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的操作其实也很细腻,让我想起了那张“九宫格推出可乐也是粽子”的图片。
每一步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结果很夸张。
最后的男人进房间的时候,看到女孩坐在那并且电话里要求他性侵这女孩,肯定觉得这是不是疯了话说这大妈也是鬼迷心窍,想当个头头结果谁都不鸟他,演个好警察的手下一定让她很飘飘然,
看完电影,所有人都会觉得这快餐店里的人都好SB,一个个都法盲,一点正常的意识都没有。
也有之前的评论说是司法制度过于强大。
我并不认同他这几点。
影片中,店员多次表示不理解,这显然表明他们对于这事情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每次被那人说了几句话后继续执行他的命令,这是为何?
显然,他们不想因为假如那是真警察而不执行命令而受到责,这可以说是由心理暗示决定的:假如是真警察,那么为了避免口实肯定要按照他命令执行。
假如那不是真警察,店员们也清楚就算最后证明是假的也可以说成是“我也是受害者,只不过所受的是另一种形式而已”所以说,导演可能想表现出,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尽量避免麻烦而导致失去对事物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这个问题
服从对于本片,豆瓣大神,二种评价!
1、很值得深思的一部影片,很真实,情节很简单,一个骗子电话导演了一部猥琐的闹剧。
开始只是轻描淡写,看起来绝对无害,一步一步引君入瓮,到最后一步时已经完全超出底线,让旁人看来匪夷所思完全无法理解,但局中人看来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这就是心理学在犯罪层面的典型应用。
2、这片中国人来拍就是《法治在线》,有那个必要浪费胶片吗?
我同意第二种观点!
哦呵呵呵!
下载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困意十足,快进着看了几个地方。
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也不打算看完整了,下面如果有什么的地方说的不对,还望各位指正和谅解。
另,很多观点非常主观,不喜勿喷。
—————————————分割线——————————————电影将近90分钟,但是剧情很好理解。
电影的硬件、演员的表演都很好,看完之后只是感觉心口一阵压抑,那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对于重口味的LZ,无论杀人狂还是恐怖片什么的都不在话在下,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暴力场面,却足够震撼人心,但我个人真的很讨厌这样的故事,说这话的时候,我的确是很无奈的。
上一次这种感觉是一段时间之前,看法宾斯德以前的作品《伊甸湖》的时候,我想把这两部电影联合在一起说说。
因为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
比如:都是根据真实犯罪事件改编,全片只有一条线索,剧情愈发阴暗,我看了之后出现了同样的症状——胸闷,等等。
其实还有几处相同点,着重来讲。
一个是两部片子的票房都很差(具体数字来自专业票房网站),必须声明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我很难相出它们的导演拍这种片子是为了什么?
因为说商业不商业,说文艺也不文艺。
也许他们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
呃,好吧,本人水平有限,无法揣摩清楚。
第二个是半个多小时能讲完的故事被拉长放在90分钟里,我感觉其实很多台词、戏份完全可以用更简洁的手法来替代。
我记得鲁迅先生在谈写文章时说过: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就不用两句话。
虽然更加贴近生活,但是极大地降低了观赏性,容易让人很快失去兴趣。
个别情节又缺乏必然性,因此我看到了小部分观众写差评吐槽人物如何如何愚蠢等等。
第三个是人物的设置和思想的传达,《伊甸湖》里的反派是一群10来岁的不良少年,《服从》的反派是一个白领?
还是什么?
对不起,我真的不想再打开那个视频了。
总之就是一个一般的某单位员工之流的。
他们犯罪的动机是什么?
不良少年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不友好,极其没教养,偷主角的汽车和包裹,然后还企图杀人。
白领闲着没事搞一个恶作剧调节一下心情?
动机缺乏必要性,只是在莫名其妙的制造悲剧,这种设置非常不讨巧,我个人是非常讨厌这种“低级的坏人”,只是为了坏而坏,而且最后又没有受到惩罚。
那么电影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呢?
难道只是揭露一种丑恶现象?
那样的话我们干脆看网上的新闻不就得了。
其实这两部电影说实话没什么干脆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太多。
相对来说,我更愿意看《我唾弃你的坟墓》或者《杀人不分左右》这种片子,至少主角的以暴制暴可以得到观众的认同和追随。
“胡言乱语”了很多,也不差这一句了。
我认为《伊甸湖》和《服从》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都是失败的,至少我不喜欢它们讲故事的方式,除了结局,其他都可以看了前面就能猜得出来。
其实剧中的反派的,确实聪明,说话也是滴水不漏, 1 在诱导者犹豫的时候,他会用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表示共情,我理解你,我也知道你的不易,但是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程序,虚拟的规范制度成为他诱导的借口!
2 该威胁的时候觉不犹豫,每句话都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太可怕啦!
这只有客服这种时常打电话的人才有这种场景的训练机会, 但是结局虽然揪心,但是三个男的,也只有一个人去真的做恶啦!
可见无无耻的诱导,怂恿也是在建立在无耻的人品上的,凡是个胆小,猥琐的人,但是恶作剧的人却给了他一个不胆小的机会,于是悲剧就发生啦!
善良与胆小懦弱无关,与正直密切相关,也许你在生活里见过一个备受欺凌的人,但是如果给他们机会,也许他们比欺凌者更加可怕, 对于群体而言,他们也许会背叛一个善良的人,但是绝对不会背叛一个权威者,当事关个体而言,是否反抗却与人品密切相关, 电影前面的小铺垫做的很好,金发女孩与店长本来有不和,这种不和是年龄的代沟,又或者是颜值不同人的生活差异造成的, 另外感觉不是剧本有问题,就是店长脑袋有问题,她的未婚夫去喝个啤酒都要跟她请求允许,她就真的以为他会百分百保持忠诚?
为什么出了事情要对受害者高声咆哮, 人性经受不住考验,人品差的尤其如此,
影片的出发点很奇特,不是反映了司法漏洞造成的社会问题,而是从司法制度过于强大方面着手,顺便提了一下人性本质和环境影响,影片中各个角色在这样一个故事背景下,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丝毫不带刻意的说教,但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在心里想好久,也许过了很长时间都不容易忘记的作品。。。
没有大明星,但影片中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自然,女主角德瑞玛·沃克尤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相甜美,魔鬼身材而且表演很认真,相信这位86 年生的演员会很快在好莱坞主流电影里频繁亮相的。。。
对影片内容不想评价了。
我只是想对那些认为“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相信这事的都是SB吗?
、美国人民智商捉急”的那些人说:也许你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这种事情确实在你我身边发生。
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电话诈骗,说你非法洗钱,得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都转到”公安局的安全账户“;说你的家人被撞了/受伤了,需要你给医院汇款等等。。。
虽然我们这边发生的案子基本都是以被害人的金钱为目的,而不是像片中导致了被害人受到性侵。
可是这些案件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这不在于被害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引用一位豆友对此片的解释:人性的丑和面对来自强大权利下的压力承受能力。
所以,请那些自认为智/情商极高的观众,请嘴下留德。
也许下一个被骗的就是你周围的人。
很值得深思的一部影片,很真实,情节很简单,一个骗子电话导演了一部猥琐的闹剧。
开始只是轻描淡写,看起来绝对无害,一步一步引君入瓮,到最后一步时已经完全超出底线,让旁人看来匪夷所思完全无法理解,但局中人看来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这就是心理学在犯罪层面的典型应用。
一旦建立了信任模式和排他模式,人很难改变固有心理态势和思维定式,人会下意识回避所有对固有思维定式不利的证据,这也是国内越演越烈的电话诈骗的心理学基础。
不要怀疑为何店长不直接打电话到警察局询问,为何不否定电话里的要求,难道她真的傻吗?
不是,这是因为她一开始就确信,并通过一系列她以为符合警察行为模式和合理的理由,确认电话对方就是警察,所以她建立了信任模式,在她思想中她完全没有犯错,她只是在做一个善良公民应该配合警察做的事情,她也感觉到了不妥,但女孩既然能接受,那问题应该不大吧,所以店长就这么想当然的做了。
身在局中,她的每一步都是前面一步的进一步而已,她没有遇到反抗,没有遇到质疑,没有遇到需要动脑解决的问题,一切简单的按照电话里的要求做就好了,于是她就做不用思考的做了让女孩脱光的事情,这就是人的心理。
也不要怀疑为何女孩不防抗,为何女孩会让人做绝对有辱人权的事情,为何女孩不报警?
一样,她也只是一步一步按照电话要求在做,她认为她在洗脱自己的嫌疑,尽快了事,为此她愿意付出一点点代价,但随着要求的提升,她开始犹豫,但每一次要求的提升都是前面的一点点扩大而已,前面都答应了,如果拒绝后面的要求,前面不是白费了,而且看来进一步的要求也就是提升一点点难度,忍忍就过去了,于是女孩也就接受了。
但假设一开始如果电话里就要求女孩被一个男人猥亵打屁股,她绝对会跳起来拒绝,但片子里是一步一步的进行,所以她也一步一步的退让,最后就变成接受这个匪夷所思的结果,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至于其他参与的人,出于不愿意惹麻烦或者间接信任的思维定式,都被操控了。
这部电影很有意义,其实国内完全可以拍一部,电信诈骗被骗的电影,就像新闻里,一个老人被电话诈骗到银行汇款,柜台人员提醒他,他还坚持要汇款,最后打了起来,警察到现场还不信任,直到他要救的亲人打电话过来,才恍然大悟。
最后补充一点,哪怕看了这部电影,如果遇到诈骗被骗的可能性还是很高,因为你是斗不过天天处心积虑费尽心思妄图用各种手段骗你钱的骗子的。
至于你现在能明显发现骗子的电话诈骗手段,只是因为骗子采用的是最低级最经济的手段来骗最容易上当的人,犯罪也是要讲成本的。
个人以为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方法,不是广而告之,有这种犯罪模式,因为犯罪会不断创新,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最新的犯罪模式。
所以只有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权利界限在那里,知道那些事情对方越权了,才会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比如,本片中,如果店长和女孩知道,在没有女警的情况下不得搜身,在没有法律手续的情况下不得搜查,在没有法官判决的情况下不得处罚……这个事情就绝对不会发生,就这么简单……
第一次接到法院传票的电话时,我一身冷汗。
尽管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老古语在先,但仍敌不过我心里对“法院传票”这四个字的敬畏,脑海中的搜索引擎马上启动,找寻最近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和“法院传票”沾边的事儿。
一件没有。
倒是想起了最近新闻中报导的新出现的几种诈骗案,其中一种就是利用电话诈骗,手段林林总总,方法拐弯抹角,结果总逃脱不了一句话:把钱汇到指定账户,一切方可息事宁人。
不过,这些手段和方法中尚未提及“法院传票”,想必诈骗分子还不敢胆大妄为到“太岁爷上动土”的地步,(事实证明了,永远不要低估了诈骗分子的想象力)。
所以当时我还是琢磨了半天,现在想起来自然可笑,就像《服从》这部影片中的那些受害者一样可笑。
如同任何一起事后分析起来竟毫无技术含量的骗局一样,《服从》的故事总让观众为剧中人物的智商着急。
一个忙碌的周末,快餐店的值班经理桑德拉突然接到警方电话,声称她的一名女店员贝基偷了顾客的钱包,顾客跑到警察局报案,因为警察局现在人手比较紧张,这位名叫丹尼尔斯的警察在电话中就命令桑德拉协助办案。
首先要把贝基控制住,接着丹尼尔斯指导桑德拉对贝基搜身,此后的故事越来越离奇,就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甚至有些荒唐。
实际上,许多诈骗事后想起来都非常的幼稚,就连受害者自己也不相信,这么幼稚的骗局,自己怎么就入局了?
最终也只能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
其实,《服从》的重点并不在于骗局本身,因为这场骗局太拙劣,有经验的观众在一开始便能猜到骗局中的关键要素,那个警察是假的。
有些观众据此便认为,故事不可信,尽管影片开头已经声明: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甚至在结尾,导演还用具体数字来增加这一声明的可信度,相必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潜意识里也认为这场骗局着实不怎么高明,所以才一再二二再三的用“真事改编”来消解观众对剧情的排斥。
那么,这场拙劣的骗局如何起作用的?
骗子声称自己是警察,并煞有介事的以协助警察办案为理由指导受害者的行为,或许正是骗局得以成功的关键的因素。
其中不乏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力的迷思。
上世纪六十年代,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来探讨人们对于权力的反应。
他找了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作为受试者,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受试者充当“教师”,在实验者(斯坦利及其助手)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受试者便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
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
后来,斯坦利又改变实验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些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引起了人们对权力、个人道德以及自由意志三者关系的谈论。
世界各地的许多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又重新做了这次实验,以期“时间性”和“地域性”这两个变量的引入能改变斯坦利的实验结果,然而他们的期望落空了,实验结果和斯坦利的基本吻合,这无疑说明了,对权力的盲从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天性,不分时间和地域。
《服从》实际上就是斯坦利实验的电影版,它以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人们对于权力的盲从。
在这个故事中,冒名警察充当了实验操作者的角色,值班经理(及其未婚夫)充当了受试者的角色,而可怜的女店员充当了“学生”的角色,不断反抗,却遭到越来越强的“电击”。
值班经理在快餐店这个小团体里尽管原本就有点小权力,平时还算平易近人,但自从受到“警察”电话这个更大权力的指导,观众可以看到她的权力慢慢得到加强,最终其身份已经因权力关系而与警察认同了,仿佛自己也穿上了警服。
看到这里,人们不免会想到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又名“路西法效应”。
就在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十年之后的1971年,斯坦利中学时代的好友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
研究小组从70名应征者中选出24名实验者(他们都是美国大学生),随机抽出12名,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12名饰演囚犯。
第一天,大家还相安无事,但“囚犯”第二天便发起了一场暴动,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看守。
津巴多要求看守们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最终,看守们采取的措施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拿走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囚犯空手清洗马桶,关禁闭等,然而,局面还是完全失控。
第六天,在津巴多的同事克里斯丁的道德质疑下,实验不得不停止。
2001年的德国电影《死亡实验》就是以此为蓝本改编而成,2010年,好莱坞又进行了翻拍。
《服从》中,冒名警察让值班经理找人看管贝基,因店里的工作人员很忙,值班经理找来自己的未婚夫伊万来看管。
在快餐店的仓库里,伊万和贝基基本上重演了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尽管伊万没有穿警服,贝基也没有穿囚服,但是,警察的电话赐予了伊万一套无形的警服。
对于剧情外的观众来讲,这套警服因警察的冒名而显得荒诞不经。
但剧中人物对此却深信不疑,所以才令贝基的对自己囚犯角色无能为力,只能任人宰割。
如果冒名者冒名的不是警察,故事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局。
正因为是警察,一个权力机构的象征,才使得人们丧失了最基本的自我反思的能力。
何以在权力面前,人们会如此的盲目服从?
斯坦利的实验证明了这或许潜藏在人的本性内。
这种本性可能部分的源于生物学,而更多的可能是基于社会学,或许是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已经通过种种的惩罚手段(就像影片中伊万奉警察之命对贝基的惩罚一样),把“对权力的服从”内化到种族的基因里去了。
这是意识形态最成功的,然而也是最可怕的结果,人如果丧失了对权力的反思,便只能“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此时,批评的意义便体现出来。
因为,批评首先需要反思和质疑。
《服从》的结尾,出于道德的责问,伊万不想再看管贝基,值班经理只好请另外一个员工哈罗德来看管。
冒名警察又要像指挥其他人一样指挥哈罗德,哈罗德只说了一个词:“为什么?
”。
虽然只有一个词,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词的重量,它彻底改变了《服从》的剧情,如果这个词提出的更早一切,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其实,剧中也有人有机会提出这个词,但是在强大的权力面前,他们欲言又止。
之所以被哈罗德提出,并不只是因为哈罗德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当警察在电话中要指挥他脱掉贝基的衣服,检查是否有被盗的东西时,哈罗德说:“我不认为看女士这么裸着是一件得体的事”,这样的道德底线,剧中每个人都有,为什么那些人就轻易的按警察的命令脱掉贝基的衣服,尽管他们内心也曾犹豫不绝?
在权力面前,很多人容易丧失自我,或许是出于对权力的过度信任,或许是出于权力的淫威,自我的丧失使道德底线也随之坍塌,而哈罗德却没有这样,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一种权利——对权力的质疑和批评,尽管这并不容易。
然而,正如E•B•怀特在《镇民会议》一文中所说:“人们为权利而奋争,毕竟是件好事,否则,时间会像老鼠一样,一点点的吞噬掉这些权利。
”
对电影工业有几分异样贡献的戈培尔曾经这么自豪的感慨自个的创作团队,即,他们能使德国民众”遵守一种他们其实根本不了解,但却在梦中都能背诵的法律。
“以拍摄《意志的胜利》等片蜚名着身的里芬斯塔尔在戈培尔组织的团队里算是翘楚了。
许多年之后,耄耋之年的她还在坚称自己只是以电影导演的身份参与纳粹政府的电影创作,自己偏重的艺术美学只是与当时法西斯主义的精神美学恰巧吻合,战后几十年来舆论界和评论界的牢笼似乎并没有磨抵多少老太太的意志,终年101岁的老太太”拒不悔过“的大半辈子倒是成功的熬走了一票战时恭维,战后戏虐嘲讽她为乐,除了评论,终身无影片著作等身的平庸艺术家。
影片里那个自称警察的人如戈培尔一样,为实现自个的政治计划抑或什么莫名计划布下一盘棋,店长则如同里芬斯塔尔一样,以己之力,全面组织配合。
而此陌生来电,对店里员工来讲虽说荒谬但并不陌生,店长以及员工们似乎此时需要一个缓解店内紧张空气的新事件,无论其是好,是坏,是善,是恶,似乎它的发生就可以吸纳当下所有的问题,摆脱失业,上级追查,顾客投诉等等可能发生的一切困窘。
作为受害者的贝蒂起初的想法也是这样。
于是,”一种被不寻常所具有的诱惑力所迷住的人民“(里芬斯塔尔)所主导悲剧发生了,更可悲的是,那个拨打此神秘电话的犯罪者,不曾出现在在此事件的平面维度里。
面对面对峙的两方,其实从根本上都是一类人。
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幸存者们纷纷声称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更不明白这一切为什么发生;一小撮牺牲者们则沉湎于对事件的感伤,只是还在懵懂却坚定的认为这件事即便发生也不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所经历的是一种”即时性的假象“。
平庸之恶如若开花会像蒲公英一样,怕的是此花开不在一时,其种子会轻飘于周遭很多人的身上,心里。
熟视无睹是常态,再其后是记忆失调的幻觉。
除非此花开在自己的身上,我们不会意识到每一个人在细小事件里承载的,看似不重要的,也许正是他人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不道德的電影.
这事儿的可怕就在于这竟然是真事
失语
法盲无处不在,这样的电影可以作为小学生法律知识的负面教材。
If you haven’t been a girl you wouldn’t have the slightest idea of why this film matters
外国傻子比国人想象的要多多了
还行。"咬咬牙赶紧了事""我可不想和这个事有啥关系"促成了事情深度发展,也没有多荒诞,第一个人相信"警察"然后对接下来的每个人这么介绍时就造成了一种信任暗示,所以说愚蠢又自以为是的中年妇女是社会不安定元素阿
SB,边看边骂SB,主角都是SB,剧情也SB,最SB的是我竟然看了这SB片。以此片为记,做人不能太SB,不能顺从陌生人
无感好多假高深的镜头
完成度还算不错,虽然有些选择值得商榷(罪犯的出场,警察出现的长镜头等)。仅停留在了展现这一事件本身,反思不足,这可能便是即使知道是真实案件还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原因。
看的揪心,竟然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看见老美的单纯和守法意识。
美国人都这个智商,还不如送去非洲改造,导演黑的有点离谱,要是电话那头自称上帝怎么办
米尔格拉姆实验+习得性无助,不过拍的略生硬,有些地方显得不容易让人信服,不过本来人就是不愿意意识到人很容易变成恶魔的,所谓路西法效应
当你习惯服从时 you are damned
蠢死了
2013.09.20虽说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可我还是非常吃惊,诧异于美国人民竟如此天真、轻信、缺乏法制观念、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诧异于人的道德观念竟如此不堪一击,经受不起任何考验。
优缺点都很明显,女主咪咪好正,看硬了。
现实总是比你想的还要露骨~
一通电话居然能骗过那么多人进行那么长时间的性骚扰。人要时刻保持理智,不要被强势所吓怕!
使点手段便可完美洗脑。话说我看的是不是又是剪切版的,中间有一段貌似镜头切得有点太快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