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英国军官倒霉,碰到了厉害的杀人机器本杰明,竟然抓走他大儿子要吊死,还打死他二儿子 ,然后下属二十个英国兵被本杰明带着两个小儿子用枪都打死了,还用斧头劈死的那叫一个惨,当年打战真是叫人肉枪靶子,列队瞄准互射,武器射的远就容易射死对方。
本杰明跟着大儿子加入美国军队并招兵买马组成民兵,大儿子也被杀小儿子的军官杀死了,他打败了英军,把那军官刺死报了仇。
美法联军终于打败了英军
这片挺好看的。
节奏紧凑明快。
看了很多遍,很多台词都能背下来。
1.见识到十八世纪西方军队用火枪大规模对决的场景,逼真、震撼。
2.了解了一些美国独立战争时的社会风貌。
3.片中的英国将军训斥他手下残酷对待殖民地居民的军官,“……these colonials are our brothers. When this confict is over, we'll rebuild commerce with them, do you understand?”.——这些殖民者从根儿上说是咱兄弟,仗一打完,我们还是会和他们重归于好,大做买卖的。
——可见英美在骨子里就是一家亲,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4.片中的小白妞鼓动群众起来参加民兵反抗英国人的那段对白,让人印象深刻:“……will you now, when you are needed most , stop with only words?……”——现在美国需要你们,你们还要继续大言无行吗?
然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像被打了鸡血一样,纷纷表示加入游击队抗敌——典型的美式主旋律。
In one scene, Tavington herds noncombatant men, women and children into a church, locks the doors, and sets it on fire. At the time of the film's release, some historians note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is and the notorious Nazi massacre of French villagers in Oradour-sur-Glane in 1944. It is, however, nothing like anything that happened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is will be forgotten," scoffs Tavington. It's a disgraceful attempt to sow the seed of a completely unfounded conspiracy theory, implying that the fact nobody has ever heard of the British army burning a church full of innocents in South Carolina doesn't mean it didn't happen. Well, it didn't. As the American historian Richard F Snow commented: "Of course it never happened – if it had do you think Americans would have forgotten it? It could have kept us out of World War I."
自由是个很冠冕的理由,凡是杀戮、战争,一旦加上自由的名号就显得神圣。
真的这样么……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
什么才是自由?
数千年来自由的旗帜引领着一群又一群的暴徒对另一群人横加杀戮,但是为什么自由还没有到来呢?
为了亲人同胞的生命而去剥夺另一群人的生命,真的是不可理喻啊。
世界就是这样矛盾,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制造英雄。
战争就是其一,自由就是它的名号。
用仁爱的信念催使残暴的行为,用善良的初衷换得心灵的不安。
怀有英雄情结的人们是不是有着更加悲悯的心胸呢……
3个小时,有种看天国王朝的感觉,宏大的片子。
aim small miss small. 加百列的女朋友,当他去那个女孩身边,女孩说你把墨水放我水里,加百列说是我两个弟弟其中之一干的。
当加百列去女孩家女孩妈妈把男孩被子缝起来,说这是传统,我就在想上厕所怎么办,必须要肾好能憋尿才行哈哈哈,女孩把墨水给男孩喝,第二天起来女孩也满嘴的墨水哈哈哈。
虽然我们说着一样的语言,有着相同的长相,但是你杀我的孩子,那我就要消灭你们。
那个英国军官只是立场不同,也是值得尊敬的。
换排打火枪我记得最早是朱元璋的军队的一个将军想出来的,或者是朱棣的军队下一个,反正就他俩父子其中一个,当时的神机营可是很厉害的,横扫蒙古铁骑。
冷兵器时代,只要军队一散,后面骑兵1000人追着2几万人砍都是很容易的,当主角把旗子举起来冲过去让大家不要退的时候热血沸腾的,我觉得现代战争可能也会打着打着通讯断了,一但一盘散沙也会被各个击破,所以需要很强的信念与坚韧。
最后说一句我觉得里面父子的妻子都很漂亮。
某北伐时的老共党于苏区肃反时脱队回家。
后抗战爆发,国军转进千里,鬼子进村挡荡。
痛失爱子后毅然投身抗日,找到当年北伐军的同僚要求发展游击队。
后在党的基层组织的帮助下召集民兵,在敌后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游击战,打得鬼子闻风丧胆。
某鬼子恼羞成怒对其家乡实施了残忍的“三光”政策,虽然百姓们通过地道战等方式避免了一定的损失,但游击依然元气大伤。
老革命另外一个儿子更是在向鬼子复仇时不幸牺牲。
愤怒的游击队员们在老革命的领导下,与国军合力,痛击了鬼子。
苦战多年,终于等来了外国援兵,于是抗战胜利结束。
昨晚看到一点多,只因其中的感动。
本杰明手下的一个士兵,听说自己的家被英国人烧掉了,匆忙奔向自己的家,看到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倒在血泊中,儿子手中还握着爸爸给他雕刻的木制小手枪。
那个小男孩前几天还说非常想去前线杀死红衫军。
这个士兵愤怒和痛苦无法抑制,举起枪射向放自己的头,一个不畏生死的汉子,却无法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事实。
瞬间泪流满面,如果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我们在世间还有什么可眷恋。
儿子为了救哥哥,被英国军队射杀,在自己父亲的眼前被射杀,还有什么比在一个父亲的面前杀死他的孩子更残忍呢?
本杰明因痛苦而扭曲的脸,他捡起儿子散落在地上的玩具锡兵,背起枪拿起斧头。
我们为爱作战。
他的大儿子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他是那样高兴,又有人像他一样深爱他的孩子了。
可是儿子新婚的妻子被英军烧死了,本杰明从灰烬中捡起儿媳带的项链,紧紧握在手中。
但是握不住孩子的幸福。
他的大儿子最终还是没等到战争结束,看着他的脸逐渐失去血色,本杰明痛苦的说:上帝,帮帮我。
但是上帝还是带走了他心爱的孩子。
他想为自己的孩子遮挡一切的苦痛,但是他还是阻挡不了。
小女儿苏珊,终于开口说话:爸爸,不要走。
他抱着女儿痛哭,恨自己无法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孩子们在失去母亲之后,还要面对战争的残酷。
忽略了电影的时代背景,今生,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爱而战。
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自己最挚爱的亲人一切安好。
昨天晚上和男朋友一起看爱国者。
爱国者讲的是美国的独立战争,由美国人拍的,里面有这么几幕,说到黑人奴隶和白人,一起奋勇作战。
而且其中多次出现,黑人和白人良好的社会关系与情谊。
其中,还有一幕,有一个黑人的奴隶期到了,白人对这个黑奴说“你自由了”。
黑奴依然选择和白人(自己以前的主人)在一起。
男朋友说:这洗白的呢!
(《爱国者》还真的是为美国人(使用奴隶)洗白呢!
)我说,也还不一定。
事实上,在我们今天饱受“自由主义”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当然以为人都是追求自由的。
可是,当时的场景并不一样,他们并不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
所以,他们对于被剥削的概念,对于人权的概念,并不会像我们今天这般强烈。
其次,我们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往往会以为奴隶主就是罪恶的,就是残忍的,就是剥削的,阶级就是压抑人性的,然而,实际情况可能真的不是这样。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有奴隶主有剥削的行为,我想表达的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可能远没有我们想得这么激烈。
换句话说,假使给予这些奴隶自由的机会,他们很可能很多人并不想走。
就如同爱国者里面的黑奴。
其实这一幕在《红楼梦》中也曾多次出现过。
贾府为了给为了给元妃省亲,曾经买过十二个优伶,也就是唱戏的丫头。
在元妃死了之后,按照规定,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有筵宴音乐。
于是,尤氏等便议定,欲遣发十二个女孩子,按照尤氏的说法:“这些人原是买的,如今虽不学唱,尽可留着使唤,令其教习们自去也罢了。
”王夫人也表示:“这学戏的倒比不得使唤的,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儿女,因无能卖了做这事,装丑弄鬼的几年。
如今有这机会,不如给他们几两银子盘费,各自去罢。
”这可不是一般的谴发啊,贾府不仅还了这些姑娘自由身,同时还给了他们一笔盘缠。
然而,然而,“将十二个女孩子叫来面问,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也有说父母虽有,他只以卖我们为事,这一去还被他卖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
所愿去者止四五人。
王夫人听了,只得留下。
”想想也是,走了之后,获得的只是身份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看不见摸不着),但他们却要面临的是更加残酷的生活。
比如,回到自己家中,也许会被自己的家人剥削(他们就是被家人卖掉的),也许会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
相比之下,在贾府中的生活不知比这好了多少倍呢?
《红楼梦》中还有一幕我也是印象深刻的。
有一回,晴雯因为耍小姐脾气(敢对着主子发脾气,可见贾府中待丫头是有多好),贾宝玉曾经对晴雯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让你走了倒好。
结果晴雯说,我是死活都不肯走的。
这一幕中可以看出几个信息,第一,丫头在贾府中确实是可以发脾气的,尤其是对着贾宝玉这样的主子,他们虽然是奴隶的身份,却享受着小姐的待遇(事实上,各房主子的大丫头本身也是副小姐);第二,真的让她们回归自由,是没有人愿意回去的。
为了说明晴雯在贾府中待遇好,还有一幕可以说明,晴雯死前,曹雪芹有这样一段描写:“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试问,一个要干活的丫头,怎么可能留这么长的指甲?
回到美国的黑人奴隶。
我们都是黑人奴隶解放是南北战争的事儿了。
很多人都以为南北战争是要让黑奴解放。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而是南北两边的白人利益之间的博弈。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
但凡存在的,一定它的所谓的合理性。
如果真的忍无可忍,这些努力为什么不会群起反抗呢?
我们每一次的革命不都是因为忍无可忍吗?
竟然还在可以忍耐的范围之内,肯定是他们当事人自己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没有人是傻瓜。
关于这部电影我不想多说了,但对这部电影特殊的感情却是因为mel饰演的Benjamin Martin的小女儿susan!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一定不会忘记那一段:benjamin离开家的时候小女儿susan还不会讲话,等他回来susan的阿姨说susan已经会说很多话了,但每次benjiamin陪着susuan她都默默不语,ben希望susan给他说一个字的愿望都未能如愿,心里很难受!
当ben又一次要离开家踏上战场上的时候,镜头对准了susan,小susan的表情开始变化,慢慢的开始要哭泣,然后几乎崩溃的跑过去说“Papa, don't go! I'll say anything.I'll say anything you want.Tell me what you want me to say.I'll say anything.I promise, Papa. Please don't go.”每次看到这个时候,我都会不可思议的流泪!
也因此让我永远的记住了这短短几秒钟的画面!
英国人在新大陆上留下了什麽:伟大的民族,强大的国家,以及曾经真实的精神乐园.当过去的道德法官蜕变为世界警察时,当美国人逐渐学会现实政治时,是谁的悲哀呢?自由女神已不在是全体人类的追求.那个英雄的年代,如同古希腊城邦一样,只存在于浩瀚的历史中了.英国人让美国人沿着它的思路走下去.呵,再见吧,往昔的灯塔.你和我们一样了.
正义在维护自由一方,抱持此信念者将战无不胜
制作还是挺精良的,而且没有出现伟人叙事,从商业片角度讲也还行,所以就不再打更低分了。但确实格局不高,也挺无聊,和漫威差不多叙事模式。作为真·绣红旗爱国主义教育片,对历史的微妙打扮体现在那些没有讲出来的事情上:只讲英军烧杀抢掠而不讲本地人趁乱打劫; 只讲双方给黑人参军赎身的承诺而不讲战争结束后双方的食言; 印第安人只出现一秒,不讲这场战争及其议和对易洛魁等部落的毁灭性打击; 保皇派的存在与被欺凌、社会整体关于独立与共和思想的激烈争论、社会内部严重对立的阶级矛盾等等仿佛都不存在,结尾自由黑人还主动先帮“主人”重建家园,就很扯淡。Cowpens 关键一战,各主角发言颇有“八年抗战即将开始”的神预言质感,十分感人了。
战争的失败一定是源于政治的失败,英国此次也不例外,梅尔吉普森真适合塑造那种悲情英雄啊,再加上这种跌宕的剧情,三个小时简直就是蹂躏心脏,悲喜转换的太快了,太锻炼了,大儿子一拿那面旧国旗,我就知道后面肯定能用上,果然,老子两场国旗的戏太狗血太主旋律了~~对烧教堂那场戏有点疑惑~~
【给力网出品 geili5.c 】[爱国者].The.Patriot.2000.EXTENDED.BDRip.X264-TLF.mkv 992*416 2.04G 175min 加速虽然不厚道,但是可以省时间
哈哈,想不到徒手打鬼子是美国人先发明的。就离谱啊,连拍史诗战争片都要弄个这种个人英雄的人设出来,美国人真是开了世界的先河。一个大人带着两半大的小孩灭了一整队英军。。。美国独立战争打了十几年,比抗日久,里面优秀的剧情不要太多,这表现的都是些啥玩意,就跟宋襄公时期的战争一样。。。尤其是里面的几个大场面战争,哈哈简直是搞笑,好歹英军也是投入了近十万兵力,美国民兵30多万呢,热武器时代这算大规模了啊……怎么就成了手撕鬼子了。男主还弄了个厌倦战争的设定,不得已才出手打了独立战争。。。这是人想出来的么……英国压迫移民很久了哦,找不到仇恨点吗????还他娘的一直在片头说战争没有必要,到底在解释什么哦。
好爸爸 我觉得一个为了家庭而战争的人比起为了唱红歌而不看望自己儿子的人 一个是人 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人
故事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本杰明是法国裔美国人,他曾参加过法国人与印第安人的战争,身经百战。残酷的战争令他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他发誓要永远远离战争。 所以当英国殖民者将战争烧到本杰明的家园时,他首先选择的不是奋起反抗,而是躲避。当他看到他的大儿子参加了当地组织的爱国者军队时,也没有跟着挺身而出。 但是,当他的大儿子被敌军俘虏,小儿子挺身去救哥哥而被打死时,本杰明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这时才清楚意识到,只有反抗才能解救家园于水火。
无奈的爱国者
看这部片子,首先就会和之前勇敢的心进行比较,相较之下差距就明显了。
美国主旋律,但是样板戏
破产版的勇敢的心。 扛着旗开着挂冲锋 老梅真有你的。
梅尔·吉布森和希斯·莱杰在接受前膛装填步枪的射击训练时,影片技术顾问马克·贝克曾告诉他们:“目标越小,误差越小。”意思是说如果你瞄准的是一个人,一旦偏差便会错过目标,而如果你瞄准的是颗纽扣,即使出现偏差,也会击中这个人。
重看导演剪辑版,又是三个小时,人物的形象显然丰满了些。溪边伏击的一段、窗边观战的一段都堪称经典,比最后的战斗来得好看。可见电影这东西不见得非需要很多花钱去弄很多人来。想想《勇敢的心》也是如此,最早的哨楼一段其实更好看。
这片子我觉得跟《最后的莫西干人》一个套路。——历史战争风景片,长远意义上,我赌其风景成分比较保值
挺好的演员,用TOMMAHAWK的几个镜头里表演得比丹尼尔戴刘易斯纯熟多了。
虽然后三分之一的内容有持续落俗的感觉,但仍旧是一部中规中矩且成功的美国主旋律片。PS加长版
N年前看的 前段时间想到梅尔杰普森又把这部电影翻出来看了下 第一场伏击真不错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 还有就是英式的一字排开你打我一枪我打你一枪很绅士很 2B的战争场面
一般吧 据说罗杰哎波特还给了不错的评价 他指定是喝多了 不过我看到激动时 也忍不住大喊 america
也就2段排队枪毙可以看看
梅尔吉布森能不能别那么铁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