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里老放着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近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
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
”——侯孝贤重新看了一遍《最好的时光》。
也许这不是普遍意义上侯孝贤最深刻最优秀的作品,却始终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段的单纯明朗和第三段的晦暗迷离对比强烈。
最喜欢的倒是逆序的第二段:华锦衣角拂起缱绻哀怨的情愫,咿呀南管难诉欲说还休的惆怅。
最适合表现青楼的配乐分别来自苏州和泉州:昆曲的绮丽和南管的清冷如两张面孔般互为表里。
他看她横抱南琵端坐,听她吟唱高低错落——那张力向着命运,如从冢中闪灭不定的琉璃火光。
唯柔弱者方能感知柔弱,他顿起知音之感,每每向她诉说家国破碎、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未酬。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在她低眉顺眼的句句听来,却又落成自己的心事。
二人各有各的痛楚,一则亡岛遗奴,无根无基;一则零落飘絮,无依无靠。
同是无“家”可归的孤鸿,在生命的缝隙中萍水相逢,却无法彼此救赎,只能在隔岸的对望中相怜相惜。
这是侯孝贤电影中的江湖和庙堂两个层面上、从来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们无法辨识这其中,梨子与坦克孰重孰轻。
他数次攥文反对古朽的蓄妾制——从而无法出尔反尔,让她终身有靠。
同样为了人格的完满,他出一百两帮小妹赎身——间接效应却是使她的归宿更是遥遥无期。
她的试探落空,如潮打空城,寂寞又回。
拨尽寒灰、卷帘凝望中,任几滴梨花泪慢慢干涸。
仍是不动声色地帮他梳头、着衣、打水、送茶,举止间柔情无限,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青楼的华丽总是安稳妥当,花总也不萎,鸟总也不死,红红绿绿的春光永远不会老去。
新来的女孩年仅十岁,满脸懵懂,无知世事,如她当年般开始学习南管。
这轮回、这宿命,让戏里戏外的人,徒自唏嘘惆怅不已。
总是在想:什么是“最好的时光”?
狄更斯所言——那是最好的时光,那是最坏的时光;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
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也许无法感知。
也许在浑浑噩噩中看到雾中飞花的一点朦胧魅影、也许在茫然无知中任岁月之舟无声滑过水中碎月,却是支持泅渡日后漫漫苍白岁月的惟一之桨。
旧日车如流水马如龙,落成回忆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
偶尔自己心中隐晦着自知,却也只能在清醒中看着这时光从指尖流去无痕。
过着的时候便不能悉心全意,过完更不能算数。
然而,不甘心又能怎样呢。
这“最好的时光”,终究还是会如沙漏中的流沙般,不知不觉地流逝殆尽。
当有爱情驻扎的最好时光因为时光的流逝、生死的屏障而被迫终了,我们有轮回和缘分的信念来战胜它,从而获得生生世世的永恒。
比如白娘子传奇,道来的正是这世世代代的难了缘。
文明古国是多么优雅而无奈,明知道这孤岛般的安慰外,是冰山永夜的无边无垠。
听这一曲南管悠悠,怎道来这牡丹亭上三生路……
候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放映时候,他已经重新剪辑过。
可以想象他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时是如何的仓促。
影片的三部分,爱情梦(A Time for Love),自由梦(A Time for Freedom,),青春梦(A Time for Youth)。
我个人最为欣赏的是爱情梦。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台湾,这一时间和地点是候孝贤熟悉的,也是他最擅长表现的,比如《童年往事》。
故事本身很简单。
拍摄的极唯美,我个人甚至认为演员的服装上可能过于唯美了些,真实中怕是不可能的。
难能可贵的是,除了美,还有一丝幽默。
带着小小温情色彩的幽默,当看到“警察局”时候,不由得让你不会心一笑。
自然而又行云流水的。
侯孝贤的水准和一贯风格。
第二部分的自由梦,我看到的是无声版本,黑白默片时代的做法:演一段,然后再打出刚才的台词在荧幕上。
青楼的场景很似《海上花》,也如海上花一般闷。
候孝贤本身是一个很关注政治的导演,但这次讲的政治。
却最后似乎便成了:“一个口口声声说要解放中国的男人,却没有解放自己爱的女人” 舒淇演得青楼女子是不自由的,她有对自由的憧憬,但梦却破碎了。
听着对自由的宣传,最后得到的却是失望,不知这是否是候想要隐射的呢?
最后的青春梦,是让人有些震惊的。
这个震惊不是惊喜,而是惊讶于,候怎么会拍出这样的东西来?
Pointless是我最大的感受。
整个内容似乎只是一些年轻人生活画面的拼凑。
是的,只是画面,却没有实质。
影片罗列出:一夜情,同性恋,颓废,低迷等等年轻人身上的一些现象。
最后也在罗列中结束了。
让人感觉,严肃的候孝贤在这个年龄忽然玩起了迷幻。
三个部分之间没有联系。。
如果看过候孝贤以前的电影,那么这部来说,他并没有突破。
没有新意。
影片最值得一看,如果刻薄一点来说,唯一值得一看的便是第一部分。
也许因为这一部分的时代,是在候孝贤回忆之中的,所以他导演得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那种恰到好处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尽管故事简单,时间也短。
但却一下子让人沉浸到了电影之中。
让人感受到这段时光确实如如电影名子一般,是最好的时光。
我在看完第一部后,对后两部本是满怀期待的。
却越看越失望。
不过也难怪。
本来Three times是由三位导演拍摄的一个系列片。
(好像Three... Extremes(三更)的做法)但因为预算不足,最后由侯孝贤拍摄了所有。
我可以想象候原本计划的应该只是拍摄他的“爱情梦”,但最后却不得不节外生枝。
今天或许是有意义也或许是平凡的一天,至少,今天是公元2005的最后一天。
没有心情整理或是所谓的盘点,在这段该死的考试结束前,感觉一切都没有结束。
但当静静坐下来后,一些不自主的情绪开始涌溢。
仿佛还在眼前的种种,提示着过去一年身边的来来往往。
悄悄告示,这即将翻去的2005,管它是有意义或是平凡,总会带走一些记忆,一些人,一些属于我的时光。
不想此刻被记忆淹没,决定寻找一部影片来解脱。
翻翻手边最近的东西,只找到《最好的时光》。
2个小时过去,我已经几乎忘记之前的尝试回避的心情。
满眼映来的,都是回忆,是一场梦,一个曾经触手可及而此时只是宛若真实的梦。
我此时才意识到,我的2005,就这么飘走了。
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侯孝贤,从《童年往事》一直走到《千禧曼波》的侯孝贤。
这是一场无比温馨的怀旧之旅,而且不乏惊喜,我看到了那20年前永无法牵上的一对手,看到了对百年前感怀的精致的艳梦。
直至那熟悉的男男女女,呼啸奔驰在如我生存而迷失的城市。
我想象着这2个小时在和这20年的侯孝贤攀谈,追忆曾经的时光。
那在桌球间的收音机里慢慢飘出《Rain and Tear》的时光,那最美好的时光。
就像独步在最熟络的小巷,甚至可以阖起眼睛行走。
那每一寸的坑坑洼洼早已铭刻于心,可以随着淅沥的雨声在上面起舞。
而如今当想起已挥别了这小巷多久时,那份神伤更是无可避免。
时光,在逝去后才成为最美好。
那淡淡的昏黄的光线,透射在即将走过的路上,闪出温暖的光芒。
双手无法采撷的时光,会在记忆里慢慢溜走的时光,当你偶然将其拾起时,眼眶注定将湿润。
那些日子,我所爱的人和事,如今走在哪里?
我不想在这个时间感伤的,我刚刚和老朋友交谈过。
在最舒服的旧日场景中寻找着当时的一份心悸,烟云缭绕,雨意弥漫,那份追寻的执著和浪漫。
华灯锦帐,人自惆怅,一份别绪,情缘凋谢恍如隔世。
机车飞驰,电乐靡靡,单调的眼中映出的这迷乱的城市。
这三场梦,我早已分别作过,当在重温时,无奈多的便是一份感伤。
时光,纵然是雕刻在胶片上的时光,也逃离不朽,成为一份最美好的——过去。
Yesterday came suddenly——来的让人无从准备。
美妙的梦,梦醒时只余莫名的伤怀和心痛。
只有走过那段时光,才能将这场梦境描述的如此完美,具有直至核心的力量。
我的回忆,则不要这么多技巧,他只会悄悄的来,发现已将这境况搅得一塌糊涂时,再悄然离去。
刚刚填补好的心中的一隅,又被掏空。
我不愿意将回忆总烙上一丝痛苦的色彩,但我发现事实是——那些越美好的,逝去时会变得越伤感。
最美好的时光,是真的美的无可复加,还是当他已从掌心划去,你才体会到那原本微薄的一份意义。
看到我的2005,走过的一段小路,牵手的一个人,挥别的一个人,想念的一个人,还是其他什么。
即使是伤心失神,即使是牵肠挂肚,即使是离愁别绪,成为一个名字,一个词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不过已经不再畏惧,带着这份轻轻的苦,追忆。
最喜欢那默片的梦,无甚言语,一句诗句轻悬于幕上: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
多少情绪,尽在于此。
不拒绝回忆,即使象征着苦痛。
更专注于这生活,因这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日久的梦。
看电影看得昏然睡去这件事,印象中的上一次应该是发生在看《千禧曼波》的时候,然后就是这次看《最好的时光》的时候。
上一次是侯孝贤,这次还是侯孝贤,看来我跟侯导真的是没什么缘分。
关于《最好的时光》,首先无法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把一个电影分成互不关联的三段小品?
让同样的两个演员来演绎三个时间段里的三种爱情故事,就算是别出心裁的探索了?
反正我是没看出有什么这三段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反而觉得这种方式只会把一个电影本该有的内在肌理全部打乱了。
其次就是,三段故事居然完全是侯导旧有电影技法和电影创意的按部就班的再度演绎。
第一段《恋爱梦》是对《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之类的重复,第二段《自由梦》是对《海上花》的重复,第三段《青春梦》则是对《千禧曼波》的重复。
侯导在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地重复着自己,而重复自己的原因通常不外是两个,一是自恋,二是才尽,我不知道侯导属于哪一个。
其实,重复自己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毕竟是自己啊,可是如果重复得还不如从前,那多少是有些可悲的。
《最好的时光》中的第一段《恋爱梦》应该算是侯孝贤最擅长的那种风格了,青涩的少年,青涩的爱情。
可这次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寻找一个女人,寡淡如水,乏味而冗长。
当然,如果非要说是一个男人寻找一个女人的过程中蕴藏着什么人类对生存的本质的探求,我也不敢有什么意见,那种事情我不懂,没有发言权。
我只是觉得,生活中有无数平凡的事情,凭什么随便拿一个芝麻绿豆点大的事情说来说去的就算是上升到艺术片了?
第二段《自由梦》,无论是镜头、布景、灯光,都与《海上花》如出一辙。
唯一的不同是,这次侯导玩起了“默片”,人物的台词全靠字幕打出来。
创意倒是不错,可跟真正的默片相比,其水准未免也差了太多。
整个故事就在一个屋子里转来转去,一个人的脸上摇到另一个人的脸上,如果不是有字幕,完全都不明白大家都在干啥。
至于频繁出现梁启超、武昌起义之类的政治意义极浓的政治符号,其意义何在,就不敢妄加揣测了。
至于第三段《青春梦》,对不起,在一通抱头猛啃之类的镜头之后,我昏然睡去了,不知道讲了些什么。
有人说,侯孝贤的电影是要看至少两遍以上的,不然你不会明白什么是好的,好东西需要时间来品味。
哪天我失眠的时候,一定再看一遍。
因為喜舊的關係,所以三夢裡面最愛〈自由夢〉。
一向也愛舊物。
古代的中國、三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香港,因為失去,所以都是黃金年代;因為時光流逝,所以只能能透過物來追憶。
說到底,不過是nostalgia。
〈自由夢〉、〈戀愛夢〉、〈青春夢〉,相同的人,三段不同的時光,彷約三生三世,了斷不了的延續。
〈自由夢〉,妓女要的是自由,恩客想要的也都 是自由,大家想要的東西一樣,大家想要的東西不一樣。
妓女想要的是自身的自由,日夜求的不過是贖身,離開這個地方,尋一個好的人家,當個妾也都好。
男人要 的自由卻是社會的自由,反對蓄妾為的不過是種「進步」,想要把自由回歸。
女人的「妹妹」懷了孩子,有人願意納之為妾,媽媽卻不接受男家付的贖金。
男人為了 讓女人開心,幫忙付那未及的一百兩,有義,有信,卻無情。
女人收下了錢,看著妹妹的出嫁,心裡想的卻是自身。
男人跟女人說是要了妹妹的未來,女人反問「那 我的未來呢?
」男人不曉得女人原是可以贖身的,卻因為妹妹出嫁,連這最卑微的願望都成就不了。
女人想要的,不是那一百兩銀,而是男人許她一個未來。
但男人 許不下,末了也只能抄了〈馬關夜泊〉這首詩給女人,並非不愛,只是無力,明知傷心,卻捨不下。
〈自由夢〉內盡是曲子,人語無聲,話都用文字顯演出來。
看片子的時候,想起阮玲玉。
或許是方式太像默片的緣故,也或許是那種無奈太苦的緣故,不 期然的就想起了阮玲玉。
因為無聲,所以片子的無奈就更深。
因為無聲,那種含蓄的神傷構成的壓力也就更深。
最好,只因為失去。
因為得不到,所以無奈,所以最 好。
〈戀愛夢〉是第二喜歡的一章。
含蓄、甜蜜。
男人,寫了一封信給一個叫春子的女生,春子讀完,隨手放下就走了。
撞球室內來了一個新的女孩,叫作秀 美。
秀美讀到春子遺下的信,對男生起了印象。
男人後來回到撞球室,見春子不在,有點失望,卻對秀美留下了印象。
男人入伍之後給秀美寫過信,就像當日對春子 所作的一樣,不同的是,春子把信留下了,秀美卻認真地對待男人寄來的信。
男人再次回來,這一次,連秀美也都離開了。
男人不惜去到老遠,也要找到秀美。
然 後,二人重遇,在男人回去前的一刻,他抓住了秀美的手。
因為失去過,所以明白失去的苦,所以要追回。
可是,這種追回,到底是追自己所愛的,所不忍失去的, 還是想逃避再一次的失去?
男人當日沒有追回春子,今日卻追回了秀美,是因為男人比較愛秀美,還是因為曾經錯過,所以不想再錯失?
男人寫信給秀美,是對這個 女生一見鍾情,還是把對上一個的感情投射下去?
失去的,想追回,追到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
只是追回了,心裡就少了痛了。
〈青春夢〉寫一種頹廢的人生。
男人與女人相愛,女人卻有著另一個女朋友。
到了最後,女朋友自殺了,因為她看到了女人在自己以外有了其他愛戀的可 能。
這一章算是沒那麼喜歡的,因為現在,還沒有留逝的時代就需要認同感,沒有過過那樣的人生,就很難明白那種激情的本意。
〈青春夢〉建基的,是一個叫歐陽 靖的女生,頹廢華麗得叫人驚歎。
上帝把最好的東西都放在同一個人身上,卻反而造就了一只「惡魔」。
說是惡魔,其實沒有貶意,只是想說,這個女孩子真的美得 恐怖,像是在地獄來的幽靈似的。
〈青春夢〉沒有叫我留下甚麼感覺,〈青春夢〉只是叫我愛上了歐陽靖。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27
什么是最好的时光?
不清楚,也许只有当事过人非,回首再看时才会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
有人说侯孝贤的电影需要看两遍的,不然你不会明白什么是好的,好东西有时候的确是需要时间来品味。
终于分三次看完了《最好的时光》中的三段故事,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更甚于《咖啡时光》,或许是由于侯孝贤对植根于本土的文化更驾轻就熟,又或者是因为又看到了侯孝贤的一些新尝试。
侯孝贤的电影风格总是“闷”的,尽管他不断的在追求变化,但所谓百变不离其宗,侯式风格是他自身的烙印,就如同影子脱不开身体而存在。
最初对侯孝贤作品的“闷”多少有些缺少耐心,看得多了,也就越来越不觉得烦,反而喜欢上他一个个的长镜头。
三段不同的风格的映像故事中,我最喜欢第一个,却以为第二个最好,而觉得第三个未免不如人意。
总听侯孝贤说想尝试改变一下,去为暮色沉沉的台湾电影做些什么,但让一个拍了多年艺术电影的大师去刻意迎合市场又岂是容易的,但在新片《最好的时光》中仍看得到侯孝贤不懈的尝试,三段式的故事何尝不在削弱“闷”的程度,只是效果和希望相去甚远。
在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恋爱梦]是将侯氏风格中诗意展现最好的一个,以一首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徐徐展开故事,音乐与影片的第一个长镜头相得益彰。
镜头从舒淇身上拉到滚动的球上,再转到一边的拿杆准备打的张震,镜头在舒琪桌球台张震三者来回调度,全无呆滞感,个人极喜欢影片开篇这个炉火纯青的长镜头。
时间被定格在1966年的高雄,一个少年郎要去从军,却是怀着懵懂情感留下一封含蓄诗意的情信,淡淡的,却又不直白。
当他休假归来时那位姑娘却已不在,于是打听寻找,按着信址寻找线索,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她,见了面却又是彼此间无语的笑,青涩的爱情弥漫与无言之中,当少年出门想归去时却又遭遇大雨,此时响起那首《Rain And Tears》,真是情景音合一。
(影片中有一个错处不知何因,张震给舒淇的信中曾提到“此时营中正播着甲壳虫的《Rain And Tears》。
”,而事实上这首经典名典是希腊一支乐团Aphrodite‘s Child的作品。
)这或许是侯孝贤最初青涩记忆中的一段,大多数影迷都认为它可以归为侯孝贤早期作品《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同一类型的青春记忆影片,但其实与以往这些作品相比,《恋爱梦》似乎更加成熟,在叙事乃至技术上都有些改变,颇有些岩井俊二爱情小品式的韵味,淡淡弥漫的清新味道,然而却又没有岩井俊二作品为荡气回肠的爱情刻意设计的曲折情节,仍旧是生活气息浓重的乡土怀旧。
第二故事是[自由梦],单听这个名字便觉出侯贤存的野心,而事实上影片也的确要比另两个故事蕴藏更多层的深意,扯上了政治历史,颇多隐喻。
如同他的代表作《海上花》一样,[自由梦]同样显现出一番精雕细琢,在小格局中横向飘移的镜头表现出压抑的内在,侯孝贤创新地借鉴默片方式来插入对白,却并不是全然将[自由梦]打造成默片,音乐与画面并不受影响。
音乐用闽南的土曲效果极好,画面秉程《海上花》的昏黄色调,用光极为考究,如同乏黄的相片,读得出时间的痕迹。
故事的时间置于1911年,书生是个进步人士,追随着梁启超寻求自由强国之法。
他在报纸上反对蓄妾提倡女权,他家中有妻小却在青楼又有红颜知己,他出钱助阿妹赎身为妾,却又不能帮助自己心爱的红颜。
他给她的书信满纸皆是家国情怀,少有儿女情长,伊人只能黯然神伤。
在这个故事之中,政治的意味是最为浓重的,梁启超的名字频繁在影片中出现,作为追随者的书生心怀救国之志,却有着当时知识分子固有的历史局限性。
梁启超在影片中提到三十年内台湾不可能光复,仿佛也点明了一种格局和国人的一种无奈。
而书生与青楼女子之间的关系仿佛如同大陆与台湾,心中爱之却又力不从心,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而又缺少挣脱的勇气。
这类接受新派思潮的知识分子,有心去追寻自由的理想,却又无力抗拒传统的力量,最终自由只是一场梦。
侯孝贤寻求突破,渴望能把握时代的节奏,但却只能遗憾的说这不是大师的节奏,《千禧曼波》早已说明了一切,可大师仍旧不愿意放弃,于是就有了《青春梦》。
在影片中舒淇演一个生活中2005年的新新人类,天生有疾却不惜在纸醉金迷的混乱都市中挥霍生命,她既有一个同性恋的女友,也和饰演玩LOMO的青年张震玩一夜情。
在大师的故事里只有迷乱的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歌舞和摄影,做爱和颓废,他抓不住这个新时代的要害,因为他看不懂,只能够用他的视角去讲这个故事,但却只是片面而已,这条代沟却是如此难以越过。
LOMO、一夜情、短信、网络,这些当代的新产物都被侯孝贤拿来放到影片中了,可惜这些标志性的事物都只是表象,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新新一代的真实思维,而在候孝贤的眼中这是一群挥霍青春的孩子,那种无所顾忌地挥撒,哪怕是生命和情感。
《青春梦》只是侯孝贤的视角,单一而无力,比之《千禧曼波》仍有所不及。
面对现代题材侯孝贤力有不逮,他仍然更擅长回忆,曾经的过去史。
而在当年那部《千禧曼波》中最令人心动仍旧是舒淇在日本夕张的一段,现代与过去时光的交汇,更多仍是沉浸在过往的记忆之中。
三个不相干的梦,三段不同时代的故事,侯孝贤的电影缅怀的仍旧只是过去,三个故事中通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前两个故事的年代用的是书信,后一个故事用得是手机短信,而犹以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有着强烈的对比,书信文字虽然滞后,却透着纯情的情感,而手机短信虽然快捷方便却反而充满虚假与谎言。
第一个故事中张震借着书信的地址去费力找寻自己所爱的人,而第三个故事中舒淇中却用关机来掐断与女友的联系,在侯孝贤的眼中飞速发展的年代带走了简单真实的东西。
只是两个人的戏,张震与舒淇,有人会说这是前世今生,但三个故事并无关联,只不过两位出色的年轻人用不同的表演方式诠释了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
舒淇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又有哪位有三级片背景的明星能达到如此高度,也许李丽珍算是一位,而终究无力为继。
舒淇在片中的表演不着痕迹,在侯孝贤的调教与自己的努力之下脱胎换骨,谁又能说她将来不可能成为另一个张曼玉。
说到张曼玉便会想到梁朝伟,张震的表演似乎有些近似梁朝伟,犹以《自由梦》中的表演可与《海上花》中的表演相比,虽还未到梁朝伟的境界,不过好在他还年轻,起步又比梁朝伟高。
况且本人又极珍惜自己的表演事业,不计利益从来都是和名导演合作,从杨德昌到侯孝贤,再是李安、王家卫,一路走来的艺术生涯可谓幸运。
最后想说的是,金马奖只把最佳台湾影片与最佳女主角给了《最好的时光》,其实是算不得数的,本片的各方面的水准都要高过《功夫》、《三岔口》,只可惜台湾缺少的不是高水准的文艺片,而是撑起电影市道的商业片,于是现在的金马奖更多的是一种平衡,希望能鼓励大家一起去拍商业电影,但又不丢了文艺片,仅此而已。
文:眉间尺
春意绵绵。
看着这四个字感觉有些好笑,但又想起自己也不经意炫耀文采的时候。
想到自己得意于一个典故的妙,一个错别字的双关。
一封信就这么游过去,从我底眼到她底眼。
说起来小张的字很不错,笔笔舒展,勾画小心。
看着女孩读信时候的骄傲,开心,妩媚,犹豫,很多感情不过是手中薄薄一张纸。
但是还是各自过各自的生活:男的去当兵,女的再找一份工作,男的回来了,以为女的不会换工作吗?
难道女孩子的工作就是静静地等一封信。
台湾不大。
于是山南山北的奔波,找到如何,找不到如何,细雨斜风,看着路牌一个个过去,不停变化的路牌似乎雨丝跟着变脸,似乎就这样女孩只能是一步步接近。
对方又换工作了,见到对方的妈妈了,一个个难关过去,终于找到了,似乎又要酝酿成无意间走进来,但天地间那么多地方,你偏偏走进去找她?
相逢后女孩的笑极其自然,像不像荷花不知道,女孩只知道,写几行字容易,但可以写给很多人,千里奔波不见得不容易,毕竟难了很多。
他为自己来的,只是为了自己。
于是让他坐一会,于是给他一杯茶,于是陪他去吃点心,于是给他轻轻地拉一下手。
到此为止无所谓水尽云起。
青春的目的就是匆匆错过,因为所有的力气都在跋涉中浪费了,都在相逢的一个刹那浪费了,青春只是在浪费,不知道有用,不知道要留下痕迹。
看见男的也许回不了兵营,想起了《两个人的车站》多少不同。
又想起《一块牛排》,老拳击手再有本事,他总有缺一快牛排的力气,年轻人,错过了总能够重来。
所以不败。
清汤宽面,唇齿间只觉得朴素。
洗眼洗心之朴素。
1 这一篇字,与8卦有染,与剧透无关,写的是舒淇,而不是影评。
2009年6月,我的学生时代就要唱烂,就像那天看完了《烈日当空》,《九降风》的香港版,会有伤感。
不舍的不是大学时光,是自己终究要散场的青春。
清晨起来,打开电脑,洗把脸,喝了凉水,新建Word,写舒淇。
却有完成毕业论文一般的坚决与野心。
2香港与台湾都是走娱乐大众的路线。
两地出尽各色女子,盛产是玉女,再次有烈女,以及集邮女、荡花,各有门派代表与当家花旦,很是百态千姿,争妍斗艳。
舒淇却难被轻易定义。
脱星出身,有不堪往事,爱得辛苦,也输得惨烈,杀回文艺片女王的阵地,愈发出落得清纯可人。
她自己都说,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奇迹。
最早知晓她,是在中学时代爱过的那些商业片里,《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BadBoy特攻》,有我爱的杨恭如,也有演技平平的舒淇。
后来看《夕阳天使》,三个都是我中意的女子,舒淇自此转为深爱。
从不觉得舒淇是惊艳的女子,野性难驯,不够精致。
厚唇是性感,也烟行媚视,但眼神太忧郁,总有隐藏的暗伤。
好在性格率真,笑容妩媚之中更有清新与明朗的味道。
她的经历,即使不是传奇,也是故事。
不会回肠荡气,但会刻骨铭心。
3追查8卦文章里写舒淇的过往,说自少女时代起,因家境清寒,舒淇便不再读书。
生活也不快乐,父母时有争执,亲情关系也是稀薄。
跟每个家庭并不圆满的孩子一样,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从一开始就有了缺失。
这样的少年总有黑色的眼睛、沉默的影子与荒芜的内心,常常偏执与乖戾,沉溺于独处,睡觉时用婴儿的蜷姿,整夜开着房间里的灯,直到黑暗隐去。
对于温暖,却又过分需索与依赖,但骨子里有了某种绝望与冷,所以又总在怀疑与拒绝。
舒淇日后曾说,最不满意自己的地方是身上有太多疤痕,小时候被电单车撞过的伤痕。
成年之后我爱淋浴,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冲刷掉身体里所有的原罪。
都是对于年少的不甘与怨恨。
我们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
4少女时代叛逆独行,常常离家出走,希冀可以找到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拯救自己卑微而倔强的灵魂。
直到16岁那年,回家看到母亲生了白发,舒淇突然决定,不再离开。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都是凉薄,充满斗角勾心与尔虞我诈。
只有家人,才应该是自己去在乎的小宇宙。
舒淇开始去赚钱养家,当业余模特,后来被星探发掘,进入娱乐圈。
仿佛一夜长大。
入行之后,一次盲目听从经纪人的安排,舒淇拍了裸体写真。
自此,她的人生刻下艳星的案底,再也无法洗脱,无论多么用心演戏,至今收效甚微。
19岁那年,王晶与文隽来找她去香港发展,后来一个请她拍片,一个当了她的经纪人,舒淇的演艺事业自此打开另一片天地。
在香港第一部获得肯定的转型之作是《色情男女》,尔东升让她与张国荣对戏,哥哥也给了她许多的鼓励。
那年她获得了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后来再遇到张婉婷,拍文艺片,《玻璃之城》。
演对手戏的是那个她用情太深的男子,现今看来,是不是从少女时代起,没有依靠,所以就一个人吃饭、走路、睡觉、生活,养成后来独立的个性。
宛如孩童时被磕伤了眉间,烙下伤口,化作红痣,再也无法痊愈。
5 舒淇回忆说,初到香港的时候,有一次她一个人站在路边,等公司接送的车子带去开工。
那时有行人当街看到她,喊她那两个字,脱星。
她难过,无奈,然后学会重新看着天空微笑。
2000年,台湾导演侯孝贤找到舒淇,力排众议让她来演《千禧曼波》。
千禧是名字,曼波是舞步。
5年后,他们再度合作,《最好的时光》。
三段式的故事,代表不同时期的梦。
第二段默剧最晦涩迷离,却也最好,将家国破碎与儿女情长融化在在昆曲与南琵的抵死交合里,化作舒淇与张震各自清冷而削瘦的侧脸。
我更爱第一段,纯粹而伤感,那是我们殊途同归的青春。
2005年11月13日晚,第42届台湾金马奖在台北颁奖。
最佳女主角是舒淇。
6王晶曾说,舒淇可在日后达到张曼玉的境界。
我举手赞成。
港台女星青黄不接,老一代要么婚嫁,要么退隐,鲍起静毕竟是独数,获奖更多是有终身成就安慰奖的意思。
新生代大多未成气候,艳照门又直接秒杀掉一批影后种子选手。
留下来一些个中坚力量,却也是良莠不齐,剔除花瓶,竟只剩下一名舒淇。
那一晚,她终于给了全世界一个最华丽的转身。
她穿雪绒色的晚礼服,款款走上领奖台。
十来米的红地毯,好似走过整个世纪。
她抑制不住激动,一边说获奖感言,一边流着泪。
语气俏皮,泪光坚定。
有镁光灯落在她淡妆的鼻梁与脸颊,打出令人动容的阴影。
她终于把脱掉的衣服,都一件一件穿了回来。
7 拍完《最好的时光》之后,舒淇有八个月时间未能走出来。
入戏太深,有时会躲在角落里哭。
对待爱情,她同样太过偏执与笃定,以致落幕退场时,想抽离,却太痛。
这一篇字,我放在《最好的时光》里。
而不是《玻璃之城》。
《玻璃之城》是他与她的寓言,也是他与她的倒影。
Leon骑单车穿过夜路去找她,送她无刺蔷薇,后来分隔两地,她去辛苦打工,每到存够了钱,就开心地跑去打一次长途电话给他。
再后来,没有了阿司匹林,蔷薇枯萎。
她再也打不通他那边的电话亭,各自婚娶。
最终她远去英国,穿黑色的长风衣,站在冷风中吹的时候,泰晤士河畔的天空很阴霾。
年少时代的爱情就像玻璃,晶莹剔透,华美干净,看似刚硬,却不够坚强,粉碎是宿命。
8 那个木讷斯文的男子,尽管温文尔雅,很书卷气,不值得被托付深情。
与舒淇在一起之后,从未肯公开他们的关系。
他给过她生命以光,又熄灭这式微的希望。
而从李嘉欣、杨采妮,到金喜善、王菲,再到现在的乐基儿,他也算是集邮的优秀典范。
时至今日再去探究Leon有没有爱过舒淇,已是枉然。
就像多年以后,肥肥在生前曾追问郑少秋以同样的问题,我至今以为那只是秋官给她最终的善意安慰。
舒淇是托出真心,深爱Leon的,而他或许只是把她当做缤纷生命里的点缀。
又或许,倾国倾城的传奇大抵如此,悲情的才是长久的,要是真在一起了,倒又沦为一般的才子佳人桥段。
从未曾对Leon有多喜爱。
一直觉得他演技生硬、表情单调,或许这样正适合出演一些文艺角色。
所以,数得上来的那些文艺片男猪脚都喜欢找他,《甜蜜蜜》里的黎小军,《半生缘》里的沈世钧,《玻璃之城》里的许港生。
然而这些文艺男青年在他演来,大多都是重复。
《梅兰芳》亦是如此,他有哥哥的认真,却缺哥哥的天分,学得来样貌,却画不了质骨。
《两个人的烟火》唱得再动情,我也不爱听。
最终离弃舒淇,说得通情达理是他无法接受舒淇的过去,却更显衬他的世俗与软弱。
他的爱如此孱弱,竟飞不过沧海。
又或许,我亦只是置身身外,说得轻巧。
要是换了你,换了我,可能也只是扮演了薄幸的李甲与许仙。
9 也是有过恩爱缠绵的岁月,她搬进他的家,共饮红酒,同睡床席。
那时,他是小王子,她是灰姑娘,以为从此可以续写一段安徒生。
从今以后,布衣荆钗,低眉敛目,只愿做他戏里的女主角。
忘记曾在这世间受过伤,放下对命运不公的埋怨与恨,从此织布荷锄,寻常巷陌,做回一个简单快乐的烟火女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为诗经的句行并不是童话。
然后他结婚了,在马尔代夫的海中小岛,也许依旧穿着白色西服,依旧眉目清朗儒雅干净。
他与另一个女子牵手相拥,说着讲过的情话,演着依旧百年好合的剧情。
Leon结婚了,舒淇不在场。
原来这样的句式,用在所有不圆满的小说结局里,都有致命伤。
10 一直想看舒淇作客橘子台的那集《背后的故事》,却没找到,只能零散见于某些片段,宛如吉光片羽。
接受采访时,谈到曾经。
有低眉浅笑,也有黯然落泪。
有记者问她现今对于爱情是否还留有一份美好憧憬。
她说没有了。
她说她是不婚主义者。
她说,能一起走几十年,这期间要经历多少坎坷,想一想觉得很恐惧,太累了。
她说她只想待到年老,就去法国选一个没人知道的小岛,在那里度过下半生。
听来徒增心酸。
假使回到那一年,她依旧是十六岁天真烂漫的少女。
她说,她不知道该为曾经付出代价。
现在回忆往事,她依旧会痛,但也早已看开。
没有过去,就不会有现在,没有今天的女子舒淇。
112009年,舒淇33岁。
在娱乐圈走过16年,她依旧是美丽动人的女子。
那些悲情的戏码只属于飞蛾扑火,只是不自知的勇气。
能够经历刻骨疼痛,如凤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的,是从未曾丢失掉率真与清新的舒淇。
她去戛纳、柏林做电影节评委,穿明艳动人的宝蓝色抹胸礼服,走菲林闪耀的红地毯。
前半生的岁月像白驹与流沙,从她清瘦的指间滑走。
而这一路走来的遇历与累积、尘嚣与落花,也都仿若隔世烟云的风华往事,最终在她身后化作一湖清澄明澈的泉。
我知道,我们都知道,她最好的时光,才刚刚开始。
12学校里有不同专业的毕业班同学,在草坪与雕塑的背景前穿学士服,拍毕业照。
这一部属于我与你的青春小电影,终将谢幕,永远逝去,再也不会回来。
写这一篇,如同是对青春时光的一句默读,一格注脚,一杯沉淀。
假如世间种种皆是过往,而你我交集也不过是一局动魄惊心的斑驳的棋,那么我跟你的时代,是尚未开到荼靡,还是已经百年孤寂。
第一次看这电影是因为舒淇因为舒淇的美。
合身的短裙套装,修长的腿,曲线凹凸的恰到好处,镜头不经意的滑过,在一群大男人中间,一个拿着球杆的女子,专注的看着球桌,当时流行的卷发,配上她的笑容,精致。
有些厚重的古装把她包裹的严严实实,风情却丝毫不减,盘起得发髻,简单的妆容,一个歌女弹着琵琶吟唱,风情万种,却让人没有的邪念,只想静静的看着这个女子。
很少看到舒淇画烟熏,因为她的眼睛很美,有说不完的故事,干净利落的夹克,有些凌乱的头发,抽着烟,镜头总爱停留在她的双眼,因为她的眼睛会讲故事。
第二次看这电影是因为侯孝贤无意的看了几部作品,很是喜欢,优雅的镜头记录着琐碎的故事,虽然节奏缓慢,但是并不沉闷。
侯孝贤似乎总是爱拍一些没有结局的故事,要么是女主角怅惘的看着窗外,要么是男主角骑着机车一直开往远方,又或者是一辆长长的火车从面前驶过,看不到尽头。
有人说侯孝贤只是一个记录者而非批判者,鲜少看到电影中对某一事物有明确的态度,因为生活没有对错,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对与错,让观众去评判。
最好的时光,讲的依旧是生活,爱恋,自由,青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不认为导演拍这样一部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好的时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许导演只是想通过这样的几个故事提醒我们最好的时光我们早已拥有,他所要做的只是唤起我们最美的记忆。
侯孝贤还是侯孝贤,朱天文还是朱天文。
如果说1911年的“自由梦”是微缩的《海上花》,1966年的“恋爱梦”便是片断的《童年往事》,2005年的“青春梦”则是另一个《千禧曼波》。
如果打分,可以分别给4、5、3。
因此你可以说,它也许是侯孝贤对自己电影生涯的一次梳理,又或者,这是他个人对“中国电影百年”的一个灰色的纪念?
但你看到了比个人史更宏大的沧海变迁,这变故它不仅属于台湾,不仅属于某两个中国女人或者男人……他虽然给你甚少,你却看到更多,这便是侯孝贤电影的魅力和魅惑。
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喜欢这部电影,我是指如果和《黑社会》相比。
《黑社会》内藏强烈的恨,而《美好的时光》则饱含深情的眷恋与怜悯;《黑社会》令人胆怯和怨怒,《美好的时光》令人自尊并充满勇气。
它们有点像黑泽明和小津电影的区别,你不能说哪一个更出色(他们都很出色),只能说你自己对哪一个更感情投意合。
所以此番的金马奖,《最好的时光》得最佳影片,也许并非完全不可能。
唯一遗憾的是“青春梦”,他们两个,如果可以把当下拍出如《童年往事》那般节奏、故事、气氛都迷人的电影来,则《最好的时光》将是一部更名副其实的杰作。
http://oblog.odineast.com/more.asp?name=sixdoors&id=2191
困死了看的
喜欢这电影名字,可惜看不太懂
我管你多有内涵
Boring
可以再无聊一点吗?太装b了。
侯导老矣 尚文艺否
实话,没看懂
为啥大家都觉得这个是经典
最好的时光,都是再回首时,发现被辜负的.........
第一段要那个没有牵手的特写简直可以满分,完全的侯孝贤式场面调度教材。这片也充分说明侯导还是得拍离自己近的题材,相比之下,后两段感觉像硬加进来的。
lomo
前两段,好本本淹没了舒淇,后一段,舒淇淹没了本本。吐
先看了朱天文的剧本,再看的电影,发现电影节奏实在太慢,看得我急死...
我再也不想看侯孝贤的电影了
呵呵
恋爱梦
the best times is the lost times
三个部分,第一个依稀有些侯从前的味道,第二个平庸,最后一个实在是次。侯拍现代都市和杨德昌、蔡明亮差不止一个档次,年龄愈大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的毛病愈发明显。音乐充斥了整个影片,显得好没办法。在侯的作品里这部实在是不怎么好,若是差些的导演我会给个及格分,鉴于是侯孝贤,高要求必须差评
一向Hold不了侯孝贤的片子。边快进边看仍然觉得是折磨。无意义的镜头可以拍上半天,实在欣赏不了。BTW,第二段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用钢琴配乐,我实在是不想说脏话了……
我睡了一觉,还是那个镜头……JUST A JOKE ,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