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塔尔

Tár,她,Tár塔爾(台)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诺米·梅兰特,尼娜·霍斯,马克·斯特朗,苏菲·考尔,朱利安·格洛弗,阿兰·柯德勒,西尔维娅·弗洛特,亚当·戈普尼克,米拉·博戈耶维奇,泽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菲律宾语,法语年份:2022

《塔尔》剧照

塔尔 剧照 NO.1塔尔 剧照 NO.2塔尔 剧照 NO.3塔尔 剧照 NO.4塔尔 剧照 NO.5塔尔 剧照 NO.6塔尔 剧照 NO.13塔尔 剧照 NO.14塔尔 剧照 NO.15塔尔 剧照 NO.16塔尔 剧照 NO.17塔尔 剧照 NO.18塔尔 剧照 NO.19塔尔 剧照 NO.20

《塔尔》剧情介绍

塔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故事设定在古典音乐的世界,主人公莉迪亚·塔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被视为现今在世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之一,是EGOT大满贯得主,柏林爱乐乐团第一任女指挥。 她是乐界传奇,无时无刻不追求完美与掌控力,在专业上拥有偏执的精神,耀眼的光环下亦充斥着对欲望与权力的追逐。 距离一次重要交响乐录制仅有几天的时间,这将使她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姑鲁之恋人之怒尸杀泰拳家有正太第一季大武生猎爱大师我的哥哥是独生子内阁作战室:反叛第三季大宋少年志2高粱花子非常绑匪夫妇以上,恋人未满新生六居客第二季拳击女孩漫画男孩第一季王爷到纯粹的激情误入军统的女人刀剑神域黑帮之境第一季随风而去女人领地喵星少年漂流记奇妙的十个昼夜驱魔人前传大神猴3情劫篇地球上的土地杀生康熙王朝可可岛的秘密

《塔尔》长篇影评

 1 ) 塔尔,何罪之有?

三刷edit:第一遍看沉迷于影片的质感,第二遍对天才艺术家陨落可惜,第三遍看到了Tar处处心机。

昨天刚看了揭露韦恩斯坦的《她说》,另一种视角看霸凌事件,触目惊心。

Tar游走在道德边缘,发乎私心但止乎礼,和me too运动那些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纽约电影节2周看了20场次电影,Tar是最喜欢的。

有幸去了媒体场放映,和主创的新闻发布会,见到了导演Todd Field和凯特大魔王,很激动。

Tar Press Conference刚刚二刷回来,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解读。

可能和主流观点相左,写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我猜主创们各种访谈可能也解释了自己的立场,但也不至于全部说透让观众没有思考的空间。

为了保持观点独立,除了去听了媒体场主创30多分钟的谈话之外,并没有看额外的采访。

欢迎补充,但请别杠,杠就是你赢!

第一遍看媒体场,非常喜欢电影的质感(除去泰国片段),沉浸于对艺术家生活的窥探。

那服装,那住所,那气质,那谈吐,实在赏心悦目。

一个顶级有才华的指挥家,在一个顶级的资源环境中,极致地干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金字塔尖尖上的这些人,Todd Field给观众呈现出来,完成了一场2小时的造梦,然后又把Tar推下神坛...虽然私心希望电影能自始至终保持冷静的色调,但是我完全理解,Field当然不会局限于给观众YY一个艺术家令人向往的一生。

要实现更高规格具有社会意义的呈现,那么结尾的flop是必要的。

第二遍看,我依然理解结尾flop的必然性,但是我开始思考,这都是Tar的错吗?

Tar没做对,但似乎也说不上错。

下面列出她的三条“罪名”,以及我的辩证想法:1.移情小鲜肉这里用“移情”一词,因为Tar并没有出轨,也没有(至少没来得及)潜规则,更多的是一种君子发乎情而止乎礼。

在纽约酒店时,她问Olga晚上见,换来Olga一句倒时差要睡觉,把她晾在原地,被人尊称maestro,也有如此木纳的时刻。

感觉主流评论把Tar看作me too运动中,权力上方的施压者。

然而我不相信如韦恩斯坦一般的惯犯,这么长时间里,唯一的romantic的肢体接触是吻手,还是被对方吻。

为了还一个毛绒玩具把脸都摔伤了,然后还不忘见面时把玩具给对方,这哪是施暴,简直是纯爱了。

如果是韦恩斯坦,可能给对方发个短信,你玩具在我这,房间号1709,今晚来拿。

其次是频率。

Sharon说你之前也是这么接近我的。

好家伙,她俩在一起有好几年了吧,收养的孩子都6岁了(据Field说)。

如果是惯犯,Sharon说的可不会是自己,而是Mary,Lucy和Angel了。

虽然我们不知道她俩在一起前Tar是不是过着花花世界的生活,但是咱们集中火力,只说电影呈现的时间段,没看到的就不联想了。

以及为什么给Tar安排一个女儿。

电影极其精炼的构思下,每一个角色都是要有作用的。

难道只是证明一下Sharon所说的只有她的女儿和她有relationship吗?

我觉得还有一点是说明Tar在柏林是真的想要定下来的,有一套大房子,partner是公开的同事,有一个女儿,然后她和partner都是同龄!

这里再次引用导演Field在媒体场说的,Tar接近50岁,Sharon50岁左右,Olga19,20岁的样子。

这样推算,Tar遇见Sharon的时候可能40岁左右。

所以看上小鲜肉还是头一次。

这跟惯犯大佬们是不是又不一样了?

最后是Tar如何用权力帮助Olga小鲜肉。

Tar对Olga绝对是喜欢加上欣赏她音乐才华的。

虽然大提琴表演是她提议,但她也不至于翻手为云点名让Olga来。

相反,她来了一个公平的Audition,参加的两位是不露面的。

当Olga演奏的时候,明显众人表情都是更倾向于她,这不是Tar自己决定的。

还有换老头,作为composer确实有权力换,只能说她换违情但不违法。

【三刷加注:Tar确实精明,一切看起来都是咨询别人意见,但是都是自己把控。

洗手间看鞋子,盲选的时候看到小鲜肉鞋子,立马把之前选项划了,但是看起来就是盲选投票。

说companion piece来大提琴concerto,想问大家是否同意。

同意之后又提议把rank第一大提琴手叫去audit,等于让她自动放弃参选资格,还问她同不同意。

可怜的大婶儿只有同意的份。

接着大家看穿了老大的心思,都不敢去audit,只有个资格不咋地的和小鲜肉竞争,果然小鲜肉赢,但是因为不是正式编制,所以不符合规定,Tar说那我们找另一个咯,云淡风轻,看似民主,实则步步为营。

女儿玩具过家家让玩具投票,就是呼应这。

细节还有很多,Tar塑造的层次很多,比如,她有洁癖,但也把满身褥疮的老人扶起来,但是回家又疯狂洗手。

Tar出轨移情,有爱人又没那么爱,搞政治却又真心爱音乐,一步步精心设计,却又被莫须有的指控弄下神坛。

3小时不到的电影,文本真够强大!

】2. Krista自杀Krista自杀,自然跟Tar有关系,但是全片Krista只出现过2个镜头加编辑wiki。

Tar和她究竟有没有什么,我真的不知道,也有可能没看懂,希望有朋友可以评论补充。

甚至我也怀疑她跟助手有过一腿,要不助手不会说你从来不会长胖。

即使这样,她俩最终也止乎礼了。

【三刷回来加注,小助理说他们三个曾经很亲密,说需要人hold up时候,Tar说这不是地方,还说Krista is not one of us,脑洞一开,莫非他们仨?

】但能肯定的是,Tar对Krista的冷漠是真实的,甚至可以说她的冷漠造成了Krista的悲剧。

但是我相信Tar的初衷绝对不是想要伤害Krista,她可能都不知道Krista是谁。

要不为什么要在飞机上把她名字拆开来研究krista - at risk。

就像对一个恐吓信是谁发的一种研究,如果她真的认识Krista,应该不会研究名字了吧。

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她的冷漠只是一种常规表看。

英国女王对黛安娜葬礼的“冷漠”,刘德华对疯狂粉丝的冷漠,都是有原因的,不应该作为黑点。

3.大师课视频显然Tar在茱莉亚学院的那段视频是被诬陷的,断章取义加配合画面,不合理到这几乎成了全片最大笑点。

媒体场Field说这场说话几乎可以说是50岁的Tar在对24岁的自己(Tar)说的话,让她冲出自己的边界。

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的交锋,这里年长一代率先丢失了耐心,Tar push了学生4次,前三次学生都是礼貌回应,直到最后一次忍无可忍。

这里看出,Tar可能没必要那么直接,说话那么大胆,以至于被错位引用引火上身。

但是她说的都是她想说的,且没有恶意,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着急。

如果说之前的移情和冷漠Tar处理确实欠妥的话,这里我认为她完全没有错。

她对音乐的热爱是很纯粹的,可以看到,即使后来落魄到泰国,她也在苍蝇餐馆里读谱子;对邻居的发泄,也是抱着手风琴高歌一曲;回到儿时住所,满墙的录像带,她也是看的眼泛泪光。

这么一个对音乐纯粹的爱好者,在对学生说话时,尤其是以为tech free的场所,她说的是她真心想说的。

没有电视访谈那么阳春白雪,但是苦口婆心,据理力争,想要说服一个学生喜欢巴赫。

何罪之有呢?

唯一能说她100%做错的,就是冲到台上揍另一个演奏家。

那是被逼的,是无奈,是疯狂,是对自己音乐的热爱。

Tar冷漠,不够圆滑,移情别恋,但是她未必有罪。

把她推下神坛的并不是她自己,而是大众。

被Krista的自杀,被助手的出卖,被学生的视频剪辑。

我想Todd Field对这个角色是同情多于批判的。

电影最后一幕,带着牛鬼神蛇面具的观众,是不是也是导演给出的答案?

最后分享一下媒体场的见闻。

本片逼格如此之高,凯特大魔王每个造型都酷到没朋友。

没想到现场Todd Field穿的像个德州老农,Cate一身橘黄色工装。

Field上一部电影已经时16年前了。

他说写剧本时就脑补的是Cate,但是没跟她说,全场大笑。

《小丑》的配乐Hildur作为本片配乐也出场了,说要会发型电影中的整首交响乐,以黑胶形式。

伦敦爱乐+Cate指挥,可以期待一下。

影片放映的楼和片中茱莉亚学院是连在一块的,出门就是纽约爱乐所在的林肯中心。

电影里电影外连一块儿了。

已经觉得纽约是宇宙中心的我,转念想到片里Tar生活的另一个城市柏林。

马拉松,电影节,爱乐乐团,柏林居然都全面碾压纽约。

(前90%的)Tar真是幸福。

Todd Field, Nina Hoss, Cate Blanchett

 2 ) 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实在无法讨厌塔尔

(含剧透)我不确定塔尔是否指挥了自己的毁灭,对于很多事塔尔有重要责任,但对事态发展又是无能为力的,比如对于她上课内容的曲解,确实对于音乐(在演出者手中)超越作曲家身份的各种可能和探索,塔尔是正确的,但是对跟学生以及普世盛行的(作曲家)身份标签和由此产生的情感排斥又不够尊重,导致对于学生和不能认识到这点的普通大众,塔尔是可恶的。

到后面网络上出现对上课内容断章取义对她不利的视频,塔尔都不屑于去回应。

在她的想象里,她的正义是对音乐的,何罪之有!

而现实对她的审视严酷的多。

塔尔艺术上很成功,但是对工作与生活控制的无力导致全面崩盘的情况,比如她不能满足助手的预期导致助手离去,预示着工作节奏的失控;跟自杀学生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影片中表现得很少,却可能是她幻听的根源,而她又没有吸取教训,继续想跟音乐新人抱有发生关系的幻想,最终导致家人对她的离弃。

她的对控制的执念和疯狂导致了最后在公众面前出丑,彻底葬送了在主流古典场合的工作机会,被取消了。

塔尔的毁灭是否性别使然我不清楚,男性在她的位置上是否会冲动,这是一个问题;冲动后是否能被公众接受又是一个问题,也许这个世界对男性犯错更有容忍度,而女性就不行,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影片提供的一个很好很具体的一个角度。

塔尔有她的罪有应得,然而,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特别是古典乐,我对塔尔恨不起来!

她虽然是个虚构人物,但在音乐方面的观点是那么深刻、正确,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是那么纯粹,超出很多我听过的真实世界乐手和从业人员。

作为一个音乐家she simply rocks,because music matters to her,which cannot be said about many classical musicians working today!

她的执着对于音乐爱好者像是一个现实中很少能满足的梦。

她在电影中的失败是一个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也是音乐的。

有意思的是影片里有不少对现实中古典音乐家的评价,MTT一定会感觉被冒犯到了。

😆

 3 ) TAR,是强行洗白还是对Cancel文化的抗议(目前更新至搞笑版大师课)

最初只是因为TAR是今年Cate Blanchett竞争影后的作品,既然错过了《瞬息全宇宙》,那至少应该看一下另一影后热门。

没有想到,坐进电影院里感觉上了一节指挥大师课。

笔者曾经在剧院工作,还和作品里一重要人物Kaplan有过整整一周的接触,看到TAR这一作品简直就像回到了娘家,忍不住在影院里开始打开手机记笔记,第一次在豆瓣开贴,来八一八这部作品里提到的真人/原型,算是手动挖掘一下里面的彩蛋吧,毕竟这也算是一部非主流影片,最后再来讲讲我自己对整个电影剧情的想法。

由于流媒体里TAR还没有上线,所以以下提到的影片内容均来自于记忆和imdb上的剧情介绍,如果有细微出入请谅解,并会尽量在流媒体上线后二刷三刷来补充更正。

【以下大量剧透】1、Lydia Tar的履历:电影里一开始就细数了Lydia Tar的履历,从柯蒂斯(?

记不清了,一开始记得是Curtis,但看到后来觉得她和茱莉亚的渊源应该更深)钢琴演奏系毕业(中国知名毕业生有郎朗、王羽佳、张昊辰等),然后开始指挥和作曲生涯。

她初任常任指挥的知名乐团是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比较符合她美国人和乐团新星的设定。

这支乐团的现任指挥是FRANZ WELSER-MÖST,是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历任指挥里最出名的当属洛林·马泽尔。

从这里出发,Tar的指挥事业慢慢进展到纽约爱乐、大都会歌剧院,最后来到了顶峰——柏林爱乐乐团,可以说是实现了所有指挥家的梦想了。

2、EGOT:影片里开头是一段土著语的吟唱,对应的应该是Tar背景介绍里她挖掘土著音乐、现代音乐以及电影音乐创作的经历。

说实在话电影后面一点都看不出来这部分经历的影子,估计就是为了给她按个EGOT的名头,毕竟正经指挥谁去拿EGOT呀(笑)。

EGOT即Emmy、Grammy、Oscar、Tony四个奖项的合称,依次是电视、流行乐、电影、戏剧(音乐剧)美国四大娱乐工业。

能够拿一个不稀奇,但是能够一起拿一圈,确实屈指可数。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Frozen的作曲Robert和他老婆Kristen Lopez,不仅是最年轻的EGOT得主,同时还是首位double EGOT得主,四个奖都拿了两轮,虽然实力摆在那里,但运气也是真的好,那两年在竞争最大的Oscar所向披靡。

稍微欠缺的运气的当属林漫威Lin Manuel-Miranda,论实力和人气不逊Lopez夫妻,但是每次冲击Oscar都差那么一口气。

所以这几年感觉老是抱着迪士尼爸爸大腿,然而却没有能够成功突破。

我个人觉得这个EGOT背景完全没有必要,和剧情也毫无关联,并没有让人物高大上,只是让业内人士觉得可笑而已。

3、Why Mahler, Why Bernstein:影片的核心背景是Tar完成了马勒系列9部交响曲的录制,即将录制最后一部,即第五交响曲,而Tar的人物设定是指挥大师Bernstein伯恩斯坦的学生。

为什么挑选这两个人担任Tar的人物底色?

首先,Mahler几乎是第一个同时以指挥和作曲出名的音乐家。

在马勒之前,作曲家通常会指挥自己的作品,但他们通常并不会指挥别人的。

而专职的指挥家呢,又基本不自己作曲。

马勒作为指挥家已经站在了当时世界的顶峰,身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爱乐的指挥,因为排犹运动半流放到了纽约,又在纽约爱乐和大都会歌剧院任职。

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作品并不很受欢迎,而真正源源不绝挖掘马勒作品,使其一下子在20世纪后半叶流行起来的,就是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马勒之后又一个几乎能够同时在指挥和作曲都站在巅峰的音乐家,但是伯恩斯坦的音乐作品从量上(出名的有3部交响曲和2部音乐剧/轻歌剧)和质上(基本上只有《西区故事》还在反复被演出)离马勒还是稍逊一筹。

Tar身为作曲和指挥双修,让她师从伯恩斯坦的确是比较聪明的,既符合人物出身,也符合角色需要。

而且伯恩斯坦是一个未出柜但全世界都知道了的同志,关于他和乐团内乐手的绯闻也是比比皆是。

唯一一点值得打问号的是年龄,伯恩斯坦90年逝世,他最出名的弟子当属已是耄耋之年小泽征尔(其实是他的助手啦,但性质差不多),而流传的Tar原型,伯恩斯坦的女弟子Marin Alsop也已经66岁。

影片中Tar感觉50岁左右,要蹭伯恩斯坦的热度感觉小了点。

4、Kaplan和卡普兰基金会: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卡普兰基金会的时候我一愣,光觉得耳熟,等到带着蛤蟆镜的卡普兰出场问她要谱子的时候,我心里一整个卧槽。

看到Tar一口一个Eliot,我不禁记忆错乱了,赶紧拿出手机来查。

呵,人家正经大名明明是叫Gilbert呀。

说起Gilbert Kaplan,也真是古典乐一奇人。

首先,他是一个亿万富翁,金融出版业起家。

某天他和妻子一起坐在音乐厅听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那一刻被击中,那个旋律久久萦绕心头。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食不知味,满世界打飞的去听任何一个角落的乐团演出马勒二。

他妻子和他说,既然你那么喜欢,为什么不试试自己去Master这部作品。

于是,他开始了和马勒、和第二交响曲“复活”长达50年的恋爱长跑。

尽管在这之前他的全部音乐经历只有3岁开始的3年钢琴学习,他自己请了专业老师教他指挥和音乐,满世界和指挥套近乎,绝大部分都是世界级的,我记得的有杰基耶夫等。

指挥们懂音乐,而他懂钱(笑)。

他用自己做投资的经验来换取一流指挥的大师课,而他也真的终于有一天走上了指挥台,花钱请乐队,花钱租场地,自己亲自指挥交响乐团演出这部史诗作品。

他还成立了卡普兰基金会,用以扶持对于马勒的研究,买了带着马勒亲笔签名的作品手稿和马勒用过的指挥棒,还录了两张马勒二的CD(一张和伦敦爱乐,一张和维也纳爱乐)可谓是古典音乐史上最有钱最出圈的票友。

所以电影里第一次出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是觉得非常亲切且有意思的,卡普兰不断向Tar去讨教指挥的诀窍,而Tar则各种要他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是导演在向卡普兰致敬。

但是第二次出现则是他取代了Tar站在了柏林爱乐的指挥台前,关键是他用手段偷了Tar的乐谱,然后被Tar一拳打下了指挥台。

那一刻我真的超级生气,卡普兰就这么被处理成了一个小丑,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偷窃指挥的总谱。

如果导演想要这样处理这个人物,却又要丑化,就不应该用卡普兰这个原名!

如果见过他本人就知道,他的傲慢是绝对不允许他这么做的。

2011年马勒逝世一百周年,我们剧院请了卡普兰来指挥本地乐团演奏马勒二,我本人也在接待人员行列,陪同了一周,有几件小事可见他对自己的“指挥事业”的看法:一、他不需要演出费,但需要我们向卡普兰基金会租赁他们出版的正版马勒二乐谱。

二、我们提供食宿和津贴,按惯例我们是提供剧院隔壁的五星级酒店的套房的。

他打听了一下房价,然后要求按照这个房价和正常的津贴支付给他,然后老人家自己贴钱住到了半岛的总统套房去了。

三、他发现合作乐团一个月后还要和本团的艺术总监再次演出马勒二,笑笑和我们说,我是来给他们排练了吗?

然后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一茬。

四、媒体参访首席小提琴对这位业余指挥的看法,首席一针见血说指挥的节奏不行,这一行不是谁都能干,但是他对马勒的谱子是真的熟。

他本人即是美国精英阶层的代表,典型犹太富商,相信他在指挥家面前也都是不卑不亢的,根本不可能做出电影里那种小丑般的举动,他可能会替演,但绝对不会偷谱子。

卡普兰先生2016年初就因癌症仙逝,不知道他看到这部电影,会是何种想法5、那些在电影里被提到名字的指挥家:电影里大量提到了各种音乐家指挥家的名字,尤其是第一段采访,大量提到了历史上的女指挥。

说来惭愧,本人真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有待二刷后截屏一个个慢慢看。

印象比较深刻的被导演以真名下场的首当其冲是Bernstein,不光是名字,还借他的影像来点明音乐的意义。

然后出现在对话里的有Domingo多明戈(人家在metoo倒台之前最后的长期工作是指挥)、Karajan卡拉扬、Furtwängler富特文格勒、James Levine詹姆斯莱文、Dutoit迪图瓦,这里卡拉扬和富特文格勒都因为NC时期的经历被人指摘,而剩下这几个都因为Metoo而一夜失业。

里面还有Dudamel杜达梅尔以唱片封面的形式出现了一下,不过最惨的是Michael Thomas Tilson,人称MTT,在剧里被Tar疯狂吐槽音乐处理,导演和他什么仇什么怨啊6、一些交响乐团的细节1)电影开篇字幕感谢了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我没仔细看,但应该是他们录的。

确实不同凡响,坐在电影院里我的心理活动是别放电影了,求求了你们就一直把马勒五演完吧。

首席Sharon一眼就是不会拉的,但是弓法和指法是完全和别的专业演员相同的,只是僵硬的手腕微微暴露了,绝对是好评。

看电影时就发现大提琴是Olga的演员本人演奏,果不其然回来搜了一下是专业大提琴演员。

Cate的钢琴指法也是全部能够对上的,为剧组的用心好评。

2)马勒五的开场主题是小号,但是电影里用的是在后台的圆号,这一演奏风格马勒经常使用,不过比较多见的是在马勒二“复活”中。

我看了油管上的演出录像,阿巴多和艾申巴赫的都有小号特写,而伯恩斯坦那一版录像里主题部分完全没有独奏镜头,全部在拍指挥,直到乐队进入才有全景,音色也略有不同。

我觉得导演应该是安排Tar沿袭了自己老师的编排,鉴于本人非音乐学专业,如有谬误待指正3)排练中Tar停下向乐队解释自己想要的感觉,就看到首席站起来面向乐队给了个示范。

排练结束后,也能够看到指挥、助理指挥、首席一起在读总谱。

自己标记完的总谱不见了Tar各种抓狂,这算是比较真实还原了乐队排练的环境,以及指挥真的不只是人形节拍器4)里面多次出现了乐团内部投票,比如驻团指挥的去留、新成员的选拔、独奏人选的确认。

事实上尽管指挥在交响乐团是唯一核心,但很多事务都需要乐手来投票,比如声部首席的产生,亦或是邀请哪一位新指挥,毕竟这是一个上下几百人的团队,只有获得人心才能获得领导权。

而且乐团内部audition也是像电影里一样,帘子拉起来盲听,不刷脸。

7、关于Tar原型的猜测前文提到了Bernstein的女弟子Marin Alsop,而且她也是女同志,很多人猜测她是Tar的原型。

但毕竟Tar这个角色也不算完全正面,因此双方都出来否认了。

就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直接换个名字叫Dutoit都可以哈哈哈哈哈。

无可指摘的才华,艺术家的另一半,一屁股风流韵事,被Metoo搞到身败名裂,只好在不讲Metoo的非欧美国家捞金,基本全中。

只能说,除了Tar是女同志这一点在指挥届难找,其他别的特质基本都能在每个指挥身上找到。

看完电影感叹了很久,主要还是各种细节太抓我了,写了一晚上都还没有写到我自己对这部电影和这个角色的看法。

明天继续……-2023.02.17更新的分割线--之前有人求分析Julliard的那堂大师课,今天灵感突然来了,所以发挥一下,将这个大师课换个场景,可能很多人能够更好理解。

仅供娱乐,并不想冒犯任何一个古典音乐学校、大师和厨师学校以及奶茶品牌。

Btw,我爱喜茶,我也很欣赏莎拉张。

新东方厨师学校饮品部门,一个学生正在调饮料,老师皱眉打断。

“告诉我你对这杯饮料的出品有什么想法?

”学生拿着手上的新炒制的顶级龙井无言以对,或许他只是想做一杯珍珠奶茶而已。

“那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来新东方学习饮品制作。

”老师继续咄咄相逼“因为新东方是最好的厨师学校?

”学生弱弱回答“那蓝带和蓝翔可能有不同意见。

新东方只是一个品牌而已,你选学校上学只是根据牌子的嘛?

”“em……大概是因为我家门口喜茶的老板是这里毕业的”老师摇摇头,开始引述陆羽的茶经,blah blah blah,学生表示不置可否。

“那换个话题吧,你对豆浆有什么看法?

”老师企图启发学生。

“我不喜欢豆浆。

”“你不喜欢豆浆?

对于大部分乳糖不耐的中国人来说,豆浆是优质的蛋白来源,而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你学习饮品不可能绕开豆浆。

”“现在的大豆多半从美国进口,是他们扼制我们农业和畜牧业的武器,我不喜欢大豆,所以我不喝豆浆。

”老师被这个说法震惊了一下,并马上镇定了下来,把他带到料理台边,倒出了一杯新鲜的豆浆,娓娓道来:“豆浆是遍布全国各地的饮品,南方人爱加糖喝甜的,叫豆花。

北方人喜欢点卤变成豆腐脑。

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老师往里到了一勺酱油,豆浆马上起了絮,“喜欢加上酱油,撒上紫菜、榨菜、虾皮,叫做咸豆浆。

”紧接着又撒了一点辣油,“也有人觉得一定要加上这勺辣油,这才是精华。

这就是我们流传千年的豆浆的做法,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你现在说因为大豆是美国的主要农作物所以你抵制,这也太可笑了。

”学生略尴尬,但仍坚持己见。

于是老师拿出了刚才学生正要泡的龙井,说:“现在请你给我沏一杯茶,你觉得你是要向我展现这是清明前凌晨采摘的西湖边山上的龙井呢,还是要给我展现未婚少女一边唱红歌一边采茶的场景呢?

”学生被彻底激怒,离开了教室,Tar露出了一丝笑容。

 4 ) 她的音乐,性别与权力

主角设定为女同性恋,塔尔像男性的女性(不论是对男性气质的模仿还是生理气质相似),无从考究的是,究竟是为了避免撬动男性事实,还是探索性别权力的多面性(当然也不乏污名化LGBTQAI+群体)。

作为小众性向群体,集合了男性身份会遇到的社会事件,因此避免了传统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议题,身份争议在女性边缘群体和男性权利纷争之间发生双重矛盾,因此电影的母题指向和分类变得模糊不清。

但正是这种模糊的边界,它有了更多种可能。

它既可以属于另类的女权电影,属于更为小概率的身份探索,也可以作为填补性别权利研究的新组合。

塔尔的天赋与人生结局,像是在讲述天才陨落的不同方式。

她对音乐的理解是尖锐且有力量的,指挥家的角色设定也让她的控制权拉到顶峰,疯魔同样也是因为沉浸与合一。

最女性的部分是有关于身体暧昧的镜头语言,遗憾的是,情感部分缺乏反差。

 5 ) 持续更新从威尼斯开始,在颁奖季一路狂奔,记录《塔尔》每一次荣耀时刻

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封后,入围主竞赛,拿下最佳女演员,四刷电影以后发现表演可能只是这部影片最基础的部分,在往后的重量级奖项里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表演,最佳摄影,音效上均有斩获,本片应该是近几年实力最强劲的女主片之一了,好死不死今年碰到一个同样强劲对手瞬息宇宙,此处就不展开了。

总之这个颁奖季竞争激烈,好戏才刚开始妻妻照镇楼

 6 ) 塔尔为何有罪:a Robin is NOT a Mockingbird

塔尔在送养女 Petra上学的路上,主动带着孩子进入了一段背诵。

这一段来自据说是英语国家的孩子们的必背文章:Who killed Cock Robin?(谁杀死了知更鸟),但它其实是一首很有名的童谣,来自《鹅妈妈童谣》,全文摇曳晦涩、有趣又悚然,符合世界知名童话故事“吸引并吓唬儿童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的基本要求。

电影里,塔尔不是全文背诵,她选择了从中间的段落开始:Who'll bear the pall? We, said the Wren, Both the cock and the hen, We'll bear the pall. 谁来拉上棺罩?

我们,鹪鹩说,夫妇俩一起,我们来拉上棺罩。

(此处我看的电影翻译字幕有错误,上一句才是关于coffin的)Who'll sing a psalm? I, said the Thrush, As she sat on a bush, I'll sing a psalm. 谁来吟唱圣歌?

我,歌鸫说,她坐在灌木上,我来吟唱圣歌。

Who'll toll the bell? I, said the Bull, Because I can pull, I'll toll the bell. 谁来鸣响丧钟?

我,牛说,因为我能够拉,我来鸣响丧钟。

So Cock Robin, farewell. All the birds of the air Fell a-sighing and a-sobbing, When they heard the bell toll For poor Cock Robin. 空中所有的鸟,叹息并且悲哀当他们听到丧钟响起,为了可怜的知更鸟。

这个段落出现在这里,当然不仅仅是塔尔安慰和陪伴孩子,更不是导演的随意选择。

“拉上棺罩”时知更鸟已死,后续的问题,只是谁来……的问题,塔尔是有灵知的,她这里像是在跟孩子——一个她唯一不以利益原因来相待的人——预言自己的末路。

因此这一幕的天空当然也是阴的。

最后一句是塔尔跟孩子的合诵,而且两人几乎吼着说完了最后一句;人之将死,其鸣也哀,但导演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给予塔尔一些同情还是为她也进行一点辩护?

其实这个问题贯穿全剧的始终,政治正确、社交媒体、性别问题、取消文化、西方集体主义之恶等等,似乎也都在塔尔的故事中呼之欲出。

尤其是如果了解到其实塔尔跟养女背诵的诗歌其实还有最后一句:NOTICE To all it concerns, This notice apprises, The Sparrow's for trial, At next bird assizes.但请关系人请注意,这次的宣告说,下回小鸟审判会,受审者为麻雀。

所以这首童谣的尾巴在说:那个拉弓射死(请看附后全文的首句)了知更鸟的家伙——sparrow是接下来的受审者,那这似乎也是在说:在塔尔陨落之后,“某些人”——直接有关的甚至只是抬棺扶灵的人,也是有罪的,因而也将是接下来要被陆续审判的人。

于是,我们似乎更有理由相信导演对塔尔的故事采取了一种复杂的暧昧立场。

然而,这个理解在中文语境里容易被提升到一种更高的却是错误的版本:即通过关联美国作家哈珀·李的名著《To Kill a Mocking Bird》(《杀死一只知更鸟》)来提出塔尔亦是某种善的代表。

此处,对于没有读过《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朋友,稍微说明一下这本名著的内容:一个虽怪实善被人嫌弃的人,一个在种族歧视氛围下被大多数人认为有罪事实上是无罪的人(黑人)——一个为之辩护的正直律师,几个用自己天真的目光观察并试图理解这一切的律师的孩子,最后,无罪之人死于非命,而律师的孩子遭遇危险——但怪人救了他们。

在故事中,”知更鸟“代表着真正的善意,它既指无罪者、怪人,也指如孩子般纯真的人。

不难看出,塔尔背诵的诗歌中有许多与哈珀·李小说相近的元素。

那么,塔尔既是罪人,也是怪人,既是无辜的,也是善的?

甚至,她是纯如赤子之人?

这个理解是错误的,但这个错误与电影无关,甚至推测也不会发生在英语语境里,因为此处有一个来自中文世界特殊的以讹传讹的谬误,即:我们译错了“知更鸟”。

——将童谣中的Robin译成”知更鸟“是正确的,它也被称作“红胸鸟”,是英国国鸟;——把美国作家哈珀·李的名著《To Kill a Mocking Bird》中的Mocking Bird译成“知更鸟”是错的,应是“反舌鸟”,学名嘲鸫,这鸟喜欢学舌,被美国人认为是善意的且总是善意的。

这两只鸟虽然同属鸫科,但却不能算同一种鸟。

左边反舌鸟(mocking bird),右边知更鸟那么,我们就来严谨地考察一下”反舌鸟“在世界知名小说《To Kill a Mocking Bird》以及“知更鸟”在世界知名童谣中《Who killed Cock Robin》的差异。

如前所述,反舌鸟是善与友好的象征,故事中被诬陷的黑人就像反舌鸟一样无辜,对他的审判和伤害是不能被原谅的;而知更鸟,在悚然有味的《鹅妈妈童谣》中,并没有属于它的故事,它的定位似乎只是:这鸟原本融入在一个集体中,被所有的鸟儿所接纳——也许还被喜爱着(毕竟Robin是英国国鸟,它胸口的红色据说与耶稣的血有关)因此,属于塔尔的,最多只能是:她原本被人们、同僚们接纳并喜爱着,她不是虽少数却是善的、虽怪却无害的、更不是某位救星、圣人。

了解了这一点,就能防止在中文语境中过度解释,从来了解导演给予塔尔的复杂性,只是一种描述与唏嘘,至多是某种同情,却绝对不是辩护——“有错”对于塔尔来说,是事实。

塔尔有罪。

附:Who killed Cock Robin?I, said the Sparrow,With my bow and arrow,I killed Cock Robin.Who saw him die?I, said the Fly.With my little eye,I saw him die.Who caught his blood?I, said the Fish,With my little dish,I caught his blood.Who'll make his shroud?I, said the Beetle,With my thread and needle,I\'ll make the shroud.Who\'ll dig his grave?I, said the Owl,With my pick and shovel,I\'ll dig his grave.Who\'ll be the parson?I, said the Rook,With my little book,I\'ll be the parson.Who\'ll be the clerk?I, said the Lark,If it's not in the dark,I\'ll be the clerk.Who'll carry the link?I, said the Linnet,I'll fetch it in a minute,I'll carry the link.Who'll be chief mourner?I, said the Dove,I mourn for my love,I'll be chief mourner.Who'll carry the coffin?I, said the Kite,If it's not through the night,I'll carry the coffin.Who'll bear the pall?We, said the Wren,Both the cock and the hen,We'll bear the pall.Who'll sing a psalm?I, said the Thrush,As she sat on a bush,I'll sing a psalm.Who'll toll the bell?I, said the Bull,Because I can pull,I'll toll the bell.So Cock Robin, farewell.All the birds of the airFell a-sighing and a-sobbing,When they heard the bell tollFor poor Cock Robin.NOTICETo all it concerns,This notice apprises,The Sparrow's for trial,At next bird assizes.

 7 ) 这跟女性主义没多少关系

真的不太喜欢。

前面看得昏昏欲睡,絮絮叨叨的对话戏和大量堆砌的专有名词,已经很劝退我了,视听语言几乎没有,非要硬扯的话就是长镜头,但也是为了突出布兰切特的表演(说实话这表演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就还是在她“大魔王”标签的舒适区里),镜头本身并没有表意,单从这点来说,《奥本海默》做得都比它强。

后面有些段落还可以,但也乏善可陈,都在预先设想之内。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我知道导演是想结合(为了不诛心,就不用“蹭”这个字眼了)“me too”运动和“cancel culture”等政治正确浪潮的热点,甚至直接找来了《烧女图》的双女主之一,还让凯特来演一个“白男”,反讽这些进步运动的扩大化带来的危害,想证明这些头脑发热的人疯起来连自己人都杀的现状。

但我更多地就只是把它当作一部普通的关于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传记片来看,塔尔所经历的事情放在任何特立独行、不谙(或者说不屑)世事的artist身上都可以成立,而且这种类型的片子已经有很多了,几乎要成为一种新的公式了(天赋➕努力、贵人相助、走上巅峰、独断专行、被人妒忌、遭人算计、身败名裂叭啦叭啦),那些她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拍法(梦境什么的)也是如此。

anyway,肯定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至少是跟当下的社会语境有呼应。

 8 ) 人物关系梳理+剧情

金秋十月奔走影院,进去时兴奋不已,出来时一头雾水。

等到生肉资源二刷,总算理清了人物关系和剧情。

以下是本人对剧情角色的浅析,欢迎补充修正。

人物用首字母代替。

Krista:一头橙色长发,年轻有才、颇有抱负的女指挥家,Tar曾指导过的学生。

这位预告片中有短暂的正面镜头,正片中只有背影的幽灵角色,在此片贯穿始终,举足轻重。

虽然影片没有正面描述这条线,从T对她的冷漠拒绝和恶意诋毁和助理对她的同情可以推测出K是被T 严重PUA过的受害者之一,从邮件内容可以看出,T因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封杀了K在圈内的指挥生涯,声称她有精神问题,致使K在求职中被各大乐团拒之门外。

要知道在古典乐这个圈子里,一个大佬的推荐信/拒信可以直接提拔/葬送一个新人的前途。

从后面Olga的故事线可以大胆推测:T利用职权之便潜规则了K,到手后却没有给出应有的承诺,厌倦了K或者移情别恋,K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之后威胁要把此事公布于众,T为掩盖这段丑闻切断和K的联络,并先下手为强地摧毁了她的事业,致使K在圈内无路可走而走上绝路。

T的梦境中有一段很模糊的画面暗示俩人有过不可告人的关系,压抑的梦境是T潜意识里对学生自杀的愧疚。

自杀事件后T身边的一切都开始失控,事业急转直下,幻象(恶犬),幻听(尖叫声),仿佛被K的幽灵缠身一般遭到了报应。

Francesca:Tar的私人助理,对Tar崇拜敬畏,工作尽心努力,初心是想获得T的重视和认可而取得柏林爱乐的助理指挥一职,同样的,电影没有明确说明,可以猜测F之前答应了老板的不合理要求作为条件交换职位。

在现任助理指挥Sebastian被T一意孤行撵走后,她抱有希望地等着T兑现之前的承诺,不料T用经验不足的理由搪塞她。

因不满她对K冷漠残酷的处理方式,加上意识到自己被剥削利用,害怕步K后尘,最终选择不告而别并私下保留了K的邮件,反咬一口成为日后T被K父母起诉的有利依据。

这个人物近距离见证了T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内心的道德败坏和龌龊虚伪,出于本能对自己和同僚的保护让她从中慢慢觉醒,最后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无声而有力的反抗。

甚至可以猜测正是她断章取义了Julliard上课视频上传到网上作为报复手段之一,作为贴身助理做到这点很容易。

Olga:颇有音乐天赋的俄罗斯大提琴手,作为新人进入T的视线,被T提拔和推荐顺利进入乐团。

作为T的猎物,表面是乖乖女的她谨慎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在T眼中的价值,没有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屈服。

倒是自以为是的T为了博得她的好感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不通过投票制度擅自改变游戏规则,选择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让自己的新欢崭露头角,引起了乐团成员包括大提琴首席的强烈不满。

即使经历了K的悲剧,T依然死性不改故技重施,自以为一切在掌控之内。

O的心机超出了我的想象,她聪明地躲开了所有陷阱——第一次午饭会面,T说这家餐厅黄瓜沙拉很好,O若无其事地点了自己爱吃的肉(言下之意:我可不是吃素的!

)豪不矜持地大口吞咽;去T住所排练,直入主题二话不说就拉琴,又试弹了T的新作(For Petra)大胆而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屈于权威),把a改成b flat更好。

关于T下车追送洋娃娃看到恶犬逃跑有俩种可能,一是T的精神问题恶化产生的幻觉,基于常出现的幻听和诡异的梦境,恶犬隐喻周围人对她的报复和社会上抗议的人群;第二种情况,也许是O故意设下的圈套,下车的地方并不是她的家而是一个被废弃的老旧建筑, 因为她从一开始就了解T的为人而不信任她。

新书发布会T与O同行,之后O推说自己下飞机有时差拒绝与T一起晚饭,巧妙地阻止了T的进一步行动。

Sharon: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T的伴侣和知己,俩人共同抚养领养的女儿Petra。

俩人如何结识并结婚没有细说,但可以从S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T通过S的帮助获取了现有的乐团首席指挥地位。

正如S一语道破:T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是交易性的,想要更好的机会就必须接受T开出的条件。

而唯一的例外就是女儿Petra。

S在这段婚姻中是无私而包容的,她明知另一半的不道德行为,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的焦虑症很可能是因为T的长期出轨)。

作为一个小提琴首席,她首先希望爱人能融入自己的乐团并协助完成马勒第五的现场录制,得到双赢的局面,不想受到这些外在琐事的干扰。

然而当T的劣迹一次又一次破坏了乐团长久以来的既定规则,对乐团和团员造成负面影响时,她选择不再委曲求全,而是站在乐团这边,毕竟她和乐团的纽带是长期形成的,她的不满亦是乐团的不满。

而和T的纽带也许更多是因为Petra,最终S带着女儿离开了T。

Lydia Tar:主人公,古典音乐界享有盛誉高高在上的天才指挥家,柏林爱乐乐团首位女性首席指挥,又是滥用职权、任人唯亲、高傲自负,刚愎自用的独裁者。

电影截取Tar在事业发展期间的一些人和事,刻画了这个让人又爱又恨,丰满立体的虚构人物形象。

凯特的极致表演足以假乱真,令人怀疑Lydia Tar的真实存在。

其实此类人物可出现在各行各业中,和性别无关,利用超级权力去剥削和消耗身边的每一个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T认为指挥必须臣服于作曲家,在作品面前所有人应舍弃自己的身份,忘记自我,去呈现作曲家本人的意图,无论何种性别,身份,种族和宗教信仰。

而指挥的作用就是控制乐团,确保每个部分都正常运作。

她擅长控制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正如她擅长指挥乐团一样。

在感情中她是自私的,先利用S获取乐团的新人和首席指挥职位,偷偷服用S的抗焦虑药;在工作中她用职权之便物色年轻漂亮的女性,继而进行权色交易(比如开头采访结束后找她聊天的粉丝),在厌倦后毫不留情的一脚踢开;无视乐团规则肆意妄为地将助理Sebastian调离,纯粹因为Sebastian提出单簧管太响和她意见相左。

这样的人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前半段有多么辉煌和受人尊敬,后半段就有多么地落魄和被人唾弃。

Julliard讲课的视频走火和K的自杀事件后,T身败名裂,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最后沦落为东南亚二次元乐团的傀儡指挥。

她去当地按摩院(提供特殊服务)选技师后呕吐不止,暗示了她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权色交易,as she had nothing to give anymore.导演Todd Field还留下很多谜题等着观众去解锁,目前我还不清楚预告片里K脸上迷宫一样的符号暗示什么,还有T的梦境中有个一脸严肃的老头(在T家里的墙上有一张照片也出现过)的用意。

向来苛求完美、在意细节的Todd不会浪费任何一个镜头语言,只等有心人去深思和挖掘。

有句话是,观众可以挑选自己的电影,导演不能挑选自己的观众。

莫辜负。

此片为95届奥斯卡热门,祝女王拿下第三座小金人,希望不要打脸。

五星全部给女王,不需要理由。

 9 ) “大魔王”布兰切特值得再拿下一个奥斯卡奖!

与往年一样,2022 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依然为奥斯卡颁奖季贡献了不少实力相当的种子选手,除了《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影帝热门人选科林·法瑞尔之外,另一位有望再度夺得影后桂冠的莫过于《塔尔》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部新片以国际古典音乐界为背景,围绕莉迪亚·塔尔展开,她被广泛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之一,也是德国第一个主要管弦乐团的女性首席指挥。

电影讲述了塔尔从创作和职业生涯的巅峰,跌入到被 #MeToo 指控的阴云笼罩的悲惨遭遇。

音乐指挥家的故事未必是普通观众的口味,影片开场近半小时的访谈里充斥大量古典音乐界人名和术语足让人晕头转向。

这种揭露行业内部黑幕的题材屡见不鲜,而位高权重者的身败名裂更不是奇闻秘事。

无疑,影片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使其难以摆脱精英意识,人物不时抛出几句听不懂的专有名词或借喻表达也险而让人敬而远之。

不过,导演却透过主人公陨落的事件来揭示权力机制在行业内部的普遍性,这并非精英阶层所独有。

这是布兰切特继《卡罗尔》之后再次饰演女同性恋者,然而,这并非是常见的性少数边缘群体的叙事。

相反,导演对这个核心角色采取去性别化的塑造,令人出乎意料。

她利用特权满足自己的私欲,以及在业内横行霸道的恶行其实与男性无异。

剧本实则在暗示:任何人,不论其性向如何,一旦攀上权力的巅峰,很自然会迷失自我。

而身为掌权者的性少数人士,更是鲜于为自己的群体争取利益,或主动对抗男权意识的剥削;反而,这位主人公默默维护男性霸权主导的一整套机制,以便从中获利。

当这个故事置于后 #MeToo 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性别转向的剧本设计更显其深意。

那个奢靡享乐、滥用权力的“哈维·韦恩斯坦”很可能是女人,甚至是同性恋者。

由此,剧本颠覆了同类题材对男性掌权者腐败堕落的刻板印象,尖锐地挑明了人性的共通点:在巨大的权力与欲望面前,难以抵抗人性的崩坏。

最后,导演更是构思巧妙地对当下社交媒体主导的“取消文化”进行了一番反思与嘲讽。

在音乐课上,女主角与黑人男学生关于音乐家的艺术才能与个人品行之间的辩论,清晰揭示了“取消文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扭曲。

此外,还进一步暗示了任何人都难从这股“潮流”中独善其身,女主角之后被助手曝光其秘密邮件而遭到行业唾弃的下场,显然就是“取消文化”巨大杀伤力的一种证明。

人性也好,文化潮流也罢,全片从头到尾最吸睛的还要数“大魔王”布兰切特的出色演技,尽管这种展示人性阴暗面的角色对她而言早已毫无难度,但是凭她对各种语言、乐器、古典音乐、指挥技艺的投入程度,绝对值得再拿下一座奥斯卡奖座。

 10 ) 关于我不理解的理解

cate blanchett!! i really wish you were a uhaul lesbian!! 但我太容易被美色误导,而很晚才察觉到Tár这个角色的性别掉转……前面剧情长而平,显出她的游刃有余和被追捧的才华,夹杂着不认识的人名,不认识的作品名,不知道没有背景如何评价的观点,人物关系完全没有提前介绍。

但这不就是我们遇到这样的人时真实的感受吗,在对她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因为头衔和无法理解的话语,而产生兴趣和畏惧。

一种扑面而来的强势地位。

在tár和年轻大提琴手单独的饭局上,更能够体现这样的主导地位。

好像是new yorker上有一篇对这段戏的评价是”wolflike”,我觉得不完全准确,因为没能捕捉到她作为ntxl所带有的特征。

我自私地认为这里的一些细节是凯特布兰切特自己选择呈现的,向前靠近的身体和上扬的嘴角完美搭配了“are you by any chance a vegetarian?”的台词。

是我个人认为和现在的lydia tar差距最大的时刻。

开始进入电影时确实很困惑,主要因为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还在努力尝试理解bach到底是什么创作理念。

后来我想开了,这本来就是为了困惑观众的,我们就是拿着手机问朋友“她到底在说什么?

”的人,正是因为对她的不了解,而可以随意揣测她的语义。

唯一不满足的,是手机屏幕和文件显示的字太小,时间太短,有意让人看,但我又看不清写的是啥,可以给个字幕就好了。

最后真的希望凯特布兰切特是ntxl(做梦),或者能够展现中年nt群体的日常生活,会很爱。

《塔尔》短评

最喜欢cate拉着手风琴发疯那段。

8分钟前
  • desolate earth
  • 还行

(第79届威尼斯主竞赛)6.5/10 人物访谈纪录片→狗血剧情片→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的结尾。当你熬过专业术语乱飞的漫长一小时,又迎来了大小drama不断攻击的另一小时,最后再告诉你去到第三世界,老娘亦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皆大欢喜happy ending.看到结尾,都不知道令人心疼的到底是被构陷的女同音乐家塔尔,还是深陷这部冲奖虚构人物传记片的表演艺术家凯特布兰切特。

9分钟前
  • 无语的dreamer
  • 还行

请不要侮辱音乐、请不要侮辱艺术!

12分钟前
  • Scelsi
  • 很差

四遍看完,值得最佳影片,编剧,演员,摄影,音效的所有提及。绝对是近几年女主电影的最佳之一,只是借助了塔尔指挥工作的其中几天,就把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典音乐圈事无巨细的展现出来,电影里主角的情绪配合着音乐,神经又冰冷的气质,到最后发疯一气呵成。凯特布兰切特就是演技之神的化身!

16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一般来讲,创作电影的目的有三种:1.真心想娱乐观众的2.想给观众传达一个理念或者讲大道理的3.为了凸现作者看过很多东西、知道很多名字、装过很多逼的这个电影不是第一种,也不是第二种。Todd Field早年间作为演员被伍迪艾伦发现,可能是因为两人都是业余爵士乐手。但伍迪艾伦在创作电影里侃天侃地,话唠了几十年,所装下的逼,所列举的论据和典故,也不敌此片一般的装逼浓度。从希伯来词汇到指挥家轶事到乐理到哲学典故,该有的逼全都有。导演来自加州普通家庭,靠装大逼融入上流“古典圈”,摆脱阶级出身。这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人会给这种极致逼片打高分。恐怕这些人也想通过这件事证明些什么,融入某种群体。一颗星给适度的反政治正确言论,不能再多。

21分钟前
  • 戚绿
  • 很差

补标

23分钟前
  • Ber_雪碧
  • 还行

一开始以为是奥***德派,想不到只是个假冒伪劣版的《隐藏摄像机》,结尾段三个镜头照抄《安娜的旅程》,我彻底看笑了,可怕的拼贴怪电影。

24分钟前
  • TWY
  • 很差

整個故事的重點被放在了Tár為何跌落、如何跌落,而我最喜歡的部分反而是篇幅不多的跌落之後。Cate Blanchett的表演可以用霸道來形容,幾乎只要出現在鏡頭里,就感覺她從Todd Field手裡搶過了電影的統治權,無法否認她演得好,不過還是太Cate Blanchett了,尤其是電影前半部分,與其說是她靠近角色,不如說是角色向她靠近,或許這也會是她今年爭取奧斯卡影后二封的最大阻礙,後半部分好一些,隨著Tár的驕傲開始逐漸剝落,Todd Field的存在感逐步壓過Cate Blanchett,終於可以讓人開始忘記演員本人而看見人物了。

26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venezia79 3.5 今年威尼斯过半回头看 这部已经是完成度最高的了 影片最后15分钟在我这里把分扣成了这样 其他的话题我没发言权 但把柏林拍的这么干净 最后15分钟刻板印象加殖民者凝视 真的挺恶心的 好在全片最后一幕收住了 我是笑出声了 虽然这部电影重点不在这里 但所谓的发达国家的居民住在老旧的公寓楼里死在屎尿里,发展中国家年轻人努力充满希望 也是很讽刺

31分钟前
  • 烁烁君
  • 还行

笨蛋!是权力!

36分钟前
  • 真绪
  • 还行

有点微妙,但虚构世界里塔尔这点“人品问题”算啥啊?什么自我毁灭?就这???

37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其实深层次要讨论的主题还是蛮严肃的,是否要将艺术家的私生活纳入对其艺术作品的考量,也就是取消主义是否正确,导演很鸡贼地把主角设定成了女性,而且让大魔王出演,这就比同样故事换成老白男来讲更有趣,也更能引起思考,否则看到油腻中老年白男和年轻下属眉来眼去,对多年同事毫无感情,年轻时也是处心积虑上位,这样的故事看了会嫌弃死吧。

4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作为非古典音乐粉,看得度日如年。Blanchett 表演没问题,但是也没大突破,角色也很难共情。

45分钟前
  • ballsirius
  • 还行

很辣 大概明白為啥這麼多人討厭 也的確太長 大魔王有時候用力過猛得都長得像Cumberbatch了 但我還是愛她

49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6-7|只有人,没有关系….零零散散走到最后居然是conservative落点….倒也是少见…收尾尤其condescending….

54分钟前
  • wintermute
  • 还行

冲着凯特去看的,万分无聊还是坚持看完了,没有什么冲突西,虽然是讲述一个人从巅峰跌落,本来很有故事性和冲突性,但是平淡得我想睡觉,也不懂急转直下的点在哪?后来才知道将权力滥用,可这也太平淡了吧,而且这要是塔尔的一生我无话可说,可是这是编的啊,那为啥要这样写剧本啊。关于作品和人品要不要分开看的讨论我个人觉得不该分开,作品给了他放大人品缺陷的权力,不然那卑劣的人品伤害的只是自己,可是作品给他的荣光使得他可以伤害到他人。因为人品而剥夺作品给他的荣光貌似不可能有这种情况,作品的发表必然带来受众,必然带来荣光,所以都封杀吧。

56分钟前
  • tmac
  • 较差

俄国女孩就是那个小助理分享直播的人,俄国女孩进到乐团也是事先设计好的,是塔尔再次看到绿色高跟鞋后修改了评分,她才进入了乐团。那段恶意剪辑塔尔的视频是小助理拍的,教学课的段落里有一个全景镜头能看到小助理在后排举着手机拍摄,所以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小助理去还钥匙时表现出的脆弱也是对塔尔的试探,在得知克里斯塔的死讯后塔尔的冷漠让小助理终于死了心,开启了报复…故事换个角度讲,这不就燃起来了,妥妥受气包逆袭反杀渣女的爽文情节啊~其实故事主题在那场教学课上就已经点明了,评价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到底要不要关联他(她)的道德水准、个人魅力、宗教、种族……?那些曾经塔尔觉得不该成为评判标准的标准,恰恰剥夺了她“大师”的头衔。

60分钟前
  • fay
  • 推荐

从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到那些所谓梦魇的打造全部都极其陈旧无趣,音效设计稍有值得说道之处,但也就那样吧。可能只有最后的崩溃爆发无论换多少人拍多少次都觉得看不腻。劣迹艺人塌房/业界大佬倒台的故事并不会因为放到了高贵的古典音乐圈,复刻到了一个女同身上就突然变得深刻起来。而如果观众还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些属于人物的光彩,那一定是因为凯特布兰切特出色的表演。或者说导演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交给她充分的发挥空间,很大一部分时刻她都牢牢占据着画面中央,轻巧自然地驾驭这个人物的每个层面:从气焰嚣张到黯然落魄,从谈论音乐理念貌似情操高尚到PUA所有人意图半掩半藏……

1小时前
  • 消亡之人
  • 较差

🤔?

1小时前
  • 第二交响曲復活
  • 很差

哈内克闭着眼睛都比这拍得好。

1小时前
  • 深邃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