凑、无关真相的影像垃圾。
当然,影片的高超技巧也在于,由于人物和情节的复杂性,导演并不想让观众与影片之间产生过强的距离,所以其手法往往有着极其微妙的分寸感,在推与拉之间达成平衡。
影片中一个重要情节,是法兰西开车时撞倒了一个移民,她来到了被撞者的家里探望,对方将自己描述成贫困的、没有工作和收入的家庭,然而摄影机所展现的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明显与对方的悲惨描述大相径庭。
法兰西显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于是陷入了沉思——“沉思”也是整部影片里的关键动作,每当这个时候,杜蒙都会用推拉镜头把画面推向演员面部——这不仅是法兰西的沉思时间,也是杜蒙的间离时刻:留给观众识别谎言和虚假的时间。
无奈的是,法兰西最终不得不掏出支票,因为她意识到就算眼前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她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保住来之不易的公众形象。
在《电影手册》的访谈中,影片的女主演蕾雅·赛杜非常精准地剖析了杜蒙的意图:“……杜蒙偏爱的东西与此正相反,他想让观众看出影片的虚假和不协调之处。
他在有意追求某种不完美。
”而如她所说,影片在场面调度(或所谓的“形式”)上也的确走向越来越离谱的“不完美”:也许眼尖的观众早就看出所有车内拍摄的镜头都是布景,车窗外的画面也来自古典的背景投影法而非实拍,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很难料想杜蒙会如此“肆无忌惮”地不在乎幻觉的营造——某个时刻,法兰西竟然直接走出没有车门的车子,甚至背景投影的图像也被突然剪接(影片01:45:45处,再仔细一点看的话,甚至能清晰看到LED屏的纹理)。
实际上,在这样的影片中,背景投影通常已经并无必要,以如此方式打断幻觉则更加“粗暴”,所有这些绝非巧合,而是指向了杜蒙个人的美学选择:创造彻底的裂痕,让观众“直视”而非“忽视”,思索而非沉浸。
类似的手法在《法兰西》中大量存在:散发着诡异和抽离气质的音乐,俗气且如过场的车祸段落,就连法兰西身上穿的衣服也在杜蒙的精心布局之中——一件远看毛茸茸,近看绘着皮草花纹的羽绒服。
《法兰西》给了我们一个故事,却又有意将我们拉出普通影像为观众营造的舒适区,只因于杜蒙而言,一切尽是伪造,一切尽是荒诞。
影片对人的声讨和影像的质疑一直延续到结尾。
痛失亲人之后,法兰西再次遭遇情人的围追堵截,二人走在路上,一个黄发小哥毫无来由地跑到他们面前,将一辆共享单车踩踏成一坨废铁。
目睹这一切的法兰西驻足在原地,靠在情人的肩头,展现出诡秘的微笑,凝视着前方的镜头。
就在这个时刻,我们意识到,法兰西已然“僭越”,她竟然开始注意到杜蒙的镜头的存在,而到此为止,整部电影或许也变成了法兰西本人塑造其形象的某种工具——她在两个小时里展现的一切脆弱或坚强、真诚或虚假,都有可能面临被推翻的危机。
演员和角色“夺权”了,导演拍摄着影片,却不得不遭遇被他人不透明的行动和面孔所诠释的威胁,而这还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凝视造成的结果。
电影,这种假模假样、义正严辞、标榜真实的媒介形式,在一瞬间,几乎彻底垮塌。
也正是在这一刻,法兰西留下了一滴不知是否真情的泪水。
或许那仅仅是一滴化学物质,也或许,那里还保有着一群惯于制造谎言的人类最纯真无邪的情感。
政治与媒体,政党与人民,家庭与自我。
欧洲大陆与地中海之南:自我感动的媚俗与真实经历的痛苦。
开头出现的法国总统与荤段子的并置揭开了政治的落幕:秩序的重写(媒体的谎言)—强者法则。
几十年前的电影的常规里主角乃男人,如今的电影之主角换成了女人,性别变了,倒转过来了,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变—(依然是)强者法则。
人与世界之间始终间隔着一层媒体的边距,电影要做的应该是远离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强者的态度,但同时也最好远离一些“被强者了的”态度,因为电影应该和真理站在一起(真理不在任何的立场之中)。
世界末日就是“我爱你”的真实力量被利益所虚伪。
1.说好的,生存的真诚呢?
饭桌上对美食视若无睹只顾着拍领导马屁的打工人,通向写字楼的地下通道里行色匆匆的都市丽人,网红店只对着手机摆着各种pose对路人视而不见的网红......在很多人的眼中,也能看到法兰西常有的那种眼神,一双空洞的、毫无生气的眼。
生存的真诚在那些时刻悄声匿迹。
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人们无法真诚地生活,主要是由于被教堂、科学和现代工业的漫不经心、喋喋不休的唠叨所分心。
在被媒介大肆侵略的21世纪,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填满空虚的大脑焦虑的神经,媒体则需要越来越多的点击率和收视率,越来越多迎合大众眼球和欲望的夸张信息排山倒海的被生产出来,高浓度的情感和情节准确地击中观众的需求,而人们兴奋完就算。
人与人也是如此疏离和冷漠,见到名人只想要签名与合影却不愿与之交谈的路人,发现找不到可用来签名的笔时便漠然走掉的老妇人,在晚宴上就资本主义美德侃侃而谈劝大家都把钱捐出来的老人,吃着人血馒头制作虚假泡泡的经纪人,不愿意把几千欧元捐给妻子误伤的年轻人的大作家,靠欺骗感情来写八卦文章暴露名人隐私的小记者......他们都带着没有人情味的面具,不敢去真实地生活。
带着蓝牙耳机对着空气讲话的法兰西,也只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现代病的流行性,但电影中的法兰西和那些我们无从得知他们脑袋中的矛盾想法的人相比,还是有许多人情味的。
2,矛盾的法兰西,走向真实的路被堵死了在影片开头,马克龙和法兰西当着众多媒体挑眉来眼去的画面,就挑明了导演对于当代新闻的看法。
在一次采访中,布鲁诺·杜蒙说,我把这一段放在影片开头,是一种抗议声明:在当下,内容制造者及其内容指向,是怪诞的、过度的、媚俗的。
就是为了让人们能认识到,新闻现场有时候也像一个剧场,新闻也可以是一种表演,甚至是一种过分夸张的表演。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一名当红主播,法兰西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生态。
法兰西主动拥抱了这种虚假且媚俗的职业和生活,但她依旧是矛盾的,挣扎的。
她会在枪林弹雨中带着摄制团队穿梭到理想的取景点,找到最美的角度拍下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会摆布战场上的士兵,配合自己表演,再剪辑出一条能使观众心惊肉跳不舍得换台的“新闻报道”;但她也会在摄影机步步逼近的时候恍然失神,也会在登上难民的救生艇后情不自禁地流下一滴眼泪。
但这些内心的触动并不足以使她放弃收视率和现有的利益,当短暂的共情过后,她又会重新回到那个夸张庸俗的生活轨道上。
但原本的生活真实吗?
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彩色泡泡而已,法兰西愿意自欺欺人地活在这个泡泡里,但只需要一场小小的车祸,就能把它撞破。
也是,正因为生活中的这些偶然和脆弱,还有那些超出我们控制的事件,我们才意识到什么是自由、爱和真实。
意识到什么是真实之后,法兰西开始经常性地情绪失控,迪奥的礼服救得了一时的焦虑症,但治标不治本,法兰西决定退出那样的虚假生活,回归真实,第一步,辞职,第二步,去疗愈自己。
结果时运不济,碰上了以写名人隐私八卦为目的骗感情的花美男记者。
她选择了真实,但命运给了她虚假......3.唯有当下,值得相信吗?
在厄运的摧毁下,失去了方向和信念的时候,注定会迷失。
如果稍不留意,自己就会成为自我抹杀过程的同谋,层层堕落,坠入深渊。
法兰西在片中的第一条剪辑新闻,除了剪接手段,内容与事实并无出入;遇见骗感情的男记者之后,第二条难民新闻,法兰西隐瞒了自己在游艇上休息的事实;播出事故加上丈夫和孩子车祸去世后,第三条拜访妇人的新闻,法兰西开始扭曲受访人的回答,歪曲事实。
好好生活的能力被一步步腐蚀殆尽,在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时,去乡野间长时间漫步吧,去墓地里散散步吧,这是一种被写在书上的行之有效的方式,真我会发出召唤,当她在墓地前驻足、在乡间漫步后,说出“唯有当下”时,却依旧令人心中存疑,大概是因为她前一分钟还在歪曲新闻事实吧,未来会好吗?
你看看刚出门就遇见一个暴躁狂......
抛开社会学视角,杜蒙所要追问的是在内爆的媒介时代,游走于谄笑的虚拟与空乏的真实,如何自适于此精神分裂与中产忧郁。
电影中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提示媒介的虚拟性质,譬如数码质感的冷白调色,演员直视摄像的宛如穿帮的面部特写,以及许多令人惊艳的片段:开头马克龙的同框(类deepfakes技术),多处粗粝如电子幕布车内视角(以某种超广角消融车顶与侧框),以及好莱坞规格的大场面车毁戏(如此格局的车毁人亡戏份,表现得却是一场无人目睹因而无关紧要的车祸,使夫儿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这些元电影的技巧直指片中新闻媒介的人造性与虚拟性,影像与镜头互揭其短。
面对日益模糊的虚实边界,身处其中的我们日渐分裂,可是要如何摆脱这种剥夺幸福的境地,以获得“疗救”?
杜蒙在狠狠嘲弄资本主义刽子手的精神分析法之后,依然寻不得答案,确实,在资本主义五彩斑斓、高糖高脂的幸福糖浆中浸泡了太久,躯肢已然软化,失去拾起武器的力量,唯记得一句古训,“carpe diem” ,carpe diem,索性活在当下吧,用遗忘对抗过去依稀的苦痛,用平躺对抗未来骤降的恐惧。
用新闻主播作为政治话语权力与民众关系和作用的镜像是常规操作,但同时也是对电影媒介的自反,法兰西在面对嘉宾冒犯崩溃之后参加晚宴的那场戏,对舞台上各方自我展示和心不在焉的互动做得很生动。
中间雪山下的一段其实没有必要下太大重笔,仿佛是因为男人的欺骗和伤害使法兰西重新穿上自己的媒介形象,其实就算没有这样的奇遇她也终将回到权力关系的链接里。
从雪山这一段开始,反而让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对自身思想境遇的自恋自怜覆盖了阶级自反和身份政治思考,在剧作上这部分之后才是法兰西直播对难民生命的调侃被听见,表达不再是递进的,变得有些断裂。
一部法国电影,总会让观众对三色敏感,蓝色在丈夫孩子车祸时大片出现,是解脱了桎梏却很难说到达了自由,可以和基斯洛夫斯基的《蓝》对照。
白色在雪山下出现,看似放下一切的病人们平等地接受治疗,遇上了不认识自己的陌生人,平等地交往,然而一切却并不平等,非一般的人可以来到这里,交往关系从一开始就蕴藏着利益欺骗。
红色出现在最末,被毁坏的红色自行车,以一个“关怀战乱地区、关怀政治、人民权利”姿态装点自己博爱的主持人,被用愤怒作警告。
被伤害被颠覆的蓝白红价值观,凝视这一切在内心寻找平衡而困于现状的法兰西。
7.9分 四星全给蕾雅赛杜。
她的脸上就带有一种绝望的特质,我一度认为她是能最让人抑郁的女演员。
你看着她,隐忍,虚伪,浮躁,委屈一系列形容词就会立刻浮现在脑海,唯独想不到美丽。
但她又是美丽的。
于是她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影星。
这样的表演是影后级的,如果她的戏路再宽一些便足以封神了。
导演特色鲜明,电影拍的很妙,很好看。
好像全程都是主观的在拍法兰西和她身边的人,她遇到的人,而没有完全侧面的拍其他人的态度,彷佛就象征着她的自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看到这样一部影像,我心中更多还是酸涩。
其实她也不过是个追名逐利的普通人,同你我一样,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着。
只不过她成功了,所以她迷失了。
她付出了灵魂的代价,她不快乐,她整日哭,她无法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即便每个人都认识她,她可怜的自尊,她可怜的命运,她的家,她的情,都化作那殷红的眼尾,随结尾那一抹笑淡去了。
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
“娇贵的法兰西又一次流下泪水”,法兰西带着两个助手往前走就像是过去旧贵族带着两个背重物的随身侍从骑在马上,雄纠纠气昂昂却一脸忧郁。
整部片子的核心是关于摄影机伦理的,摄影机应该拍什么怎么拍,以及摄影机什么时候应该停机什么时候应该沉默,伦理直接关于一宗暴力。
这部片子完全是成熟之作,导演把一个记者(既经常出现在摄影机中又经常出现在摄影机外)作为沟通客观视角以及摄影机视角的媒介,通过法兰西自身作为一个人与社会关于明星的想象,实际上在这些处理中法兰西作为一个中介被很好的表现矛盾、分裂(以及你是左派还是右派,回答是这些都不重要明天不会更好)。
更关键之处在于,法兰西这个角色毫无疑问直接指代法国本身(对祖国复杂矛盾的感情在我看来是对祖国情感的真正体现,虽然“祖国”这个提法多么可疑),法国的某种左右为难,发过的困境。
导演用大量的潜台词(功底极好),客观镜头与摄影机视角的切换,对于周围环境速率的把握,大连的鸟瞰、大远景镜头,以及比如车内戏背景总有的大玻璃,每次当摄影机向女主逼近的时候,事实上几乎是“元”的,角色意识到了景别的缩小,意识到特写的到来,意识到自己深陷囹圄——她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所说的那些话,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话是否真的来源自己,进而怀疑自身的存在。
影片中关于什么时候该出现录音杆摄影机,什么时候应该隐藏,什么时候切换不同的视角事实上无论在节奏还是叙事上都极为有效且合理,而导演又极其喜欢在女主上个镜头还接近崩溃,下个镜头可能就是一脸笑意,这种镜头序列之间的差异,极为巧妙的塑造着角色本身的性格。
而儿子丈夫车祸(虽然可能有点滥情)和采访达妮的片段(导演几乎自身下场说话了)又极好极好。
整部片子的调性也许有些奇怪,甚至可能有比较强的片段感(虽然概念上实际高度凝缩),在声音、媒介和剪辑的运用上绝对是精妙的。
并且精确,这在最近几年指涉现实、社会、政治的片子中已经极为难得了。
那些战场上的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实拍,有一种很强的布景感,但事实上这些疑似问题的问题都可以被影片自身的结构很好的消化。
我也不明白怎么只有 6.9,这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绝对是一部成熟且情感真诚且充沛的作品,好的桥段和设计都不少,至少得八分往上
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可谓正宗的戛纳嫡系成员,先后两次拿下仅次于金棕榈奖的评审团大奖,几乎每部作品都能入选官方单元,不论是主竞赛还是平行单元。
今年的新作《法兰西》依旧不例外,再次入围竞赛。
有别于早期深沉晦涩的文艺腔调,近年来杜蒙走上了逆反之路,从两部荒诞喜剧迷你剧《小宽宽》开始放飞自我,紧接着两部解构历史人物的贞德题材,尽情展开他的反类型实验。
今年这部新作更出人意料,挑战名人传记题材,将焦点瞄准了一位新闻记者女主播,罕有地联手红极一时的女星蕾雅·赛杜和一众实力派喜剧演员,与之前大量选用非职业演员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
观众本以为能欣赏一部讲述女主播人前风光人后辛酸的传记片时,却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
导演仍旧死性不改地解构这个人物传记题材,先是集中火力猛攻当下的媒体行业,之后再转向他最拿手的哲学思考。
▲战场上摆拍的新闻报道影片在前半段里重点刻画新闻媒体行业的虚假,在战场上摆拍炮制新闻以赚取观众关注度,以伪善的方式跟踪报道难民和受虐待的妇女,甚至直接把记者主播和政客相提并论。
在这几段新闻报道的情节里,导演极尽嘲讽之能事,揭露出所谓新闻报道的虚假本质,透过摄影和剪辑手段,足以炮制出一篇篇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
这些情节不仅充满了讽刺的喜剧效果,更意外地与电影的本质产生交集,两者都是通过调动场景和演员,模拟出既定的剧本内容,只不过摆拍的新闻往往能带来巨大的煽动效应。
据女主角蕾雅·赛杜透露,为了准备角色,她在开拍前曾向法国知名女主播请教过,但观众却发现她演绎的角色越看越可疑。
先是在记者会上向总统马克龙犀利提问,转眼又眉来眼去频送秋波;之后浓妆艳抹地主持政论节目,轻松应对唇枪舌剑的来宾;更夸张的是她带着摄影师和录音师亲身前往战地采访实况,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无伤地坚持报道。
另一边厢,她回到家里又和普通女人无异,照顾丈夫孩子;开车不小心撞到外卖小哥后,不禁幡然悔悟主动捐钱补偿。
这个人物一直在虚假与真诚两种意味的刻画里反复横跳,令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感。
镜头不惜多次给予赛杜的脸部特写,捕捉她潸然落泪、梨花带雨的场景。
她究竟是真实存在的女主播,还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象征符号?
▲患上抑郁症的女主播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答案渐渐水落石出。
每次女主角在面对突发情况陷入沉默无语的时刻,她要么直勾勾地望向观众,要么抬头望向虚空,这种突如其来的画面勾勒出一种神秘感,轻易击中观众的心。
这种刻画人物茫然无措的手法并不是首次出现,早在《哈德维希》和《贞德》里已尝试过。
究竟是什么让她陷入困惑无助的状态?
当然,用疾病来解释容易找到落脚点。
片中有不少细节透露主人公可能患上了抑郁症,致病的原因莫过于这种彻底暴露于公众面前的生活,令其无所适从,自然神经变得脆弱紧张。
不过,即便不是疾病,我认为也能找到合适的答案,这恐怕是每个现代人都无法避免的存在主义危机。
就拿这位女主播来说,她每天的工作必须面对各种虚假的的新闻报道,采访难民和弱势人群,承受各种情感冲击而变得厌倦麻木,却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哪怕是退隐银幕到疗养胜地寻求解脱、遇上心仪之人,最终却发现被骗,不得不选择复出。
这种机械循环的生活产生的存在主义危机感相信才是导演的终极思考点。
对每个人而言都无法避免,各有各的困境,各有各的出路。
未来总是无法预测的,最重要还是要把握当下。
不管导演给出的这个答案能否让观众满意,这部作品始终以其夸张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而无法让人小觑。
杜蒙依然是当今最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导演!
随机恋情多给一星,但强度还是不够
内容挺完整的,只是对于这种嘲讽现实的主题来说,即便力度已经非常夸张,总感觉还是不够。
较为津津乐道的是以第一人称视觉扒下无良媒体那身外表无比光鲜亮丽的皮囊这条线,把虚伪做作造假暴晒于烈日之下,情不自禁地让人联想起奥斯卡纪录片《白头盔》那面第三人称照妖镜。而侧写上流社会心态这条线,人为痕迹过重;以车祸为引子意图呈现法国种族困扰这条线,表现手法太中二。结论是,在自己叙事能力还有限的前提下,最佳选择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讽刺媒体和政治那点把戏,已经被太多人玩过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很跳脱,要不是蕾老师坐镇,我可能真的坚持不了两个多小时。蕾老师可能是我见过最负责的品牌大使,从风衣到泳衣,还有全片换过的几个包,悉数LV。
深谙社会病根的杜蒙用最浅显的国名透析这个民族已是无药可救,从华丽的媒介碎片中拼起整个现代资本环境下虚伪又脆弱的人类全貌,人类彼此疏离,而又互相解放。无论是人物生理还是心理“病态感”的塑造都极为精准,单一镜头反复留驻于人物面部特写,层次感不断加深,美貌与名誉有如一道阶级枷锁,越是掌握精英话语权就越是沉溺于谎言的泥沼中。以蕾雅赛杜不自觉地情绪崩溃泪腺失控,分化出个体与公众两种阵营的极端反应,镜头再拉回法兰西个体的命运,周遭的情绪只剩下冷眼和嘲讽,崩塌的私人情感作用于放大个体的绝望与无力,思维受制于媒介传播带来的困扰,而系统中的人一样在遭受媒介的迫害,腐化出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或许今年法国国家队选这部片子冲奥会比要酷不要命的《钛》更当下性一些。
(6.5/10)《法兰西》是杜蒙针对法国政府和媒体的讽刺作品,毫无保留的隐喻早已不言而喻。杜蒙创作的主角集当下法国的内政外交于一身,忽视家庭内部矛盾,转而寻找外部认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记者扭曲真相,追求虚假,却不能接受同样的手段施加到自己的身上。杜蒙采用的剪辑方法刻意省去过渡镜头,符合主角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构的心理。全片最致命的弱点在于过分依赖同一个概念,导致整体显得重复和无趣。
中立派开悟左倾又回归全景纪实。精致的空洞,玩笑生活,全民消费景观,一切为我所用。战场新闻蒙太奇看惊我。那个以车窗外的铁塔为背景的告白,情绪激烈,饱满动人。蕾老师美颜逆天,代表法兰西说服力满分。
我想无法共情或者不理解女主感受的观众是幸福的,大概因为你们太happy了。这种莫名的哭泣,狂躁,撒娇,无限寄情于工作,无奈的治疗和不可避免的复发,简直是抑郁症发展全程的临床范本。当活在谎言里成为你的一部分,France的困境是不可能解决的,直到最后导演给出“活在当下” 这样如此直白的答案时,我能感觉到的依旧是深深的绝望。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挣扎在生存中的蝼蚁,困境都无一幸免。这一系列不断高潮的事件,我们似乎都在等待一个转折的时刻,一个女主终于或崩溃或觉醒的时刻,但这个时刻最终也没有来临。于是我们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也许根本不重要,France是为什么一步一步走到了这里,她不知道,我也不知道。P.S. 此片真的是Lea影迷福利…几乎是全方位包装式的展现了Lea的倾国倾城的美貌…
。
延续了杜蒙压抑的黑色幽默风格,直给聚光灯背后的虚伪与不堪。她的名字不仅仅叫France,也叫America,叫China,叫我们的生活。
无法,4分39秒果断弃剧。那两个女的出场设定太特么造作了。
蕾老师老了,也该减肥了
我曾经幻想有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里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人们在其中若无其事地生活,好像没有任何问题存在。现在看来,这部电影已经拍出来了,而且不仅是每句话,是::彻头彻尾::,全都是假的。对影像最沉重的质疑,来自杜蒙,向他致敬。年度最佳。2022.11.18 第三遍。大银幕《法兰西》还是无敌年度第一啊,今年能匹敌的可能只有塞拉,或者反过来说去年能跟塞拉打平手的只有杜蒙。杜蒙当然知道所有人都他妈假到掉渣,每个人都深受其害,连他自己也无非是各种虚假片段的制造者,没法撇开。但是最后的最后,你只能选择接受、和解、重新相信,你必须信仰那滴眼泪和那抹微笑,因为这个世界这么无序、灾难、任人践踏,因为每个人都那么可悲,因为谁都会犯错。ps. 前景声在屏幕里,离观众很远,完全没有包裹感
惊人的杜蒙已经可以把那套荒诞表演体系延伸到职业演员和社会日常中,全新的杜蒙3.0时代来了!
吧嗒吧嗒
可看作一场真人秀,用演员、造型、镜头、置景在虚幻的投影之上组装出的<法兰西之死>,顺带给蕾老师打造了一台服装秀(光芒四射)。最后的最后,只剩爱情可依靠,便是法兰西式抵死的浪漫?形式堪称极致。//第一部杜蒙
有钱人EMO起来就是不一样
无限多的蕾老师正脸特写,镜头静止,表情凝滞,必然的一滴泪,从眼角滑落,这不可抑制的源源不断的悲伤,仰视方向盘的镜头之中的花容失色,成了悲伤的最大化,可杜蒙没有停止往伤口撒盐,以无节制的摧毁方式,让电视台红人坠入虚空,不再相信未来,万念俱灰。
《手册》闭眼选杜蒙就跟奥斯卡评委女主提名选梅姨、NBA记者最佳防守阵容选华莱士、单位工会选举选平日里热心的老阿姨、下馆子点菜选酸辣土豆丝一样,就是选的时候没过脑子觉得这个肯定不会出错,但选完觉得是不是有点不对的那种感觉......
又臭又长又阴翳,这种剧情并不是特别激烈的只有女主角的戏找洪尚秀来拍呀。啊不对这个电影好想讲的不仅仅是个新闻女主播,它想讲法国。法国也这么神神叨叨无病呻吟唧唧歪歪?权当蕾老师的写真来看吧,蕾老师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