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社会的框架就是建立阶级。作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种姓和种族没有区别,是权力者对人类的分化。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最大程度占有资源。y基因是极其自私的,不惜牺牲生物进化也要维持金字塔上层位置。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婚姻制度——是的,又是靠女。对我而言电影还是太peace了,因为不管怎么消灭和减弱歧视,垫底的永远是女人。电影末尾,每个主要演员都正面亮相然后展示名字,一看导演,果然是女的。She made their names be seen。附我重新翻译的一段台词 “将你面前的人非人化很难,将你可能认识的人非人化更难。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寻求权力和分裂的人与组织并不费心将个体非人化。不如将整个群体都污名化,让族群蒙羞。将群体非人化了,就成功地把群体内的每个人都非人化了。”
55分钟前
prost
推荐
拍得像播客配上电视台晚间节目情景再现,再外挂一段人物小传。片中已经借由餐桌戏好友指出问题的德国部分姑且不提(主角竟然真的就这么大咧咧略过了这段合理的质疑……),一部围绕“种姓”展开的电影,面对美印两国压迫成因与文化根基间明显的区别(宗教、殖民史、语言、邦制、人口基数、经济状况、以及印度目前有一百多个民族并存的社会现实),竟只是用轻率到令人惊掉下巴的“They're all brown, they're all Indian”“How is it racist if they're all the same race?”抹平一切,跳脱出资本主义批判,近乎偏执地将沉重的历史简化为一套扁平、可套用的模板,不知这到底是书的问题还是电影的问题。
想要表达的种族纷争,人权自由。需要以纪录片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因素和价值观很难直观表达历史。
看影片时总有一种熟悉感,后来才想起看过书,《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现在想这个书名其实有点???种姓本质是一种阶级构建,一方要另一方之上,是全世界范围的。印度的种姓,德国纳粹对犹太,美国黑人歧视,中国难道没有吗?古代士农工商,贱籍的孩子长大还是贱籍,这跟种姓不像吗?各种隐藏的默认的规则,都是。 回到电影,比书籍增加了作者本人的生活,家人,其形象立体化了,描绘了写此书搜集素材的艰辛旅途。书中举例影视化后还是挺震撼的,身处其中该有怎样的创伤。建议补充书籍更详细。尽管在专业人士看来有很多缺点,但例子都是真实的,至于结论可以自己联想。
呵呵
贼无聊看一半走了 amc unseen老踩雷真看不动了
纽约时报Best Seller,又一部带有知识分子社会关怀视角的影片,从关注中部沦陷的三广到居无定所人群的《nomad city》,导演和影评人的关注视角再不是阿甘和肖申克的救赎人类普世的乐观情绪,而是社会公共议题。先枉论对种族问题的思考是否先入为主,本身的影片结构就值得给高分,一个黑人教授为了论证自己的一篇论文—到底种族主义矛盾的根源是肤色吗?还是其他invisible的原因?带着这样的天问,镜头随着她访谈当事人,调研图书馆,在史料中嵌入历史影像画面,同时伴随她自己和白人丈夫及家庭成员的情感线索,巧妙得将一次论文和著述的撰写过程和美国黑人知识阶层的生活缩影相融合,从二战的欧洲再到当代的印度,影片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科研线索,进入最终的结论:人类(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并不是肤色,而是,阶级。
[Screen unseen 第三部] 片子里的类比让这个观点看起来很新,但概括起来想,好像本来就是那么回事?在小男孩被遛泳池的过程中暴哭。有点不能理解除了cousin之外的过世为什么会激励Isabel做这方面的研究……突然觉得把作者的个人生活拍出来,就是为了能呈现让研究照进现实这个很酷的过程。
看过。关于种族,阶级等等
尝试探讨人间不公——美国的种族歧视,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第三帝国的灭犹行动。沉闷无趣。
冷静细致,近期最佳观影体验。
充满了美国本位的失礼求诸野的傲慢,去印度之前就武断的认为印度只有印度人,印度人是一样的,用美国人的愚蠢无知和一厢情愿的幻想去理解世界,缺乏对印度种姓制度起源的最起码的调查。印度的民族和信仰的复杂程度把他们的CPU干烧了所以只能找一个个人形象来抒情。
我不讨厌黑人,但我讨厌以黑人为主的电影。故事太平淡,不是我的菜。
5.5。一種突破時間地域侷限以探索種族主義深層起源的嘗試,卻被美國電影工業的運作慣性毀了個乾淨。無論是策略式紀錄片還是Essay Film都比圍繞非虛構作者的寫作經歷創作傳記電影要合適得多。
种族歧视× 种姓制度✓
整体的呈现关乎个人与种族的生命,诗意美好,所有的伤害都跨越时间的长河直抵我们的内心,我们何尝不是历史长河的一粟,所有对自由与生命的尊重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审视。
父权社会的框架就是建立阶级。作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种姓和种族没有区别,是权力者对人类的分化。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最大程度占有资源。y基因是极其自私的,不惜牺牲生物进化也要维持金字塔上层位置。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婚姻制度——是的,又是靠女。对我而言电影还是太peace了,因为不管怎么消灭和减弱歧视,垫底的永远是女人。电影末尾,每个主要演员都正面亮相然后展示名字,一看导演,果然是女的。She made their names be seen。附我重新翻译的一段台词 “将你面前的人非人化很难,将你可能认识的人非人化更难。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寻求权力和分裂的人与组织并不费心将个体非人化。不如将整个群体都污名化,让族群蒙羞。将群体非人化了,就成功地把群体内的每个人都非人化了。”
拍得像播客配上电视台晚间节目情景再现,再外挂一段人物小传。片中已经借由餐桌戏好友指出问题的德国部分姑且不提(主角竟然真的就这么大咧咧略过了这段合理的质疑……),一部围绕“种姓”展开的电影,面对美印两国压迫成因与文化根基间明显的区别(宗教、殖民史、语言、邦制、人口基数、经济状况、以及印度目前有一百多个民族并存的社会现实),竟只是用轻率到令人惊掉下巴的“They're all brown, they're all Indian”“How is it racist if they're all the same race?”抹平一切,跳脱出资本主义批判,近乎偏执地将沉重的历史简化为一套扁平、可套用的模板,不知这到底是书的问题还是电影的问题。
这个故事真正更适合的是纪录片而不是剧情片,因为Isabel本身作品的结论非常有趣,而Isabel的私人生活与她的研究关联性实在太小,所以把故事剧情聚焦到女主的个人经历成了最大的败笔。两条线还反复地穿插均属于无意义,并不会让整个故事变得更solid。同时因为剧情性不强,女主大段MV式的表演,信息密度低得令人发指。所以总体上说都属于导演把控失策的问题。
飞机观影3: 讲丈夫和妈妈去世的时候差点哭了,那个落叶是我感觉特别带入的方式
现在随便什么都被可以被“xx中心主义”“政治正确”一两个词概括了是吧😅美国人拍的电影不可以美国中心主义难道要世界中心主义??
7/10 书的内容和作者生活并在一起讲效果实在不太行,基调太割裂了,虽然作者是很惨,但感觉电影这么煽情的拍还是显得有点做作和割裂。。。确实感觉纪录片会更合适,会更grounded,还有就是电影里这种煽情的方式真的好“美国”,拍成纪录片有希望能不会显得太美国中心主义吧。最大的作用是卖了这本书的安利,很伟大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