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天堂此时

الجنّة الآن,天堂不远(台),立见天国,天堂此刻,Paradise Now

主演:卡伊斯·纳塞夫,阿里·苏莱曼,卢巴纳·阿兹巴尔,阿莫尔·何勒赫尔

类型:电影地区:巴勒斯坦被占领区,法国,德国,荷兰,以色列语言:阿拉伯语,英语年份:2005

《天堂此时》剧照

天堂此时 剧照 NO.1天堂此时 剧照 NO.2天堂此时 剧照 NO.3天堂此时 剧照 NO.4天堂此时 剧照 NO.5天堂此时 剧照 NO.6天堂此时 剧照 NO.13天堂此时 剧照 NO.14天堂此时 剧照 NO.15天堂此时 剧照 NO.16天堂此时 剧照 NO.17天堂此时 剧照 NO.18天堂此时 剧照 NO.19天堂此时 剧照 NO.20

《天堂此时》剧情介绍

天堂此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谋杀邀请春日的朱丽叶石纪元第四季天鹅城之恋好运家最动听的事费马的料理缩水情人梦少女爱上姐姐2~二人的ELDER~为他燃灯阴森小镇藏地生死恋6分钟到午夜道士出山3:外星古墓(上)宽恕未来杀手比基尼勇士中间人生布朗神父第八季两情一路乱世亲兄弟我为喜剧狂第五季一吻倾城出走的娜拉编舟记~我要编纂辞典~黑眼镜魔鬼上司吉米·萨维尔:英国恐怖故事勇敢者的游戏2:太空飞行棋善德女王

《天堂此时》长篇影评

 1 )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来最大的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七天了

10.14周六。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七天。

晚上看这部电影时,新闻看到以色列要求加沙以北巴勒斯坦居民24小时撤至南部。

无法评论,距离中东十万八千里,双方说的都好像有道理,历史有时也是那么扯不清楚。

我很难过,但也只能像偶像剧女生流着眼泪对那两个打架的男生说:你们快别打了。

抛开政治,这电影拍得挺好的,还有点希区柯克的味道。

但电影主题这么敏感,怎么能不谈政治呢?

巴勒斯坦人会骂:tm的我们的勇士怎么会这么软弱?

犹太人会骂:这些都是恐怖分子,tm哪里是正常人?

 2 ) 在地狱梦见天堂——《Paradise Now》

我一直想知道Said那晚和紧紧贴在身上的炸弹一起躺在父亲的幕碑前的时候,他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或者只是满天的星星,或者是父亲的灵魂,或者是,永恒的天堂。

因为那之后的他,仿佛已经死去,当他麻木的坐上了那辆满是以色列士兵和平民的公交车,当特拉维夫高楼林立阳光沙滩的景象与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的贫困嘈杂零乱拥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时候,他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和炸弹交接处身体的汗水,他温柔的吻了吻暗生情愫的女子,他从母亲的窗口逃开,他放弃了一切生的希望,只是不能再回去难民营,这个人间地狱里,他梦见了自己会身处天堂。

色调大部分时候偏黄,就像陈旧的电影,或者只是难民营的黄沙,但是线条是那么的清晰,就像那并不遥远的历史尘埃战争矛盾压抑在辛苦过活的现代人身上一样,讽刺着,无法避免的伤痛着。

Khaled和Said,让他们成为人肉炸弹的动力已经不全是宗教信仰,Khaled都在Suha的逼问下承认“我们在生活中已死,我们用死来逃避苦难”,这是怎么样的痛苦和绝望,是身在安宁之中的生命所永远无法体会的,电影的作用,就是让你感受你从来未曾经历的感受,经受未曾设想过的痛苦,思索单调生活中不曾意识过的问题。

所以当你看到Said照片上凝固的表情和汽车上空洞的眼神的时候,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你是宇宙中多么脆弱却又多么顽固的灵魂。

巴以冲突到现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耶路撒冷,已经丧失了宗教的神圣意义,变成了战争分子和反抗组织的精神信仰所凝固成的怨念,真主安拉与上帝耶和华的距离,隔着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放弃的自私暴虐仇恨和杀戮。

可笑的是,宗教的教义,总是让我们放弃这些恶,以便求得救赎,以便升入天堂。

熟知,每一刻的天堂,都被我们无情的摔碎。

《天堂此时》在2005年横扫各大奖项,电影讲述的是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导演却是一个荷兰籍的犹太人,他们都身陷在这场争斗的泥沼之中,疑问着战争中被杀死的生命、人肉炸弹下死去的平民,意义到底何在。

只是看过电影之后,我更加疑问了,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忍耐与非暴力的反抗背后,难保换来的不是蔑视和更肆虐的侵犯。

如此就是现实,如此就是本性的话,我们真的配拥有伊甸园、乌托邦,我们真的配拥有天堂吗?

我们已经麻木,每天总有爆不完的炸弹,流不完的鲜血,停不了的冲突,和遮挡不住的政客们虚伪的说辞。

已经不再有人会意识到,电视里的一句播报,报纸里的一行字,网页里的一个链接,每个的背后,都有一条鲜血淋淋的生命,和你我一样曾经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已经丧失了任何选择活下去的生命。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的只是明星炒作的八卦,泛滥的低俗色情,和各种变态话题的“社会新闻”。

我看到这样的现实时总会听见John Lennon唱着Image,每次有什么全球性的和平宣传活动,这是无法让人忘记的配乐,可是就是他,就是那样的他,就是那样的被射杀在纽约的街头。

我总是忘不了我永不曾经历过的这一幕,也许那一刻,天堂已经将我们永远的抛弃。

May God forgive us all.

 3 ) 天堂有多大

天堂是个好地方,没见有人争抢去地狱的门票,问题是,谁够进天堂的资格?

如果各据一理,自己都认为我就该着占着天堂的一个门号,对方理当该往地狱里送,那即便拿了天堂的户籍住着也不会安生。

吵吵闹闹的天堂还是天堂吗?

如此多冤家对头分从不同路径全挤进天堂里来,试问:天堂到底有多大?

其实是问:迈进天堂到底有没有个标准和说法?

天堂是生者的念想,集善行,结善缘,尘世了断后上帝想必会给我等凡人安排一个座次的。

但谁也别想用消毒水洗我的脑,自杀炸弹的事情怎么着也觉得不该干!

 4 ) 角度

新闻天天报道恐怖分子的恶行,这部片子就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去看战争。

如果这些恐怖分子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结果发现他们都是人而已。

男主是个普通的汽车维修工,家人关系和睦,刚刚遇到喜欢的姑娘,正是要开始生活的年纪。

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原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被生活困扰的普普通通的人。

男主某天晚上接到消息后就要慷慨赴死,导演把临行前最后一餐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布局,所以在后来朋友退缩的时候毫不奇怪。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爱和抗议。

电影处处提到真主,宗教的信仰充满了这些青年的生活,他们以真主的名义用偏激的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

男主和朋友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回归真主的怀抱,男主家的门上都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这样虔诚的信徒最后决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看似处处都是宗教,导演却清楚的告诉我们没有天堂。

片子从开始不到二十分钟男主就带上炸弹,一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预期的爆炸和一片血肉模糊,含蓄压抑,却有着比爆炸真实来临更强烈的震撼效果,片尾男主坐上公交车后坚定又绝望的眼神,只能扎根在你我心里。

女主给男主和他朋友都讲过她对战争和自由的看法,明明一开始特别坚定的朋友最后改变了主意,而男主却没有。

其实从一开始录像机下宣誓的时,朋友讲了妈妈,有个牌子的滤水器更便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朋友是冲动但又深爱着家人的,他在最后改变了主意却一心想男主也能改变主意。

但男主给他们恐怖组织的头讲述他身世的时候可以知道从他10岁父亲被当作通敌分子被杀了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思考,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在逃跑的途中他也动摇过,在厕所里拍打自己的脸,告诉自己是被真主选中的人。

电影讲了巴以关系,以色列导演以巴勒斯坦的角度看待问题。

和平究竟是什么,信仰纠结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电影全篇无音乐,却没有苦闷,有人觉得对白昂长,主次情节不突出,这种半现实主义的表达却是最贴合生活的。

都是为了活下去。

换个角度,世界原来还是讲得通,生活还是逼迫着你我喘不过气。

 5 ) 不是不愿,只是不能

他是个恐怖分子,人肉炸弹,他渴望生活,他的爱情刚刚开始,他眼中的深情灼灼如光,他爱这个世界,他却选择了天堂,一片白茫茫的虚无,伴随无声的静默,静默将沉重传给观看者,无法言说,无处释怀,我只能陷在枕头里,用手捂着脸。

还记得他喜欢苏哈时,眼里的脉脉深情;还记得知道已被选中后,他眼中片刻的怅然;还记得与亲人最后相聚,傍晚,他倚在阴暗的门角贪恋地看母亲在明亮夕阳下做饭,然后享受着家庭烦躁又亲密地吵闹;还记得他夜晚四点跑去看心爱姑娘的最后一眼,喝一杯茶,加了三块糖;还记得卡勒德举枪宣誓说到愿追随安拉去死时,他吞咽口水时喉结的涌动;还记得他打算上第一辆公交去爆炸时,突然看见一位小女孩笨稚的身影,他一脸隐忍和坚定;还记得他对苏哈说起自己父亲,身为叛徒被处死给他带来的沉重负担,他眼里含满了苦痛;还记得他在离别时对苏哈的轻轻一吻,当时他顿了一下,然后大力地打开车门离去的身影;还记得他在以色列的出租车上,窗外掠过丰富诱人的生活情景,新款的samsung手机上市了,路人下班后夹着公文包的闲适,骑自行车的欧巴桑转头看他,人们衣着随意地在海滩上散步畅饮,小孩拿着救生圈在嬉笑,两位比基尼的美女身材火辣地说笑走过,他都贪恋地看着,他不想死!

一点都不。

他,萨义德,有活着的选择,但不是不愿,只是不能。

恐怖爆炸有什么意义?

能改变巴勒斯坦人的不幸现状吗?

能摧毁以色列的统治地位吗?

能让世界上变得更幸福吗?

能让母亲开心吗?

能和她相爱相守吗?

能让自己升入天堂从此解脱吗?

不能,都不能,而他知道,都知道,知道了还要毅然决然走向这荒谬的死亡。

他不是不愿,只是不能。

历史已经奠下了他生活的基调,他无从抗拒,生活布置了他人生的背景,他无能为力,人生引导了他步伐的节奏,他无可奈何,步伐决定了他选择的结果,他无法拒绝。

生活总是展示无穷尽的可能性,仿佛我们如果能决定自己每天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我们也能决定一切似的。

这真真是幻觉,上帝给我们肉体,是一具装有生物发条的神奇机器,饿久了困极了,它都会报警都会让人丧失意志地去补充休整。

万物无时无处不联系着,联系亦是囚禁,使你任何选择都不能自主,除非虚无,除非死亡,而这人类意志真正的、唯一的自由,受尽了命运的摆布后,萨义德保留了这一尊严。

我们站在桃树下,美妙的桃子触目皆是,仿佛只要伸手就能幸福,于是,多少渴望,多少激情,多少热爱,多少真挚啊,又原来只是虚幻一场梦,梦啊梦,看见了就能抓得到吗?

抓到了就能拥有吗?

拥有了就能幸福吗?

幸福了就能长久吗?

抑或其实我们根本没有选择,只是被生活洪流席卷着向前?

生活那极小的自主选择仅仅只是那一刹那,就像囚犯被宣告罪行后,能自己点点头,然后枷锁立即就套在了头上,而如果你拒绝点头,生活也将强行把你拖走,任何姿态都是无力可笑的。

你想反抗吗?

反抗也无非是换一套新枷锁,而整个世界都会惩罚你嘲笑你,碾碎你仅有的自尊和坚定。

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承受的无力。

人生在世,有多少牵绊,有多少无可奈何?

又需要多少叹息来须臾消解那绵如抽丝的遗恨?

多少惆怅来隐忍那桃子美妙的虚晃一枪?

可笑吧,莫名其妙吧,我在呻吟生而为人的悲哀!

呵,你不是不愿,只是不能!

我抚心大恸,泣涕不止。

 6 ) 小人物的哀歌

打五星不是因为我支持恐怖袭击,而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一部分人做这种事情的原因。

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形式的表现手法也用得很好。

从修理厂突然沸腾的水壶,对应接下来的砸车;到布置任务时深入狭窄的走道,最后定格在一个拥挤的角落;在男主对任务抱有犹豫时,他背后苍白的断壁残垣;还有亲吻时不均衡的画面,右边一大块空白暗示男主的离开;直到最后,镜头推移到男主眼睛的大特写,声音被默默掐掉,无声的白光象征着死亡。

看电影之前,我对恐怖袭击者是存在偏见的,认为他们愚蠢又暴力。

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在工作,他们与家人相处,我发现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别;看到了他们穿上在西方社会代表文明的西装,又高又瘦又年轻,对他们被恐怖组织洗脑产生了惋惜之情;阴差阳错任务受阻,跟着他们跑了一天,获得了多看多想一点点的时间。

原本相信天堂和公平的朋友被挽救了下来,对世界失望的男主牵连一批无辜的人走上了绝路。

悲剧可以为人们无法宣泄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在暴力侵害中受伤的人,一个缓和伤口的可能。

而不要任伤口恶化,走到无法挽回的境地。

 7 ) Paradise Now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

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

©豆瓣

 8 ) 我们也是人,即使是恐怖分子

所谓艺术,是从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中提取出的可以挑逗观众心理潜藏的情绪和记忆并加以夸张化,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渲染力。

这样说的原因是,拍摄《paradise now》的Hany Abu-Assad显然十分擅长追随这样的定义,他所理解的政治是否是真相,我们怀疑。

但他懂得把视线聚焦在新闻焦点之外的动机问题。

一个普通的巴勒斯坦人成为人肉炸弹的动机问题。

他反复强调着巴勒斯坦人为和平曾经的努力和牺牲,他强调着巴勒斯坦人已经绝望到只能用血战来讨回公平。

只能接受占领,要不就是灭亡。

我不敢百分之百的接受他所导向的观点,但我也质疑任何人口中的真相。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争斗溯之于历史,大概一幅《清明上河图》远远难以书罄,他们之间的血战更是深植后代子孙的仇恨脉络中。

可是,当具备男模身段和迷人眼神的Kais Nashef扮演的Said在载满士兵的特拉维夫公交车上,深邃的眼眸慢慢和上,而后一片刺眼的光亮,结束。

除了让了不自主战栗一下的神经抽动,我更多的是对于这个施害者的同情,而不是隐喻背后那些死在自杀式人肉炸弹攻击下的以色列人。

这一点,Hany Abu-Assad的悲情牌显然成功了。

同样被选上的Khule右手持机关枪,左手拿着手稿,站在有巴勒斯坦国徽图样的挂幅前,对着录像机,念着宣誓词:奉真主阿拉之名可兰经上,真主阿拉说:“若他们伤你,就是伤我子民”值此同时真主阿拉任命信徒选出了烈士真主阿拉不喜欢不公不义真主阿拉只爱真理面对侵略占领,不义与暴行为了反对运动我决定牺牲小我我们唯有战斗对抗以色列 才能让巴勒斯坦人得到公平正义在民主的假象,不如去自杀要是他们不接受巴勒斯坦人多数意愿承认我们之间是两个国家到时我们只能接受占领 要不就是灭亡我们要终结占领侵略,利用政治与和平的手段但是以色列建立更多的屯垦区将我们逐出耶路撒冷并且执行“种族清洗”运动利用武力,及其政经影响力迫使我们要接受现状让我们生不如死但是,身为伊斯兰烈士,我不怕死唯有如此,我才能凯旋战胜对我们的政治与武力威胁我愿意做烈士而牺牲亲爱的爸妈我这样离开,希望你们原谅但我们很快会团聚再见了只有一位真神,而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真主阿拉只讲真理不可否认,这样的誓词让爱国情绪很泛滥的人们热血。

中东地区的自杀式攻击总是层出不穷,他们秉持着实行真主阿拉的旨意,用激烈的同归于尽的方式昭示自己的意志。

仿佛挟带这样的热血就有满腔的勇气战胜死亡,为存活的亲人朋友家乡父老穆斯林兄弟谋福祉,成为真主阿拉最忠实的子民。

可是他们死了之后呢,曾经的热血是否解决了过往的仇恨,还是只是在对方的仇恨情绪里多刻上一笔,清醒的人自然清醒。

可是Said的话也有道理,如果像苏花的用道德感化以色列人,那有点乌托邦。

套句流星花园里泛滥的台词,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会有战争吗?

况且谁来裁决对错的公义呢?

对以色列人来说是恐怖分子的人肉炸弹,在巴勒斯坦人眼里,可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呢?

这个世界的价值观究竟服务于谁?

所以,我们誓言要变强。

如同《kabul express》里传达的塔利班分子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也有内心苦痛,身不由己,信仰的忠贞的悲情效应。

《paradise now》也想说,“我们也是人,即使是恐怖分子”。

PS:所谓信仰,人类的战争以信仰名义发起的有多少?

信仰救赎我们的是杀戮前的平和还是杀戮后的愧疚?

或许,放下屠刀,等待成佛。

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会不会还给世界一片清净,不再杀戮,不再尘嚣。

可以接受异己,不再追求一统。

 9 ) 戛然而止

本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讲述两名巴勒斯坦自杀爆炸者到以色列实施自杀爆炸因故没成功,随后引发各自对这种袭击方式和自己的生存价值的思考的故事。

第一感觉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真是两个世界啊,特拉维夫和纳布卢斯,比比看。

影片正在兴头上,戛然而止。

这时我看过的电影里头戛然而止的最突然的一片了。

现实主义电影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倾向于处理低下阶层的人物及其道德问题。

导演也甚少介入素材,而让它们自显本性,呈现快照般的品质,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10 ) 不做马太,便做犹大

这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

除了殉难的马太和卑劣的犹大,你甚至连第三种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十九岁的赛义德肩上背负的担子太沉重:宗教的教化,民族的仇恨,家庭的生计,以及那个以叛国罪被处死的父亲在自己心头投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也许连他自己也很难说清,从父亲被处决的那一天,到他被告知第二天将是他的“圣战日”的那天晚上,九年来他对父亲胸怀的是怎样的感情。

但那惊魂的一天,擦亮了赛义德看待父亲、自己民族、敌人以及整个世界的混沌的双眼。

他终于大彻大悟,自身人性的弱点才是敌人最致命的武器。

而在这种极端残酷的生存环境里,无论是对生命的轻蔑还是热爱、是残酷还是善良,都可以成为致命的弱点。

无依无靠的家庭、年幼的赛义德……也许父亲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可以平静地去倾听他的理由。

父亲最终毫无尊严地死去,作为以色列把玩的棋子,以色列也轻易地将这颗“卒”丢弃。

“他们利用叛徒,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于是,在九死一生后,赛义德做出了选择,他要拉响那根引线。

虽然他也知道炸毁一两以色列的公共汽车只能引来更深更多的仇恨和报复,于时局无济于事;虽然他也明白这种冤冤相报的把戏,也是人性的弱点被利用和控制的表现;虽然他自己已不再相信虚无缥缈的天堂。

但这一次,他是为了父亲,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尊严。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只能在做受害者的同时,也做一回杀手。

”于是,在灰色的画面背后,隐藏着一段沉重的故事。

当一个人不做马太便是犹大的时候,当一个人必须用杀人和自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尊严的时候,他简直承受得太多了。

在这一点上,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是受害者。

张承志曾经写道:“没有什么恐怖主义,只有弱者绝望地反抗。

”我不敢赞同这种观点。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弱者,当他们绝望地流尽了泪之后,还必须用流尽血的方式,不为释怀,只为告诉这个世界他的存在。

我想起了荆轲,当他刺秦已与太子丹无关时,这位神勇侠客的壮举便超越专诸、聂政等一干“为知己者死”的刺客,成为千古绝响;我想起了谭嗣同,当他成仁的决心已与挽救变法无关时,这位昆仑肝胆之士便真的“死得其所”了;我想起了凡高,当他然燃尽了生命的火焰,淬出的一幅幅油画与画商、批评家和世俗无关时,Vincent的生命便永垂不朽了。

历史曾经逼迫那么多人进入绝境,这一次轮到了年轻的赛义德。

沉默的赛义德,最终在火光中爆发。

《天堂此时》,不谈政治,不谈宗教,不谈民族,不谈冲突,它所聚焦的,只是极端环境下人性的艰难抉择,以及为尊严而进行的抗争。

《天堂此时》短评

5分钟前
  • Coyotells
  • 还行

制片国家:巴勒斯坦被占领地区。这是个难以执行的任务,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你会不忍打扰它的平安宁静。

8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以色列还是厉害啊,从与到有,曾经1V5,都快把巴勒斯坦蚕食完了,阿拉伯人只好像电影里这样了(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打败了功夫)

9分钟前
  • Yishengxiao
  • 还行

课堂要求 感觉需要一点历史背景才能看明白 对那一段他们每个人都光膀子剃毛为伪装成犹太人(还是要靠弹幕解释…)背景传出prayer声音的scene印象很深 节奏慢 感觉很容易看着看着就走神了(可能是我的问题)平淡的感觉像伪纪录片

10分钟前
  • 安哥拉
  • 还行

中东电影不是尤物,是怨妇

14分钟前
  • .H
  • 推荐

作为局外人,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孰对孰错,我只是觉得,宗教的力量是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人永远不可能理解的。

16分钟前
  • Celesteblanco
  • 推荐

a very sad movie

19分钟前
  • 宇航员炮灰
  • 力荐

就拍摄者国籍,无法判断片中立场是不是真的左右匀称,姑且打两星吧

22分钟前
  • 面包超人
  • 较差

如果沒有希望,還有什么可畏懼?

24分钟前
  • S
  • 推荐

淡然无味

26分钟前
  • 酒酿一夏
  • 还行

出发点是好的,但别出发

31分钟前
  • 大菜头
  • 很差

覺得比較悶,如果在戲院看應該較有感染力。

35分钟前
  • 子軒
  • 还行

看过

38分钟前
  • 🍏
  • 力荐

因果报应

42分钟前
  • better me
  • 还行

乏善可陈

43分钟前
  • 大马哈鱼
  • 较差

感动~

45分钟前
  • Hana_azura
  • 推荐

Suicide Bombers 的背后的故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隔河相望,刀枪相向,世代为仇,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唉。

50分钟前
  • mdm
  • 还行

巴以问题,永远的问题,恐怖主义猖獗的世界以恐怖分子的视角去理解人体炸弹,很少见,这样的影片是可以促进世界和平的

51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谁醒了谁迷失了

56分钟前
  • 老枪
  • 推荐

当巴以局势的时局新闻那么看的。但电影并不是纯粹为了解放自由,男主角因为父亲是通敌者,所以自己也不得不以牺牲自己来完成反抗军的目的。本来挺壮烈的事儿,中间弄的跟糗事似的。结尾一白,生命结束。

60分钟前
  • 模范丈夫李时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