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尔在喝高了街上大谈苏格拉底那段,是个一分多钟的长镜头,粗略数了数,群众演员将近百人,其中一部分还需要和“酒鬼”有互动,难度不小。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苏格拉底很丑,柏拉图很胖,亚里士多德衣着品位低劣。
他如是评价老前辈,既是他喝多了之后一贯的,激昂忘形,就像在身败名裂前那个party上那样;又表明这真是一个渊博的知识分子,知道一些常人不知道的冷周边。
这一段独白的台词质量很好,摄像和调度自然的不像话,kevinspacey的演技更是精湛的没话说,整体一气呵成。
我喜欢看David跟那thirty bucks较劲,冲着一对丰满的情侣咆哮:thirty bucks!!!——对方的反应也很恰当,女的顿时一脸惊恐往边上躲,把男伴挤出画。
他显得比在大学教课时还亢奋,挥舞着胳膊表示强调,走路如同舞步,还不忘昔日作为讲师的严谨,纠正自己的单数复数。
不过最终他还是困惑的靠在路灯上,费解的感叹——这根本没有道理。
苏格拉底向审判团提议用30个银币罚款代替死刑,法官们大为光火,结果投票判他死刑的人比投票认为他有罪的人还多。
即认为他无罪的人也觉得他该死。
为什么会这样。
尽管司法的目的是追求公正,但是其手段仍离不开人为。
审判团的法官大人们也是人,是人就难保绝对理性,人为也就不可能永远客观公正不辜负真相。
有句话不是说事实和真相往往是相反的么。
死刑,是对一条生命的最终判决。
然而做出这个判决的,是司法,亦是顶着司法名义的有七情六欲会犯错的人们。
是否废除死刑,就是一个宁纵勿枉或者宁枉勿纵的选择。
不想让一条生命被人为陷入再也无法挽回的境地,如果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出错的例证,那么我们就来制造一个——大卫戈尔、女同事、牛仔帽为着这个理想选择了牺牲。
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长镜头呢,大概是在暗示David的结局吧。
像苏格拉底一样,尽管“这根本没有道理”,但还是选择做一个殉道者。
讲一个倒计时四天的故事,却又道尽了比四天长的多的一个人的一生。
有意思。
上班之余,仍在思考昨天晚上看完的一部电影——《铁案悬迷》,又叫《大卫•戈尔的一生》 。
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凯文•斯派西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
但是看完之后,演员不再是我最关注的,影片反映的人性实质更值得我关注。
死刑的去留最近在国内也是吵得沸沸扬扬。
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尤其是当下几件敏感性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比如那个叫药家鑫的,还有一个哥们的爸爸叫李刚。
死刑,从过去到现在,成了一个不解之题。
想起了当年苏格拉底用30元换一条命的经典辩论,当然,这一段在影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一个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群体,值得尊敬,同样也让人后怕。
凯文是个上流人物,是个哲学家,是反对死刑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个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都会保守秘密的记 者。
看似这两个人不会有什么联系,但是凯文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温丝莱特,也就看到了他死亡的最大意义。
首先我不剧透,想知道结尾的话,自己去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的30分钟,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90分钟,后面的故事不会那么让我惊讶。
我得坦白讲,到了最后的一个小时,我越来越清楚康斯坦是自杀的。
但是我越确定自己的猜测,越骄傲自己的个人能力,就越忽略了电影真正要反应的东西。
真的,我已经忘记了凯文是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这个故事的局外人,但是也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
除了这个故事的本来的三个策划者,她是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凯文为什么选择她,因为温斯莱特可以问了保守秘密去蹲监狱。
所以,凯文确信她会保守这个秘密。
这个策划的初步想法起源于一场辩论——凯文和德州州长的电视辩论。
凯文是哲学教授,是个关注死刑很久的狠角色。
而德州州长是个政客,是个只关注选票的家伙。
所以,真正的辩论在一开始就已经宣告了胜负。
但是,凯文的性格是急躁的,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发狂式的追问终于给了州长喘息的机会。
州长的一个问题难住了凯文。
“你能找出一个被冤枉的死亡的案例吗?
”是啊,死刑都已经判决了,罪犯也已经被正法了。
州长的话等于是死无对证。
但是别忘了,凯文是个哲学教授,是一个辩才。
所以他会找到一个案例的。
案例是什么,就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
我们不管康斯坦是否得了绝症,不管凯文是否因为一个美女学生的诱惑而身败名裂,我们也不管那个牛仔到底有多么狂热。
我们只关注理想。
没错,就是理想,简单的两个字,艰难的一辈子。
谁的一辈子?
是那些死刑罪犯的吗?
是康斯坦的吗?
是德州州长的吗?
是哪个牛仔的吗?
是温斯莱特的吗?
还是凯文的那个鼎鼎有名的律师的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大卫•戈尔的一生》。
理想,在最后的那一瞬间,印证到了现实之中。
我为凯文感到骄傲,同样我为他的死亡感到可惜。
或许你可以举出千千万万种理由说明他死的不值,那又如何?
我只能说,那是你的选择,不是凯文,不是大卫。
温斯莱特,最后的泪水,或许不再是自责,不再是愧疚,也不再是惋惜,更多的可能是开心。
不管她支持还是不支持死刑的存在,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这样一个案例的存在,活生生的展现在她的眼前,而且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怎么回事,她应该会记住些什么的。
凯文的死,值得骄傲。
凯文的辩论,值得铭记。
凯文的理想,值得钦佩。
我想到了自己。
或许毕业了,或许失业了,或许看不到未来,或者看不清未来,但是理想,应该还是会在的。
不管多难、多累、多苦,看看凯文的死亡。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
可是,终归你不是他,所以你永远做不了他。
有些成功不可以复制,有些经典不可以超越。
但是,有些理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努力。
共勉之!!
大卫协助她人自杀,这也是一种犯罪(也许不至于判死刑吧),所以最后的录像带是记者的“自由之钥”,用来消解她因不能及时找到录像带的责疚。
剧情就是2个人分别自杀了,一个借助朋友,另一个借助司法体系。
所以他们的死和废除死刑其实关系不大。
现在讨论是否废除死刑其实很虚伪,只有消灭了国家、阶级、物质财富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屠杀才有可能会停歇。
演员水准高,情节演绎得也不错,但剧本对想表述的主题严重跑偏。
David的殉道是为了证明“将有罪之人处死是个错误”? 还是为了说明“由于被处死的人当中含有误判,则所有有罪者都不能被处死,以避免误杀好人”?
如果是说明后者,既然是误判,在真相不明时,所有处罚都是对嫌疑人的不公,包括终身监禁。
而为了少数的错误,放弃对大多数有罪者的惩戒是对所有公民的不公,尤其是对被害身亡者的不公。
死刑毕竟是具有威慑力的,虽然它并不是减少社会犯罪率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是为了证明前者,论据严重不足。
看了短评,大部分人指责电影里男女主角对于废除死刑的态度,以及部分电影情节的疏漏。
还好没看到有人批评记者小姐在木屋里看录像带耽误了时间这样愚蠢的观念。
但是这部电影是要做死刑废除论的宣扬和发起相关的讨论吗?
我认为完全不是!
也认为因为纠缠于这几个点而给电影打低分的网友过于狭隘且自作聪明。
这部电影传达的对死亡的态度,对真理追寻的态度。
这些才是真真正正深深震撼我的地方。
一个是失去所有的落魄者,一个是身怀绝症的卫道者。
对于他们来说捍卫自己的观念远比接下来活的更好更为重要。
当然你可以认为他们应该尝试让生活变好或是让余生更幸福,可是每个人对于生命对于死亡的态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你来说举足轻重关乎你生死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也可能一文不值,所以没有什么好批评的。
对于那些担心认为电影会传达错误理念的人,我认为这完全是因噎废食,你干脆不要看任何形式的读物,因为你总可以解读出奇怪的传递。
先写这么多,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绝对是top 10级别,对于豆瓣网友的评价,我表示很失望,哈哈。
最后那个“自由的钥匙” 简直太暖心the end
设身处地的想象他们的处境被告强奸,离了婚,老婆带走了孩子,丢了工作,处处被人唾弃,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现在已经抛弃了自己,只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身患绝症,每次斗争都收效甚微,当面临又一次失败,回想起自己即将死去还没有几次性生活……那么为什么不呢?
现在两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什么可以支持自己继续活下去了,除了那个一直追求又得不到的理想……为什么不呢?
好吧,我们来设一个局,做一个无罪又误判死刑的活生生的例子!
然后……………………就这样了。
我不觉得他们有多伟大,只是人生走到了那个位置,就让它最后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吧。
人活着有没有意义。
曾经看到一句话,这么说:当这个问题被问出的时候,上述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这话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必然伴随着当事人对自我人生的回顾与反思,为此后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与契机。
不对是因为,仅仅作为一个契机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这只是突如其来的失落和挫折感使活着骤然平添了一份荒诞感,一个萌芽不经悉心养护、培育是不会继续生发、展叶、开花、结果的,一个可能的伟大时刻可能复又被持续的无聊,寻乐,无所事事所填补。
当《大卫·戈尔的一生》中男主角David Gale还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哲学系主任时,曾在课堂上如此描述拉康(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哲学: The lesson of The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拉康的教训是:为自己渴望的东西而活着永远不会让你感觉快乐。
)wha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真正符合人性真谛的,是为了理念和理想而活。
) And not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s. (不是通过已经得到满足的一己之私来衡量人生的意义,而是那些微小的瞬间:真诚,同情,理性,甚至是自我牺牲。
)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s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因为到头来,衡量人生意义孰轻孰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Gale的授课逻辑并不十分明晰。
他先从欲望的客体不在场,给幻想(fantasy)腾出了永恒的空间。
继而把幻想的抽象本质引申到人应该为理念和理想而活。
但最后一句话,他把这种理念和理想并非仅限定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投射到如何评估他人的人生上这一点,似乎毫无逻辑可言。
不过,情节之后的进展把上面的论述演绎的淋漓尽致。
就在这节课后,Gale的学生Berlin色诱他,表示愿意为了不挂科做任何事情,被Gale碰了一鼻子灰。
继而Berlin被学校勒令退了学之后的一个party上,喝了点酒的Gale面对Berlin的再次诱惑没有把持住。
事后,Berlin诬告Gale强奸,工作丢了,老婆也带着孩子远赴西班牙。
他整日酗酒成性,消极度日,唯一的伙伴的就是同为死囚守护者组织执委的Constance,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废除死刑。
不想就这么剧透了,只消提一下最后的结局是,Gale和Constance为了这个ideal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是生命。
乍看Spacey这张脸,清晰的眼袋,嘴角微微向下,脸部赘肉下沉堆积,在下巴处挤出一条小缝。
但当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凝视着你时,仿佛背后有无尽的文字未被道出便失去了话语,饱经岁月的摧残和时光的洗刷沉淀下来一股坚不可摧的暗流,穿透你的灵魂,质问你的心象。
《七宗罪》的末尾,Pitt狂暴地失去控制,愤怒地把枪口指向这个终极犯人,看到的是这样的脸;本片末尾,在塑胶袋上轻轻留下指纹,回身缓步走近三角摄影架时,看到的也是这样一张脸。
只是这回,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关于本片核心的情节设置,用作煽情之用无可非议,当然结局是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伟大的牺牲得以实现,邱少云董存瑞似的奇迹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遗憾与无奈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思。
毕竟,对于以诸如“举反例”这种方式来对抗体制(或者按片中所言的“机器”)的行为,若放到现实的处境之中不免显得有些愚蠢。
对于一个致力于自我牺牲力图抵达理想彼岸的人,我不该有过多的苛责。
但实际上,Gale真的可以不必去死。
这时候我们可以谈谈这部电影的主题——死刑,或者更进一步死。
文章开头提出了人生意义的问题,这是从“我”的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
但谈到死刑该不该废止,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以“他者”为对象的人生观。
关于死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与法国犹太现象学家列维纳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不可能意味着不可超越,用海德格尔的话叫做“无漏”。
任何一个生者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或早或晚。
你或许可以替他人去死,但那不过是延长了他人的寿命,并没有消除对方死的可能性。
死后会如何,没有人知道,或许有地狱、天堂、阴曹地府、极乐世界,想象终归只能是对付恐惧的安慰。
生者不曾体会死亡,死者必然无言诉说。
死亡成为一道墙,墙后的可能性被抹煞了。
但同时,死亡又是如影随形的,按我外婆的说法,“人从一岁死到一百岁”。
它或许距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活着的每一天又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种晦暗不明且又无时无刻不萦绕着我们的可能性,恰恰就是无法参透却又无处遁逃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说,正是在这种悲观的氛围中,昭示着存在的意义——那就是迫使我们对此作出回应——每当阴云密布时,我们才会本真地思索活着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
面对紧追不舍的光阴,我如何才能超拔自我,超越自我,完成自我在世的使命。
列维纳斯正好与此相反,他的观点是死亡是“可能的不可能性”。
从翻转的语句结构便可见一斑,他真正想要说明的正是活着的并不只是“自我”。
我们从小到大,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亲人友人的离去,列维纳斯正是于此指出人正是通过“他人”的离去而意识到死亡的。
亲朋好友的离去会让我们痛苦,悲伤,哀戚,不能自已。
看着他人的生气活力骤然被抽空,并且将永远不复存在,忆起往昔岁月,点点滴滴,无不让人动容。
然而,这又是不可挽回的,我们无能为力,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这时仿佛自我的一部分也随着死者一道被时间的漫天洪流吞没,永远消逝了。
于是,他者的死亡,或者说他者有死的可能性,让我们感到自我的存在是无法与他者分隔开来的。
他人死亡的无可挽回才是生者对死的直接经验,无法回应构成了无法超越的不可能性,而这样的不可能性给活生生的充满各种可能的他人蒙上了阴影。
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引出了个体对他人的责任,它是一种关怀、挂念与牵绊。
俗话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样,你也不是一个人(或者说“孤零零地”)活着。
依我看来,两者的结合再合宜不过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实现与爱。
在此,后者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因为,爱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情感,它突破了孤独的界限,拆解心与心之间的高墙。
一个人即便无法成为上帝心目中完美的理型造物,也可以而且应当在芸芸众生中感受哪怕微不足道的支持,体味到爱的热切温度。
对死刑犯处以极刑,固然剥夺了当事人成就自我的机会,就像Gale哈佛出道,27岁已著书两本,刚过而立之年便已坐稳事业之巅,这种牺牲不仅抹杀了个体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是人类知识界的一大损失。
同时,这也剥夺了他作为父母期待的儿子,妻子挚爱的丈夫,儿女仰仗的爸爸,组织成员们的亲密战友,学生敬仰的老师,左邻右舍共同生活的邻居,拥有共同理想的仁人志士,在他们心中的那个鲜活的形象。
当然,小我的终结在本片中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这既是Gale的心愿,也是编剧真正希望向世人传达的本意。
虽然我很不愿意这么说,但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目的达到了——肉体的死灭使得Gale以及无数与Gale同一阵营的理念得到了伸张,通过令人惊骇的悲剧式的结局把一种抽象的意念无限强化,深入骨髓。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认同“为了理念而活”并不等于推崇可以“为了理念而死”。
倒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值得尊敬,除了上述为他者而活的理由,还有一点很重要,需要通过极端的方法才能达成的理想很容易让人怀疑它本身是否正当。
反例太多了,历史上打着共%产民%主的旗号而酿成的惨剧实在不计其数。
当肆意的疯狂盖过按部就班,当激情的冲动越过理性的控制,世界会失去平衡,本来善性的观念也会因此衍生出可怕的恶魔。
所以正常人的底线,把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关照周全,身体力行,能做到无怨无悔就足够了。
为了理想超拔自我也可以,但不能越过生命的界限,走向极端。
至于死刑是否应予废止,至少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来是不当的。
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没有理由按照计划和时间表被处死。
无论怎样的生都大于死,活着是一个人独一无二不可剥夺的权利。
至于政治、法学的方面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就不多谈了。
本片结尾处出现了Berlin的那张明信片——I'm sorrier than you can know. 这“罪魁祸首”最后到来的忏悔,既是对Berlin的反拉康式报复的否定,既是对Gale的拉康式人生的金质奖章。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
有些电影就是纯商业的悬疑,像《八面埋伏》,纯粹为了悬疑而悬疑。
《大卫·戈尔的一生》,算是艺术悬疑片,不管是故事情节,或是演员阵容都可以吓倒人,炸一看,还以为是一部挺有意义的片子。
(其实电影看过有段时间了)故事里的两个人物是多么得伟大,为了反死刑献出生命,他们不仅伟大,观众看得也悬之又悬。
这样无理取闹得嫁禍他人的自杀方式,谁是法官都会犯错。
退一万步讲,这世间要是多是这样子的案子,还要刑法干什么。
=========================================我觉得定义为一部好片,不是你猜 不到结局,被导演戏耍了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是 ,美国废死刑,行得通吗?
美国政府不是没有试过。。
还有以这种玩理取闹的死亡方式,证明司法的漏洞。
无知啊。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是你可以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至少你得认可电影要表达的意义。
不要一天到晚叫 结局好意外,喜欢一些所谓高智商电影。
有些还要装高智商,看到一半就知道结局了,就定义为烂片。
你们简直在浪费电影,浪费免费的资源,浪费上网的流量。
=========================================不好意思这么说,也许很多人看片只是为了结局好意外,被导演戏耍。
也不能要求每个人对每部片的想法都一致,就像你们也不能让我认同你们的观点。
其实在早前我也很反对死刑,因为我看过死刑犯死后的尸体照片,因为有的尸体会送到医学院做解刨学课程用。
他们是枪绝,脑袋被子弹爆出特别大的血窟窿,看了让人情绪失控,面对这些死刑犯的死体,很难接受前几个小时他们还是鲜活的人类。
现在以这样的方式横躺在停尸间里,是个人就会有恻隐之心。
可是自从看了一个消失的夫妻的案子,我在直接改观了我幼稚又伪善的想法。
因为人你永远不知道他有多么残忍,多么邪恶。
我们都太善良了,我们的善良会害了我们自己,害了别人。
消失的夫妻 一对新婚夫妻,一个夜晚,一帮人闯进入他们家里,绑架了这对夫妻,丈夫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妻子被这帮人轮流强奸,不只是强奸,他们对女主做了惨无人道的虐待,刺穿了女主的下体,牙签插入乳房,我讲不下去了,知乎大家看看细节吧。
真的太难以接受了,丈夫还为他们做饭希望他的善意能换来妻子的生命,由于住的偏僻,没有人能知道他们遭受如此虐待。
罪犯没有因为他们的顺从而放过他们。
我想期间他们无数次乞求罪犯,放了我们把,求求你们了,他们答应罪犯所有变态要求,只希望不要杀死他们,然而最后他们还是残忍的杀害了。
第二天早上父母来的时候找到尸体,死者已经惨不忍睹,折磨的面目全非。
我想问为什么,为什么在夫妻在祈求他们的时候,他们哪怕还存有人类一丝良知,为什么不能放过他们!
为什么不能放过这两个可怜的人!
为什么在他们满足了你们的兽欲依然要惨无人道的虐杀他们!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凭什么!
我们凭什么替死去的冤魂庇护罪犯,拼什么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践踏无辜生命,虐待他们。
而我们要为这帮人辩护他们是否应该活着。
而不是替死难者着想。
哪怕你能听到夫妻二人惨痛的哭声,哪怕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绝望,他们的痛苦,他们可怜楚楚的乞求,你都不会在意罪犯的生命权。
死刑犯活着是对逝去生命者的最大的侮辱,他们活在人间呼吸每一分钟都是对受害者家属的痛苦折磨。
话说回来,死的不是我们的亲属我们当然不能感同身受,刀子不是捅在自己身上不会觉得疼,把善意留给哪些无辜惨死的灵魂吧。
庇护罪犯,废除死刑,如果你们真的有善念。
立起你们的耳朵,倾听冤魂的悲悯。
替他们祈祷,此刻,我真的希望有天堂存在,让我的心里不会很难过,他们遭受了折磨,至少有个美好的地方等着他们。
我们国家对于死刑已经很谨慎了,不是这种惨无人道的事件,很少用死刑了。
如果在我们国家完全废除死刑,这样的恶魔存活世界上,电影中的主角愿意用生命废除死刑,我愿意用生命去挽回死刑!
死刑废止论:(1)死刑并不具有特殊的刑罚威吓效果。
(2)死刑本身并不完善。
其一:死刑的程度不可分,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其二,不符合伦理道德,即国家禁止公民杀人,而自己却在做着杀人的勾当; 其三,死刑所造成的死亡恐怖造成生命刑的双重报应,死刑判决后到死刑执行前,受刑人要在死亡的恐怖之下生活,极不人道; 其四,死刑不符合现代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死刑实质上是不教而诛。
[1] (3)保留和适用死刑,忽视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后果,人死不能复生,如果由于司法错误造成错杀,将无法纠正。
(4)死刑的残酷性,不符合刑罚人道主义的要求。
(5)根据社会契约论,国家或社会无权剥夺其人民的生命。
(6)死刑不符合经济性原则。
执行死刑的结果,使被害人无法取得损害赔偿,国家无法获得无偿劳动,而且将犯罪人处死后,有时国家还需要负担受刑人家属的社会救济工作。
三卷录像带,是电影的三个高潮。
第一卷录像带,在记者的心中为大卫的昭雪;第二卷的发现是“牛仔”有意为之,真相的冰山暂露一角,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死刑体制的有力一击;第三卷,是大卫赠与记者,以及观众的自由之钥。
没有第三卷,这仅是一桩暴露死刑处罚的冤案;第三卷的浮出水面,表面上的冤案,实则是对于死刑体制的抨击,对于那些将废除死刑作为毕生事业的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为事业的献身。
记者贝茜手拿第三卷录像带奔跑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她从一片墓地中穿过,白色的十字架墓碑插满目所能及之处。
在大卫被处决之时,它的寓意再明显不过。
所有被处决之人,就如大卫所述,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从未有人回来过。
所有的冤屈,所有的错误都已经无法挽回,随着那个生命的逝去变得毫无意义。
只不过多了一块冰冷的墓碑,受害者家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
亦如死刑废止论的观点,被害人无法取得损害赔偿,国家无法获得无偿劳动,死刑不过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为了保持对它的公民的威慑力而采取的手段。
大卫曾在课堂上讲述拉康哲学:人的幻想要超出于现实,重点不是你所幻想的东西,而是幻想本身。
你设立一个超越现实的目标,你就会有欲望,欲望与疯狂的幻想相辅相成;但是当你得到它时,你再也无法幻想它。
一个心想事成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对大卫而言,他如果活着,就无法撼动这个体制;他如果死去,他将达到毕生渴望达到的目标,可是他再也无法看到。
回头看拉康的理论,两者存在有相似之处。
如果大卫活着,毕生致力于撼动死刑体制的目标达成,结果呢?
他一直在为此奋斗,现在目的达到了,继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他知道自己的死即将带来的巨大影响,他是满怀希望与自豪地去迎接死亡,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必定达成的目标,这是人最为激动和骄傲的一段时间,像是颁奖典礼的前一刻,像是自己渴求已久的表彰念到自己名字的前一秒……
倘若死后的世界里人们保持着死前的状态,想必大卫和康斯坦丁是最幸福的人吧。
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卫悲剧的导火索是波林,波林让他失去了一切,而世上唯一理解他的康斯坦斯也要离他而去,所以最后他们一起为了此生奋斗的事业编造一个故事。但是,如果没有波林呢?
今天把之前落下的看完了,毫无惊喜的悬念设计,三观有点问题,其中刻意的政治诉求也是个败笔
那些反死刑者有看过那些血淋林的杀人现场吗?有征询过受害者家属的意见吗?他们的家人朋友没有遇到这些不幸吗?如果反死刑者自己的亲人被虐杀了还能原谅凶手,我只能深深地佩服他们了
意图太明显。要么悬念到底,突出故事的颠覆及影响;要么突显人物,展现别样的悲剧。以上两条都需要改变平庸的情节安排。当然,如果最后戈尔没死,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没看多久就能猜到结局,这么好的故事拍的这么烂真厉害。
“废死”在我这儿永远没门,一口一个人道主义,你去同情杀人犯,谁来可怜可怜被害人和他们的家属呢? 更可笑的就是一群说着生命可贵的废死者,居然伪造冤假错案,以两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制造舆论,这尼玛是走极端的邪教组织么??从电影本身来说,反转一点也不神,一开始男主和州长辩论开始就无限剧透。各种细节怼脸告诉观众我们这个联盟就是一伙子疯子集体犯事儿。。。两个星不能再多了,价值观和拍摄手法都很不ok!
讨厌一些白左式的说教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牺牲……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极端主义。反思,到我们身上又是反思,一生都在反思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抗一下这些揣着“志高信仰”的殉道者的站在道德和人性制高点的指责吗?剧情相关:死刑就应该被保留!!!)
1.三分最多了,一开始我就猜出来动机了,本来以为还有反转,结果没想到根本就没有主要是也没觉得为这件事情殉道很高尚。。。2.节奏非常拖沓,看得让人昏昏欲睡3.很难想象这个评分,不知道是不是西方的zzzq刷上去的
为了抖包袱而抖包袱。肥温演的好棒。另外我个人其实是不支持废除死刑的,我觉得人性本恶需要压制,另外对中国来说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更加完善与严谨的法律及机构。
照理来说,一桩史无前例的的悲剧最旁观者应该显得沉痛,可看完电影我却觉得这桩悲剧是件伟大的艺术品。用自己的死完成人生目标,挽回对妻子的伤害。这样的决定得具备多么大的勇气。用自己的死来赢得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这样的取舍反应了戈尔极端的哲学思辨。分不清谁错谁对但戈尔的死激起了对体制的思考
1.剧本扎实(Kevin spacey总挑这类本子)2.自愿做殉道者的smart ass是在用死亡布道吗?不,他更多的是嘲笑!就如Cons评价:你总是如此自负!当他最初背负污名到他最后谋划一切,印证了Kubler-Ross死亡五阶段:愤怒、否定、商议、沮丧、接受;3.“人们透过这层玻璃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他们的罪行。”4.电影主题句已在戈尔的课堂阐明:“衡量一个人的生活,不能看他欲望实现了多少,而要看他付出了多少真诚、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牺牲。因为到最后衡量我们生命意义的唯一方式,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5.三星半。毫无反转,自负的人走这条路合情合理。
倾向太重(如果不认同它要表达的观点,可能对全片无感),而悬疑太浅,而本身侧重也非悬疑,但即便如此,伴随着最后的图兰朵,平静的大卫戈尔在录像里露面,以死证明死之荒谬,震撼来了。
坚持到最后你会被震撼,David课上那段话其实是他所为的最好注解。Fantasies have to be unrealistic, cos the moment u get what u seek, u dont u cant want it anymore.In order to exist, desire must have its objects perpetually absent.
大卫·戈尔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呈现出多重人格的角色。
像我这么懒散乐观的人,是无法理解殉道者的偏执的,所以我感觉不到这部电影的伟大或是感动。尽管早就猜到了结局,但凯文叔神一样的演技,让我在最后一幕还是震撼了。这三星半,只给他最后定格的表情。PS:我不支持废除死刑。
“我们花一辈子阻止死亡,吃,爱,发明,祈祷,搏斗,杀戮...我们对死亡了解多少?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当你的理智超越感情,当你的习惯战胜梦想,当你失去的无法诉说,也许死亡是一个礼物。”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不能结出百倍果实。死亡,永远是殉道者送给梦想的礼物。
不到了一定的年龄根本看不懂,再看的时候才发现人的理想可以这么伟大,可以这么有节气,这让那些为了一定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感到一种入骨的痛。
看的版本肯定不全,凯文执行死刑那段没有看到,前面铺叙了很多,但最后悬念的揭晓还是不够震撼,略失望~
除了剧情的完全可猜性以外,其他都很好。无可失去的理想主义者是没什么可以阻止的。关于犯罪、罪犯、监狱以及死刑的讨论都是老生常谈。所以说好电影就逃不开成为桥段的命运。
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