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率4成第一次去衡山看电影,老影院的格调感觉很亲切,就是大厅有一股霉味,旁边的女观众居然戴上口罩看的……电影很赞,觉得山田洋次作了一次完美的回归,找到了寅次郎时代的可爱趣味,苦中作乐的坚强,比武士三部曲的民族性解构要看起来亲切得多衡山的银幕可能宽度不够,感觉右边有一部分画面是投在了幕外的这两届的处女看都是日本催泪片,去年是《东京塔》,今年是《母亲》,片子后半部场内明显有抽泣声,散场后前面一位女观众泣不成声被男友扶出去片尾拉卡司读信的部分观众基本都静坐看完,影院先开了下灯后来发现不对又关上了,想起舒淇在香港电影节上的气愤,今天放映方和观众也都算有素质明晚打算看《英国病人》,票房已经售罄,和门口的黄牛打听了一下说票子没问题,明晚过来找他就可以
昨天(注:这个评论是09年6月2日写在博客的)半夜一个人坐在底下看山田洋次的<母亲>。
包子来寝室玩,她们趟在床上闹腾得天翻地覆。
这是唯一一次无论如何我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电影。
开始总有淡淡的辛酸,悲怜,可是看到后面真的是很感人。
因为这部电影的立脚点,它的视角,重来没有正面接触过战争。
最开始野上家的入狱也只是思想罪,而非什么战死。
可他正是这种像我们文化大革命时间的思想统治,这种独立见地的扼杀,最后的野山先生死时,何尝不能算作思想上的战死呢。
里面的两个小演员,吉勇小百合试验的野山太太,浅野忠信饰演的山崎先生...等等一些列人物的出色出演,都让我在这个闹腾的夜晚得到了平静,仿佛跟着他们回到了那个思想压抑那个军国的年代。
而最终,真正让我抽噎到不行的,其实是山野太太死前的"感谢你们"旁白中两个女儿时不时的话外音。
此时真的是万籁俱静,感觉所有的人都睡了,而世上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下面压抑的哀伤。
因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在文革的时候她的父亲(我祖父)因为是大地主直接在之前就枪毙了,而她的丈夫,我的爷爷,因被诬陷后来也入狱了。
她那么小,不知道有没有一米五,当时经济困难的时候生育有四个子女,自己只是个小学老师。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这让我一下从<母亲>投射到了自己家。
前段时间她八十大寿,在祝寿讲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记得当我们困难时帮助过我们家的人,那些老师那些给我们打了一把手的亲戚。
在我觉得简直是悲惨的人生中,她们度过来了,一个瘦小的女人带着一家的孩子,可是她最后始终铭记的不是自己的坚强和伟大,而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
真的是验证了那句,患难见真情。
后来爷爷终于平反出狱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他,据说出狱不久也就病逝了。
而我爸正好是幺子,他的成长中几乎就没有父亲的出现。
看这部战争背景下的家庭亲情片的时候,不会觉得其实我就是被这个国家侵略的子民我应该把他们小日本怎么怎么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你会真的抛弃国界的概念,对同是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忽然想起起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豆瓣上看一篇<南京南京>的批判文,下面有留言南方周末专刊里的评论说到了日本山野洋次拍的同时侵华战争的<母亲>,他在上海一家小影院看完的时候,全场的人都深受打动,有人鼓掌,有妇女哭的悲戚。
我不想再花心思赞美小百合的眼神,也不想夸赞浅野忠信的不一样的演技。
这些都有人说过了。
我只想沉静在这些伟大的妇女的人生中,淡淡的悲伤。
为时代,也为她们。
2月1日-映画の日,记得上一次在映画の日看电影是去年十二月的《三丁目的夕阳》,同样作为昭和时代剧,山田洋次的新作《母べえ》的片场和三丁目截然不同,去年12月时三丁目已上映了快一个月了,但影院中仍然人头攒动。
《母べえ》才上映了5天,影院里只剩下了那些花甲老人,看着他们的偶像吉永小百合,看着那熟悉的“山田组”制作的电影。。。。。
三丁目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勾起了那一代日本人童年的记忆,很多人都能从影片中找到从前的自己,再加之以其戏剧化的故事很容易吸引观众们的眼球。
而《母べえ》则完全回归到正统日本电影的道路上,山田洋次又一次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的家庭,同时以之为窗口,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之前山田洋次就有许多类似的作品,例如之前《家族》一片描绘了经济高度成长期期间风间一家前往北海道开拓未来的奋斗之旅,又如《儿子》讲述了泡沫经济破灭后一对父子重归于好的故事。
乍一看这些家庭故事的内容无非就是那点事,但往往就是那点事就能给你带来那种说不出的好感。
也许三丁目的夕阳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感动,但《母べえ》则让我完全为之震撼了。
故事主要围绕着野上一家而展开,野上滋是一个大学教师,为人正直,坚决抵制战争;妻子佳代美丽贤惠,女儿们也非常讨人喜爱,一家人其乐融融,所以出现了“父べえ”,“母べえ”的称呼。
但不久野上滋就因为所谓的“违反治安法”被捕,一家子平静温馨的生活就此结束。
之后母亲就成了家里唯一的支柱,她不仅温柔地守护着可爱的孩子们,还坚决的拥护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的生计到处奔波。
这个角色由日本著名女演员吉永小百合出演,对于吉永小百合,我想以无需太多的介绍,作为日本电影界公认的“银幕女神”,无论从相貌还是演技上都无可挑剔。
这次母亲这一角色在形象上和她非常相配,贤妻良母,外柔内刚的特征正是吉永小百合身上所具有的,而且她多年参加反战志愿活动和影片中崇尚和平的佳代又非常地吻合,这样的一个角色让她出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果不其然她通过了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成功的诠释了母亲这一伟大的角色。
正如山田洋次所说的,这样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少了。
为了自己的孩子,每天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甚至还到小学当了代课老师;为了心爱的丈夫,她想尽一切办法去监狱探望,为此她甚至和自己的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
吉永小百合在片中用其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们,生活会有转机的,我们一定能挺过来。
当然,光靠佳代一个人毕竟还是不够的,这时亲朋好友成了她坚强的后盾,电影里所反映出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信赖与温情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毫无任何顾忌,这是现代社会中难以寻觅到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淡了,那个温馨的时代真得已一去不复返了吗!?
在影片中给予佳代最大帮助的就要属山崎先生了,作为野上滋的学生,他一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得知老师被捕获,不遗余力地帮助野上一家,到处打听野上滋的情况,到处奔波寻找探视的方法,使佳代减轻了不少负担,同时由于比较憨厚的个性,深得两个女儿的戏爱,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叫浅野忠信,大家没看错,就是那个号称“日本第一颓废男”的浅野忠信,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垣原(《杀手阿一》),那个问题青年健次(《悲伤假期》)。
如果之前没有看演员表的话,也许你都认不出那个人是浅野,他在片中的造型完全不同于之前任何作品,之前接受采访时浅野也表示这次的电影是对他是一次新的挑战,他会努力去塑造这个角色的。
毕竟浅野出道那么多年,实力是摆在那的,他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我是不清楚为什么山田洋次会选择浅野来出演这个角色,可能是想借用浅野在欧洲的名声,让自己的新作能在柏林有所作为吧。
有了亲朋好友的帮助,再加上自身的努力,野上家的生活也逐渐平稳了下来。
但是就在那个时候,战争爆发了。
日本涉及到反战这一话题的电影数不胜数,前有市川昆《缅甸的竖琴》,《野火》之类的佳作,最近也冒出了《男人们的大和号》,《吾为君亡》之类的作品,姑且抛开他们一直在那里宣扬的军国主义精神,就电影而言,对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与毁灭刻画得还是很真实的。
这次《母べえ》一片主线虽然是赞扬日本传统女性的伟大,但反战这一话题也一直隐含在影片之中,无论是野上滋誓死不写忏悔书,或是叔父仙吉的反战游行,再是山崎在战场上最后那绝望的眼神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出导演对战争的憎恨。
战争到头来最受苦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望着吉永小百合那悲悯的眼神,突然间苍老的面庞,我的心在颤动,战争是多么可怕啊。。。。。。
随着战争的结束,故事也差不多该结束了,母亲继续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抚养着孩子们。
几十年后当母亲将不久于人世时,“母べえ,母べえ。。。
”女儿们在不停的呼唤,这一声声呼唤同样也反应出观众们的心声,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会被这样一位母亲所感动,所征服,让我们深深地表达出对她的敬意,然后,说一声:走好,母べえ。。。。。。
15:45电影准时开场。
我一如去年,万分期待山田老伯伯的佳作登场。
前些年已有武士三部曲《黄昏清兵卫》《隱剑鬼爪》《武士的一分》把武士真义探讨彻底。
主要演员上,山田老伯伯的选择总是既叫人惊讶又让人敬服。
《黄》的真田广之、《隱》中的永濑正敏、《武》里的木村拓哉、乃至此番的男配角浅野忠信无一不让人大开眼界,全部被发掘出之前所未有的潜质。
作为浅野大叔的永远支持者,事前真的是很难想象特立独行的他如何融入昭和时代。
果然,山田老伯伯和浅野大叔一点不叫人失望,让我从头到尾边抹泪边发出“痴笑”声声。
浅野从闭塞少年到愤青再到悲伤中年,神经质也好神经病也罢,好男色的武士亦或变态杀手什么都演过。
不过知识分子,大概真的是第一次吧!
戴着小圆眼镜,留着小分头,总是象《樱桃小丸子》里的花轮少爷一样一扬脖一抹头发。
这样清贫,总穿通一套西装和衬衫,袜子也破洞。
有那么些小知识分子的自傲和缺少生活经验的憨傻,不过也会识时务地装样骗人(非常可爱)。
当然还有最可贵的真诚,永远支持着野上一家。
总之,我太激动了,出了电影院,眼泪还没抹干净。
只希望明年还能继续欣赏到山田老伯的新作才好!
2009-12-30 11:02:00Wd__ 发布的影评 9.0能把这么沉重的题材、悲伤的故事,拍得轻松甚至有些愉快,是件很难的事情。
2个多小时并没让人觉得很长。
笑点挺多的。
影片的细节处理得很好,从而使各个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吉永小百合拍片的时候已经60多了,风采依然不减当年哪。
穿长裙游泳那场戏亲自上阵,真厉害!
“思想犯”、“物资配给”、“提倡生活俭朴”……是世界通用的。
按着姑姑的话就是“一群心地不良的女人靠过来说着:不准擦口红!
”所幸影片中的环境还没发展到疯狂的程度。
看完后最大的感想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己尽力去寻找点滴的快乐。
(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以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一个事,某位被集中营常年严刑拷打的人最终悟出了他的终极自由:别人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折磨我的身体,但无法阻挡我的思考,无法阻碍我在脑海中畅游世界。
当时精神控制类的军用产品远没有现在发达吧。
平常人所面对的虽然有各种难题,但应该比这位集中营的同学好得多吧,所以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吧,哪怕那仅仅是关心你的人的默默陪伴、哪怕是一缕阳光,一阵微风。。。。
每隔一段时间就想看看山田洋次的片子舒缓精神洗净尘埃啊!
这种普通平民视角的日常家族生活的故事,真的是怎么看都看不腻啊。
老爷子也不愧为是松竹电影的摇钱树,日本“夕阳”电影的救世主和旗手,真心觉得非常适合艺考面试的时候拿出来说,简单好懂也不会太过热门,百折不挠的成功地走大众路线的国民导演啊!
“这个社会病了,除非对不合理的事也熟视无睹,否则实在很难生存下去。
”《母亲》所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在二战时期,由于日本政府对左倾思想知识分子的迫害,进步作家上野滋被迫入狱,妻子佳代不得不一人背负起抚养两个幼小女儿的责任。
面对残酷的战争,伟大的母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守人道的信仰,在动荡的悲剧年代用顽强的意志和非人般的品格顽强生存,养育儿女。
山田洋次毫不忌讳地将反战思想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他的平民视点相结合,将底层人物的寻常故事讲述地动情动人,即使再卑微的小人物也有巨大的希望。
用温柔的镜语讴歌面对战争和伤痛义无反顾生活下去的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传递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他的作品里,展露出的几乎都是极其正派的角色和温暖入心的情结,在磨练与考验中,在困境与坎坷中相互扶持。
在《母亲》中,不论是亲朋还是邻属,每一个都是无害的、坚强的、相互扶持的,充满浓郁而热切的昭和气息,这大概就是一种立派的日本正能量作品吧(笑)。
山田洋次的幸福观是朴素安定的,比如他作品中的武士,基本都是安于清贫,重视家庭,过着与世无争的角色——“有空闲、轻松自在的武士的世界与现实中这个过于残酷的竞争社会毫无关联。
”只要吃饱肚子一家人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如此简单的幸福观也深刻影响了老爷子的创作态度,因此形成了“艺术是愉悦人的”这样的创作观。
“对于极度痛苦、严峻困境中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正是笑。
”将作品的受众确定在普通大众中,带给观众以心灵的绝对舒畅的观感,同时保持一种老派日本电影的精致风格,被时代所接受,被大众所讴歌,我想山田电影经久不衰的热度和常青树的地位的奥秘也本应源于此。
“我要作为一个市民生活下去,把日常生活中接触或感受到最激动人心的事,借某种缘由逐渐搞成雏形,在反复构思中形成骨骼,然后附以血肉,最后呈现。
像这样能够感受到切肤温暖的作品,我一直想看,也一直想拍。
”传统的日本美学风格加上特有的叙事方式,运用中心人物、家庭群像的方式建构故事,配合山田特有的幽默感和反战精神,感受到纯正、自然的乐观主义精神。
ps:吉永小百合太美了,我落泪了。
想要试着写点观后感,却不知从何下笔。
想到了昨天看的“油麻菜籽”,两位母亲,两个家庭,台湾和日本,多少有些命运的相似。
两个女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撑起了两个家庭。
虽然都是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但明显东瀛的那位要从感情上来说幸福的多,即便在丈夫入狱后,只能通过有限的探监和通信来与丈夫交流。
这样的事情,多少在文革时期也发生过吧。
丈夫因为政治原因而被监禁,妻子不仅没有抛弃他,还默默地努力着撑起一个家。
母亲的那种力量,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
伟大显得太重,却又不够。
大概是真实吧,好像从头到尾只是在聆听一个隔壁邻居的故事。
一部至为感人的片子。
特殊历史时期,战争爆发的年代,政治上反党反政府的教授因扰乱社会治安锒铛入狱,一家妻儿5口倍受牵连。
教授的妻子,也即主人公“母亲”,不明白丈夫到底犯了什么错,但是始终坚信丈夫不是坏人。
非常时期,人们的一出出作为简直是活的戏剧。
教授的学生袒护老师,第一次监狱探视竟然泣不成声和缓不过来,连事情也没谈成。
街坊邻里“街坊促进会”主持人无条件地在母亲困厄时伸出援手,可谓雪中送炭不求报偿。
教授的老师,抱残守缺、死板僵化,对于政治犯竟然不讲基本情理,摆出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姿态斥责学生违反公共秩序令其羞耻,而先生看人不准,显然伪善之人。
最感人的是影片中母亲去探视被捕入狱的教授,监狱长说着风凉话,说什么都怪她自己嫁错了人让生生父亲难堪,害得儿女都日子不好过,小女儿指着监狱长放声大骂,被母亲痛打一巴掌,哭的稀里哗啦的,母亲对狱卒连声赔不是……一家儿女都受不了好吃懒做又拜金的舅舅,一次这位舅舅当众调戏大女儿,大女儿不堪羞辱,质问母亲为什么还留他在家住,母亲说,因为看到他感到自在,跟他说话可以不用小心翼翼的,想说啥就说啥……外国人大概没经历过政治斗争,不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这些放了在中国,可能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会更隐忍,更微妙一点。
还记得里面的台词,有一句说,现在是什么世道,到处都在发生咄咄怪事,却还要假装见怪不怪的,活下去……因为父亲的缘故,大女儿在学校被同学和老师合伙欺负,岳父要求母亲离婚、改嫁,这些现实的迫切压力母亲都扛了下来,所希望的只是有一天,父亲会从牢里平平安安、清清白白地出来。
这部戏让我们看到了战时的日本社会,物价飞涨,物资稀缺,普通人的生活都成问题,有钱人精打细算,老百姓样样精简,连肥皂都买不到。
战时不允许开灯,学校停课,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战争造成的苦难是共同的。
看山田洋次的电影要从《远方的呼唤》说起,高仓健先生将一位性格内敛有担当的男人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后来的《故乡》、《东京家族》、《弟弟》、《小小的家》等等。
一路走来看了山田导演的大部分作品。
他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中让人感觉很戏剧的元素,看了忍不住就笑出来,感觉生活就是会有那样子的事情会发生,感觉像是角色在生活中的笨拙的真诚的一面。
看似愚笨却又拥有人性中善良、质朴的一面,给人雪中送炭的金子般的古道热肠。
每部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都是为了给人物增色,同时却又从人物的言行举动中反衬生活的残酷、无奈、让人心碎的无声的抗议。
不管生活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来面对它,避无可避,只因生活中每个人身边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照顾他们。
对子女的照顾,也是作为母亲的我感觉生活对于我的照顾。
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中缓缓前行,过程中伴随着国家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大的事件。
于个人而言相对遥远,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近在眼前了,兴许有些我们在乎的人就与我们离别。
对正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打击。
在母亲而言,孤儿寡母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的日子,此中艰辛不是简单的生存问题,更有社会带给他们的舆论压力。
从“家里有个男人真好”能看出些端倪。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左右抗拒的。
这里尤其指作为社会中普通一员的存在,欢声笑语不足说,忧愁困苦咂滋味。
欢乐的时候时间过的飞快,反之会让时间变得缓慢,仿佛没有尽头似得。
童年的我有体会在漫长的夏日炎炎午后,在外面晃荡无所事事的感觉。
那是少不更事,在母亲则是另一番境况,无依无靠的肩膀上没有挡风遮雨的大伞。
人物母亲在电影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大背景是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母亲的经历不断沿着已经发生的历史不停的演进。
每一次大的历史事件都通过各种人物关系最终将神经末梢传递到母亲的手中,母亲面对变化做出各种选择,经历各种人生的变化。
叔叔这一角色在山田先生的电影是个经常出现的很有意思的角色。
人物性格经常是不修边幅,说话童言无忌,本质不坏,却像皇帝新衣中那个说实话的小朋友一样让周围的人尴尬的很,所以总是不大招人喜欢。
在母亲而言,他是一个不坏的活的非常真实的人,一个不用虚伪装饰自己的外表的人。
母亲说在他面前可以说些平时不能对别人说的心里话,因为他不会虚伪的安慰母亲。
也不会市侩的讽刺母亲,最后混吃混喝的叔叔终于走了,临走时候将自己金戒指送给母亲,作为叨扰多日的回报,小侄女最后哭着说原谅叔公以前言语上对她的不老实。
此中人大都晚景不好,不好是对一般人而言,在他大概就像一只老的知道快要死去的老猫,会离家出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默默的死去。
这让我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离开温暖的屋子,拄着拐杖走在寒冷的外面,默默的死去。
这样子的结局未尝不是他们自己高兴的离开方式,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面对不耻于所在社会的虚伪而作的一次反抗。
电影中的人物不管如何变化,人性中那些本质的性格特征总是不会变化的。
社会的大背景随着时代变化也在演进,这是观影者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的那个时代的面貌,从而才更好的体会人物性格为何面对事件发生时会有那样子的变化。
是一部非常安详的电影,我每天看二十分钟,倍觉安心。
看完后想起一篇著名的小说《上帝创造母亲时》,摘录几句:“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她还必须具有三双眼睛。
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
’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
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六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九岁的男孩弄到莲蓬头下淋浴……”“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她会思考,还会说理,商量,妥协……”“而她的眼泪,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
除了后10分钟,其余都很好
看得我鸡皮疙瘩一身。。
隐忍的力量
日本少有的对战争的反思。
少有的日本真反战片。
我媳妇哭了好几回。。。
当老虎咬着你的头时!你是无法和他讲道理的!
最有意思的是其反战立场,山田洋次才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啊。温情的辛酸是其家庭影片的惯常主题,导演有隐忍也够耐心,但似乎又总显得过于规矩周正,有佳句而无华章,这话评价他还比较合适。
山田洋次的家庭剧和小津的家庭剧有什么联系?山田总是说在逆境中家庭更重要。黄手绢,清兵卫,母亲。弟弟很特别,每个家庭都有一两个另类,这些人更能让我们体会家庭的珍贵。
没办法,日式家庭,男女角色,战争对立,很多东西都共情不了。总感觉日影的很多表演都很夸张突兀,用词却表浅,配不上动不动就出现的感叹符号。ps最动人的一句台词“我想见到的是活着的他,不是死去去见他”。
山田洋次的电影永远是长镜头加温柔的对白,让你感觉到是如此的平静,内心却又波澜暗涌
个人觉得这篇拍得不行,矫情
诗意的电影,贫乏的生活,动荡的年代,纯粹的心灵。吉永小百合演这个角色其实显老,不过好在导演功力非凡,给人心灵抚慰。
题材不喜欢
除了最后突然跳到现在有点突兀外,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母亲、父亲、山先生都是那个特殊时代让人尊敬的日本人
这种需要耐着性子看的片子,我是怎么看下去的...
妈妈,我爱你
果然吉永小百合演30多岁的母亲年龄差有点大啊。。相比较还是更喜欢给弟弟的安魂曲。至于原著,应该会很好看。
如此精巧细腻而又朴实的剧本,一观便知出自山田洋次之手了。这位拍过《黄昏的清兵卫》《远山的呼唤》的导演依旧宝刀未老,讲起故事来娓娓动人。浅野忠信在其中的表演也很有意思,内敛而青涩,难得一见~
山田洋次一贯的细水静流 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