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观影门槛有点高的影片个人十分喜欢全片昏暗的色调,喜欢每一段听起来很冲突而又恰到好处的配乐,尤其喜欢看起来能够治愈强迫症的标准构图,可以说我喜欢每一个独立的镜头,但却没有爱上整个故事。
当看见两根烟囱被炸掉的画面时,我能意识到这也许才是故事,然而我却感受不到!
我看不清的,是那个时代。
虽然我的确没有为人父母,没经历过国企改革和那一代工人阶级的过去,但个人始终认为,优秀的影片应该跨越时代、地域和背景来触动人心。
然而本片在这一点上似乎有不同考量,看导演的一篇访谈讲,他说没有想过让很多人来喜欢这部片子,他回忆着那个属于自己时代的故事,也许并没有打算和我们这些小辈分享。
可能是他故意为之,可能是我太过浅薄,在情感共鸣上的缺乏,是我觉得彼此都有点可惜的地方
远超预期的好片子,虽然也谈不上杰作,但因为这种惊喜,还是不由分说打上五星。
几年前看导演的《耳朵大有福》,就感觉到一种国内电影难有的独特情绪,当时也看出导演在杂耍上的大胆和很强的控制力。
一顿饭后,范伟表演下主导的情绪也急转直下。
感觉很陌生,说不上好坏。
今天这部《钢的琴》,从一开始刻意营造的构图,和构图下协商离异的两人,就吃了一惊。
分明是进入了罗伊.安德森的荒诞天地,大烟囱下,即将告别的两人,以及即将告别的烟囱自己。
和罗伊.安德森一味追求审美孤独感不同,因为烟囱因为离异,电影有着明确的主题:对工业时代的难舍,对眼前幸福的抓牢。
有人在豆瓣上说,片子有着库斯图里卡气质,这的确是显在的。
既然主角在荒诞的时代,置身业余的乐队,那就自然成了鞍山老厂区的一支马戏团。
葬礼、婚礼,三套车、喜洋洋,乐队的出场是疯癫的;追逐、挑架、爆破、出炉,被各种音乐铺就的情节也是闹腾的。
而导演显然找到了马戏和酒神精神到达中国的良好软着陆点,节奏过瘾,情绪饱满。
和《耳朵大有福》一样,电影依旧有着急转直下的情绪拐点,只是这次一直藏到了影片最后二十分钟。
或许是决意停造钢琴后,或许是烟囱爆破后。
这番急转让我有点不能适应,而配乐并没伴随其陷入安静甚至沉默,反而依然无比热闹,这最后的一些段落,也因这种不对应情节脉络的持续热度,而变得印象模糊。
总之,在俄国摇滚和卡门舞曲中,一架钢的琴被起重机掉到女儿跟前,最简单的练习曲缓缓而出。
这是一番不甚真实却实在动人的告别。
≪钢的琴≫,电影说的是一群东北的工人为了一个女孩的弹琴梦,在废旧的工厂里亲手打造了一架纯钢制作的琴。
过两天在奥克兰举行的中国电影节将放映这部电影,我推荐给所有的朋友。
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包场一次,让大家都来欣赏。
我生在沈阳,作为曾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心脏,外地的朋友甚至沈阳的晚辈,很难对工人这一群体产生如我们这样的共鸣。
以前共和国还年轻,很久以前了,那时东北的工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产业重心,是燃烧着煤炭的钢铁打造的一颗心脏。
工业成绩先按住不表,毕竟要挤掉赶英超美那段日子的水分,就另一经济支柱农业来说,整个东北生产的商品粮,能养活起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后来经济转型,计划经济没了,东北的工业开始没落。
工厂倒闭了,东北话叫“黄了”,开始大面积裁员,这种按照市场经济走的平常事儿,让咱中国人安了一个婉转的名头:“下岗”。
90年代末期,包括沈阳在内,整个东北地区开始涌现下岗大军的浪潮。
有人管春运大迁徙叫人类奇迹,管以前闯关东叫人类奇迹,还有长征,板上钉钉的人类奇迹。
我们的确是一个擅长创造人类奇迹的民族,但我们似乎三缄其口,忘记了这批下岗大军其实也是个奇迹。
喜欢研究各国文化的韩国教授李元馥,曾经用生动的漫画勾勒出日本企业大规模精简的那段时期里,失去工作和尊严的老派顽固日本工人,是怎样成为企业转型的“绊脚石”的。
漫画里,日本企业搭乘现代化管理的小车试图一溜小跑往前冲刺,但一群老日本工人,就像路障一样挡在路中央,眼一闭心一横,说要想裁掉我们,就直接从我们身上碾过去吧。
那时候日本企业里少不得的是鸡飞狗跳,拦上吊拦剖腹,改革派只恨政府对这些老古董过分人道主义了。
但你什么时候看到报纸上大肆渲染我们的下岗大军如何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么?
几乎没有,除了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坏分子,大部分下岗工人在纸面上看来,都是走在再就业的康庄大道上的。
这一伙以百万计的人群,就这样悄然无息地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吞没。
我算来自半个工人家庭。
我奶奶和三姑都是工人,我父亲以前也是土木工程师。
我记得我三姑父,东北话叫老姑父,以前在工厂工作时的模样。
他皮肤黝黑,肌肉不突兀但很结实,这就是常年在工厂锤炼出的身板。
我们以前喜欢玩他臂膊上隆起的肌肉,他一绷紧上臂,那里的肌肉就饱满地拱起,我们几个孩子就用手在上面“掐小耗子”。
那时的工人学历并不高,那时可没有什么蓝翔技校,不少工人都是从学徒做起,由师傅手把手带出来的。
他们没有金光灿灿的毕业证书,但他们所具有的高素质却是学历所不能尽数的,他们态度积极他们精神饱满他们热情高涨。
曾经穿蓝色粗布、戴手套、缠着白毛巾、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工人阶级,是多么令人尊敬和羡慕的群体。
沈阳的工业重区,铁西区,遍布以工业工人命名的街道:保工街、肇工街、兴工启工卫工...后来工厂倒闭,机床报废,烟囱炸毁,工人们突然失去了信仰和生活的来源。
他们或领着微薄的下岗补贴,或蹬着三轮车做小生意,或挂着如卖身草标一般的“广告牌”,在劳务市场里等着接诸如木工、批灰、刮大白等零活。
如上面所说,他们被社会吞没了,他们垮了。
他们垮得无声无息。
后来总有消息,说哪个哪个下岗工人作奸犯科了,哪个工厂的工人又聚众闹事了。
他们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去运转国家的发动机,而后被人们记住的则是烟囱排出的废气,仿佛没了他们,沈阳的天才是蓝的,水才是青的。
现在沈阳的老工厂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公寓和写字楼。
那群人数庞大的工人们呢?
他们在这个论资本讲学历的年代默然。
市场经济是好的,飞速发展,按劳分配,凭脑力吃饭。
也许是吧。
我小学时曾参加过一个语数补习班,那是1999年。
班级开设在南站附近,靠近铁西区边缘的一家濒临倒闭的自来水厂。
厂里周末连条看门的狗都没有,就有一位看大门的老头,无精打采得仿佛是被这半死不活的工厂传染了一般。
他偶尔在院子里晃悠一会儿,拿拖把象征性地在男厕所那满是污水的地上写意地划拉几个来回。
课间,我们就在大院里游戏。
我们在煤堆上嬉闹,踩过发出咯吱咯吱噪音的灰白色的煤渣子。
用被遗弃的镐头和铁锹玩耍,拿报废的轴承和钢珠打弹子,少不了蹭上满手又难闻又难洗的油污。
南站的铁路线上偶尔会驶过运输火车,上面排满了也许是最后一批生产的坦克。
我们冲着那些绿色钢铁和炮筒欢呼,殊不知那远去的火车,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我是个刚刚成年的南方人,几十年前东北的落寂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仿佛都离我很远。
不过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给我的触动。
它从电影层面不惊世骇俗,但是我很崇敬它关注的群体,也认同它传递的观念,所以我写了这篇文字。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本身我想给四星,但因为它表达的东西我应该给五星。
站在2021回望这部电影,我只觉得《我和我的家乡》之流的的电影早已忘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放在当下,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有了更深的意义。
注:我只是个穷酸学生,请各位罗杰伊伯特温柔指点先力所能及的谈谈这部电影吧————————————————————1优点1 适当的黑色幽默既舒缓了现实的沉重又颇有苦中作乐之感。
个人认为在抓出轨那一段特别有意思,压抑与沉重随着男主一跃而出烟消云散,音乐的喜感配上滑稽的追逐戏让这本应悲凉的被绿捉奸显得分外荒谬
长颈鹿烟囱过于喜感2 超现实主义镜头颇为惊艳甚至有库布里克式的感觉
废墟上的舞蹈
第一次出现的超现实镜头3 电影的背景音乐上也是很有特点的,反复出现的lube乐队的歌唱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咏叹着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
同时,这些歌曲是源于时代的,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 本片在剪辑上保持了良好的节奏感,不像有的文艺片一样随性,让人看着实在有点累。
可以说 ,从剪辑上已经很注意观众的感官了,但是这部电影实在有门槛,无论是观影素养还是共情能力上,总之,六百多万的票房让人心酸。
5 本作在构图和色调上还是很有水准。
直接上图
恶搞最后的晚餐,隔壁老王坐在犹大的位置上
老爸的穷和老妈的富一目了然,镜头语言还是拿捏了
两束光形似两个烟囱,烟囱承载着理想与羁绊
看不出什么含义,但是凸显钢琴对于他们的意义———————————————————2 缺点第一个缺点挺无奈的,我觉得很可能是成本所限,本片后半段在群像塑造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总的而言就是一些部分将人塑造的很有特点,但是看完了还是不知道谁是谁,也记不完全记得谁擅长什么,没有在支线上展开足够的剧情。
第二点人物动机上,其实也很可能经费所限吧,男主和前妻的释怀,和女友的复合,琴的续造,最重要的是和女儿的关系这些部分都显得含糊不清,尽管我可能能理解,但是作为一个电影作品就有点混乱了,也失去了很多能触动人心的点。
所以,这部电影本身四星还是五星都可以,它没有神来之笔让它留名影史,但是它很优秀,如果放在2021就各位优秀了————————————————————3 接下来谈谈这部电影之外的东西我想问一个问题,理想是可以被赋予的吗?
世界文化已经越发迪斯尼化,最近刚刚开展了未成年人反电子游戏沉迷的一些措施,我对这种唯心主义行为是否可以让祖国的花朵争奇斗艳保持怀疑。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我承认沉迷游戏是有如鸦片,但马克思的话还是其实不止于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又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就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有毒的,游戏是有毒的,但人民的苦难是真实的,年轻人的空虚是真实的。
游戏大可被消除,但假大空的东西填补不了年轻人的空虚,也弥补不了现实的不公,更消极不了飞天的房价。
就我个人讲,我周边最“爱国”的人都是毫不含糊的既得利益者,这与其称理想不如说是自私。
理想是不能被填补的,苦难是不能被消除的。
当互联网和消费主义消解掉个人意志与现实生活,妄谈理想都是一种自欺欺人。
但是他们这群人是有理想的 哪怕是和命运的抗争
———————————————————
结语当这台钢琴在一堆废墟被抬出来的时候,我几乎热泪盈眶。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可以随意炸掉两个烟囱,但却扼杀不了一群时代的尘埃去做一件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只知道可以用钱去买木的琴,但不知道可以去做一台钢的琴。
也许“钢厂”和“钢琴厂”之间,一字之差的鸿沟仿佛不可跨越,但理想给予了人的伟大是永远无法被这鸿沟掩埋的。
公众号:pseudo影评频道学有余力 努力写作
2010年底,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我在金鸡百花影城看了《钢的琴》。
这第一遍,虽然放映画质糟糕,但是喜欢不减。
今年五月,金宝汇百丽宫,我在影片的北京首映式上看了第二遍,还是喜欢。
其实在去年那会,我对《钢的琴》期待不高,无非刚好看过影片跟《观音山》在东京获奖消息。
中国演员一举包揽了影帝影后,相当罕见。
然而半年过去,当《观音山》寻觅到了合适档期,创下文艺片发行奇迹,《钢的琴》还陷于后期制作的麻烦。
总之,就像片中那架需要众多零件、千锤百炼的钢琴,好事多磨。
现在,它慢慢积攒着口碑,露出了刚硬却又柔软的一角,准备奏响被这个时代遗忘的声音。
与此同时,围绕电影的改名风波终于暂告段落。
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改,伤筋动骨不说,此举无异于损害作者和作品的完整性。
最致命的则是,《钢的琴》本是异常简单的词组结构。
多一个的,多了想象空间。
另外,片名恰好对应了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
女儿问父亲,想听什么。
父亲答,越简单越好。
所以,急功近利的改动显然会导致曲解,沾带商业气的名字更会变得乌龙,背离故事本意。
影片讲钢琴,一架钢结构制造出来的钢琴。
原因是父亲为了挽留女儿,他需要搞到一架钢琴。
正如有人怀疑剧本的合理性,原因正是因为事情太简单了。
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父亲去钻牛角尖,怎么会有一群人还愿意无偿帮助挑战不可能,可这就是《钢的琴》。
它的简单造就了它的不平凡,它的不可能成就了它的奇迹。
它在人人能知的父爱当中,浸泡上了更为深沉的东西。
当然了,简单不等于偷懒,《钢的琴》看似简单,又能经久回味。
跟简单相对应的,导演张猛将一个简单故事给复杂化表现了。
他把从小到大所了解到的的艺术形式运用到了电影之中,在文工团的父亲、俄罗斯的手风琴音乐、中戏时代的舞台剧场乃至是走在街头小巷听到的歌曲,他把耳濡目染和影响触动,统统安放到了电影当中,越多越好。
于是乎,以音乐为例,很多人会觉得,《钢的琴》音乐太满,满到就像它的歌舞音乐形式本身,这在华语片里也是不大见着的。
当然,几乎也有同等多的人会觉得,电影很好地利用了音乐,控制和调动了节奏。
看完电影,就好似听过一场奔放热烈的音乐会。
立足于亲情、爱情以及友情,《钢的琴》以喜代悲、苦中作乐。
电影的焦点物体是钢琴,然而钢琴还有一个生产制造以及放置的背景,那也是片中反复出现的视觉母题:工厂。
《钢的琴》里东北小城的风貌相当真实,并没有因为虑及影像风格的需要,进行美化修剪。
电影里有衰败的工业区,空旷的厂房,也有不知何去何从的人们。
从地域背景上,它连接了王兵《铁西区》,在广袤的时间字幅里,随便划下了一笔。
在个体情感上,它又跟姚宏易的《金城小子》不谋而合,造一架琴,画一组画。
张猛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设计,没有一上来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各要素。
他怀念那个时代的人,怀念工厂,怀念人与人的情感,但是他不明着说,只是让一群人去合力造一架钢琴。
这架“乐器之王”的背后指向了组合在一起的工人和集体,同时还暗藏了更深的情结与信仰。
从个人到群像,从个体到时代,《钢的琴》的简单背后蕴藏了惊人的能量。
一边是写实,一边是浪漫;一边是生活,一边是歌舞;一边是压抑,一边是轻盈;一边是刚硬,一边却是柔软。
在欢快气氛中,你却能感受到小人物的悲苦。
在酸楚的父亲背后,你又能感受到一个人的无所不能。
有载歌载舞,有黑色幽默,你能用心感受到人物的命运和情义的涌动。
当工厂的巨大烟囱倒下,那就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远去。
主人公陈桂林,还有无数消失在背景里的下岗工人们,他们终究要迎来另一种生活。
而《钢的琴》,它不偏不正,刚好落在了渐进和渐变的过程中。
电影会让观众意识到,不是某个时刻、哪个瞬间,我们以为牢固的生活就一下子坍塌了,那是一个明暗不定的时间段。
开头的葬礼、中间的婚礼,中国人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把红白之事颠倒着来,形成一种相似但又错位的荒诞感。
人活一条命,有理还说不清。
这种荒诞就像《耳朵大有福》里的范伟,当他退休离开岗位,做什么事情都不顺。
一个能修火车的人,面对一辆自行车却无能为力,整个生活仿佛乱了套。
《钢的琴》也在不断制造错位,下岗的工人自个组乐队,有的杀猪,有的开锁,有的出老千当小偷。
偏偏是这么一群人,高亢嘹亮的歌声、曼妙激昂的舞步,他们到底在为谁歌唱,这是生活的镜像还是棱镜的折射?
自制木板钢琴、偷搬正常钢琴到打造纯钢铁组成的琴,在与困难的较量中,人的想象力实现了自我超越。
《钢的琴》也用简单无比的自发行动,完成了父亲对女儿的情感寄托,在完成复杂的情感怀旧同时,影片也实现了电影自身的超越。
片中还出现了有趣一幕,一帮中年人围堵小混混。
他们进入桌球厅,里头还有个破败的电影院,挂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海报,无人观赏的胶片在银幕上跳动。
可能在那里,在另一本电影的斑驳画面前,《钢的琴》不小心惊动了时间的尘埃。
这就像陈桂林一群人,他们在四处寻找钢琴原材料时,一样惊扰了时代和建筑的记忆。
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东西,它们的美与好,真好像被许多人给遗忘了。
【ELLE MEN / 北京青年报】特别感谢奶七、灰土豆、levitating等人对该文的帮助
像郭利斯马基那样开始,像库斯图里卡那样结束。
对于《钢的琴》,这是目前我能想到的美誉最强音,同时也糅合了出现的多方评价。
但对导演张猛来说,这样讲又似乎攀亲带故的,有点捧杀之嫌。
按照张猛的阐释,《钢的琴》的核心情感简单得很,它跟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很近,无非底层小人物,悲喜间露出了无奈心酸。
像《偷自行车的人》,儿子跟在父亲后面,寻找那辆丢失的自行车。
《钢的琴》里,父亲要给女儿一架钢琴,木做的不行,偷琴也不行,最后只能拉上一帮人,回工厂里造钢琴。
所以,不管父子还是父女,有些东西是不能用理性逻辑去判断的,而是必须去体味。
如果你去质疑构架剧本的合理性,就像不相信那架造出来的钢琴,那么,《钢的琴》就不会为你而鸣。
在陈桂林努力去争取一架钢琴的背后,他好像是要维护家庭,争取到最后的一丝希望,把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看她快乐,自己也能快乐。
但其实,那跟极力要找回自行车的父亲没什么两样,他们最终要维护的只是完美的父亲形象。
在儿女面前,父亲不想承认自己有做不到的事情,哪怕是不行本身。
从《大鱼》到《魔术师》,从《美丽人生》的罗伯托·贝尼尼到《美错》里的贾维尔·巴登,《钢的琴》最令人感怀的情感基调就在于此:当一名落魄父亲四处张罗又无济于事,一下子又控制不住脾气的心情,你只需静静看着,便可以联想到背后的心酸不易。
当然了,《钢的琴》的优秀并非只是情感的渲染,这只是一小段的序曲前奏。
或者打个比方说,它只用了半篇不到的乐章就完成了父女情感这段。
在涉及现实主义的话题以前,不妨先看下开场。
影片先是确立了萧索的冷调影像,而就是同一群人物,又迅速呈现了一个由悲到喜的转换过程,情绪还异常投入。
一会冷一会热,一会静一会动,一会悲伤一会欢喜,《钢的琴》包含了大量的转换跳跃,而从写实感很强的生活片段,突然跳进了欢歌热舞的场面——他们所在的舞台还是一样的。
这里的舞台可以是厂房,也可以是街区或者舞台本身。
影片格外注意人物与背景的搭配协调,人与背景物并重,形同一体。
正如之所以会有这群人,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破败的东北工业区,下岗失业,只能另谋出路。
所以,当小乐队开动起来,当陈桂林拿出手风琴来打发时间,我想到了库斯图里卡的那句话并模仿造句。
工厂等待被拆迁,巨大的烟囱轰然倒下,他们的人生时间都被打乱掉了,人们假装自己有着幸福美满的人生。
如果只从浓烈的影像和满溢的配乐来看,《钢的琴》并不会给人以“新现实”的感觉,但不谈新与旧,影片肯定是往现实主义靠拢。
所谓的新,可能是创作者对电影历史的自觉传承,同时又能把它跟常见的现实主义区分开来。
《钢的琴》没有粉饰、虚假、夸大或者臆造,一些在厂区从小长大的朋友,他们会惊觉里头人物仿佛脱胎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这就是生活体验的魅力。
当张猛选择了与生活直接对话,把自己最熟悉的那些人物和那套生活模式加以表现出来,这就仿佛给影片安装了牢固的钢结构。
反观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的中国电影,多是凭空想象,自行搭建的空中楼阁。
那跟个人的真实体验没任何联系,他们要抢占的无非是道德的制高点。
因此,《钢的琴》的突出优势不在于卖点或者主创班底之类,它就胜在质感上,结结实实,沉实厚重。
电影里面有可爱的东北人,有可以进入的父女情感和群体氛围。
就连它的表现形式,其实也是非常有观众缘的,不设障碍。
然而,如果张猛只是老老实实去做现实主义,那么《钢的琴》恐怕也不会激起这么大的反响。
它跟生活距离很近,但在许多时候,导演又异常迅速地把观众带到一个远距离观察的位置。
当跳楼取代下岗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工人阶级的幸福感早已不复存在。
虽说时间也没有隔开很远,但《钢的琴》所讲的已经不是当下的事,不免有距离感的存在。
于是,电影有意识去利用了“距离之美”,听到音乐声,进而产生出画面感。
当《钢的琴》频频转入歌舞场面,就如同我们去回看那个特定的时代。
那会,没有人去真正想过,以后会怎样。
结果有一天,他们发现熟悉的一切没了,生活也变了。
进入后半段,《钢的琴》出现了一次最明显的跳跃:人物骤然变多,群像风格确立,钢琴也要正式登场,工厂成为了主场景。
如果忽视这个景深变化和景别扩大,那么很多人便会觉得,后半部分有些赶,出现了凌乱痕迹。
事实上,《钢的琴》的最终诉求既不是作为人像的主人公陈桂林,也不是作为物品的钢琴,它的诉求其实是工人和工厂的命运,一种自然而生的升华提高。
当烟囱倒下,电影要表达的最深处东西登时立了起来。
我相信面对那个场景,对安静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来说,烟囱倒下就对应了生活中的超现实,就像千年的古城被淹没,记忆全没了。
超现实不一定要飞碟火箭,只要它超越了生活体验,它就是超现实。
而最讽刺莫过于,我们恰恰生活在一个超现实的年代。
这也是重新注视《钢的琴》,难免会生出复杂难当的情感,原来我们的身边人都默默承受了那么大的改变。
不可否认,在看待那群人和事物时,导演是饱含着深情,以至于产生了理想化的处理手法。
可就正如人们说,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那么,当张猛回看模糊的过去时光,他跟很多人一样,也难免陷入了一种理想化的表达。
也许,影片欠缺一场盛大狂欢,欠缺一个更妥善的收尾形式。
然而,感动之余更要冷静清醒,不足当中见丰盛,这也是我钟爱《钢的琴》的最大原因。
【城市画报 282期 延伸推荐:张猛个人专访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656496/】
如果不了解幕后消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钢的琴》就是个歌舞片,也是音乐片,反正就像文艺片,还挺好看。
当然了,它也可以是家庭片,还可以是个幽默的剧情片,反正怎么着都讨人欢喜。
然而如果了解张猛的创作初衷,那么你会好奇,为什么《耳朵大有福》跟《钢的琴》都是讲工人,形式上还那么像,答案只有一个:成长环境使然。
张猛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孩子,在破败的东北工业区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后来生活其中。
走在小城街头上,那些接受了命运改变的人们,有的另谋职业,有的无所事事,加上文工团的父亲、看到自造的钢琴,这一切都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
正如张猛自己说,陈桂林的性格也有自己的影子,至少星座上会是一样的:白羊座。
那么,把《钢的琴》称为某种意义上的亲历体电影,其实也是行得通。
什么是“亲历体”的电影?
它可以是罗启锐在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把26个英文字母倒背如流;它也可以是锡兰的小镇、河濑直美的奈良、盖伊·马丁的温尼伯,他们的故乡;它还可以是侯孝贤的童年、吴念真的父亲、王童家牵挂的红柿子,海峡对岸,生死两隔。
这一回,它是钢琴背后的工厂,是张猛眼中的东北风貌。
明眼人都看得出,《钢的琴》讲了一大截的父女情深,之后掉头一转,猛地扎到了工厂里去。
那帮临时召集起来的朋友,关心烟囱何去的工人们,在他们身上,有一种被称为共同命运的东西。
那也许不会是他们的一生,但至少,是一个阶段的生命,就像埋在内心深处的记忆。
在电影以外,张猛是东北人,王千源和秦海璐也是东北人。
他们一帮人都从中央戏剧学院出来(在片中也看得见剧场舞台的影响),大家交情摆那,一起排练,开工起来就跟片中造钢琴一样,各司其职,简单熟练。
过去的这些年,秦海璐动静全无,今年一下子出来俩(《钢的琴》和《到阜阳六百里》);王千源演着电视剧,默默无闻;张猛埋头跟剧本猛干,他们都不是舞台上的风光人物,只能归为背景。
从这点来说,《钢的琴》又是不折不扣的小片,光彩全无。
唯一有点噱头的,大概只能说是男配角田雨了,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好听——他是汤唯的前男友。
当汤唯愈发的人见人爱,一删戏便引发满城风雨,田雨也只是偶尔被翻出来,不经意被提起。
他在《耳朵大有福》里演了偷情的姑爷,在《钢的琴》里名叫王抗美,这也是范伟在《耳朵大有福》里的角色名字,然后也还是有偷情桥段。
这相似细节,同一个人名,用张猛的话说,是相同人物的不同阶段,被某种共性串在了一起。
可见,踏实做事,低调做人。
《钢的琴》没有上天垂怜,更没有意外好运,它只是集体劳动的辛苦成果。
当某些内地导演忙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行使投机之实。
我们要庆幸,张猛选择了他所熟悉的人和事,那座充满感情的工厂和城市。
哪怕他站在破败的工厂废墟,也比自称站在喜马拉雅山顶的货色要高大,值得我们去尊敬。
因为,这才是一个电影人和创作者的尊严,没有背景关系,没有哭哭啼啼,没有任何下作的自我炒作和自命不凡。
正因如此,很多人跟我一样,不遗余力去推荐《钢的琴》,希望欢笑和感动能带给每个人。
用朋友的话说,这样的片子要是进不了院线,那中国电影是真的没希望了。
好消息是,七月中,它就会奏响强音,穿透这个时代的浮躁。
【玩家惠 专栏】你所不知道的《钢的琴》:Q:那架“钢的琴”能出声吗?
A:很多人想知道的问题。
能,但是声音很难听,小元的弹奏是后期配的。
Q:电影院里的影片叫什么?
A:导演自己也不知道,就从电影院拷贝里随便翻了个,有开枪画面。
感谢考据迷八旦同学,《皇家飞凤》http://t.cn/aOYGHR (第21分开始,中枪的是太保,“我送你去见你老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384541/)ps.门口左侧有张电影海报,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Q:配乐这么满,到底是有多少?
A:要的就是“走在马路上的嘈杂感”(张猛语)。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BGM在内(像淑娴给陈桂林钱,隐约听得见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总共大概有三四十首(http://www.douban.com/note/157982157/)。
这其中,人气最高的可能是《Skoro dembel》、《心恋》等几首。
Q:陈桂林妻子口型不对……A:那就是韩国演员,叫张申英,电影韩国人有投钱。
相比这个院线版,第一个版本的口型还要不对,重配过的。
现在版本的配音演员是车晓,在《非诚勿扰》里饰演“性冷淡”。
Q:好像总有一些情节疑惑和剪辑失误A:说好不造琴,又突然造起琴——因为大烟囱倒下了;胖头的女婿?
——他们没结婚,只不过电影院后面马上接了一段婚礼,造成了一些人的混淆;老爹怎么就挂了?
可以结婚了怎么不结束——好吧,这些都是电影后半段的各种问题。
……待续
这片子评分很高,也因为推荐,特意看过,我不太喜欢。
故事是超现实的,一个父亲为了给女儿一台钢琴,找到一群下岗的老朋友,在车间用纯钢打造了一台。
后来女儿还是跟着前妻走了。
现实中,这基本不可能,不论是否造的出来,只是造琴这事,费时费力而且不实用,应该不会有人干。
这应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幻想,是对梦想的坚持,对过往生活的交待。
整个片子色调暗沉,节奏缓慢,空间狭小,人物面目模糊,我不喜欢。
共有十年以上的青春,在加工金屬的工廠裡度過,視角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樣。
刻薄之處,還請多批評,多見諒。
看過電影,克制住了自己的評論欲。
冷靜三個月後,聽聞金馬提名時,正和一幫子老東北軍工廠出身的大哥們在大排檔裡喝酒吹牛。
把這張盤送大家傳閱,等待他們的評論。
大哥們很快給了我反饋。
十幾年二十幾年以前,大家就都知道:國產貨,質量比較差。
但普遍認為是:總有一天,我們國家的產品質量會提高。
誰知道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一直在下降。
從牛奶到樓房,無不如此。
為什麼?
因為相信沒校驗的爐子,憑感覺就能出熱處理製程工藝;相信機床設備沒有電也能開;相信天車不保養也能吊重物;相信操作員可以站在天車吊物垂線下泰然抽煙;相信配鑰匙比修琴軸更牛B;相信憑一個大俠+一本密籍+重機加工手上活兒的經驗+一堆廢料就能實現流水線上千個工時的生產工藝;相信雞爪瘋就等於表演彈手風琴;相信為了能文藝一把,玉米穗也能當胸毛貼……文藝創作原來完全和煽情劃等號。
沒有寫現實的,更沒有超越現實的,只要能胡說八道就行。
制片人和導演都沒想到,一部從編劇到殺青總共不到一個多月的粗制濫造,竟然可以炒得這麼火。
幾萬幾十萬工科院校本科畢業生競崗工程製造行業不如專科生沒人過問;幾十萬上百萬工廠下崗/農村待業的漂亮女孩子迫於生計當小姐沒人過問;幾百萬上千萬缺乏工業常規技能的青壯年產業工人流離他鄉沒人過問;幾千萬上億青少年受的教育不包括基本生存常識沒人過問;假醜惡,為什麼“假”排第一?
沒人過問;倒是一包情節虛假表演蹩腳的精神鴉片,一群人吸得起勁,喧嘩叫好,社會被忽悠得挺和諧。
「世說新語」有:“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赴客皆作一驢鳴。
” 這就是文藝和二B發生聯繫的奇妙時刻。
人群如摩西過海,瞬間被分為兩大列:普通青年,和非普通青年……我們這個民族的魂呢?!
有位大哥還給了我一張盤。
上面有一段,講1910s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的紀錄電影。
那時候日本在工業上比英國、德國還要落後幾十年,但在用心追趕。
老實說,今天的中國製造業,比那時候的日本還要落後至少十年。
中國的電影業呢?
醒醒吧!
大哥總結說:Gangdeqin,沒他媽一個是在工廠長大的。
日本鬼子、德國鬼子,給他錢都拍不出。
不是活太糙,而是忒TMJB扯淡!
`•.¸¸.•´¯`•.¸¸.•´¯`•.¸¸.•´¯`•.¸¸.•´¯`•.¸¸.•´¯`•.¸¸.•´¯`•.•´¯`•.¸¸.•´¯`•.•´¯`•.¸ ><((((º> PS: 王粲死的時候很有文名,國家煮席曹丕好文藝調調,曾經把王粲和其他六位相提並論,史稱建安七子。
於是曹煮席親自去吊喪,這就好比某寒死了的話僅掏去吊喪一樣(我呸呸)。
可人家王粲平生寫的都是什麼“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曹丕身為軍委主席,他要歌頌這個,不是大耳光抽自己的臉麼?
於是他忽悠大家說:“王粲吧,沒事喜歡學大毛驢叫,你們不妨一起學驢叫,送他一程。
”曹大大這樣一說,底下人頓失滔滔,啊哈啊哈的叫成一片。
為了文藝,不惜二B,且還是裝出來的。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
《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这是一部有生命的电影,小人物大梦想。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
原钢厂的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终日为生活奔波。
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离家出走,投入有钱人的怀抱。
婚姻失败、事业无成、养儿无望,桂林四处筹措买钢琴,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
当所有的方法都无济于事的时候,桂林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导演用平民化的中国式黑色冷幽默反映社会现实,笑中带泪!
影片不光有对生活无奈的戏谑和自嘲,更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缅怀和追忆。
对于现实也许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但只要努力过,制造不了风景线,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也就我呗,二了吧唧,你干啥我跟着你干啥。
”“你二吗?
”“就你看我不二呗”我对片子这几句东北台词印象特别深刻,大概是我听过的最真实最朴素的爱的告白。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