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法式火锅

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火上锅(台),味游心窝(港),多丹·布法内的欲望,The Taste of Things,Le Pot-au-feu de Dodin Bouffant,Pot Au Feu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伯努瓦·马吉梅尔,埃马努埃尔·萨兰热,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加拉泰亚·贝露琪,扬·哈梅内克,弗雷德里克·菲斯巴赫,邦妮·夏诺-拉瓦尔,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3

《法式火锅》剧照

法式火锅 剧照 NO.1法式火锅 剧照 NO.2法式火锅 剧照 NO.3法式火锅 剧照 NO.4法式火锅 剧照 NO.5法式火锅 剧照 NO.6法式火锅 剧照 NO.13法式火锅 剧照 NO.14法式火锅 剧照 NO.15法式火锅 剧照 NO.16法式火锅 剧照 NO.17法式火锅 剧照 NO.18法式火锅 剧照 NO.19法式火锅 剧照 NO.20

《法式火锅》长篇影评

 1 ) 法式火锅:一个厨房艺术家的爱情故事

朱丽叶·比诺什出镜时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

电影《法式火锅》一开场,朱丽叶·比诺什就出现了。

看见她的脸,心中一悚:她这么老了吗?

2023年上映的这部电影里,朱丽叶·比诺什已不是《布拉格之恋》里的她英姿勃发,也不是《浓情巧克力》里的她温婉明媚,就是与《锡尔斯玛利亚》里的玛利亚相比,被唤作欧仁妮的朱丽叶·比诺什,虽还是我们熟悉的容貌,但是,肤色已不那么明丽,脸上的皱纹也明显增多了。

可是,生于1964年的朱丽叶·比诺什在出演欧仁妮的时候已年近花甲,六十岁的女人不就应该这样吗?

只是,相比不需要与摄影机对话的普通人,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的眼神依然有光且犀利。

当然,朱丽叶·比诺什完全可以像那些喜欢在自己脸上孜孜不倦地大做文章的明星那样,显然,她不屑于那么干。

那么,银幕之外的朱丽叶·比诺什都在干些什么呢?

想要了解这位与绯闻绝缘的女演员的戏外戏,唯有通过戏里她对角色的把握程度。

欧仁妮是个厨师,当然,陈英雄不会用旁白这种最无可奈何的办法来介绍女主角在《法式火锅》中的角色担当。

镜头给过欧仁妮一个脸部大特写之后,用一个全景告诉观众,身着剪裁合身的浅蓝色衬衣配一条深蓝色曳地长裙的她,多么纤细。

就是这样一个苗条淑女,在菜地采摘自己需要的菜蔬时,却能力拔山兮,尤其是,将一根带泥的胡萝卜随便削两刀就放进嘴里慢慢咀嚼,仅这个细节,朱丽叶·比诺什把一个从食材起就精益求精的厨师的这一笔,描画得令人信服。

何至于此!

拎着菜篮子回到厨房的欧仁妮,马上动作麻利地亲力亲为起来,洗菜、切菜、观察正在锅里咕嘟的酱料的熟度、察看小牛腰肉的成色……刚想说朱丽叶·比诺什弓起后背、拱起双肩的姿态过于不讲究,《法式火锅》的导演陈英雄让镜头慢慢往下摇,只见正在剖鱼的欧仁妮右手轻轻按了按刚被她从鱼腹里掏出的内脏——对食材的爱惜,让我们看到欧仁妮已将厨师职业与自己的人生态度糅合得天衣无缝。

喜欢在银幕上不紧不慢地涂抹人物的性情从而在故事讲完时让其深植到影迷心里的陈英雄,限定了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空间即那间厨房的同时,给了她足够的时间。

而朱丽叶·比诺什不疾不徐的表演,真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资深厨师!

瞧她用一块毛巾包起滚烫的小牛腰肉骨头从烤盘里移出的熟练劲儿,瞧她往深口大锅里一条条摆放大鱼的讲究劲儿,瞧她故意让酱汁垂流到勺柄上以便尝味的随意样子,瞧她往蛋糕上裱花时的从容样子……尤其是她处理那一尾已在奶油汤里焖熟的菱鲆鱼时,先轻轻刮去黝黑色的鱼皮,再将雪白的鱼肉一小块一小块地片到一个个餐盘里,就这两个动作,非勤学苦练一个非专业厨师是难以做到的,就更别提像银幕上的欧仁妮那样做得那么好了。

戏外的朱丽叶·比诺什,看来是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把自己变成将要塑造的角色上。

顶多是一个喜欢烹饪的家庭主妇,为了《法式火锅》朱丽叶·比诺什学成了个专业厨师,肯下这番功夫,是因为她认定陈英雄给她的这个角色,比对自己以往塑造的人物,很不一样。

的确,在欧仁妮之前,朱丽叶·比诺什何时在银幕上这般演奏过锅碗瓢盆交响曲?

但在陈英雄看来,无论欧仁妮从事何种职业,他的女主角所要表述的,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而厨师,整日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这种角色设定让我想起了作家豆豆在她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借男主角丁元英的口说过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之道论到极致,就是百姓的柴米油盐”,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导演陈英雄一定没有读过豆豆的小说吧?

那就是人间至理天下同。

而电影的后半部,像是在诠释豆豆那句话的后半截,“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

”有一个副标题,对电影来说少见,而《法式火锅》就有一个副标题,“多丹·布法内的欲望”。

法式火锅,是多丹·布法内为招待一位权贵特意为其安排的菜单,所以,“法式火锅”是这部电影的“表”,“多丹·布法内的欲望”才是电影的“里”。

那么,美食家多丹·发布内的欲望是什么呢?

电影没有铺陈,但通过欧仁妮与他人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中,我们可以猜到,跟随面包师父亲和厨娘母亲学成厨师的欧仁妮,与颇有名气的多丹合作已有经年。

眼看着搭档从一个厨师蜕变为以柴米油盐为原料、以蔬果鱼肉为素材,在厨房里挥洒自如的艺术家,多丹想与之结为琴瑟和谐的夫妻,但欧仁妮一直在犹豫中。

她可以为多丹留着自己卧室的门,多丹像肆意闯入她的卧室,却是欧仁妮不愿意的,这,就是欧仁妮生活的年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努力为自己争取到自由的生活空间。

但是,“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欧仁妮终究体会到了多丹对她的一往情深,而陈英雄又是讲述爱情故事的一把好手,他又设计了一顿饭,这一回主厨是多丹,客人唯一,刚刚病愈的欧仁妮。

一人餐陈英雄也处理得那么铺张,开胃酒、前菜、汤、主菜、甜点一样不少,且一道道都是行家里手多丹的创新菜。

最是那道造型为展翅欲飞的鸟儿的佳肴,看得人唏嘘不已,欧仁妮知道那里头“埋伏”着一枚戒指吗?

多丹到底没能等来大喜的日子,欧仁妮去世了。

这时候,距离影片结束还有半个多小时,陈英雄的处理不免让人狐疑:多丹·发布内的欲望难道不是与欧仁妮白头偕老吗?

欧仁妮已去,多丹的厨房还要存续下去。

那么多前来求职的厨娘要么被多丹呵斥走了,要么自知做不到像欧仁妮那样也走了,唯有那个名叫波丽娜的小女孩,几经周折后得以留在了多丹身边学徒。

是波丽娜父母及亲属的一番好话打动了多丹?

不。

多丹记得,欧仁妮活着的时候曾为这个小姑娘的天赋异禀感到惊艳,她居然能将一勺酱汁里的成分一一辨析出来。

多丹觉得,总有一天波丽娜也能像欧仁妮那样从一个厨师华丽转身为一个以厨房为舞台的艺术家。

以此对标,多丹·发布内的欲望究竟是什么?

“法式火锅”未必是这部电影的“表”了,或许,它象征的是至今都被世界各地的老饕们津津乐道的法餐。

 2 ) 陈英雄访谈:影像之味

记者:csh编辑:dmc本文首发于NOWNESS二十年前,在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1993)里,在那些精准的构图、精美的楼阁与精致的饭食间,徘徊着陈女氤溪的身影,她是成年后的梅,是大户人家的女佣,却与主人间暗生情愫。

有人说她是幸运之女,有人说她是悲惨的囚徒。

在影片的后半段,她诠释了一个至今看来依旧暧昧的角色。

二十年后,陈女氤溪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法式火锅》(2023)中。

如今她是艺术指导、服装设计,也是这部影片所致敬的人,导演的爱人。

这部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食物与情感的故事,它也映射着陈英雄与陈女氤溪数十年来的默契与爱。

在我们的访谈中,陈女氤溪指出片中引用的圣奥古斯丁名句,足以概括她与导演的相处模式:“幸福就是继续追寻本就拥有的东西。

”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雷诺阿(Frédéric Lenoir)曾把圣奥古斯丁的这个观点,与斯多葛学说相结合,两者都强调人生存在的限制,以及接纳这种限制的智慧。

或许陈英雄的接纳观,不止存在于爱情中。

作为一位十二岁便流亡法国的创作者,他不同于许多偏爱展现历史变迁与冲突的流亡导演或作家,他常常用精确的影像,描绘着平静的越南。

只要接触到感兴趣的文化,他会自然地进行钻研与探索。

除了在法国拍摄的《法式火锅》《爱在永恒》(2016)之外,他还曾在日本拍摄了《伴雨行》(2009)与《挪威的森林》(2010)。

今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担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期间,他还与同为评委的周迅、梁家辉相约在未来合作。

属于全人类的语言对陈英雄与陈女氤溪来说,电影语言是联结世界的桥梁,也是全人类都能理解的语言。

作为这门语言的探索者,陈英雄的影像相当多变。

从《青木瓜之味》画卷般的长镜,到《三轮车夫》(1995)里凌厉的剪辑,再到《爱是永恒》中情境化的表达,他与是枝裕和等创作者一样,不会遵循既定的风格,他总会针对不同的主题,以及不同的现场遇到的问题,提供不同的答案。

不过,对于电影风格,陈英雄没有技巧上的偏好,却有功能上的偏好。

许多观众称他的影片为“慢电影”,但他敏锐地指出,这“慢”仅仅是叙事上的慢,而叙事只是风格的其中一种功能。

在他看来,如果谈到电影表达情感、传递象征等其他功能,他其实拍的恰恰是“快电影”。

因为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以非常高的效率,传达大量的概念与感情,这些东西在主流电影里的传达,反而效率很低。

或许正因如此,常有人批评他的影片对历史的扁平表现,在许多观众看来,历史需要用绵密的叙事脉络来传达。

但是,我们不仅需要构筑故事的历史,也需要记录情感的历史。

我们需要身体劳作的画面,需要锅碗瓢盆的声音,需要镜头摇移时那段真实的时间。

所以我们才需要电影。

唤醒所有感官的影像NOWNESS:无论是在最新的《法式火锅》里,还是在早期的《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等电影中,您都很关注做饭和吃饭的场景。

您可以谈谈自己对食物的理解吗?

陈英雄:我其实很喜欢强调吃东西的动作。

电影里经常有人会说话,但很少有人真的拍摄吃东西的过程。

在我看来,说话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而吃东西是非常具体的动作,可以体现许多生活中真实的细节。

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围绕着做饭和吃饭的活动,可以展示很多东西。

比如各种烹饪的动作手势,像是用手切食材,端着锅烧食物等等,用电影画面呈现出来都非常漂亮。

此外,烹饪的过程中有水、有火、有刀,有各种自然元素和特殊的工具,都能表现不同的魅力。

所以我很喜欢在电影里描绘饮食活动。

此外,我小时候在越南长大,当时家境比较贫困。

我一切美学理念的起源,可能都来自我父母的厨房。

平时我生活的空间、周围看到的一切,似乎都不是那么美,但我母亲从集市上回来的时候,会带着五颜六色的蔬菜,或是刚买的鲜虾。

相比之下,这些食物对我来说显得非常鲜艳,也是它们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关于美的印象,对我的影响很深远。

NOWNESS:在《法式火锅》中,食物的嗅觉和味觉属性很重要,而电影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艺术,您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感官结合在一起的?

陈英雄:确实它们激发着不同的感官,不过,我们想达成的效果,就是让观众接受视听的信息后,能够激发其他的感官,在心中唤醒食物的香气和味道。

之前有过一种设想,就是在影院里播放饮食影像的同时,散播食物的气味,我记得有人提过这种建议吧?

但我觉得这种技术很恐怖,也没有什么意义。

影像的作用就是让你的大脑去自己补充信息,去感受那些你无法直接体验到的感官,去激发你内心的欲望。

我的电影很注重美感,我认为如果呈现了构图准确的画面、时机准确的音效,或是某种恰到好处的颜色,就能够产生一种“味道”。

这是所有观众都能体会的味道。

我们在剪辑的过程中,也会在音效上花很多时间,因为对我来说,它和画面一样重要。

以《法式火锅》为例,这部电影是个关于爱的故事,也无处不与美食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影片基本没有使用配乐。

因为我们已经呈现了许多器具碰撞、搅拌食物的声音,已经用整体的声效营造了充足的美感,不需要额外再用音乐来推动情感。

NOWNESS:您曾在访谈中提过,电影里的风格很重要。

您每部电影的风格其实都有差异,您选择不同的技巧时的核心思路是什么?

陈英雄:我一般会先根据故事的内容,思考我到底要阐述什么?

每个故事的定位不同,导演的工作就是如何适应不同的故事,呈现特定的概念。

我不会预先把某种“陈英雄的风格”强加到影片上,我会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寻找更好的方案。

每部影片最后呈现的很多效果,其实都是我在现场的新发现。

所以每次拍摄结束后,我也会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和我拍电影的人都知道,我不会提前告诉剧组成员,今天这场戏应该怎么拍,你又应该怎么做。

基本上我不会做太多准备,演员肯定有台本,但落实到具体的拍法,我都是在拍摄前一天或当天才回通知。

我也会根据天气、场景等各种因素来调整。

但是,我最后的成片又不能草草了事,让人觉得很仓促,只是拍法有些不同,表达还是需要非常精确。

举例来说,有些导演会拍摄未经剪辑的长镜头,然后用这种长度去表达一些东西。

但对我来说这样还不够。

我虽然也会拍长镜头,但我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对画面会始终保持很高的要求,我需要在不间断的镜头里,呈现出多元化的内容。

所有的布景、每个单独的元素,都有特定的意义。

此外,我之所以使用长镜头,是因为剪辑会创造断裂感,观众会直觉地意识到,你剪辑后的镜头,可能是十分钟或一小时后拍的。

而延续的镜头拥有一种真实的时间感。

譬如我拍摄一个三分钟的做饭长镜头,大家就能感觉到这三分钟是很真实的。

比故事更重要的东西NOWNESS:您的电影中常常会偏离常规的叙事,比如您的《爱是永恒》甚至抛弃了场景,只使用了简短的情境。

对您来说,情绪和感官体验好像比故事更重要,您可以谈谈这种偏好的来由吗?

陈英雄:没错,你看到的90%的影片,它们的目标就是展示演员最精妙的表演,同时用电影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但对我来说,这不是真正的电影。

电影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我们在切换、移动镜头的时候,除了讲故事之外,还能表达一些别的东西。

对于导演来说,如何表达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就是最艰难的任务,这其实正是电影艺术的内容。

我再做一个对比。

在很多电影里,演员会发挥自己的演技、动作和语言诠释一个又一个场景,让故事进展得很快,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故事内在的主题表达和情感变化,其实是个很慢的过程。

而我做的是相反的工作。

我可以用很慢的速度去讲述故事,但我的目标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传达更多的概念或情感,让观众揣摩更多的东西。

再以《法式火锅》为例,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女主角去世以后,男主角变得非常暴躁,在一场戏里,不愿接受别人举荐再找个厨师,他厨房里小学徒的父母宝莲刚好来找他,问他是否愿意继续让宝莲当学徒,他也拒绝了。

但在下一个场景中,我们看见小学徒就坐在他身旁,接受男主角的指导。

这种从拒绝到接受的思想变化,其实本来需要很长的过程。

但在我的影像里,我只用了一场戏。

大多数人阐述这种变化,可能需要拍三五天的时间,又需要补很多镜头,来展现男主角挣扎的过程。

而我会直接略过,但观众依然能够琢磨明白。

(此时陈英雄的夫人陈女氤溪也走进了访谈室,她也是陈英雄多部作品的主演、艺术指导或服装设计。

陈英雄为夫人取茶水时,她回答了下一个问题。

)NOWNESS:两位同为合作伙伴与亲密伴侣,可以谈谈对创作模式的感受吗?

陈女氤溪:我十七岁时就认识陈英雄了,所以我们已经一起生活了很多很多年,这意味着我们也在关系中不断成长。

我们会慢慢地培养默契,慢慢完善两人对于美的定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我们也在不断改变。

我不在他的影片中担任演员时,也会做一些艺术指导、服装设计的工作。

如今,我们对美保持着相似的认知。

比如我在《法式火锅》中也负责了艺术指导,但我们不会讨论很多东西,因为他本来就需要一直和演员、摄影讨论,如果还要跟我争论,那就太累了。

相应地,我也拥有了百分之百的自由度,可以落实我的各种构思。

他完全相信我,我也很感谢他。

但这种模式其实很少,我们的默契也是在生活中渐渐磨合的。

其实他这部《法式火锅》,也是在致敬他的妻子(笑)。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一起生活二十多年的伴侣,他们始终没有结婚,但他们的相处模式也和真实的夫妇没有区别,影片也让我们不断体会到爱的欲望。

共处二十年的夫妇,该如何重新激发对彼此的爱?

大家其实很少谈论这种话题。

但我们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感情的观点,一对伴侣就算年龄不断增长,也依然要学会分享,依然要保持自我的更新。

为什么很多关系到了一定的长度,就像花一样凋零了?

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去呵护,觉得顺其自然就行了。

如果彼此没有不断给对方惊喜,自然就渐渐没有情感了。

举例来说,我和他有时会互相读些东西,大家一起分享,自然就有话题、有感情了,对吧?

感情不是自然延续的,你是需要努力,需要不断做功课的。

这也是《法式火锅》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在影片结尾的时候,男主角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幸福就是继续追寻本就拥有的东西”。

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我想说的概念,你虽然已经拥有,但你依然要不断地想要去拥有,依然要保持这种欲望,这就是幸福。

在跨越国境以后NOWNESS:导演在法国最初学的是哲学,您曾提过是布列松的《死囚越狱》让您想要学习电影。

可以谈谈这部影片打动您的原因吗?

陈英雄: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做衣服的,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阶层的原因,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香港的功夫片,对于真正的电影艺术不是很了解。

到法国之后,我看到了这部布列松的电影。

我当时很惊讶,原来电影不止是打打杀杀,它也可以讲述很深刻的东西,也可以带给我这么强烈的情感体验。

后来我就开始读哲学,但我只读了一年,就觉得哲学不适合我读(笑)。

我回想到《死囚越狱》,就下定决心想要拍电影。

后来,我又看了很多别的电影,最后也终于拍成了电影。

NOWNESS:许多被迫离开家乡的导演或作家,都会在一些作品中呈现乡愁,或类似的冲突感。

但您作品里的越南影像,似乎相对都比较平静。

可以谈谈这种现象吗?

陈英雄:或许每个人经历不同,我不觉得离开故乡就一定会感受冲突。

我是一个很开放、很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到了法国以后,虽然我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但我觉得都很自然。

当然,即便我接纳了法国的文化,我对其他国家的知识文化也很感兴趣,也会去了解。

比如我也曾翻拍过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

我不会因为自己来自越南,就以越南文化来定义自己的兴趣与作品。

NOWNESS:两位确实在越南、法国、日本等地创作过许多不同的作品。

两位认为在创作跨文化背景的故事时,会根据不同文化的情感表达,做不同的设计吗?

陈英雄:或许在不同的国家会遇到不同的人,但电影是一种共同的语言。

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无论在法国、越南还是日本,大家不需要太多的交流,就能明白电影的语言。

就我个人而言,没有感受到本质性的文化差异,拍摄过程都是比较顺畅的。

陈女氤溪:其实如果导演心里不清楚,那怎么说都没用;但如果他明白该做什么,事情就容易很多。

比如在《三轮车夫》的剧组里,有越南人、中国香港人、法国人、斯里兰卡人等等,但他们都可以执行导演的指令。

因为导演选择的人,都是经过筛选的合作伙伴,也都是懂电影语言的人。

此外,大家可以发现,导演拍了很多影片,但在这些作品里,对话都不是最重要的,而画面的呈现与表达,大家无需语言就能领会。

陈英雄:不仅是拍电影,在电影节做评委也是类似的。

比如我今年在上影节作为评审团主席,也会遇到不同成员对于不同影片的看法。

但我们最后也会一起讨论观点,一起投票,最终给出共同的结果。

虽然工作过程都比较严肃,但毕竟大家都能理解电影的语言,在评审结束后,所有的评委还是缔结了一种友情,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再见面。

 3 ) 你是厨子,不是妻子。

你是厨子,不是妻子。

欧仁妮如释重负。

电影里面的欧仁妮是一位手艺出色的厨师,她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为美食家多丹工作。

他们的感情日渐深厚,最终发展成一段禁断不可言说的恋情,两人一起做出了很多令世界上最杰出的厨师都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

当欧仁妮拒绝多丹的求婚后,多丹好似意识到什么决定开始为她烹饪。

开篇是将近半小时的厨房戏,每个出现在荧幕上的人都有着自己要忙的事情,他们之间独立又交融,犹如酥皮龙虾汤烹饪时煮开的冒泡的奶油淋在上面时候的适配伙伴,多个长镜头连着看上去像一副流动的法式庄园劳碌图,这不也正展示了二人的平时的相处环境、氛围。

食之味也,人之欲也。

讲的是烹饪,还是多丹和欧仁妮?

《法式火锅》独特的法国浪漫主义和唯美基调,玩转烹饪与爱情,口感层次丰富又自相矛盾的第一道菜让观众嗅到的是美食背后主人公的爱意缠绵。

怪不得欧仁妮会说多丹就像中国的诗人一样,因为他实在谦卑又风流。

欧仁妮是一位很优雅的成熟女人,她能将菜做好,也能将自己“做”好。

和多丹的感情,很缱绻多愁,她也不懂自己为什么会顾虑,只觉得和多丹之间糊着蝉翼般透秘的薄膜。

她的身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差的,菜做好之后的休憩时光她总是眩晕扶桌。

那天她昏倒在树下,多丹和几位绅士找过来,她恍惚着醒来感叹自己居然没死。

平淡如水的爱情,看似安稳,看似自由。

夜晚里多丹的敲门声,仿佛欧仁妮任性的摇铃,一切都是多丹主动的,拿出泡水罐头的泡梨是,求婚也是,可这么多年来他们任然不是夫妻是情人,看似精彩的厨娘人生实则半推半就,安静又迷惘。

多丹真的爱欧仁妮吗?

看完《法式火锅》之后,这个问题任然困扰我许久。

欧仁妮死后,厨房安静了很多,多丹虽然悲伤却也一如既往地生活、找新的厨娘。

欧仁妮的逝去成为了他喜爱的四季中的一篇夏季标本,永远怀念永远珍藏永远封存。

这也是电影没有在欧仁妮逝去的时候戛然而止的原因吧,因为多丹始终是个浪漫而多情的人,没有欧仁妮他的世界依然转,法式火锅一样做出来。

陈英雄,真的很善于发现生活镜头的美。

《法式火锅》中是他给你打造的低调奢华的围绕着你的朴实生活,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感觉是《法式火锅》最重要的东西,在“食之味也,人之欲也。

”出现的时候,整个电影就放弃了叙事。

他们发生了什么不重要,就像人生中得到的一切终将化为虚无,我们能做的就是享受当下,享受火焰阿拉斯加中包裹的冰淇淋。

 4 ) 我所中意的陈英雄秋天的味道

好久不见陈英雄。

影片最后也不见法式火锅,只有怅然若失的秋天的味道。

回想起三十多年前横空出世的陈英雄越南三部曲,那些中南半岛特有氤氲生猛黏腻汗津的夏天的滋味,突然发现不仅陈英雄已经年过花甲,连那么美好的朱丽叶比诺什也60岁了…距离上一部错位之作《挪威的森林》已经十多年过去,终于又看到久违而熟悉且渐进的陈英雄风情,就像片尾照进厨房的那道渐渐暖黄温亮的追光,打在那对计划在秋天来临前缔结连理却天人永隔,仍魂牵梦萦并肩执手作羹汤,促膝共享同品美食的拍档身上。

或许对于去年戛纳这个最佳导演奖有很多负面评价,于我,这就是中意的那款陈英雄。

 5 ) 欧仁妮--她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

你是不是早上起来匆匆忙忙往嘴巴里塞点东西填饱肚子就行;你是不是工作的时候敷衍了事,认为那些认真工作的人才是最大的蠢蛋;你是不是因为感到孤独,或者年龄大了,又或者怕外界的眼光才终于选了一个“合适”的人去结婚。

你是不是从来都没有认真的做过一件事?

因为生活中所有的事都不值得。

吃早饭这种事,太琐碎,谁会在意?

工作这种事,不都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我拼命岂不是中了他们的计?

结婚啊,不就是搭伙过日子,所谓灵魂伴侣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传达出的生活态度就是我一直践行的生活态度。

当然,电影中的主人公对生活态度的践行比我的还要认真、还要专注、还要诗意,还要美 通过这部电影,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通过朱丽叶 比诺什完美的演绎,我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羡慕电影的女主角-- 欧仁妮。

一个人,一个女人,她将生活、事业、爱情这三个人类最难调和(平衡)的关键要素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她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

朱丽叶 比诺什,简直,是,太美了! 正如欧仁妮所呈现的一样,她们的美不再是春天的懵懂稚嫩,也不是夏天的热烈躁动,当然也不是冬天的静谧萧索,她是秋天的丰厚与喜悦。

当她做饭时,眼神中流露出一个人沉浸在热爱的事物中忘我的喜悦;当她看向宝琳时,眼神中流露出发现天才并愿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的喜悦;当她看向多丹时,眼神中流露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的甜蜜幸福的喜悦 十九世纪的法国我不太了解,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市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多少还有点发言权。

正如我文章一开始所说,有多少人在认真的活着?!

除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多数人的烦恼又何尝不是自找的。

有了90平米的房子,还想要140平的,于是贷款越加越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想要更高的职务,于是加班越来越多;有了携手相伴的爱人,还想追求更刺激的体验,于是有了情人。

看看我们电影女主欧仁妮吧,明明可以和男人们坐在一起用餐,但是这份“殊荣”她不要,她要的就是尽情享受做菜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本身。

面对男主一而再再而三的求婚,她也不为所动,她对男主说,我们这样朝夕相处已经非常幸福了,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是啊,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结婚能为欧仁妮带来更多的什么吗?

她依然是多丹最好的工作伙伴, 她依然是多丹最爱慕的灵魂伴侣,她依然是多丹最敬重的厨师!

其实为自己活的人才是最无私的,也是最快乐的,因为为自己活,所以不会将目光向外,才能有自信不索取, 才能有能量去给予!

 6 ) 舌尖上的法国,唯美的法餐宣传片;有钱有闲阶层的叛经离道不费吹灰之力,他们的女性独立也尽显从容松弛,而缺乏张力

这是舌尖上的法国,对匠人精神的礼赞;这是唯美的法餐宣传片,一曲美食的赞歌。

无论是烛光中的陈设,自然光下的花木,油画般的画面,还是详实的食物细节,严谨的烹饪步骤,厨房里调度,都非常优秀。

优秀得,影片里面的爱情主题与女性主题显得相当单薄。

有钱有闲阶层的叛经离道不费吹灰之力,他们的女性独立也尽显从容松弛,而缺乏张力。

有意无意缺失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使得美食家的厨房如同一个世外桃源。

美食世界里的热爱与抗争,纯粹浪漫,却也略显苍白无力。

如果仅将此片当美食记录片或者美食家Dodin Bouffant的传记,可以给到4星。

美食家与厨师合作无间,二十有年,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生活伴侣。

美食家希望厨师成为他的妻子,厨师说,一旦结婚了,我就再不能选择把门关上了。

美食家喜欢所有的季节,第一滴冰凉的雨,第一片雪花,第一次燃起的炉火,和第一朵初春的嫩芽。

厨师独独喜欢夏天,盛夏的太阳,阳光在身体上的灼烧感,就像每天处理的炉火余烬。

她说,我正处人生盛夏,当我离开时,也依然是盛夏。

一语成谶。

她终究没有等到那个硕果累累、汁水丰盈的金秋,而是永远地留在了盛夏的骄阳下,蝉鸣中。

 7 ) 法式火锅——由男与女共同烹饪

美食评论家和厨师相伴走过了二十多年,漫长的时间在做菜、吃饭之间过去,他们是同事、知己、恋人,唯独没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夫妇。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夫妇”关系,也许就是导演陈英雄想要打破的吧,他正在东方男权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之间寻找平衡。

即便是在拍摄一部法国电影,他也永远是怀望故乡的,那些宁静的、禅意的、含蓄的镜头描述了一个东方式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关系,男性抛头露面、大声评论、百无禁忌,女性生性腼腆、不喜交际、埋头苦干,在一蔬一饭中平淡度日、默默爱着。

又是充满个人主义思想的碰撞,即便他们是这样的相处方式,仍然充满了自由、平等与尊重,彼此之间的欣赏和认可,工作之中的互相配合,拒绝婚姻的独立行走,让他们的关系——在美食评论家多丹与厨师欧仁妮的势均力敌下得以并肩而行,而不必让妻子的身份依附于丈夫的存在而绑定。

高光是在最后一刻,当欧仁妮问多丹:- 我是你的厨师还是…你的妻子?

- 我的厨师

也许这是陈英雄终其一生在自己出身和所获得后天教育之间找到的和解,毕竟在《青木瓜之味》(1993)里面的男女关系,答案是以男性钢琴家主人教育女佣梅读书写字、怀孕结婚而结局。

当然了,英文译名the taste of things确实更接近陈英雄的风格和在六十岁之际的心境吧,things涵盖了无限表达,有了一点世事无常,顺其自然的意味。

我常常觉得男人对浪漫过敏,但我始终愿意去捕捉那些台词里的小小浪漫:- 但是夏天的太阳…我喜欢它在我身体上的灼烧感,就像我每天处理的炉火余烬- 我明白的

- 我们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二十多年,你是如何保持对我的恒心和毅力?

- 圣奥古斯丁说过,幸福,就是继续渴望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

 8 ) 《法式火锅》就是美食电影中的《地心引力》

《法式火锅》在我看过的所有美食电影中排行第一,独树一帜。

它就是一首劳动的赞美诗。

如同《地心引力》《恐惧的代价》这样专注于呈现动作一般,《法式火锅》专注地呈现劳动和创造的过程。

与所有美食电影不同,它坚持提纯,在预设矛盾后又否定矛盾,在爱情副线中否定爱情,一切让位于对厨子烹饪和食客咀嚼动作的白描。

王子斗厨线,能做到戛然而止不心疼;我们以为女主会锁门,结果男主当晚能长驱直入;新收小学徒,省略了从拒绝到接收的纠结反复;甚至在看学徒端盘子时,我都期待能摔一跤搞点事出来,但是没有。

故事行进都像热刀切黄油一般丝滑,划去了几乎一切可能引起观众疑惑和不适的细节和线索,以此反衬突出女主中途抱憾去世的叙事力量。

这样都能撑满两个多小时,它确实拓宽了美食电影的表达维度——或者收窄。

陈英雄坚信光是给观众提供凝视的平台,就足够表达像瀑布一样深沉而必然的人生了。

他赌赢了。

 9 ) 法式火锅

去年HIIFF观影后。

朱丽叶·比诺时饰演的欧仁妮是一个法国庄园的厨师,二十年来她一直与庄园主人、同时也是美食家的多丹一同研究美食、享受美食,两人保持着暧昧的关系。

电影如同潺潺涓流沁人心脾,轻盈明亮,又带着法式料理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

电影中段的时候,多丹决定设计一个由法式火锅为主菜的菜单,宴请一位王子。

我的胃口被吊起来,从此处开始期待这个菜谱的研究和制作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多丹做了一道牛骨髓的料理给学徒女孩波丽娜品尝,女孩表示不太能接受。

多丹说,这很正常,你还太年轻。

高雅的品味需要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记忆力。

影片最后,洒满阳光的餐桌前——欧仁妮:我要问你一个问题,这对我很重要。

在你眼里,我是一个厨子,还是一个妻子?

多丹想了想:一个厨子。

欧仁妮如释重负:谢谢你。

致最终也没能奉上的法式火锅。

 10 ) 我需要先看小说

🧧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陈英雄,2023中文《法式火锅》。

最近好几位朋友推荐,先找来看了。

由瑞士作家Marcel Rouff(1877-1936)的小说La Vie et la passion de Dodin-Bouffant, gourmet改编而来。

这本1924年出版的,男主角以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为(部分)原型的小说,畅销了近100年,直到2023年都还有新版本出版。

感觉需要先读一遍原著,再重新看电影。

但仔细研究了一下作家本人,作为被写进了法国饮食史的“美食家”的人生履历,好像比电影和小说都精彩。

可惜没找到他的个人传记。

不过名字已经记下来了,应该会在未来读法国饮食史的时候继续补充。

《法式火锅》短评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4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6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还行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8分钟前
  • 你都如何回忆我
  • 较差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9分钟前
  • 还行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12分钟前
  • 大时代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