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西行记
Sangarid,曾经往事,The Dissidents
导演:贾克·基米
主演:马特·派厄斯,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韦科·波坎恩,艾斯可·萨尔米宁,马丁·阿尔格斯,皮娅·安德森,玛丽卡·巴拉班斯科娃,达沃·本顿,安德烈斯·迪敏杰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语言:爱沙尼亚语,芬兰语,瑞典语,俄语,英语年份:2017
简介: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笼罩在铁幕下的爱沙尼亚。三个中二青年做着倒卖西方物资的生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在一个偶然的变故下,他们的生意即将被政府查处。本就对西方世界充满幻想和好奇的三人,干脆决定穿过铁幕偷渡到瑞典。万万没想到,三人还没来得及亲吻资本主义的土地,就遭到了现实的连续暴击……详细 >
东欧青年抗苏不完全指南,多亏爱沙尼亚离北欧近,否则也是够神棍了。西化倾向纯属矫枉过正,不得不说波罗的海三国曾经遭遇的历史太黑暗,但本片的输出相当简单平淡天真烂漫。ABBA梗、视觉系金属造型梗相对效仿斯堪的纳维亚式喜剧。导演本人思想深刻但是表达太随意,角色形象特征有意为之。
波罗的海旗兵
居然是爱沙尼亚自己拍的。还以为是其他国家拍的讽刺片……喜剧真不觉得有多搞笑,反正也是反映了一段历史吧。
又名:肉身翻X的故事--一句台词:“你感觉到冷是因为我们正在穿越铁幕”。一开始看到三男主设置以为是安迪迪那个孤岛组合的爱沙尼亚恶搞版,但电影中才发现导演埋了好多心思--想借“古”讽今时的移民问题,想做出各种暗示性讨论,只可惜片长和角色的单薄设计最终限制了成片,有点可惜。
不咋好看。。导演害羞说不出话蛮好玩的,感觉受了美国往事挺大影响
出乎意料的好看,喜欢导演这种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结尾的细节好评,不管是80年代还是现在,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对自由的向往。
为啥到现在都没人评......
“我们不是来这里工作的,要工作在爱沙尼亚就可以了。”——这就是难民。
属于荒诞喜剧系列,冲出枷锁进入“天堂”,没想到又进入了另一个“难民营”,各种发大财的机会尝试过了最后选择抢金铺和银行,让人啼笑皆非。
欧盟影展爱沙尼亚的代表,放映出现事故21:9的电影切成了16:9,很尴尬导演也在现场。整部电影亮点不多,中规中矩,讲的是苏联时期三个傻蛋逃往西方自由世界瑞典的故事。男主很像卷福,三个人物与故事都浮于表面,很容易看出从几个真实事件改编,但成为电影的加工不是很多,做得也不好。
虽然只看了后面一半吧,但是故事叙述到位,除了细节要点外基本不影响观看,还是很喜欢的,导演感觉可以去跟考里斯马基谈谈人生……简直是八十年代末北欧历史小课堂,看到了所有我想要的,满足,以及爱沙尼亚语跟芬兰语真特么像。这三人组,简直是爱沙尼亚马特呆萌和佩德罗帕斯卡
有风格 有颜值 有音乐 再短点就好惹
从铁幕时代的难民经过喜剧的外壳巧妙过度到新时代的难民,内容主题还是非常简单淳朴。
前苏联的家长里短!
剧本还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剪辑上没有深度创作想法。其中一位男主角(海报中拿着枪)表演没有由头。时代背景和人物设定是不错,但三个男主角性格塑造还是不够鲜明与成熟,整个片子的给人的感觉较平,节奏上起伏波折做的不是到位。拍法缺乏新意。但做为欧盟影展的一部分,爱沙尼亚也贡献了自己的墨彩。
任何年代,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比较搞笑
看看东欧电影如何
玩闹一般的悬浮电影,前期的成功一气呵成毫无障碍,后期的戛然而止更是突然,整体没有掌握好作为喜剧对背景的拿捏,浪费了很好的铁幕设定
@欧盟电影展,观感漫长。难民式英雄列传,困难缩小化的理想逃亡,从「自由」过渡到「自由」的纸醉金迷不过流光一逝,却激发出潜藏于血液的善恶本性;复古八十年代的向往之旅,致敬元素众多,配乐(慢摇+迪斯科)最为出彩;只是类型过于杂糅无明显章法可循,情节过于孱弱且无丰满人物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