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演技派中年男人撑起来的一部电影,是继去年《催眠大师》后感觉很不错的一部国产电影。
论演技觉得还是刘青云完胜了,老戏骨就是老戏骨,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入木三分,黄晓明还是略逊些。
看这部电影前给5组发了一篇和目前幸福课相关的文章《任何一只狗都能弄崩溃》,之后看了这部电影更有同感。
其实影片中的黄晓明饰演的医生就是自己把自己弄崩溃的,不断让自己去承受压力,而且他内心超级自卑脆弱而表现出来超级自负固执,外在和内在的强烈不一致性,一旦外界压力超过他所能承受时,于是最后导致了精神分裂。
我想这部电影看后其实都可以思考下:你有没有在把自己往弄崩溃的路上逼了?
首先我要怀着激动的心情没羞没臊地赞美它。
这大概是我在夺命金和桃姐那一年之后看到的最令人惊喜的港产片,再努把力可以够一够我心中的旷世奇作《神探》。
首先,这是一部类型片,以犯罪和心理学为题材的惊悚片,惊悚片里的样板间——半吊子影迷们别拿“我一开始就猜到了医生就是精神病”或“医生精分”来说事(催眠大师也没少被人这么说),这些东西我都不用看电影光看海报就猜到了好么?
既然是类型当然难免有套路,但一部优秀的悬疑或惊悚片总会让你感觉自己猜到了what,但是仍然好奇how,甚至后来发现what也不完全如你所料,这种被抻着的观影体验才是魅力所在。
比如一开始你会以为是岳母出于报复一定会挑拨范国生再度发病大杀四方,然后你会觉得周明杰在治疗范国生的过程中自己中招,再往后你知道了哦原来范国生是周明杰精分出来的一个人格——等等,那他什么时候开始分的?
范国生存在吗?
什么时候存在着那个真实的杀妻犯,又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作为医生的分身?
每一个桥段都似曾相识,又不容易一眼看穿,但又不会让人理解不了——我们惯常的判断总是被影片的发展不断扭折,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熟悉的地方,但仍觉得这趟旅程是新鲜的。
然而,如果仅仅把它看做一个精分片,我觉得也未免可惜。
“医生即病人”或“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精神病”是太常见的主题。
从片尾字幕来看,这片子自陈的中心思想也无非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精神疾病所以我们要关爱他们云云。
但我更愿意从周明杰封闭治疗范国生那段中间引申出另一层意思,即一个精神病人的反凝视。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正是因为它在类型片范围里交出合格答卷之外,还可以在隐喻层面发展出一些超出类型的东西。
说精神病就不能不提到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都已经详尽分析过疯狂或是其他越轨的行为是如何被理解、被分类、被纳入到不同的知识话语中去的。
当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岩层进行考古时,必须暂时悬置起“科学的”、“伦理的”、“法律的”判断,而是绕到这些知识外面去,以一种貌似更中立、但也更具意识形态批判锋芒的方式对待它们:把疯子当做先知、魔鬼、罪犯还是需要关爱需要治疗的病人,这些方式谁也不比谁更科学或更人性,它们只是不同而已,而我们只是处在这样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精神病人不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因为他们被认为不具有理性,不具有明晰的自由意志,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人。
在康德看来,自由意志是一贯性,而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是人之为人的尊严。
所以,你可以说精神病人占了法律的便宜,也可以说精神病人被剥夺了人的尊严。
他们被治疗,被测试,被要求复查,被督促吃药。
疯人古已有之,但如此这般的一个“精神病人”的主体却着实是被现代医学、法律、伦理中关于精神病的话语制造出来的。
周明杰的医生角色就是这样一个知识的权威,一个话语的制造者——当然仅在故事层面他是出于自己的执念才一再要治疗一个本不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在隐喻的意义上,这样一个孜孜不倦、喋喋不休、过分热情、没完没了地“来,我就是要给你治疗呀”的医生正是现代精神病学制造精神病过程的拟人展现。
其实无论医学还是法律,都很难给范国生一个绝对准确的判断和处置:放他,是因为他真的好了,还是因为他仅仅不那么危险?
世上有一个真正治愈的——就是在疯人的世界走过一遭又跟它彻底一刀两断的——精神病人吗?
还是病人已经是你们制造出来的?
这不是疯了的周明杰无法正确判断病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具体个案受歧视、不被信任的问题。
并不是因为精神病人曾经有或将来可能有病才不被信任、才被要求反复治疗,情况恰恰应该颠倒过来,精神病人被判定有病、被治疗以及所谓的康复及以后,这一切都是拜“精神病”这个概念所赐的结果。
所以周明杰一定要去治疗范国生,哪怕“康复”也仍然是精神病学中需要考察的一部分,而不是与疯狂的世界彻底切割、回归正常。
范国生也在跑步机上说出了那番经典的话:我已经康复了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我是不是要做一个假装的疯子、隐藏的康复者你才满意?
这是一个悖论:精神病学到底要不要治好病人?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当然是,但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的康复,而从哲学层面上更是恰恰相反——是这套话语制造精神病,是我们的文明需要精神病作为他者和阴影,是我们制造他们、再排斥它们以确证自身。
但与众不同的是,作为一个逆天的极品精神病,范国生说破了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他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个机制的奥秘,所以从这个时刻开始,我们已经可以说,这样一个被知识话语塑造的精神病主体开始了他的反凝视。
他开始拒绝吃药。
这个拒绝可不是一般精神病的拒绝——又是一个不可证伪的死循环:医生告诉你,你脑子坏了是无法判断自己有没有病的,而你若觉得自己没病,这种“抗拒”恰恰是有病的表现。
可是范国生不吃药,并不基于“我好了我没病我不需要吃药”这种理由,而是彻底拒绝精神病话语的规训方式:没有治疗,没有药物,没有测试,我压根就不在乎我是个什么人或者你们把我当什么人,精神病人还是正常人,不管你相不相信我好了,我就是这样了,我拒绝分类,我拒绝继续遵从你们塑造我的那一套手段——要吃药你自己吃!
是的,吃药,就是你规训我的方式,我就是因为吃药才无法病愈,才无法彻底脱离“精神病人”这个范畴,现在我不玩了,我看出来了,可你呢?
你还没看透“吃药”的意义吗?
你还天真地以为这是个科学的治疗方式并且你想把我治好吧?
在这一刻,病人主体似乎有机会冲破塑造他的知识话语,福柯附体般反过来掀翻尚未自觉的知识权威。
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有病没病,他也未必能彻底抹除疯癫和正常的界限、未必需要彻底砸碎现代精神病学的知识话语,但是他,一个被建构的精神病,只需指出,这不是自然,不是科学,这不过是套话语,就足够实现反凝视了。
在封闭治疗的前一半时间,我可以猜到周明杰发疯,但还并不能猜到范国生是他的幻觉;而且,我甚至认为他不是幻觉还更好,医生和病人,两人实实在在、酣畅淋漓地大撕一场不是更妙?
不是更能凸显反凝视的主题?
接下来的发展让我有点小小失望:病人成了幻觉,医生是在自己治疗自己。
但再继续,我又可以延续我的分析了:雨夜大巴是分界点,那时候彻底康复了的范国生选择自首,也是在那时候另一个范国生便是周明杰的幻觉。
范国生的悲剧性在于,他很清楚自己好了,但也很清楚自己完了,他永远不可能回归正常人、理性人的世界,一朝为精神病,终身最多是个康复了的精神病。
而真正实现了反凝视的(准确地说实现了一半)是作为幻觉的范国生,也就是周明杰医生自己。
让我们回到那个原初创伤的场景。
其实很难说他的精神分裂症是实实在在的生理的遗传,还是他自我压抑的结果:他有过那样的创伤,学医后又得知遗传的理论,因此压抑创伤、害怕得病,这一行为本身就成了致病的来源——又是一个循环的悖论。
他的同行事后都认为,他若早点敞开自己也不至于如此下场;他自己又何尝不知道——是分身范国生交给他那份母亲的材料的啊。
周明杰完全了解这悖谬的病因,他又在分裂当中经历了医生和病人、治疗和抗拒,其实是他洞悉了精神病话语的秘密,所以最后他可以放下这套武器,抹除这条界线:范国生:你相信我真的好了吗?
周明杰:我相信。
这一刻,周明杰的相信不是基于医学的判断,不是疾病/康复的划分,也不是简单的同病相怜,而是他能够真正站到精神病学之外,对一个活生生个体进行理解和判断。
但在别人眼中,这两个都是精神病啊。
到底,医生和病人,疯癫与理性的和解可能吗?
文/梦里诗书以精神题材为切入,悬疑玩的高深与否,直接决定了电影的输赢成败,《暴疯语》作为香港新锐导演李光耀的首秀,在画面构成与光线调度上虽尚有中肯把控,可反转包袱的乏善可陈,本喻突显人物张力的台词却反笑了场,如神经疯语般是该吃药了。
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并不代表是一部好悬疑片,当电影过半黄晓明饰演的主治医生周明杰种种生硬的反常举动,已然令人猜透了剧情走向,《暴疯语》看似精心营造的铺垫,实质过早就以泄光了结局的底,难令人有如《禁闭岛》般将悬与疑维系到最后一刻的惊悚,而《暴疯语》能算上惊悚的并不是剧情玩的多么漂亮,却是依靠刻意的阴暗色调与鲍起静的不经意间出现,其金马最佳女配的提名确是实质名归,只可叹这条压抑不疯魔的岳母辅线中途断篇,起静婆婆莫名就领了盒饭。
刘青云通过几部此番神经质类型片的磨练,对于角色把控亦然轻车熟路,但他对范国生这个人物主场演绎更多在于前半部,后截则过于平实,《暴疯语》所聚焦并不是如何治疗深陷杀妻失子梦魇的范国生,电影仅用一行简短的“三年后”字幕便跳过了此节,黄晓明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演,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精神失常,臆想的对决桥段和自我治疗,浅显的立意角度实则以和最后延伸的字幕主题背道而驰,精神科医生掩盖了误杀的罪恶,病人顶缸在牢狱中了此残生,这算哪门子的温情回归?!
一种全新的悬疑惊悚荒诞喜剧在一场《暴疯语》里得以诞生,黄晓明在电影中的自我定义是我很帅我很牛我还很高深,这种浮夸感在前半段对于一个自负的精神科医生来说倒也契合,但在后半段电影预以最为精彩与范国生的臆想对决上,则使该片出戏连连,明明黄晓明此处并未有一丝的搞笑,而是正儿八经的制造悬念,但暗合那如神般的台词设计“你该吃药了”,“你才该吃药了”,营造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剧氛围,前半段苦心铺垫的剧情架构在此开始崩塌,电影也走向了无法挽回的败笔。
电影节奏把控难以收放自如的稚嫩是多角度的,无论是主线还是辅线,立意还是人设皆难如人意,这是单靠画面制作精良的小成所难挽,走心范的悬疑惊悚要么是佳作,要么是渣作,没有中间项,还是吃颗药,好好拍常规片才好。
黄教主的电影看的不多。
记得曾经看过也是由黄教主和一群香港演员一起演的一部片子《神枪手》,对,没错,这部电影如果不是陈大师东窗事发,也能在电影院和大家见面。
总的来说,那部电影除了耍帅,几乎没有任何看点。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黄教主不怎么会演戏,无论是《新上海滩》《鹿鼎记》《神雕侠侣》,还是《白发魔女传》《神枪手》以及这部《暴疯语》,黄教主的演技似乎一成不变。
笑的还是那么假,演技还是那么拙作。
也许会有人说《中国合伙人》呢?
黄晓明可是演得不错吧!
嗯,是不错。
应该说是剧本不错。
如果黄晓明的那个角色换成其他演员演,我想口碑也会像现在一样好。
这么说吧,一个好的演员可以成就一部电影,一个好的电影也可以成就一个演员。
这样说明白了吗?
是《中国合伙人》成就了黄晓明,而不是黄晓明成就了《中国合伙人》。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代宗师》换成黄晓明来演会如何?
你觉得会有梁朝伟这种效果吗?
当黄晓明和章子怡对打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很有出戏的感觉?
还有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香港电影一旦有内地演员的参演,我就觉得就好像变了味似得,怎么看怎么别扭。
我看的是国语版,香港演员都是配音,只有黄教主是本人声音,其实这已经让观众有点出戏了。
其实黄教主演技烂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就是声音不怎么样。
其实,台词、声音都是演员演技的一部分。
比如优秀的演员无论是台词、还是声音都是非常优质的,比如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这些人的特征除了演技好之外,还有就是声音都很有质地,台词功底也非常牛逼。
即使他们在镜头前什么表情都不做,只是让他们念念台词,你也会看的津津有味,这就是一个演员张力的表现。
刘青云就是一位很有张力的演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导演切换多个镜头来展现,这就是张力,而黄教主似乎差了很多。
我相信那句话,有人天生就会演戏,而有人需经过后期无数次的磨炼,才会有所成就。
刘青云属于后者。
记得早年,刘青云还在成龙大哥的电影里打酱油的时候,你看看那时他的演技,再看看现在,你就知道《影帝是如何炼成的》了。
娱乐圈里有那么一句话:男演员越老越值钱,女演员越老越便宜。
但愿黄教主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演技愈发成熟吧。
扯得有点远,还是来说说《暴疯语》这部电影吧。
这部电影去掉黄教主的演技部分不说,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本还是不错的。
我想如果让古天乐来演周杰明的角色,这部电影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暴疯语》这部电影可以视为一部心理学、精神病科学的一部教育片。
其中剧中有很多关于精神病科学的理论。
如精神病人不知道自己是精神病,如周杰明回忆小时候他的妈妈那样,以及后来他遗传了他妈妈的精神病基因,自己也成为了精神病(人格分裂)。
其实很多精神病都是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这种压力有来自环境、他人,其实更多的是来自自己,无论是周杰明还是范国生都是如此。
范国生因为丧子之痛,丢了工作,对妻子疑神疑鬼,在街上随便看见一个男人就以为与自己的妻子有一腿,这一切都是来自自己的幻想,猜疑,而这些幻想、猜疑都是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引起的。
周杰明同样,周杰明从学生时代就完美要求自己,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也就因为这样,他才接替了恩师院长的位置。
而这个院长位置也间接毁掉了他,为此,他开始怀疑同事(方中信扮演的雷医生)觊觎他的院长之位,其实还有一个细节能体现出周杰明的自私和贪婪。
周杰明在进入自己恩师遗赠给他的房子后,他看到雷医生也有钥匙,并且看到他对这里很熟悉,似乎不止一次地来过这儿。
心理开始对他产生敌意,雷医生反而没有介意这些,并笑着对他说,我最爱来这里喝院长的茶。
而周杰明直接对他说,你要是喜欢可以拿走回家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雷医生,这里是院长送给我的,你没有权利来我这儿。
然后雷医生听出话外音,然后笑着拿出钥匙,很坦然的告诉周杰明,这钥匙物归原主,证明了自己的立场。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周杰明的自私和贪婪以及小人之心。
这也为后来他和雷医生在餐厅争吵埋下了伏笔。
最后周杰明给范国生治病的那一段,还是挺精彩的。
另外就是最后的剧情反转确实把电影的提升了档次。
如果没有最后的反转,我想这部电影确实平平无奇,不值一看。
精神病人恢复正常,而精神病医生却成了精神病,这不仅在电影中,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至于电影的其他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点可言。
不过,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薛凯琪是越来越有女人味了!
最后我给这部电影的分数是:5.5分。
托广电的福,内地上映的片子里不能出现代表虚无的“鬼怪”,催生了大堆的心理惊悚悬疑片。
弄出许多幌子,到最後把责任归咎于人为动机。
所以表面上还有“鬼”的东西,都烂掉了,专攻心理惊悚的,反而还有了成功的可能。
看完《暴疯语》,霎那间很难定义其质量问题。
不能说好,的确没什么亮点。
但也不能说坏,除了一惊一乍的鲍起静,也没有太值得嫌弃的地方。
同样是惊悚心理片,这片子比不过去年的《催眠大师》,名字和宣传都搞得极具阵仗,说是“脑洞大开”,实际上比起诺兰或是《催眠大师》的脑洞,显然都不够格。
在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之后,片尾还表达了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然而精神病患者并非传统意义上主流关心的弱势群体,衔接显然亦多此一举。
直观就是,电影开头非常好,通过代入范国生(刘青云饰)的故事展开另一位主角周明杰(黄晓明饰),新意而精到。
但后面却是走向了平庸,方中信的角色非常多余,他与鲍起静一样,承担的任务就是凸显范国生、周明杰两位角色的心理变迁,尚有作用,而对叶璇的期待,与片中其出场一样,完全是昙花一现了。
但华语电影中这类片子的确是很少,加上刘青云演技精湛,黄晓明帅气依旧,剧情尚有气场可以支撑。
想象下倘若换了新人来出演,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故事是个简单的故事,乍看刘青云的主角,细看才知主角是黄晓明,如果不是电影看得多,熟悉关系铺垫,这种新意转换多半让人不适。
范国生是一位杀妻犯,在後来的精神鉴定中被认为其精神存在分裂,故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免于被起诉判刑。
周明杰是范国生主治医生,自负地认为自己已经治好了他,同意放他出院回归社会。
前部分一直围绕范国生叙事,直到他再次“杀人”(误杀),周明杰(在心理层面)正式登场,因为自负自傲和害怕,选择了帮范国生掩盖罪恶,最後却落入了自己的心理梦魇。
在周明杰杀害死范国生误伤的吸毒者时,周明杰的正常人格与“心理梦魇”对抗就开始了。
在密室一段的监控中,刘青云的角色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直是周明杰自己和自己的较量,导演和编剧給观众幻化的是“范国生”。
当然一如既往之作,导演在最後用了大段“真相”镜头来解读谜团,观众也“恍然大悟”。
但这其中并没有“隐喻”。
最後解答的手法是导演给的,而不是观众代入后可以察觉出来的。
唯一的隐喻只有一处,就是周明杰幻象看到曾经的自己和母亲,他在正常状态下看到了自己的执拗。
因为伤害,固有的遗传病,所以才刻意伪装成正常。
实际上编剧想说的是,不要怕,要正视。
在最後,周明杰“杀死了”自己的潜在负面人格,“负面人格”一直在让他放开(掩灭),最後他給了自己一刀。
在周明杰进入精神病院後与范国生会面,周再次抖出了一个谜底,原来真正杀害吸毒者的是他。
但不知为何,周没有对警察或是其他人说出口。
范国生反而表现正常,觉得横竖人生没意思了,乖乖进监狱吧。
方中信应成为院长,在像医生看病人一样看着周时,周未来的命运如何,到底是没有给出交待。
其实本片还可以给出另一个谜底,那就是方中信。
片子里对他没有过度刻画,但在周明杰的每一步异常行动中,方都参与了其中:警察找周谈话、周在与方吃饭时暴怒,周回医院取药时被方发现……不可能否认,方的种种手段,不是没有目的的。
往深了想,也许方一早知道周有问题了,再一步步策划到上位。
但就片子的长度和内容,这一点明显是过度解读。
李光耀在《暴疯语》之前,只拍过一部低成本惊悚片《恶男事件》,这个作品算是大银幕的首秀。
除了角色设置不够缜密,包袱抖得不够多,宏观化的对抗到自我剖断过度不够自然外,都还值得肯定。
我是在院线电影基本都看过之后没得看了才选择这部的,怎么说呢,虽然不够好,但还是可以有,让电影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不得不说黄晓明不是一个运气好的演员。
年年出现在各种烂片排行榜上面。
要说黄晓明到底有没有演技了,我觉得还是有的,毕竟人家也是拿过金鸡百花奖的。
只不过他的烂片要么票房很高,要么话题度很高。
所以让他这个烂片标记贴得特别牢。
就暴疯语这部片子而言,我觉得黄晓明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
这个片子宣传海报刘青云和黄晓明双男主,甚至,刘青云在前面。
但是看过就知道了,黄晓明才是绝对男主,因为刘青云在这部片子里面大部分的情节都是生活在黄晓明的幻觉中,而这些幻觉也是黄晓明自己经历的事情。
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精神病医生,一个是精神病患者。
矛盾而冲突。
他知道自己生病了,他把自己当做自己的病人来医治。
整部戏的高潮点就是黄晓明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也是他演技爆发的时候。
所以不得不可惜,这部片子并没有取得好的票房。
故事真的不错,黄晓明的演技也不错。
然而黄晓明就是这种运气,烂片大爆,好片没水花。
哈哈哈哈
影片总体架构拼接得僵硬,就像是一切为拔高主题而故弄玄虚,而不是纯粹从叙事出发体现主题,使得影片没有任何深思的价值。
对于此,这个“锅”得由三方背:一是编剧。
电影剧本不算烂俗但也称不上新颖,情感转折、人物转变、剧情反转十分突兀,人物台词没有内涵。
二是导演。
从影片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节奏编排与细节处理存在很大问题,使得影片很空虚而不实,让观众无法代入。
三是演员。
虽说是双男主,但是影片所呈现和表达的都把黄晓明所饰的医生放在首位,(⚠️剧透警告⚠️:影片最开始只是黄晓明所饰医生和刘青云所饰病人这二人的故事,但从中后段起就是医生一人的故事,即医生受刺激精神分裂产生了三个人格,第一个是完美主义压抑工作狂、第二个是严重暴力倾向者、第三个是隐藏很深且能知道其他人格存在的通透者,第二、第三个人格都是由第一人格这个本体分裂出的,第二人格在天台杀了流浪者、在巴士上殴打了真的病人、但在持刀欲杀女友时被第一人格所杀而消灭,第三人格一直在提醒第一人格患病事实、在结尾处也坦白了第二人格的杀人真相、仍悄然存在。
顺便提醒一下影片对此的表现手法,刘青云所饰的病人都是由刘青云一人呈现,但黄晓明所饰的有三重人格的医生却是由黄晓明和刘青云这二人共同呈现的,第一人格只是黄晓明演,第二人格刘青云有演一半、黄晓明也有演一半,第三人格以刘青云演为主、黄晓明演为辅)。
因此黄晓明对于角色的把握与处理就会显得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整部影片是否能准确且循序渐进自然地向观众传达意图,然而结果看来并没有做到。
更别提片中演技难点,即在影片后半段,刘青云所饰的病人实际上黄晓明所饰的医生因患了精神分裂而虚构出的另一个人格,明显感觉二人不是在理解上有差异就是配合上有问题,这二人同时出现时的确是能让观众区分出这是独立的两个人或人格,但是也使得这同一个人格自身产生了两个有差异的版本,使得观众对人物等方面产生了误解。
本来因为黄晓明的原因,对影片的期待大打折扣,结果在影片中,小明的演技的确有惊艳到我,当然刘青云的演技自然是完美无缺。
废话不多说,回归剧情。
故事里面有很多矛盾,精神病医生与精神病人的矛盾,小明饰演的医生与女朋友的矛盾,还有小明医生与自我的矛盾,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
当然,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转的剧情,从那个天台无意中被杀死的流浪汉,到小男孩的母亲说孩子有病实际上是自己有病,再到小明医生从一个理智优秀的心理医生变成了精神病人,还有,虽然在很多国外的有关精神分裂的电影中都有类似的反转,到了结尾蓦地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分裂斗争,例如《禁闭岛》,《致命ID》,《病院惊魂》,然而,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已经算是很优秀了,至少没有把观众当做白痴,留下漏风的逻辑漏洞。
然而,觉得有一点缺憾的是,如果电影能够把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再多加刻画一点,多加深入剖析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的话,我觉得影片的立意会更加高一点,特别是叶璇饰演的妻子的母亲在刘青云饰演的病人出院后的骚扰,觉得影片没有交代清楚,只是在影片结尾出现了她看见小孩子们笑得很平和,不是说要一直缠着他么,什么时候又放下仇恨了。
影片最后黄晓明抖的最后一个包袱,就是对刘青云说其实天台上的那个人是他杀死的时候,刘青云的反应让我觉得很奇怪,尽管他觉得对妻子有愧,尽管他觉得无法去反抗社会偏见,但是,从他配合治疗到自首都能够反映出他有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和勇气的,但是最后,只是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真相是怎么样其实无所谓。
其实我希望的反而是主角的黑化,就是黄晓明彻底分裂,将天台的事全部推给刘青云,院长的死也是与他有关,但是因为他特别狡猾,所以成功地把黑锅推到刘青云身上,而刘青云因为社会偏见,尽管想要解释,然而社会把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推到刘青云身上,黄晓明则作为刘青云的主治医生诚恳地召开记者会反省自己不该放刘青云出院的,而影片的结尾把画面定格到黄晓明冷笑的脸庞上。
哈哈,脑洞开得太大,觉得比起幸福平和的结局,更喜欢像《黑天鹅》,《爆裂鼓手》那样无结局的黑化更有魅力。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值得去电影院看光凭刘青云出色的演技,再说一下确实看得出小明演技的提升,看的时候,听见朋友激动地说小明好帅啊的时候矢口否认,内心却有点动摇,越来越感觉有黑转粉的趋势了。
刘影帝和黄内增的对戏本身就是个卖点,比起看演技,看热闹的心态会更多一些。
然而一部《暴风雨》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神经病。
“你的大脑会失去正确的判断,你认为对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
一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有可能就是病根。
机缘巧合,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跟个朋友在水池边谈论起“人生”这种走不出俗套的话题。
四周黑幽幽,依稀泛着灯光,远处是一栋写字楼,某个楼层亮着灯,里面的某些人为了理想或者生存在继续坚守着。
眼前的水面很清澈,点点的光亮无法照亮视野,却在水底的另一个世界里投影出相同的光景。
她说我是个偏执的人,会以过去的伤痛来揣度现在的人生,终究是在给自己找苦恼。
我认为我不是这样的人,想说服她不是这个样子的,却突然止住了。
影片里妈妈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我儿子最近老是一个人说话,他说他周围有好多人,我不敢让他上学了,怕他吓到其他的孩子们,也有人建议我去找大仙看看,但我不相信这些邪门的东西,医生你一定要帮帮我儿子”,医生说我要单独跟你儿子谈谈,请你回避一下。
妈妈走出病房,医生对儿子说“你妈妈病了你知道吗,你要好好照顾好妈妈”。
到此处就突然心里一颤,到底谁是患者,如果没有医生,就永远不知道结果。
所以我打消了说服朋友的念头,也许本就是我病了,只是自己看不清罢了。
影片最后来了个大翻转,一切都是虚构。
黄内增想治好的刘影帝本身就不存在,他内心深处想要治好的是自己,一个人上演了复杂的内心戏。
到了这一步,作为观众我也坐不住了。
如此说来这些年我是否也是虚构,虚构的如此真实却又记不住细节。
我其实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过客,没有开心的往事也没有忘不掉的阴影而只是坐在这里一篇又一篇的记录根本不存在的生活。
猛一抬头,灯光略刺眼。
唯一能看清的就是右下角的时间,也许明天早上就能用事实证明,晚睡真的会让人精神恍惚。
清明刚过,吃好,喝好,走好。
晚安
刚看好过来评价一下。
之前看了一丢丢简介,看到黄晓明最后变成精神病,我就果断关评论了。
我瞬间明白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各种反转。
这样的剧情决定了观影前绝对不能先看剧透,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于是立刻购票进影院看片。
总体说来,刘青云、方中信的演技可圈可点,无奈方中信的发挥空间太少了,强烈要求编剧其实可以给“雷医生”多加戏份,其实这里面他真的“可有可无”啊,原本以为老院长一句“你要多帮助他。
”会为后面小明哥深陷精神困扰,雷医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伏笔,哪料到根本没有。
另外,有点不明白,既然老院长知道小明哥是有精神病的,那怎么能在他病还没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把医院交给他呢?
这不是儿戏么?
之前还猜想,这里头是不是伏笔?
或者说其实老院长的去世乃至他承接医院都是精神臆想,哪知道根本不是。
唉,这个BUG留的真不应该啊。
ANYWAY,影片算是今年为数不多的诚意之作,小明哥的演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分推荐,值得一看。
一个精神分裂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精神分裂的你。故弄玄虚和故作神秘 唯一喜欢的一场戏是雨夜自杀 刘青云的演技把小明瞬间秒成了渣渣 你们造教主有多努力吗?!p.s 第1000部!!!
怎么也能有70分,真的不差,打四星来平衡分数。
这故事拍过一万遍了啊大哥
黄教主居然有胆量挑战精神分裂,没疯的时候像疯了,疯了之后像傻子。真是够了。如果非要找大陆演员可以找陈坤啊,香港找的话大把合适的,古天乐啊吴镇宇啊什么……
精神病和其它疾病一样,不要带有偏见。刘青云演技纯火炉青,教主还是略显稚嫩,咆哮哥啊!不知道刘青云演医生会不会更带入呢。心胸还是要开阔,精神病真可怕
这。。。小明的表情能不能换个。。。
一星给刘青云,一星给鲍起静,一星给诗雅(偏爱),还有一星给原创剧本。作为目前的香港市场来说,创作出这样的题材,结构,虽难免显得故弄玄虚,但还算中上乘了。不过就是……黄晓明就和范冰冰走红毯去吧,别糟蹋电影狗们了。
悠唐看的首映。模仿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等的痕迹很重,而且在华语片里也不是首次。但拍的还比较有质感,刘青云发挥出色,黄晓明的角色的僵硬感也比较适合他。音效故弄玄虚,但也吓到了一些人。黄晓明本人确实挺帅。
三星以上 四星以下
还想多看看叶璇呢,那么早就死了
看见晓明哥我就出戏。。你有病。。你才有病。。你吃药。。你精神分裂。。我没病。。巴拉巴拉就这样,混乱,想搞个吊炸天的电影结果全成了精神病。。但给两星又觉得不对。
在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中 鲍起静和刘青云都因为此片被提名(刘青云得奖在窃听3)故此提前对本片有了些期待 确实 直到片名出来之前拍得都不错 黄晓明一出现剧情线也跟着完蛋了 并不是演员的错 拍得太糟 黄的线披露过早 鲍的线莫名其妙掐了 高潮部分毫无力度 结局像个笑话 还不如魔警 起码张家辉够吓人
「殺咗人三年後就放啊? → 呢度唔係法庭, 今日喺度唔會討論道德問題. 法院判佢嚟我哋醫院接受治療, 佢就係病人, 好返就應該出院.」「懲教署都唔可以保證釋囚唔會再犯法, 百分之九十九嘅傷人案都係你哋口中嘅“正常人”做. 其實你哋嘅傳媒暴力先至係最恐怖.」
完全是靠鲍姐刘青云顶起身的戏
最普通的精神分裂,没有特别之处。
开头太烂,拉低了观赏意愿,后半段悬念揭开,算是正常发挥,只有偶然几个镜头有亮点,镜子中的倒影世界,关注精神病人的片尾字幕,当然还有陈医生的歌配合香港上空乌云翻涌的镜头确实很美,挽回了一些尊严
李光耀作为新导演还可以了,电影气氛渲染的也还行,但问题是前面接近一个小时的故事我看着全像副线不像主线啊,始终没找到点在哪里,因为缺少铺垫,最后一部分的黄晓明自治精神病就没什么来由,另外前面的悬念到最后就是黄晓明有精神病?这样降落真的好么编剧同志?
小明哥演的真心不错,从叫女友把孩子打掉就猜到了有病的是他,但我还以为刘青云一直是小明幻想中的人物呢,精神分裂的题材真可以继续拍下去,争取赶超欧美。
0-0我们都有病~我们都该吃药~
2016年1月12日,北京-法兰克福飞机上,自己。精神极端,就是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