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过,不是世界上灾难越来越多,而是传媒越来越发达,速度快,覆盖广,受众了解灾难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科技越发展,人类冒的险越多,受到灾难影响的机率也就更大。
但是,有一点我会深深相信,自然不是那么easy going的。
对我而言,我的上帝就是地球,就是自然,他微笑随意玩弄自己的把戏,面对坚强、战而不垮的人类,听着我们的恸哭抑或欢笑,看着我们自我陶醉地相信“人定胜天”。
当环保主义者在街头,在海边,在商场大声宣传“救救我们的地球吧!
”的时候,可曾想到,地球是不需要我们,人类,来拯救的,人类需要拯救的只有自己。
不用担心,人类可以尽我们所能地在地球上想干嘛干嘛,如同地球也在想干嘛就干嘛似的,如果他不喜欢,自然会找到办法解决。
也许,有那么一点可能,人类能够尽可能地在自然的游戏中苟延残喘地活下来,然后再次繁荣,准备投入下一次游戏。
而不是像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等科学家们估计的恐龙灭绝一样,一下子在地球上销声匿迹。
能逃否?
我们要用有限的科学技术力量弄出成千上万的宇宙飞船,逃往其他星球,或者在外太空漂泊,一代又一代,继续繁衍。
看到么?
他又在笑,逃吧逃吧,无论怎样,这是他的游戏,只能是他的游戏,我们只是陪着他玩儿,做主的从来不是我们。
我好奇,他的一次又一次游戏后,下次让我们惊恐哭泣悲哀心碎的游戏是什么,the Day After Tomorrow, the Earth will Let Us Know。
PS:相对来说,我喜欢一些美国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无力感,和无力感后那么一丁点的希望,仿佛第二次游戏开始前的音乐响起。
看看吧,不能说是我力荐的电影,但是,科幻的情节常常就是我们的明天。
我高三是加地理的,也很喜欢地理方面的东西,一直想看《后天〉。
今天终于看了。
很精彩,让我越发担心起全球的环境来。
想到这是美国拍的,可他自己却不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真是不知他们怎么想的,就和影片中的那个副总统一样,要等到看到那么严重的后果才能领悟。
希望美国不只是在电影里明白,也能真正明白,这毕竟是全人类的事情。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面对自然时,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第三世界的穷国们却收容的他。
放远看,追求什么利益,追求什么我强你强,追求什么。。。
很多的很多,退出一步看,却都是那么的渺小和没有意义,那我们又何必要为这么些没意义的事情自我毁灭呢?
人类阿,反省一下吧!!
我们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我们是为了活着才去吃饭的。
我们要为了自己,为了国人,为了全世界,为了全人类,为了后辈们,为了子子孙孙,好好的活。
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影片大部分还是很好的,只是不知怎的,也许是导演自己也没法收场了,那风暴消失的也太莫名了。
好像到了结尾,影片不是为了讲风暴,不是为了讲气候,而是“终于找到儿子了”!
可能是以点盖面吧。
认为片中图书馆的那段加得特别好,在这中间,人们为了活着,而一定要烧掉很多书,有一段为了烧哪些书而争论的,很多书在那一刻就成了无意义的,特别是法律。。
呵呵,很嘈。
那些思想类的,是让我们净化思想的,是让我们去阅读去思考的,不是让我们摆放着、收藏着,等着掉灰的。
让我想起很多灾难片,有些只是为了商业,而有些则真的是可以让人们去反省的。
喜欢后天希望《后天〉不要来临!。。。
大自然发起怒来真的很可怕,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真的是好面小,好不堪一击,大自然只怕喘几口粗气人类就受不了了,所以爱护自然人人有责,这关系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要等真的后天来到了在后悔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把地球保护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更好的延续下去,把人类文明发扬光大。
震撼。
绝对震撼!
《后天》不愧是灾难片特技之王。
即使看的时候吃着热腾腾的泡面,还是忍不住冰彻骨的发抖。
冰川溶化后翻腾的大海,几乎把整个洛杉矶都撕裂殆尽的飓风,整个城市瞬间变成断壁残垣,狂涌入纽约市的滔天巨浪,还有最后的万里冰封。
大自然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类破坏的环境平衡恢复到另一个平衡点。
飓风,海啸,暴雪,冰雹…. Roland Emmerich调动了各种水的武器,将世界翻腾了一遍。
比起太阳风暴,生活武器,病毒等其他地球毁灭方式,《后天》算是彻底把最怕水的我给吓煞了。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理智挑剔一下。
地球变暖导致冰山融化,从而影响大洋水盐平衡,导致洋流的热循环紊乱,强大的对流导致海啸,飓风,大暴雪等。
比起其他灾难片,《后天》的科学原理依据还是很严谨得。
但是关于飓风从对流层吸收了强冷空气导致北部地区被瞬间冰封的解释还是略显牵强。
就我所仅知的一点科普知识来说,对流层的空气压力仅为地面空气压力的约十分之一,当空气从对流层下降到地面,空气的压力增大,体积减小。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空气在体积减小的过程中会释放能量,致使空气温度升高。
那么,被飓风吸收的零下100摄氏度的强冷空气到达地面后,最低温度也就在零度左右。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冰封的效果。
当然,一开始Jack就说了,现在一切的气候模型都不起作用了。
许是这个原因吧,所以各种气压,热力等都紊乱了,所以才会冰封。
好了。
我确实挑剔了,因为冰封的效果拍出来真的很震撼。
PS: The day after tomorrow真的该翻成“明天之后”的,“后天”的翻译太楞,太白话,也没警示作用。
直接翻成“后天”只是浪费了汉语的博大精深,意味深长之精华了。
我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看一下这部片子的。
不是因为情节、制作、画面怎样,单单是因为它本身宣扬的主题。
05年的自然灾害突然变得多起来,总是让我很容易就想到这部片子。
去看一看,哪怕看过之后能对你有一个短期的影响,那也是好的。
保护我们的地球,一点一滴做起。
被“灾难片”这个破称谓蒙蔽了,【后天】与现在的灾难片比都能算内涵到爆的电影了。
灾难来临时,人类各种不同的反应才是最好看的,灾难本身刮风打雷下雨有什么好看的?
在中段最窒息的时刻,还会有烧书的争论与“大量美国人‘非法入境’墨西哥”这样俏皮的桥段,商业片导演果然对节奏的把握有一手,也很用心。
一般这种片,最后爸爸找到儿子,然后救援赶到,再给个一行人登机离开的镜头就算结束了。
这片救援队回程时特意给了其他爬上大楼顶部的生还者们一个远景,说明纽约并不是只有主角他儿子这几个人活着,还有其他人和他儿子一样在灾难中抗争、坚持,主题一下升华了,赞!
2004年上映的《后天》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灾难片,是灾难片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21世纪前十年里灾难片中的NO.1。
《后天》中有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反向预言,包括温室效应竟然导致北半球进入冰期,发生灾难时美国人竟然往墨西哥反向移民等。
这些预言有的现在看来已成为现实,而有的则正为我们敲响着警钟。
一、艾默里奇的灾难片罗兰·艾默里奇是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以擅长拍摄科幻灾难片而著名。
从1996年到2009年,艾默里奇导演了《独立日》、《哥斯拉》、《后天》、《史前一万年》、《2012》等众多知名的灾难大片。
不过,在《2012》之后,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口碑都有所下滑,直到去年上映的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才重新获得了豆瓣7.5分以上的评分。
雪夜之前也写过关于《决战中途岛》的影评,只是觉得该片并没有把中途岛海战中美日双方的博弈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地球的自我调节
《后天》讲述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两极冰川大量融化,阻断了温盐环流,使得高纬度地区气温下降,引发全球气候异常……最终,地球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冰期。
影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其描述的灾难并非虚构,温盐环流中断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在地球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一万多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2800年前,是第四纪冰期结束后,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
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而且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
新仙女木事件就是由于地球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造成了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融化,大量冰冷的淡水注入海洋,阻止了北大西洋温盐环流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造成高纬度地区气温率先下降,使得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逐渐扩张。
在冰盖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冰雪大量反射太阳光造成地球对太阳能的吸收能力下降,引起地球进一步降温。
《后天》将地球气候可能要数百年时间发生的变化,集中在了数日之内,使得电影异常震撼,让人们重视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影响。
三、震撼的灾难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后天》中所呈现的温室效应引发的自然灾害。
砖头大的冰雹:
巨型龙卷风:
数十米的海啸:
极端的低温:
发达的美国向毒枭横行的墨西哥逃难(幸好那时候还没有川普造的墙):
也许,我们能够确定明天地球上不会发生这样的灾难,但谁又能保证并不遥远的后天也同样安全呢?
毕竟,灾难离我们从来不远,全人类目前还正在遭受着新冠病毒的威胁;而且,人类活动已经加速了全球环境变化,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后天》中的灾难变为现实。
大灾面前,怎么书写对爱的诠释:父子之情:I made a promise to my son. I'll keep it.父亲带着对儿子的承诺的不顾一切爱情:Sam&Laura,从小心翼翼的暗恋到共患难直至二人心意明了的顺水推舟,一次一次Sam为爱的勇往直前兄弟之情:Jack救子心切,兄弟的仗义同行,兄弟情义尽在不言中。
Frank舍身救友更是把兄弟之情推向了最高潮 博士们的坚守阵地,视死如归医生的强烈责任感,不放弃,不剥夺任何一个哪怕一个垂死病人生存的权利大爱无边,大爱无疆
《后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灾难片作品,也是很多人的灾难片启蒙电影。
我第一次看《后天》的时候是在初中的观影课上。
每次只能看四十五分钟,看了好几次才把一部电影看完了,但《后天》带给我的精神震撼,不亚于在我心里掀起一场八级地震。
影片讲的主要是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导致地球再次陷入了冰河世纪那样的灾难。
影片的叙述主要从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美国气候学家杰克与美国当局迂回周旋,想要让世界明白气候灾难即将来临。
另一条线是杰克的儿子山姆,他被困于曼哈顿的图书馆里。
一条线展现的是美国政府高层对于灾难的忽视,一条线展现的是普通人在自然灾害下的挣扎。
被困图书馆的一行人,只能靠着烧书来取暖。
很窘迫,很无奈,在人的生命安全被严重威胁的时候,尽管里面的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极为珍贵的藏书,都需要被揉成团塞进衣服里创造保温层,都需要被燃烧来取暖,都需要为生命让路。
电影里有一幕很有意思,美国人正因为灾难气候不断跨越边境逃生墨西哥,但电视上报道的却是墨西哥人不断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明明百姓的生命安全都没有办法保证,政客们却依然想维持社会的稳定,极具讽刺意味。
而所有灾难片都是这样,人命如草芥般一波接一波被收割。
灾难面前,人都像是大海里划水的一只蚂蚁,翻涌的几个泡沫就足以致命。
云雨冰雹直击大地,通往天际的龙卷风席卷城市,滔天的海水漫过自由女神像。
大自然的怒火和咆哮宛如神明的诅咒,诅咒不听告诫的人类,以生命为代价赎罪。
事实上,不管自然灾害怎么发生,气候怎么变化地球都在那里。
地球刚诞生之初,地表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
39亿年前,地表积存大量的水,慢慢组成海洋,地表温度降低,冷却到了70摄氏度。
7.5亿年前, 地球上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大量的火山喷发,短短数千年,地球温度骤降,跌至零下50摄氏度。
在6.5亿年前,整个地球被3000多米高的冰川覆盖。
6.35亿年前, 火山从冰层冲出,地球温度开始升高,冰层开始融化。
6500万年前, 小行星撞地球,地表温度升至275摄氏度。
4万年前,欧洲进入冰河世纪,2500米高的冰墙以每天30mm速度在整个北半球蔓延。
一万四千年前,冰河世纪结束,地球的气候逐渐变成今天这样。
不管气候怎么变,自然怎么变,地球是不会毁灭的,被毁灭的也只有人类。
而人类所要做的只是保护最适宜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仅此而已。
昨天的我们指望今天,今天的我们把希望留给明天,明天的我们看见冰封的自由女神像竟然在向我们挥手,到了后天,地球上就万籁俱寂,人踪悉灭了。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但依旧能展现自身的光芒,人性的光芒,勇气的光芒,精神的光芒。
影片的叙事结构我挺喜欢的,娓娓道来,没有很多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大戏份,更多的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剧情里,过度的更加自然,虽然特效场面没有占据影片的主旋律,但每一次的呈现,都是恰当好处,四两拨千金的效果,震撼无比,是的,哪怕是2024年看过多数科幻片的我,依旧觉得震撼,仿佛比《2012》还来得强烈,虽然这部忘得差不多了。
而且其中融入了很多细节和科学依旧,更加写实的描述这场世界级的大灾难。
唯一觉得差点意思的就是剧中的都是好人,这样做的好处是焦点都能更集中的放在自然灾害上,没有这么多的抓马戏份,但坏处就是人物剧情上略显单薄了一点,普普通通规规矩矩,跟剧情上好像没有太多深刻的互动,没有做到强强联合,因为人类解决不了灾害,只能是灾害的剧情在一枝独秀,而人类在自己玩。
如果再展现多一点人性的黑暗面,或许更能跟灾害剧情呼应上,毕竟法律秩序消失的情况下,黑暗面才会浮出水面,而当法律秩序一切恢复正常的时候,黑暗面又该何去何从。
这种类型的片子看的是真爽,深知自己的渺小,但依旧能绽放自身的伟大。
ps.看到弹幕才发现神秘客居然是《源代码》的主角,我的天哪,初中看到这部影片的震撼对我来说不比这部片小,原来是老熟人了。
一般
2 只有故事没有特效还可以说是钱不够(当然没有钱和特效一样可以做出好电影),只有特效没有故事那实在是太糟糕了。这部灾难片它讲了什么?我觉得它真的只有一幕幕灾难来袭时的生动画面,用PS能否做出来同等意味同样惟妙惟肖的动画或大场面的电影呢?如果你把它的故事抽去,它是不是更像一个吓唬人的大灾难宣传片?嗯,或者一个警示意味的伪纪录片?2004年的特效可能确实是不错的,但这个故事套不套在灾难片,套不套在这样大场面的电影里都是没有区别的,电影最不可取的地方就是从开头的大格局过渡到了结尾的小格局。你来这么一出父子团圆的戏码,但人类在这大灾难面前何止一对团圆一对生离死别,搞这些玩意?我觉得玷污了大灾难的设定,格局越搞越小,并没有多震撼的感觉可言。
一种警告
拖了好多年= =、、、
现在看来挺无聊的
没得啥子意思
RMVB
竟然没标过。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去电影院看的。印象非常深刻。
看完就一个问题,daddy的帐篷哪里有买?比帝国大厦的玻璃还抗冻。
比2012好
灾难面前,最重要的是活下去。还有就是刺激的体验。
相当相当一般的一部悲观主义科幻片。没有什么亮点,画面还行,表演一般,情节很差。
对这类电影没什么感觉
灾难片只能赢在对末日场景的构造上。故事情节也就相对较弱。对NY的冰川场景设定体现了好莱坞的强势,至于那些什么警世的道理也不用多说了。
场景赞~灾难下人类的挣扎、拼搏,父亲的不放弃,各种巧妙的想法和自救以及惨痛的代价。
面对科学家的提醒,政府都一个尿性
冲着小J看的,很棒的灾难片,警示世人保护环境!好遗憾没在大荧幕观看
有这么好吗?羊群效应。
7.6分,很难不拿来跟《流浪地球》比较。不是要黑《流浪地球》,《后天》也就比《流浪地球》略强,但它比后者早拍出十几年。《后天》在imdb上也就6.4分,可见美国观众的严格、谦虚。国产好电影自然要鼓励,但《流浪地球》在豆瓣上已经被捧杀,一群看科幻片十部都不到的人整天吹嘘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片,难道不害臊吗?就算国产科幻片还有进步空间,这一下也被《流浪地球》封顶了,导演们只要拍成《流浪地球》的水平就可以封神了。国产电影毁于自大、肤浅、小富即安。
理论行不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