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阅草稿箱看到静静躺着未曾寄出的五年前写的这封信———— 姐姐,我推荐你看一部宋慧乔演的电影,《今天》,关于原谅与惩罚的故事,我写了观后感一篇,也作为自己十年来心路的总结,与你分享。
希望我们都能真正放下对家庭的不满,直面人生,活出自我。
2013,加油!
正文如下。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回老家车上得遇认识十年的中学同学,一起回忆了葱茏岁月里那些泛黄的记忆,在距离25岁生日还有41天的今天看了影片《今天》,并且听闻母亲中学同学于昨晚去世的消息,看到影片中那么令人心疼的池敏,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对于自己及家庭又有了深入的体会。
挨打的孩子不是真的愿意挨打,而是自尊心的爆发所导致的叛逆成为父母教训一番的理由而已。
然而每个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倘若长大后有了一番成绩,必然会成为父母炫耀自己管教成绩的标本。
那种恨到想要杀人的幼小的心,和那种直感到绝望压抑无法逃脱宿命般绝望的心情,剧中的池敏用杀死自己的方式(因长期被虐打心情抑郁而患上致命的肾病)来转移自己想要杀死父亲的念头,那么我呢。。。
从小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小孩。
几乎没有笑容,没有十分开心的时候,总是被灌输着要乖巧懂事的理论,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甘愿为了所谓夸奖而生生夺去自己童稚的不折不扣的无青少年。
曾经因为父亲年轻时对母亲跟外婆犯下的错误而十分憎恨,以至于每到吃饭的时候总会因为言语不合而挨打在身,于是更加怨恨,后来家里开了旅店,又因为看不惯家里经营的方式(看不惯客人赊账而埋怨父亲)而大吵大闹,往往对于父母的这种数落都会变换成拳脚,同样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或者说虚荣心,羞于把这一切遭际讲给朋友听,于是心里的话都写到日记本上,于是变得有些自闭,有时候生了一肚子气,根本没心情写作业了,然而第二天还要面对老师,同样因为自尊心,只有暂时搁下怨仇专心学习。
就是这样,依然还是名列前茅,数一数二,然而我没有与我同龄的女孩子她们那样娇贵,我从来这样狠心的对待自己,也难怪得不到家人的宠爱,这就是十年前的我,十年前的生活。
今天,我还同父亲深入地交谈了一番,父女关系早已不再如十年前那般僵硬,父亲早已原谅了我的叛逆,我也原谅了记忆里叫人憎恨的父亲的形象,我不再是经常挨打在身的少年,而是父母引以为豪的骄傲。
然而今天看到片中的池敏,我似乎又看到那个自卑敏感而又自尊要强的十四岁少年,一边鄙夷同龄人的娇稚一边又偷偷的羡慕着,坚强的令人心疼…时间过去十年之久,然而那个小小少年,并未远离,一直还在陪伴着我,影响着我十年后今天的生活。
大学时期,我曾经一度十分的痛苦,痛苦产生自内心对于要强的自己丢失的事实与强迫自己恢复坚强的愿望的两两对峙。
我不得不接受自己不再出类拔萃的实际,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宠溺,我投降了,放弃了自我(注重内心世界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慢慢变成自己曾经鄙夷的那种傲娇的女孩的影子,姐姐的衣橱成为我粉饰自己悲苦童年摇身一变备受亲人宠爱的娇娃的工具。
期间几段情感亦友亦爱或深或浅,都因渴望被爱的如壑般深沉与争而不得,导致了情感和人生的“悲剧”。
似乎我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如今的我依然走在这条老路上久久徘徊着,操着粉刷自己的旧业,欺瞒着别人也欺瞒着自我。
多少次,梦里那个本真的我,想要跳出来扼杀摧残自己的蠢货,多少次又被所谓自尊心按将下去,用病痛麻痹神经,冰封住自己的灵魂,最可悲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欺骗了他人,更是对自己的欺骗,在需要动手术的伤口上缠上纱布,欺瞒掩盖,却使伤口愈烂愈深,成为无法抹去的疤痕横亘在心尖上……直到今天,敲下这段文字,我才试图揭下虚伪的面具,认真面对自己。
这,于我,是幸运的。
我生而本就不是什么金枝玉叶,没有得到过什么宠爱,然而我承认自己渴望得到关注跟宠爱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今我已然错过了备受娇宠的年纪,再想在余下生命里填补这一空白,只能是人生的倒错。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尽如人意,总会有些许缺失,然而在错的年纪弥补自己曾有的缺失,却不是多么明智的选择,面对它,承认它,经历它,接受它,曾经的缺失才会抚平,人生的道路才会敞开。
睿智、理性、大气、坚贞,担起该负的责任来,这才是23岁的女子所该有的特质,不再拿自己的健康不当回事,不再不看重自己,不再自暴自弃,不再假装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一切,不再以别人的宠为放肆的筹码,不再随心所欲口肆无忌惮,不再伤害别人而不自知……召回自信努力、认真坚定的灵魂,打碎为了逃避现实而编织的梦幻!
曾经多么痛苦,我还不是从十四岁长到了二十四岁吗,如果时光能倒流,多想回到那一年,直面那个小少年倔强的眼神,告诉她:“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原谅他人就是珍惜自己,放下仇恨,才能真正的开心!
”然后再轻轻拥抱她颤抖的瘦小的身躯…
圣母婊让人恶心,借着爱的名义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也让人恶心。
即使找来宋慧乔饰演女主,也还是没办法喜欢女主。
最后智敏的自杀,圣母的女主何尝不是帮凶?
为什么要逼一个天天被自己父亲残暴殴打的孩子去尊敬爱戴自己的父母?
还是那句,针不是扎在你身上时,你当然不知道痛。
人性的虚伪也是蛮恐怖的。
要是每个人都能活得真实点,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恨就是恨,讨厌就是讨厌。
学着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遵从自己的感觉而活,就不会像《今天》里面的圣母女主那样活着别人都看着憋屈了。
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如果这真是主的旨意,那这样的信仰有何意义?
“我明明有不原谅的理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诉过我。
我轻率给予的原谅是虚假的。
在需要手术的伤口上只是缠上了一层纱布,我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
我所收到的痛苦不是给那些给予原谅的人看的,而是给那些给别人带来伤痛的人看的。
这样我的痛苦才有意义。
”应该忏悔的是那些带来伤害的人,而不是祈求受到伤害的人终于可以原谅。
笑话,你怎么会明白人有多渺小而无力,以为原谅别人可以得到解脱,却忘记获得原谅所需要做出的努力有多么巨大。
多慧的轻率让她的生活过得无比艰辛,因为逃避本就存在的过往来换取原谅他人的所谓豁达根本毫无可能,唯有面对。
故事里的另一个主线人物池敏,她善良而坚强,内心却脆弱而敏感。
她备受父亲虐打却依旧尝试宽恕,选择遗忘。
她的结局仅仅用了带门而出的关门声响来交代,这样开放性的命题让人更加为她揪心和思索。
我们常常不敢直面伤害你或者你身边亲近的人的那个恶徒,盲目选择了遗忘或者谅解却担心他并未因此为他的过错忏悔而继续伤害他人。
人生的艰难和矛盾无处不在。
我们作茧自缚的同时却自以为是走对了方向。
我们草率逼迫自己对一切外物相信并且宽容,却不知道正是这样营造了罪恶事物的新的温床。
悲伤自然不可避免的如影随形,我们更多时候无可奈何,宁愿划伤自己去饶恕罪过,因果无法得到循环,报应转而一次又一次回来把你伤得更深,折磨不已。
电影将要接近尾声,多慧恍悟到翔宇的死去并没有让间接造成事故的池锡悔过,反而让一直努力对抗现实的多慧备受身心的煎熬,她心里的那个坎再也无法跨过。
而故作明媚的池敏用尽全力去理解父亲的虐待,可却在这样的人间地狱里越陷越深。
这是她们的人生,盲目而无辜。
悲剧当然永存,但你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慢慢让怨恨滑到新的边缘,这不是可以草草原谅了事的,因为变化已经存在,每个人都应该为造成这种变化付出代价。
重新开始是必然的,但来之不易。
电影在探讨着那些受害者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情绪和表现去面对沉重加害过他们的那些人。
宋慧乔的动容演技令人唏嘘不已。
她用最真实的颓废让人看到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不公和痛楚,而她的行动却始终充满了前进的力量。
所以今天,你要面对你的软弱和渺小,在时间里慢慢学会遗忘和成长。
现在虽已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时代,但是做错事接受相应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道歉并予以一定的补偿(不是简简单单的计算成金钱的补偿)也是过错方应该做的事,虽不一定会得到受害者的原谅,但是起码自己无愧于心。
受害者也应该凭着自己的心去选择原谅与否,原谅了就是原谅了,没有就是没有。
最最希望的是社会不要有太多的道德绑架,因为你永远不会了解在别人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和发生过什么,你也根本不清楚这些事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因为同样的信仰,深刻的经历,深感故事女主人公的心情波动;原谅伤害你的人是不容易的,你可以轻易的原谅,但是怨恨是需要时间,需要上帝的爱来亲自化解的;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整,任何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也各有不同,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各种境遇中学会爱,而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接受上帝对我们内在医治的爱;医治需要过程……非常经典的台词:1、蓝天、白云、空气,最为珍贵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2、原谅并不是消除怨恨、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将怨恨推向新的边缘;3、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果被怨恨蒙蔽了双眼而漠视这一切,那就太不值了;
为什么旁观者苛求受害人宽恕加害人?
宗教(修女)为了神,以神的名义;法律(少管所的女官员)以公正和保护的名义。
为什么神和法律站在罪恶的一方,偏袒罪人?
罪人为什么总是重复罪恶?
因为他们原谅了自己?
池敏说因为受过伤害,所以伤害别人或自己。
不正面伤害就变得越来越懦弱,如同池锡,成为父亲的帮腔和帮凶,面对挫折(失恋)只会哭泣等待别人拯救丧失自救的能力。
勇敢的池敏想要原谅父母的努力都被看作叛逆挑战,从而带来变本加厉地殴打。
因为父母没有认为自己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感激,原谅反而激怒他们,让他们面对自己犯罪的真实,撕下中产阶级光耀和幸福的虚弱假面。
原谅不能改变什么。
上帝和法律对人性的判断是错的。
人的本性也许是善,但是人自出生被家庭和社会塑造打磨,早就扭曲了本性。
对宽恕感恩不仅少年,成年人,甚至亲人也做不到。
也许由于不在乎,漠视生命漠视尊严漠视幸福已经成为习惯。
池敏在如此教育下成长而没有放弃自己,努力学习,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呢?
原谅别人是否能让受害者减轻痛苦?
无论《今天》还是《密阳》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人不是耶稣,死后能复活。
死后不会有明天,所以今天才珍贵,才要珍惜。
爱和恨、委屈、后悔、愤怒、悲伤是人独有的感情,没有这些的是神。
神却不能拯救善人。
至此可以说宽恕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这种圣徒情感属于宗教而非世俗社会。
宗教人士要求宽恕罪人,无非是标榜与神一体。
法律保护恶人却是人为扩大伤害。
但是不宽恕不代表活在仇恨里。
影片最后的回忆告诉我们获得幸福不是因为宽恕罪人,而是因为宽恕自己。
池敏死就是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流着厌恶的父母的血。
她不能宽恕自己怎么能活下去。
最后,我反对死刑不是要当圣母。
因为我担心死刑会使某些罪犯孤注一掷,伤及无辜。
看了那篇关于死刑与犯罪率的文章,我还是不能支持死刑。
感情上,我也希望杀害江歌凶手判死刑。
理智上却不行。
因为刑罚是犯罪的结果而非原因。
犯罪应该从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预防,对罪犯的惩罚就是剥夺自由后用各种手段唤醒他的人性与是非观。
陈世峰动刀时根本不在乎生命,死刑能否警戒像他这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边垂垂老去才出狱的人最后如何?
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失去一切,包括活着的希望。
别说我残忍,别骂我圣母,我只是个凡人。
多想造福人类,却无补天之力。
小乔有勇气演这样一部电影,不担心各种人权宗教组织找麻烦,好样的。
多惠躲进宗教中,逃避关于未婚夫车祸的消息,甚至在修女的说服下为违规驾驶摩托车的未成年人请愿减刑,然而她自己却永远被困在那个出事的雨夜。
她变得麻木了。
后来多惠接受教会的邀请,拍摄一部关于“原谅”的纪录片。
陪在她身边的因为受到父亲家暴而离家出走的女孩智敏,一次又一次地插嘴,让多惠逐渐开始思考“嘴上说出的原谅,真的是原谅了吗?
说出原谅以后,真的就可以得到救赎吗?
”她暂停了纪录片的拍摄,决定面对伤痛,主动去联系导致这一切的未成年犯,却在警察处受到拒绝。
“未成年需要保护,不可以见面,不可以干扰他的人生。
”多方辗转,多惠终于了解到那位未成年犯的状况。
那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管教,回到社会,回到学校,却依旧劣行不止,甚至在和同学发生争执以后,连续数刀把人捅死。
之后,多惠去探望被杀同学的家人,却只看到破败的家中,一位病重的父亲。
当她与那位同为被害者家属的父亲握紧彼此的手的时候,我想此时她心里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想法也消失了。
在电影后半段,多惠有一段痛苦的倾诉。
事情发生后,她的内心悲痛不能自抑,却想着要是为那未成年犯请愿,就能够让更少的人经历像她一样的失去的悲痛,相关者们都能够继续前行,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伤痛。
然而那未成年犯却辜负自己的期望,继续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导致更多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受到伤害。
她感到懊悔,痛苦。
她质问自己,原谅究竟是什么?
对于被害者来说,要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斗争,用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才能说出“原谅”二字?
说出这句话以后,生活就能变好了吗?
那么加害者呢?
他们真的在乎这一句原谅吗?
或者说,这一句原谅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是让内心不再受谴责,可以安稳度日,还是在法庭上作为减刑的依据平淡地说出?
我想,原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有受到伤害的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伤痛怒而发声,也有权利保持沉默。
更深的话,我实在想不出来了。
我也曾经作为受害者与别人倾诉,然而每当别人开解的话落下,我却不得不在心里质疑,她真的了解我的痛苦吗?
还是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说出几句话宽慰我?
为什么她能这么轻易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因此不敢作为一个局外人肆意评判。
然而,现实总是不至于太过凄厉,就像多惠身边有古灵精怪的智敏,我想说伤心事的时候,身边有人愿意听。
或多或少,我们总能被生活善待,只是悲伤太深刻了,麻木的我们难以看到它们了。
韩国人的逻辑很有意思,对待二次碾压和杀人不眨眼的连续杀人犯,竟然要求受害人原谅施暴者,我真是跪了。。。。。。。
这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值得肯定,宁愿以暴制暴,也不放过一个。
首先必须得明白一个客观事实,人性中有绝对无法原谅的部分,所谓的人之恶。
人类之所以繁衍到今天,合作和竞争相辅相成。
在很多极端条件下,必须要通过碾压同类或者异族,才能保证自己基因的延续。
这种碾压包括残杀,强X,侮辱,暴力,等等等。
而这种极端条件很多很多,所以这种恶在人类血液中被一代代继承,或者说,在人类意识形态中,被一代代继承。
客观上来说,若没有这种恶的作用,人类这款基因库也不会繁衍得那么成功和巨大。
但是,客观归客观。
当整个族群的道德意识和宗教意识完全觉醒,并且上升到很大高度时,这种写入人性本能中的“恶”却可以造成巨大的伤害,对于那些“善”的伤害。
其实,片中的女主角,未婚夫被人2次碾压后死亡,她使用圣母般“原谅犯罪者”的方式进行自我催眠。
这可能是一种自我本能的保护,保护自己人格不因为这整件事情的冲击崩溃掉。
但是,自我催眠的下场是什么?
正如片中所述,把本该开刀消炎动手术的山口贴个创可贴,那么伤口表面上看不出来,内里面只会腐烂生蛆,给整个躯体造成巨大的伤害,最后坏死或截肢。
用到人的心理角度,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极有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一生无法痊愈。
人性中的这部分恶是无法被原谅的,因为只有通过施暴者本身的忏悔,用他们自己的善把自己恶给消除掉,那这一个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只是对施暴者和别的善者的意义。
也许这时受害者才能说一句原谅。
若"恶"还存在,受害人的“原谅”,只是助纣为虐。
就如片中那机车少年,杀了女主角的未婚夫,被女主角原谅得到释放,然后因为一句话不合,有马上杀了别的少年。
善者要想自保,不能用“原谅”,而是通过不原谅,把对方施暴行恶的能力,借助法律的途径,监管起来。
同时,这种“恶”的成分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但是受后天成长生活的环境刺激,其个体含量和表现方式差异巨大。
杀人强奸和冷暴力,损人利己的恶性竞争等,通通都算,含量不同而已。
那些看似轻巧的行径,哪怕有在多的冠冕堂皇的漂亮理由,从纯粹的道德层面,都是不可原谅的。
而且其被善消除掉的概率也是极低,片中已经做了统计了,二次犯罪的概率高达7成,更何况生活中的那些龌龊的勾当。
比较有意思的是,韩国社会却有一种强迫症型的原谅情绪...那个修女做着两边不是人的工作,却乐在其中;少年犯监狱的看守人像守护着天使一般守护着那个杀人的恶魔。
他们社会舆论的导向居然是同情施暴者而不是保护受害者。
甚至强迫受害者去“原谅”。
我觉得这个社会是有毛病吧,或者影片片面了,若是客观上如此,我只能把这种强迫症型归为阴谋论了。
阴谋论无处不在的,男权思维对女性的婚姻压迫是阴谋,中国儿童精英教育也是个天大的阴谋。
所有阴谋论都有一个共性,少部分有文化的流氓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洗脑的方式带领一大批走狗奴役善良懦弱的人,并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思潮。
以此得出韩国的这个“原谅罪犯”社会强迫症,其背后的黑手很有可能是那些自己后代中有罪犯的当权者和有黑历史却坐高位的人。
他们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万幸,文化渊源流长的华夏大地,讲究杀人偿命这门手艺的中华民族,还没被这类阴谋论洗坏脑子。
最后来比较一下韩国的宋慧乔和中的范冰冰。
都是两国的一线明星,论长相,各自在纯美和艳美这两大不同领域做到了登峰造极,这点打平。
从年龄上来说,两人也都是刚满30岁的成熟女性,都处于女演员最最黄金的年纪。
同时都在经历从一个偶像明星到实力演员的转型过程。
她们选择了同一条道路,即文艺片。
《二次曝光》我还没看,但是范爷和李玉之前合作的《苹果》和《观音山》都看过了,就说与《今天》相比吧,感觉韩国导演李廷香的视角要比李玉更广些。
前者是在深刻揭露人性的普遍性一面,后者专注挖掘比较少见的一部分极端情况。
所以从观众角度来说,肯定是前者的接受度大一些,我个人也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可前者。
伟大的艺术家,就是要能创造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
从表演角度来说,首先得肯定两位女演员的优秀和努力。
但我真担心美丽成了范爷的障碍。
她太美丽了,美丽得容易让人出戏,李玉戏里的角色,有时不需要那么锋利的美丽。
她的美像一把刀,把本该承载故事的角色应该表现出的故事情境,给破坏掉了。
宋慧乔的颜其实是走偏锋的,多一点就俗了,少一点就淡了。
她的面容,保留了很多传统东方人所喜爱的审美特征-纯和善,并精致化。
所以怎么看着都舒服,舒服感排在惊艳感之前。
她洒在人堆里,绝对不起眼。
但是看第二眼的时候,就容易把人的魂给勾了。
所以这种面孔简直是文艺片的梦寐的主角脸孔啊,看似平凡——能入戏。
第二眼的勾魂——可以当主角。
不过两位都很美丽,两位都很努力,两位都有很多很多的粉丝,两位的未来都能用演技,证明自己的天后身份。
这是刚看完电影情绪抽离不出来的不靠谱说说,不能称作影评。
分割线君看完的时候想起韩剧里一句矫情的台词,“想跟这个世界说很多话,可是除了哭什么也说不出来”,却十分贴合在这部电影时的十分堵的心境。
苦难找上的人,往往很多是原本对世界怀有善意,懂得感受美好的人,在电影里的两个人身上都有体现,池敏和那个不愿意原谅受害者的母亲。
因此观众容易产生为什么是他们!
?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苦难?
悲剧不会因为你是主角所以理所应当就要受到更多的同情,现实是,苦难来临的时候,往往质问是最无力的。
回到主题上,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今天》不是以“原谅”为主题的最好的电影,因为加入了不少抒情的元素,为了更好的打动观众。
对比《步履不停》里,同样的桥段,虽然主题不同,但《步履不停》更忍隐,也更写实,不人为的进行戏剧性的加工,更像把生活本身还原到你面前。
《今天》的处理更显性,当然也更具煽动性,于是应该许多观者和我一样,看完堵得慌了,难受了,拧巴了,傻乎乎的来写影评了= =。
乔妹饰演的多慧在教会信仰的灌输下,可以说是天真的选择了原谅,于是给谋杀了未婚夫的少年犯写了减免书,也以拍摄和她一样选择原谅的受害者纪录片作为行动,去实践她的信念。
当时的多慧,是信仰那些“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的智慧语,和别人劝你别生气时说的”生气是把别人的错用来惩戒“自己时一个套路的话。
很多人相信了(包括正在打字的小女....),以为宽恕是正途,是光明大道,是能活下去的唯一方式。
可话和大道理都是冷冰冰的,不会没有试炼,没有动摇,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是省油的灯,不会因为你以善意去揣度它,就真的为你呈现犯罪之人都会安心忏悔痛苦,跪求原谅的正义一面。
于是影片里安排了第一个试炼者,池敏,被父母殴打长大的孩子,为所恨的人是自己的亲人而痛苦,注意,她的痛苦不是因为苦难使她需要去仇恨别人,而是因为她必须仇恨的是她原本该爱以及施与她爱的人,于是这恨里带着点主动想原谅的矛盾情绪,也带着一丝无奈和绝望。
对于父母与孩子的观念不同,池敏与多慧每一次的争持说的话,几乎都是赤裸裸的揭开多慧以”宽容“的表象为自己打造的乌龟壳。
第二个试炼,是多慧得知她原谅的那个少年犯,不仅没有在她预料中的,开始改过自新过着新生活,而是再次杀了人,也曾经企图杀了自己的母亲。
这件事让多慧原本信仰的”宽恕观念“土崩瓦解,于是她在自责的情况下,险些自杀成功。
而她后来质问修女的话简直是对自己一针见血的概括”原本要手术的人,给包了一层纱布怎么就说是治疗了?
“没有了解真相的,盲目被灌输意识的原谅,治愈不了痛苦。
当然,也不似多慧劝说池敏的,”如果原谅不了,也不要去怨恨“,如此欠缺说服力的话,她自己在得知真相的逐渐的挣扎中体会到了。
或许仇恨是迈不过的一坎,它无关乎值不值得原谅这件事,遭遇痛苦的时候,首先流淌出来的灰色负面情绪,是需要一个出口和流向的,仇恨正是,不管是转接他人,还是反施加在施与你仇恨的人身上,它都是必经的一个过程,太少的人在没有经历仇恨的时候,直接跳过走到了原谅,智者渡已就十分不易了,圣者能有几个?
那位受害者的母亲或许点破了一些,她对多慧说,原谅并不是消除仇恨,而是把仇恨推到心的一边。
简而言之,仇恨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谁都不要做伪善者,让时间来定夺。
所幸这部电影好在,并没有非常自负的,直接以上帝的视角告诉你是否应该原谅这个命题的答案。
虽然多慧完成了那部纪录片,她以后的日子也不会立刻斩断痛楚,宽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没有见到那位少年犯,一切还未必有定论。
镜头给了多慧最后挣扎的脸,或许就是揭晓了生活就是熬,仇恨与否,宽恕与否,死不了,就挣扎着继续活,熬出了头,或者答案自然就浮出来。
说个题外话,有人说影片里参了许多多慧未婚夫和她回忆的片段,闪来闪去的很混乱。
在我看来,并没有打乱影片的节奏,反而,从多慧的视角看来,痛苦无法解脱的原因之一是,这个死去的爱的人,他曾经这样走入你的生命,势必不会因为死亡就彻底从你生活里拔除,他,连带他和你的回忆,会不断跳闪,成为你挣扎的一部分。
因为有很多想说,暂且不表。
宗教有时候只是一个过渡的借口。并非救赎。无关善良。
女导演才有的细腻 || 刚开始,以为是说教,但是之后徐徐展开的关于“原谅”的叩问,却很是合我心意!|| 宋慧乔演得不错 || 池敏这孩子真是让人心疼得紧,借着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真是让人恶心!
整个片完了还是无法一睹少年犯的真面目,那女孩被打的很惨啊,挺压抑的剧情
信“命”信“上帝”的人都是生活的弱者。
不是所有的错都可以被原谅的。。
”原谅并不是要消除仇恨,而是把仇恨推向心的边缘“关于“原谅”的一部电影,女导演李廷香时隔9年力作。(用怎样的语言记录都是乏味的,如果你心里期盼原谅一个人,或者祈求别人的原谅,就看看吧)
我也是 无法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才是最令人不安的事。
挺好的题材啊,可惜全片的说教和刻意实在有点索然无味,另外棒子国女星就是能哭,跟韩剧一模一样。。。
自然联想到同类题材的《密阳》,这部还是略逊于前者。关于原谅和救赎不是上帝神灵就可以救助的,而是内心一场艰难的战斗。
让自己这么憋屈,何必呢?
思考力也就基本合格的本科大学生水平。表现力不够,说教来凑,而多数的说教根本没有在点子上。嫩得很。极其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思想。5
撞了人想逃跑或者干脆杀人灭口的人渣真的不值得原谅
我始终相信正义应当得到伸张,错误必须付出代价!如果犯下的错误被受害者原谅,那么就应该感恩戴德!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除了一堆的说教没有任何感觉——
对原谅怀疑的讨论逐渐展开,乔妹演技越来越好了
只可惜没有“如果”!
这个荒诞怪异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渴望被理解,等待一场原谅,不知道什么才是对错。迷茫而挣扎着。
是个沉重且值得思考的的话题,但是没有把我带入电影
原谅 自我救赎 喜欢池敏 倔强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