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卫导演执导的《孔雀》片长136分钟,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提名。
记者对女主角张静初的采访,她说“《孔雀》只不过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外壳,却有着表现主义的内核。
”摄影师出身的顾长卫导演凭借超人的镜头表现力,让影片不仅重现了一个时代的轮廓面貌,更有对生活细节的精细雕琢,使得影片具有一定的怀旧色彩,为影片奠定了感伤凄美的感情基调。
影片对“做西红柿酱”,“压蜂窝煤”之类的片段描写,全家用黄泥制作皮蛋,做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砖瓦结构的简陋幼儿园,老师挨个给小朋友擦屁股,木头镜框等等,强烈地烘托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图景,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有人将其喻为“新世纪第一部厚重的平民史诗”。
然而导演的理想主义和风格化的表现手段,又使得影片在阐释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成长痛苦的主题诉求时以诗化的形式去彰显。
这是一部典型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文艺片,影片通过意蕴丰富的道具,如姐姐的降落伞,哥哥的向日葵等来表明理想主义的破灭、成长付出的代价,这些情节若以写实主义的角度来看都太过张扬甚至虚假,但当作象征的符号来解读也就不再觉得突兀。
跟姐姐相关联的还有一个特别人物,就是文工团的弹手风琴的老演员。
他怀才不遇,只有姐姐来听他弹琴,他也只有在姐姐面前才有机会表演,在表演时,才能够满足内心的价值,跳朝鲜舞的时候,老人无比快乐,那是他孔雀开屏的时候,可惜旁人异样的眼光让老人迅速回到现实,压抑是那个时代在老人身上的悲剧表现。
影片从另一个侧面展示现实世界的残酷无情。
故事始于对一个冷色覆盖的小镇的真实描述。
清晨的烟笼罩着寂静的小镇,狭窄的街道上行走着稀疏的行人,偶尔一串铃声打破时空的沉寂,陈旧的楼宇和灰蒙蒙的天空似乎永恒地存在着。
冷冷的色彩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单调而反复。
若不是街道两边突兀的水泥电线杆以及它们支撑起的那条字迹模糊的宣传横幅:“消灭蚊蝇,人人有责”,会使人误以为这是一幅中世纪退色的油画,洗尽铅华,只留下最简单的元素构成了最质朴的画面。
在影片中,导演顾长卫把这样的天空给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
兄妹三人的青春记忆便在这片天空下娓娓道来。
这种记忆是属于私人的,它被深深地掩藏在记忆创造者即回忆拥有者内心最柔情的角落。
他或她是不会随便地将它们展现给别人看的,正如严冬的孔雀不会轻易地开屏一样。
因为展示亮丽青春色彩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彻底裸露。
这种裸露近似于对自己的苛刻惩罚,其痛苦程度不亚于对肉体的严刑拷打。
所以,孔雀选择了在众人离开之后,哗的一声,开屏了。
(一) 关于压抑与释放的探讨这部影片展现了众多的压抑画面,正是这种对压抑的刻画以及面对压抑时的被动的释放,使支离破碎的情节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青春历史。
其中,这种释放从狭义上理解,可以解释为个人压抑到某种程度之后被动无奈、挣扎中的释放;结合时代背景,从广义上看,可以理解为大众集体情绪的天然释放。
哥哥是一家人中受压抑最少的人,智障是他天然的自我保护屏障。
父母给了他更多的关爱,相比而言,父母对他的爱更为直接可感。
在父母的安排下,他更换着一个又一个舒适的工作;在物资缺乏的年代,父母分给他比弟弟妹妹更多的糖块,而他却用糖块去喂鹅,这一切都被敏感的弟弟看在眼里;他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全家人都要为他“保驾护航”,父母扶着车,弟弟妹妹拿蒲扇和茶水跟在他后面,随时准备好为他“服务”;就连去澡堂洗澡,他都享受着让弟弟帮他脱衣服的“特权”;而当他受惊吓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的时候,弟弟赤裸的身子(仅穿一条裤衩)在寒冷的大冬天里,奔跑着去寻找救助。
父母为哥哥安排了所有,而他顺从地接收了所有安排。
如果他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或许会感觉到一切都被安排的无奈与非自由,从而感到压抑。
可是,导演安排他充当一个智障角色,让他感受不到压抑或者他很少能够感受到。
他唯一做的一件有稍许“释放”色彩的事情是求爱被拒绝后,精神恍惚,把师傅关进了冷库里,丢了饭碗。
之后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又有了一份新的工作和一个乡下瘸腿姑娘。
“索爱”失利并没有给他很大打击,与弟弟妹妹受到的创伤相比,他受到的打击可以忽略不计。
姐姐(注:弟弟的姐姐,哥哥的妹妹)不安于平凡的生活,却找不到通往不平凡的生活的途径。
这注定了她会受到很多挫折与压抑,当然,这种压抑终止于她开始安于平凡生活之时。
妈妈为了给姐姐谋得一份在幼儿园的工作,都快踏平了幼儿园所长家的门槛,而她始终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反抗着父母的安排,结果这种漫不经心导致了她摔了人家的孩子,丢了工作。
于是,她不得不去做更无聊而且比在幼儿园辛苦得多的工作。
在累得躺在地上,动都不想动的时候,她看到了自由的降落伞从天而降,还看到了一位说着普通话的年轻英俊的伞兵,这个时候,她轻易地爱上了有关降落伞的一切。
她积极为当上伞兵的梦想谋划着,如果成功了,她可能同样平凡,不会如同她想象中幸福。
可是她终究没能当上伞兵,于是当一名伞兵成了她最美好幸福的想象,并且她的诸多“怪异”行为都是与当伞兵的梦想有关。
比如自制了一个降落伞,把它捆绑在自行车后面,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享受从天而降的欢愉,此时她是快乐的,如同当上了伞兵一样。
比如为了取回降落伞,在被视为小混混的果子面前,脱下了裤子,她把降落伞视作比她的贞操更为重要的东西,这给人很大的震撼。
这里的降落伞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了,它被升华为所有梦想的寄托物与承载者。
对她打击最大的是当伞兵的梦想的彻底幻灭。
这至少是表象上她的压抑的最大来源。
之后她进行了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嫁给了一个领导的司机,他的年龄比她大很多。
这段婚姻带有不少功利色彩,姐姐以帮她找个新工作为条件,当那位年纪很大的男人带有几分自信地说“不管怎样,咱也是领导的司机,求领导办一个事,应该没啥问题”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很心酸:一个对爱和梦想那么执着的女孩子,就这样,慢慢地开始放弃自己的坚持了。
我在姐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无奈,曾经自己也是那么地倔强,义无反顾的坚持,原本以为会有回报。
可命运还是被残酷地挂在一根很尴尬的琴弦上,在弹奏出来的每个音符里头顶的那片蓝天如同一面巨大的玻璃镜瞬时化为无数颗亮晶晶的碎片,纷纷扬扬,从天而降,我在地面傻傻的仰望,不管是否会被刺伤。
终究一切都成为了过往,回忆起来不再泪流满面。
残存的只是无奈。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类似的经历时,仿佛又回到了记忆的根源,只是这次却清醒得如同看透六十岁时的杜拉斯脸上的条条皱纹。
无爱且充满功利性的婚姻并没有减轻姐姐的压抑,婚姻的告终了。
当她拎着沉重的行李箱回到她长大的地方时,两根乌黑的麻花辫丢失了。
我看到一个女孩子成长为女人的过程,对姐姐而言,这种过程或许带着几分累累伤痕。
某天当姐姐和弟弟拎着菜篮子上街买菜的时候,在破落的街道对面,她看到了当初那个军官。
和降落伞一样,军官是她梦想的承载者。
当初英俊潇洒的军官,现在变得跟农民没有两样,在商店门口啃着包子,毫无潇洒可言,甚至带有几分猥琐。
当他的妻子从商店里拎着锅和草纸出走出来的时候,我忽然感到几分眼熟,但想不出来在哪里见过她。
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她就是当初参加伞兵报名的胖姑娘的姐姐。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姐姐落选,胖姑娘却被选上的原因。
当初严辞拒绝给姐姐开后门的军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不想以道德的标准或者是人性的缺点来谈论此事。
我只能往好的方面想,也只能感叹到命运的戏剧性了。
看到如此般的军官,姐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
在街角卖蔬菜的小摊上,姐姐痛哭起来,这对她而言是一次最大的也是最彻底的释放。
军官的样子就如同她的梦想的样子,她第一次看清楚了自己的梦想的样子:竟是如此狼狈不堪。
从此以后,她的梦想彻底完结了,她可以安静地开始她甘于平凡的生活了。
后来她嫁了人,生了女儿,走上正常人的生活轨道。
弟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他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爱,父母把几乎所有的关爱都给了智障的哥哥。
在家里弟弟是个安静的角色,那时候的他沉默地像个影子,很乖:哥哥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拿着蒲扇和擦汗毛巾跟在后面;洗澡的时候如此弱小的他帮如此庞大的哥哥脱衣服;在姐姐需要用钱的时候把所有钱都借给了姐姐……父母对哥哥所有的好,都构成了压抑他的元素。
长期被忽视导致他成为一个沉默的敏感的少年。
他作业本中画的裸体女画被父亲发现之后,老实巴交的父亲大动肝火,那种歇斯底里地咒骂让人很费解。
其实那张画很普通,没有任何情色色彩可言,只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而已,并且这种好奇没有给其他人带来任何干扰和伤害。
父亲年轻的时候也会有过这样的想象,很正常。
可是父亲的发怒真的令人很害怕。
结合那个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感觉到父亲的歇斯底里的真正原因:被束缚得太久太深了,有一种非对即错的信念。
既然画异性裸体画是不对的,那么就是错的。
或许父亲就是这样理解的。
弟弟的释放是彻底的也是触目惊心的。
在学校,他把伞尖扎进了哥哥的腿里面,那是敏感的他挽回自尊的一种方式;后来,他选择了出走,去寻找彻底的释放。
在外面的日子里,他没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几年过后,他回来了,如同姐姐离婚后回家一样,他带回了一个年纪不小的女人和那个女人的孩子。
那个女人在舞厅唱歌,弟弟不工作了,帮她煮饭带孩子。
这种由敏感的自尊心极强的少年变成一个心甘情愿被女人养着的男人的转变很令人惊讶。
这就是弟弟的释放的最后归途。
正如姐姐在街角大哭一场,然后安心结婚生子一样。
关于他出走在外的故事,我们只能想象,但是可以感觉到,一定吃过很多苦,磨平了所有的棱角。
我认为影片中受压抑最多的人是爸爸妈妈,尽管对他们的压抑描写地最少。
作为父母亲,他们孩子的所有的遭遇都构成了对他们的压抑。
首先,智障的大儿子,是父母永远的心病,他们想永远照顾着他。
可是智障的大儿子的那句“你总不能照顾我一辈子吧,你死了以后谁管我”提醒了妈妈,她没有能力照顾儿子一辈子。
其次,姐姐的倔强与反抗以及她的遭遇,都让父母担心着。
姐姐在幼儿园摔了人家的孩子后,妈妈卑躬屈膝地给孩子家长道歉,那种委屈是没法说给别人听的。
再次,沉默的弟弟的出走,给这个与原本就不太幸福的家庭(至少影片中极少出现他们幸福的画面)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后,就连老天都跟他们作对,辛辛苦苦堆起来的煤球转眼间都被大雨冲走了,只剩一地污水。
然而他们却是释放最少的人。
或许,他们如同他们孩子那般年纪时,也有过彻底的酣畅淋漓的释放。
从那以后,他们便有了坚强的抵抗释放的因子,沉默着不说话。
(二) 关于真实和虚幻的游移作为一个观众,或者说是一个独立于影片中的人物的旁观者,我们更多地看到故事真实的样子。
而身处故事中的主人公却看不到故事的真相,他们生存于某种虚幻中。
哥哥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他的痛苦最少。
这与他很少虚幻即胡思乱想有关。
被女工陶美铃拒绝后,他再也没有对人家心存幻想过,在床上躺了半天便又开心起来。
后来,安心地跟一个乡下瘸姑娘有滋有味地过日子。
姐姐当伞兵的梦想彻底破碎之后,她自缝了一个降落伞,系在自行车后面,在大街上体验当伞兵的感觉。
这是一种对当伞兵的虚幻,她想借此来缓解未当上伞兵之痛,结果却让自己更深地陷入这种痛苦之中。
多年之后,在大街上遇到那个军官的时候,她傻傻地跑过去跟人家说,我刚才还和俺弟弟说,你会永远爱着我。
其实,军官当初根本就没记住她。
比她更傻地问:“您,您贵姓?
”这次真实和虚幻的冲突让她彻底醒悟过来,不再心存幻想,于是她的青春故事就结束了。
弟弟青春注定是青涩的,被人忽视的。
下雨天胖胖的憨憨的哥哥给他送伞了,他涨红了脸不承认是他哥哥,在他幻想中,他哥哥应该是个威武潇洒的人,有体面的工作,能给他带来足够面子的人。
于是在一个大晴天,他让果子(其实从外表上看,果子还是一表人才的)装扮成警察,去给他送伞,从而满足他的虚荣心。
可是这种谎言被识破了,他遭到群体的抛弃。
这时候还有一个女孩子没有给他冷眼,如果这个女孩对他是真诚友善的话,或许他又会回到集体。
但恰恰是这个女孩伤他最深,原来人家只是可怜他。
他仅存的一点点自尊也没有了。
这种真实的存在与虚幻的想象之间的冲突,让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
这种冲突越大,即期望值越大,梦想就被粉碎得越彻底,从而让人物回归到现实。
待到尘埃落定,能坦然面对一段往事的时候,青春就结束了。
(三) 关于青春、爱情和梦想的宿命故事个人命运在时代潮流面前总是那么地不堪一击。
导演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抗争徒劳,服从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的观念。
无条件服从的人总是得到最多,受伤最少,比如傻傻的哥哥。
只可惜,顾长卫不是励志片的导演,没有给我们树立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
我们只能说这是一场关于青春、爱情和梦想的宿命故事。
顾长卫的电影人物总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一个普通到被社会遗忘的小家庭。
傻傻不知道世界的复杂的哥哥。
追逐梦想却被无奈击败的姐姐。
被自己的虚荣心和外界挤压心灵着的弟弟。
一切都是从单纯、简单开始。
哥哥害羞的指着那个女孩和妈妈说就是她。。
姐姐自己缝的降落伞在单车后飞翔起来。
弟弟从笔记本里拿出自己全部的几毛钱给他追逐梦想的姐姐。
……可是事情总是不在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一切的美梦是吹出的梦幻的彩色泡泡。
一击则破。
姐姐失落的眼神无数次出现。
弟弟在雨中喊着“他不是我哥!
他不是!
他是傻子!
”甚至用雨伞插入哥哥的肚子……那个灰暗的雨中场景在看完电影很久以后的现在仍然触动着我。
人们原本干净的心灵被别人的看法影响着,虚荣心的火焰燃烧了它。。
最后只剩一层灰。
人性就是这样转变。。
世界就是这样转变。。
“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同一条街巷。
同一条走廊。
只是青春已过。
很像姐姐的姐姐的女儿说:这儿的孔雀不开屏。
姐姐说:爸爸的家乡满山遍野都是孔雀。
听到女儿说“咱们这儿的孔雀是假的”,姐姐看了一眼孔雀,没有否认。
哥哥旁边的哥哥的老婆说:不看了不看了,等咱有了孩子买两个放院里看。
哥哥说:咱们自己盖个动物园,住在里面天天看。
弟弟叫背上的孩子。
孩子的妈妈说:别叫醒他了,还是跟着哥哥和姐姐走吧。
弟弟说:也好,反正孔雀冬天不开屏。
姐姐的梦想总是这样。
破灭的时候,她就把酒瓶扔到河里,去看它飘落的姿势。
她也绝食,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坐在窗台上看天空。
但是她用B代替A,用乙代替甲。
用床单代替了降落伞,用骑车代替了飞翔。
用拉手风琴的人代替了手风琴。
用脱逃代替了归宿。
她仍然摆脱不了玻璃瓶。
但是她不用再刷瓶子了,她烧制有花纹的玻璃。
她看到爱情以一种猝不及防却庸常的方式消失了,她无声而剧烈地哭泣。
但是她说:我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她没有见到孔雀开屏,但是她嫁给一个熟知孔雀开屏的包着头巾的异乡人。
她会为了一见钟情的男子偷钱。
她会为了自己的降落伞脱下裤子。
她会为了有声音和色彩的温暖割伤手臂。
她会为了摆脱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而嫁人。
她从不介意她的身体。
哥哥总是比别人傻的。
总是被人欺负。
但是他喜欢那两只白鹅。
给它们洗澡,喂它们糖吃。
他也想交朋友,给因为欺负他而挨打的人送烧鸡,流着口水看他们吃。
他也喜欢上一个女人,给她献上一棵开得大大的向日葵。
在他眼里,那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他也结婚了。
和他同样智商的老婆说:你记住,只有我不会认为你傻。
他笑。
他终于离开了父母,自己依靠自己而生活。
他把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烟一盒一盒地存起来,在落满灰尘后送给当年用这些烟来欺骗他的人。
他从公园里经过,看见那两只孔雀,也许想起了他的白鹅。
他说:我要住在里面天天看。
弟弟。
弟弟。
最让我惆怅的是弟弟。
他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毫无斗志的人?
他为什么要放弃自己?
他说:“人们说我年轻的时候,沉默得像一个影子。
”他一直是一个影子。
从前他是哥哥和姐姐的影子,现在,他是女人的影子。
他无法站在阳光面前。
或许他也见过梦想。
从姐姐的微笑里。
从那欢快地飘落在姐姐手中的一元钱里。
或许他也尝试了一下爱情。
或许他也努力地活过了。
只是无人知晓。
只是他没有做到。
他们就这样与青春擦肩而过了。
我喜欢过年时,妈妈带着大家围在桌子前分糖。
妈妈十个十个地数。
一共106颗。
哥哥飞快地把余下的一颗放进嘴里。
妈妈说:105除以5,每人21颗。
哥哥、姐姐、弟弟笑逐颜开的数回自己的糖。
妈妈接着说:照例,爸爸妈妈每人给哥哥10颗,你们小,你们每人给哥哥5颗。
说着从自己和爸爸的那份里分别数出10颗。
哥哥更加开心了,盯着姐姐和弟弟的糖。
姐姐和弟弟神色有点黯然。
姐姐很不甘心,放上一颗,再放一颗,放到第4颗,再不肯拿出来。
弟弟一下子拿出5颗,放在桌上,又飞快地把有着不一样的红色包装纸的糖换回来。
爸爸来了,妈妈把他的糖推过去。
最后,哥哥兴高采烈地捧着他的糖跑开了。
姐姐和弟弟小心翼翼地把糖放进衣兜里,转身。
爸爸和妈妈把糖放回原来的口袋。
这个过程也许进行了很多年。
那些带着甜味的细节让我迷恋。
我也异常关注那两只白鹅。
它们被关在笼子里。
它们是哥哥的宠物。
哥哥会偷偷把它们放出来,让它们在自己的脚下玩耍,给它们洗澡,喂它们糖吃,和它们说话。
有一个晚上,弟弟买来了老鼠药,放进哥哥的杯子。
姐姐看见了,摇了摇,倒掉。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妈妈举行了相同的仪式。
只是她没有倒掉,她从笼子里拉出一只白鹅,按着它的脖子让它喝有毒的水。
那只白鹅挣扎,扭动,一点一点地失去力气。
它摇晃,蜷缩,僵硬。
残酷而优美地死去。
妈妈和哥哥都哭了。
第三天,姐姐和弟弟请哥哥吃包子。
并拿出一个纸箱,送给哥哥。
哥哥打开,是一只小小的鹅。
它长大了也会变成一只白鹅。
那样,哥哥还是会有两只鹅。
但这两只鹅不再是原来那两只鹅了。
不过,哥哥不会知道。
但到底是哪一只鹅活着,哪一只死掉了呢?
我像一个偏执狂那样,对这个问题左思右想。
我还注意到哥哥总是在看一本厚厚的书。
但我猜不出它的名字。
我也总是看到时时烧开的沸腾的水。
却总也看不到有人把水壶拿下来。
也是在那个拥挤的走廊,人们奔跑而过,我看到弟弟总是在妈妈说“坐下”的时候,停止了张望。
后来,等他们都走过去了,我终于看到孔雀开屏。
在你看到以前,你猜——它美不美丽?
时间很长的一部电影,剧情甚至没有多么高潮的,就是一个平凡的家庭里,发生的最平凡的事情,这是那个年代的缩影。
也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所曾经的经历。
那些小道具,网兜,衡量自行车。
热水瓶,自制的蜂窝煤,小巷子,还有那个年代高端的产物绿色的吉普车,都好像是把我们拉回那个年代,而末尾的孔雀是让这一家人都经过那个孔雀园,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孔雀开屏,甚至他们认为孔雀在冬天是不开屏的,然而在没有任何吸引力的情况下,孔雀却悄悄的开屏了,或许你注意到了孔雀美丽的尾巴,却没有看到它悄悄绽放时候的过程。
几乎没有颜色的时代,青灰色的城市,毫无张力与感情的语言。
似乎所有的幸运和欢乐都与影片中的这个五口之家不沾边,但不管怎样在人还未苍老无力之前总还是会有梦想。
剧中骄傲的姐姐更是为达梦想不惜任何代价,患有脑疾的哥哥也期望有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至于那个忧郁的弟弟他应该有一堆杂乱的梦想,只是作为陈述者他所有的一切都被涂抹得略显模糊。
梦想总是处在被现实扼住喉咙的状态下,当它不能得以实现时,要么去编织另一个梦想来替代原来那个,要么你一直把它留在心底变作你临终前最后一声叹息。
随着姐姐的出嫁,她所有的梦想都不再有结果。
为了离开这里而结婚,为了离开那里而离婚。
哥哥虽然没能同自己爱的人结婚,倒是同那个不爱的人平静的持续着婚姻。
最悲惨的应该是弟弟,几近成为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
许多人谈到该影片的残酷性,残酷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展现少有失真。
在某些场景中,看上去是美的,而在这其中却发生着那些不应予以示人之事。
影片对于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未作出任何形式的评价,而只是做忠实地陈述,陈述一些我们总想着要逃避的现实…
立论只在艺术之外支配——多多孔雀里关于姐姐的一段是近乎完美的。
孔雀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顾长卫要让我们自己在影片里领会。
那么对我而言,孔雀这个词汇并不是完全褒义的。
从小时候的童话以及课本上,我奇怪的把孔雀和骄傲这样略带贬义的词汇联系起来。
关于孔雀,我还听说过这样的议论:开屏的孔雀是最美丽的也是最丑陋的。
因为它在展示自己最美丽的尾巴的时候却把自己的屁股露在外面。
我不知道顾长卫在拍摄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意念,但是我就是这样理解孔雀的。
任谁都不会忘记姐姐拖着天蓝色的降落伞骑行在大街上这段,天蓝色的降落伞是那样的亮丽,不正如开屏的孔雀?
为了开屏这么美丽的一瞬间,姐姐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两次露出自己的下体,(美丽高贵同时和低贱丑陋伴行)。
一次被强行拉下打安定,另一次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主动脱下。
关于小树林里那一幕,你可以有其他的解释,但是在我看来,编剧是在明白无误的实现上面的象征。
高儿不属于这个城市,她甚至不属于这个世界。
她一心想超越自己所属的生活,那样一个无望低微的世界。
为此她宁愿付出一切,也执拗的不愿意放过一个机会。
影片开始她拉手风琴的时候不愿意理开水壶就明白无误的告诉了我们她的性格。
用我家里老人的话来描绘她就是: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
电影不停的把孔雀这个暗喻安放在高儿的身上,高儿拉手风琴的时候难道你没有感觉到那舒展的动作恰恰和开屏相似么?
在高儿舒缓的奏响手风琴,她义父自如的跳起朝鲜舞蹈的一瞬间,我恍惚看到他们两个在飞升,这一刻是他们开屏的一刻么?
然而,他们因为开屏袒露了自己,因为开屏他们被人看到了自己隐藏的私处,他们因为开屏被人耻笑。
如果顾长卫仅仅用力在姐姐的故事里,这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电影,那么多有诗意而又富有象征意味的镜头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孔雀。
然而顾长卫放弃了完美,从而走向了伟大。
如果仅仅讲述姐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高气傲的少女故事,一个精美的青春故事。
但是顾没有止步在这里。
很多人置疑影片的三段结构,认为使孔雀变得松散,失去了连贯。
而且我也看到有人指出孔雀的三段之间有不合逻辑的地方。
而我要说,孔雀本来就不是要给我们一个连贯的完全逻辑的故事。
它着力的是对往事的追忆。
而追忆往往是失真的,在细节上模糊的。
三次重复的地方,似乎是一样的,然而细心的人还是可以看出,每次的情节是有小小的出入的,这一点正可以证明上面的说法。
对我而言,每次重复仿佛是平闪灯光,哗的一声,在一个短暂的黑暗过后,我们看到了过去的某些情节——这些深藏在我们深处的记忆,已经永远无法被完全清晰的看到。
回过头来说我为什么认为后面两段使孔雀从完美走向伟大。
如果仅仅在电视上看预告,我们看到的是下面这些闪光的镜头——蓝色的降落伞、被雨冲刷的煤球、骑车子的哥哥、手持向日葵的哥哥、开屏的孔雀——而最能让我们记得的镜头恐怕也是那蒲公英一样的伞兵、那死的无比艺术的鹅还有哥哥吃的那个巨大的包子……这些镜头在我看来是梦幻一般的,犹如音乐里的重音被强调,当它们在荧幕上显现的时候,我耳边似乎真的响起了震耳的锣声。
因此,我甚至希望顾长卫能够做的更纯粹一些,给我们一个极具魔幻色彩的完美的电影。
然而顾没有。
轻和重,文学和记录一直在孔雀中争斗。
那些闪光的梦幻一样的镜头将孔雀的叙事带向文学带向轻扬带向对生活的超越。
而另一方面的那些对生活图景的展开,比如哥哥的饭摊,比如那些青砖、长廊,比如父亲推着一车啤酒……把孔雀带向记录带向沉重带向现实。
这轻和重,文学和记录同时纠缠在一起,一个向天上飞升,一个向底下沉潜,就在半空中打转。
为此,顾长卫被称为杂家,甚至被认为是缺少叙事能力。
在我第一遍看孔雀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想法。
当我第二遍看孔雀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这些置疑。
在文学或者记录这两方面,顾长卫都已经在孔雀里展示了他的能力。
只是,他没有像我们一厢情愿的那样把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挥到极至,他不像其他导演那样把一个清晰的理念贯彻下去。
你可以置疑他,然而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因为顾长卫放弃了完美而走向伟大。
生活永远比艺术更复杂。
任何试图重现生活的艺术家都是虚妄的,永远不能成功的,顾长卫也是如此。
然而顾长卫自觉的放弃了明晰的完美,将孔雀导向了真实生活的混沌。
对于现在这个2小时10分钟的版本,大家都说删减太多,使情节不再明了。
我毫不怀疑以后近4小时的版本可以告诉我们更多,然而明晰绝对不是顾长卫试图给我们的东西。
因此,我对那个加长版并无神话一样的期待。
据说,有过其他导演剪过孔雀,都到姐姐痛哭的时候结尾了,然而顾长卫坚持要加上后面公园里一段,一段似乎无力无意义的结尾。
很多人也说不明白最后那段有什么意义。
可是如果不是抱着看一个明晰的完美故事的想法,也许能够更好的理解现在的孔雀。
Sun Mar 6 02:46:59 2005附:写的时候抱着惊人的目的,不免用了些大词,也放弃了很多想说的话。
后来mono说记忆是会失真的,我想他觉得和我有共鸣的可能是这个地方吧。
其实,一直不能忘怀孔雀里给姐姐打了安定的第二天,父亲开门去上班,姐姐失魂落魄的打开卧室门走出来,父亲看了姐姐一眼,想说什么又走了。
我的注意力全被正中墙上的日历吸引过去了,那是个黑色的13号。
我想,好吧,好吧,姐姐会死去了,然而没有。
我不认为是自己想错了,姐姐在那一刻一定是选择了死亡,而死亡也真的发生了,电影只是给了另一个选择罢了。
有人说,电影的情节似乎充满了当年在传闻里听说的街坊邻居的事情,真是一语中的——传闻
顾长卫是西安人,据说他家就在铁路局附近,一个朋友说经常在买菜的时候看见他的老婆:比他更有知名度也更耐看的蒋雯丽。
如果这个八卦消息是真的话,那他也算是半个邻居了:铁路局就在我们学校隔壁。
邻居的片子上映,我和老婆花了四十大洋去小捧了一下场,在没去之前旁边已经有不少人在网上看了这部《孔雀》,贬低之声不断,看来大家对于这个银熊奖得主不怎么买账,只有BBS上有微弱的声音说这部片子画面很细腻: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从早先看见的海报和老顾的摄影出身,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
看过之后,颇有些感触,近来已经很少有影片让我能安安静静沿着电影的胶片思考问题了。
满大街都流行“两千零二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去年稍微早一些。
”和“老鼠爱大米”,现在的文化消费品,已经从“不用思考”的水准升级到“千万不能思考”的高度,所以看看《孔雀》,就好像天天只能喝可乐的人,重新能喝一大口山中的泉水,冰凉刺喉却甘之如饴。
孔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意象,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着为什么导演和编剧会用这样一个意象。
孔雀是美丽的,但是那只是生命短暂的绽放,大部分的生命,是灰土土的,跟一只土鸡的生命无异。
胖子大哥绽放的美丽,是拿着那朵硕大的向阳花站在工厂外面等着那个心仪的女子,那是他开屏的对象。
姐姐骑着车,后面鼓着自己缝的降落伞,飞行在小镇的路上,那后面的降落伞,像极了开屏的孔雀,美丽而无奈的展开着。
甚至那只鹅也曾美丽过,只不过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就像一个芭蕾舞的舞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身躯展现出惊人的美丽。
孔雀生活在笼子里面,看起来是生活在广阔的天空下面,可以飞出这一片天,但是挣扎以后你才会发现,你其实只能在这一个小笼子里面孤寂的挣扎,透过笼子你可以看见一切遥远而美好的事情,但是你怎么努力也不会得到,姐姐的降落伞在笼子外面的天空,弟弟的生活也只能在笼子里面,就算他能短暂的出走,但最后也不得不自己走回笼子,笼子就是时代和环境的宿命。
无论你是否美丽,无论你是否努力,无论你是否有着坚定而美好的理想,最后都要回到这个笼子里,不管是傻子哥哥,美丽的姐姐,还是有着曾经想走出去的想法的弟弟。
孔雀在冬天是不会开屏的,或者导演认为孔雀们没有开屏,只是因为影像中的那个年代是冬天,或许吧。
不知道现在冬天有没有过去?
希望我们生活在春天。
:)
影片对于三个年轻人的性格刻画可谓独具匠心。
五口之家的姐姐是一个对未来怀着憧憬的女孩,她拒绝平庸生活,在她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激情,枯燥的现实生活难以满足她萌动的梦想,一个个的梦在心中滋生,却又一个个地失落,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追随者,因此跟周围的环境和人群格格不入。
她梦想着成为女伞兵,然而梦想的破灭让她失望至极,仿佛生命就此委顿,所以她想通过绝食来对抗绝望带来的痛苦,影片一个片段展示姐姐骑着自行车拖着自制的降落伞,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飞翔,神采奕奕,灿烂的像一朵绚烂的花,反映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她热爱生活,对音乐爱好,本来以为找到一个知音,将这位忘年交认做干爸,然而也好景不长,她的干爸因为不被人理解而自杀。
影片开始不久姐姐在门口过道里练琴。
镜头中间的姐姐穿着白色的衬衣纯真素朴、专心的拉着手风琴,右侧不远处还有位老者坐在昏暗的房檐下呆望着远方了无生气,而画面左侧姐姐身旁的炉子上烧着一壶开水,一股股白色的蒸汽从壶里冲出弥漫在空气里,壶盖被顶得啪啪作响,姐姐停下手中的琴向水壶望了两眼,最终还是没有动,继续拉琴。
这样一个静止的长镜头,表现出姐姐对日常百姓柴米油盐生活的不啻和对艺术理想生活的向往痴迷,姐姐的性格与命运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姐姐不得不屈服于生活,在她决定结婚的时候,就是她决定回到现实的开始。
尽管心里还藏着对爱情的梦想,然而多年后,她又在街上认出当年英姿飒爽的情人,而此时的情人同样变成了和平常人一样猥琐,也认不出姐姐是谁?
那个年轻军官嘴里吞着包子推着单车慵懒地埋没在人群里时,姐姐对爱情的美好回忆顿时就毁灭了。
在挑西红柿时,她竭力压抑自己的感伤痛苦,这里面包含了多少对美好回忆的失落、青春流逝的痛楚和对时间改变一切的无奈!
在小镇的上空时常出现伞兵的身影,能够成为一名从天而降的女兵成为了姐姐心中最强烈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她独自前去报名参军,甚至不惜运用各种手段拉进与征兵负责人的关系,并私自用母亲的生活费购买了送礼的烟和酒。
可惜她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化为烟云,眼见着新兵们热闹地离去,姐姐只能失魂落魄地将自己关在卧室里,坐在窗台上,遥望着蓝天,眼看着梦想的远去。
宁静的小镇不再允许姐姐有任何的梦想,为梦想而编织的降落伞被母亲毫不留情地扯断。
姐姐不再抗争、不再幻想,如所有普通人一样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座标,嫁个好丈夫、换个好工作成为她生存的目标。
姐姐是个为了梦想可以不顾一切的人物。
许多人求之不得想进幼儿园当阿姨,她却毫无挂念,只因自己不喜欢。
可是,她到底又喜欢什么呢?
恐怕连自己都不清楚吧。
想去参军,也只是对伞兵一见钟情而已。
沧海桑田,红艳艳的西红柿,让姐姐难掩泪水,水果摊的水果可以时时常新,但物在人非,导演象征化的手法表现主人公对自己失去青春的惋惜和命运的叹服。
姐姐一方面是一个抗争者,同时也是一个逃避者,她在托儿所里不安心工作,是在逃避这种毫无激情的生活;她想当伞兵,也是用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来逃避现实;到后来她为了离开药厂换个工作,匆匆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人,这更是一种逃避。
姐姐不停的逃避眼下的生活,总以为逃开了生活就会好起来,可是,这种逃避根本解救不了她,看不清人生的她注定是个悲剧。
评价高的不一定都是好片子,还有装B的。
在我眼里就是个大烂片,充斥着中国流行的戏剧式的用力过猛,3分是看在国片面子上没下狠手
三段式的结构讲了兄妹三人的故事,看来却犹如一个人的一生
完全不能理解片中人物,特别是那对父母,对智障儿还那么好,脑子进水了吧
2.5
我是在是忍着看完的,想表达的东西电影到是表达了。但是我觉得太他妈做作了,谁家里天天都那操行跟神经病似的。
终于一天你们都长成小树, 看蓝天碧海都成了空图。 终于一天你们都有了归宿, 你们的园中也就没了凤舞。 终于一天你们都变得麻木, 你们的心中于是空无一物。 终于一天你们走上自以为是的前路, 那是逝去后人们远堪不破的迷途。
孩子他妈的表演真不错。
实在对这种诡异的风格接受不能。可与此同时我又觉得我好像在那个年代曾经生活过一样。
孔雀在冬天不合时宜地开屏,它环顾四周去展示却无人期待,麻木的同类埋头于庸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留它心中广袤的梦幻在冰冷牢笼中无人可诉慢慢凋零
李樯是坏人,每次都被他戳到。
6.8/10
极其绝望
三个兄妹里面除了张静初,另外两人的表演也太差劲了吧。故事非常白,说低配蓝风筝or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要骂一句诈骗的程度。
印象不深了 张小姐成名作吧?
我在大学的校园里,看到过一次孔雀开屏。并没有多好看。
中国小城的一幕幕,让人记忆深刻的画面。孔雀开屏的那一刻,他们业已离去。
为了所谓效果,剧组真的用药毒死了那只鹅。就此便对导演和电影好感顿失——毫无必要的残忍……
有点说教, 顾老板讲故事的本事有待提高
文藝腔,文藝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