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一起看,更多见主页回忆起他们的相识,前一段关系结束,新的相遇开始。
玛利亚在聚会里遇见心仪对象迅速坠入情网,却在结婚七年后,突然迎来丈夫的离婚宣告。
面对爱情悄然逝去,不甘放手的她,强拉着丈夫进行婚姻谘商,试图修复彼此之间的裂痕。
当过去相处点滴被逐一摊开、放大检视,这个关于情感的练习题,却比她想像中还要难解复杂。
剧情很写实,表现手法又很生动有趣,把好大部分的咨询揉进电影中,看上去不枯燥,不难懂,这就已经很成功。
两处泪点,一处是当女主在咨询室被全然接纳的瞬间,那种贴心关爱的感觉好温暖,好戳心。
另一处是女主在黑黑的夜里,乘坐向上缓缓攀升的电梯,走过一条黑黑的冗长的通道,打开空无一人的住所,对着镜子对自己说,你很好,你完全没错,我的女儿,你值得被爱……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自我对话的时刻,我在想,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说?
镜头转向第二天。
阳光明媚,鸟儿在高空飞翔,女主沉沉的睡到阳光洒满床上,导演的表现手法给的饱满,我Get 到这是女主的内心得到了自由和释放。
还有一个很大亮点是剧中咨询师的语言。
比如,我知道你有好多话要讲,我们先听一下……打断,安抚,聚焦,处理的干净利索。
还有女主不习惯表达自己的需求,用别人可能更糟糕来麻痹自己还好。
咨询师说,我知道别人可能更糟糕,但那也不意味着没有伤害,让女主不要回避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无论是身处婚姻困境的伴侣,还是恋爱中的情侣都推荐去学习。
越来越感觉,爱并不是相互的补充,而是各自圆满后的结伴同行。
所以,漫漫人生路,你所有看到的问题,感受到的情绪都在镜像自己,你终究要先修通自己,才能感恩结伴同行的伴侣。
这部电影在多个维度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准。
从画面风格来看,其美术设计独具匠心,场景搭建精细且富有质感,无论是复古的街景还是奇幻的异世界,都营造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灯光运用也极为巧妙,通过光影的变化,精准地塑造出了不同场景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在声音设计方面,音效丰富且逼真,无论是环境音效还是角色的动作音效,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配乐也与剧情相得益彰,旋律优美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
演员的表演是一大亮点,主演们演技精湛,将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起伏演绎得淋漓尽致,配角们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细节和层次感。
电影的叙事结构较为新颖,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使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惊喜,同时又能让观众在观影结束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剪辑节奏明快,镜头之间的转换流畅自然,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Hallo大家,我是登登,我们习惯把爱情看作是一条线,从相识、相知、相爱,到走进柴米油盐。
但在这条看似稳定的路径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中途停下来:质疑、犹豫、分开、再重来。
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Elskling,2024)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爱情被按下“暂停键”,我们会选择继续、重启,还是关机重来?
这部电影没有大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非常值得一看。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样貌,尤其对年轻人而言,它不说教,不夸张,只是安静地讲了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
简单的设定,不简单的关系电影的主角是一对已经在一起多年、生活几近“标准答案”的情侣。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幸福典范,有共同的家,有稳定的工作,有一起养的猫,甚至还有一个“属于两人的周末习惯”。
可某一天,他们决定“暂时分开一段时间”,理由不是出轨、不是争吵,而是“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彼此”。
这样的设定很现实。
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理想关系”的时代,最令人不安的,往往不是剧烈的冲突,而是平静中的迟钝与无感。
爱情不像坏掉的机器,一按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有时候,它只是悄无声息地淡了,你甚至不知道是从哪天开始的。
爱,不总是非黑即白《爱的暂停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没有将这段关系导向一个明确的“是”或“否”。
它把观众放进了两个人各自的生活里,让我们看见暂停之后,他们如何重新面对自己。
女主角搬出去一个人住,开始尝试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展,去见以前没时间联系的朋友,也去面对一些过去被她“情侣身份”掩盖的个人问题。
男主角则留在原来的公寓,试图维持一种常态,却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空虚并不是因为“她不在”,而是“自己是谁”这件事一直没想清楚。
电影里有很多片段非常真实,比如两人“暂别”后的第一次偶遇,在街角不知该拥抱还是点头打招呼;比如聊天记录从每天几十条变成偶尔点赞;比如夜深人静时,突然很想对方,但又不敢打电话。
这些情绪,不夸张,却让人有点心酸。
为什么值得推荐?
首先,《爱的暂停键》没有试图制造狗血剧情来吸引眼球,它很克制,也很温柔。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安静的节奏,展示了一种“慢慢看清彼此,也看清自己”的过程。
它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片”,更像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其次,它给了观众一个机会去重新理解“亲密关系”。
不是所有的关系都要走到“永远”,也不是所有的分开都代表失败。
有时候,按下暂停键,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继续。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这种视角尤其珍贵。
我们成长在信息爆炸和选择过载的时代,面对亲密关系时既渴望稳定又害怕失去自己。
《爱的暂停键》没有提供答案,但它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怎样才能既爱别人,又不丢失自己?
最后一点私心推荐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摄影也很出色。
北欧的冷色调、克制的对白、偶尔的沉默和空镜,都让人感觉像在看一本安静却深刻的散文集。
如果你正在经历感情的瓶颈期,或者只是单纯想静下来思考一下“关系”这件事,《爱的暂停键》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它不是那种看完会让人立刻大哭或大笑的电影,而是那种在结尾时你会长舒一口气,然后在某个夜晚,突然想起其中某句话,然后默默点头。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答案,而是需要一个可以暂停、重新思考的片刻。
《爱的暂停键》就是这样的一个片刻。
看完之后,你也许不会立刻改变什么,但你可能会开始认真地问自己:我想要怎样去爱一个人?
我,是否还记得如何爱自己?
一、主题探讨:婚姻围城中的个体困境《爱的暂停键》以一场濒临崩溃的婚姻为切口,撕开了现代亲密关系中那些未被言说的暗涌。
影片通过玛丽亚与西格蒙德的七年之痒,探讨了婚姻中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的永恒矛盾:当爱情从激情沉淀为日常,当伴侣变成“育儿合伙人”,当自我价值在柴米油盐中逐渐模糊,人们如何在“我们需要空间”与“我害怕孤独”之间找到平衡?
导演以近乎残忍的真实笔触,让观众看到亲密关系中那些隐秘的“暴力”——冷暴力的沉默、情绪失控的嘶吼、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
二、人物弧光:从共生到剥离的成长痛玛丽亚的挣扎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她是一个被多重身份撕裂的女人:焦虑的母亲(“我连喘口气的地方都没有”)、挫败的伴侣(“你总有大把空间,而我什么都没有”)、迷失的自我(“他带走了我身上所有美好的部分”)。
她的愤怒与脆弱,实则是对“被抛弃恐惧”的绝望抵抗。
而西格蒙德的逃避,则暴露了男性在情感责任中的笨拙——他用“需要空间”掩盖对真实沟通的恐惧。
两人从“原来你在这儿!
”的宿命般相遇,到“你让我窒息”的疏离,映射出爱情从共生到剥离的必然阵痛。
三、情感解剖:爱是理解,还是互相伤害?
影片最刺痛人心的,是那些亲密关系中的微小裂痕:她抱怨他“在电话里处理家长会”,实则是控诉“我的痛苦你从未在场”;他抗拒她的拥抱,因害怕被情绪黑洞吞噬;一场关于“谁叠错衣服”的争吵,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演用大量生活流对话(“保温瓶有怪味”“湿疹药膏在左边架子”)构建出婚姻的真实质感,让观众在琐碎中看到爱情如何被日常消磨,又在废墟中寻找重生的可能。
四、现实映照:代际创伤的循环与断裂玛丽亚与母亲的对话是电影的神来之笔。
母亲那句“我们家族的女人什么都能承受”,揭示了代际情感模式的枷锁:上一辈用“坚强”掩盖缺爱的空洞,下一代则在“不被认可”的阴影中重复焦虑。
当玛丽亚怒吼“你让我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实则是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呐喊。
而她对女儿阿尔玛的过度期待(“你从不需要帮助”),又暗示了创伤的延续——直到她最终承认“我连自己都无法接纳”,才真正打破循环。
五、疗愈启示:暂停不是终点,而是重生起点影片的温情底色藏在结局的留白中。
当玛丽亚说出“没有你,我也可以活得很好”,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一场迟到的自我觉醒。
导演用北欧冬日的清冷光影,隐喻情感寒冬后的破冰时刻:承认脆弱(“我心里总有个声音说我很糟糕”),接纳孤独(“或许分开才是礼物”),重建边界(“你不必为我的痛苦负责”)。
这场“暂停”最终成为两人走向成熟的契机——爱不是互相填补空洞,而是各自完整后的双向奔赴。
结语:在裂缝中寻找光的形状《爱的暂停键》像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狼狈与尊严。
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抛出叩问:当爱情按下暂停键,我们是选择沉溺于“为何你不懂我”的怨恨,还是鼓起勇气直面“我为何害怕被爱”?
影片最后的长镜头中,玛丽亚独自站在雪地里,雪花无声落下——那一刻,暂停键终被松开,而真正的对话,或许才刚刚开始。
电影的寓意是好的,但剧情不敢苟同!
甚至还有点压抑!
可能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吧!
最值得看的可能就是最后的20分钟,女主最大的错误就是在上一段婚姻还没处理好自己的时候就遇见下一个人,仿佛抓住一颗救命稻草,最错误的是生下两个孩子,在这复杂的生活背景中,女主被逼得像泼妇一样,还要被指责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一个男的出去工作(并且电话不接),女的在家独自照顾四个孩子(前夫也不接电话,说好带孩子不带)换谁都会崩溃的,并且丈夫回到家分享工作喜悦,女的还要笑脸相迎,女的内心其实被生活压迫很多,并且也不善于处理亲密关系的同时,真的很难脱离生活困境去感受当下,并且男的一味逃避,比如不接电话,哪怕沟通其实不说话,只是说我接受不了目前生活等等,这一系列操作其实很洒脱,他已经进入下一阶段了,脱离和这女的在一起生活的状态了,只有女主还沉浸在觉得自己差,好像没人爱,用最傻的方式(哭、闹,情绪不稳)去挽回这段感情,做最后的挣扎,当然最后是失败的!
最后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她意识到生活中她一直处在指责中(撇开他人的态度),用推开爱的方式来期待爱,导致孩子也排斥他,另一半也借此pua他,于是开始决定慢慢转变,去肯定自己,和孩子、他人的沟通都也变得更通畅(我理解是感受当下对话内容,做出反馈,不带有残留在内心的情绪去说话),所以更喜欢最后20分钟,至于电影中主调“事件”可能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是个人都会崩溃诶!
但最后的最后,她收获的礼物:成长,更好的会处理亲密关系。
如电影名字那般,“因为害怕失去你,我也无法爱自己”爱一旦失衡,需要按下暂停键。
生活中也没法每个决策都是对的,可能这样的生活是更真实的!
还是想说女孩子还是好好爱自己,你值得更好的,自我要有配得感,关系中不能一味找别人错误(指责对方),也要适当回头看看自己,调整自己,在亲密关系中遇到不成熟又不负责任、逃避的人,还是放过自己,否则你的歇斯底里可能是对方造成的,还要以为自己哪里有问题!
好的爱人应该是滋养对方的,而不是把你变成一个别人口中的“泼妇”!
亲密关系中好好的沟通很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更重要(同理心),否则沟通也是无效的,各说各的,但既然选择在一起走下去,双方都需要“被看见”!
哪怕在糟糕的生活状态下,改变不了别人和当下状态,至少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能量场!
《爱的暂停键》观后:挪威版柏万青《老娘舅》剧情刚在上海电影节看完这部片子,英文叫《The Pause》,中文翻译成《爱的暂停键》。
导演是挪威人,观影将近100分钟,我只能说:可能这种家长里短、撒泼打滚的剧情不适合我,看的过程挺尬的。
写下来纯属吐槽,不代表什么深度影评。
————————先说拍摄:全程不乏手持镜头,晃得我好晕。
可能导演是想追求生活质感吧,但我感觉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坐着一个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摄影师的肩上,被带着晃来晃去。
————————然后,重点:女主太拎不清了女主的人设吧,说难听点就是——自卑、敏感、低情商、强控制欲,一肚子委屈,但什么事都不自省。
她最大的问题是:情绪上头的时候,总觉得“是别人不理解她”,但她从来不试着好好表达、好好沟通。
比如她丈夫,明明是个挺想努力维系家庭的人,想跟她分享工作上的事,还自己琢磨出个远程开家长会的法子帮她省事。
结果呢?
她不听,还发脾气,搞得两人吵架。
整个感觉就是“你为我好也不行,因为你不是我想要的方式”,主打一个"老娘心里不开心,你们也别想好过"的病态人设,经常有事没事"寻厚厮"。
说白了,她和所有人关系都不行:和母亲怼、和前夫怼、和现在这个老公怼,跟儿子女儿沟通也是一地鸡毛。
可她自己不觉得有问题,反而是不断在指责别人对她不够好、不够爱她。
————————全片最大谜语行为:最后她大彻大悟的方式是——心理咨询师问她“你是不是很累”,然后让她在沙发上睡了一觉。
接着她醒来之后,一段昂扬的BGM一响,她对着镜子开始自我表白:“我值得被爱,我是最棒的”……我当场黑人问号脸:你之前所有问题,根本不是“不知道自己值得被爱”,而是你不会好好爱别人啊?
你的丈夫、孩子、前夫、母亲,全都已经快被你逼疯了……你现在突然说“我值得被爱”,然后就全体大和解,这是什么童话剧式解决问题?
————————再说女儿那段本来母女关系搞得很紧张,结果女主突然开窍了,说“你不是喜欢跟你爸住嘛,那我就不反对你了”,女儿哇地一声哭了,俩人抱头痛哭开始修复关系。
我看得满头问号:这转折也太快了吧?
前面积压的情绪和沟通问题,一句话解决??
导演是着急赶时间吗?
————————最后和丈夫复合那场咖啡馆谈话她说:“我很喜欢你,但我尊重你要走的决定。
”丈夫犹豫了一下,最后居然回来了???
……哥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前面不是你要离婚的吗?
要么你也情绪依赖太强,要么你是没看清她的问题根源还没动。
————————总结一句话:这电影不是讲“爱的暂停”,而是讲“怎么在不解决任何根本问题的情况下,用BGM和自我感动强行大结局”。
我真的看得像在看上海电视台的《老娘舅》升级版,只不过导演给它刷了一层“欧洲文艺”的滤镜。
————————写在最后:如果你能共情女主,那可能你也经历过那种“感觉没人理解我”的阶段;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全程尴尬,那可能你已经知道,亲密关系里,真正能走下去的从来不是“我值得被爱”这种自我感动,而是我愿意学着去爱人,也接住别人的爱。
天坛奖最佳影片名副其实,不过今年这场映后没有评委讨论有些小遗憾。
看这部片其实我不会共情女主,因为早已在周围见到太多相似的案例。
人终究要学会爱自己,才会真的懂得爱别人。
不然自我感动的付出如沼泽,它不美丽,吞噬自己也吞噬他人。
我见过天天嘶吼着辅导作业,追着孩子吃饭睡觉穿衣的妈妈,她老公只需要陪孩子玩玩游戏、一起对抗下妈妈就能获得孩子的偏爱,妈妈被气得要跳楼了,爸爸才会站在妈妈这一边训孩子,我觉得他不是心疼妈妈……我见过放弃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对每一件小事都有很强的掌控欲,就像女主一样以此为傲来打击其它人的家庭主妇——你看家里任何事都离不开我,你们都没有好好爱这个家庭,我不能做其他事情全都是因为你们……我希望这部电影会引进,希望已经结婚和准备结婚的都去看,希望有亲子问题的也去看,希望每个认为自己被困在家庭里的人能明白:没了你地球依旧能转,你只属于自己,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你也可以做出差六周回来陪孩子玩两周孩子也很喜欢的那个人。
你真正想走出去那一刻不晚。
以为是女性主义,结果是现实主义,但也没有现实到底。
电影拍得好的地方就不提了,对话非常真实,表演也非常好,很多地方非常让人共情,电影院里好多人都哭了。
以下涉及剧情剧透:开头女主就在离婚,然后火速看上一个男的又结婚了。
好嘛,我以为她还要跟这个男的拉扯一段时间,直接就又怀孕生了俩孩子,然后直接七年后。
从这里开始,北欧跟东亚女性困境开始共鸣。
她一个人带四个孩子,俩前夫的,俩跟她老公的。
最大的女儿已经青春期了,非常叛逆,经常对母亲出言不逊。
她因为要在家里带四个孩子所以没有工作也没有个人时间,谁带四个孩子都是打一份高强度工啊,如果你还想工作还有梦想不想放弃为啥要生这么多呢,为了北欧地区出生率吗?
她老公出差六周回来,两人就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原因吵架,但吵架的根本原因是她老公答应她这次出差结束之后就在家不出去工作,换她出去工作,但他食言了。
她大吵大闹之后,他就说她有情绪问题,让她去上情绪课。
她说我不需要,我只是太累了。
我非常认同啊,谁的情绪都经不起这样的透支。
你跟一个精疲力尽每天处在鸡飞狗跳环境下的人说让他上情绪课,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我我就说我没有情绪问题,我就是没素质。
然后她老公要跟她离婚,她离开家自己出去冷静,这里看得还挺难受的,她不断打电话、发短信,但得不到回应,她觉得自己是需要上情绪课,是她不好,如果她更好一点就不会离婚。
然后两个人一起去看离婚咨询,他说他需要自己的空间,她说你已经有了,我才是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
这里我也非常认同啊,他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把孩子(有两个还是学龄前儿童)扔给她,他还好意思要个人空间。
然后他老公不来了,换她自己来上离婚咨询,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发现了她确实对他有态度非常不好的一面。
然后她去拜访她的母亲,这里又很东亚母女了,她原生家庭也是父亲缺位,母亲一个人拉扯大俩孩子。
在聊天过程中,她敏锐地发现,付出并不让她母亲快乐,她妈妈并不是高高兴兴地为她付出的。
姐,你想想你家里那四个,你就没有一瞬间后悔生过他们?
谁老公酗酒自己累得天天在厨房哭还能开心地为孩子付出啊。。。
你那个酗酒缺位的父亲,他可是连付出都没付出……最后在女主的一番心理斗争,自我怀疑与自我重建之后,对他老公说,你想走就走吧,我会好好的。
我心想:你打算抚养费要多少啊。
最后的最后,是她自陈,接受你的爱,让我没有安全感,你抱我的时候我觉得你会放手。
大体是一个因为觉得你会放手所有我预先放手预判了你的预判的心理因素。
然后,她睁开眼,她老公没有走。
happyend了。
这个时候我还在想,你家那四个孩子以后谁带啊?
你老公还继续出差吗?
你的工作和梦想到底要不要重拾啊。。。
这不是春晚,包饺子解决不了问题啊。
这不是爱情或者婚姻电影。
是少有的很细腻的第一性心理成长的电影。
女主坚强能干(不然也不敢生四个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敢于追求(第二任老公自己追来的)。
她想要的东西却未必是她需要的东西(她需要认可、存在感、情绪和需求被包容的空间,被看见。
说白了。
她在她妈妈爸爸那里没得到的东西,)她的做法是,通过追求外在的目标(老公 造娃 工作 项目)去满足内心的需求。
她抓住一些东西留在自己身边,然后自己真正需要填补的情绪需求全部外包给这些人(老公孩子朋友也包括妈妈和没出现的哥哥爸爸)。
但是大家不是她的情绪工具。
每次她用很bossy和道德绑架和诉苦(也是和她妈妈学的)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大家都苦不堪言。
最后在提离婚未果(拿极端分手方式留住老公继续为自己情绪供给)时候为了改造老公找的心理咨询师作为情绪容器,终于接住了看到了并满足了她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她要休息时候,咨询师说我哪也不去在这陪你。
这段我也是眼泪哗哗的掉从来没人和我说过这句话。
导致一把年纪仍然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敢和人提需求。
)女主被满足了内心空洞被补上了一部分。
在咨询师看到她的委屈时候她也看到了自己选择满足了自己。
情绪即需求,需求不满足的人一定向外索取或者直接封闭自己的(像我这样和女主差不多年纪仍然不婚不育没朋友没爱人也不和人过同居生活)。
同时情绪也是边界。
承受别人的情绪等于成为对方的情绪外包队员,你是不能有自己的,也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女主各种bossy的声音全部都是母亲声音的外化,何尝不是她想对母亲说的话呢,她说不出来最后只能对身边人说。
身边人不欠她的(是感恩她付出但是不欠她)是她妈妈欠她的。
如果看不懂这点,她一辈子无论有几段婚姻生几个孩子,所有关系都是她和她妈的关系的模板。
她只有一段关系就是她和她妈的关系。
老公是她妈妈,孩子也是她妈妈。
她的空洞和慌张都是妈妈爸爸带来的,妈妈没满足过她。
她就永远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
幸好人是可以成长的。
因为我们值得。
我们可以。
我们很好。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有问题的是关系。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我值得被爱。
我值得被看见。
我值得好好对待自己。
我值得好好发现和认可自己的好。
我不需要别人哪怕妈妈爸爸朋友家庭的认可了,因为我现在能认可自己了。
被认可的感觉真好。
看见自己情绪满足自己需求的感觉真好。
能长大真好。
能暂停也是真好。
BJIFF2025 No.3 有伯格曼遗风,不管是《秋日奏鸣曲》中母女之间的剑拔弩张和厌女创伤的代际传承还是《婚姻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矛盾,都能在片中找到类似的情节和表达。从看完skam后挪威语就一向让我感到亲切和联结,带着被中文译名误导的预期,不设防地被女主几乎算是独角戏的表演震撼得无以复加,后半程流泪流到隐形眼镜一直滑片。剧本和台词是如何做到精准、锋利、见微知著地描绘出这些巨大的情感对抗呢?
爱是恒久忍耐,也是彼此留出相对独立的空间。女主不仅在爱情上咄咄逼人,在亲情方面对待女儿和母亲的态度也是极其容易吹毛求疵。嘴上说着都是为你们好,但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就连最后一刻看似展示了看似释然的胸怀,却依旧停留在幻想层面,终究还是过不去自己那一关。
6.8/10
一带四,怎么能不癫狂。最终还是得自我反省,自己挽救,女人到底得有多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生活到达平常。
生孩子是原罪,不然女主也可以像那混蛋男一样拍拍屁股走人,而不是pua自己获得和解,多好。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电影常常陷入创作者自我陶醉的情感漩涡,却忽略了观众对真实情感共鸣的需求……(太差了,两人最后在咖啡厅那段拍得都是啥啊???两星半!)
前半段婚姻破裂两人争吵,后半段却只有女主一个人开始原生家庭自我反思了。半辈子的忽视和逃避,和咨询师聊了两次沙发上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想通了,开始爱自己了,问题一个没解决但她突然欣然接受一切了。导演把一切看得太简单了,给出的药方也老套,角色转变也生硬,女主全程自我pua,观众哪来的共情?
又是一部《婚姻生活》,以女主的视角,借婚姻关系探讨个人内心,优点是情感真挚,但仍然缺乏对生活细节的深入刻画,这也显得那场女主单独咨询的戏变得尤为可贵,通过记忆回溯,终于发现问题的所在,最后对着镜子的独白也非常动人,但结尾又略显矛盾性,正如女主的性格一样别扭。而触动到我的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她跟女主的性格太像了,在强烈的控制欲下其实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当然我当时也并不成熟,而一段失败的情感关系中,我们都只会往对方身上找问题,而缺乏对自身、对深层原因的剖析,其实两人的步伐已经不一致了。因此欣赏对方的优点,尊重对方的爱好,还有最重要的是不扫兴。7.3
想表达啥? 除了朋友外 所有人都在说女主有问题 所有情绪全部要自己来消化 然后给周围亲密关系的人 love和peace 人也不是机器啊 随便就重启加载崭新人格 这片最诡异的地方是一个自认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女主离开生了两个孩子的婚姻后迅速又生孩子开启下一段婚姻 而且是在有工作和追求的情况下 没有结尾我会觉得是控诉 然而结尾这光打的 圣母玛利亚啊
【B】首作就敢选此题材、用此方式呈现,也是相当有自信了,可喜的是导演的自信确实有底气。问题还是很多,越到后面越跑偏,前半部分抛出的婚姻困境明明有巨大讨论空间但却被回避,最后变成了女主的自我和解?虽然看似动人,但事实上并未回答任何问题,自我的让步更像是自我pua,有点像白男才能给出的结局,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已经腌入味了。不过拍得还是很成熟好看的,有成为大众爆款的潜质。
烂片避雷,北京电影节抽盲盒看的,全称看不工作的男相女主角跟丈夫跟妈妈吵架,各种情绪发泄无法控制,疯狂内耗,怨妇感拉满。生活是自己选择的,既然不满意就该努力改变而不是责怪身边人,更不该浪费我一个多小时时间在电影院里看这群疯子发疯。男女主对每个问题的解决方式都超出我的理解范围,电影结束大家坐在座位上不走还鼓掌甚至还听到有人感动落泪都超出了我的认知,再也不会看北影节的任何电影,一群精神不正常的人选出来的绝对是烂片。
3.5 固执尖锐表达的极端浓人(女主)与基本不会表达的极端淡人(男主),能在一起7年才爆发到这地步,还蛮不容易的。这个母亲也和女主一样,刚说三句好话后就开启“妙语连珠”模式。如果人人都能好好说话,就能把消耗的精力回收、损伤的关系修复,这世界也就大和谐了——然而人太难改变了,大多数不好好说话的人,是因为缺自我关爱、原生家庭问题,导致患得患失,能改的话早改了。(btw,生养4个孩子,任谁都会精神出现点问题....少生点吧,朋友们!
爱的暂停键=自我重启键。与很多着力刻画爱情婚姻狗血冲突的电影不同,暂停键摒弃了部分戏剧冲突,前抛出日常问题,后着力呈现女主角面对问题后,由心理分析师引导后的自省、治愈——心理学方向的因果分析。虽然这部片子的人物仍片面化,日常情节琐碎,但它是一把带着爱的温柔刀,刀刀见血。强烈推荐《爱的暂停键》后看《评估》,同样呈现了女性之困:病了疯了-挣扎/探寻-觉醒。暂停键是文艺写实理想范儿,评估则是抽象艺术哲学派,同时服用,功效更好。
“如果你不觉得付出是快乐,那你也无法从接受中获得快乐。”
电影中心主旨:倘若那天,把该说的话好好说~事实上,沟通不能解决两个已不同频的人中间的任何问题,即使当初女主早早看透自己的内心做出改变,男主没有离开家,一切就会改变吗?本质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认清自己的内心是好事,过分纠结过去反而不能继续前进
女主歇斯底里空心人 还挺典的。有几段处理很漂亮啊 在心理治疗时回溯争吵 母亲离开后一组寂静的空镜头 还有镜子前的那句无比动人的“我爱你”。看哭啦!姜文这个奖给的还可以!
看不下去,好无聊,女主也不好看
心脏骤停
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还糟糕的人。电影很棒很真实很讨厌,源于出色的角色刻画,让我看到记忆中可怕的人和害怕可怕可怜人的自己。这位女导演几乎拍出了男性立场上最害怕面对的女人,爱情的尽头远到不了婚姻,而是生活刚一开始就已尽。
三星半,深入探讨复杂的亲密关系,涉及由亲密关系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异态,需要重新熨平。害怕拥有是害怕失去,为了不失去,让拥有变成内疚地付出和获得,扭曲了的关系对双方都是考验。抚平过往伤害,不害怕失去,才能真正拥有和获得“爱”。能如此进入心理层面,在于第一人称的回望和审视,内心声音的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