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
Kursk,潜行浩劫96小时(港),深海救援(台),潜舰K-141,The Command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主演:科林·费尔斯,蕾雅·赛杜,马提亚斯·修奈尔,迈克尔·恩奎斯特,马克斯·冯·叙多夫,奥古斯特·迪赫,史蒂芬·威丁顿,潘妮拉·奥古斯特,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库尔斯克》的故事聚焦2000年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沉没事件。彼时进行作战训练的库尔斯克号艇内鱼雷自爆,118位船员全部罹难。事件也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潜水艇事故。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大的战术核潜艇之一,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曾被媒体誉为“航母终结者”。像“泰坦尼克”号超级油轮一样,库尔..详细 >
新兵的小手不能抖......
作为海军军官的子女,看这种片子总会更有感触。但从电影方面来说,它的灾难戏份拍的还不足够。
电影拍的一塌糊涂,喜欢的蕾雅几年不见成了肥婆,没法看了。
No survival
为两个马提亚斯来看的。表和险些错过的敲击很巧妙。喜欢最后儿童们拒绝握手一幕
几乎就是双线全部失效的作品。遇难沉入海底的核潜艇可视为灾难类型片的话,那在陆上对俄政府反应的描绘,则是意在把全片提升到讨论政权暗面,以及讽刺其执行力的荒诞性。可作为类型片,创作者非但没有在双线上找到合适的节奏平衡点,还始终未能明确双线彼此间的叙事时间逻辑。更严重的是,故事陷入到了一种,未能实现效果叠加的纯粹情节反复。那对于船员注定死亡的命运,或是政府昏庸无能的批判,就都不具有任何的观赏性。这不是客观,而且创作语境的失误,消解了事件本身该具有的张力。
温特伯格将《库尔斯克》搬上大银幕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他的《潜水艇》已经透露了足够多的讯息。和这位「预言家」一样,我也相信「电影」具有塔罗牌式的占卜能力。当然,你也可当作娱乐消遣。毕竟,历史也会以「笑话」的形式重演。随着这艘令人迷惑的巨大物体从父亲的臂弯缓缓潜入深邃而幽暗的恶魔怀抱,同时伴着影片画幅从私人视角向公共视野的无限延伸,作者正式提醒观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潜水艇事故」即将「再次」临世。事实上,半小时不到,看似尽在掌控之中的鱼雷就以失控的方式「罢工」爆炸——颠覆了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并导致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质疑。在剩余的时间里,人类一直处于自救救人和自编自辩的状态当中。为何男主多是具有「领袖气质」的角色?若不是道德力量的救赎,这些《亲爱的同志》怕是早随着「维京海盗」的英灵沉没海底了吧。
人祸,罄竹难书。
平淡叙述,可不平淡还能怎么办吧
为啥一个俄罗斯发生的事件,要一帮人用英语演,而且明显带有很浓重的政治倾向,战斗民族的人民恐怕看了会不开心,一帮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人拍的视角,必然把毛子的官僚放大,把我大英皇家海军拍成正义爸爸,一部没有任何力度的电影
只有一星,给演员的演技和电影的道具布景。电影最突出的问题是价值观极歪,其次是情节逻辑极度不合理。
黑毛子黑魔障了?
不谈政治立场的话是一部好片,蕾雅赛杜形象还挺多变的,某些角度简直有点像圣母
吃着丰盛自助,唱着希望歌谣,我们讲着笑话,如同不想回到陆地的北极熊。其实是大国衰落的牺牲品,冷战竞赛里的弃儿。救援潜艇早已无人修理,如同整个帝国无法修葺。可是他们依然傲慢地说谎,和我们一样卖掉手表忘记了时间。就让我不去握手,不接受你的歉意。我们只是你们的一瞬,你们却是我们的永恒。
- 哎,拍的太长了,神烦,一个都没活下来
全场演的最好的 是那个小孩子!
觉得电影很偏颇,诺大的潜艇居然会出现这种既低级又致命的错,上级居然对鱼雷温度升高不甚重视,二战中可以和纳粹抗衡的苏联大国,居然连拯救艇都如此落后,既拿不出实力也放不下面子,最后承受此次灾难的就是可怜的军人遗孀
可以反思的历史事件,腐坏的都无法生存。
法国投资丹麦导演用法国演员说英语讲俄罗斯故事
一枚过氧化氢鱼雷,一点战功也没立,却坑死了自己那么多人。。。对白如果改成俄语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