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乡
Jauja,走出安乐乡(台),巧黑(港),丰饶之地,Land of Plenty
导演:利桑德罗·阿隆索
主演:维果·莫腾森,迭戈·罗曼,格茜塔·诺比,马里亚诺·阿尔塞,维比约克·莫林·阿格尔,米萨埃尔·萨维德拉,阿德里安·方达依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丹麦,法国,墨西哥,美国,德国,巴西,荷兰语言:西班牙语,丹麦语年份:2014
简介: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曾参加过普丹战争的丹麦军官Gunner Dinesen(维果·莫腾森),带着青春期女儿Ingeborg(Viilbjørk Mollie Malling)从丹麦来到阿根廷,加入阿根廷军队,参加征服沙漠之战,女儿却跟一个阿根廷士兵私奔,生死未卜,他从此踏上了荒漠里的绝望寻女之路。详细 >
#67th Cannes#一种关注 幻灯画幅里的阿根廷荒漠 一个人的漫游与寻找
迷梦与轮回的气息。极简风格,画面很有个性。星空下的镜头很美。
6. 想象在一片广大无垠的土地上,一切都在荒蛮之中,寻找的艰辛可想而知。
镜头下散发出一股无法掩盖的古典美,如油画般精致的唯美画面,剔除了锋利边框的圆角画框,极度讲究的4:3画幅更加突显出影片的别样美感,艳丽的色彩如此夺目,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搭配上一份无处躲藏的宁静,不加修饰的美便油然而生。女儿随着内心的欲望逃离,只愿沉溺在爱的欢愉中,在放纵过后便消失不见,只留下一个虚无的影子,让后来者望尘莫及。父亲踏着沉闷的调子找寻,透过水面凝视自己苍老的容颜,跟随野狗来到荒芜的原野,只看见一个被抛弃的信物,却始终不曾见到她残留的痕迹,两人间不可跨越的距离。结尾的设定显得比较多余,原来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愚蠢的故事。穿过草地、海洋、河流与山丘,踏遍黄辉落日也寻不到的安宁,翻过万水千山也看不见的美丽,都只是一闪而过的光影,然而荒漠足以吞噬一切,唯有此刻的绝望和痛苦,无可替代。
非常不阿隆索又非常阿隆索的一种转向
阿隆索在巴塔哥尼亚的土地上再一次提出了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永恒问题。若能以自然景象来创造时空尽头的神秘感,又何需凭空幻想一个陌生的世界?人去歌声近,星空化浓云,毛边的黑色画框内似是以一秒千年的尺度演绎着在对美与征服的追求下不断重复的人类文明史,谁又能肯定自己不是身处山洞之中呢。
超乎寻常的美,摄影构图大赞。如诗歌一般玄妙美丽。
前边刺客聂隐娘的画风,后面越来越像赫尔佐格。环境音做得那么出色简直一等一asmr非常好睡。放眼全是绿油油的草地实在不知道好看个啥,说了我不喜欢hiking。星空倒是不错。
维果倒在星空下那幕全片极少地响起配乐。除此之外,尽数是煎熬的观影体验。
我倒要看看有哪些可以说出花来的影评
22/5/15:欣赏一下半移动半定格的方形截幅西部公路片,好像在看风情画的卷轴。
固态电影。圆角画框下固定镜头所摄制的自然景观得到提炼,观看者的视线也得以收束至局部,于是局部运动的连续被始终聚合在单一场景内。几处音乐响起的镜头,是对人物当下感知的捕捉/隐秘情绪的发散,聚焦于个体情感在情境中的泛化。白昼与夜幕,时间并非呈以流动姿态,更多是填充画面的自然影像,人物行走在消匿声音的绿野上,朝向无方向的永恒虚无。
闷得我好几个晚上都没看完。
前面一大半是原始的风景展示和主角孤独的身影,后面一刻钟突然又像从梦里醒来(或者是进入了梦?)。我不知道,因为——引用莫滕森“你今天可能没有看懂,但电影的最后十分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可以睡一觉,再起来可能就发现自己的理解会不同了。很久以后相信你还会记得这感觉。”
总有一部更难看的电影挑战难看。全程无剧情无交流,中途睡一个来小时,还能接上。
复古画幅中的独角戏比群戏要迷人得多,超长镜再多都不觉得浪费时间。星空下的升华感充盈身体后,究竟是历史还是梦还是另一个世界,最后都不重要了。
第一次包场……马克一下。虽然看到最后已经糊了。
6.5/10
近景中景远景搭配的构图美不胜收
好坏参半吧。有令人惊叹的摄影技术,以近乎正方形的圆角比例探索广阔的绿色风景。我欣赏它在美学上的独具匠心,但效果往往有点勉强。导演显然是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前面又漫长又乏力,尽管最后半小时对绝对虚无的阐述扳回一城,也于事无补了。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段失传已久的童话,依靠梦幻般的氛围来营造出一种美感。它是风格大于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