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美色杀人狂,美国杀人狂,美国狂人,美国狂魔,美国精神病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贾斯汀·塞洛克斯,乔什·卢卡斯,比尔·萨奇,科洛·塞维尼,瑞茜·威瑟斯彭,萨曼莎·玛西丝,马特·罗斯,杰瑞德·莱托,威廉·达福,卡拉·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西班牙语,粤语年份:2000

《美国精神病人》剧照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美国精神病人》剧情介绍

美国精神病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他身份使得调查这一系列罪案的警官从未把他列为嫌疑对象,而另外一名同样嗜血的杀人狂却想作下一件更为血腥的案子,成为真正的杀手之王。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然而罪恶终是无法掩盖,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贝特曼会被抓住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纯情房东俏房客Again无声蛙鸣涩谷保卫战妈妈的使命斯巴达克斯孔雀镇阿里巴巴三根金发陀枪师姐2混社会2风云再起永恒之光这个雪男不太冷岳母的幸福生活撕裂屋简单的婚礼刀剑神域2国王口信旱之时混乱之子第四季数码宝贝6:合体战争死亡黑夜公园男孩:脏话网青春坐标底特律警事封神英雄榜神警郝万忠帮我看看最好的时光爱情起床号新京华烟云黑魔巫术

《美国精神病人》长篇影评

 1 ) 精神病从何而来?

这部电影有一个情节贯穿整片,那就是认错人,从电影开头几个人围桌谈话时有人认错艾伦,到最后律师认错Patrick,整片有不少于五次认错人的情节。

在这个世界里,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名片有多精美,你的西装是什么牌子的,你有没有在热门的饭店订到位置,你的公寓是否精致。。。

电影开头Patrick用冰袋敷脸、规律的健身、对洗浴护理的用心考究,以及片中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比如用杯垫,比如不许抽烟,比如秘书吃完冰激凌的勺子不能放到桌上等要求, 给人一种强烈的机械、冷血的感觉,从始至终,Patrick从没有和人好好交流过,也没有真正关心过谁,哪怕是他的未婚妻,或者和他偷情的那位完美的女人,Patrick有他自己和世界交流的方式,音乐、变态的性爱和杀人。

Patrick杀人前总是对着被杀的人长篇大论地谈论他喜爱的音乐,他真正了解这些音乐,对于音乐的喜爱正是他其中的一面,毫无伪装的一面,是他喜爱的、想与人分享的东西。

无奈的是,没人听他说话,和他交流,因为,从始至终就没有人真正关心其他人,nobody cares, 就好像,未婚妻只关心婚礼、宠物,哪怕分手了也只是夸张的哭闹。

乞丐死了没人在意。

Christin被Patrick拿着电锯追杀,跑遍整幢楼无人应答。

Patrick拖着Paul Allen的尸体袋,一路血迹无人在意。

Patrick杀了如此多的人,门卫竟没有感觉到他的惊慌。

Patrick坦白自己的罪行,依然没人在意。

Patrick和未婚妻分手那一幕很幽默,未婚妻得知他要分手后,哭着质问他引起众人注意,他羞于别人看过来的目光竟呵斥她停止哭泣,未婚妻问他要去哪,他竟然说要去还录像带,在他心里,未婚妻还不如一本色情录像带。

没人真正关心,没人在意你想些什么,没人在听你说些什么,没人真正关心你喜欢什么,也没人关心你骨子里是什么样的。

  结尾Patrick坐在咖啡馆里,旁边是三个男人边聊天边看着电视, 其中一个人说我不饿但我想在什么地方定个位子。

每个人都是各说各的,没有人在听。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没有人听你说话的世界,你会怎么样?

当空虚孤独无处安放,你会怎么样?

当你无法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了解自我,你会怎么样?

在冰冷、物质、机械的工业社会,Patrick作为个体的处境或是一个缩影。

生活如一潭死水,你总要找点乐子来满足自己,或者是音乐,或者是美食,也或者是变态的性爱和杀戮,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试图填补空虚、寻求快乐、了解自我的方式,只是不同条件下的个体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已。

这部电影和11年法鲨的那部《羞耻》十分相似,人在不知道怎么去关心以及建立一段真正的关系时,都会以其他的方式来排除自己的空虚、无助,《羞耻》是无休止的性爱,《美国精神病人》是疯狂的杀戮,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极端的方式?

为什么不是阅读、旅行或者电影这些健康的方式?

这个话题扯得有点远,但是看看周边的人,有几个人懂得真正的关心?

和父母、另一半打个电话都不耐烦。

这些人私底下不至于像Brandon或者Patrick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来,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在纽约、华尔街,不会被无止境的压力和物质所吞噬而已。

本质上,可能正是不懂关心和爱,不知道如何建立一段亲密的关系促进了了人的冷漠、机械。

一份健康积极的关系会让人更积极,更健康,更柔软,更有责任,这种状态下,人是愉悦的、很难空虚孤独,也会逐渐了解自己和对方,处于这种健康的状态下,人应该很难做出极端的行为。

 2 ) 美国精神病人

Christian Bale总是那么幸运 先前是由《太阳帝国》摄制组的几千个少年中脱颖而出 之后又打败了莱昂纳多等人拿到了《美国精神病人》的角色 众多名导演与这部电影失之交臂 里面包括 奥利弗斯通 柯南伯格 我们所熟悉的B级片导演天才几乎全部曾经对这个剧本虎视眈眈过 最后各位绅士理所当然的把拍摄权让给了来自加拿大的女士Mary Harron 因此一部充满女人味的惊悚电影诞生了在看这部电影之前 收集到了尽是不满意的答复 例如电影没有原著预期的残酷 不够黑色 而彰显原著本色的只有BALE一人卖力的演出 导演似乎火候不够 剧情的发展没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直到最后依然让人一头雾水......尽管骂声总总 却在观影结束后注意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疑问:关于故事的主人公Patrick到底有没有杀过人?

这是导演留下的唯一悬念 它之所以存在完全不是为了让观众去分析结局查明真相 重要的是此悬念发人深省 惹人思考 就像你寻味一件事情 反复的推敲后必然可以得出一个真理 电影的魅力正是在此 当我们浑浑噩噩的盼到屏幕上THE END 而久久不能散去的是电影中蕴含的无奈和人生哲理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记忆中的许多部分和影像中如此相似 因为贪慕虚荣或者是金钱名利曾经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数次的浮想联翩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臆想天地 在那里我们会为自己设置一个底线 在十分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大胆的幻想 肆意的游戏你尽可能想到的任何一个人或事 这种自娱自乐更多的依附在孤独空虚的人身上 他们挥霍无度 身旁美色成群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呼风唤雨 像电影中的订餐规则 一张名片的精美印刷 都代表了一个上层人士的权利和品味 身为旁观者的我看起这点来却觉得十分有趣 有点孩子们挤在一起“过家家”的任性 每个人都想做大踩住其他人的脑袋 接而使得他人无地自容似乎是本性 也是种劣根性 与生俱来的东西在电影中放大之后着实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尴尬局面Patrick好歹是接受过哈佛商学院教育的高材生 优秀表皮下的愤怒总是可以压抑很久 这时的他会笑的异常开心 而真正孕育在心中的是早已把底线踏破之后残暴的一面 记得电影中一个很可笑的场面 酒吧不刷卡的尴尬导致Patrick开始用恶毒的语言咒骂啤酒女郎 此处相信每个人都认同了他嗜血成性的一面 在结局处真实剖析的确是导致他精神分裂臆想症我不能断言现实中成功人士多半都是懦弱的一份子 真正因为愤怒爆发漫骂使用暴力的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年轻的过去 忍辱负重也许太过于悲壮 悲壮的是虚伪的脸伪善的笑 这部电影有N个中文译名 我挑选了似乎最适宜的一个《美国精神病人》 美国的精神病人属于一个地域的典型 他们都处在富裕高物质享受的中产阶级 有点《美国美人》的无奈 却遭遇了黑色笔墨的渲染 内心压力之大 迷失方向后窘迫的大脑已经无从确认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要求小时候最怕鬼 长大最怕人 如果人人脑中都住着一个精神病人 不怕他杀 只怕自取灭亡

 3 ) 原版电影和百老汇2016年《美国精神病人》音乐剧对比

为什么在这里要提音乐剧,因为大部分人看《美国精神病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男主是杀人还是没杀人」但当看完音乐剧你把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你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病的到底是谁」《美国精神病人》的音乐剧绝对是被低估的一场大戏,00年的原版电影其实更多的给我的是一种「导演有病在悬疑,主角有病在精神分裂」的感觉但是16年的原卡音乐剧会让我们觉得,「80~90年代的美国社会有病」电影里面我能看得到的就是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我是一个有病的雅皮士,我孤独,自傲,暴力,分裂,渴望挤进上流社会,拜金,冷漠的,不在意内核,随波逐流」因为电影里男主三分之二叙述就是叙述没有感情的但是音乐剧的男主心理活动里面他甚至还在娱乐自己,歌曲里面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不」「不知」的迷惘,所以电影观感的结果是,男主本身就有点分裂,是社会让他更加分裂,但音乐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社会让他,变成这样的音乐剧还能看到的是「集中的音乐品位和审美格调,渴望被承认,敏感,风趣,悲哀却让人叹息的一生」他其实更贴合一个「雅皮士精神」和「文化符号」而不是单纯的在输出我和社会都有病所以在看2016年原卡之前我给这不电影四颗星,扣一星在叙述的不清晰上,但是看完2016的原卡音乐剧之后我给三颗星,另外一颗星扣在思维上引导人们去探究的不该是真相,而是真相背后的真相

 4 ) 不再作为整体的身体

高度文明化甚至越发畸形的人对身体做着精细的规划,《美国精神病人》在开头就完整展示了男主对身体的要求和改造,在电影中,男主陈述自己的护肤用品,这些充满“科技感”的物品塑造着现代精英的物质实体,身体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而是被现代技术分割成一个又一个部分——这确实有利于精准实现良好效果,但同时也便于被控制。

对身体的保养和规划甚至控制使得身体变化的速度减慢,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危险,也越来越缺少兴奋,而“兴奋”以另外一种形式积极活跃——内驱力和激情被内化,就像埃利亚斯所提出来的,“战场却..移进了..驱力,激情,它们不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直接展现,却往往在个体内部展开抗争,对抗自身负责监管的部分,其暴烈程度丝毫不减”。

《美国精神病人》男主的状态或许与此契合,但是我仍然要说的,男主内心因为认同和焦虑生发的激烈斗争同样反过来作用在身体上面。

一个人不停地维持“个体生命”,维持单子化的身体,另外一个效果就是造成个体和他人之间的疏离,男主的种种罪行正是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不和谐,个体于是成为一种物质机器而非实在主体。

(ps 我什么时候能看到这张图不笑) 老美爱撸猪的爱好一直没变hh

 5 ) 中国医生又如何?

昨晚在PPTV电视上重看此片,十分钟后右上角弹窗《中国医生》,不知道什么新剧的广告。

不得不说是一种荒诞的互文。

中医救得了中国人吗?

集采中药注射液又如何?

上学时第一次看此片,是一位家里有一墙黑胶唱片的网友没说几句话时提及的。

(同时他还提及一本书籍《浪漫主义的根源》)。

彼时看完电影我只记得贝尔的完美肉体与高级的室内陈设,他维基百科背诵器般的表述和对音乐的如数家珍只是从我光滑的大脑滑过,不留一丝痕迹,更别说对于华伦天奴、高缇耶、阿玛尼等品牌的“植入”。

年过三十再看此片,眼睛依然无法从贝尔的臀部移开视线,但对流行文化和资本大牌也到了能够识别并共感的地步。

当你了解,你就了解。

作为一名中国精神病人,本人多年来饮用药汤医治脾胃虚寒,已经到了日常大便都不成型的地步。

中药材无疑是无法解决我的焦虚,西药让我被消费主义进一步侵蚀。

开始变得无比渴望过上每天身着DVN的,以印花布料携带被抽象后的自然在身。

但事实上,我之所以没有持续病发,是因为从未被隔绝于真正的自然,因为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渴望。

而当你整个人生历程都被资本隔离在工业提纯后的精致模型里时,病态表现必然发生——你从未有对自然的概念。

每种职业会有它的职业暴露,显性的比如矿工面临灰尘,按摩师自己肩颈酸痛,隐性的是人暴露在病恹的无形场景之下,纯粹个体化,失去和世界的精神链接。

极致符合时代标准的外表和肉体,在每个场合的恰当形象,同时以品位划分阶级——每一项指标的达成都需要努力。

而精神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容量没有太大区别。

中医能治美国精神病吗?

中医会给你注入混乱和自暴自弃,让你在无法达到标准时放弃规则——然后发现(或声称)你并不需要它。

这何尝不是一种胜利。

 6 ) 一切都是幻觉

当名片盒打开的时候,华尔街精英,身材,长相都超级一流的29岁自恋狂PARTIC (帕德里克,似乎就是个神经病的名字)的内心独白是: 草泥马, 这个人渣怎么可以比我有品味! 一个流畅的变态连环杀手的形象出来了,我的意思是从表面意义上来讲...好吧,我们来看看,导演的安排,他有一个漂亮的公寓,白色简洁有品味,似乎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和独特的见解(作为一个乐迷,本人实在不能认同,因为他唱的和评论的老实说,哪怕是参考了时代背景还是有点俗,于是自圆其说的是导演的反讽,后面将再讨论)去沙龙晒灯,修指甲,洗发水和护肤品都很讲究,有个同样上流社会的没有什么脑子的漂亮未婚妻.未婚妻的吸毒女友是他的固定情妇,其实就是炮友.然而他因为床单没有洗干净对干洗店的香港阿姨狂飙脏话,形象全失,在健身的时候出现2次电影情节,第一次放的是A片女和女系列,OK,明白了他好这口,铺垫了后2次叫了性工作者的场景.第二次放的似乎是老版的德州电锯狂人,所以他最后抄起了电锯(一开始真心不明白他那里搞来的,心理学上说是心理暗示)对那部经典的连环杀手致敬赤裸狂奔抄着电锯于没有人的公寓追杀逃亡中的他的猎物,这场戏因该是本片的高潮,因为猎物要逃,所以没头没脑的乱闯,OHMYGOD,衣帽间的挂着的尸体,杂物房被肢解的尸体碎片,浴室的血尸都一一暴露了,原来男主角已经那么OVER了...看到后来,我开始有个疑惑,除了他的好友,有2个人叫错他的名字,被斧头劈头的家伙叫他另一个名字(对不起,我忘了是什么名字,就叫A吧),但A作为帕特里克的假名和被害人最后一次见面于是所以在被劈头的家伙失踪后成为嫌疑犯被调查,但警官说: 我问过A了,他说被劈头的家伙(不好意思,也忘了名字)失踪的那天,他在某某餐厅(代表权势,身份,地位,混的好才能定到位,说是讽刺里根时代败金主意...但现代人也这样吧,美国比较流行,现在有些SB把能在BABY FACE 定到位拿出来炫耀,SORRY ,离题)和一帮道貌岸然君在等被劈头的家伙,我们的帕德里克一阵紧张,警官故意卖的关子是为了吊观众的胃口吧,却把第一个破口说出来了,对,警官说有某某君,某某君,最后一个名字竟然是帕德里克.秘密揭晓.第二个叫错他名字的人,是他的律师B君,当帕德里克精神奔溃,人档杀人,佛档杀佛了以后,也知道自己太OVER,听到警笛,自己主动打电话给他的律师在电话录音里坦白了所有的杀人记录,竟然高达40几人后的第2天,在俱乐部,帕德里克找到了律师.结果律师竟然也叫错他的名字,有没有搞错,客户的名字都可以搞错.不觉得奇怪吗?这次不像上次,上次被劈头的家伙,因为认不出老帕所以当着老帕的面说老帕就是一个2B,搞不懂他未婚妻怎么会看上他.最后老帕干脆也不说穿自己是谁,直接把他带回家给劈了...绝对的天蝎座,有仇必报!如果说是巧合一次也就算了,所以当我看到律师也因为没认出老帕,评论老帕是:2,傻,无聊,胆小,没有肌肉...这个和现实的差距也太大了,我开始有点明白了...律师又说,被劈头的家伙确实在伦敦,根本没有死,他前2天刚和他吃过饭...原来所有的犯罪都在他的脑子里,在现实中被压抑扭曲后变态的嗜杀欲望创造出了第2种人格,一切都是帕德里克德幻想,也许他就是别人眼中连名字也叫不出的2B ,英俊的外表,一流的身材,无比自恋的情绪,天使的外表,恶魔的内心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希望成为镜子中他创造出来的那个完美的人.暗恋着他的秘书找到了他的笔记本,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肢解,下流的性于暴力,作为小人物NOBODY的被扭曲变态的证据跃然纸上...和搏击俱乐部一样的主题,容易被遗忘的人是如何变态的,是如何创造自我精神世界,自我重建,重组,极度的自卑转换成极度自恋(大家因该对他3P时照镜子摆POSE印象深刻吧,虽然我觉得有点造作,还好男主角演太好)可惜他升级没有成功...没有融合...而是继续安静的坐下,回到洪流中谁知道躲在他心里的恶魔什么时候会出来呢PS: 第2人格逼迫第1人格相信自己杀了那么多人(来增加自信吗?),但有3个人没有杀,秘书(真爱),情妇的老公(同性恋),没有看他的保安(和他一样的不被关注的小人物等同于他自己),还有一丝人性在...总之,是人格分裂的病人在美国...对片名的理解 ,美色杀人狂我就不理解了,据说布什在台上的时候脸就被换上这张海报,哈哈,很贴切 有了新感悟再补充,有异议的欢迎指正,不要骂人就好,没有看过片子的朋友请绕道...

 7 ) 美国精神病人

美国精神病人,一个物质狂人的YY梦,影片中处处留露着男主角对物质的追求,作为华尔街的商人,商场上的精英,在充满利益的现实世界中,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成了贝特曼发泄的一种方式,电影开场的镜头聚焦在盘中的丰盛食物.....暗示了这是一家高级西餐厅,主角也是一位社会名流,四个衣冠楚楚的男人谈论着他们的生活、事业.....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带了一个虚伪的面具,撕开那个面具,你会看到他的内心,导演就是这样带领观众进入了男主角贝特曼的内心世界。

 8 ) 歌单

Suicide / John Cale【Bateman进入并开始描述他的日常护理】True Faith / New Order【Bateman和他的朋友进入一家俱乐部,称侍者为a fucking ugly bitch】The Ritual / John Cale【早间护理时的独白】Walking On Sunshine / Katrina and The Waves【Bateman走进公司时耳机里的歌】Simply Irresistible / Robert Palmer【出租车里Evelyn喋喋不休,Bateman听耳机】Paid In Full / Eric B. and Rakim【Evelyn和Bateman到达饭店】Music for 18 Synths / Sheldon Steiger【饭店里Bateman的旁白】Secreil Nicht / Mediaeval Baebes【Bateman从ATM上取了现金,跟踪一个女人,说hello】I Touch Roses / Book of Love【Bateman和Courtney在出租车里】Everlasting Love / Crispin Merrell【Bateman和Courtney在饭店用餐】The Alley / John Cale【杀流浪汉和他的狗】Ya Llegaron A La Luna / Santiago Jimenez, Jr.【Bateman和Paul Allen用餐】Hip To Be Square / Huey Lewis & The News【杀Paul Allen之前】Lady in Red / Chris De Burgh【在办公室听的歌】If You Don't Know Me By Now / Simply Red【Kristy第一次上门服务洗澡时】In Too Deep / Genesis【边放这歌边谈Phil Collins,一边命令两个女孩这个那个】Sussudio / Phil Collins【三人行时照镜子】Pump Up The Volume / M/A/R/R/S【俱乐部的卫生间吸毒】What's On Your Mind? (Pure Energy) / Information Society【吸完后继续在俱乐部玩】Red Lights /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与Kristy和Elizabeth一同在公寓】Something in The Air / David Bowie【结束曲的第一首】Who Feelin' It / Tom Tom Club【结束曲的第二首】Watching Me Fall / Underdog【结束曲的第三首】Trouble / Daniel Ash【结束曲的第四首】Cuatro Milpas / Francisco GonzalezTry To Dismember / Mj Mynarski

 9 ) 自己疯了这个事实其实比自己杀过人这个可能性更难以接受

男主每天锻炼情节护肤保养,高级工作高收入,但不知道是有什么压力还是什么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他应该是精神分裂吧,但是并不是有一个人格去干了别的事情,而是自己在幻想中杀人,信以为真,以为杀了很多流浪汉、妓女甚至警察等等。

影评中有很多人认为是真的杀了人,这是错误理解,他每次“杀人”都没有旁观者,只有他自己和被杀害的人,都是想象或者幻觉中的事儿。

流浪汉和女孩子们就先不说了,起码在警察追击警车爆破那一篇儿,那么大的事故没有其他人路人出现,一把手枪不断有子弹,一直一直打个不停,每一枪都是枪法如神。

那个晚上是从小猫开始失控的,他看到取款机上出现让他杀猫的提示才想要杀猫,这个提示显然就是幻觉了。

但是被老夫人喊停,应该是转身就拔了卡跑掉了而已,开枪射击老妇人、杀很多警察、警车爆炸都是幻觉。

他进大厦回办公室是真的,让他签字的守门人是真的存在的,但他进了两遍大厦对吧,他枪杀守门人和保洁员那一遍是思维混乱的部分,他第二次进大楼、满头冷汗勉强签了字、扔了笔、上了楼才是事实。

只不过,那些杀人的场景到底是真的出现在他的体验中,也就是说幻觉,呢,还是只是相对比较可控地出现在笔记本上,也就是自己还是知道自己在想象呢,这个我觉得一开始是可控的,后来自己觉得已经分不清了,才觉得危险,才跟未婚妻摊牌,给律师打电话也是失控的。

女助理到他家的那一场戏,他是在天人交战,选那么多工具,但其实还是强忍住、被打断,并没有实现的。

妓女第二次见面试图逃脱、看到很多尸体的那场戏,其实正是思维混乱,那个公寓第一次是说面对公园,价格应该很高,那女孩子下楼的时候敲那么多门,整栋建筑都没有人吗,那么保罗也是一个金领怎么可能住在一个完全没有邻居的地方呢,就算人们是不敢开门,也会有偷偷报警的吧,也会有事后血迹等各方面的问题吧。

至于后来那个怪怪的女房东,她是看着男主怪怪的才赶他走的吧,她并不是待价而沽等待买家呀,人家并没有登广告,应该是正在按照买家的要求做装修,那你一个怪怪的来找谁的,当然并不受欢迎。

还有他幻想自己用斧子啥了保罗的那一晚,自己以为拖着一袋尸体往外走,在公寓大堂流着血水,但看门的并没有觉得有问题,打出租车放那个大袋子,可是当时是遇到朋友,人家指着那个大袋子问他是在哪儿买的睡袋,所以那其实只是个睡袋而已,是他自己幻想为一袋尸体,一个人弄个袋子就能拎得动一个成年男子的尸体吗。

况且警探来调查保罗的问题时,他的嫌疑其实是别人的口供提供了他的不在场证明而解除的,所以其实也是证明他确实并没有杀了保罗。

什么精神压力呀,社会现实呀,我觉得其实没有那么深刻,任何一个社会环境都有精神病患,他只是病了。

电影本身受到关注主要是叙事手法的高明,它把想象、幻觉、事实剪切在一起,不是说你看懂看不懂的问题,而是可以有不同理解不同版本,比如很多人觉得杀人是真的,虽然我觉得有漏洞,但是他们也都自圆其说着,这就是叙事者本身的能力,他用主人公的视角来叙事,而这个主人公的脑子是有问题的呀,他跟未婚妻要求分手的时候说的是自己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杀戮的欲望,其实他开始很长时间应该是可控的,在笔记本上,在想象中,杀戮,后来才慢慢混淆了想象和事实,以为自己确实干了那些事情,但是律师的话又让他意识到似乎也是没有真的做,所以才去找那个公寓,然后出来觉得很崩溃,给女助理打电话,大概他会觉得,自己疯了这个事实其实比自己杀过人这个可能性更难以接受。

 10 ) 意义危机

又看了一遍,关于凶杀的真实性已经谈论够了,就像有人说电影的主旨还是要让观者注视到人物的内心层面上而仅非行为——结尾贝特曼的那段独白提到的自我逾越和面临意义危机的主题上。

如果读到小说的话,可能一些立意上的诠释能显得较之清晰些。

后来有幸读到拉斯·.史文德森的《无聊的哲学》,里面对精英阶级的边缘现象有很多哲学上的细节例证,其中也不出意外地谈到了《美国精神病人》,借此托物言志,摘录到这里。

书里还提到同样将无聊与越界作为看待世界主要视角的《威廉·洛弗尔》里的主人公,就年代来看,在《美国精神病人》里,谋杀与虐待的血腥场景是必要的,其原因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威廉的罪行过于四平八稳了。

《美国精神病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来到这里的人,放弃你们所有的希望吧”——这是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第三首诗里地狱之门上的戒令,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不是出口”,整个故事就以这两句话为框架。

正如贝特曼清醒地认识到“我的生活就是地狱”,但当他指出这一点的时候,从来没有人理解。

在小说里,给贝特曼带来强烈的情绪震撼的几个情节之一,就是一个熟人有着比他更为漂亮的名片。

在贝特曼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他们富有而整洁,有着优雅的外表。

正因为一切看起来都一样,所以只要有任何差别,无论在读者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对于贝特曼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当他看到两种不同商标的矿泉水时,兴奋得无法自制。

上帝死了;世界毫无意义;正义死了;性完全被量化,沦为一个金钱与数量的问题,这就是贝特曼的世界。

对于时尚的依赖显示了自我个性的渺茫,亦即一个人无法使自己区别于他人,而这个表层根本没有深度。

在这样一个世界,人如何能够寻求意义呢?

贝特曼的答案是:将其推到极致,然后越界;穿越一切想象得到与想象不到的界限,从而制造差异,打破千遍一律。

通过在血泊中行走,取出别人的脏腑,他感到自己确实能够抓住某些真实。

现实在他面前一晃而过,读者完全不能确定什么是贝特曼的真正行为,什么仅仅是他的想象,因为除了他自己的唯我论的现实外,没有任何评判标准,“这就是这个世界、我的世界的运转方式”。

这样的唯我主义与传统的存在主义思想完全一致,与“焦虑”、“恐怖”、“恶心”等术语的运用完全合拍。

尤其是焦虑,在《美国精神病人》中起着核心作用。

在很多场合下,贝特曼提到一种“无名的恐怖”,还对他的秘书谈到恐怖的各种形式,但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这种恐怖几乎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深度,贝特曼的邪恶可能就来源于这种恐怖的感觉。

贝特曼在世上是一个孤独者,除了极为泛泛的人际交往外,完全与世隔绝,他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无聊。

贝特曼存在主义式的放逐以及完全与虚幻世界中的生活,使他不可能同情任何人,也榨干了他身上所有的人性。

事实上,贝特曼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内涵,但坚持认为不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自身。

然而,这种不可能并非来自令人绝望的无聊,而是他自己根本没有思维可去理解。

没有任何理性的分析能告诉他自己是谁,原因是:“没有答案”。

这种无法克服的无聊以变态的邪恶来做出补偿。

《美国精神病人》缺乏真正的叙事结构,只是由一系列的单个事件组成。

这反映了贝特曼对于自我的破碎感知。

缺少一个承前启后的真实历史,就使得贝特曼必须随时随地寻求个人身份。

连贯的体验以叙述的维度为前提,但贝特曼无法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一个连贯的叙述,除了一堆信息外,他给读者提供不了任何东西。

这样一个抽象的个性化进程无法给生活提供实质的意义。

人们需要一个与无限相关的目的。

在精神上,我们有与贝特曼相似的地方,但拥有他缺少的一些能力——创造纯粹象征化的表达来抒发对文明的不满的能力,认识到自身之外的关键界限的能力。

正是这些能力,使浪漫主义与野蛮状态保持了一步之遥。

为何要遵守这样的界限?

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实用主义的答案:不这样会更糟。

从很多方面来看,贝特曼都是一个经典的存在主义英雄。

存在主义的典型口号是:只有个人生活才有价值,才能创造价值。

正因为这些价值纯粹由个人来决定,因而也完全是武断的。

既不能从自身寻求所必须的意义,我们才在外界找到这种意义——例如,时尚。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并不长久。

为了克服这种缺憾,我们总在寻找新的东西。

大多数人都面临着这样的意义危机。

制造有意义的假象,在转瞬即逝的事物上寻找身份认同,因此这种身份也是昙花一现的。

现代解放运动的本意是解放个性,但结果却是人性的泯灭。

我们的生活,完全就像是旅游。

鲍曼:这个世界是旅行者的地盘,这个世界是供人享乐的,享乐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

大多数情况下,审美意义是唯一需要的意义,也是唯一能够承受的意义。

然而,随着这个进程——将一切美学把所有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及整个世界,留给非审美特性的空间越来越少,世界也逐渐丧失了其意义。

——《无聊的哲学》

《美国精神病人》短评

is he a really psycho? or the world is psycho

8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我是虚幻派的,虽然我说服自己这些都是Bateman臆想出来的罪行,但还是不喜欢这基调。我喜欢精神病人做出酷酷的、常人无法想到的事情。不过贝尔演技确实没话说。

13分钟前
  • 虹口一条龙
  • 较差

我倾向是幻想论,意淫是生命得到豁达与解脱的最终途径

15分钟前
  • 卖柚子の大猫
  • 还行

这真是一部他妈的神经病电影。

16分钟前
  • 动作院线
  • 较差

17分钟前
  • Aboo
  • 较差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20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浮华圈子里各种攀比的虚荣心造成男主的心理严重错位,他们高谈阔论各种装逼话题,在这个群体里他仿佛完美融入,实则却以杀人释放心理压力。然而桩桩命案是否真实存在无法确定,为什么杀那么多人都没任何实证?难道只是想象?但也许真正的重点不是这里吧。贝爷演技很棒,杰瑞米美轮美奂但很快躺枪。。

25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你以为他是个傻子,其实他是面镜子”

27分钟前
  • 怦然心塞
  • 力荐

★★★☆ 贝尔窝是你的脑残粉。

31分钟前
  • 巴巴罗莎蠢猫脸
  • 还行

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演技不用多说,只是,剧情到头来告诉我,一切只是臆想? 片子太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了。

32分钟前
  • 击破苍穹
  • 较差

除了演员帅………其它的不是在故弄玄虚嘛……只是一些符号化口号化的苍白无比的空洞标签,里面并没有人性的实质。好无聊……………《香水》,没人提过这个才真的是npd之极吗。天上地下差别的心理剖析~(ai小助理推荐的npd片单…………真不用担心被ai反超,现在的ai设计逻辑只是在迎合人,而且是大众的判断………这算法出来不乌合之众才怪了咧~~~早走偏了)有点反胃,这故事真幼稚………(把现实中那么恐怖的心理地狱感受解构成~小儿科白痴……真是相当于像从没见过枪的原始人…)

37分钟前
  • mio0口
  • 较差

没有怎么看懂的说- -这个好高级额

41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Christian Bale好演技,看完我才知道,原来名片也可以攀比

45分钟前
  • 行有恒
  • 推荐

2012.12.5 0:39

49分钟前
  • 心之旋影
  • 还行

贝尔的演绎撑起了整部片子,但主题太散,剧情比较无聊。看得很累啊,我能说我没太看懂吗!病态的唯利是图的社会,杀不杀人已经不是重点了,2星全给贝尔。

51分钟前
  • 馨織寶
  • 较差

虽然都是典型的雅皮士,但和汉尼拔教授的文质彬彬相比贝特曼实在太放浪形骸,吃喝嫖赌五毒俱全;虽然都是连环杀人狂,但和“竖锯”报复社会的动机不同贝特曼仅仅只是因为道德贫瘠,嫉妒心强而变得嗜血成性…但这样的贝特曼变态得够真实,也更令人不寒而栗,电锯杀人那段 克里斯蒂安·表情太到位了,强

56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推荐

挺无聊的,可以猜到剧情走向。片里的女人都是被动脆弱美丽的潜在受害者,男人都是和Patrick一样虚弱肤浅暴力的潜在加害者。

57分钟前
  • 观苔
  • 还行

跟着男主学护肤,已经查到他用的那款面膜貌似是雅顿葡萄籽

59分钟前
  • 白玛
  • 推荐

重温下老爷的出道作品,还是会觉得青春的肉体真棒。hahaha,重点错了。

60分钟前
  • 青树湖都
  • 还行

【另外】本片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13岁时因主演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Empire of Sun,1987 )而成名……………………SHIT!

1小时前
  • Zepearli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