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俄罗斯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的《高个儿》,得到去年坎城影展一种注目的最佳导演奖,跟最佳影片奖。
故事描述列宁格勒保卫战结束的隔年秋天,习惯穿绿毛衣的伊娅和红头发而且喜欢穿红衬衫的玛莎,在伤兵医院打杂维生的日子。
伊娅是高射炮兵,她得了突发性僵化症而提早退伍。
我们后来发现,为了在前线活下来,担任后勤支援的玛莎得不断的陪不同男人睡。
集体公寓那么拥挤,人们还是要喝茶做衣服。
长官要来视察医院,病人们都安心配合医院,不对战争提出任何控诉。
圣诞夜大家吃鲱鱼喝酒,跳几支舞就很快乐。
生活太艰难,生命太沧桑。
但是,每个人都把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本本份份的诚恳以对。
最后,我们会发现,被大家称作高个儿的伊娅,其实一直都暗恋着玛莎。
俄罗斯跟法国的艺术片,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是:俄罗斯会用堆迭小冲突,让人在回望的时候感到后怕或不舍。
法国人则是小事件不断,最后让你余音袅绕。
冲突是可以正反组合的乐高,事件则是层层分明的拿破仑蛋糕。
前者的每个组合都很揪心,后者则是冷冷的在最后给你致命一击。
看到把生活过成一首庄严的诗的人,让人不禁想起,我28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才经过战争施虐的列宁格勒城(现在改名为圣彼得堡),高个儿伊雅(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 Viktoria Miroshnichenko饰)在战场上由于重伤而留在战时医院里为护士照顾医院里伤残的士兵。
她还带着一个在前线战友的托她代管的一个小男孩。
很不幸的,有天伊雅旧病复发而整个人发僵把孩子闷死了。
她的战友也就是孩子的母亲玛莎从前线回来找到了她(瓦西丽莎·佩里吉娜 Vasilisa Perelygina饰)来了。
她申请了医院的工作。
她告诉领导她和伊雅曾是高射部队的战友,伊雅因伤而回到了后方。
她随着部队一直到了柏林。
医生告诉她,由于受伤后的手术她已经不能生育了,可是她却想要个自己的孩子。
所以她要伊雅帮助她生个孩子作为弥补。
为了这件事,她们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了半天还没有成功。
玛莎遇到了个官二代做男朋友。
但是他的妈没给她好脸色,羞辱了她一大番。
玛莎决定了,今后要一直和伊雅共度余生,她还说了,一定要生个和伊雅这样高的孩子。
列宁格勒在整个二战中就是被德军围困死死的。
在德军的封锁下,除了炮弹和炸弹外,大部分时间都没有援助。
饥荒笼罩着被围困的城市。
可以想象的战争才结束时候列宁格勒的处境,寒冷和阴暗。
到了解围时候,剩下的人不少受到战争创伤的兵士就是忍受了多年饥寒的老百姓。
这样的环境下,生命几乎是一钱不值。
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孩子从来没听到过狗叫,因为早就被饥饿的人吃光了,在这里成了一个笑话,但也是流着眼泪的笑话。
大街上都躺着冻饿而死的人。
两年四个月的围困,就有150万人丧生。
即便在战后,一个全身瘫痪的重伤伤员,即不愿意增加家里的负担,又不愿在疗养院里度过残生。
就由护士帮助他安乐死(到底是真的吗?
)。
有过这样的经历,人们似乎对一切都麻木了。
就拿美国来说吧,服役期是8年,而上前线为6到12个月, 然后休整一年到一年半。
这还是世界超级强国和一个小国的战争,主要是扫荡武装叛乱分子(都继续快十年了)。
远不能和二次大战中苏德之争硬核战役的残酷性相比。
即便如此,他们退伍后,除了因战争受伤外,还常常会创伤后遗症给以心理上的创伤。
也就可以理解苏联战后人们的心理状态了。
更不说女兵了。
官二代的母亲说的非常透彻和残酷,把她们看作军妓,到底是否如此,但也说明了她们的境遇。
再加上几句,我其实不认同导演的看法。
把幸福的和平说的如此不堪。
再苦,再冷,再穷也要比打战强无数倍。
看过不少战争片子,最令人高兴时候就是战争结束时候那个轻松气氛。
就记得充满了死亡和血腥的痛苦经历的《英伦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结束时候,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坐在卡车后面面带微笑背对着阳光,为她的幸福感到无比高兴。
战争给人以创伤,但和平是最好的治疗药。
伊雅和玛莎还都年轻,她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更为坚定。
以后还有的是各种机会。
她们以后可能如玛莎说的,将会有个孩子,三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就如我下面说的,被破坏的皇宫都能从废墟恢复到往日的辉煌,更何况两个年轻人呢。
今天的圣彼得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无数漂亮的皇宫,博物馆和教堂。
在列宁格勒被围之前,博物馆把许多珍品运到了后方。
而那些难以搬动的雕塑,被埋在地下。
虽然德军占领时候炸毁了不少皇宫,但战后基本上都重建了,许多展品也都能回归到原来的地方,给人们有欣赏美丽和智慧的机会。
苏联电影《裂爱》,油画式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是红绿交织,流淌了两个多小时的红与绿,巴拉戈夫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对整部电影的语言有着近乎天才的掌控力。
讲苏联二战后的第一个秋冬之交的人与事。
看见了不一样的战后社会,一个退伍女兵在退伍之后进入了医院工作,闲暇之余就会帮朋友照顾孩子,但是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女兵再一次情绪失控中杀了孩子,而朋友知道后也是崩溃了。
而女兵为了弥补朋友,答应她会为她重新生育一个孩子,所以这两个女人也就达成了一种奇怪的关系。
整部电影的格调是那种温暖的气氛,但是背后却是无情的创伤,战争对每一个人造成的创伤有大有小,但是毋容置疑的是,战争的确会对每一个人造成伤害。
电影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看似波澜不惊,背后却充满意味的故事,不得不说的是,导演执导这样的电影应该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作为观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依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战争爆发,过后,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战争亲自烙下的痕迹,无法改变!
盛佳蓝光标记
闻听资料馆放这片又剪又放大,各种群里哗哗哗转票,对价出都没人要。
而被剪掉和放大后,从看到的画面来讲,丝毫不影响理解。
这片,够猛,够真。
因为高以翔的离世,我去搜了搜他的过往作品,有一部叫做《最萌身高差》,同样,演员胡兵也只能和瞿颖对戏。
这说的还是男生,如果女生高个儿,比如赵蕊蕊那么高,应该除了特型演员以外,没有角色可以拿,更不要说像本片这样作为主角儿出现。
首先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尬戏,每一个动作都发生的那么自然,仿佛两位女演员真有过肌肤之亲一样。
其次,我虽然是男生,但从小被人称做“傻大个”,所以本片其实也可以翻译为“傻大个”。
我该有一位前同事,身高一米九几,184的我站在他面前会觉得恐怖,不过他可不像我,不但不傻,而且风趣幽默。
叙述情结什么的,其实没啥意义。
说几个点吧。
影片最令我深刻的点,就是小男友带着女二见父母的真实。
这也是本片立得住脚的关键。
战争或者说生活,哪有那么美好,但能坦然面对自己经历的,又有多少。
活着,怎能虚伪?
应该说,无论怎样,乱世中活下来,真的就是英雄。
侧面反映战争的剧情片。
虽然看得很压抑,但这真的是部很不错的片子。
故事发生在战后医院,战争即将结束,看似一切都恢复原样,但是有无数人的一生,已经无法回到从前。
两位女主都曾上前线,后来回到医院做护士,衣食堪忧。
片中大量场景都是夜景,烛光映出的红色,灯光下的暗黄色,人物在光线中的红色,退出光线看不清面目的黑色,冷色调下的惨白色,就像油画一样,每个色调都静静地告诉你台词未尽之意,二位女主一位大红一位大绿,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人衣服的颜色开始交融,渐渐增加了对方的颜色,最后完全对调,视觉上就表现出双方立场的渐渐转变和替换,俄罗斯人的审美和镜头表现力真的很强。
伊娅带着孩子去了医院,有段情节是伤兵们学动物让孩子猜,开始我以为用意只是用伤兵们被炸瞎的眼睛和断了的手展现出战争的残酷,看到最后发现不止如此。
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狗,也许在这么穷困的环境里,人们不止养不起狗,甚至可能都杀了充饥,然而玛莎去男友家时,他的妈妈正牵着一条猎犬散步回家,镜头细细的拍着这只漂亮的狗,一个简单的镜头阶级反差就摆在眼前。
本片节奏缓慢沉闷,通片没有BGM,白天就是嘈杂的室外,晚上要么是隐隐约约的广播声音,要么就是静静的,只有人轻声对话,这么沉重的故事,加上这样的色调,这样的背景音,不用仔细去想情节,就已经十分压抑。
片中最单纯的角色,是追求玛莎的纨绔,他被朋友拉着出去猎艳,却爱上了玛莎,用笨拙的方法追求她,送她好吃的,像小学生一样跟她闹,然后要带着她回家见父母,即使知道她不能生育也要娶她,而玛莎开始图和他生孩子,然后图他送的吃的,又图他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这个情节设计也挺好的,娇生惯养的金丝雀觉得爱情就是天大的事了,在经历过战争、穷困、病痛的人的对比下,单纯得让人愤怒。
玛莎对这个男人一直有所图,但又让人恨不起来,她并没有对男友的妈妈撒谎,她说出自己所有的不堪,她们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母亲和儿子的女友间的对话,也是两个阶层最直接的冲突。
这就是我想拿这部片子和上一篇对比的地方,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阴暗的一面,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说话的节奏语调,细微的眼神和动作中,你能够体会到他们的自私、残忍、贪婪是出自于什么,他们又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和绝望。
通过进入角色的内心,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被战争裹挟的无助。
这才是片子要传达出来的东西。
========以下是概括全剧透,慎看========
伊娅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姑娘,发色很淡,脸色很白,喜欢穿绿色,一脸病容。
故事一开始她就在犯病,可能因为在战争中受伤的后遗症,她犯起病就像一个卡住的发条玩具,静静的,发出很轻的“咔咔”声,不可自控。
故事背景在战后的苏联,她从前线退下来后在一家军医院做护士,还帮战友玛莎照顾着年幼的儿子,因为犯病时压住了孩子致使他窒息而死。
玛莎回来一再追问得知消息后,当时就拉着伊娅出门,遇到了在街上开着车猎艳的两个纨绔,两人给伊娅和玛莎食物,玛莎把伊娅支走,和其中一个纨绔发生关系,因为她非常想再要小孩。
两人回家后去公共浴室洗澡,伊娅发现玛莎肚子上的伤疤,后来玛莎才从军医口中得知自己在前线中弹后,子宫已经被切除。
军医院有个全身瘫痪的军人想让军医帮自己了结,他不想回家连累自己老婆孩子,求医生帮他。
玛莎发现了军医和伊娅合作完成了病人的心愿,她以此要挟军医和伊娅帮她生小孩。
伊娅一直偷偷爱着玛莎,虽然她极度不情愿但还是听玛莎的话和军医上床了,然而这次并没有怀上。
有领导带着儿子来军医院给伤兵们分发慰问品,她的儿子就是和玛莎上床的纨绔,再次相遇后,他开始追求玛莎,玛莎也享受着他送来各种食物和日用品,伊娅看到他们关系越来越好,非常生气,她开始假装怀孕,想夺回玛莎更多的关注,从被玛莎控制的处境中翻身,她甚至又偷偷去找军医,想再努力一下。
纨绔带着玛莎去见家长了,但最终不欢而散,玛莎返回来,觉得自己再次失去了一切,即使伊娅告诉了她怀孕是装的,她还是说要和伊娅一直在一起,憧憬着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
这部电影是那种你初初看过以后会产生一种很平淡的感觉,隐隐夹杂着些许稀薄的惆怅的慢性电影。
在无数电影中,关于战争的,关于病痛的,我们总是能够通过银幕去看到不同的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伤痛,他们习惯于告诉你人们经历了什么并且正在如何对抗经历带来的创伤,这部电影却不直接挑明,只字不提发生过什么,而是用一种十分隐晦的手法向你展示人们如何被留下伤痛的痕迹,并在这种后遗症里努力活着。
这些后遗症包括明明十分疼爱孩子却因为自己的症状发作亲手杀死了孩子,穿上裙子的狂喜转变成不可名状的愤怒,以及安乐死。
从开头到结束电影没有一帧画面描述战争,但从开始到结束你能深刻感受到战后氛围。
这些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医院里标志性的受伤士兵,鲜明的服装特色以及玛莎对战争经历的寥寥描述,更多来自于每个人身上明显的战后痕迹——看似完整实际残缺。
与残酷的现实相反的却是电影极其美丽舒适的镜头,像人们心中的希望一样美好而不真实。
影片所描述的故事十分简单,开头节奏十分缓慢,描述了一名叫伊娅的退伍女炮兵在医院工作的日常,以及她多么疼爱朋友玛莎留下的小男孩,结果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伊娅亲手杀死了小男孩。
第二天,玛莎回来了,带着为伊娅和儿子准备的礼物。
玛莎的归来为家里增添了不少生气,当她问到儿子的事情时,伊娅的反应使她猜测出自己的孩子可能已经死去,她不去追问真相,反而问伊娅儿子是不是被领居家的小女孩勾引跑了,她展示着每一件礼物,直到拿出为儿子换来的玩具小狗时,她终于敢问出那个问题:“芭莎去哪儿了?
”伊娅向她道歉。
等到她向伊娅展示完新毛衣后,她再度问:“他痛苦吗?
”伊娅撒谎小男孩在睡梦中死去。
从此,玛莎认为伊娅欠她一条命,她以此要挟伊娅为她重新生一个小孩。
电影最后,伊娅两次试图告诉玛莎自己无法怀孕,玛莎粗暴的捂住她的嘴,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她们会有一个小孩,她们教他读书,上学,尽管她心知肚明那个未来不会到来,她还是十分肯定的描述着,得到伊娅肯定的回应后,两人抱头痛哭。
现实其实是很残酷的,但是仿佛你不去承认这种残酷,它就不是残酷的。
医院里全身瘫痪的军人可以和护士调情,你以为他真的认为即使瘫痪只要活着就是幸运的,可是他的妻子来临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医生给自己安乐死,并因为战争而向妻子道歉。
整部影片所有的内容十分贴合电影的海报,别说出来这令人绝望的事实。
你能感受到那份平静后面一触即发的崩溃脆弱,战后带给人们创伤 ,同时教会人们如何自欺欺人的生活,这样才不会沉溺在恸哭中。
在巨大的创伤面前,人们可能没有那么勇敢,他们是战士,但背包里只有一面白旗,等待着可以举起白旗的时刻。
《高个儿》是讲苏联二战基本结束后,一对女友的生活经历。
属于那种间接表现战争的影片,伤痛,悲惨是这部俄罗斯电影的主调。
观众满眼都是战争的伤痕,物资匮乏,苟活着的都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残喘,根本看不到希望,甚至连挣扎和表达痛苦的力气都没有。
好容易活过了战争,战后却不想再活下去了,这是一个满目炮灰的世界。
当然属于女性题材的电影了,这一对从前线回来的战友,在性方面的错乱想法和举动,在爱方面唯有的一点希望,很快就被击的粉碎,都表现了战争对女性的摧残。
更令人震惊的是电影快结束时高个儿女友与那位贵妇的对话,原来苏军竟安排女兵直接到前线慰安,这些女兵的环境还相当险恶。
那种揪心的难受感始终压迫着观众,在此状况下,什么正义,什么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统统微不足道。
可以理解在欧洲不要说是真的发动战争,言战都不得人心。
电影唯一让观众看到希望和未来的,就是高个儿女友发疯似地想要孩子,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就是未来。
《高个儿》俄罗斯电影,电影原名《Beanpole》,直接翻译为豆杆,也作为瘦高个子的称呼。
1945年的列宁格勒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饱受摧残,每个人都在努力恢复平静。
1991年出生的康捷米尔·巴拉戈夫受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耶维奇1984年出版的小说《战争中没有女人》启发,力图在电影《高个儿》中描绘女性士兵应对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饱受摧残的故事。
高个子女孩伊亚在病房发呆,整个人僵在那一动不动,曾经作为炮兵的她因为脑震荡后遗症,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冻结”在那里不能动弹和说话。
伊亚有个收养的儿子帕斯卡,小家伙刚刚会说话,是医院中快乐来源,伤员通过模仿各种动物逗乐帕斯卡,当一个士兵问,狗怎么叫的时候,人群沉默了,帕斯卡可能不认识狗,因为战争,小镇上的狗都被吃光,于是众士兵开始学狗叫,与其说是狗叫,不如说是哀嚎。
伊亚在跟帕斯卡玩耍的时候,突然“冻结”病症发作,还没见过狗狗的帕什卡被压死。
玛莎是伊亚的战友,从伤病中恢复后已不能生育,帕斯卡是她战场上生下的儿子。
得知真相的玛莎逼迫伊亚为她生一个孩子,伊亚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屈服。
玛莎选择了医院的医生尼古拉,于是同一张床上,玛莎在最里面,伊亚夹在中间,尼古拉趴在伊亚身上,随着哭泣的声音,玛莎因为尼古拉的推力猛烈的晃动。
玛莎穿上绿色连衣裙,快速的旋转,一边转一边笑,她想到了快乐的小时候时光,接着呼吸困难,近乎绝望,战争摧毁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旋转让她眩晕,战后的世界更是让她周围的一切失去焦点。
狙击手主动要求药物自杀,只因为他不想成为其他人的负担。
当医生问他为什么不自己来,他说生前已经遭受了很多痛苦,想死的轻松点。
高个儿说,我不想再帮这样的忙,医生说是他主动要求的。
而在注射的时候,她再次确认,你真的想这样做吗?
其实高个儿是善良的,很多时候她身不由己。
红头发的矮小玛莎和金发、瘦高的伊亚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在战争中遭受创伤的女孩,战争后,还要在饥饿歧视中继续生活。
两个女孩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彼此的友谊。
也曾想杀死对方,也害怕失去对方。
虽然没有尸横遍野、断壁残垣,《高个儿》通过两个女孩,表现了战争的恐怖,战争的伤痛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泡妞的士兵说,女兵会为了食物乖乖听话,而玛莎正是因为在战争中为了活下来,多次流产导致无法生育。
《战争中没有女人》说,“我们对战争一无所知,我们都是从男性的视角了解战争,我们都是“男性化”笔下战争的囚徒”。
《高个儿》表现了战争的另一面,尽管国家胜利了,但人们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那些在战争中贫穷、痛苦和绝望的女人还在努力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公众号。
公众号: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高个儿》,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凉心评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戛纳新宠儿康捷米尔·巴拉戈夫(Kantemir Balagov)的第二部作品,浓重艳丽的色彩依然是视觉风格的主导,再加上极其细致工整的美术布景,令人物角色犹如行走在一幅幅油画之中。
这种美学取向相信是这位新导演最拿手的个人标签。
然而,相比起惊艳的处女作《亲密》,这部在色彩上的运用更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有点难以与实质指代或隐喻意义紧密契合。
除了在色彩美术方面没太大突破之外,还无意中暴露出导演对个人风格过于自信,不够节制的处理令节奏变得沉闷拖沓。
题材选择相当大胆,在沉重的俄国战后历史里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一面,尽情揭露人性中令人发指的丑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难以磨灭的肉体与心灵创伤。
然而,题旨里关于女性对孩子的执念,似乎另有所指,很可能是象征着对战后美好新生活的渴求。
于是,剧本在不惜迁就情节与真实性的同时,令主题逐渐陷入到丛生的叙事漩涡之中,人物情感的冲击力也无法全面释放。
尽管在最后两幕的重头戏再次回归焦点,但是无形中还是削弱了不少社会/历史批判的力度。
《高个儿》:电影昭示悲惨时代之背景下女人依旧发髻整洁衣着体面走路肃肃?
不,影片借助大个儿,试图解答这个世界混乱荒谬的谜底。
本能,欲望,爱,三者一起作用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与躯体里,如此清晰透明摊牌着悲惨世界的由来。
人是宿命里的小人物,即便有法超越,依旧会和混沌不清的世界扭力纠缠,因为,活,就是与我与他与生存的——交换!
喜欢俄罗斯文学。
且笃定:悲惨痛苦伤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心环。
没有痛苦的人,一张白纸。
而那些张力着全情、苟且偷安的自我,最后,亦不会暖尾。
你了解了一些规律,就会挺身而出,不再畏首畏尾。
安于痛苦是一种解放,同时,编制新的规律所向新的自己。
别无他路?
是吧。
电影三星,不够大师。
毛 2020年2月4号 午后2点
第一遍的观感大概就是精美但拖沓无趣没有吸引力,以致后1/3我完全昏睡过去,I don't need this // 二:确实如某篇长评中所说,只是静物画罢了
电影中的对白就像2G网络,相当迟缓!超过2个小时的故事看起来有点累,等观影人次更多后,分应该在6.8~7.2之间比较合理!
相当致郁。开场极佳,很快就立住了全片的美学基调。千疮百孔和灵魂和千疮百孔的世界虽然不是缺点,但终究让全片的观感陷入泥潭。关于影片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毕竟其呈现的战后世界有很多碎片化的群像,被极具象征意义的女主串联。电影并不中庸,给中评只是单纯的未能共鸣。
野心太大,企图把战后生理和心理创伤、女同性恋、孩子与希望放在一起讲,结果一塌糊涂什么也说不清。恕我直言,这影片给我的震撼还不如我了解背景时看的两篇论文。两位女同性恋主角,高的有发呆后遗症且占有欲强,矮的不能生育但想要孩子。本身观众就难共情,剧情还支离破碎,无意闷死孩子,打放荡男,注射安乐死,为怀孩子做爱,穿绿裙子,见男人父母。删减和裁剪让原本就不连贯的剧情观感进一步下降。说台词故作深沉,留白频繁刻意,加上神经质的表演,节奏僵硬,压迫感强。我更愿意相信玩游戏说狗被吃光了的战士,同情无奈求死的瘫痪者和妻子。不过色彩和光的使用还是可圈可点,也有表达意义暗示。
年轻导演拿到投资之后严重退步的又一例,不论是情节还是影像都趋于炫技,缺乏节制,而前作中微妙的情感细节已然消失不见。
@FLC. 不愧是索科洛夫弟子。
今年戛纳节一种观点单元的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导演是只有28岁的俄国新秀导演,二年前他的第一部长片也入围了戛纳,好评一片。本片讲述二战后苏联军医院里二位女护士的奇特、残酷经历,属纯粹的LISBIAN类型片。戏剧性过强,矫情的地方不少。美工及摄影好,还原那个时代下了功夫。
处女作中近乎传统的俄式现实主义视角,在本片中被全面扩大至剧作架构与影像风格中,于是前作中以空间为载体的情绪律动,也被精致雍容的时代捕捉所代替,但前者依旧是巴拉乔夫将先锋主题是时代题材紧密结合的关键,因此散点式的历史记忆被渐渐剥离,露出了情感的全貌。
迷惑.jpg
3.5;浓烈的色彩冲击力,在表现情感的对撞和喷涌方面很具风格标识度,不同色调的打光以区分人物属性,导演在视听方面很有追求,然而在与文本的缝合度上有欠缺。
故事本身当然让人不忍直视,导演的猎奇心态更让人不忍直视。
比较闷,看不进去。
节奏太慢了
3.5 导演的确有才华,但无聊也是真够无聊的,情感上无法投射代入,上一部没看进去,这一部还是看不进去。年轻导演陷入一种郁结在情结里的创作,没有驾驭起来。
浓烈的色彩,红绿的对撞,隐约不见战后百废待兴的城市,却是人肉体与心灵的废墟。肉体的残缺在医院善不能得到还原医治,灵魂的创伤更是无法填补无处遁形。一部需要完全浸入式体验的电影,情节人设都完美地服务于战后创伤这个绝望的命题。
即便死亡也缺少共情,就算爱情还是倍受掌掴。以身高来定义的女主角本来抛除了性别作为形容词存在,却又被纷乱的母子关系定义成生命的容器,最终倒在地上,像失去养分的粗糙树干。
3.5。阴性的反战电影,还加入了在俄罗斯格外敏感的同性元素,九零后导演意外地拍出了厚重感。冷峻,疏离,残酷,展现战争对人身心状态的异化,可以称之为“幻肢痛”。
「僵」沒有成為驅動力,只停留為間歇的阻力。 @2020-03-09 12:23:08
太压抑了,虽然很美,拍的极好。战后创伤的俄罗。
还挺诡异的气氛和故事,调色也很奇特。。战争从未出现,残酷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