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讲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故事。
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他们一起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一同长大。
却在高考前夕,各自走上了属于各自不同的人生。
不过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剧情则是,文革时期一群孩子隔着窗户看见自己的亲人被批斗和伤害,以及文革结束后当年那个一直看着窗外的孩子,为了报复当年那个文革反派头子而将其女儿作为了祭奠品。
看到那里的时候,我只想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悲剧的延续,如没有父母那一辈的恩怨,又怎么会有方紫云的凄惨结果。
其实那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不过也正是这个悲剧让我知道孟小然是多么的懦弱,也避免了如果他俩在一起了之后,面对父母时的无能为力。
因为小然的母亲也是死于那一场浩劫来着,他父亲心中也是恨着的吧。
近半年不经意看了好几部反映十几甚至二三十年前时代的电影,老师好/江湖儿女/山河故人/地久天长/追龙II(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超时空同居/我的少女时代(湾)/无问西东,评价最好的是台湾那部,恰恰可能是自己不了解真实的情形;地久天长也不错,跨度更长,但无需面面俱到,虽有意犹未尽之憾,但该表达的都表达到了。
不朽时光就差强人意了,整部片都在堆砌:文革批斗/下放/高考/严打/越战/倒爷等等,很多场景甚至用品都很真实,不容易,但场面太多,难免有错漏,而有些确实影响了时代观感,这就没分清主次轻重了。
那个年代的时髦不是那样的,82-84年贵州山区县城的服装,和90年代初深圳的差不多了,导演也是74年的,怎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难道是高干家庭?
有兴趣的看看82/84年的港产片吧,衣着扮相都没影片中部分人的精制和时尚。
和老师好一样,可能现在的演员都要健身美体,找个瘦子都不容易了,去博物馆找找/或者翻翻剧组中不少人爹妈的毕业集体照吧,大部分都是豆芽型的。
当然,影片是给现在的80/90后看的,反正他们也看不出有啥不妥,即便知道不完全对,也不影响观感。
估计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看一部2015年的电影,一切当年的记忆,沉浸中,突然看到某配角掏出一部iphon xr,想象一下吧,就那感觉。
当然,前面评论的是细节,其实最影响影片质量的,是太想把那个变革年代的一切都塞进影片,导致了好像什么都讲但主线其实不突出,全是蜻蜓点水,看完就忘。
抢包子是会有的,但不会那样的惊天动地。
贵州县城可以有考上北大/复旦的,但84年同一所县城学校同时出现考上几所头部重点大学是不会有的,因为那年那些大学每所在贵州招生人数可能不超过二十人。
不过,近年的国产片能把目光放到上个世纪,不再是近几年不咸不淡的题材,是种进步。
只有不断审视自己的历史,社会才能进步,尤其把目光回到二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反而能更加客观评价。
这是好事。
勉强给6/10分。
身为80后,电影中的一切似乎有点熟悉又有点遥远,橘色柔和的光线,绿色的军装,矮小有点破旧的教室,热闹的街市,都在昭示着我们那个年代,而电影中的角色,似乎能能从身边的人,或听过的故事中找到相似的影子。
只是,阳光虽温暖,但实则是让人感伤的悲剧,而让人悲伤的地方在于,大家都没有做错什么,在那个环境中,大家都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不过谁能逃脱命运?
哪个特殊的年代种下的种子,结出的命运之花。
电影精妙之处在于,各自鲜明的角色形象,被无形大网连接在一起的人生。
电影中僧人的三次出现,每一次都似脱离电影之外的出现,直到最后的闭眼离去,也是暗示了从革命开始到现在的一个轮回。
过去的已经过去,新的轮回即将开始。
挺感谢这样的电影的,可以让你感慨,还是现在的生活好啊!
BTW:最败笔的恐怕就是男主角鲁小然了,无论何时都是自带琼瑶脸,很让人出戏啊!!
另外就是紫阳大哥,你的发型是不是太超越了。。。
少林在心中。
风华正茂时,曾经那么的美好,友谊长存记在心中。
哀叹一声,人生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成就未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珍惜彼此。
人生有亢奋,有被冤屈,有太多说不尽的,看不懂的,这或许就是人生。
朋友友谊,这是人最重要的。
我很喜欢这电影。
校长,主任都演的那么亢奋,而没有做做。
同一个战场的画面定格了不一样的人生。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不朽的时光》讲述了在1982年的秋天,6个挚友对自己人生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未来,每一个人物都特别的饱满,对于文革的淡淡描写,对于高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校长的几段讲话:“对于艺术生不学文化课的”“对于男人为了三种事才可以出手” 虽然有着高考的各种压力 但是文艺青年果然在哪个时代都有哦?
哈哈,里面出现的卡桑德拉大桥的海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片段 让我好激动!!!
还有,原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算禁书啊?
我这看的怎么都是些个…禁的呢……哈哈。
虽然是一批新人但是却演的情真意切。
这几天看的最值的一部电影。
可惜排片量少的可怜。
前几天看了这部影片,欣然给朋友们做了推荐,看后,大家反映都还不错,都很有共鸣,也都有些不解的困惑和惆怅。
到我们这个年纪,看东西是够冷静的了,当然讲故事的人都各有千秋,或者各有不同,我们是倾听者,倾听者自己也渴望被打动,在打动自己的故事中汲取自己喜欢的情绪。
故事,有的是编的,有的是真的。
编的,大多会让人觉得故事很有逻辑,讲的道理是唯一的,而真的,反而让人觉得逻辑感未必很强,就像我们经历的生活一样,不同的人选择都不同,道理似乎也是不同的,有些事情历经多年也依旧是混沌的,恐怕即便是在第一亲历人自己心里,也未必是天朗气清的。
这部影片是真实的,它从那历史中脱胎而来,是一朵小小的旧日花朵,小心地,怯生生的复生在喧嚣的当下,谁会真正认识她?懂得她?
欣赏她?
如果缺乏历史审美的情商,是无法明白她此刻的容颜的,甚至还会被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嘲笑和漠视。
但我想,我是懂得这部影片的,故事中的人物在我的身边都有原型,我们也曾经有过如电影一样的伤悲。
搜寻了关于这部电影的番内番外和缘起缘落,竟然在电影微信号上找到了一篇”中年鲁小然“在三十年后写给”中年方紫云“忏悔信,可见创作者们对这个故事是负责的,命运可以远去,但也要有回声,而我却认为,世间历经沧海之后的鲁小然们,应该是这样的心境的,我愿意相信这是一封真的跨越三十年的忏悔信。
至少,它让我对这部电影,更明白了一些。
久违的紫云,你好:很多年不写信了,提起笔来,内心是如此的忐忑,坐在电脑前,久久不能落下一个字,万语千言,该从何说起呢?
脑子里,忽而清凉如晨风,忽而混沌如黄昏,往事过去了那么多年,记忆如浩瀚的大海,此时,我在苦苦寻找那一盏曾经属于我们的航标灯,帮我找到回忆过去的方向,让我还能有机会,将我满腔的忏悔,细细道与你知。
一个月前,母校百年校庆,油条带着母校的邀请和老校长的命令来找我,我不得已,只能壮着胆子回去,终于回到了那阔别32年的高原小城,我见到了许多故人老友,大家都说,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有我们的心,可是我觉得变化最大的却是我们号称依旧不变的心,这么多的风吹雨淋,怎么能不变化呢?
其实,不曾有人在我面前提起你,我知道他们每个人在看到我的第一眼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你,但直到校庆结束,也没人主动提及,但我却在大家每个人的目光里看到了对你的那份小心翼翼的关切。
最后,是老油条悄悄给我一个你的电子邮箱,他说是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找到的。
这些天,我每天都想坐在电脑前良久,今天,总算能循着那微弱的灯塔之光,慢慢回到过去,回到那个属于我们的那个年轻的年代,去直面那些纠缠至今的痛苦和悬疑。
那一年,我们分别得那么悲伤,那么黯然,没有顾得上说上半句抱歉的话,就那么静静地在那座桥上分道扬镳。
这次回去,我特意寻访了那座老桥,老桥老了,但还在用着,只是不让走重型车辆了,桥下的河水依旧激流勇进。
当年我们驻足的地方还在,那片我们常去玩耍的河滩也还在。
站在河边,再次仰望那座大桥,看着它,片刻,眼睛就湿润了,恍惚间,再次回到了三十二年前的那个清晨,那个悲伤的清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是那么的惆怅,我们都没有话,当吉普车从长途客车旁驶过,我看到了你偎依在母亲的肩头,那美丽却又苍白的容颜,让我惭愧得低下头来,直到今天也不敢抬起来。
也是那一年的初秋,国庆伏法,骨灰就撒在了大桥西边的那面向阳的山坡上,我去了,但没有墓地,满山遍野都是杜鹃花,仿佛是国庆的笑容,依旧那么绚烂。
如果说,你的命运是我终生都解析不了的噩梦,那么国庆的死同样也是我一生都完不成的忏悔。
当年,国庆因为方紫阳强奸了翠翠,他炸了紫阳商贸公司的仓库,一名仓库保管员也误伤致死;几天后的那个雨夜,你出事,又是国庆手刃坐地虎,他说是替我给你报了仇。
国庆一直躲在南山气象站的危房里,是我一直给他送饭,也只有我知道他的藏身之处,但那天夜里,我最后一次去劝国庆去自首,警察就像天兵天将那样突然从我身后涌出,我永远记得国庆转身逃离之前的目光,我不知道那时的他,该是那么的伤心。
可是,真的不是我告的密,不是我出卖的国庆,但我又百口莫辩,人们都说,国庆再该死,自有国法,无论如何,都不该是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出卖他,还带警察去抓捕他。
这么多年,我一直痛哭地背负着这份误解,直到这次校庆,我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原来是国庆的母亲告诉警察,说盯住国庆最好的朋友,就是我,就可以找到她的儿子。
最好的朋友?
我不知道我究竟算你们的怎样的朋友?
知道了真相,我就可以解脱吗?
不能!
其实,当时我最大的痛苦不是别人误解我,而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就那么走向黑暗和毁灭,我竟然毫无力量去挽救他。
到今天为止,国庆的事,我可以慢慢放下,可是你呢?
你原本能拥有无比灿烂的未来,可是却遭遇了那么悲惨的厄运。
时至今天,对于那场灾难,最大的罪人,有人说是坐地虎,也有人说是你父亲,而我要说,最大的罪人应该是我。
我的懦弱,我的不勇敢,让邪恶和暴力,在那个雨夜为祸人间,让你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这些年,我无数次梦回,梦到我重新回到那个冰冷的雨夜,梦里面,我没有胆怯,而是勇敢地横在了歹徒们的前面,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打得坏蛋们满地找牙,我拉起你的手,穿越风雨,奔向彩虹。
可每每梦醒,那失落和伤悲围裹着我,像一层厚厚的寒冰,独自一个人呆坐在黑暗里,任寒冰化成虚汗哗哗地流过脊背和脸颊。
我多么希望,梦里的一切都是真的,只是人生的过错,要救赎起来,哪能像电影里那么容易?
因为电影里的时间和苦难是可以逾越的,而现实中,我们需要一寸一寸的去感受,少一寸都不可以。
我期待着,我的余生还有机会能去救赎那些散落在过往岁月的过错,尤其是给你造成苦难的那个过错。
我的父亲已于今年春天病逝,他一生修建了七十二座大小桥梁,让大小七十二处天堑变成通途,可我内心的那道天堑,却依然在我心头,愈裂愈深。
现在想来,似乎我父亲建的那座老桥,似乎只是为我们建的,我们走过了那座桥,我们告别了昔日的时光,我们也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未来,也许已经成定数,也许还有变数,但总归还要有一点向往和憧憬;过去,即便有那么多苦难,有那么多救赎不过来的错误,但我们还是会怀念它。
所以,我真的好想问问你,这三十二年,你还好吗?
不管你身在何方,我都希望上天能加倍地给你幸福,以弥补从前给你带来的那么多的残酷和苦难。
我真的很想对你说声抱歉,但想来这一句话,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我不知道你能读到这封信,如果能,你能否告诉我,我,我该怎么救赎自己?也许,你已经知道,去年年底我再次被评为最勇敢的新闻评论员,是不是很可笑,我这样的人,居然能和勇敢有关。
只是,我想告诉你,就在我这次结束校庆,离开小城的那个前夜,我真的曾经去直面过淋漓的鲜血,去面对恐怖的暴力,为今生的我,为昨年的你,勇敢地战斗过一回。
你知道吗?
在同样冰冷的夜雨中,我真的勇敢地横在了歹徒们的前面,一场虽不惊天动地,但也血雨腥风的血战,我虽没有能力打得坏蛋们满地找牙,却也拦住了他们将罪恶继续下去的道路。
最后,警察来了,三个被拐卖的少女,得救了。
而倒在血泊中的我,真的仿佛看到你向我奔来,你拉起我的手,我们一起穿越风雨,奔向彩虹,我们都还是那么年轻,我十七,你也十七。
告诉我,我这算不算是一种救赎,你是否可以展开一丝笑颜?
我好想告诉你,我期待今生,我们还能再见,还能邀着昔日的好友再见,让那美好的年华,再为我们重现一次!
说句此致吧!
我的朋友!
如果可以,可否接受我的忏悔?
如果可以,我想殷切地期待着你的回音!
老友小然于北京2016年3月21日 午夜
家父因文革错过高考。
77年高考恢复,叔叔当年考上曲师大,却因是“可教子女”被人顶替,次年考上山大。
而对于我来说,五十年前(真的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这场灾难留下的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只有在爷爷饭后闲谈时才能对当时的历史窥知一二。
电影描述的就是一群84届高考生不朽的时光。
影片的很多细节都有强烈的时代代入感。
有父母辈的女排情怀、手摇式炸桶爆米花、有卡桑德拉大桥和我也能哼上一段的《牧羊曲》。
电影整体节奏感明显,中期散伙饭是第一个转折,紧接着四个场景决定六个少年的命运。
林翠翠带着一种赴刑场的感觉搂着国庆说,我们的晚餐才刚刚开始。
唐宋予走出饭店听到小女孩唐诗背诵,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少林寺里,老和尚向徐迎春解答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现实。
桥上,紫云对拿着烟花的小然说,好灿烂。
小然回:还有比这更灿烂的。
是什么?未来!
高考结束是影片第二转折,命运把他们推向各自的战场,又直面了每个人的结局。
有的人迈出第一步时结局已然决定,他们对时代缺乏足够的敬畏;有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走不出时代的枷锁,他们为缺乏忏悔的父辈买单。
小然的父亲为小镇修建通往市里的桥,小然借助高考,修建通往未来的桥,但最后在现实的桥上各自离散。
电影本身而言,镜头取景、光线运用、幽而不暗的色调堪称完美。
故事结构不够紧凑,父子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但却似乎能从一些生硬的台词和结构外的段落看出导演曾经暗含的野心。
或许是敏感的题材和自欺欺人的审查制度硬生生让导演把一部历史剧拍成青春片了吧。
7.5分。
看闫然老师的电影《不朽的时光》猛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80年代那个风光无限的文学年月。
《不朽的时光》电影的英文名是When We Were Young,我想我大概只敢说一声——When You Were Young。
其实不光台湾有文艺片,有情怀追求,大陆依旧,且就李芳芳导演的《80‘后》就很打动人心。
从《不朽的时光》里最先看见并回想起的是小学时看的高圆圆主演的电视剧《你在微笑我却哭了》,里面的情节是为了考试,有同学去老师办公室偷卷子,之后被抓,然后一群人的命运就再也不相同了。
还有关于兄弟情的,大院子弟们一起成长,玩闹长大以后疏离,各走各的路,而这便是人生。
说到高考,高三那年看了一部纪录片《高三》,那位老师的善意与焦灼,《那些花儿》的清唱氛围都是感动。
如今朴树坦白说自己为钱而上《跨界歌王》的舞台,最近在豆瓣上看到朴树发新专辑了,只想说一句——终于等到你。
那么,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极致,是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青春就是你我再也回不去却无时不在的回忆中的存在。
前几天还看了方中信、王啸坤演的电影《全城高考》,我私以为影片并不想教化什么,只是想还原一个年代,给历史一份当事者的见证而已。
当然,若能有人性情怀在观众心中发芽,那也是求之不得。
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读《文艺争鸣》杂志上吴福辉老师的一篇文章《文学阅读与全民素养》,文中谈到他们那个年代对图书的热爱,人人都是文艺青年,所以任何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不朽的时光》中,也看到那时的人们对文科的执着与敬畏,如今资讯时代,有几个人捧着书本读经典,多是拿着手机读着总裁或者穿越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网络文学的追求便是消耗大众之空余时间,美其名让生活更充实,实则只是让人生更加空虚。
在阅读进行时,也许很带劲,但一旦那个劲过去了,而不过如此。
记得自我家有网之后,我弟就时时拿着个小手机刷小说,我很不待见。
后来我读大学,也开始阅读网络文学,而那时我弟已经去了天津当兵,所以他听闻后,很是嘲笑我。
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会时时存在,但是其影响的受众却也时时在变。
毕竟并非每个人如此有闲、有钱、有兴趣。
回到影片本身中来谈谈艺术与生活。
鲁小然、方紫云、国庆他们都是好朋友,可他们的追求不尽相同,有人疯狂,有人正经,有人毁灭。
正是这样才更真实,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大家很多事情都是同步进行的,生孩子当然才会扎堆,所以一个单位大院里孩子们自然也成了发小。
写到这里想起贾樟柯的电影:他曾直言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表现出一种“文献性”,而这实际上便是其现实主义审美倾向的体现。
在其电影《山河故人》里,梁子、张晋生和涛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最终不也逃不了现实之残酷,还是败给了时间。
看似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其实他们之间并无真正的界限,都是浮云。
在对青春的极致追求里,从来不缺殉道者,人人都是勇士,敢于直面任何权威与所谓说教。
对好学生的书写,我一直觉得八月长安应该算写得挺好的,好学生心中也有疯狂,并且他们一旦二起来才是惊天动地,但遗憾的是更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与孤独为伴。
其实他们一旦走出窠臼,学霸们多数能够所向披靡。
毕竟人是很复杂的,朋友的定义很微妙,绝不局限于古人所说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我想我终于懂得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虚竹、段誉和萧峰三个截然不同的人也可以成为生死兄弟,同时明白孙燕姿和蔡依林可以成为闺蜜。
80年代应该是国家计划生育开始的时代,那代人从来都是时代的试验品与牺牲品,也所以1985年前后先锋文学之各方来袭。
但那个年代从不缺少梦,只是缺少一点点坚持与幸运。
野夫的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用细节温暖了人心。
谈起爱情,野夫说:爱一个人不是为了抓住一个人,故事不断拒斥故事,因深爱而远离,所以一个女人成就了一个男人。
野夫用一本小说书写一个女人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其实也是在描绘一种爱情,祭奠一个年代,他希望可以唤起一些对于80年代的考证。
野夫相信:80年代会成为一个话题,那时中国有最多的身怀理想主义者——纯粹迷恋诗歌,迷恋一切文艺,对物质远远地鄙视,对改良社会报以天然的激情。
但在对80年代充满谈性时,野夫也理性说道:今日谈80年代恍若隔世——“80年代,大家打架、喝酒、写诗,也做慈善。
如今却羞于谈诗,今天的人们少了锋芒与真诚,当下是炫耀的一代,偏于自私的一代。
”野夫认为写作可以抚平纠结,达到某种和解——为了深爱写作,为了书写比虚构更加精彩的生活写作,为当下召唤80年代的理想主义写作。
北大李杨老师在讲座中也谈到:80年代是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年代,只要你正常,你就是文艺青年。
但老师也坦诚道:每一代人都会担心下一代人,这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只要面对变化就好。
前几天有幸与韩少功老师交流关于对80年代的文学感受,韩老师如是说:80年代可以看成一个早晨,单纯,天真是常态。
到了90年代,就像一个中午,慢慢成熟也世故了,就像钱理群老师所说的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80年代的文学与时代开放。
一个是补课式的,即现实主义的经验;还有一个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来提高自己。
那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文学,那时候传播媒介也不发达,文学成了“霸权”。
总之都是开风气之先,但是那个时候做文学也需要勇气。
现在的文学需要独立面对生活,面对问题,任务比较艰巨。
”韩老师如是说。
北岛在《波兰来客》里也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通过亲历过文学大好时光的学者们对于80年代的切身记忆,我想我们对于80年代的感受会有一个比较真实的认识。
提起80年代,我们想起先锋文学的“来势汹汹”,朦胧诗歌的所向披靡,文艺青年的文学梦想……直到90年代,文学还是在尽力延续着80年代的文学脉络,感受着当时文学的“霸权”地位、一时风光无两、充满期冀。
但在90年代的社会大转型中,文学在商品经济面前不堪一击,逐渐处于生存艰难的尴尬境地——纯文学期刊纷纷面对停刊的境况,文学读物也不再风光,充满变数与不幸。
所以,直到新世纪的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怀念80年代,因为那时的人们对文学是由衷的喜爱与执着,那时文学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社会还是一个邻里的圈子。
如今,大家向往一些名利追逐,想要更多的利益与资源,却在追逐的途中忘记了当时的初衷与守护,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怀念过去的原因之一吧。
一直以来我觉得学习文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因为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或见过的东西,可以感受到先贤的人格魅力与历史感悟,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机会把兴趣发挥到极致。
而我写下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简单表达一个90后中文系学生对80年代文学的喜爱,因为80年代文学风光无限,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正如在电影《不朽的时光》中看到很有感触的一段话:许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无声,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一个人究竟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读过一生呢?
After all these years, memory of you stillPains me, all is quiet.I once gave up the world, but I’d never give up on you.How many secrets must one hold, in order to go through life unscathed?写了好久,今日无事翻豆瓣来一发。
朋友推荐得电影,看过还不错
油条去到少林寺真是笑得肚子疼,这大概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梦想破灭了就回归到了现实。不得不说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时光太残酷,残酷到不朽也残酷到不可磨灭!其实我觉得国庆和小然在一起就挺好的!
一座城市永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阳光灿烂的青春。用不同的方式打碎,然后又有另一代人迎来他们崭新的青春。可惜拍得并不好,刻意表演的痕迹太重。但至少,从中能触摸或嗅探到父辈母辈的青春,那或许也是我们的根源。而当下一些泛滥的青春片,我常常不知道那是谁的青春。
从反派影评过来的,少见的能在近些年的电影中看到对于文/革时代的反思,看着像是一个少年成长的青春伤痛散文诗,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在回溯那样一个时代的历史阵痛。故事的背景是八十年代出的劫后重振,而年少成长于这剧烈的思想变动之中,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从保守固化到新潮冲击,高考变成一道门槛,改变了那群少年们各自的命运,就如同那个疯狂的时代一样,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代人、一个社会的命运。影片开始于一个时代的结束(八十年代初),同样也结束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八十年代末),命运的齿轮转动,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某种宿命的悲剧一直在重演。
20160827 没有代入感吧
眼界还是大了 人物太多了就控制不住了说明导演功底还不够
值得一看 大桥名场面。
只刚看了50分钟,看到有很多人说这部片子毁在不敢拍,但其实症结不在此,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还是那一个许多青春片导演所具有的“泛滥且浅薄的情怀”,用美丽的妆容,用一首又一首的怀旧歌曲,用一个个重大历史时间节点来堆砌自己对那个年代美好的回忆——即便是痛苦的流血的也能拍成美好的——却缺少最基本的故事架构,缺少对“人”的关怀,缺少对时代的反思,更不要提演员们尴尬的演技。本片唯一的亮点在于其用剧作和剪辑揭开了那一段不敢提及的历史。4分
一个特殊时代六个普通少年的青春,能够过审就不错!P.S. 修文县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地方。
时代造就人生 不过 别妥协
这部电影太真实了!
能过审的重大历史题材。。。。。
跑步机上看完,居然还不错。要是能用方言就好了,云贵高原小城的每个人都说标普太违和。
看过
挺好看的,这种叙事方式很喜欢。也喜欢那个时代的事情,中国在不断变好。演员也很出色,尤其是国庆那一对。
我说命运啊
录取名单里有个“六盘水医学院”。
主角太怂,演技浮夸
3星+半星私心。拍摄的形式感营造出了美好的画面感,可惜刻意感的抒情,平补秩序的剧情和无张力感的表演搞出了如此轻佻感的电影。私心留给拍出的80年代以及当时青春的质朴感,怀旧调子的细节虽略显硬插和刻意,但营造的还算成功,使人浸泡在回忆里
有个很好的外壳裹着,但掩饰不了败絮其中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