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迈尔斯“我想试试F1赛车,不是为了拿大奖,而是想看看它到底什么样,一定很好玩!
”当肯·迈尔斯说出这句玩世不恭的话时,或许没有料到,未来的某一天,他会成为F1赛车世界的无冕之王。
1966年,在迈尔斯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之前,已经获得同年“赛百灵12小时耐力賽”和“代托纳24小时耐力赛”冠军。
如果他能够在勒芒赛中,击败连续五年卫冕冠军的法拉利车队,就会成为赛车史上唯一一个同年斩获三大世界级耐力赛的超级冠军。
事实上,他的确赢了,两次打破勒芒最快圈速纪录,将无数顶尖赛车手远远甩在后面,第三名甚至落后他整整12圈。
然而,他也的确输了,不是输给速度,也不是输给车技,而是输给黑幕和丑闻。
将在本周五上映的电影《极速车王》,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传奇车手肯·迈尔斯,将这段功败垂成的著名往事搬上大银幕。
影片荣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奖,如此出色的音画效果,唯有在电影院才能身临其境——当耳边炸开F1赛车发动机的轰鸣时,我们将在急速飙升的肾上腺素中,感受时速320的狂野与浪漫。
谢尔比与迈尔斯惺惺相惜的赛车双雄如果说,一个人的才华决定了他获得成功的下限,那么,他的性格也许就决定了他取得成就的上限。
在电影开始时,肯·迈尔斯已经45岁,靠着自己组装的名爵赛车,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赛事,也算小有名气。
然而,由于他愤世嫉俗的个性,往往在为人处世中率性而为,得罪了很多人,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所幸,有一个人深知迈尔斯的赛车才能,并且尽心推动他走向自己的巅峰,这就是电影的另一位主角卡罗尔·谢尔比。
讽刺的是,当谢尔比向保时捷车队的负责人竭力推荐迈尔斯、为他和善的性格打包票时,迈尔斯正跟美国赛车俱乐部比赛的检测员大吵大闹,合作的事也不了了之。
谢尔比身为迈尔斯的好友,压着火气,诚恳规劝迈尔斯别再犯浑。
回应他的,却是迈尔斯扔来的一把扳手。
事实上,比迈尔斯小5岁的谢尔比,早已是声名远扬的“美国英雄”,他在1959年为阿斯顿 · 马丁车队夺得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的全场冠军。
然而,先天性心脏病让他无法继续高强度的赛车手生涯,年仅37岁便不得不退役,创办了著名的谢尔比美国汽车公司,可谓名利双收。
此时,迈尔斯经营的车行入不敷出,倒闭以后难以养家糊口。
谢尔比再次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让迈尔斯作为工程师和极限试车手,参与开发福特公司即将参加勒芒赛的新型赛车。
迈尔斯和谢尔比同样身为顶尖F1赛车手,他们对赛车性能和车技的理解,往往充满心照不宣的默契。
当迈尔斯疾驰于赛道、准备在弯道超过对手时,谢尔比光是看着直播电视,就能精准预测到迈尔斯超车的最佳时机。
在这方面,他们二人始终处在同一个高度的思考领域,是势均力敌的伙伴,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谢尔比没有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早早退役,而是在世界级赛道上与迈尔斯狭路相逢,那这两位赛车天才之间,不知又会产生如何惊心动魄的火花。
然而,两人之间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往往带来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有一个场景印象很深,谢尔比受邀参加福特野马的发布会,在台上演讲时,他一直注视着人群中的迈尔斯,说了一段极为动人的话:“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因为他们做起事来不会感觉在工作,那些事让他们着迷,如果他们不去做那些事,他们会觉得脑子被掏空了。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知道还有一个人跟我一样。
”迈尔斯听到这里,慢慢摘下了墨镜,也静静注视着台上的谢尔比。
这一刻,无论是迈尔斯还是银幕前的观众,都明白谢尔比口中的这个人,就是跟他一样视赛车为生命的迈尔斯。
因此,当谢尔比接着说出“他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时,迈尔斯大失所望,立刻转身离开。
他失望的原因,并不是谢尔比没有当众提到他,而是因为,他认为谢尔比成了拍着福特总裁的马屁、用阿谀奉承来换得一点好处的那种人。
像迈尔斯这样眼里揉不得沙的人,当然对此不屑一顾。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谢尔比收敛心性、种种不得已的妥协和圆滑,是为了让这个团队、让迈尔斯在赛车之路上走得更远。
梦想与利益的鸿沟毫不意外,迈尔斯再次得罪福特高层以后,失去了代表福特车队参加勒芒赛的资格。
这款将来赫赫有名的福特GT40赛车,是谢尔比和迈尔斯的得意之作,每一个零件、每一处改进都包含着他们的心血。
可想而知,当迈尔斯得知自己没有资格驾驶它驰骋在勒芒赛道时,会有多么失落。
谢尔比当然能够明白他的心情,亲自与亨利·福特交涉,力荐迈尔斯代表福特参加“代托纳24小时耐力赛”,如果他夺冠,就必须让他参加勒芒赛;如果他输了,福特公司将获得谢尔比美国汽车公司的所有权。
这注定是一场豪赌,如果谢尔比不是对迈尔斯的才华有绝对的信心,又怎么会将自己半生的创业成果孤注一掷?
讽刺的是,能够带领福特击败法拉利的天才车手,要靠心机和手腕才能取得参赛资格;口口声声不惜一切代价夺冠的福特总裁,看了一会儿比赛就跟美女坐直升机去享用晚餐;大权在握的高级执行副总裁,算计着如何让比赛结果帮助自己的升迁……如此种种征兆,或许早就预示着1966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不仅是顶尖车手代表各大汽车厂商之间的对决,也是单纯追逐赛车梦想的车手与精于市侩的商人之间的对决,酝酿着黑幕与丑闻的气息。
在这个时候,谢尔比已经做了能够做的一切,他把选择的机会完全交到迈尔斯手中。
电影中的这一幕非常动人,迈尔斯坐在疾驰的GT40中,看着空无一人的赛道,开心地大声唱歌,他已经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这个时代。
随后,他悄无声息地流泪,以往总是谢尔比在为他兜底,为他承受了太多压力,这一次,该换过来了。
迈尔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比艰难的选择。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比赛之后,仅仅过了两个月,迈尔斯在加州的赛道上试驾福特新车时,不幸失事意外身亡,享年47岁。
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宁愿死在赛车上也不愿意得癌症”,没想到一语成谶。
正如谢尔比在演讲中提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
从这方面来说,迈尔斯是幸运的,他始终用一种饱满的激情,心无旁骛地追求赛车梦想。
更幸运的是,在他追逐速度的巅峰之旅,能够遇到谢尔比这样互相扶持的知己。
我一直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曾经如何活过, 肯·迈尔斯已经证明了这点。
可能对谢尔比来说,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传达让迈尔斯减速的指令。
不可否认,布鲁斯·迈凯轮也的确很强,久负盛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迈凯伦现实其实也是死于赛车测试(1970/6/2),但公平竞争中,肮脏的政治很恶心(其实现实有点出入)。
希望这部好电影能让更多人知道肯·迈尔斯,他和谢尔比的贡献深渊得影响了赛车届乃至整个汽车行业。
福特也在2016年重回勒芒正逢自己夺冠50周年拿下GTPro冠军。
68号夺冠https://b23.tv/av77438099(福特重返勒芒50周年夺冠纪录片)而法拉利重新夺得勒芒冠军其实是2012/14/19,也是GTPro组别冠军,并非全场冠军。
从那后来几十年,法拉利都把精力投向F1了,而后来勒芒战场(GT40后时代就是917时代)上的冠军基本被保时捷奥迪(截止2017年,保时捷19,奥迪13),中间零零碎碎的有宾利标致宝马马自达丰田捷豹雷诺MATRA,值得一提的是迈凯轮F1 GTR 用的宝马的V12,95年碾压法拉利F40 LM,那一场原型车组全军覆没
1995年,黑色59号是冠军,右边是F40LM
某人不知道F40 LM参加过勒芒,那就给他涨涨见识影评区一大堆不懂赛车的在乱评论,首先这是赛车不是飙车,完全不同,我懒得给外行解释。
很多人会觉得赛车就是跑圈跑圈很无聊,没事,只是你欣赏不了,太多人主观得认为赛车和你日常开的家用车没啥关系,那就太错了,很多很多现代汽车技术都是人类上百年汽车运动中进步积累下来的,燃油喷射,刹车盘,进气系统,涡轮等等各种技术进步都源自于赛车及航空等行业,才有了现在你在路上能看到的各种各样靠谱的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
所以要好好珍惜内燃机时代,几十年后的电动时代太蠢了,连换挡都没有,也没声音,怕跑长途,电池损耗的特性意味着,贬值快,电动超跑也无收藏价值,像勒芒根本没法跑,难道进站换电池吗,为了长续航,就需要带更多的电池,意味着更重,现在LMP1一吨不到,要是只带电池,至少得1.5吨,而且,电动赛车发生碰撞后,只要电池形变,就会喷火。
轻量化和长续航不可兼得,高功率工况,勒芒跑三圈进一次站,换电池,勒芒24小时大概跑300多圈,难道进100次站?
而且哪来那么多电池,完全不现实,所以电动耐力赛车基本不可能,赛车的未来是新燃料,电动赛车有未来,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FE一场顶多跑小几十公里,续航不解决,只能停留在小比赛。
当然,作为一名狂热的赛车爱好者,我可以很客观得讲,这部电影和极速风流(Rush)是最好的赛车电影(Rush其实更胜一筹),速度与激情也就一般,3除外,我不像专业影评会从什么角度分析,但单从赛车迷角度来讲,我能体会到电影中的情感和赛车的激情,极速风流我已经看了5遍了,这部过也会再看。
极速风流 (2013)8.72013 / 英国 德国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朗·霍华德 /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丹尼尔·布鲁赫(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216006?dt_dapp=1这部影评我也写了)剧情没什么好分析的,只是有些剧情需要与事实有些出入,再补充些细节:福特失败收购法拉利被羞辱的过程也没那么夸张,Daytona24不是在戴通纳拍的,迈尔斯在戴通纳也不是最后一刻超过队友,他早套别人圈了,勒芒24也不是勒芒赛道拍的,60年代的勒芒比现在的勒芒短,而且慕尚大直到以前是没现在那俩弯的,所以以前有车跑到390KM/H,车队经理和迈尔斯的对手戏也是假的,老板是亨利福特二世,一世是他爷爷不是他爸。
虽然福特66-69四连冠,但两家博弈还是有来有回的,其实早在64年福特就参赛了,阿斯顿马丁负责运营,然而64、65依旧被法拉利吊打,而66年,当福特把车队交给谢尔运营才夺冠。
67年戴通纳24H就是法拉利330垄断前三,也是并排冲线的。
硬顶330P4,敞篷330P3若干年后,SCG那老板找宾尼法利纳把自己的ENZO改了,加了330的元素,于是有了这辆1of1P4/5
James Glickenhaus
个人还是觉得很好看,后来还造了GT3版本跑纽伯格林24H,反正没拿冠军,纽伯格林冠军这10年都是BBAP垄断的。
其实电影名字适合叫谢尔比和迈尔斯,但这名字出去没人认识,赛车毕竟小众,只能叫福特V法拉利。
别小看路上那么多便宜的福特,他发明了流水线。
还有,看到有评论喷亨利福特啥啥,这都电影效果,别过于主观,动动脑子,当年没有他的决策,也不会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车工业。
最后向肯迈尔斯,卡罗尔谢尔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一众元老致敬。
贝尓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喜欢💕BTW,影片开始是谢尔比在1959年开马丁DBR1拿的勒芒冠军(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区讨论补充)
我...一个机械工程专业的小白研究生,研一上学期选修了《现代汽车概论》,上课有听老师讲过这考研赛车极限的“勒芒24h”,正好这也是去年下半年上映的电影,what a coincidance ?!
(请停止抖肩...)改编自真实事件,相关内容可自行挖掘:看《极速车王》之前,你需要了解这些演员阵容是“Batman”和“Jason·Bourne”强强联合,基本上是 马特·达蒙 又双叒叕被拯救的剧情,不多剧透...接下来进入正题,这个字幕组真的让我全程笑出了声(233333)比如“蝙蝠侠”的梗:
蝙蝠侠:黑暗骑士 (2008)9.22008 / 美国 英国 / 剧情 动作 科幻 惊悚 犯罪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克里斯蒂安·贝尔 希斯·莱杰
“蝙蝠侠”的媳妇来车行花样“查岗”
最后扔出的扳手被装裱收藏,《雷霆沙赞》中的弗莱迪表示很有兴趣
老爷您悠着点,身份又双叒叕暴露了——前方高能提示——原剧情是“蝙蝠侠”和“杰森伯恩”半夜去飙车,被“蝙蝠侠”的媳妇看到,然后就是小两口在车上这么一段对话:
种土豆的2333
补一张 本·阿弗莱克 的表情包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人家演蝙蝠侠没毛病,可惜DC最大的反派是华纳...(闭嘴)
期待已久的“蝙蝠侠”大战“杰森伯恩”终于来了,“蝙蝠侠”媳妇成功抢沙发
大兵瑞恩23333
拯救大兵瑞恩 (1998)9.11998 / 美国 / 剧情 战争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汤姆·汉克斯 汤姆·塞兹摩尔
各路英语大神快来DIY一下
马特达蒙你还要再被拯救几次?
火星救援 (2015)8.52015 / 英国 美国 匈牙利 约旦 / 剧情 科幻 冒险 / 雷德利·斯科特 / 马特·达蒙 杰西卡·查斯坦
心灵捕手也来了2333
心灵捕手 (1997)9.01997 / 美国 / 剧情 / 格斯·范·桑特 / 马特·达蒙 罗宾·威廉姆斯考虑经营网站不易,在这里不多透露资源来源,经常网上下电影的人一看就懂...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疫情,在家看电影也能体验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没事就别出去冒险了!
这竟然是我第223篇原创了如果不是马特·达蒙,我肯定不会打开这部以车为题材的电影,毕竟我是个体育盲和车盲,除了甲壳虫,IMPALA外我认识的车型屈指可数。
更别提另一个男主角是我不怎么喜欢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了,这部电影同样是疫情期间在小屏幕看过,但依然选择了再去电影院看一遍,事实再度证明好的电影就是属于电影院的。
从类型上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工业线作品,类型明晰,结构完整,看完之后发现导演上一部知名作品是《金刚狼3》,难怪这部会合我胃口。
我非常讨厌大陆对于片名的翻译,把原片名"Ford v Ferrari"翻译成《极速车王》听起来像极了一部三流豪车撒钱把妹的烂片。
反而港台翻译的《极速传奇:褔特决战法拉利》和《赛道狂人》点出了电影的两个核心主题:两大汽车厂牌的角力和车手对于赛道体验的终极追求。
美国梦VS美国精神#">#美国梦VS美国精神#和通常传记以一人为核心主角不同,《极速》这次选择了双男主的叙述视角,因此马特·达蒙和贝尔的戏份几乎是平分的,这也使得这部电影比以单人为故事讲述核心的传记片多了一重视角。
更重要的是,平衡了故事与人的重量,使得这部电影潜在的核心主题被凸显了出来,不是追求胜利的快感,不是追求速度的激情,而是重识孤独,找寻“我是谁”这个人生终极疑问的答案,因此你会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听到谢尔比下面的这段旁白。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奥斯卡欠这部电影一个奖,也欠马特·达蒙一个提名,在影院看第二遍的时候,我突然有点明白奥斯卡为何不待见这部电影了。
作为一个美国的商业奖项,这部说美国汽车巨头通过雇佣英国车手才拿下勒芒大赛的故事,简直是美国梦的对立面,怎么可能被标榜美国领先的奖项所待见呢。
故事中除了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以外,几乎所有美国人的角色形象都是以欧洲人眼里美国人的样子来塑造的,傲慢无理、道貌岸然,脑满肥肠,俗称:暴发户。
《极速》的片长长达152分钟,即两个半小时,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在电影院里遇到了有趣的一幕——中场休息。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唤醒了我遗失良久的记忆,突然想起来最早在电视机里看译制片的时候都是要分上下两幕的,长大后知道那是由于放映机和胶片长度的限制。
而如今因为疫情的关系,“失传”已久的传统又再度回归,有那么一点点历史轮回的况味。
自从漫威票房称王之后,不知怎么的掀起了一股超长电影风潮,一夜之间仿佛所有不到2小时的电影都不好意思叫自己大片。
我一直对此很反感,在我看来不能控制时长是导演能力不足的体现。
但《极速》的152分钟却完全值回票价,每一分钟都没有浪费,从片头制片厂LOGO露出开始就没让视听语言停下来过。
先从声道上把引擎的轰鸣声铺垫进来,这种听觉冲击唯有在电影院才能瞬间把人带入情境之中,难怪不少公号把这部电影称之为“爽片”。
在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式人物传记片中,我们可以读到或者看到的都是关于成功者的故事,哪怕是《幸福来敲门》这样几乎90%都在抑的故事最后,主人公也获得了他梦寐已久的工作机会。
但《极速》却不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核心是关于失败的故事,它歌颂的是失败者,虽然赛人老师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说“这部影片沦入到最为泛滥的美国梦的制造上。
但必须承认,观看本身,还是令人愉悦的。
”
而我认为该片不是在老生常谈或是一味吹捧美国梦的原因有两个:1、虽然片名叫做"Ford v Ferrari",电影最终看起来名利双收的也是Ford,但事实上暗捧的却是Ferrari的精神,从形象到情节的设计都充满了对Ford这家代表着美国精神企业的讽刺和嘲笑;2、虽然最后活下来成功的是双男主之一的谢尔比,开着他的豪车一骑绝尘而去,放下了心中“害死”好友的郁结,但事实上核心人物是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他的死反而成为了他的高光时刻,甚至用帽子来暗示他才是真正的美国精神的代言人。
美国梦的本质是不懈的努力、公平的回报、更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在《美国工厂》里中年失业的黑人工人就曾经简单的阐述过:有一座大房子,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而在《极速》中无论是Ferrari的破产还是迈尔斯的死亡显然都不符合以上这些“美国梦”的条件,因为看完此片,你会发现观众一边倒的都开始为Ferrari喝彩,为不羁的迈尔斯所折服。
与其说它是在制造美国梦,不如说它是在吹捧一种美国精神,即属于拓荒者的、西部牛仔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式的、由《独立宣言》一脉相承习得的内核,但这和美国梦的以结果论英雄的田园气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甚至稍加留意你便会发现很多”嘲讽“美国梦的小细节,譬如谢尔比开着它的豪车用速度来表达自己不能再赛车的不满时,镜头的左边还特意让标志性的"HOLLYWOOD"立牌入境,暗示着电影只是电影。
#独立宣言#导演和编剧显然从片名开始就是以一组对照组的方式来探讨美国梦是如何一步步毁掉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国精神的:贝尔饰演的迈尔斯和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是一组对照,法拉利的老板恩佐和福特的老板小福特是一组对照,谢尔比车行的员工和福特旗下的员工又是一组对照,同时迈尔斯和其他所有人又是一组对照。
贝尔饰演的迈尔斯基本是按照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异类”想象来描摹的,他就像是赛车界的夏洛克或是谢尔顿,才华横溢却不谙社交,为车而疯魔,即某些人眼里的恃才傲物,但和后两个童话式人物不同的是,从头到尾他都没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而迈尔斯的伯乐和知音,由马特·达蒙饰演的退役车手兼车行老板谢尔比则是以标准的美国梦形象来描摹的,他懂得通变、识大体、人情世故滴水不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借用一部美剧梗叫做“人人都爱谢尔比”。
但有两个关键细节却透露出了故事叙述者的态度,首先电影是从谢尔比的退役开始说起,到迈尔斯的死结束,并且用谢尔比的那番关于速度与人生的哲言作为旁白,在我看来这是在暗示迈尔斯的人生正是谢尔比无法达成的梦想。
其次在勒芒大赛里程的最后阶段,迈尔斯被要求减速而让福特的三辆车同时经过终点,从而拍下让老板满意的营销照片,谢尔比甚至挂了福特总裁的电话,让迈尔斯自己选择要不要这么做。
迈尔斯在体会过极速巅峰之后,有一个镜头特意安排他从后视镜里看身后空无一人的道路,阳光温暖而和煦,照耀着王者孤独前行的大道,也正是这份孤独感让他做出了看似不符合角色设定的行为,减速满足老板的“无理”要求。
影片刻意通过一组剪辑来进一步拉长另两辆车跟上迈尔斯的时间感,并且有意地从前景和后景进入画面,伴随着镜头里迈尔斯向左和右示意致敬露出笑容,来让迈尔斯完成最终入世的行为。
当然这一情节本身和人物脉络并不冲突,这就是这部电影工整而精妙的地方,从电影第一个关于迈尔斯人生大转折的设置开始,就通过一场夫妻争吵来构建了迈尔斯的完美家庭关系及为他性格里的“妥协”埋下了种子。
整部电影对于迈尔斯的描摹非常完整,不论是故事线还是角色本身的完成度都异常高,人物的维度是丰富的,人物的脉络是辐射的,包括他和妻子、孩子、伙伴、老板的关系。
尽管这听起来似乎是一项基本”要求“,但事实上能完成这一点的人物传记片并不多。
更可贵的是,除了迈尔斯以外,影片中对于各个配角的塑造也并不单薄甚至可圈可点。
此处的配角当然不包括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在我看来他就是主角之一,导演还用帽子这一道具巧妙地将两人勾连在了一起,功力可见一斑。
而经由勒芒赛最后迈尔斯因为”计分“原因错失冠军后,法拉利老板恩佐摘下帽子轻轻致敬,又巧妙地通过一顶帽子和一个动作将两人勾连在了一起,从情感和价值上完成了双方的认可。
尤其是之前一轮情节里,还特意呈现了福特老板坐飞机离开赛场就为了吃一顿豪华餐,根本对比赛过程毫无兴趣,来和法拉利老板恩佐即使自己所有的车手都退出了比赛依然坚持看完比赛的态度做鲜明对比。
迈尔斯、谢尔比、老恩佐,三人之间的回旋和承接又是具有文化和政治意向的,通过和福特公司的一系列对抗来展现个人对体制的反抗,美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的三重身份又进一步加深了内涵。
最初迈尔斯与高层之间的冲突,谢尔比多次的斡旋,老恩佐”反“收购的商业游戏,对福特完成了从形象到价值观全面多角度的不遗余力的嘲讽,可以说是一部高潮迭起的赛车版独立宣言。
速度与激情#">#速度与激情#除了故事好看、台词精彩之外,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摄影也十分出色,就是奔着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目的去的。
作为一个体育盲,此前我从未对赛车这项运动感兴趣,甚至有点反感,而看完这部电影后尽管我深刻明白了它是一场几乎是用生命在换取胜利的赌博,但我不再排斥赛车,并且开始有点喜欢上它了。
低机位的运动跟拍镜头自然是最大的功臣,也是赛车题材必备的摄影配方之一,《极速》毫无疑问会在所有赛道中使用这一拍摄手法,甚至在好几个场景中,我看出了《星球大战之魅影危机》的味道。
但《极速》不止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娱乐,他是带有叙事性和视角的,譬如它在选择呈现迈尔斯那几场比赛的时候,对于赛道的选择显然经过考虑,无论是形态还是质感,在它的镜头里都没有重复。
它甚至还刻意呈现了黑夜赛道和白天赛道的不同感觉,坡度赛带和平地赛道的不同视野,你可以在其中体会至少4种以上赛道飙车的快感,甚至还有一场戏是通过迈尔斯老婆在乡村公路上飙车来让你体会这份速度与激情。
车内和车外的不同视角有节奏的切换,空镜头和人物镜头根据情绪需要交替呈现,包括轮子因为高速旋转呈现出火红色的细节都没有放过,声道上恰到好处的烘托,绝对会让你拥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不同景别的流畅运用,让观众一直处于一种”现场直播“的高速情绪运转之中,但同时又恰如其分的将情绪和态度暗含其中。
譬如电影中有两场迈尔斯遭遇意外的戏,第一次他险象环生了,第二次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在两个场景中迈尔斯的儿子都在场,第一次是全景呈现,第二次却是大远景,只看到镜头最远处升起一股白烟。
除了因为是从儿子的视角来叙述外,还因为第二次没必要去直接呈现如此残酷的场面,同时也从镜头情绪上犹如淡出效果一般把观众带出迈尔斯的故事线,这种疏离感,反而让情绪上的唏嘘感更好的爆发了出来。
这样的镜头运用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极速》绝不是一部单纯为了满足荷尔蒙需求而拍摄的低级趣味的赛车电影,而是一部由赛车切入去讨论人与世界关系的严肃电影。
快感只是其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而已,就像人生固然结局都是死亡之悲剧,但谁又能否认中途喜剧的存在呢。
▲真实的肯·迈尔斯和谢尔比- END -这部电影不是他们口中的“炫技”,而是对电影本质的探索和回归这部年度最佳或是千禧一代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花非花电影大师们的科幻“恶”趣味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伟大的儿童剧EP1/2宇宙尽头的极致浪漫,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的沉醉HAIL HITLER,我不是你的刻奇人生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上篇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下篇SKAM之后的北欧制造LOST AND FOUND,被图书编辑“坑”了的恐怖小说之王带着偏见看世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为什么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ORDINARY LOVE,小人物的悲歌女版“真探”?
不!
是难以置信的事实
这其实不是Ford vs Ferrari,这是Art vs Business。
电影把福特塑造成“正派”把法拉利塑造成“反派”,但其实不存在正派反派这种英雄主义电影里的东西。
Business is business, it’s all about money. 对于Kent和Shelby来说,速度是一种值得用生命去向前推的艺术,而这种热血和执着在钱罐子的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
最后还是这样,在这个由钱罐子(和quán罐子)运作的世界里,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剥削好好欺负,人死了再去好好嘉奖捧为英雄,果然是基于现实改编的电影。
其实退出来看全景的话,电影里的艺术vs商业在电影业本身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看看James Mangold自己的履历就很清楚了。
其实我觉得《Logan》,《决战犹马镇》和这部电影就是三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题材的西部片。
虽然除了犹马镇另外两部看起来都不怎么西部,但灵魂是相通的,就是一股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不妥协。
导演拍这部电影估计自己也是豁出去了,为了向那个年代致敬,不惜在2019年用这样的卡司阵容拍一部全片99%都是白人男性的old school电影,简直不能更值得致敬了。
最后,Christian Bale的演技......容我再跪拜一会儿……
欣赏一部好电影的收获不亚于看完一部好书!
尤其是传记类电影,翻过一段历史,了解那些了不起的人物,看不同的解读及现实思考,额外还可能收获一些洗涤心灵的人生感悟!
本片肯定拉不到福特的赞助,虽然复原了福特在竞速领域的一时胜利,可惜这也是法拉利式的胜利,歌颂了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也批判了福特高层的官僚主义,因为它是明显反体育精神,恩佐.法拉利的脱帽致敬才是对肯.迈尔斯的最大认可,不管这世界多么污浊,理想主义者总有一席之地!
影片从结构、节奏、剪辑、人物塑造等等都严丝合缝、异常工整,工整得缺乏惊喜,就像一篇高分的命题作文,你挑不出它的毛病,但欠缺的就是惊艳!
最出彩的还是贝尔的人物塑造,传说中的橡皮人又重出江湖了,他的整个演艺生涯追求极致的励志色彩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传奇,奥斯卡小金人都配不上对他的尊重!
简单介绍下克里斯蒂安.贝尔胖瘦“自如”的演艺轨迹!
04年的《机械师》,我们看到了一个瘦到脱相的长期失眠患者,那清晰可见的脊椎骨触目惊心;05年诺兰的《蝙蝠侠》,短时间又把体重从110变成了170,并操练了一身的肌肉块;06年的《重见天日》,又是虚弱不堪的美国战俘;08年的《蝙蝠侠2》,又成就了影史上最经典的一部蝙蝠侠;10年的《斗士》,为了还原瘾君子,又瘦到皮包骨头,本片也为他收获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最佳男配角;12年的《蝙蝠侠3》,又变回了那个健硕的黑暗骑士;14年的《美国骗局》,又成了大腹便便的秃头胖子;15年的《大空头》,又火速恢复正常;18年的《副总统》,又成了200斤的政客;19年的《极速车王》,清瘦的迈尔斯又看得令人心疼……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演员,影史上最能摧残自己的苦行憎,每演绎一个角色,除了灵魂上的无限接近,也一直都在挑战生理上的极限,演员的自我修养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强][强][强]
从选材到平淡的叙事方式,再到简单直接的题目,起初觉得这是一部平淡乏味的片子,但没想到自己竟然深受触动。
再看看豆瓣8.6的评分,我才明白,原来电影不一定要有特别精心设计的叙事方式,也不必有十分夸张的噱头,精神和情怀在当今观众心中仍占一席之地。
何辛老师说:“赛车手充满悲剧色彩的骑士精神是赛车精神的核心。
” 那个年代的赛车精神更加纯粹,相比现在的不断复杂的赛车结构和规则条例,那时的赛车充满了简单暴力,却也不失优雅。
也正是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赛车手的角色才更加重要,赛车精神也得到了彰显。
谢尔比无疑是幸运的,他为赛车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与心脏病斗争还是后来创立谢尔比厂牌和蝰蛇汽车——他成功塑造了人们对美国风格的理解,也留下了传世车型;在1966年开着福特夺冠的迈凯伦更是幸运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后来成为了赛车运动的顶尖厂商,在一级方程式赛场叱咤风云,直至今日。
而肯·迈尔斯却没有那么幸运,尽管他是福特GT40的研发者之一,是开着GT40干掉当年勒芒班霸法拉利的传奇车手,但他只能将自己牺牲在福特高层的政治计谋中,功亏一篑。
而时光却不会再给他更多的机会,勒芒过后的两个月,他就在一次赛车事故中身亡。
但迈尔斯仍然是耐力赛史上的明珠,因为没有谁比他更接近同年拿到赛百灵、戴通纳和勒芒三场传奇耐力赛满贯的荣誉了。
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们厌恶板着脸的意大利人,那些红色赛车和跃马纹章无不传达出法拉利的高傲和冷漠。
但最后我们发现,这部电影绝不是在贬低法拉利,相反,导演在用法拉利的执着映射着福特高管们对赛车运动的浅薄理解和愚昧。
福特二世在比赛中乘飞机离去,在场外享乐,直到比赛结束才回来领奖,而在影片结尾,高傲的恩佐先生却在看完整整24小时的比赛后向迈尔斯脱帽致敬,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谢尔比和迈尔斯有着美国人的大方与随和,也有着面对极限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当美国元素遇到意大利人对赛车的执着和傲骨,福特和法拉利的对决才变得精彩。
这就是这部电影带来的东西。
它不仅仅在赞扬谢尔比和迈尔斯的英雄主义,它更在讲述赛车这一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坚定向前,永不放弃。
明知危险却毅然奔赴,这是赛车精神所蕴含的悲剧色彩,也是赛车手不惜生命以获得荣誉的真实写照。
赛车精神,英文讲Need for speed,在当今的人们心中仍不过时。
1960s:保时捷时代开启前的疯狂岁月
极速车王 (2019)8.52019 /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詹姆斯·曼高德 / 马特·达蒙 克里斯蒂安·贝尔
《极速车王》当年提名了许多奖项,最终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电影里面有几个地方确实可圈可点:一是兄弟之间的情感二是贝尔饰演的赛车手对于赛车超乎生命的执著和热爱的表现三是贝尔和妻子之间情感的互动四是贝尔和儿子之间的互动五是对于福特公司的反讽以上几点按照好的程度先后排名。
贝尔和马特达蒙之间的感情,表现得非常真挚,编剧着重选取了几个场景:一是兄弟两人的打架、二是马特达蒙最终将选择权交给贝尔;三是贝尔逝世后马特去贝尔家门口却最终没有进去;这几个场景,把兄弟之间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贝尔对于赛车的执着,第一是他没有参加比赛,一个人在修理厂听录音;二是在赛车场上的表现,最终还是超越了自己对夺冠的执著,内心起了另一种惦念;三是贝尔最后试车时对于内心和灵魂的超越;三是贝尔和妻子之间深厚而长久的情感,对方是互相理解的。
这里面有争吵、也有互相关心,一是妻子出场的一幕,二是贝尔无缘比赛妻子带酒安慰,三是妻子为了知晓贝尔内心的想法在路上疯狂飙车表达愤怒;这三个场景有起有落,塑造人物关系非常棒。
后面两个层面表现得就比较直观,不展开讲。
好的电影是丰富且情感复杂的。
不管是多重人物关系的塑造,还是各种支线情节互相融合相互融通,没有矛盾感、没有任何不伦不类的感觉。
主题支线、结构、节奏都表现得很完美。
不滥俗的煽情、不过渡的拔高、也不一味的宣扬某种英雄主义。
我一直在思考,影片最后的结尾意味着什么,我们看过太多的电影,基本上当主角消失的时候电影就结束了。
为什么影片没有随着贝尔车子的爆炸而戛然而止,因为影片最后还是要落脚某种情节,马特达蒙作为另一个主要角色,他的心态变化才是贯穿影片的主线。
影片开头,马特达蒙从比赛中的场景一下子惊醒,他的内心是有恐惧的,也是有执念的。
但随着贝尔的去世,他最终突然释然了,带着一种朋友给予的力量,他继续上路了,他的恐惧也许不会消散,但他带着双份的执著,继续在赛车设计制造的道路上,做到了顶尖水平。
非常完美的一个剧本,非常棒的一部影片。
讲述了一个成功人士崛起的最初。
《极速车王》。
9分。
詹姆斯·曼高德导演,马特·达蒙、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作品。
特别钟爱这类运动冒险的传记题材,这片找来许久,当时上映还计划着要去影院看来着,不知何故未成。
看完极度舒适,非常感动。
这世界就是这样,有一些人,天生为一些事而来。
天才设计师谢尔比和天才赛车手肯·迈尔斯是一对老友,彼此非常了解,也惺惺相惜。
肯·迈尔斯或许知道能真正让他实现梦想的只有谢尔比,而谢尔比更加清楚,肯才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赛车手。
因为福特二世掌控的福特帝国销售业绩下滑,销售总李决定说服二世重金投入赛车事业,因为在国际性的比赛中,法拉利已经连续霸榜多年,这给即将大批量成年的美国人许多新的选择。
二世被说服,李找到谢尔比,而谢尔比好不犹豫就决定找肯·迈尔斯加入。
这的确是一件激情四射的事,毕竟美国人造的车还从来没在勒芒世界锦标赛中有过什么表现。
片中一个桥段十分打动我,谢尔比开着福特自己造出来的赛车载着二世在试验场上狂飙时,二世终于忍不住喜极而泣,他说,要是他的父亲福特一世活着多好,他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福特也能造出这么牛逼的赛车。
克里斯蒂安·贝尔奉献了像马修·麦康纳在《星际穿越》中一样神级的表演,令我数度感动。
我们有多久没有看过如此老派如此古典的电影?
我们又有多久没有在如此老套的故事中燃到不行?
将一个速度与激情的赛车故事拍出热情在金钱下举步维艰的况味,又让一个卑鄙的真实商业运作洋溢着赛车7000转下飞扬的荷尔蒙,励志又反励志,胜利又反胜利,这些皆得益于扎实的剧作、优异的技术,更得益于两位优秀的演员。
看着戴着大金链子满脸肥肉的达蒙吃着汉堡与形容枯槁爱车爱到发疯的古怪贝尔同框,真是一种乐不可支的享受。
贝尔与达蒙,像极了“真探”中的麦康纳与哈德森,耀眼的前者在前台吸引聚光灯,低调的后者在背景恰到好处地衬托。
互相成就,互为补充。
贝尔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方式演绎着这个骨子里挚爱着赛车的狂人,世界上只有少数的演员可以将自己完全隐匿于每一个角色之中,贝尔就是这样的演员。
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
若没有达蒙,就像影片中若没有了谢尔比,迈尔斯这匹千里马也不过是一匹愤青马而已。
一个是孤僻却纯粹的天才车手,一个是灵活却有情有义的汽车商人,许是二人在一起太过完美,于是,上天将他们放置在福特的层层官僚主义与办公室算计下,考验他们对赛车的爱是否纯粹是否执着。
哪里有理想主义,哪里就有官僚政治,而单纯的理想主义是永远也敌不过阴谋的官僚政治的,这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的不变规律了。
当只认奖杯的人潮涌向暗箱操作的冠军时,只有真正热爱赛车的法拉利对手向真正的福特冠军点头致敬。
这一刻,虽商业运作在比赛的结果上打败了体育精神,但伟大的比赛伟大的车手却在时间中成为永恒,而勾心斗角的官僚与人事都只成为铸就传奇的背景板。
不世出的千里马虽最终也未捧起奖杯,远没有得到与其能力与技艺相称的荣誉与功名,但谁说胜利的奖杯就能对天才妄下断语?
谁说俗世的功名就能与天才的能力等身?
他们热爱的是比赛,不是奖杯;他们热爱的是车,不是卖车。
没有看到过引擎7000转下四周慢下来的风景,又怎能听到源自内心的声音?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自己热爱着什么,想要着什么,并为之坚守一生。
虽逃不过着火的命定,但找到此生的挚爱,是何其的幸运,而将人生也终结在挚爱中,又是何其的幸福!
后期的赛车救回了前半段的平闷,两个人的友情也让人动容。最后还是被福特公司坑了,体育精神输给了形式主义。
叙事方法太传统了,脸谱化的人物,中规中矩的表演,这样的电影已经无法让我激动了,用再多的引擎声效也没用
对不起,实在看不下去,被主角吸引来的,但是,真的没兴趣。
太典型了 典型的奥斯卡+好莱坞商业制作 蛮无聊的
福特被黑得令我怀疑前期制作法拉利有大量资金涌入。导演不是第一次拍传记片,和上一次拍Cash一样,追求在一个体系中工整但完美的表现,正如Miles跑出完美的一圈。150+一点不嫌长,余晖下父子对话和“7000+ go like hell”讲出竞技比赛柔情和激情。贝尔再一次证明自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用口音就能将同行远远甩在其后。不过两位大小英国演员终于开口说British accent应该开心极了。现在一想到当初没去影院里看这部,没有别的,就是后悔:(
直男热血赛车片,不玩虚的,咔咔就是干。最后一部分长达几十分钟的赛车戏真是过足了瘾,紧张又激动。车手对速度与刺激的追逐,刚好与福特高层的温吞保守形成鲜明对比,才让这些追逐巅峰的车手,超越普通人,变得更加伟大。克里斯蒂安·贝尔又一次出色的表演,不但再次瘦身,眼神都发生了变化,看了原型照片,还挺还原的。马特·达蒙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同样很出色。这个片,是真的拍出了激情与速度的感觉,一阵一阵的嗨。希望内地也能上吧,虽然,有点长。
一流的節奏,情感、奇觀、反轉面面俱到,商業片做成這樣真的夫復何求。好多場戲根本猜不到他的寫法,服氣
还以为是GT赛车那种纯爽片呢 没想到是20%赛车+80%传记 时间还贼拉长
贝尔拍副总统胖了起来,拍车王又瘦了,果然是橡皮人
不喜欢。一切都中规中矩,故事也和我三观极其不符,不是说一定要让虚伪的资本市场得到惩戒或者什么,也不是一定要主角去赢得冠军之类的,但是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来说,我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2020.2.11:还是【formula1:drive2survive】好看得多了
车迷们的拥簇吧,内容不是自己喜好,看得打不起精神
太过瘾啦!赶紧引进吧,谁引进谁发财!
cliche
极速风流甩这片子十条街
跟热血的福特大战法拉利相比,人性的争斗、赛车精神和官僚企业文化的斗争才是最触动人心的主题。每个疾速如风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厚重如山的男人,贝尔和达蒙成就了彼此,尤其是达蒙——演技巅峰啊!
超好看也超生气,买车绝对不会买福特了#所以福特是怎么同意这片上映的…
3.5;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沉稳有余惊喜不足,典型类型片路数,比较路人相。除了最后的赛场高潮戏,研发过程觉得挺有看头,既有科普性,而且在驾驶专业技能之外,让车手与车子构成有更紧密的情感联系---一手打造的产物,超脱了寻常意义上的机械操控,也为人车合一、一骑绝尘的孤高感铺垫十足,更为终局平添一份悲壮。前一小时的文戏铺垫委实太长了,以及收尾也嫌啰嗦,各方面的力道都使得太均匀;比起家庭戏,亦友亦伯乐的情谊难道不更好看嘛?让人感动的两点:1、后视镜里空无一人,此刻才是一切的意义;2、恩佐·法拉利的脱帽致敬。
3.5
电影感太差了……能把这么肾上腺素的运动拍的这么无趣,真是难得,模版套出来的好莱坞流水作业,正如福特流水线上的小破车一样。快进到结尾,更是被恶心到了,这就是所说的pure赛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