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算不错的一战电影,产地澳洲。
中规中矩的战争场面和故事渲染力,算是澳洲电影近年来少有的能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作品之一。
喜欢战争片的影迷自然不应错过。
巧的是,澳洲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都是战争片,特别是Mel Gibson在1981年主演的【加里波利】(同样是以一战为背景)。
可见一战在澳洲人心中是块不大不小的伤疤,尤其是当人们在谈论这场战争时只会想到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的时候,澳洲人选择用电影的方式向世人提醒:我们也曾在那儿战斗过。
本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1916年澳洲矿工奥利弗伍德沃德辞别了女友--自己挚友的妹妹,来到了血腥的欧洲战场。
此时的交战双方已经把战斗从地面、空中发展到地下。
双方都招募矿工、工程师组成工兵部队,向敌人的阵地下方挖隧道、布置地雷炸药、把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炸上天。
双方都在地下延展工事,一场在地下的掘进与反掘进的殊死搏斗开始了。
伍德沃德和他的澳洲工兵一营一连的士兵已出色的战绩赢得了前往比利时60高地的任务,在那里他们克服了地下水的渗透、德军的地下侦查,付出了多名士兵的生命,终于完成了任务。
他们让向来高傲的英国士兵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这些在地下钻洞的澳洲人。
本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却能够在狭窄、昏暗、空气污浊、满是泥水的地下表现出另类战场的残酷、血腥。
那些原本不受重视的矿工、工程师是这个战场的主宰者。
影片巧妙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让它有别于同类型影片。
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但只因二人鲜明可爱的个性照亮了全片。
感觉上,两条叙事线索都很平和,即使是战争线也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叙事情节。
但正是在这些平和之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才有机会表现出人类本性的生动一面。
也更加兀显,这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
本质上讲,这不是有关于平民利益的战争,但是流血、牺牲最多的却还是平民们!
文/ 潘索尼亚·肖尔一战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这样几个历史名词: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
这场战争向来不是电影编剧喜欢的题材,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事实:一战中缺乏能被现代观众所欣赏的电影元素。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熟悉的一战影片,大概就只有美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由同名小说改变的《西线无战事》了。
尽管不乏流血漂橹的战役,但是不能掩盖这场战争——作为近100年后的旁观者的我们看来——乏味而又颇具折磨感的本质:士兵们从架在一人高的战壕里的木梯上鱼贯而出,列队经过敌军阵地前的无人区,脚下的土壤经过炮火长达数月的搅拌,早已和死者的肢体碎块形成了一种胶着的混合物,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接下来几分钟内,成为这混合物的一部分……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使得武器的杀伤性大幅提升:炸药,机枪,坦克,毒气弹,火焰喷射器……这些新式工具在无数个泥泞的战场上收割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
一战是一场工业文明对人性对生命前所未有的戕害,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种集体无意识,大抵就是鲜有广为人知的一战片问世的原因吧。
这也是促使我去观看《奇袭60阵地》的原因,而不是那张画着士兵的背影,远景是激战中的阵地的宣传海报。
电影充满了一战的典型元素:暴雨中充斥泥泞的战壕;穿着雨衣,面露疲态的士兵;作响的马克沁机枪;从天而降的炮火。
而最令个人感到奇特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很少有电影去描述在地下掘进的工程兵(当然如果有的读者说《地道战》是一部,个人也不能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更多是在于这部影片中,竟然只有一处与敌人正面的交战,而且还主要是通过漆黑的屏幕和杂乱的声音,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而无论是影片前半部分,主角受命去炸毁某个机枪碉堡,还是在故事推进过程中,挖掘小组在炮火,流弹下遭受伤亡,敌人都处于一种明显的缺位状态,仿佛是深夜的街道上疾驰而过的车辆——对于失眠中的人们来说,它们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但又无法直接被观察到的。
这场战争显然是被刻意地异化了的,仿佛造成这一幕幕惨烈的死亡的黑手并不是对面的德国士兵,而是战争这一泯灭人性的事物本身。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的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的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
”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的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东西。
终于,主人公受命带领这支队伍去爆破德军占领的60阵地了,而此时影片差不多已经过半,上一次提及“60阵地”这个名词还是在影片开头,“听说在60阵地前,德国人占据了制高点,我们的战壕都被血浸透了”。
在60阵地下的坑道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位来自加大拿的爆破专家,他在潮湿的地下蛰伏了数月,几乎从未见过阳光。
他给主人公展示了自己和部下们数月的工作成果:复杂的坑道,精巧埋设的近100万磅炸药,只要轻轻一按起爆器,60阵地马上就能化作齑粉。
“为什么迟迟没有爆破呢?
”“因为没有上头的命令,”加拿大人沮丧地说:“现在60阵地上只有几百个德国人,我们预定发起一次进攻,这样我们头顶上的敌人就会成千上万。
”原来交给主人公的所谓奇袭60阵地的任务,就是维护这近100万磅炸药不至于受潮,然后等待上头的命令,在恰当的时机,按下起爆器。
在观影前中,可能大多数观众会以为“60阵地”这个名字将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至始至终一直悬在主人公的头顶,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核心,结果事实却大相径庭。
原本以为会是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结果却成为了平淡无奇的家常事务。
如何处理坑道内部的积水呢,结果非常简单,只要在某一位置挖一条排水坑道就行了。
或许这是个艰巨的工程,但是从影片表现来看,除了搬运材料的时候遭到炮火袭击以外,真是毫无艰巨性可言。
当指挥官询问主人公如何排除坑道内的积水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请问你打算如何处理里面的积水?
”“这里通电的吧,我们打算使用水泵。
”“我不认为水泵能够在这样的深度排除积水。
”“使用最新型的就可以了。
”原本以为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只要靠最新型的水泵,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难题。
接下来的情节除了主人公意外被狙击,生死一线之外,并没有任何使人感觉到这个任务艰难的地方。
影片的前半部分,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战争的独特表现显得浓墨重彩,但是后半部分似乎被导演刻意地轻描淡写了。
最终60阵地被爆破,任务完成,主人公回到了家乡,与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
在随后的字幕中,呈现了一些关于这个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的一些补充信息:这些坑道的总长度相当于从伦敦到都柏林的距离。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爆破。
主人公因此回国后被受陆军少将军衔。
然后最后是:几个月后,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
原来这场对60阵地的奇袭的成果仅仅是占领了几个月,之前付出的一切,包括战友鲜活的生命以及看似艰巨的“奇袭”,仅仅换来了如此微不足道的成果,这却又显得有些黑色幽默。
60阵地似乎就如同卡夫卡笔下的那座永远无法进入的城堡,隐喻着这场战争,高高在上地玩弄着每一个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不能自己主宰,只能交付于这混沌的神祗,乞怜他那怕一丝的怜悯。
这就是导演想给观众传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段惨烈,悲壮却又是那么荒诞的人类历史。
煤矿工应召加入前线反德,成为地道兵,本身就是一种刚强的选择,伍迪成为了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名地道兵长官,他手下的几个精兵强将各有自己的 特长,但是年轻的提芬似乎只有胆小与懦弱……当伍迪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就是在监听德军的地下兵挖地道的声音,由于胆怯,竟然把自己的心跳当成了敌军的挖洞声,吓得自己不轻,伍迪却是没有责怪这个小兵,而是不断地带他进入一线战场,自然来磨练他的意志和神经,使他渐渐摆脱过多的惧怕,从蜷缩在战地一角浑身哆嗦的新兵,在最后奇袭阵地时,最后一个撤离的勇士,特别是当他在撤离时不幸被塌方埋在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万吨炸药里时,他镇定地对他外面的战友说让他们不要管他,时间来不及了。
他镇定地面对着这场巨大的爆炸,来证实自己已经从懦弱中,走了出来,走向了无比的刚强……
中国的电影院,放过的好片我认为真的是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这部不错的片子为何才6。
5分。
难道国人的欣赏水平就到头文字D、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些毫无价值的电影么。
异或是看了让子弹飞就都觉得这就是顶级好片了。
如果国人的欣赏水平就是如此,也不是很难理解为何会出现抢盐这种低级事件了。
也许煽情、宣传和平的战争片已是俗套,但不能说它就是不好的,就否定它的一切。
难道教人向善说多了,就可以不说了么。
我翻了翻时光网下面的评价,很多人没有看就给评价,是不是过于不负责任了,难道都是为了赚积分么?
难道只有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才能吸引你们的眼球,在没看的时候就给满分么。
还有人居然说音乐单一,我认为此片的配乐也是一亮点。
配乐在配合剧情配合的非常不错,主旋律也很有味道。
单一?
主旋律是一部电影音乐的灵魂。
配乐分散的电影,音乐很难成为经典。
铁达尼号、勇敢的心这些耳熟能详的配乐出众的片子,哪一部不是主旋律贯穿整不影片的。
再者为戴茜小姐开车、美国往事,不都是时隔多年也许剧情细节会忘记但是主旋律依然记在心理。
而且居然还有人认为此片没有大场面所以很烂。
这就是国人的欣赏水平么。
真是让我汗颜。
以前,我很偏爱看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
这两年这种佳作不多,也就慢慢淡了。
奇袭60阵地让我再次找到了以前的感觉。
我喜欢这种宣扬和平的味道。
喜欢这种对人性真实的诠释。
我认为此片并没有做作的煽情、英雄主义的放大。
我们只是人、渺小的人,不论你成功与否,你能控制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我们的眼界都是为以自己为圆心在画圆,无论你的半径有多大,你永远只是平面的,但地球是圆的。
在战争中没有正方反方,我们都是为自己的圆而战。
与主线平行的第二条叙事线索在整不影片前半部分我认为穿插的不是太完善,如果将这归结为空间平行式蒙太奇我觉得在穿插点应该再有一些思想上的呼应,这点我觉得有些生硬,所以在前半段的观影中,总觉得剧情的后续发展可能是男主角丧命这些俗套结尾。
但后半段以手工做的木盒子为道具的前后呼应做的非常之好,暗暗的为整部片子添彩。
最终整部影片看完是让人觉得那么的顺畅。
影片结束后的一句话“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很点睛、很讽刺。
也许导演只是要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历史没有胜利与失败。
发布于: 2011-03-20 20:20
一部澳洲战争电影,成本不大,但效果很好,真实再现了一战中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梅西讷山脊战役也就是本片中的60高地战役是协约国最成功的一次战役,炸死炸伤德军2万余人。
也是目前为止,除核爆以外造成最大伤亡的常规爆炸,而这件震惊世界,创造历史的事件背后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
这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影片没有过多正面的描述战争的大场面,没有很多血肉横飞,断臂残腿的镜头,对于战争的残酷无情更多通过人物的内心刻画来描述,通过伍德沃的回忆与战事推进交叉进行的方式,最终片头片尾重合,出现伍德沃结婚场面,也予示了美好生活终于来临了,但战争中牺牲的人们最终成为了记忆,而正是这众多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也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的牺牲,换来了人们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向往。
影片通过细腻的手法,舒缓轻快与压抑黑暗的反差,逐步将伍德沃从一个矿工管理者成长为一个战场上的领袖,从一个对战场并不上心的人逐渐成为战场上冷静的决策者,当伍德沃刚到地道兵团时,面临的是一个松散而并不团结和谐的团队,有老将弗雷泽,有父子兵吉姆与沃特,有胆小怯懦的提芬等等,当然有军队纪律在,大家必须服从命令,但红堡一战,伍德沃的勇敢与仁爱,身先士卒的行动加上过硬的技术,使他迅速赢得了队员们的尊重,随后队伍就来到了60高地,几个队员的牺牲,使剩下的队员越发珍惜与团结,而提芬从一个听见炮火就瑟瑟发抖抽泣的士兵最终也成长为一个可以冷静平和面对死亡的勇士,伍德沃则通过自己的抉择与执着的精神,最终将一场惊心动魄的爆破成功引爆。
影片通过对人物的成长与人性描写,来间接描写战争的无情,通过爱情,友情,父子情来描写战争中的种种残酷无奈,而部队里的一些不和谐指挥,德军士兵的努力执着,也间接控诉了战争,最终爆炸成功了,奥利弗·伍德沃也被授予野战军少将军衔,是仅有的四名被授予此荣誉澳大利亚人之一,但60高地在随后一个月后,又被德军占领了,正如德军士兵的对话中所说一样,60高地成为了一种象征,寸土不让,是一种荣誉感,更是一种标志,可惜不管是盟军的士兵还是德国士兵,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实在是悲哀的。
60高地最终造成了80万士兵的伤亡,这段历史确实应该被铭记,警醒和平年代的人们。
影片用了大量的近镜头与枯燥的声音来渲染地道战中的压抑,灰暗的镜头加上满身污垢的士兵,再加上简单的音效,充满着紧张,恐惧。
影片比较独特时刻画手段,通过在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一个团队的成长来反思战争的无情,真是不错的一部战争电影!
一群人忙活很久,终于轰隆一声。
看后第一件事情是去查事情的真假。
是真的,可怜的德国人,死伤2万以上,这就是所谓的连窝端了吧。
被来自地底的火焰撕碎,或者像那个开始懦弱,终于坚强,像爱兄长的小妹妹一样去送给男主角教堂橡木盒子的男孩,在地底,深深的地底,举着蜡烛,静静滴盯着烛火,什么时候它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熄灭了……这样沉默的死亡比任何的方式都残忍……记得中学的时候钻过防空洞,幽暗,沉重的呼吸,不可知的前方,就像人生的某种隐喻,男孩们狂奔,推搡,恐吓,呐喊,遇到的惊吓是彻底的,声嘶力竭地往外奔逃,没有光和自然的风,人就下意识地要回到蛮荒中去。
记得小的时候电视上总会放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其中就有描写抗战时期我八路军游击队在平原上开展地道战的影片,例如《平原游击队》和《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中的主角“双枪李向阳”还是我儿时一众伙伴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在游戏中争相模仿。
而这种题材的电影在那个年代真的是百看不厌。
时间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类似题材的电影已经很少见到了,不过最近很幸运的在央视6套上,看到了这部同样是挖地道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来自澳洲的矿工,他飘洋万里来到战火交织的欧洲大陆,参与到这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当中,他的任务就是发挥他的特长,在敌我对峙的阵地下面几米甚至几十米展开一场地下的战争。
导演没做多少铺垫就将故事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阴雨绵绵的阵地里,一片泥泞嘈杂,还随时传来炮火的轰鸣以及炮弹落入战壕时传来的惨呼。
进入地道中则跟外面的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狭窄阴暗的地道,在地下绵延纵横,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道中,蜡烛成为唯一的光源,而手中鸟笼中的小鸟则往往是这些士兵们唯一的伙伴,这样局促而密闭的空间里,有时候这里静的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些士兵们所要面对的是环境上的压抑、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就是要面对敌方的同行随时可能挖进你的地道中的激烈火并。
导演在描述战场的残酷的同时,将镜头时不时的穿插回到男主角的故乡,在那里描述他前来参战前的过往,以及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那么一位好姑娘在等着她。
逐渐的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到了,影片名称所在地“60高地”,男主角所在一方准备对“60高地”上的德军阵地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爆破,无数炸药通过地道被埋藏在了德军的阵地下方。
在解决了地道中的排水问题之后,就只等大批德军驻扎进入阵地。
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德军中的地道高手,眼看着就要识破他们的这次计划,在一次地道突击将这个隐患解决之后,最后爆破的时刻总算是到来了,一声惊天巨响,男主角合上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爆破的开关,敌人的阵地以及一位年轻的战友,伴随着这声巨响被炸上了天。
镜头一转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穿上象征荣誉的战袍,与心爱的可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影片的镜头最终定格在他与一帮袍泽的合影中。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这让我见识到了远在我们抗战之前,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战场所展开的更为激烈精彩、更为规模庞大的地道战,而穿插于紧张战斗之间的来自家乡的温馨故事则令影片极具收缩感,导演通过这样的手法,将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反差,通过镜头传递给所有的观众,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长见识的优秀电影。
《奇袭60阵地》虽不属于纪录片,但片中核心人物则围绕一战中默默无闻的地下隧道兵的真实经历展开描述。
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摆脱了以往战争片对战事的关注,而将目光聚焦于“战争中的人”,着力刻画战争中个体的真情实感,以及战争对人性的冲击和扭曲。
影片在处理战争场面和人物内心方面极具表现主义色彩,比如挖掘隧道过程中随时与敌人进行的贴身肉搏,战士内心由恐惧转变成了视死如归的坚定,地面战争中不顾生死的浴血奋战等等。
在这样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对决之中,眼前的一切都变成了大屠杀式的狂欢。
电影用浓重的表现手法,将战争带来的恐怖感进行了真实的展现。
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片,倒不如认为《奇袭60阵地》利用战争背景去控诉战争的剧情片。
本片没有战火纷飞的战场,却有极端条件下的人性与友情。
这是一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众所周知,一战号称“人肉绞肉机”,在多数战争合约没有制定的情况下,其残酷性与破坏性举世闻名。
所以一般来说在表现一战的电影中,大多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子弹横飞的战场,而是旁敲侧击的通过战争来表现其残酷的一面,比如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和热内的《漫长的婚约》。
其中卓别林的《大兵日记》更是把一战战场的恶劣环境采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过程中不时笑料迭出,但最后剩下的只有沉默与深思,《奇袭60阵地》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以一队澳大利亚隧道工事兵为视角,通过战场上的友情与人性,更加体现出对战争的无情的控诉。
作为一部发生在战场上的故事,《奇袭60阵地》表现战斗场面的镜头屈指可数,但在反映战场环境方面却通过细节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英国联军与德军在西欧前线惨烈的战况被活脱的表现出来。
通篇泥泞潮湿与肮脏破烂的画面,随处可见的残肢断臂,被污鼠咬嚼得所剩无几的人肉尸身更被淹没于泥泞之内,死状恐怖。
而对于隧道工事兵,不但潮湿幽闭的环境摧残着每个人的身心,而且随时都要屏气凝神,随时准备与德军隧道兵展开遭遇战,随时都可能有丧命的危险。
电影在开场十几分钟,就是把隧道兵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完全的展示出来,极度压抑,更加能体现出这群不为人知的小队的饱受折磨的身心与紧张的工作环境。
《奇袭60阵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
这条线索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战争的残酷,其恬静与明亮的画面与阴暗泥泞的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这样的叙事手法有点断断续续的感觉,况且伍德沃的爱情主线波澜不惊,有些拖沓,虽能起到衬托的作用,但还是有些冗长和趋于平淡,倒不如采用伍德沃回忆的方式来表现这条线索,寥寥笔墨足够。
本片以写人为主,小队中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比如沉默寡言的胡子男,憨厚的工兵,气盛的飞毛腿。
当然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为的是让这些角色立体化,形象有血有肉,以至于当某个人物阵亡时令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电影后半部分点缀了德国隧道兵的工作,这样的插入有些突然,但好处在于对战争双方的描写能使得本片的意识形态不发生倾斜,没有沦为那种歌颂杀敌的主旋律电影,而是模糊了正义与邪恶,没有将德军妖魔化,通过两方面的斗智斗勇与遭遇,把战争的危害性活脱的表现出来。
比如最后那个临死前看家人照片的德军新兵,这样手法有些老套,但却是能把战争残酷展现出来的一种最好方式。
《奇袭60阵地》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把人物之间的友情与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极端情况下那种友情最为可贵。
本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从很多对白中表现出了战争伤亡的惨痛,比如“点三支烟”的故事和年轻的担架员与伍德沃的对话,虽说不如镜头来的直接,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的澳大利亚电影,片中这些细节对白确实大有用处。
电影还有一个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主人公身边的青涩小兵提芬,从开场怯懦的表现知道最后在倒塌的坑道中点燃蜡烛等待死亡的降临。
一般来说在其他影视作品中,这样处处受到主人公护着的年轻角色最后死亡率很小,但本片中却因一次意外走向终点,极为突然。
从这个人物身上能直接的反映出所以战争电影最直接的主题,反战。
所以当最后所有人在欢呼胜利的同时,提芬独自留在坑道中,手持蜡烛,耳边响起开场时的那句话:你听到的是你的心跳。
简单一个镜头,却是全片最有力度的一个画面。
战斗大捷,但观众却无法开心。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音乐,电影的配乐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能然观众在看片时感受到背景音乐的动听,一种是纯粹的烘托主题和气氛,本片的配乐无疑属于后者,在观影过程的中你很难体会到本片音乐的存在,但当结尾处提芬的画面出现时,主题曲响起,观众才能感受到小提琴独奏那其悦耳的旋律,更加把主题烘托出来,这就是作曲家的巧思之处。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
平民英雄20110411
在寂寞的地底,有英雄的心跳
CCTV6 2012.06.16
最后蛮感人的,三月份上映的时候,发现澳大利亚去年4月就上映了所以没去
伍德沃德那张老脸,真不像二十五六岁。
一战绞肉机,挺真实的
剧情拖沓,缓慢。无聊透了,这么差的电影评分怎么会这么高?
三星半。
死之前的预兆被我一眼识破了。我总觉得真实好像更重要。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由此可见,袋鼠国打的仗真的不多的。
wu liao...nan zhu jiao no handsome...australian movie go to chi shi....
我要是呆在地下那么长时间肯定疯掉
2011.3.14 白色情人节。与刘书云、邹兆锰一起在金逸电影城太阳城店看的~ 我不喜欢看战争片,不喜欢看流血的场景!
一站矿工阵地纪录片,感到人性的真实。
虽然一战的正义性有待商榷 此片还是值得推荐
《一场被异化了的战争》这篇评论写得好
节奏太缓慢了,实在受不了~俺老爸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看了半个多小时,果断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