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1日晚,第60届艾美奖颁奖典礼在洛杉矶的诺基亚剧院隆重举行。
美国PBS引进的BBC经典名著改编迷你剧《克兰弗德》(Cranford)出现在7月17日公布的获奖提名名单之上,不由得让人一阵惊喜,这给美剧独霸的艾美奖吹来了一阵优雅温馨的古典英伦之风。
虽然不出预料,最终《克兰弗德》败走天使之城,但还是让人觉得遗憾。
不出预料是因为艾美奖毕竟是美国人的游戏,遗憾的是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迷你剧。
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细节处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叙事方法,《克兰弗德》在BBC经典名著改编迷你剧的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英国,这部戏有“女勋爵之战”之称。
“女勋爵之战”这样的叫法会给你一种什么印象呢?
对于看多了台剧、韩剧、日剧的中国观众来说,它不禁让人想起了《金枝欲孽》、《女人天下》和《大奥》等表现宫闱女人争斗的电视剧集。
如果你期待看到宫闱阴谋和女人之间争风吃醋的话,那么《克兰弗德》绝不是什么好看的电视剧,因为它根本与宫廷毫无关系。
女勋爵们并不住在宫中,而是住在一个名叫克兰弗德的小镇上。
而且此战非彼战:此战乃演技之战,并非宫廷里的权力斗争。
制作班底《克兰弗德》制作班底强大,演员阵容豪华,其中很多都因为戏剧艺术上的成就而被英国女王册封,各个都具有勋爵的称号。
克兰弗德这个小镇自然成为这些老艺术家飙戏的舞台。
喜欢英国电影和英剧尤其是BBC电视剧的观众在这部电视剧中会发现不少熟悉的面孔。
饰演过《007》系列中詹姆斯·邦德的女上司以及《莎翁情史》中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奥斯卡奖得主朱迪·丹奇在此剧中扮演性格柔弱、极其善良的女主角玛蒂尔德·詹金斯,并以此角获得本届艾美奖最佳迷你剧女主角的提名;曾出演《哈利·波特与凤凰令》、两次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的演技派女星伊梅尔达·斯坦顿在此剧中扮演风风火火、自信十分勇敢豪爽的波尔小姐;出演过多部英国电影和电视剧的艾琳·阿特金斯在此剧中扮演克兰弗德权威人物德博拉·詹金斯,并获得本届艾美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扮演可敬的邓布利多的迈克尔·甘伯恩扮演悲情的赫尔布鲁克先生,还有在深受全世界观众喜爱的1995BBC版《傲慢与偏见》扮演愚蠢而无自知的傻妹妹丽迪亚·班内特的朱莉娅.萨瓦尔哈,她出演了因为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姐姐而两次错失婚姻的杰西·布朗。
此外,《克兰弗德》还网络了像弗朗西斯科·安妮丝、朱莉娅·迈克肯锡、德博拉·芬德利、芭芭拉·弗林等英国老戏骨,而戏中年轻一代的演员阵容也不容小觑,个个在演艺界都有响当当的名号,如西蒙·伍兹、露丝·拜恩、克劳德·布拉克利等。
克劳德·布莱克利在英国乃至是世界都算是赫赫有名、演技不俗的女演员,她曾出演2005电影版《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蒂·卢卡斯一角,在英美合拍的著名电影《高斯福德庄园》中也有不俗的表现,但是在此剧中也仅仅只能扮演詹金斯家的女仆玛莎, 虽然戏份很重,但身份还是觉得委屈(谁让她在这部戏中碰上了这一群戏精呢?
)2001年的《高斯福德庄园》明星云集,当年曾有这样的说话:“在英国,明星们不是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是去参加高斯福德庄园的狩猎活动了。
”而《克兰弗德》却同时网聚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魔法师和高斯福德庄园的猎手,而且还要加上BBC的当家老将和小将,称其为“女勋爵之战”实在是恰到好处。
剧本与时代《克兰弗德》是由英国著名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的三部小说改变而成。
其中一部就是《克兰弗德》,另两部分别是《拉德洛夫人》和《哈里森医生的自白》。
之前BBC曾经改编过盖斯凯尔夫人的两部作品,一是《妻子与女儿》,一是《北方与南方》,在BBC的古典名著改编迷你剧中一直处于经典地位。
对于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中国的读者(不是观众)最为熟悉的可能是《玛丽·百顿》。
但是BBC从来没有翻拍过这部作品,反而是这些不被中国文学界重视的小说却备受BBC的青睐,而且部部精品。
《妻子与女儿》(另译作《锦绣佳人》)在服饰和发型上可谓精雕细琢,力求完美,音乐独特,风光无限;《北方与南方》叙事特别、爱情深刻、人物丰满、故事感人。
而盖斯凯尔夫人的这部作品却向我们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独特的英伦田园风光,宁静祥和、幽默诙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平淡如水却甘之如饴,平凡人事却荡气回肠。
在英国,十九世纪中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工业化进程加速,英格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克兰弗德却依然如故、与众不同。
它是位于柴郡距曼彻斯特越20英里的一个小镇,居住着贵族与中产阶级的后裔。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克兰弗德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他们对于发生在英格兰的变革置若罔闻,甚至采取抵抗的态度,试图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传统,害怕外界对社区的侵入破坏自己保持了如此之久的高贵传统和生活品味。
然而,贵族和中产阶级在大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没落。
由于不屑于经商,不想放下架子去学点技艺养家糊口,他们仅能靠祖上的积蓄生活,到了这个时代自然已经非常拮据,但他们却耻于谈论财富,认为那是天下最为粗俗的话题。
这样一来就引出了很多在现代人看来很可笑的事情,比如说到别人家做客不能超过一刻钟,不能沉浸在谈话的欢愉中而忘掉时间,但同时还不能看着钟表,因为那样很不礼貌。
在没有客人时晚上两个蜡烛要替换着点,以保持两个蜡烛的长短相等,给人感觉是一直在点两支蜡烛,同时还自我安慰,美其名曰“高贵的节俭”,而当听见外边有脚步声时就马上把两支蜡烛都点上,以显示自己还能用得起两只蜡烛。
吃橘子不能吸吮,因为那样的吃法太不高雅。
上床不能双脚蹦上床,因为很粗俗。
不忍心宰杀误掉进石灰坑被烧掉全身牛毛的奶牛,更不忍心它被冻死,就给它穿上了法兰绒外套。
还有珍藏的家传之宝花边蕾丝,据说是上个世纪由法国修女制成,平时舍不得穿戴,为了保持光泽就用牛奶对其进行清洗,不幸的是猫咪把这条缎带认作了美味吃进了肚,于是只好灌进吐酒石,猫咪的一阵痛苦之后,缎带终于重见天日……这些生活琐事看似迂腐可笑,却处处体现着最为纯朴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也正是工业时代最为缺乏的真挚情感。
无论人们怎样拒绝变革,变革还是悄悄地入侵着克兰弗德。
年老的医生已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新来的年轻医生从伦敦带来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新治疗方法,在克兰弗德都引起了骚动。
铁路要穿过克兰弗德,克兰弗德传统的精神支柱————极端保守但是为人极其善良的德博拉·詹金斯也去世了,克兰弗德在悄悄地变化,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
德博拉的妹妹玛蒂尔德是一个深受姐姐影响、没有主见却十分善良的可爱人物,年轻时因为不忍伤害家人拒绝了赫尔布鲁克先生的求婚,三十年后重逢,物是人非,但感情不变。
德博拉的缺席让玛蒂尔德有了新的勇气,但是却没有应有的运气,赫尔布鲁克先生得了病去世了。
这却让女仆玛莎因祸得福,得到了和心爱的木匠交往的许可。
玛莎喜出望外,跑去见她的情郎,而木匠正在为死去的赫尔布鲁克先生送棺材的路上。
老一辈的爱情失败了,新一辈的爱情却获得了丰收。
此外杰西·布朗与玛蒂尔德经历极其相似,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家人而两次错失婚姻,当她满以为自己要像玛蒂尔德一样成为老处女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转机:爱人从印度的回归怎么能说不是惊喜呢?
可观众预料不到的惊喜还在其后,那就是玛蒂尔德久已失散弟弟彼得的回归。
这个个性叛逆的牧师之子从小就与克兰弗德原先的保守气氛格格不入,他不属于克兰弗德,因此很早就远走他乡。
而变化中的克兰弗德又重新接纳了他。
他的回归不也在证明克兰弗德的改变吗?
与玛蒂尔德相似的还有苏菲·哈顿,同样是教长的女儿,结果却是如此不同,玛蒂尔德年轻时拒绝了赫尔布鲁克先生的求婚,尽管三十年后重新有了勇气可最终却输给了一去不复返的时间,而苏菲和闯入封闭的克兰弗德社区的年轻医生的爱情虽因为家庭和误会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坐上了驶出教堂的马车。
远走他乡的彼得赶了当时的时尚,参军并去了印度,在印度只是写过一次信,许诺送给自己可爱的姐姐玛蒂尔德一块印度平纹细布作为她的结婚礼服,但是这块平纹细布从来没有送到,彼得此后也杳无音信。
三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依然孑然一身,彼得带着当年的诺言回到了克兰弗德,平纹细布虽然迟到了三十年,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彼得回家了,而这块迟来的平纹细布也完成了自己应有的使命,赶上了继任教区长女儿苏菲的婚礼。
怎能说苏菲不是玛蒂尔德的生命延续呢,那条从印度迟来的平纹细布不就是两者之间的纽带么?
克兰弗德居民无法抗拒无常的命运和时代前进的无情步伐,但是他们总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情为伴,而且从不缺乏节制和内省,和感受生命和生活真正含义的能力。
克兰弗德是一个平静却不乏喜怒哀乐的地方。
人需要在平静中寻找生活的真谛,需要用一颗平和的心观察、体会看似平淡却深藏奥妙的生活。
《克兰弗德》就是如此,总是触及观众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仅仅在五个小时内,让观众体会到了一生中要经历的贫穷与财富、世俗与文雅、流言与真实、传统与现代、喧嚣与平静间的对立冲突,和一生要体会到的愤怒、失望、惊喜、恐惧,幸福等无数情感,以及生、老、病、死的人生往复,这种往复不是单纯的原地踏步,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前进过程。
原著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自己在克兰弗德的所见所闻,因此在国内还被译成《克兰弗德记事》。
但是作者并不是像流水帐一样记录着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变化。
用作者自己在书中做的一个比喻来描述小说的叙事极为恰当:就像多个线头系成的长线,五彩斑斓,却是一线。
这样特殊的叙事方法对改编者来说是双刃剑,好的一面是可以很容易往《克兰弗德》揉进其它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揉进了拉德洛夫人和哈里森医生的故事之后,《克兰弗德》仍不让人觉得别扭和突兀。
不好的一面就是这样独特的视角很难通过电视来表达。
叙事者玛丽·史密斯这一角色在电视这种载体中很难达到在书中所拥有的地位,反而让人觉得多余。
BBC官方网站上传来消息,2009年圣诞之际《克兰弗德》第二季将登陆BBC一台。
是的,克兰弗德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这群演技炉火纯青的“女勋爵”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与感情冲击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不知道该怎样描写我对这部剧的喜爱,小镇,老处女,似乎这些名词意味着一部gossip的小短剧正在上映,可事实并不如此,这个小镇的一切,这些画面告诉我,久违的宁静而又琐碎的日常生活又回来了,正是在这一桩桩的琐碎当中,有个叫做“生活”本身的东西正在向我们展开。。。。。
2年前因为对cranford的迷恋开始狂找类似的英剧,看过的片子确实不少,但这仍是我最喜欢的。
恬静悠然的乡村风光,一群善良狡黠闪烁着人生积淀的智慧光芒的老太太,让我这个典型的男女主角非帅哥美女不看的外貌党缴械投降,逆天地将大把时间和目光放在这几个加起来年龄好几百,满脸长着褶子和皱纹的小老太太身上,然后万分感慨地在内心默默地对自己说“年轻人啊,你还是太幼稚了”。
虽然剧里仍有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保守排外的乡村人和势不可挡的先进技术带来的变革,但是沁人心脾的温暖和清新隽永的气氛从未远离,这群保守的看似渺小的小镇居民自有他们的方式去接受这种变革。
心灵鸡汤,这是个在各种标准化畅销书的狂空乱炸下,变成那么一个大家听到就会心领神会嘲讽一笑的恶俗名词。
然而这部剧却让我对这个一向嗤之以鼻的词有所感悟,不是教条式的洗脑,而是给你一片宁静温馨的天地,让你心甘情愿地走进去,感受心灵的涤荡,随着剧中人的人生起伏、喜怒哀乐去感受人生的智慧和包容。
这对我这样一个被变态老板凶狠地剥削劳动力,一周休息不到一天,常常凌晨3,4点撒着把手骑着个自行车回宿舍的苦逼工科女博士是怎样一种安慰已经不言而喻了。
在我写完博士论文即将毕业的今天,我居然神奇地又想到了cranford,想起来那群八卦起来浑身都闪着光芒的老太太。
又及想起了我最亲爱的外婆,被我取笑外公是天天养花、写书法、下棋和拉二胡的阳春白雪,而外婆是天天做完饭就背着外公对儿女嚷着要抓紧时间去搓麻将的下里巴人,那个儿女们虽不说各个事业有成但都无比孝顺的外婆,那个傲娇地跟我炫耀“我这辈子都从没去过医院打过针”却在70岁后因为脚疼被儿女劝说无数次后才被逼无奈地去医院接受恐怖的针管的摧残,过后又乐呵呵地吵着要去打麻将的外婆。
又及想起了从初中唱到博士毕业的那首“天黑黑”——“突然期待下起安静的雨,原来外婆的道理早就唱给我听,下起雨,也要勇敢前进….我相信,一切都会平息”。
原谅我虽为理科生却飞沙走石、万马奔腾的思维,原谅我用清新隽永来形容看过这几个年过半百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后的感受。
写在最后,我却很想吐槽自己,年轻人,你还是太不淡定了,为着这几年大不了的博士期间那些蛋疼的事情,居然长了那么一些白发和几条皱纹。
19世纪的中叶,现代化张牙舞爪地冒犯了克兰福德小镇。
新来的年轻医生穿着妖孽的紫红色外套招摇过市,老医生跑过来好生提醒:孩子,整件黑色的外套去,black is the profession.紫红色只是入侵的前奏,冰激凌、狄更斯的小说、火车、机器织的布料……然后,然后克兰福德high了。
越来越多的下层阶级获得知识,女人也可以参与葬礼,可以有自己的事业,随之贵族的挣扎和挣扎不果终而没落……你知道的,进化的阵痛。
BBC的穿越,要玩就要玩到极致。
室内装饰、室外的农场和街道场景、角色的服装、人物的口音、细致到剧中的书信、笔、蜡烛道具,好像为了让其他古装剧都羞愧而死。
让BBC底气十足的是那群一流的配角班底和群众演员吧,小偷的儿子、女仆的男朋友、卖猪肉的丧偶屠夫……谨代表曾经被和正在被中国大陆的古装剧残害的万千眼球,向你们致以最高的敬意,你们都没有因为戏份短暂而自暴自弃的喔!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在喧闹的城市里,宁静悠闲的乡下莫不成为人们心之所向,在这部剧里你会看到最真实十九至二十世纪英国乡村生活,是一部涵盖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的优秀巨作。
剧中的主人翁四位“老小姐”们就像《小妇人》中马奇四姐妹般,性格各有千秋,但都很热心,帮助他人,他们虽然自身未婚,但都对爱情保持着憧憬(还做起“媒婆”),活出了大多数人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剧中没有所谓的反派,就连本该在其他剧目里担任反派的拉德洛夫人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因为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杜绝所谓“下等人”读书识字,最后还是被小男孩哈利爱学习的精神所打动。
剧中也没有所谓的好人,像陶瓷般人人都是有瑕疵的,像刚才提到哈利的父亲,他偷盗,撒谎,可他被生活所迫,他要撑起整个家。
看过的人一定会对每集几乎都会有人在令人不可思议的场合下去世,如四个“老小姐”中的一位被一位老爷苦苦暗恋大半辈子正要求婚却因染病去世,当我看到这位小姐在剧中泪流满面看着他寄来的信,我也跟着她在屏幕外哭,暗恋不易,更何况还暗恋几十年都没有修成正果。
这在暗示我们要珍惜身边每一个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生命是无情的,你也不知道你生命的尽头在哪里,也许就在一秒后,也许还有很长时间。
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剧中人,快快乐乐生活下去(遇到对的人就不要让他成为遗憾)
一直会为年幼有很多光阴时没有读很多书而感到后悔,但有时想即使读了,以那时的感知与智慧又难以获得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就这样长大了,没有机会去读,或者说没有了耐心,没有了氛围。
所以自然而然地喜欢看BBC的短剧,那些镌刻着在英国古典时期风貌的文字,以那样舒畅文雅的演绎在眼前舒展开。
今天看的这个小镇,叫做Cranford。
Mary对Jessie说自己回到Cranford来,因为这里是母亲的故乡,更重要的是当世界一天一个样的时候,Cranford还是保持她的原貌。
或许有一丝偏执与顽固,小镇上的女士们严守着约定俗成的规矩,12点后不串门,到别人家拜访不超过15分钟,等等等等。
这种偏执与谨慎有让Deborah无法享受吮吸橙子带来的快感,甚至让Matilda与心上人一生擦肩,当30年后终于有机会能相守时,却还只是擦肩而过的序曲。
Craford充满了各式的小人物,她们八卦,她们善良,他们勤劳,他们正直。
没有坏人,唯一的所谓犯人也是在时代的压迫下偷猎了 Lady Ludlow土地上的野物,最后也温情地在Lady Ludlow的说情下无罪释放。
大时代的脚步怎能允许小人物去阻挡?
Cater无法说服儿子第一的Lady Ludlow,这个生下来只有两个使命的女人,一是保护她的孩子,一是捍卫她的土地,但连她自己都知道自己一生最大的无奈与痛苦就是明明知道自己死后儿子不会回到她守候一生的庄园,但她还是在为唯一剩下的儿子守着。
Cater提及自己投资在工厂的1000磅为他挣来了在庄园工作30年都难以获得的回报,但当他看见工厂里睡在棉纱机下的孩子时,他根本不想碰那些赚来的钱。
仿佛一切大时代的偏激与丑恶在Cranford都是可以活得免疫的,女人们倾囊而出帮助投资失败的Matilda,嘱咐说要以一个可信的理由,让她相信钱是她自己应得的。
记得Ms Forrester对Mary说自己的抱歉,不能为Matilda多付出一些,因为自己也很贫穷,当她想到30年前与Matilda相遇的情景,她只能为自己不能多做些而羞愧。
Mr Cater,相信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倾力帮助和自己毫无关系的Harry,哪怕这忤逆的Lady Ludlow。
而在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将一切赠与这个孩子,让他读书,长大后在那片庄园开学校,让所有人都有书读,还有,毫无保留地帮助Lady Ludlow偿还贷款抵押。
一个很温馨的小镇,大家报以让别人幸福的心去生活,即使生活这样日复一日。
突然想起来的一个细节,Dr Harrison要给木匠动手术,由于蜡烛不够而无奈要拖到白天,闻讯的女士们把家中所有的蜡烛都拿了出来。
而这些蜡烛,是她们自己省着,一晚只舍得点一支而攒下的。
剧中那条铁路代表了未来吧,一个她们无法阻挡的未来,时代如洪水猛兽般挤进他们世代守候的小镇,即使不愿意,他们都必须要去接受,要去面对。
未来有新的医学,Dr Harrison已经将其带入,他用新方法救人,他极力挽救木匠赖以为生的手臂;未来有性别的平等,Laurencia代表了这个趋势,她自强,她不满足与当下社会赋予女性的角色;未来铁路会通至小镇,即使受阻挠,这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有太多的地方会让人对Craford向往,生活在那样的温情之中,满足地扮演自己小人物的角色。
去顺应,去守护,去斗争。
生变会有像Matilda那样善良天真的人,会有像Deborah那样遇事总能冷静思考妥善处理的人,会有像Mary那样独立于理智,帮他人脱于误会儿女成其之心愿的人,会有像Jessie那样一生都在守候着家人,宁愿放弃自己一生幸福的人。
或许大时代之前人性总是美好的,美好到“回家就好”,“她幸福就就好”,友谊的出发点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对方的健康与幸福。
会有琐碎,会有误会,但在小镇上,大家一直都像亲人般互相守护,所以Matilda会把弟弟年轻时许诺送给她做婚纱的绸缎送给Sophie,这个比自己幸运太多,能抓住幸福的姑娘。
忽然羡慕起他们,即使生活只算刚刚满足温饱,但他们幸福与满足,他们拥有美德。
亦或许只有逃离了纸醉金迷的大都市,人才能如此平和地去接受生活,并去热爱生活。
当电影越来越接近尾声,小镇的人们,各自心中的秘密,都渐渐揭晓开来……不管是在等待中体味爱的真谛的Matty,还是为儿子不惜牺牲一切的伯爵夫人,还是,忠诚善良的管家,或是失去母亲将弟妹们抚养长大的Sophie,每一个人怀揣着不一样的故事,却一样细腻善良的心。
弹琴、阅读、做礼拜、上街角的杂货铺买布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召开郊游会……哦,对了,还有绝不可少的Gossip!
这就是小镇人们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内容。
大多数人都经营着不算富有的小日子,却在细节处,透露着精致:english high tea,old peotry anthology,lovely hats,letters with handwriting…… 有那么一瞬间,让人仿佛置身于只要有爱,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的理想境地。
因此,当城市的铁路,计划延伸至小镇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站出来,捍卫这片宁静的土地。
相比之下,在现代城市里,环境和食物被严重污染,人心也被磨得越来越混沌,还有多少人在心中,会有“家园”的印象和感觉呢?
这里有别于其他我所知道的镇子。
我们身边的世界到处在变迁,但是克兰弗德依旧如此。
这儿的女性都是女中豪杰,对于住在这的人们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第一次听到“罗梦湖”是在“Cranford"里面,Ms Brown弹着琴和她的恋人对唱的,这首在苏格兰流传数百年的民谣,旋律优美婉转。
很是打动人。
傍着青青的山,依着碧绿的水太阳照耀在罗梦湖上,我和我的爱人时常来游逛在那最美丽的罗梦湖岸上你走山路,我走平原,我要比你先到苏格兰但我和我爱人永不能再相见,在那最美丽的罗梦湖岸上 回想我们分手在幽暗的山谷里,分手在峻峭的罗梦山旁看那高山笼罩着紫色霞光,又见明月在黄昏中升起你走山路,我走平原,我要比你先到苏格兰但我和我爱人永不能再相见,在那最美丽的罗梦湖岸上 小鸟在歌唱,野花在开放,阳光下面湖水已入梦乡虽然春天能使忧愁的心欢畅,破碎的心灵再也见不到春光你走山路,我走平原,我要比你先到苏格兰但我和我爱人永不能再相见,在那最美丽的罗梦湖岸上
第一第二季一起看完了!
在克兰福德,没有电灯,没有铁路,没有先进的医术,有母对子的溺爱,有历经多次拒绝经历阻挠但仍坚定不移的爱,有忠诚的主仆之爱,有怜悯的责任之爱,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爱,有救死扶伤的大爱。
每次看温馨治愈的场景都忍不住感动落泪,可能是自己不够善良自己没有这样的勇气,所以每次都忍不住感动于这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姐姐:以为姐姐是大主角,没想到那么快就走了。
仗义大气、勇敢坚定,那么好的姐姐啊!
Marty:很温柔,她在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善良给很多人带去了安慰,她只想大家都好,想克兰福德小镇变好。
圣诞特辑最后她带着Mary送来的她最想要的天蓝色羽绒帽子见到了最想念的人儿小蒂丽,真好,她内心的不安终于可以抚平了。
Harrison医生:很好的医生!
他有医生该有的善良、自信、果敢、坚强。
杰姆捂着受伤的手踉踉跄跄说要回家的时候真的太难过了,幸亏Harrison医生的坚持保住了他赖以生存的手。
在Carter先生死去的时候,我还担心他会承受不住而陷入自我怀疑,但没有!
Harrison先生他是那么冷静坚强,下一刻他就奔赴去救索菲娅的路上了!
但这么尽责的我们的Harrison医生被误会是渣男可真的太冤啦(人言可畏啊),幸亏误会解开抱得美人归。
Pole小姐:有点八卦,有点毒舌,可以调侃自己是老处女自洽,也可以有点花痴。
鸟笼事件和魔术片段(致谢的时候好可爱!
)的Miss Pole真的太可爱了!
Mary smith:啊啊啊可太喜欢Mary了。
温柔善良、落落大方、勇敢。
她知道很多事情,她用信件帮助了很多人,她给大家带去了很多安慰。
为追求自己喜爱的事业,她选择放弃婚姻,她选择逃出自己的舒适圈避难所,她太勇敢了,愿她在伦敦闯出一片天地!
Carter先生:我觉得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他不苟言笑,有点严肃,但其实内心深处充满了善意与期待。
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尽自己一切努力去帮助Hary,去帮助一个被教育知识无用的有天赋的好孩子。
被Carter先生那份充满了责任/对社会的期待/善意的遗嘱感动得一塌糊涂。
怎么会有那么善良的人,他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也要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Cramfield:在豆瓣上看评分超级高,然后大家也是好评如潮,看了看剧照简直到我的心窝了,就很唐顿庄园风,兴致勃勃的去找了资源来看,害,就有点失望吧。
整个的其实就聚焦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社区,里面全部是女性,尤其是大龄女性,然后他们之间的一系列故事,就很家常吧,不是特别吸引我,然后和小杜丽一样,里面的演技感觉也有点浮夸,就为了拍戏而拍戏,不是特别戳动我,虽然每个人都说这个社区的真善美让人动容,害,确实也挺善良的,但是可能我不太喜欢这种乏味的片子吧,遂弃剧。
其实就和唐顿庄园有点类似,自由与传统,新兴与固守之间的一场博弈,新任的医生给社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挑战了权威,比如木工受伤后冒险采用最新的方式,保住了他的手臂,而非截肢,然后印象很深的是吃橘子那里,不能吮吸,只能切开,然后得到自己的房间吃,笑死,这都是什么呀。
还有妹妹去世之后女性不能跟在棺材后,但是最终还是自由战胜了传统,其实人也都不坏,只是被传统束缚住了。
一集弃,不喜欢看老太八卦
Cranford的风土人情既荒诞可笑又温暖可爱~~
蕾丝花边和田园风情。19世纪英国小镇。一群可爱的老小姐们的家长里短的温馨故事。里面有The Great Gambon——邓布利多爷爷。BUT,英国古典剧一向不是我的喜好点,虽然服饰和布景都大爱。
小镇随着工业革命时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保守的乡绅贵族反对教育和工业化、看不起商业阶层,终究纷纷因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股票投资的失败或成功而完成阶级的流动。观看的过程不觉得美好,保守及等级观念没有什么可值得赞美或怀旧的,况且那是中国被侵略的时候。
「We are all born knowing nothing. We can die that way should we so choose. Ignorance is not a crime, but it is a waste and waste is sinful.」「We cannot reverse the clock. Only move forward, in the way of time itself. 」「For I think that it is not the despair that hurts one, but the hope.」「He always said you didn't want that. → I didn't. Doesn't mean
19世紀英國大時代下的小品,還好。
平淡中的感动
第五集,卡特先生去世开始,眼泪哗哗地流。高登上校进屋的刹那,皮特弟弟手拿婚纱布的时刻,我已经泣不成声。最后一个画面,小镇居民缓缓挥手,我不禁也向他们挥手道别。平淡的剧情,平缓的生活,却让人心里暖洋洋的、亮光光的。喜欢。
i'm begining to like Elizabeth Gaskell more and more, maybe even more than JA
最让人动容的是迟到30年的樱草花,和丁尼生诗集
因为听说抖森演了才跑来看 结果一眼他都没看到 却终于没有错过这个温暖的好剧:)
这样一个小社会里,人们不断的谈论谈论谈论,说的多做的少,似乎一切都那么循规蹈矩。爱情过期不候,老小姐们。抓紧时间恋爱,抓紧时间分手。
那个年代的衣服真是让我向往···除此之外老太太们真是太啰嗦了···
太美好的年代,太美好的小镇生活,太可爱的老小姐们,太温暖的家长里短,还有伤感的离别
當小鎮遇上鐵路開發,一干婆媽作何感想?Elizabeth Gaskell 改編這部作品,雖不是我喜歡的題材,但是大卡司群戲有Eileen Atkins跟Judi Dench就值高分。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的了。
看兩集棄,和原著差很多,原著強調一群老女人把持封閉的小鎮,他們之間的友善與互相幫助,BBC忍不住還是要加年輕男子和愛情戲,那我看Jane Austen 作品就好了
温情的小镇,人们都很善良
当年小李让我下载的一系列英剧之一。英国小镇乡村生活的日常。
不喜欢这些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