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观点本评论的观点基于以下认识:超自然现象和科学的对立,只是一个瓶子,老瓶装的是新酒。
这两者在这部影片中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输谁赢,没有绝对公平正义。
对于不好这口以及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朋友,大可表示“I didn’t spent 300 bucks to see hamlet.”,并无视这篇评论飘过。
导演导演对于观众发难,提出如下问题。
Why have you come here tonight? What are you hoping to see? Do you think I should surprise you? You think I should entertain you?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so closel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me? How much do you want to believe? 事实上,导演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情感代入,而全片的商业元素集中在悬疑和超自然现象上,“我并没有在影片的摄制过程中太过于计较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我的常规路数来做的。
我在拍摄过程中,尽量保持着一种客观和中立的态度,因为这样才能把这个关于灵异的故事拍摄得尽量真实,并对故事中的元素有着真实可信的反应。
如果你对这个故事和其中的情节有着某种期待的话,那你在心中肯定会对情节、人物和道具做各种各样的比较,然后考虑什么该被放在电影里。
”What can you really know? What can you really trust? What are your doubts? What are your certainties? What you call truth?对于上述问题,导演只是提问,回答要靠每一个观众,每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疑问问:Simon Silver的保险箱里面放的不是钱而是白毛巾。
答:洗脱污名对他来说比钱更重要。
问:两次鸟撞玻璃(百叶窗)和一次死鸟放在门口,分别意味着什么?
答:第一次鸟撞玻璃是Tom超能力爆发,第二次死鸟放在门口是Simon Silver已经发现了Tom的超能力,第三次鸟撞百叶窗是Tom对自己超能力已经见怪不怪。
问:Simon Silver在最后一场演出前和Tom进行的那场对话,是否代表着他已经知道Tom有特异功能?
答:是。
问:玛格丽特死亡对Tom意味着什么?
答:请有缘人代为回答。
人的选择--To be or appear to be人生就是选择。
成为某样事物和成为别人眼中的某样事物是难度比较大的选择,可以说是一种痛苦的挣扎。
电影中,理性行为人的理论基石遭受挑战。
电影认为Man is essentially rational是个伪命题。
每个人都在to be or appear to be的选择中挣扎,而非常不幸的是,相当多的人会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小女孩的挣扎是既想达到搬家的目的,又不想失去父亲疼爱,只有通过撒谎扮无辜和撒娇装害怕骗自己的父亲。
Margaret的挣扎来自于表面的勇敢与内心的脆弱。
她通过疯狂工作来摆脱缺少亲情所带来的孤独感与绝望感,Simon Silver的女助挤兑她是Lost lonely woman。
Tom的挣扎来自于压抑否认自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超自然现象)来获得他人的认同(表面是玛格丽特,实际是母亲,再深层次是权威)。
Simon Silver的挣扎来自于,“We can go forward with lies, but we can never go back.”这点从他保险箱里面放的不是钱而是将自己的(黑)手擦干净的白毛巾可以看出一二。
他口口声声说着I don’t always demand payment for my services, did you know that? At least, not in money. There’s other ways of paying for things, 一面以每场“sharing”400万美元的价格赚钱。
我们的世界观自闭症绘画男孩的案例是为了探讨我们现有世界观的作用和局限。
在20世纪40~60年代,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
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
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
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人”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
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
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
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尽管自闭症的成因没办法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但是其研究倾向从环境决定说逐渐向基因决定说转变。
难道在量子物理学领域已经被打败的非决定论、宿命论、机械决定论,从基因学领域开始复辟了?
粗粗扫过一遍,个人理解如下:这是一部试图利用观众对于类型电影的思维惯性进行“欺诈”的电影。
这个思维模式是什么?
就是:墨菲是韦弗的学生,而韦弗是德尼罗的对头。
老一代敌对的结果,是韦弗倒下了,墨菲决定报仇。
按照此惯性,德尼罗真有“本事”。
墨菲自己身上也有“本事”,只是这个本事到底有多高,尚未可知,但可以粗略预期他与德尼罗之间会爆发一场超能对决!
导演似乎希望观众按这个思路走。
但故事却走上了另一条路。
真相就是:具备超能力的只有墨菲自己,前面不断放出各种讯息暗示这一点,诸如他预先猜到了韦弗在电视访谈中要说什么。
导演并不在意观众早早猜到墨菲有超能力,他真正在意的是不要让观众猜到老德尼罗是骗子!
所以,灯泡破碎等指标性超能展示,都是墨菲和德尼罗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以墨菲的不由自主的“超能行为”,去掩盖德尼罗什么都没做。
但知道这一切时,已经是真相大白。
事发当时,我们被误导认为,是德尼罗做的,墨菲在惊恐。
韦弗是自己心脏病突发倒下的,各种场合交代她不断吃药就是提示点。
且病发倒地的时间点“故意”安排在墨菲(表面上让你误以为是德尼罗)的超能力发作之后。
但这里有个问题,假如墨菲能够预测未来,他为什么没有预测到韦弗只是心脏病发作,而非被德尼罗暗算?
最后墨菲的学生从监视器上发现德尼罗的破绽。
这处细节设计不好,“表针放大”太小儿科了,根本就是一个赌场监控发现二流老千使诈的普通手法,对于德尼罗这种横行全美的神棍大骗来说,不具指标意义。
你如果真要抓他的破绽,就该去揭露德尼罗如何从男人腹部掏去异物。
但不能。
因为此桥段原本就只是为了掩护德尼罗的身份而服务的。
导演也不知道“假”在哪里。
所以这部影片实际是遇到了与诺兰的《致命魔术》相似的问题:要以魔术或伪超能(就是魔术)为故事背景,但导演又不能真把人家有分量的高级戏法的秘密给曝了光。
怎么办?
就只好自己凭空杜撰节目。
于是就有了双胞胎,地板下的弧形桥……仔细想想,其实压根就没有魔术师表演这些东西,它们就和本片的表针放大一样,属于特别服务于电影的“临时性的专业科目”。
很精彩的反转剧,前半部分对于伪科学的种种伎俩揭露得比较透骨。
上点档次的神汉,除了诡辩之机巧,政治正确之觉悟,熬鸡汤、灌信仰的能耐,还多少懂得点科学的路数。
对于应付科学界质疑,自有一套预案,规避或堵塞验伪路径,甚至能利用失格之科研机构与媒体为自己站台。
毕竟揭露伪科学这种事,因为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很少能吸引一二流机构的兴趣。
……比较遗憾的是,结尾处理得拖沓无力,让精彩的张力一下子塌掉了。
整部剧不缺冲突,不缺名导,不缺戏骨,却有种怪怪的失衡感,就像是写影评写得困了草草收尾似的。
《红灯》(红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吧,以下内容有剧透,没看过的盆友请慎读。
红灯字幕之后的彩蛋,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还没有什么对这个彩蛋的说法;于是我自己尝试着解读一下,也说不上是脑补还是分析,姑妄言之吧。
——————————————————————————————这个彩蛋时间也不过几秒钟,只有区区一个镜头—— 一扇紧闭的窗户和随风摆动的窗帘。
如果仔细回想,这个镜头其实在片中出现过一次。
就是出现在男主被响声惊动,光脚跑到大街上,被玻璃刺伤了脚后又返回家里的时候。
当时家里莫名其妙的被弄得一团糟(后来知道是他自己弄的);男主进屋之后,却只是盯着那扇窗户发呆,直到被突然打开的电视?
(还是电脑?
记不太清楚了)打断。
我一直没看明白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上网查了查也没查到什么答案。
后来又仔细看了一遍影片,我觉得大概如下:1、这扇窗子应该是打不开的(或者说窗子没有被打开过的痕迹);风是从通风口吹进来使窗帘摆动的,一般人是无法从这扇窗子逃走的,除非是超能力者。
2、汤姆·巴克利非常希望找到一位和自己一样的超能力者(剧中有明确提到这一点)。
3、作为唯一一个曾战胜过玛格丽特的“超能力者”,西蒙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汤姆十分希望西蒙就是他要找的人。
所以,汤姆盯着窗户看:他怀疑并且希望“西蒙”(他猜测是西蒙,当时他没看到人)是在破坏房间后,穿墙逃走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当时他返回一团糟的房间,为什么盯着这个窗户看了很久。
如此一来,这个镜头出现在片尾彩蛋里,也就可以解释了。
导演无非是想说:尽管汤姆·巴克利接受了自己的超能力,但他内心深处仍然觉得孤独,他仍然希望能找到一个同类,一个真正的超能力者(可能是一个能够穿墙而过的人)。
或者汤姆·巴克利多么希望西蒙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
他内心深处仍然还有一丝怀疑(同时企盼着):西蒙是否真的拥有超能力?
这两种解读究竟哪一种才是导演的意思我也说不清楚,我也只能解读出这么多信息了。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红灯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悬疑电影!
…起初半小時還單純地以為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The Prestige》這種拆穿招謠撞騙的解構主義,後來除了打破了我的預算,還打破了我一直相信的「真我」,這種崩壞怎麼令人撐得住。
注意细节 其实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太大的翻转 之前好多细节都在表明墨菲与他人不同 第一 注意对白 很多潜台词 演员精湛的表演 精彩的对白 将一个哲学的问题推入进了白热化 “相信自己或者不信”科学与神学 矛盾的特性 它是影片的表现方式 没有必要去争论 肯定与否定 自身的纠结 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才是影片的中心 导演看待问题的角度 是我们难以触及的 其中好多内在的私有的东西 是需要我们仔细反复的去理解 说影片不好的 我认为是没看懂或是太只以为是 好的电影就是“其实一拍出来的是二 但是三四五看到的却是七八九” 哈哈 没看懂的可以单聊~~
看了一些影评,所有人都认定silver是骗子,有几个影评有仔细说了,他是一个没有说谎言的骗子而已。
但没人觉得其实silver也是个超能力者,只是能力没有tom强而已。
按你几个方面说吧,1.影剧院爆炸。
tom的设备还没调试完,silver已经提前爆炸,导致tom紧张了一起发功威力才那么大。
这一段当然有人说是silver女经纪人做的手脚,可以。
2 实验室的证明.开始前灯光频闪,这不可能是tom,因为这时他还没发力,他的超能力有不完全受控,在紧急和愤怒情况下会爆发。
实验室是完全严密检测过了,别说,不要怀疑这是女经纪人还能做手脚搞灯光忽闪忽闪的。
3 最后阶段silver说的how do you do this一连串疑问,是是觉得对方超能力之大超过他认知。
而tom一直对silver存强烈报复,包括最后说他是骗子,都是为了给女导师报仇,所以要故意损坏掉silver所有,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主观的报复因素,并不是简单的就认为他是骗子。
我喜歡這個故事。
我也相信世間存在超能力者。
就跟我相信世間有先知是一個道理。
記得Spider Man在做蜘蛛俠之前曾經說過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所以在認清和控制自己能力之前對自己有所懷疑完完全全是正常。
但是影片中Tom是個例外。
他極其想通過反證法來推到自己不是超能力者。
結果沒想到這個證明題噠最後卻顯示該命題為假命題。
他在這過程中傷害叻其他人噠感情。
所以他特別自責和痛苦。
這就是為甚麼他在洗手間被打卻最後選擇不還手噠原因。
他恨自己這麼軟弱無能。
甚至不配擁有這樣噠能力。
總想依靠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噠人來尋找信心。
但最後這條路終究要靠自己走完。
關於演員方面。
我不想多說。
主演都是總所周知噠人物。
演技也過硬。
不過總感覺那個女學生是導演安插過來硬生生出現噠線索。
好像再說我要再不出現提示以觀眾噠智商應該猜不透叻吧...哈哈。
小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拥有超能力,拥有那份不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
其实,拥有超能力也是令人畏惧的一件事,稍不留神就会酿成悲剧。
《超能失控》就是一个范例。
如果拥有像主人公那样可以把自己想象的事件扭转为现实的能力。
你不能保证在任何时刻你的想法都是美好的,有益于世界的。
试想某天与某人结仇,只是报复性地想希望他被车撞死,然后他就真的在你面前脑浆迸溅,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终于明白为什么动画中那些本身拥有超能力的主人公在心智上还不成熟的时候能力被封印住,否则会被自己的能力反噬。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被封印着的超能力,只等待你的心智足够成熟才被解开。
喜欢主人公内心挣扎着是否要承认自己拥有超能力的那些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桥段。
耳边温柔的声线将他唤醒,睁开眼睛是那个安然躺在床上的自己,微笑着,仿佛在说“接受我吧”。
还有,他不顾自己能把担心的事变成现实的能力,竭力集中精力为呆萌又忠实的技术宅学生讲明西蒙•希尔沃作假的方法那一段。
设备爆炸,男人拿着枪指着屏幕的画面TV开启,砸入窗户的死鸟衔接得很妙,让人真的误以为西蒙•希尔沃在竭力破坏他们的研究。
顺便提一下,技术宅的英式英语也很萌。
还有,在最后他还在犹豫是否要揭穿西蒙•希尔沃的谎言时,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的大叔,其实是他想要把自己打清醒,提醒自己振作起来面对现实的意念变成了现实。
(因为提到了哈姆雷特)但是我搞不明白他在跟踪西蒙•希尔沃遇险时突然出现的老婆婆是何方神圣,究竟是帮他化险为夷,指引他前进的先知,还是只是一个巧合,或者来源于他的潜意识?
还有,如果把玛格丽特教授的死看做是中点的话感觉前面有些长或后面有些短了。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
以及个人能力浅薄,字幕君有些坑爹,不看别人的影评真的不会明白剧情内涵。
#一日一电影#电影最后导出的思想比电影本身更让人深思。
玛格丽特博士与汤姆一直认为所有超自然能力都是人为的,一直致力于揭发这些人的伎俩。
直至希尔沃的出现,玛格丽特博士意外身亡。
汤姆决定去调查希尔沃,当中出现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让人认为希尔沃真的拥有超自然能力。
汤姆在一系列事件最后认识到自己一直存在心魔,其一直否认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
最后,他站出来面对这一切。
打破封闭自己的想法。
其实,他就是拥有超自然能力的人。
希尔沃一直追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到天朝。
在天朝,从小就给教育,不能做什么,不能说什么甚至不能想什么。
人,一旦给固化,给封闭。
将变得什么也不是。
人,不能一直在否定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一齐,包括缺点。
人,不能一直在否定自己。
PS。
电影结尾还有一处彩蛋,很是悬疑。
求破。
虽然此片的结构紧凑,故事题材新。但感觉有点沉闷,阴暗!主角不苟言笑的面孔,歇斯底里的表演,有点不适应!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后来看的豆友的分析才略略明白了点此片的故事情节!( ⊙ o ⊙ )是的一个人总是活在阴影下,怎么会有好心情好心态!最终还会导致失常!导演的诠释是对的!
結局這包袱抖得實在太自以為是了,完全不能接受。
好题材让导演拍成大垃圾。
那个告诉墨菲妈妈她得的只是胃炎的灵媒就是墨菲本人吧?所以他会怀疑兼否定自己......吧。
电影的核心始终还是故事~
不看影评根本看不懂
到最后先明白主角原来是...
毫无意义又一惊一乍的音效实在让人掉胃口。看完全片之后的感觉就是,嗯能顺下来,但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是任何一个神智清醒的人都不会选择的角度。除了被导演和镜头玩弄的荒唐感,再无其他。
简单的说,就是李逵打李鬼。
用科学来分析异能,最后结局反转,字目不给力,推荐,韦佛姐仍是酱油
你只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被最后几分钟毁掉了,如果世上真的存在超能力者,那么玛格就从一个为了科学无私奉献的形象,变成了冥顽不化的老顽固,高尚主题在这一刻彻底崩塌
神棍
废话多,叙事晦涩,没有什么吸引力。题材很好,却拍得差。
四处揭露骗局的二人组遇到劲敌,结尾翻那一下太隐晦,导致查了些资料才看明白。
有心反转转太歪,无心铺垫却不赖。
一个物理学家,试图用科学解释各种灵异事件,然后碰上了一个假巫师。预告片看上去很诡异,电影前面很诡异,结局非常愚蠢。
两星给老少两位女演员,一星给老少两位男演员。
这片子译名不如叫《红灯记》,更适合中国观众!!!
7.5/10,中国那些特异功能和气功其实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生过,剧情相当棒!
这是啥?为了呈现一个令所有人都出其不意的反转结尾,在前面100分钟的各个角落里放置烟雾弹,以此蒙骗观众。整部片子就是一个骗局,没有逻辑的影像侵扰,放在十年前会觉得这样的电影很不一般,但现在看来真的很令人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