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上班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个流浪汉。
他大概有三四十岁,中等身材,30度的天气还穿着绒衣、毛衣和厚外套,裤子脏的看不出颜色,伸直双腿坐在路边,神情淡漠地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我偶尔会猜测,他是什么样的人?
经历过什么事?
他住在哪儿?
以什么为生?
每天早晨看着衣衫整齐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们,他都在想些什么?
有一两次,我探究的目光刚好跟他的目光对上,他立刻紧盯住我看,我心下骇惧,忙将眼睛转开,加快脚步走掉了。
边走边后悔,糟糕,万一他精神有问题,看到我望他就跟过来怎么办;万一他是贼或者强盗,对我留了心,等我下班时尾随抢劫怎么办。
流浪汉Stuart肯定也遇到过很多我这种人。
带着好奇的眼光打量他,带着惊惧的神情远远避开他。
我一直知道,自己的好奇和恐惧之下深埋的念头是:如果我在生活的哪一步走错了,是不是也会沦为这样的人?
看完《Stuart:A Life Backwards》之后,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没有成为Stuart,不是因为我的路走对了,而是我没有遇到那些让我偏离正路的事情。
天生病弱、在学校被殴打欺凌,九岁开始被哥哥侵犯,被哥哥的朋友侵犯,奋起反抗,结果是在儿童机构继续被人侵犯,经历了这样黑暗的童年,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不会变成Stuart?
黑暗逼迫时,有的人能够咬牙忍耐,将伤害压抑到身体某个角落里封存起来,熬到光明来临,再勇敢自若地活下去。
但有的人做不到。
他们被黑暗浸透了身心,愤怒、憎恨以至于疯狂,他们完全被噩运摧毁了。
并非不想反抗,Stuart也曾经努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他娶妻生子,也想出过“很多关于怎么赚钱的好主意”,但他内心的黑暗如影随形,总是不肯放过他,既然他无力把受到的伤害都压缩并隐藏起来,就只能时时忍受着这伤害的吞噬,再转而去伤害别人。
另外,“人们总是说我错了,他们从来不给一点鼓励,从不。
”“总是没有人认真听我说那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话。
”一旦成为一个异类,他就被放逐出了正常人的世界,他将永远是个异类。
他了解自己的问题,但他无力解决它们。
他能“感觉那些难以忍受的愤恨,与自觉对生命的浪费”,前者是白天各种疯狂举动的诱因,后者则是深夜清醒时绝望的根源。
Alexander的友谊也许是他生命里最大的亮色。
直到他们成为朋友后很久,他还在追问为什么。
没有人这样对待过他,没有人对他这么感兴趣。
所以即使Alexander的目标是把他失败的人生写出来公诸于众,把他黑色废墟一样的生命摊开在所有人面前,他依然紧紧抓住了这唯一的温暖光源。
陈百强的歌《一生不可自决》里有一句歌词:“不想再暴露我于他人前。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失败的一生披露出来。
Stuart只有在酒醉的时候,才能借助录音机把自己最深的伤痛说出来,录音带上还要郑重写下:“Alexander only。
”告诉了Alexander,就有可能被写进书里让所有人看到,他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他只是太孤独了。
Alexander说,抗议活动里,“Stuart只做了两件事,他寄出很多请愿信,并让许多人窥见他的灵魂。
”在聚会上,Stuart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前,把口香糖吐出来,粘在椅子上,讲完,他皱着眉头,从椅子上拿起那团白色的东西,塞进嘴里,说“可以走了吧?
”让人窥见他的灵魂,他并不快乐,那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撕开心头的伤口,看到被浪费和摧毁了的生命。
即使如此,那依然是Stuart最高兴的几个月。
因为他和人在一起,有人愿意倾听他,有人友善地对待他,而他也能够帮助别人。
Alexander邀请他一起去做客,那是他第一次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并了解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看到那家的屋子,Stuart眯着眼睛望了一会儿,长长地“哇哦”了一声。
他在草地上飞快地开车,喝红茶,对Alexander说:“这太棒了。
”这是他不可能得到的生活。
他玩的很开心,虽然女主人的脸一直绷得很紧。
她和人们一样对Stuart充满了害怕、厌恶和恐惧。
没关系,Stuart早已习惯了这种脸色。
但即使是Alexander,他的朋友,在喝了几杯酒之后,也开始当着别人的面笑着逼迫他讲述成年后第一次入狱的经历。
Stuart早已习惯了自己废墟一样的生命,但在公寓里Alexander初次问起这段历史时,他依然情绪激动,流下了眼泪,说他不能讲。
此时,面对Alexander板着脸的朋友们,Stuart更不想说出那段让自己极其痛苦的历史,他面露祈求之色:“Alexander,please。
”但没有用,他只好讲起自己如何情绪失控,做出种种疯狂事,伤害了妻子和孩子,以至于彻底失去了他们。
席间一片尴尬的沉默。
Alexander的朋友们都是有教养的中产阶级,他们用面无表情掩盖了蔑视。
本来还兴高采烈的Stuart如同突然垮掉了一样,像个七十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拖着步子慢慢上了楼。
Alexander望着他的背影,终于起了怜悯和愧疚之心,但有什么用呢。
他再怎么声称自己喜欢Stuart,真心地拿Stuart当朋友,可还是摆脱不了他的猎奇探究之心。
他生于“全家都是作家”的中产阶级,生活顺遂,无法真正站在Stuart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痛苦、分担他的磨难。
所以Alexander无法阻止Stuart最终的自杀。
对Stuart来说,即使有了朋友,生命依然如此孤独。
如果可以怪罪于什么,他的绝望也不至于那么深邃。
可他足够聪明,对自己的人生思考了太多,意识到“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童年,但是他们接受并适应了这些,并且都能过上得体、正常、很有意义的生活”,最终他只怪罪于自己。
他的愤怒、憎恨最终都指向了自己。
几次疯狂时的自残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
虽然,他只是一个受害者,只是一个卡在饱受摧残的十一岁无法再前行的男孩。
“一切开始于我九岁的时候。
”终于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心中长舒了口气。
紧接着,刚刚安下的心又因为逐渐变得阴沉的Bgm而提了起来。
从电影一开始斯图尔特就十分夺目。
他就像一坨烂泥,瘫在讨论会的角落里,在人们严肃认真地讨论的时候哈哈大笑,满口脏话地嘲笑着体面人不切实际的猜想。
“你们他妈的什么狗屎都不知道。
”他卑微又高傲,他讲究又随便。
他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满身酒气,话都说不利索。
询问他的住址时,他犹豫了一下,说了一个公园的名字,然后自嘲般笑了。
他衣冠不整,他仇恨人世,他有暴力倾向,他是无业游民,他偷盗,他抢劫,他伤人,他啃老。
可无比神奇地,让人不觉得他是个坏人。
“我进过31次监狱,老兄。
监狱里什么人都有。
谋杀犯,抢劫犯,强奸犯,瘾君子,毒贩子,疯子……”“那你算是哪一种?
”“疯子。
”因为影片的插叙方式,斯图尔特的犯罪行为和疯狂举动被穿插在和朋友真诚的交往中,却一点都不突兀。
他是个好人吗?
很明显他不是。
他是进过无数次监狱,犯过无数重罪行的罪人,他酗酒又吸毒,他丝毫不懂的尊重别人,因为一点不顺心就会对人刀棍相向。
可他是坏人吗?
他也不是。
即便他穷困潦倒,靠啃老抢劫和接济来生存,在朋友需要时,也会大方将钱借出去。
他会心疼流浪汉和监狱中的犯人等诸如此类被社会轻视的人,他向议员解释狗对于流浪汉有多重要,他揪住警卫的衣领,大声逼问“你他妈的知道监狱里每年有多少人死在狱警的虐待下吗?
”他可恨吗?
可恨。
他盗窃手无寸铁的老妇人的商店。
他家暴。
他放火烧房子。
他差点砍下好心想帮他安床的邻居的脑袋。
他可怜吗?
可怜。
他向所有人,几乎认识的所有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却唯独对真正想要聆听他过往的好友守住秘密。
他忏悔自己的行为,却控制不住自己。
他歇斯底里。
他一身戾气。
他愤怒。
他悲哀。
他满身怒火。
他泪眼婆娑。
他受尽了虐待和折磨。
他看遍了悲伤与困苦。
可他没有朋友可以倾诉。
他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
听他倾诉的只有酒精和海洛因。
火焰和眼泪。
可当真正可以聆听他心声的人出现时,他却胆怯了。
生平头一次尝到了被人关注的滋味和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候,他真正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并不知所措。
“求你了,Alexander,你不会想听的。
”“我觉得这主意不好,真的。
”他就像一只浑身是尖儿的刺猬,平时总把刺当做炫耀的资本,可当有人真正询问他为什么会长出如此坚硬的刺时,他就像重新感觉到了当时受的伤害,如惊弓之鸟一般,只顾着逃离。
是啊,毕竟,尖刺底下,是累累的伤痕。
随着电影的深入,我对斯图尔特的态度,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之后的好奇,再到同情,最后终于达到共情。
在电影最后新闻报导斯图尔特的死讯的时候,我非但不难过,反而觉得如释重负。
这是他一直以来最期盼,也是他最应该受到的事。
我甚至发自内心替他高兴,高兴他终于摆脱了世间的苦难,摆脱了自我厌恶,摆脱了暴力,摆脱了抑郁,摆脱了一切他不喜爱也本不该遭遇的一切遭遇。
我也想像他的朋友们一样,在他的坟墓边上跳舞狂欢,彻夜不眠。
可当最后磁带中传来他的自白时,我就像开车的Alexander一样,泪水盈眶。
现在让我们来回忆斯图尔特的一生。
自小患有渐冻症,因此被送入残障学校,遭受校园暴力。
九岁,开始被哥哥性侵,长达三年。
十一岁,自己要求进入儿童学园,却又遭到校长的性侵直至校长被抓。
至此,身心全都崩溃。
从小到大,进了无数次少管所和31次监狱。
嗜酒,吸毒,有暴力倾向。
可他是个坏人吗?
你怎么忍心说他是坏人?
他遭受了他本不该遭受的无数恶行,因此发现了某种方式以自我保护,即便这方式确实不被世人接受,甚至被唾弃被厌恶,可你怎么。
你怎么忍心,说他是个坏人。
他是个疯子。
是个瘾君子。
是个罪犯。
他十恶不赦。
可他不坏。
让他变得肮脏的是这个世界。
是这个他妈的让人又爱又恨的世界。
大概斯图尔特也是这样的吧,对这个肮脏的世界既热爱,又痛恨。
他手上的纹身,一边是Love,一边是Hate斯图尔特最后说道“越是常常谈起的话,听起来就越不真实。
然而总是没有人听我说那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话。
所以我让自己喝到茫然,然后坐着疯言疯语。
我大谈自毁和自杀,顺便拖着该负责的人下地狱。
我所期望的不过是躺下来死掉。
我觉得自己如此污秽,又他妈的可怕。
我仇恨,敌视那些靠近我的人。
我只是希望,哪怕一次也好,能够逃离这种疯狂。
”我的朋友斯图尔特。
恭喜你,逃离了你的疯狂。
我发自内心地祝福你。
并很荣幸的告诉你,如今世人有千万个聆听你发自肺腑的心声。
虽然你已与世长辞,我也想让你知道。
我们都是你的同伴。
我爱你。
作为BC的脑残粉,我首先要说:饭上康博霸气先森实在是太幸运了——否则,猴年马月才会把电脑库存里的这个07年的老片翻出来啊!
其次,我要说汤姆哈迪实在是太特么牛X了,他可是盗梦空间的E老师诶,他可是蝙蝠侠里的大反派诶……在这个片子里活森森地变成了大着舌头、扭着表情、拧着脖子、拖着步子、裤子挂在大腿上的流浪汉。
他说自己是撒旦的儿子,可是他却比影片里任何一个人都善良,在alex没有车钱的时候,他奉上酒钱说要谢谢alex帮他戒酒;他会做好吃的“监狱咖喱”还热情地招呼alex留下来下午茶不厌其烦地教他怎么吃还好味;他懂得小说的写作手法、想念自己的儿子、分得清梨树和苹果树……和影片中那些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或下层贫民相比,他过得更脚踏实地、有滋有味、知冷知热。
他最最善良的地方——明明是被伤害和被侮辱最深的人,明明是被环境、被至亲抛进地狱的人,他却从来没有怨恨过任何人,说起虐待他的哥哥,他会哭泣,在不久于世时,他让alex去探望祖父母。
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真正做到以德报怨。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对于(虐待)那些事,我看得很淡……如果能够改变一件事,我希望是自己,我不想看到自己对自己无能为力……暴力,也不想要无家可归。
”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相信不仅是alex,就连观看影片的我们也已经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凭借该片获得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提名最佳男演员,名至实归。
不能不说说BC,昨天看了米勒怪物版的《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今天看了《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我忍不住要再吼一次——本尼迪克特康博霸气先森是我见过最会演戏的人,没有之一!!!
并且还要加上一句——是最有内心戏的人,没有之一!!!
肤白胜雪,清爽金色短发,金丝边眼睛,棉服宽松衬衫,这样装扮的31岁嫩缺,一看就是很“正常”的家庭里长大的“健康”的孩子。
去流浪汉机构工作是因为时薪高,还有自由的时间可以写作。
看起来家里书籍汗牛充栋,但实际真正读过的并没有多少。
看起来活力充沛地工作,实际上对工作对象一无所知“每个人的流浪汉看起来都差不多”。
看起来很认真地担负着一项活动的主席认真地做着笔记,实际上就是在纸上涂涂画画。
看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代入——我们不都是这样的人么。
然而,斯图尔特的闯入,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从最初隐藏的蔑视、厌弃,到与其相熟后的乐在其中,最后为这个朋友而动容。
BC把alex的每一个微小的心理变化都刻画出来了,无与伦比!
首先要点亮Tom Hardy的演技,多少次我都情不自禁的想帮他提上裤子,再顺手递他一盒金嗓子喉宝。
这个忽胖忽瘦的男人,不用拍戏,拍减肥广告励胖女,或者,增肥广告励火柴男都可以过得滋滋润润。
可是丫硬是把帅气大兵,发福中年叔和健美运动员都生生映在大屏幕上,这次是个“废物”,一个有故事疯子。
为了显示不走寻常路,我们可以顺着播放这盘叫倒带的带,顺便问一句,有多少人是被福尔摩斯链接过来的?
你们的坎伯巴基完全被背景了好么。
斯图尔特生长在一个奇怪的家里,据妹妹说,大哥哥死于五脏俱焚而她却相当快活,小哥哥斯图尔特呢?
怒槽开挂!
咦,这个妹妹一定是万恶之首,可当她服顺的贴在斯图尔特病床前时,故事的起点才刚刚有点亮光——斯图尔特在九岁的一天突然发疯,要去儿童之家,妈妈无奈降不住手握匕首的少年,只好顺手给小儿子的心魔再升一级。
一前一后两次被性侵犯,首先被哥哥下手,家庭俩字失去信任;再被管理员揩油,社会从此不见太阳,在这么小的年纪,硕大的世界,生生不留给他丝毫空间。
更不用说那该死的肌无力了,我之前看到他炸鸡肉挤番茄酱做三明治的狗熊动作就想笑,直到他躺在病床前。
他还开玩笑地说鸡鸡上肯定也全是肌肉,哥们我太他妈杯具了。
当时我就有点不能控制情绪了,直到他神迹般的康复然后大肆指责那些围绕自己的残废们,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在说自己,Living a crap or just died?他每次发疯,可能都是被这问题敲打的太重。
在三四段描述的事件之间,斯图尔特进了无数次监狱,作为一个英超球迷看着他再熟悉的地名间穿梭我走神的想丫可真幸福,可是当在一次抗议事件中对一名没张嘴的警察发飙时候,这个心灵伤痕摞伤疤的人在监狱中又吃了多少苦头?
你不免想既然那么苦你为何还要三番五次进去,答案是他是疯子么?
你打疯子一下疯子不还手还很享受吗?
答案是这个疯子一定想抗争点什么。
报复社会吗?
可为何每次都是自己伤痕累累?
每个燃烧大火的房间里不是别人,不是他仇恨的人,而是哭号的撕心裂肺的斯图尔特?
在他可能进最后一次监狱之前,斯图尔特碰到亚历山大,他们一起为给游民提供处所的两名人士奔走。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斯图尔特在打酱油,不过最关键的胜利来自下议院,这主意是斯图尔特起的。
而说服那个议员的活,他竟然也满嘴胡话的搞定了,虽然当中啤酒还炸开了。
这是我们惨兮兮主人公的高光时刻,按照一般剧情,人生轨迹可能要启承转了,而斯图尔特却死在铁道旁边,孤孤单单依旧,甚至葬礼上都是歌舞和一地酒瓶。
他有一个儿子,只会对他说你他妈的滚远。
他外公外婆家,独独没有他的相片。
他老婆在车上问警察,你们咋不把他一个子崩了。
他妈妈看着儿子狼藉的房间,淡定的说,这本应该有血迹……噢,斯图尔特,我们怎敢希望一点点光明就能把你从无边的黑暗中拉回来,那是多浓的黑暗啊。
火照不亮,血化不开,亚历山大每次小心翼翼靠近,你都把它紧紧锁在怀里一个人窒息在里面。
当你换上干净衣服,打好领带,在镜子前潇洒的一挥手,却说道“一枪把我轰在墙上该多好”。
当你把一切都告诉亚历山大,当那个关于你的故事最终终稿时候,你含糊的说到自己的生日,然后,或许,顺便就开始筹划和书中的自己一起结尾。
因为够了,这些乱七八糟东西够受了,你说你“用头撞啊撞,撞啊撞,撞啊撞,越是谈起,越觉得不真实,越是没有人认真听那些对我说来很重要的话,所以我让自己喝到茫然,然后自言自语,说些毁灭和自杀,顺便拖着那些该负责的人下地狱,我所期望的,只不过是躺下来死掉……”,是啊,关心你的亚历山大在生前都忽略了这录音,这世界欠你多少?
改变我的不是那些暴行,而是我喜欢上暴力——斯图尔特。
这句话替别人辩护太多,斯图尔特,你喜欢暴力是无可奈何……有图版:http://www.douban.com/note/201505198/
Stuart清晰的记得,在一个平凡下午的4点到5点之间,他从一个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分子变成了仿佛上了膛的反社会人士。
从此变成游走在街上的幽灵,父母用来吓唬小孩的怪人。
这是一个33岁的反社会的短暂却无比漫长的人生,在酗酒,海洛因,暴力,偷窃犯等迷雾之下,看到的缺仅仅是一个极度不快乐的脆弱灵魂。
这是一部基于Alexander Masters的同名书形成的TV-Moive,影片中大量对白都还原了原作的真实对话。
(以下涉及影片剧情)Alexander也从来没有想到,最后会和这个疯疯癫癫的流浪汉发展出一段类似友情的东西。
大多数人都无法了解Stuart这样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这种未知的人无疑是让多数人感到恐怖且厌恶的。
这种印象同理也存在于Stuart一直敌视的中产阶级人士,虽然都不曾细致了解,但是阶级和势力的对立形成了天然的敌视。
这本来是一个沉重伤感的真实故事,电影(传记)却别有用心的用了一种清新的方法尽兴了叙事。
当Alexander最初在车上给Stuart讲述传记的开始时,Stuart发牢骚的抱怨说这一切真是太无聊了。
他也知道,人们不想去关心一个无名之辈的成长历程,可是却有别样的好奇想要了解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变故造就了这样一个Damaged Soul.眼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路步伐奇怪,说话仿佛呢喃的一个邋遢Homeless。
在Alexander面前,Stuart能够轻松的上前攀谈,仿佛没有一点威胁,可是稍微了解下去便知道这个眼前仿佛不堪一击的年轻人背后危险的一面。
严重的自毁倾向,情绪的不稳定,患有不常见的肌肉萎缩病症,终日酗酒并且长期服用海洛因。
种种恶习背后,不同于印象中懒惰得终日无所事事只知道仇恨体制的愤青流浪汉不同,Stuart却是拥有一颗很善意且感恩的态度来面对曾经对他进行了帮助的人。
他记得Cambridge的两人对他的施舍和关心,给予他衣服,食物,甚至饭后还有贴心的布丁。
在为了帮助无辜坐牢的两位Cambridged学者的同一目标下,Stuart和Alexander走在了一起。
作为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Alexander在最初对Stuart也怀有揣测和抗拒,当Stuart第一次来到Alexander家中的时候Alexander甚至还担心Stuart会偷走家里的值钱东西。
可随着接触变深,Alexander却发现Stuart身上充满了惊奇让人着迷,也越来越对他抱有好感。
就如同Alexander的原话说,Stuart带领他走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我们这样的“凡人”不曾进入过的,一种疯狂的混沌。
Stuart称自己的黑暗面为午夜迷雾(Midnight Mist),这是一种他也无法控制和预知的状况。
对于Stuart这样可能随时陷入混沌的状况,我也很有感触。
在少年时期我也有自毁倾向,也曾经自杀未遂,最明显的就是在我12到15岁之间。
怒气的满分制为10,如果Stuart已经超出最大限度达到了11,那我当时也达到了8或者9。
那种被突如其来的愤怒吞噬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种发冷的癫狂。
这种状况多半都和童年经历有关,The Crow其中有一句台词是“童年之后便是死亡”,童年之后的人生是黑暗的,可如果拥有黑色的童年,哪怕是些许刺激,对人的一生都是有不可撤销的影响。
可和Stuart不同,经过多年的调节和生活环境的几度调整,我可以说现在我也只是个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的普通人,成为了The Masses的一员,愤怒指也大概降到了5。
Stuart却保持在11回不去了。
Stuart常常被突如其来的恶魔情绪控制,思想陷入混沌,当他反应过来时常已经身上鲜血淋漓。
因为自杀未遂,情绪随时处于崩溃边缘,英国政府高速率的提供给了Stuart一套小局所。
在内心平和的时候,Stuart就默默的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写着别人读不懂的日记(原著中提到Stuart的笔记都是运用了简写,并且有大量的拼写错误,比如纪录Alexander他的笔记是ALEXDER之类的),还细心分类,整理自己的行程甚至还想出一些帮助外国商人的创业的计划。
平和状态下的Stuart是个讨人喜爱的年轻人,他有礼貌,待人宽容不小气,互动起来配合率极高。
因为身体不好,走路老是牵着Alexander,顶多只是像个大人旁边任性刁蛮的小孩子。
只是从Stuart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中,我们才能窥测他那伤痕累累的人生。
Alexander曾经为了Stuart骂邻居是基佬的事件忍俊不禁,Stuart却生气的说“It's not a joke! We’re looking in my life here.” 面对他人的人生,我们可以轻松地挖一个洞窥视其中,可如果那些伤痛是布满在我们自己身上呢?
愤怒在一般人身上不过是过客,时而来,转头走。
在Stuart身上,愤怒已经是个不远离开的长期居民。
Stuart拥有比大多数人都不幸的人生,从小被欺凌,童年时候被自己的亲哥和儿童之家的管理者等多人轮番性虐待,辗转各个少管所和监狱受尽折磨,为了屁大一点的抢劫竟然做了5年牢,除了精神上的折磨,生理上还面临走向残疾的黑暗。
一个人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好事,甚至连美好的幻想都不曾拥有,究竟是要一个人承受多少折磨?
和Alexander的微妙友情或许是Stuart生命中最好的历程了。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结局是那么的苦涩。
连Alexander也无法了解究竟Stuart是否是自杀还是意外,可我总是希望Stuart只是倒霉的撞在了火车上。
如果想像在拥有了和Alexander这样的朋友后,还是无法消灭自杀的执念,这样的Stuart实在太让人心疼。
葬礼中,我无法克制的想像Stuart若是一个人走向火车的镜像,我冥冥之中还是期盼这家伙只是一个人喝醉后不幸撞上了火车,死亡对于Stuart来说是长期以来的希望的归宿,但始终我依然是希望这样的死亡是突如其来而非策划已久。
本文题目来自Stuart在试穿西服时候对Alexander即将完成的传记一次总结性的注释。
他自己略显吃力地打好领结,轻描淡写地说“I have lived a very controversial...and very unpleasant life. ” 这一句正式成为了我到目前位置最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正是它如此单调,如此平和地却叙述出那般悲痛的无奈。
Stuart生前不过只是一个nobody,一个活在最底层最无力的个体,一个饱受折磨的受损灵魂。
任何时期,我们周围总是有这样毫不起眼的个体消逝在疲惫不堪支离破碎的身体中。
我们看不见,或许也选择不想看见。
这电影像是拼凑合起了一张四分五裂的镜子,透过镜子的折射看见了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的混沌世界(how can you judge someone without walking in their shoes),转眼看到的,则是反射中我们泪眼朦胧无力的自己。
[后记,时隔多年,我几乎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平凡可亲的剑桥,这是电影发生的地方,也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
我甚至找到一张我曾经在Stuart片头坐着的同一个地点拍摄的照片。
因为这个这个电影好像也像一个回忆镜似的,真想回去看看啊。
about stuart相册见: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2273966/主演方面,Tom Hardy和Benedict Cumberbatch简直默契十足。
Tom Hardy怪异的口音听起来甚至有点英国一些私立学校出来的那种味道(笑)。
TH表演绝对抢眼但是BC稳定的发挥不仅给予了TH大量的空间也让影片倍感亲切。
本片资源比较难找,我目前因为帮朋友下载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资源,有需要的可以豆油我。
在看它之前,我曾经想象过这会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看过简单的介绍和很多很多的截图,这让我在故事一开始很难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情节里。
这是一个好故事,好电影。
斯图亚特无疑是这个故事的中心,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怪异,甚至有点令人讨厌,正如亚历山大最初见到他时的感觉。
他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说出来的话混乱嘶哑,还会让你怀疑他是不是单纯在渲染自己的悲惨,因为那些“黑色烟雾”听起来非常抽象,不真实。
有一个人好好的听了。
片子里有两个让我很感动的点,第一个是斯图亚特问亚历山大他为什么对流浪汉这么感兴趣,亚历山大回答他,他如果只是对流浪汉感兴趣,就不会这么老是和他混在一起了,他是把斯图亚特当成朋友。
第二个是斯图亚特去参加妹妹的婚礼前,亚历山大问他,如果你能改变一件事情的话,你想改变的是什么。
斯图亚特开始没有回答,他觉得这样会让人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一件事情上,后来在亚历山大的坚持下,斯图亚特回答说,是他知道暴力的力量的那天。
在这之后,这故事将真实呈现了出来。
曾经种种让人以为是伪造的、用来引人注意的悲惨,其实都是真的,尽管它们听起来非常的不真实。
经历过这一切,斯图亚特的内心充满了憎恨、恐惧、混乱,但他并没有将所有一切的责任都推到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身上。
他更多地可能是迷惑于自己是如何走上了这样的一条路,让自己变得这么悲惨痛苦。
他原本可以光明正大地说这一切不是他的责任,是他人、社会,让他变成这样的,但是他没有,在他回想过去的时候,斯图亚特责怪的,是自己曾经接触到了暴力,并且选择用暴力解决一切。
他的内心缩着11岁时那个瑟瑟发抖的小男孩,他恐惧、痛苦,但他不想用暴力解决,他仍然充满着一切属于人的东西,他不单单是一个善良或者一个痛苦的人,斯图亚特很复杂,像他所经历的事情那样复杂。
而这一切,并不是斯图亚特自己想要的。
也许他想要的,是有个人认真听听他的话,有个朋友,有个简单正常的生活。
Alexander在厨房说:So I like you as a friend, is that so bad? 于是Stuart若无其事颤颤巍巍的把几片鸡腿丢进锅里的时候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yeah but why? 这个时候我鼻子一酸,朋友这么普通的两个字,对他来说实在太难得太珍贵了吧,于是后来在餐桌上Alexander逼他必须讲第一次进监狱的缘由时,那个从来把who fucking care挂在脸上的Stuart第一次露出窘迫又恳求的表情,说:please,Alexander. 那个时候我仿佛看到Stuart那不堪的外表里面,装着热乎乎的一个词 "FRIEND". 有人愿意把这部电影诠释为同性片,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另外,不得不说Tom Hardy的演技真是太牛了。
下午读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里面有一段是这样描写一个十六岁的恶霸梁葫芦的:梁葫芦心目中是没有好人的,他心目中,人不会白白地好,人必然是为了一个目的去好,好一次就要完成一个任务,或者堵住一个漏洞。
老几想,这不怪梁葫芦,怪世界这么大,就是没给过梁葫芦一份纯粹的,无贪图的好。
强烈推荐由真实故事改编的 《倒带人生》,故事的主人公Stuart是剑桥街头的无业游民,而传记作家是收容无业游民的志愿者,一场拯救运动将两人联系在一起。
传记作家对Stuart产生兴趣,想为其做传。
酗酒,吸毒,暴力的Stuart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却在无意中提出一个想法,就是想让大家了解自己为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谁或什么让纯真的Stuart变成社会鄙视的群体。
故事展开,两条线索,一条是宏观的拯救运动,而另一条则是解释的Stuart人生的变化。
就在我们认为找到原因,也就是九岁那年,Stuart被自己的亲哥哥强暴之后发生变化的时候,影片通过主人公自己诉说出了看似离奇却在情理之中的变化根本。
原来,Stuart的妹妹也曾遭受哥哥的性侵犯,她却有一个和正常人相同的人生,并且也准备结婚了。
传记作家问Stuart,如果又一次机会改变他人生中的一件事情,他会选择什么?
Stuart说,小学的下午,再次受到同学欺负的他躲进家中,而继父逼迫他去门口把那些同学解决掉。
他第一次用拳头在争斗中占据上风,就是那个时候,暴力住进了他的心里。
他进入儿童学校,青少年管教所,最后成人监狱。
他说,没有人愿意听他讲那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情,而此后的成长环境更是给了他无从变好的机会。
对这个九岁的男孩,健全的社会体制和身边的父母,没有给予帮助,哪怕倾听。
暴力是他对待这个社会的唯一工具,对抗整个体制甚至人心的暴力。
33岁的Stuart和16岁的梁葫芦是一样的,社会从来没有给他们一份纯粹的,无贪图的好,又怎么能祈求他们是所谓的正常的呢。
影片的温情在于传记作家,他带给Stuart温暖和爱,让他开始相信人,有目标,发自内心像人一样的笑。
最后Stuart自杀,被传记作家用爱反省过后,往往是不能自已的伤心和绝望。
他用火烧,用刀割都拔除不了的在他心里扎根的暴力,最终会随着他躯体的灭亡而远离,只有这样,他才能彻底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蜕变。
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恰恰是最大的悲剧,是对我们这些自诩为正常人异常狭隘心胸的讽刺。
体制看似是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实则是画一个笼子,把那些对我们有威胁的人和东西,一并关在里面,那里的空气,没有尊严这个分子。
微博上一个好友发状态,最后一句是,只相信人。
借用一下,世界太黑暗,借助人性的微光,我们彼此,搀扶过冬。
首先很想说,《倒带人生》真的是我看的第一部完整的没有英文字幕更别提中文字幕的电影了……在网上真没找到翻译过来的种子,就只好下了一个原版。
希望,嗯,好吧,希望以我学到高二为止差不多十年的英文功力,可以不出差错地理解那么百分之五十?
四十?
至少三十的内容==本来很好奇我到底能不能坚持看完,哈哈,结果是可以的,这或许是因为BC实在太太太勾人了一刻都不停我只好一刻都不放松==之前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赞Tom Hardy说他演得好把他们都演哭了,于是很想知道能不能催催我的泪,但结果证实我的英文大概是在不怎么样连蒙带猜,好吧好吧好吧我得承认别人正被戳中泪点的时候我正在很努力地让我的中文翻译思维赶紧跟上大段大段的对白,所以,嗯,你懂的,当我看到结局字幕打出的那一刻,脑中闪过了无数多个“啊就这样完了不懂啊”之类的哀嚎……我真的很想知道,我所理解的剧情其实是不是另外一个故事……这部电影是不是在说,BC演的作家(还是漫画家?
我一直在纠结这个因为他又会写又会画而且影片还是不时穿插几段漫画神马的以致于我一直在猜测这其实是不是一部喜剧……)帮Stuart写了一本传记?
(好吧大概不是这样的……)Stuart自杀前,他回顾了自己从前的人生历程(我一直觉得他姐姐很漂亮),但我没有弄明白campaign在影片中指的是什么运动(那个示威抗议吗?
是为了什么抗议的?
),还有Stuart是怎样加入到这个campaign的还有他和BC是怎么认识的之类之类……嗯,总之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我反复地听到“suicide”这个词,当Stuart很艰难地穿上黑色西装(他穿西装很帅)边打领带边说,最想回到the day when I discovering violence然后镜头闪回到他小时候的画面(是不是我太喜欢BBC所以我才会觉得Stuart小时候那个男孩跟BBC第二季第二集开头被猎犬追逐的男孩是同一个人……好吧不重要),我看到那个镜头突然预感到快要结束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穿着很正式的西装而且西装是黑色的。
Stuart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试图用我的理解定义他,神经质,暴力,口齿不清(对我的理解简直就是一个噩梦,我几乎没有完整地听懂过他说的话)行动迟缓,满口“fucking fuck”,但看上去又特别脆弱特别需要关注,这是一种边缘人吗,抑或是所谓的危险分子?
他和BC相处得似乎很好,影片结尾BC开车的时候拿出Stuart录的录音磁带听,听着听着就哭了,唉,好难过。
影片为什么要叫作《倒带人生》呢,这算不算是对Stuart在自杀前追忆的一个机会,假如人生真的能倒带重来的话,你还愿意这样活吗。
这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吧。
要不是2010年的Sherlock和 Inception,我猜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在2007年,还存在着一部叫做Stuart: A Life Backwards的电影(万恶的美国人,我现在一看到Stuart这名字,就会条件反射到“精灵鼠小弟”)。
我昨天晚上看了这部英国小众电影,居然差点把自己看哭了,这太诡异了,因为我的感点一直都是高到公众很难想象的地步,越是有人恶意企图攻克它,比如春晚的小品、冯小刚的电影、星光大道的选手感言、朱军的艺术人生等,我的感点就越会显示出百毒不侵的麻木,于是我扪心自问,这精灵鼠小弟的倒带人生到底把我怎么了?
Tom Hardy大家都知道,略有发福的中年男,看过《盗梦空间》的人一般习惯称呼他为“E老师”。
记性好的观众可能还能回忆起E老师的出场造型:花衬衣、红袜子和抹了发胶的大背头,被称之为“严肃的接客”。
所以即使在《盗梦空间》里,明明是E老师最初制定出了整个盗梦计划,并且他还是惟一没有出现过失误的员工,可大多数人还是对E老师留下了种种不太靠谱的印象,比如说,群众反应,E老师太像个流氓了。
唉,谁让第一印象是如此的重要,而花衬衣红袜子什么的,又实在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另一主演Benedict Cumberbatch我就不多说了,他是个好演员,而且豆瓣还有个“豆列”叫“脸太长和名字太长也都不是他的错”。
再说回《倒带人生》,Tom Hardy演的Stuart是个集无业游民、酒鬼、瘾君子、抢劫犯、肌无力患者、躁狂型人格等销魂身份于一身的极品人物。
Benedict演的Alexander是在流浪汉收容机构做兼职的业余作者,他想给Stuart写本传记,于是这两人就在一起厮混了几个月,一起主办过游行、参加过旅行、出席过庭审,还挤在一起看过电视、聊过天、拉过手、喝过酒、做过饭,当然更多的是谈话,或者说,是循序渐进的心灵交流,Stuart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人生倒带回去,Alexander负责帮他整理,是什么改变了Stuart的一生,把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可能性彻底谋杀掉。
这要是个美国片,很有可能会拍得跌宕浮夸, Stuart也许会变成个极有魅力的恶棍,而其它各种人物总是会不自觉影射出对他的各种颓废崇拜,并以某种很“美国腔”的强烈道德感来贯穿始末,但《倒带人生》完全不是这种电影,他没有任何的传奇色彩,而作为一部欧洲片,它也没有晃到死的长镜头或者闷到死的叙事方法,我觉得这个电影更像是个洋葱,一层层把皮剥开,没有哪一层是集中发力的,但积累起来,就突然戳中了我的泪点。
Stuart是这样一个人,他讲话含糊不清,夹带怪异英音,走路姿势一直保持着“僵尸状”,并且大约爆出了约2752个fucking,但是从他出现的第一秒钟到最后一秒钟,我始终没有讨厌他。
Stuart也是个洋葱,一开始是愤怒嬉皮的紫色,然后他好像也没有刻意在哪里华丽转身,他只是若有若无地把自己颜色略略浅淡的一层也剥了出来,而一生中经历了多少伤痛,他也不愿意像面对心理医生那样,一边盘算着这家伙可是按小时收费的,一边以溃堤的姿势讲出不堪回首的真相。
对于他自己,他始终是羞愧的,他的故事其实挺残酷,但他却一直没有刻意得去展示哀伤。
这个从9岁开始就被自己的亲哥、亲哥的同学、“儿童之家”的老师轮番性虐待的小正太,他似乎有着比任何人更充分的理由去夸张地渲染人生遭遇,但电影里的Stuart没有,他迷迷糊糊的,抢便利店时的手法像是荒诞喜剧,他讲话东一句西一句,做饭的手法乱七八糟又极其认真,他有时候更像一个儿童,心里的愧疚大于愤怒。
Stuart说,也有一些和他拥有相同经历的人,但有些人能够看得开,迎接令人惊喜的新生活,他也想知道,自己怎么就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说这番话时,Stuart 正给自己打着一个别别扭扭的领带,他还是慢慢在讲话:“我只是希望,哪怕只有一次,能逃离这种疯狂。
” 能看的出来,Alexander此时快要哭了,但Stuart却完全没有因为话题的沉重而严肃起来,这T M原来是个活泼的电影。
后来,Stuart死了,也不知道是自杀还是交通事故。
其实他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他讲故事,并且对他又足够尊重和友好的人,但他还是对社会体制感到绝望吗?
还是因为认识了Alexander,他人生一直缺失的那部分情商拼图终于得以完整,但他已经丧失了变成正常人、迎接新生活的能力?
这是惧怕温暖的表现吗?
如果Alexander不出现,他依然会在自我厌恶和不舒服的感觉中慢慢消耗时间,也许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死掉,或者反而会在他原有的惯性中活得更久?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可能。
所以说,不要进行心灵交流,这真的是会死人的。
电影快结束时,Alexander溜进一家书店,偷偷把一本自己写的Stuart的传记摆进橱窗,就挤在左右两边各一排的超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中间,旁白是Alexander的自言自语:“我想Stuart会喜欢”,白马脸王子的表情甚至还可爱了一下。
这真的是个活泼的电影,但就在那一时刻,我差点掉泪了。
完全是为了卷福再忍这部片子,也许我就是不喜欢这种风格。还是看原著比较好
导演企图针砭时弊而塑造了纯情流浪汉的悲惨经历,本来谈到体制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可惜最后又回归到童年受虐,妻离子散的桥段。
汤姆哈迪脸长在这,只能往硬汉方向演
表演外的一切都粗糙得像学生习作,不知为何分这么高
用小清新的手法去拍一段复杂迷乱,悲惨癫狂的人生。音乐和摄影都很动人,两位男主角的表演也到位。最后BC流着眼泪强忍悲伤的样子让人心疼。
这是一部盲人也能看懂的电影
Tom的小JJ
汤姆哈迪才是亮点!
hello,world。。
全靠汤姆哈迪的演技支撑着看完
Tom Hardy演技! 小温情。
挺无聊的
好压抑
whatsthepoint
这对二缺cp萌炸了!!
有一种理解叫没有共鸣。也许是因为太不宿命,不像薄荷糖。
在最需要字幕的时候 你却没有... 冲着Benedict Cumberbatch来 带着Tom Hardy走~
两条不同方向的人生轨迹交叉演绎。
男主演技真好~但真架不住这个故事不吸引人。
另一种tom ha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