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东京家族

東京家族,Tokyo Family

主演:桥爪功,吉行和子,西村雅彦,夏川结衣,中岛朋子,林家正藏,妻夫木聪,苍井优,小林稔侍,风吹淳,茅岛成美,柴田龙一郎,丸山步梦,荒川知佳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东京家族》剧照

东京家族 剧照 NO.1东京家族 剧照 NO.2东京家族 剧照 NO.3东京家族 剧照 NO.4东京家族 剧照 NO.5东京家族 剧照 NO.6东京家族 剧照 NO.13东京家族 剧照 NO.14东京家族 剧照 NO.15东京家族 剧照 NO.16东京家族 剧照 NO.17东京家族 剧照 NO.18东京家族 剧照 NO.19东京家族 剧照 NO.20

《东京家族》剧情介绍

东京家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2年的一天,年届七旬的平山周吉(桥爪功 饰)和老伴富子(吉行和子 饰)结伴来到东京。这片繁华匆忙的土地上,生活着他们三个子女,在郊外开办诊所的长子幸一(西村雅彦 饰),与丈夫库造(林家正藏 饰)共同经营美发店的女儿滋子(中岛朋子 饰)以及担任歌舞伎美工的次子昌次(妻夫木聪 饰)。一家人久未团聚,自然心间充满喜悦。只是子女长大成人,荷担家业,从早到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无暇带着父母游览东京。老两口先后在孩子们的家中小住,深深感受到他们的艰辛,而昌次对未来的茫然似乎也让平山夫妇多了一份担心。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总要有放开手的时刻。 短短几日盘桓,为人父母的心中涌起万千情感,却来不及一一道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Muv-LuvAlternative战门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五季红点杀机柯明斯基理论第三季迷走广州部长风花凜子的恋情一路向暖世界奇妙物语2018年春季特别篇黑白小姐第二季长白·太岁虚颜小舍得咸鱼要翻身童话镇第四季精灵宝可梦超级愿望差等生乔曦尼罗河上的惨案红门背后恕不原谅恋爱要在世界征服后超蓬勃:优步之战第一季无脑派对最后约翰死了鲁邦三世PART5Jimmy~二货般的真实故事~街头霸王4:新的羁绊寒山令最后一次驱魔2死亡中惊醒

《东京家族》长篇影评

 1 ) 淡淡的感觉也很好

好的电影,可以像《肖申克的救赎》那般震撼人心,也可以是《东京家族》安静地叙述,一点一滴,润物细无声。

我无法奢望,在国内的大银幕上出现如此温柔细腻的电影,没有华丽的阵容,没有噱头,没有笑点。

可正是在这样沉静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电影与生活真正接轨的久违的感动。

这是大陆失落了的传统。

一对老夫妇从偏远海岛来到繁华的东京,看望在这里生活的三个孩子。

大儿子幸一获得博士学位后,没有按父亲的设想回乡行医,而是选择在东京开设了家庭诊所;二女儿滋子打理着一个小小的发廊,和丈夫挤在狭小的阁楼里为生意辛苦打拼;小儿子昌次奔波在各个舞台,虽说是哪里有活就往哪里赶的临时美工,却是因为真正热爱舞台美术,想好好学习这一行。

这在大家眼里却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两位老人到达幸一家中,初次相聚自然亲切热络,温馨晚餐之后,他们各自的生活与老人的到来开始了碰撞。

当滋子向哥哥提出共同出钱供父母入住宾馆,理由是自己没时间家里也没空间照看双亲,幸一同意了,因为他也面临着和妹妹同样的处境:工作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生活,他们没有时间陪伴远道而来的双亲。

这种做法实在荒谬,可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也无可挑剔。

两位老人静静地坐在宾馆里头,望着窗外的摩天轮,从白天到夜晚,聊起年轻时候的种种;晚上在高级餐厅吃着法式大餐,食不知味;第二天便退房回到女儿家中,被告知今晚不便留宿,二老只能商量着分头行动。

我此时觉得悲戚,却也不知该心有戚戚何事。

本该儿女承欢膝下,却出人意料地有“家”归不得,三个孩子奔波劳碌是本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现实让他们违背了初衷,自己却浑然不知。

如果不是母亲的突然离世,老人在“领教”了东京人的忙碌之后,会心满意足地回到小岛上继续平静闲适的生活。

为什么说是心满意足,因为在探望了三个孩子的生活,看到他们勤恳、端正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是时候该放手了。

最令母亲开心的是,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小儿子也有了令人满意的结婚对象,这次可谓不虚此行。

我不想说这部电影如何让我对生活有了感悟,事实上也没有。

如此平缓的电影,没有期待发生什么,仅仅是随着片中人物幸福时替他们开心,他们悲伤时跟着叹息一声。

办完丧礼,最后昌次离开,只剩老人孤身一人时,却真的希望性格温柔的昌次和善良真诚的小优可以留下来,陪伴父亲。

他们没有,而是回到东京继续追寻自己在那里的价值。

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辛勤养育儿女,看着他们去大城市求学,发展,落地生根,渐渐地忙到无暇顾及正在走向生命终结的父母。

在伴侣去世后,孤独终老,似乎是这个时代的老人不可避免的命运。

现在的电影,场面宏大,杀来杀去,或是你侬我侬的情情爱爱,抑或滑稽搞怪,笑点密集,不知到你有没有同我一样的感受:不满足,不值得,甚至是强烈的空虚感。

很多时候,越是卯足了劲想表现什么,结果适得其反。

像东京家族这类的日本电影,还有台湾早期电影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的作品,表现平凡人物的生活真相,自然流畅,反倒从中增加了我对生活的信心。

《东京家族》里的每一个情节,都能在你我的生活中找到原型,组合在一起(当然这要考验编剧的功力),无须任何炫技,这种真实生活的力量便轻易感动了我。

其中没有大悲、大喜,只是一种淡淡的感觉,用东坡的诗形容,“人间有味是清欢”。

百味尝尽,最留恋的想必是这份自然的真情流露。

 2 ) 向小津致敬

60年后向小津致敬的电影。

翻拍大师的作品很难讨巧,鲜有成功的。

山田洋次有这份勇气,也有这份能力。

山田亲自编剧、导演,久石让做的音乐,整部片子拍得非常精致,小津有知,应该会夸奖的。

60年是个不算短暂的时间跨度,人事沧桑,有变化,但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

两老到东京看望子女,顺便祭奠新亡人服部老友。

儿女们都忙,老人就成了累赘。

倒不是子女们有意不孝,他们也想好好款待老人,陪老人说话,陪老人观光,却好像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和生计,哪一样都比陪老人紧迫重要。

老人是闲人,做什么都是无可无不可。

可是,不期然地老母亲就晕倒了,就一病不起了,就静悄悄地走了,永远地走了。

子女们好像早就料到似的,虽有悲伤,却也“节哀顺变”。

是啊,人总要老的,死是必然的归宿。

老夫妇是通达的父母,虽然不免感到苍凉落寞,却并不因此而责怪子女。

这种苍凉感落寞感是小津的电影中揭示出来的,60年过去了,仍然弥漫在山田的翻拍中,没有丝毫的改变,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那些儿女绕膝、热闹欢乐的晚年故事,不能说绝对虚假,总是多存在于人们的善良愿望中。

最重要的是老人自己要做明白人。

父亲拒绝了儿女们的安排,表示“再也不到东京去了”,我相信他不是在赌气。

影片结尾,父亲坐在榻榻米上,团着身子剪脚指甲,说不尽的苍凉和落寞。

大儿子和女儿依旧是小津时代的人物,小儿子昌次则是山田新添的角色,在小津的原作中他已死在中国的战场上了。

相比小津,山田的电影要乐观一些。

昌次这一代青年,看上去比较随性,不那么安份牢靠,与长辈之间存有更多隔膜,也因此更让父母操心牵挂。

但在山田眼里,这一代青年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诚实率性,豁达慷慨,也一点不缺仁爱公益的精神。

山田特地插入2011年福岛地震海啸的背景,昌次和纪子这对恋人就是作为志愿者在救援现场相识相爱的。

有了交流了解之后,老人不仅能够接受甚至更加喜欢昌次和纪子这样的年轻人。

但是,昌次纪子最终还是要离开老父亲返回东京去,他们无法改变以核心家庭为基本模式的现代社会中老人的生存境况,就像《东京物语》中寡媳的孝顺,也只能给老人带来些许安慰而已。

“东京家族”早已式微,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小津看似游离现实的叙述,表达了现代社会普遍的惆怅,这一点是小津的独特之处,山田无法超越。

 3 ) 《东京家族》观后感

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影片整体上拍得很精致,真实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

长子幸一,医科博士,自己在东京开办诊所,是父亲的骄傲。

稳重成熟的外表之下难免让人觉得过于严肃,只认可成功且有抱负的人生,对弟弟和自己的孩子都过于严厉了。

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态度粗暴,从来没有想过好好的与他们沟通,就连妻子文子也是这样,动不动就把小儿子推到一边,完全不顾小孩的感受。

见到父母之后,母亲谈起小儿子幼时的同学,小儿子随口只是说这同学高中时候是不良学生什么的,大哥居然就在旁边训斥弟弟,你自己先能够生活自立了再去评价别人吧。

可见在他看来,弟弟过着的就是不良学生一样毫无价值的人生。

女儿滋子,大概是影片中最让父亲伤怀的孩子,被滋子拒绝住在她家以后,老夫妇两个坐在广场,父亲喃喃道,女人是不是一结婚就走进了坟墓,结婚以前那么柔顺可爱的女儿现在居然也变得如此薄情寡义。

建议父母住到宾馆里去的也是滋子,就连母亲生命垂危的时刻,还在抱怨为什么要在这么忙的时候发生这种事情,对弟弟也是这样,自己不去车站接父母,弟弟去错了车站还被姐姐埋怨真是笨蛋,连车站都记不清楚。

弟弟,昌次才是最可爱的孩子。

影片中有两个片段印象深刻,开头父母到了长子家中,跟长子和女儿的画面固然温暖,但是整个气氛却略显沉闷,小儿子一进家门跟母亲之间的那种亲密的互动,浓浓亲情才透出来。

再有就是母亲躺在医院的病榻,长子与女儿的冷静,还是一样沉闷的镜头与气氛,直到小儿子到达医院抱住母亲痛哭,说着跟母亲聊的那些事情,整个画面才活了起来,一下子悲痛就涌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影片开头姐姐埋怨昌次去错了车站,还有哥哥的训斥,昌次都讪讪的不言语。

反倒是小侄子看到昌次各种亲热腻歪,远比自己父亲亲热的多,昌次还对侄子说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学习不好会让父母伤心。

母亲赶去昌次的住所,心想必然是各种脏乱差,结果干净整洁温馨有加,母亲给昌次做饭吃,昌次一点也不客气,只顾自己吃喝,真真就是母亲注视下的小男孩,反观父亲对昌次的不信任,认为昌次不努力生活才会这样糟糕,母亲对昌次的评价顶多只是一句:这个孩子就是这么怪性格。

本质上,父亲与长子幸一对待孩子的态度基本相似,孩子有出息,自己就觉得骄傲,他们看来这才是孩子该做的事情,所以就算爷爷奶奶千里迢迢来东京,长孙还是一样要去补习学校补课,不参加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一切娱乐活动。

对比影片最后,父亲对昌次的看法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认为昌次温柔的性格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正是在提醒父母对待子女的看法需要改变,并不是传统一味认为的有出息的孩子才是好的。

影片中两个地方耐人寻味,父母还没到的时候,媳妇来子说,晚饭做牛肉火锅怎么样啊,还需要再做个XX吗?

幸一却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大概也是觉得会很麻烦吧,比起父母热情的为每个人准备礼物真是不禁感慨,父母只是孩子的过客,孩子却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最后幸一说,要父亲跟他一起去生活,妻子来子却道,我觉得这样也很好,不过你是要准备扩建房子么?

表面的热络下面还是藏不住的冰冷。

老家里,邻居都会帮父亲每天洗衣服,各种照顾,身为子女却连一容身之地都不愿意提供。

父亲还对子女们说,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你们回老家,你们妈妈会高兴的,女儿分分钟就开始惦记母亲的遗物,只有昌次一脸不高兴说姐姐太过分了。

最后姐姐临走还说昌次你留下陪父亲多呆几天,就是这样只说不做,贪婪有加,让人生厌。

影片结尾,父亲发誓再也不去东京了,因为东京不是他的家,有老伴的地方才是家。

 4 ) 《东京家族》

全新翻拍《东京家族》!!

向小津导演完美致敬,透过一对父母探访在东京生活的儿女故事,细腻呈现现代家庭夫妻间、父母与儿女间的关系,以及人口老化普遍社会议题,平易近人却直指人心。

故事设定与《东京物语》几乎一样,很朴素,有许多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更多地通过细腻和真实的情感唤起与我们的共鸣。

片中父亲和苍井优聊天那段印象特别深刻,平淡的话语里包含了所有对儿子的爱;还有两位老人无言地坐在岸边以及在宾馆里的眼神令人动容,老人希望只要儿女们好就安心了。

影片后半段勾出很多观众的眼泪,结束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特别提下苍井优的表现,比预想的要好。

温柔,善良,真诚,演得还行。

看完全片感叹活在这个艰难的世界上,终究需要一些真实细微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温暖我们,给我们希望。

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温情佳作,推荐。

 5 ) 煽得一手好情

1、煽情这回事,确实有文化差异之分,虽然看过所有其它国电影加起来不及好莱坞片数,但泪点总还是爆给亚洲电影。

在家庭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上,日本跟中国还是像。

2、前半部好Everybody's Fine,父母从老家来大城市看子女,每家各种忙各种没空陪,枉费城市观个光也像过节日般盛装准备,临时有事很遗憾但绝对谅解,还有什么比儿女工作更重要的?

3、所以小儿子最被叹息不正经,每个过得不靠谱的熊孩子都听过这两句最讨厌听到的话:“你现在在干什么?

”“干这个能养活自己吗?

”父亲表情从头到尾都太真实。

4、住过的地方都比没住过还干净整齐,老人本色。

摩天轮好不好看,西餐好不好吃,儿女们辛苦花了钱就都是好看好吃。

无聊加一点被冷落的失落睡不着,回忆当年一起看《第三人》的甜蜜,告诉自己这一天过得很好。

前半部的泪点比后半部死人多。

5、母慈父严,标准亚洲配置,但父亲已经老了,大多时候无非口头上延续一点倔强权威,你们让戒酒就戒酒,让住哪就住哪,其实哪一件没听?

但还是不小心触碰到他们的不快,女儿拉下脸,今天就是不能住这儿。

6、私下吐槽两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说出来的是抱怨,其实心里还有一点点歉意,觉得大老远来给儿女添了麻烦。

想起我舅妈家两个上八十的老人,一共7个子女其实都挺孝顺,一个一天突然倒了另一个半身不遂的去拉,拉了一整天也没给儿女打电话,到这个份上了还是怕“耽误你们事”、“添麻烦”。

7、苍井优出来前,各种铺垫误导我以为小儿子是gay,又是私密交往,又是极爱干净,又是“志愿者”,又是劝假装不经意来跟老人家说说话,还先电话里鬼鬼祟祟铺悬念,好吧我想多了…… 8、女儿一出场赫然于佩尔扮相,直接出卖了人设。

高颧骨齐发眼镜中年女通常都这种性格,简直造型定式了。

典型城市儿女,遇事热情悲伤比谁都夸张,一涉及利益就会有无伤大雅但令人心寒的小心机。

9、角色也恰巧和去年Amour中于佩尔角色对应,老人遇事,伴侣和儿女的反应无论东西方显然都有这种差异:儿女总是过激而不切实际,大哭丧或大欣慰,drama queen,各种口口声声为病人好,激动完了还得老人反过来安慰,你知道漫漫日子里陪病人吃喝拉撒的感受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吗?

10、所以片中父亲唯一激动是初听说倒下时,一个箭步冲上楼去,和女儿刚听说时感慨“为什么偏在这么忙的时候”明显对比,之后便都很平静。

越悲痛越演不出来给人看,在天台对小儿子的那句话,去年我奶奶去世,我爷爷就这样静静坐在屋里,突然也跟我冒出一句:“我再也见不到你奶奶了。

” 11、所以我自作多情地代入苍井优最后一哭,未必是被赠送旧表、想到自己爱情、对方家人托付、父子其实情深而感慨,更多是实在被老头当下和日后漫漫要面对的孤独给煽到了。

12、想装的东西太多容易减弱煽情效果,硬放311地震伤痕在里面没必要,还有演那个单身乡间老师自行车都骑不稳了是咋回事,纯为表现国民优的倾世美貌?

13、在你为剧情动容时,看那种一定要卖弄几个导演名几件影史事的短评原来感觉这么讨厌,谨记,自勉。

 6 )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每一部山田洋次,都可以打5分。

东京家族》时长136分钟,和以前那几部山田洋次的剧情长片一样,节奏平缓,全戏是没有高潮的,正是这种平缓,创造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武士的一分》《黄昏清兵卫》都是如此,生活本身也正是如此,哪有那么多大起大落,全都是些琐事鸡毛而已,而应付好每日的鸡毛足以令人生惊心动魄。

这部电影改编自小津安二郎六十年前的旧片,放在『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当今中国,最合适不过。

小津和山田洋次都只不过讲了一个平凡的故事:一对儿老夫妇,从乡下到东京看望在东京工作和生活的儿女们,结果发现儿女们无论是成家立室在东京站稳脚跟的还是仍然“京漂”的,都很忙,没时间陪父母,居住环境狭小,甚至不得不安排父母住宾馆。

逗留两三日后,老太太突然中风入院,最终不治,病逝东京,老头捧着老太太的骨灰坛回到乡间,并发誓再也不来东京。

这种剧情长片,年轻人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沉闷乏味,但如果看得下去,也会有共鸣。

这是东京家族,同样可以是北京家族,上海家族,广州家族。

这些东方的人情世故,同样日日在中国上演,人们总是在失去时才后悔,才抒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慨,却在生活中把老迈父母的需求放在最后一位。

人为什么而生活?

是如何一步步到了今天的田地去面临种种无奈?

片中的大哥是开医院的,临出门前突然被电召急诊。

自然是无法退却,二女儿开理发店,关门歇业几天又能如何?

可能是生活逼人,在大城市生活,手停口停,也可能是为了在东京生存下去,许多年来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一个市侩庸俗的小市民,无法停下来,陪陪父母,叙叙旧。

女儿这个角色刻画的如此成功,如此惟妙惟肖,那种贪婪、市侩、动口不动手,令人生厌,也令人心生可怜。

简直不像是宅心仁厚的老夫妇生出的子女,每当看到这种角色,或者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女人,我都禁不住的悲哀的想,她也有童年,她也曾经是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究竟是什么,把她变成这样。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残忍。

越是过的好的儿女,越是冷漠薄情,反而是漂泊不定的小儿子和她的女友,给了母亲最大的安慰,另老太太突然去世前,度过了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一晚。

往深处想想,这部电影间接的反应了日本社会的其它问题: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居酒屋的风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父亲以前就对小儿子过于严厉,导致他无法和父亲亲近,什么事情都瞒着家里。

而这种教育的悲剧,正在第三代身上上演,他貌似成功的大儿子,医学博士,对自己的子女也是言而无信,只懂得一味的教训。

回到乡村的老人,放狗种菜之余,闭门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一趟东京之旅,让他看到很多,感触很多。

乡村民风古朴,人情浓厚,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然而乡村毕竟没什么工作机会,生活也颇为单调重复,东京繁华繁忙,车水马龙,占有更多的资源,是儿女们奋斗目标,未来的方向。

如今五十年过去,日本已然完成城市化进程,城乡各有好处,但这种亲情因为生存而淡漠的故事,仍在上演,老人的到来,打破儿女每日正常的生活节奏,令大家感到不安、不便,但人活一世,最重要最令人开心的,难道不是和家人一起分享苦与乐,喜与悲吗?

为何活着活着便不记得了。

日本的城市化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这样的故事每天在各大城市上演着,连我这么不爱打听的人,都听到很多,见到很多。

东方人的家庭伦理是如此相似,以至于看着《东京家族》自然而然想到我们自己。

在我看来,陪父母,陪子女,是生存的基本尊严,如果因为生存的压力之大,连生命的尊严也顾不上,那倒不必苦苦的飘在大城市过这种毫无尊严的小市民生活。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活在东京(北京)。

另:本片里的苍井优真是气质美女。

 7 ) 老山田,老味道

在电影界,翻拍致敬向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原因不外乎拿人手短。

你拍得像,说你便宜占尽。

你拍得不像,说你毁了记忆。

总而言之,口诛笔伐,它比拍续集还难。

续集电影,偶尔还能有优于前作的。

但翻拍致敬,迄今为止,从没有过超越这一回事。

最好的也只能说,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正因如此,看到一些小津拥簇痛批《东京家族》,我也能理解。

可问题在于,这本来就不是小津作品,你非要照着小津的味道去看,那只能是自己找罪受。

《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它们的情感基调是完全不同的。

小津冷漠,讽刺意味重,儿女无情,长者寂寞。

但山田洋次的电影,从来都是人情暖暖。

别的不说,单看《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就知道。

百折千绕,他都相信人世间的情感美好。

放在片中,听父亲评价小儿子的那番话,其实已经道尽了区别。

这是一部温柔动人的作品,不会因为小津和《东京物语》的存在而失去光芒。

用更简洁的词语去总结差异,《东京家族》显得更加通俗和煽情。

单说居酒屋一段,山田的感慨更加直接,只是关于人生白头,不胜唏嘘。

而在小津的版本里,居酒屋一段隐藏了过去的历史。

《东京物语》里,二战背景的存在让影迷津津乐道。

它不仅带出了离世的二儿子,同时塑造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儿媳妇形象——外人比亲人还亲。

与之相比,《东京家族》已经往后六十年,日本社会风平浪静了太久。

即便加入了大地震的元素,但整个日本社会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危机影响。

有朋友看完后疑问:六十年前在东京没地方住可以理解,但六十年后,老人家怎么连个栖身的地方都没有?

言下之意,他觉得山田洋次照搬得有些刻意。

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老人家就不可能无家可归?

当然不是,这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家庭归属感的问题。

《东京家族》想说的是“无以为家”,只有这样看,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还没成家的小儿子成了戏肉。

在山田看来,这个还没组成的新家才是日本的希望,传统三代人的家庭则回不去了。

小两口有担当也有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孝敬老人,从而达成另外一种和解与平衡。

这也是为什么大儿子和女儿是在照搬《东京物语》,而小儿子的内容却是重新加入。

更何况,《东京家族》并非为了致敬而致敬,在山田自己的作品体系里,它和《母亲》、《弟弟》组成了家庭三部曲,但我一般喜欢把它们称为“致敬电影人三部曲”。

还有致敬这一回事,山田曾拍过一部杰作《儿子》,看过的都说神似《东京物语》。

里头不仅致敬了小津,还顺带把沟口健二等人也致敬了一番。

所以,与其说山田不懂小津,不如说,有些人实在是不懂山田。

最不济的,作为一篇命题作文,他完成得兢兢业业,你总不能奢望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导演去勇攀高峰罢。

经历西方导演和评论家的推动,小津取代黑泽明成为了日本电影另一座高山,难以逾越。

在松竹新浪潮时代,山田并非激进的变革者。

他没有像今村昌平一样反感小津,也没有像周防正行等后辈那样,在学习小津的基础上去颠覆小津。

在这几十年间,山田的姿态始终是谦逊、温和,安安心心拍自己的电影,没有太多的功利野心。

或许,这和他一直在老迈的松竹公司大有关系,然而,如果说山田没有自己的电影世界观,反而需要去偷师小津,这未免有些贻笑大方了。

时代不一样,但人的想法总是相似的。

真要我说,看这样一部电影,既然都知道幕后制作的来龙去脉,那就少谈点形式,多投入点感情。

六十年前的东京故事,它一样会在今天上演。

【中国新闻周刊】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8296 渡边浩对谈山田洋次 「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

 8 ) 回不去的家乡。

回不去的家乡——前几天妈妈打电话来说,今天老家附近邻居的叔叔好像摔着还是中风送去市里医院了,是初中好友的爸爸,妈妈让我打电话给我初中好友,告诉他这件事。

然后我拨通了朋友电话通知和问候,同时通知老家的其他好友。

家里是在小城镇,哪里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别家邻里出些什么事情大家都会知会,没事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打扑克。

逢年过节会面,到朋友家几分钟就能见到。

深圳或者大点的城市,邻居和邻居都不认识,特别在深圳这样人来人往的城市,即使最好的朋友住在附近,一个星期也难得见次面,更别说住的远的朋友,约吃饭要提前几天预约,然后横跨半个城市见面。

这些在我爹妈的观念里都很难想象。

电影最后老头子对来送饭的邻居小女孩说:“东京人都好忙”。

在北上广深何尝不是,被城市分割的时间与亲情,人们迫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还有被丰富多人的娱乐与消费吸引,我们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家人。

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乡一体并没有把人拉得更近,而是在千城一面的过程中,人渐渐的迷失了乡愁。

但是老一辈人还是坚守着故乡,对他们来说门前的那条小河或者那片海,在家养的小狗小鸡,山上的树木,都是带着乡愁和记忆的。

而年轻人在去大城市追寻的自己的梦想和欲望的时候,渐渐与家乡越走越远,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可以装下更多的梦想和追求,装下更多的包容,给予更多的自由。

但其实令你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的家人。

可能正如某位作家说的:家,在你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回不去了。

爱之樊篱——而“爱”,是连接父母和儿女的桥梁,也是隔断父母和儿女的幕墙,时代在飞速,在拉开着双方事物认知的距离,电影里的母亲还用着本子画地图来找地点,却不知已经有GPS了。

东京一栋栋大楼高起,也全然不是当初的样子,父亲的好友也不复当年的青春,随着年长,仿佛逐渐被社会和家庭嫌弃。

小儿子从小受着父亲严苛的要求,常受着责骂,而躲着父亲,这是因为受不了严苛的“爱”,很多家庭何尝不是如此,太过纵容或者太过严苛的爱,都会让与父母之间有着距离和牵绊,因为爱里有着无私的奉献也有着他们不理解儿女的私心。

但是不能离弃的却也是这份爱,母亲因为小儿子找到了满意的女朋友而高兴不已,也让父亲心安。

比起大儿子和二女儿的自私和忙碌,小儿子其实更让父母窝心,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终于长大了,这其实为人父母者最本质的初心。

 9 ) 物语的六十年后

能继承小津衣钵的大概只有山田洋次,但山田导演也已经81岁了,而这部影片居然也是他的第81部作品,可谓作品等岁。

比起《母亲》、《弟弟》,《东京家族》更加平和,甚至比小津版的《东京物语》更为平和。

素来导演的创作往往因年纪见长而趋见平庸,但日本导演往往逆青春,或是如山田般,阅尽人事苍苍,也只有如此阅历与感悟才能写尽这平和的东京家族。

批判的概念退隐了很多,山田大约也是以为人父母的心态写着子女们的三个小家庭,长子作为医生尽职尽责,忙碌以致不得不失言,在周末给小病人出诊而失约于初来东京的父母,长媳对此也无能为力,她也在尽力鼓励两个小孩子善待爷爷奶奶;长女经营着家庭式的理发馆,还要打点家事,拮据的小家的确也难以更多顾忌父母,女婿也尽力陪同岳父去车站温泉,但毕竟不在一起生活,虽然感慨自己父亲的早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并未对周吉老夫妇有特别的情感;次子本是原片中早逝人并未登场,60年后山田却特别花了笔墨塑造这个当代“无所事事”的青年,在父母眼中最操心的这个小儿子,其实最有抱负,热衷于公益,也坦诚对待感情,即使看似生活落魄,但也恰是最美好而充满理想的价值观体现,次子昌次的女友由苍井优饰演,她的纯美健康的确是原节子的再现,但在人物设计上,她较原作的日式完美女性更具亲和力,尤其在陪昌次一家回乡时——她抱怨昌次老父无视她,却也在结尾能在老父夸赞她时坦言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个小家庭各有妙笔。

老夫妇到了城市,经常只能坐着发呆,对于这个城市,他们是陌生来客,是无用之人。

大儿子的长子听闻爷爷奶奶欲来家住,竟然脱口而出“他们为什么不住宾馆”,也毫无新意多陪他们,在结尾的葬礼上也未出席,现代家庭间的冷漠被山田点到即止。

二女儿的家庭最为生动,喜欢用过多芥末酱拌饭的二女婿,和妻子的抱怨与感叹;二女儿总在忙碌着,自以为是地给予父母并不需要的关心,也脱口而出最冷漠伤人的话语。

妻夫木聪在山田的电影中也褪去偶像的光环还以最朴实亲和的表现,结尾房上修补屋顶时当女友说自己回乡时会整天陪着父亲说话,回答女友道“儿子和女儿是不一样的”特别的生动和准确,又说让女友代替自己跟父亲道别,并让父亲代替母亲永远长寿的活下去。

山田的电影可爱在从来不是靠一两个镜头、一两场戏的诡异调度去给予观众瞬间的惊喜。

他的镜头平和得一如他作品的整体,总是擅长娓娓道来,总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物和演员身上。

他的电影有一种巨大的魔力,及时没有极度戏剧化的剧情,观众却依然不会觉得沉闷,他总是能隐蔽而出色地掌控所有有关节奏的控制。

这在《东京家族》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个几乎并无“故事”的故事居然讲了两个半小时,我们却不会觉得沉闷冗长,这是只有山田洋次能创造的奇迹。

周吉和旧友的小酒馆一段是对戏与节奏、人物与主题如何把控的最好诠释。

比起山田近十年的其他作品,《东京家族》的摄影、美术最为出色,在数字极致的今天,山田却依然坚持用胶片完成了此片的拍摄。

还是胶片的质感好,色彩饱和度、影调的控制也丰富而生动。

特别喜欢影片的片尾字幕,纯色的背景、纯色的字。

日本人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消费习惯,他们独有特定的老年观众群,所以《那山那人那狗》可以在日本热映,本片的主流观众群应该也是如此,在午睡后、晚饭前在电影院中看看我们的家族,是多好的生活。

 10 ) 不知我有沒有資格寫這影評

首先一點是 2013年1月19日 下午14:15左右開始看結束時大概16:30 哭的我都餓扁了事情就是一對年邁的父母從鄉下(日本的鄉下根本都不能算鄉下)到東京看子女 因為子女的難處最後差點無家可歸 母親確定孩子們生活的都很好之後突然離世 最後父親回到老家表示不願再去東京寧願一個人生活不知道有沒有表達對這個意思 但是我看完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挑我印象深刻的講吧父 1957年生 母1959年生 我 1990年生 這是我的家庭情況,其實我的父母現在並不能算太老,但是已經完全顯現出老年人的一些狀況。

比如聽力下降,視力下降,記憶力更下降。

我爸去年底換了個智能手機一個勁嫌太複雜不好用,雖然現在也能給我發微信,但始終有的時候SMART PHONE比他還SMART,不利索。

然後我媽來說老得更明顯,大部份的事情都是前說后忘記,大概用了快一年的時間讓她記住了AKB,就是那個”很多很多小姑娘唱歌跳舞“的,當然直接說AKB她還是沒辦法反映出來。

之前洗壞掉我好幾件衣服,染上色的更多。

但她還是堅持自己比我和我爸有條理會整理。

同一件事情重複8遍都不算多。

片子一開始,一看到夏川結衣就想起步履不停。

老夫妻倆在車站等搞錯站的小兒子來接他們的時候,坐在那裡,手機響了老伴兒沒反應過來是自己的手機響,還是老頭子提醒了才發現。

不由得想到我媽總在說她要個手機能打電話就行,但真的有了不是不帶出門就是帶了不知道是自己手機響,一個月根本也沒用幾次還老讓我爸幫她充話費。

第一個淚點在大兒子因為病人突發狀況取消了帶老夫妻和他的小兒子去遊覽東京的計劃,9歲的小孩發脾氣亂扔東西,最後奶奶說無論他想買什麽都給他買,之後小孩子玩一根杠子也很高興,奶奶安靜的看著他,問他長大想做什麽,小孩沒什麼志氣。

我啊,沒有被祖輩寵愛過,甚至覺得他們可能只喜歡孫子。

但是有一次和爺爺奶奶一起坐在出租車的後排,那個平時媽媽口中對她不好的奶奶偷偷給了我100塊,還怕前排的一個已經工作的哥哥看到。

這件事情我沒和我媽講,當時是爲了保住那100塊。

這也是我唯一一次從他們那裡得到了一點所謂的好處吧,但是好像足以抵扣掉之前他們對我的忽略。

大兒子家不好住,二女兒家不好住,老夫妻倆在賓館看著橫濱港未來的摩天輪,睡著柔軟的床枕著柔軟的枕頭,聽著走廊里中國遊客的吵吵鬧鬧,睡不著。

第二天收拾房間的服務員看到那麼乾淨的洗手間都能猜的出來是老夫妻住的。

我媽曾經一直說她喜歡住賓館,因為弄得再怎麼亂,一天之後回到房間又是煥然一新。

老頭子找老同學敘舊,去的居酒屋門口和屋裡都貼著東京家族的海報,有味道。

风吹阿姨演的居酒屋老闆娘,有味道。

兩個老朋友一開始喝酒就沒完,忘記了醫生兒子的叮囑喝的爛醉。

我爸近兩年越來越頻繁的和他的戰友們吃飯喝酒敘舊,開始的幾次總是喝多了回家吐,以至於我媽都煩他,但是後來每次都只是紅光滿面的回來,說:今朝開心。

這已經是連我同學都知道的名言了,今朝開心。

但是我也忘不了我初中的時候我爸和他的二哥在當時我家租的帶店面的房子里一邊喝酒一邊哭。

蒼井優在電影開始1個多小時之後才出場。

母子二人看著311志願者期間的照片,回憶戀愛故事,妻夫木聰說就是看到蒼井的長髮而愛上她,他媽說就是喜歡她爸這個類型,還少女般的捂住了臉。

我媽總說是我爸追的她,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媽肯定是看中了我爸長的帥。

奶奶昏倒在樓梯間的那場戲,簡直就是哭抽過去,小孩就這麼一句話不說小心翼翼的走過來碰碰爺爺的膝蓋。

所以一切都是那麼的沒有徵兆,她了了自己的心願,看到孩子們都能好好的照顧自己,過好接下來的生活就放心的去了。

可是我媽掛在嘴邊說的最多的仍舊是,你長的再大也還是像小孩。

我心里不服氣,但是會不服氣就是沒長大啊。

家庭成員們都聚在一起守在病床前看奶奶最後一眼,這樣的場景我沒有經歷過,我總是直接看到他們躺在玻璃箱子里被人三鞠躬,兩腮很紅,嘴唇很紅,身體很小。

父子二人站在醫院的天臺上一語不發,直到老頭子一句,你媽死了啊。

小兒子,嗯還沒嗯完就哭成了傻逼,這段可能是整片最煽情的地方,但是相比大多其他的電影來說,一點也不煽情。

兩人轉身之後,小兒子傻呵呵的哭啊哭擦眼淚,心裡就覺得,真是個好人。

葬禮結束后一家人在一起討論之後的事情,包括二姐想要哪些東西,最生氣的是之前被說不靠譜最多的小兒子。

就像我小的時候碰到吃豆腐飯的時候,永遠都想不通剛才葬禮上那些哭的最厲害的人,爲什麽在飯桌上就變成聊天最開心喝酒最多笑得最歡的人了呢?

大兒子問父親以後一個人生活怎麼辦,還是跟自己到東京生活吧。

老頭子說:我再也不要去東京。

非常帥,應該就是他老婆喜歡的那個樣子,倔犟的帥的老頭子。

以前我想以後出國,就把父母也接去,我爸媽總說,到了那裡我沒有朋友不會語言怎麼生活。

甚至我媽考慮買房的時候也不願去太遠的區,因為朋友們親戚們大多數都在普陀,連換個區她都不願意。

最後的最後,讓我真的到現在都是一想起就淚奔的畫面,就是老頭子自己一個人坐著剪腳趾甲。

這個畫面的力量實在太強大,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幫我爹媽剪腳趾甲,因為他們的腳趾甲有很多溝溝壑壑,難剪。

但是他們嫌我剪的不夠深,不夠爽,硬要自己來,不管肚子多大多難夠到都還是要自己剪。

不敢想像以後我爸一個人剪腳趾甲的樣子。

印象深刻的基本上就是以上。

這次的BGM是久石讓,個人覺得沒有上次弟弟的贊,雖然我不知道弟弟的作曲是誰,但是那個小號讓人印象深刻。

影片前幾次BGM響起都很低調,非常的不搶戲,直到最後片尾字幕時的音樂響起才有久石讓的風味。

作為蒼井真愛黑粉,這部裏面蒼井的戲份不多,但是非常討巧,騎自行車的幾個鏡頭不錯,其他都只是正常發揮。

還好演完了這部才剪的短髮啊,不過髮質毛躁了點老齡化社會的問題,我是沒資格討論了,祖輩都已經不在了,只有珍惜眼前,對自己的父母好,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不多於,偶爾使壞耍賴在家亂來,留點事情給他們忙忙碌碌,多點時間和他們鬥智鬥勇,這就是我接下來該做的事了。

感謝2013年初和日本同步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

感謝顧桑,讓我有這個機會。

如果你願意靜下心來,一定會獲益良多,或者哭成傻逼。

=====================SIFF的分割線=====================6.16 上海電影節 影城一廳第二遍看淚點還是一模一樣 但是克制自己哭的沒上次凶了至少沒抽過去字幕翻譯問題不少 起碼我覺得最後他爹跟紀子說:昌次這孩子就拜託你了 爲什麽要改成請你跟他在一起?

不過能在大螢幕上再看一次還是太好了

《东京家族》短评

三星以下的大概都是原作党,我也很喜欢东京物语,但并不因此而反感这部,相反这种题材拍的不太差都会有感触,何况是最会走温情路线的日本人。小儿子的角色大概是山田洋次花最多笔墨刻画的,大概也表达了他最终的关于家人和生活的态度。

5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虽然一直知道把它跟“东京物语”比较很不公平.老早之前尝试看了5分钟就觉得“不是都翻拍么,怎能不两部连看呢”.今天两部连看果然完全不行! 除了夏川结衣和吉行和子基本对头外,桥爪功像老年痴呆而不是泰然,中岛朋子努力饰演杉村春子.“黑狱亡魂”是我非常喜爱的片子,也被无情提到(豪华酒店居然没隔音)

9分钟前
  • vivi
  • 较差

没意思

12分钟前
  • 阿车
  • 较差

模仿至于这么严重么,我宁愿多看许多次东京物语也不愿看一遍这个

15分钟前
  • 喔喔佳佳
  • 较差

翻拍经典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整部故事除了调整幸子部分的剧情外,基本没什么改动。导演把《东京物语》中很多隐而不发的内容都点破了,同时也让那种逐渐酝酿的感动减少了很多。

20分钟前
  • 沧海微沤
  • 较差

开始时是小津高仿 后来突然又没了 苍井优挤破脸的笑容力求实现原节子的超高COSPLAY 原节子角色有她和妻夫木聪协力担当 悲情感一下就弱了 原节子和父亲的那番谈话当初让我备受感动 现在也没那么震撼有力了 模仿不像模仿 自己不想自己 中间来点没素质的中国人和311大地震非常突兀 做作

24分钟前
  • ouroboros
  • 较差

基本就是翻拍了,而且非常忠实原作,原节子那个角色变成了妻夫木聪和苍井优,小女儿变成了邻居家小妹妹。很多镜头都让你感觉到小津的“鬼魂”在背后飘来飘去。时代放在了现在,战后的社会焦虑变成了21世纪父子间的隔阂,虽然也有一些时代背景的映射,但基本就是中规中矩而已。

27分钟前
  • 豆友1485565
  • 还行

其实还想打更低分。阅闭只更深的感到原版父亲和二女儿的经典。圣母纪子倒是各有各的味道。原节子的情怀本就是那个时代都少有的。苍井优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能看出山田只是想表达对小津的喜爱,那就三星吧。6.22 新衡山电影院。本次电影节观影体验最差的一次。大批量迟到加闹场。

30分钟前
  • 静下来
  • 还行

平静,内敛,感动

32分钟前
  • joe
  • 较差

无奈太少了点儿~

37分钟前
  • 密密缝
  • 还行

我离开的这六个月,父母的衰老和退化程度让我吃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必须解释十几遍;他们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搞清我哪天有课;原本从不轻易受骗的父亲会被弱智的街头骗术骗去几百块。诸此种种,让我有时不得不闭上眼睛不去看画面才能忍住眼泪。第一次见那么多德国人哭,我原以为德国人从来不哭的……

38分钟前
  • 姐夫哈地
  • 推荐

上半年最佳。后面有两段哭的。

43分钟前
  • 马枪枪
  • 力荐

好像经历了平行时空一样,《物语》里的心结一个接一个地在这里被解开,象征Constance的Yuki也从老妇变成了少女,满满的希望之意。阻隔和伤痕不再,每个人都可爱了许多,次子成了主线,虐心度仍然不减,温情成分却多了一倍。

4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看过小津就没法看这个,觉得造作,就像摆拍。无奈少了,残忍多了。尤其刻意强调现代的背景,儿女们都洋气得讨厌,但老两口几乎静止,有些错位。表演和镜头也乏善可陈。对媳妇那条线的改写倒觉得还算合理。今天就住在品川车站附近,犹豫明天要不要去镰仓看看小津。

49分钟前
  • 57
  • 还行

怎么说呢 ,还行吧 ,日本片中等氛围和水准

52分钟前
  • 吴伟旻是烂番茄
  • 还行

唉,吾国吾民

54分钟前
  • 猴猴
  • 力荐

削减儿女态度的尖锐,就犹如截断了《东京物语》的一条腿,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版只是山田洋次眼中的一种理解。刻意柔化人物性格与矛盾之后,故事失去了小津的冷峻克制,滑向了八点档家庭剧的一侧,沉湎于单调的亲情题材,失去了小津赋予的尖锐思辨与辛辣讽刺。如果只是浅尝则之地谈论父母的离开与城乡生活的差异,大可不必选择《东京物语》作为蓝本。另外,以小儿子逐梦与大海啸的当代话题便意图抵换战后的时代背景,也进一步吞噬掉了故事底色的戚戚。当《东京物语》变得温和,视角的转变远比给黑白片上色要颠覆得多,是不是万物皆可包装成催泪治愈系的家庭轻喜剧,山田洋次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57分钟前
  • 窈七
  • 还行

慢...热...

60分钟前
  • MặtTrăng
  • 还行

虽然关于《东京物语》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但是和那种刺骨的冷相比,这部作品显然温柔和直白许多,即使有控诉,也都是可以大声喊出来的控诉。还是不免想到六月的时候奶奶来北京,然后又感到很内疚。

1小时前
  • 阿暖
  • 推荐

没诗意与忧伤,惊现不搭调的苍井优。。。。。。

1小时前
  • 不文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