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太快:剧情就介绍个约克,泰勒(两个新角色,后期是义姐义妹)刚生活到一起,还不到5分钟,就出现了一堆壮汉来把她们分开。
两个人就开始哭起来了。
很难带入的好吗,而且节奏也太快了吧喂。
(5分钟你给正经演员酝酿一下感情,有些演员也哭不出来呀。
)“希望”是这部片另外一个主题。
贝尔迪克特一开始对一成不变的邮递员工作颇有不满,他骑着破旧的摩托车日复一日地寄信,他也迷茫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
其实很多时候我写影评都是隔一阵子写,一是自己看的院线电影少,二是怕当下看完感情太充沛,聊的有失偏颇。
毕竟我是个泪点偏低的人,反正每次看电影必备纸巾。
还要插叙一下,不看番的我为什么会去看这个电影,因为同期真的没啥想看,正好一起住的妹子是日语专业,挺喜欢这个番,算是吃了个安利。
而且我在电影前半小时都在思考,自动手记人偶是个啥,机器人么?
从我一个路人角度,说一说这个电影吧。
作为动画电影来说,画面没的说,美的,而且我一般也不讨论拍摄手法和取景啥的,还是一个核心思路,讲故事。
说实话,这个故事过于简单和单薄了。
叙事的线太过慢,有些温吞。
看上去就是在煮一缸水,我看不见故事中的转折点,最多就是几个小水泡。
诸如薇尔莉特牵着伊丽贝莎的手闪亮登场的时候,真就一句大橘已定。
其实女主的角色更多是一个骑士向的,而我所期待的那种超厉害的战争机器拯救世界的画面只出现一个瞬间……
这个故事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即使是逼迫伊丽贝莎和泰勒分离的老父亲,也没有恶的成分,他接回了自己的孩子,给了她最好的教育,让她嫁给一个不错的人,对待泰勒也不算苛责。
就好像所有的对立都有不得已,一切的错过好像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那个时代简陋的通讯。
人和人告别之后可能就是至死不见的局面,因为战火和科技,一封信的传递变得艰难,因为教育没有那么普及,识字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对于亲朋的只言片语都让人视若珍宝。
有人因为一封信振作起来,有人因为一句话义无反顾。
看完这部电影脑子不受控制的就想到木心先生的一首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这首《从前慢》就很应景的说了整个故事。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感慨,时代发展的步子太快了,让很多人的心都浮躁起来,而对日本京都小作坊里那些埋头作画,十年如一日做着他们热爱事情的画师们来说,也许时间是放慢了脚步的。
大概这也迎合了为什么整个故事都是这么慢的原因吧。
当然故事里还有一句让人感触的台词——
泰勒戴着可爱的帽子,坐在摩托车的侧座,笑得眯起来眼睛我记不清具体台词,大概是说,邮递员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了!
那一瞬间,我是被感动的。
大抵是因为我的姨父也是一位邮递员,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现实生活认识做邮递员的人,也许很少吧,因为邮局越来越少,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了。
信件实在是太慢,也太费力了。
所以连带着邮递员都见得越来越少了。
即使是我姨父如今也不再到处送信了。
但是我依旧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纸媒还很发达,他每天的任务就是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的送信和报纸,然后到了放学的时候就到学校门口接我和我姐。
我至今还记得他摩托车后座一直挂着的邮包,一分两半,左一半右一半,他家那个我们常常躲猫猫的柜子里堆着一沓一沓的报纸。
姨父是个很温柔的人,对谁都笑眯眯的,他是为数不多会和我们小孩开玩笑的长辈。
一晃好多年,如今的人渐渐不再写信,不会订报纸,他们邮局也都拓展着其他的业务。
我听着泰勒大喊的时候,我蓦然就想起他来。
邮递员真的是世界上很伟大的职业,只是再也没有孩子励志当一个邮递员了。
这是我当时落泪的原因。
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会励志做很多很多梦,成为明星,当宇航员,成为医生律师……太多太多的职业在他们眼里带着光环,而邮递员原本也可能是,现在不再是了。
泰勒说她未来想成为一名邮递员,可以认清每一个街道的名字,知道每一户人家的位置,但是现在只需要一个导航仪就能解决所有,而问候虽然变得方便,却少了很多郑重。
而我们也越来越缺少幸福感了。
我又想起央视几年前那个采访,你幸福么?
我们很多时候思考为什么时代在前进,人民的幸福感却不见了,有时候就消失在在林立的高墙和越来越耐不下心的那份烦躁里。
我们为什么不再幸福?
因为我们不再给彼此写信,也不再彼此挂念,曾经视若珍宝的人和物都被时光遗忘。
我甚至不敢回头去看,我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啊。
我不懂变得是我,还是时间。
很多人评价这部片子“美但空洞”。
我想说,只是你们没有静下心去感受那个时代,你们觉得一切都太容易,就不真实,却没有想过,故事不是一波三折,结局没有反转就不够刺激,我们的视觉被好莱坞大片养刁了,吃饭不多油多辣就觉得没有味道。
其实对于身处其中的来说,那些时间和山水已经够难了。
所以总得来说,这个故事它本身并不多么出彩,但绝不空洞,空洞的从来是我们的心,而不是故事本身,他带来的启发意义足以抵消一切曲折的循环。
剧透很多(?
)本电影沿用了TV版的基本背景设定,大量使用插叙,围绕着思念展开讲述了以信为媒介,薇尔莉特通过送信来替客人表达自己的心意。
孤儿艾米生活困顿,但当她看到弃婴泰勒时,选择了收养她当妹妹,竭力给她舒适的生活以摆脱自身的悲惨命运。
在她长大成为少女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贵族男人,要求她忘记过去,改名为伊莎贝拉回家联姻,并承诺会给泰勒良好的教育,但要求她们不能相见。
缺失的贵族教育让伊莎贝拉和学校里的其他人气质截然不同,她的父亲请了薇尔莉特指点她。
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伊莎贝拉逐渐敞开心扉,委托薇尔莉特替自己给泰勒写信。
两年后泰勒找到薇尔莉特想给姐姐回信,并体验了自己梦想的邮递员工作。
这时伊莎贝拉已经和一名贵族隐婚,邮差几经辗转才终于把信交到她手中。
伊莎贝拉终于卸下了内心沉重的担子,变得轻松愉快。
泰勒回去后也找到了好心人收养。
本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伊莎贝拉在学校里的生活、艾米的回忆、伊莎贝拉和泰勒的新生。
部分片段运用闪回等手法一并概括在内。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使用了蒙太奇手法,讲述了受伊莎贝拉父亲委托,教导伊莎贝拉礼仪的薇尔莉特,在共同生活中逐渐和艾米产生的友情。
开头部分主要运用近景和全景的拍摄,高度概括大关系以及截取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细节。
这种分解组合,高度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贵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统治了伊莎贝拉,表现为伊莎贝拉的抚养费、名字、婚姻都在他人的掌控中。
在这种困境下,伊莎贝拉用精神的看似自由来消解物质层面的绝对不自由,她反感按照规定好的命运学习规矩,回避着和他人的接触。
在此过程中使用蒙太奇使得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与冲突。
她是注定失败的。
因为她和群体的一切差异仅仅维持在观念层面上,而她在物质层面上却和其他要靠联姻生活的贵族女孩无异。
伊拉贝莎逐渐意识到生活是自己的,已经选择的路再也无法更改,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只会伤害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才会带给自己力量,因此开始认真学习贵族的礼仪规范。
在伊拉贝莎逐渐打开心扉的剧情中,采用平缓的连续蒙太奇,体现温柔而坚定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是伊莎贝拉的回忆,在她曾经名叫艾米的日子里,捡到了泰勒,度过虽然艰苦但美好的一段日子。
别人对艾米收养孩子很不赞同,认为战争期间自己的资源都不够用。
艾米则是希望泰勒能拥有比自己幸福的人生,把泰勒当成理想和寄托,用心抚育她。
人是社会动物,有了与他人的联系,人生才有盼头。
艾米生活上很贫穷,精神上却很富足。
平日里姐妹俩只能喝冷掉的稀汤,但就算物质匮乏,艾米也会找到布头给泰勒缝布熊。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艾米的父亲找来,提出条件让艾米用自身的价值交换抚养费用。
被生活所逼,又为了给泰勒富足的生活,艾米同意了。
成为伊莎贝拉后,她和泰勒的羁绊只剩回忆。
伊莎贝拉融入了贵族圈子,薇尔莉特即将离开,在最后跳舞的时候,伊莎贝拉抬头看着壁画上的鸟,向往像鸟一样自由。
鸟儿只是一幅画,是美丽的幻想。
伊莎贝拉明白这件事,但不知道如何摆脱。
第三部分是伊莎贝拉和泰勒的新生。
两姐妹都是通过信件打破内心的桎梏。
信是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具象化,始终贯穿在动画中。
薇尔莉特更深刻地学会了“爱”的含义,贝内迪克特变得更加耐心,泰勒通过送信发现自己只有学习才能胜任工作,不再像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无所事事。
伊莎贝拉收到了信,发现自己牵挂的妹妹终于能独当一面,不再束缚着自己。
末尾使用了一段蒙太奇,同时使用摇镜头,舒缓地展示了同一时空中不同的角色的经历,描绘出主角们成长后的生活。
人的自由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上,人通过能动的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说:“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从自然界中取得生活资料。
因此,要积极实践才得到自由。
泰勒已经有了梦想,有了明确的目标,未来会成为邮递员带给他人不同的心情。
从整体色彩结构上看,本片中黑色、白色和橘色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大量使用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表现反差。
黑色表现压抑的感觉,暗示了伊莎贝拉被束缚的生活。
明暗对比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强化打破桎梏、获得自由的内涵。
白色和橘色较多用在伊莎贝拉回忆时,体现了过去作为艾米生活时拥有光明的自由、温馨的亲情。
《紫罗兰永恒花园》的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独立叙事,但实际上都在书写薇尔莉特。
这种结构在剧场版中也不例外——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剧场版对主线故事(或说薇尔莉特本身)的意犹未尽之处进行了展开和补完。
如果说薇尔莉特是战争年代的个例,外传则在和平年代将感情重新编织了一次,并且猝不及防地把观众余温尚存的泪点戳了个遍。
第一个重现的层面是个体的异化——在主线中是薇尔莉特被训练成战争兵器;在外传中是艾米被训练成富家千金。
薇尔莉特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说自己和艾米相似。
薇尔莉特遭遇的经历更为极端。
在外部环境里,她陷入了最黑暗的处境,又收获了最美好的邂逅。
在内部精神上,她经历的感情深沉至极,自身却无法捕捉。
内外双重的反差是她身上最令人动容之处。
这样的她成为了艾米的老师,她真正教会艾米的不是谈吐、礼仪和舞步,而是怎样面对命运,怎样在命运的安排中不放弃对美好之物的希望(例如新的友情),怎样怀抱虽已失去但却极其珍贵的感情,继续生活下去。
第二个层面是绝望与希望——在主线中体现为薇尔莉特和吉尔伯特的邂逅;在外传中是泰勒和艾米。
如果说最令人绝望的不是现在的痛苦,而是没有爱的未来的话,这正是吉尔伯特带给薇尔莉特,以及艾米带给泰勒的救赎。
泰勒反复阅读艾米的信,正如薇尔莉特一直佩戴着少佐送她的配饰;泰勒将自己认同为艾米的妹妹,正如薇尔莉特将自己认同为“吉尔伯特的狗”。
那是在一无所有的世界里得到的毫无保留的爱,这对那时的她们来说就是所有一切。
这恰似人在作为手足无措的婴儿之时得到的母亲的庇护,而由于人总要长大,这也注定是人不得不失去之物。
第三个层面是失去与成长——在主线中体现为薇尔莉特成为自动手记人偶;在外传中是泰勒成为邮递员。
薇尔莉特和泰勒都得到了救赎,但是又不得不失去了。
整个故事的核心正在于此:人如何怀着魂牵梦萦的思念,怎样接受无法自胜的悲伤,又怎样面对日复一日的生命。
这也正是故事所传达的东西:人无法永远依赖别人的爱活下去,但渴望爱与被爱的心情绝不是该被遗忘之物。
通过“写信”这种形式,故事挖掘出被人们压抑的感情,用极尽浪漫化的手法重新告诉人们:这是我们内心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永远抱着珍贵之物前行。
外传的故事不仅仅是重现了薇尔莉特的经历与感情而已,在每一个层面上,外传都更进了一步。
面对外界的改造,艾米不像薇尔莉特一样毫无还手之力,我们看到了她的反抗、拒绝,以及最后的和解。
面对他人的爱,泰勒也不像薇尔莉特一样无法表达心意,我们看到她用自己的方式拼尽全力回应了艾米给予自己的救赎。
而故事最精彩的则是这样一幕:泰勒躲在一旁看着艾米阅读自己的信时泣不成声,但是选择了不见面。
从薇尔莉特的相见却不得,到泰勒的能见却不见,故事的内核被勾勒得更加闪闪发光。
人要成长,必然要有所失去。
但是我们失去的东西,永远也不会失去——只要我们还将那感情怀在心间。
这便是《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想要传递的永远吧。
“紫罗兰”这个电影,它来自刚刚遭过一场烈火劫难的日本“京阿尼”动画公司。
所以呢,创作这个电影的有一些主创,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在陪伴我们。
伟大的动画片,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姐姐为我放弃了名字,她希望我拥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成为想成为的邮递员,再站到她面前去呼唤她为我放弃的名字,这才是这封信里的爱意,也是成长的意义。
书信这个载体是我从小就很偏执的东西,小学语文课讲写信的时候我是最认真的,每次路上看到信箱我都倍感亲切,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写信寄明信片的原因。
书信没有被电气时代所取代,我也希望未来不会被任何更先进的通讯技术淘汰,因为书信不像时事通讯对话一样直白,简洁。
更多的是婉转的将自己复杂的思念传递出去,而感情需要“从前慢”这样的过程去沉淀。
最后,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逻辑是剧情番的重中之重,紫罗兰又不是无脑爽番,是需要动脑子去理解去思考的剧情番,做剧场版不是光音画做到极致就行的我隔那做坐那么长时间你就给我看精致的画面有用吗?
那我还不如去看作画mad还不花钱。
再好看的画面剧情逻辑不自洽的话就很难去欣赏画面,我会一直纠结着这个点的逻辑bug,让我在看后面时会陷入迷茫且像看鬼畜一样有泪点我不想哭甚至有点想笑。
且电影延续了tv的缺点就是剧情拖沓缺少明确的笑点,不够紧张刺激说句实在紫罗兰剧场版放在电影院是指定票房低,更适合放在app里分集播放,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去看剧情平淡拖沓的百合电影,天气之子剧情两极分化但他好看不无聊,bgm响起时觉得激情澎湃好看有趣刺激永远是大部分观众喜欢。
可紫罗兰剧场版tv粉觉得不满意,路人觉得无聊评分票房怎么会高。
本身tv的剧情就不错,非要挑这篇外传。
且tv主打的是女主与少佐的感情戏,我也好久没看到这种没有ntr什么的绝美情侣和不卖腐和百合的番。
我就希望俩人什么时候能再见面,结果剧场版我看到京都又在卖百合心态直接炸了,在百合和纯爱的边线反复摩擦,我真是被那些什么百合耽美ntr之类的番剧搞烦了。
这就好比新海诚出了你的名字外传结果剧情一直是泷和他好基友卖腐搞假基情,三叶压根就没怎么出场;或是三叶和她闺蜜一直在卖百合卖肉且泷压根没怎么出场;关键如果时间线是他们长大还没相遇时,我tm怕不是会直接抄起大刀砍爆编剧的狗头。
我就想看个男女主不卖肉卖腐正常纯洁恋爱的剧场版怎么就那么难。
就算女主和女二关系不是真的,但看电影时总觉的少佐都被飞龙骑脸了。
觉的纯爱战士的心终究是错付了。
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
---“信件所传达的是思念。
邮差所运送的是幸福。
”---“在寂寞时,呼唤彼此的名字。
只需喊出彼此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
”书信真的是纯真年代幸福的象征。
书信或许也是这个时代遗失的一种美,当今资讯爆棚,信息便捷,时代的标准是越快越好。
我不禁思考:电波塔在建之时,邮差会担心自己的消失吗?
初中时,我大概有幸写了一封信件。
老师当时给全班同学一份信纸,让我们自行决定寄给谁,怎么写。
或许只是一次写作训练,但没想到最后真的把能寄的都寄出去了。
写过书信的都知道,那种亲笔亲为的仪式感,每字每句的反复推敲,都是对另一方的感情所致。
面对面无法说出的,信件也可以传达出来。
而收到信件的人也会同样产生出见字如面的独特魔力。
那时候,带着独特墨香的文字俨然已经成为生命中一股特殊的力量,亲切、温暖、可靠;那时候,信件上清清楚楚的一笔一划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被深深的吸引。
当网络普及的时候,手机也好,电脑也罢,我面对的是工整、端正、冰冷的字体,而非有着情绪、带着温暖的字迹,可看而不可触。
当隔着视频面对面的时候,也没有拿到信件时的感动。
不能够读着书信、触摸笔迹,遐想对方写下这封信件时的模样,时而下笔如有神助,时而凝眉深思。
总有一天,同学老师的音容笑貌日渐模糊,那时那日的消息音讯也无从得知,往昔旧语也总会溶于时光,剩下的是社交软件里冰冷的名字,甚至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样的发现让我恍然,更是惶恐,惶恐多年之后会忘记在我生命里留下过痕迹的可爱的人们,就像从来不曾遇见过一般。
那时,我还希望能寄出一封信件,传达我对他们思念。
---“毕竟,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
薇尔列特赛高!
这不就是全能嘛啊。
战斗力超群、会写信会送信、还可以做家庭教师会礼仪。
妹妹好可爱(ɔˆ ³(ˆ⌣ˆc)头发是真的多。
是个精力旺盛的可爱小孩啊。
不识字还能那么远坐船找过来也是不容易。
美男师傅也是厉害。
之前看动漫那么多集,怎么没有发现他鞋跟比薇尔列特还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都是弹幕转移我的注意力了。
这回才发现,邮递员小哥穿的高跟长筒靴,小腿肚上有波浪,衬衫还有露背嘿嘿会打扮,可惜就是几年都一套衣服没换过。
话说,京阿尼的风景也太棒了。
女校的林荫道里阳光穿过树叶,屋顶看星河璀璨,艾米姐姐的后花园,雨落在地砖上一点点打湿地面。
好多好多细节,都好美啊当然最美的还是薇尔列特哈哈哈只是想给娱乐时间做个记录总结,怎么这么难,尝试哈了十几排了都说没到140怎么感觉之前记录小说和电影没有这么费劲啊
这部电影在国内没什么宣传,大概票房也排不上榜,但毋庸置疑非常优秀观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但有些人双标也太严重了,很气。
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受损的永远是下面的人。
政治观影很牛气嘛,还专门建新号来喷的。
画面一直是强项,配乐也很大气甚至有种恍惚在看音乐剧的感觉。
我很喜欢这种主角只是像观众一样平淡地参与剧情发展就像tv版或者古剑、仙剑一样通过一个个他人的小故事来让主角成长,而不是一切重心就围绕主角 什么都给主角服务。
看不少评论说过于平淡,我觉得是没有认真看的,实际上每一个泪点都很紧凑。
也有很多细节,比如飞鸟出现都在象征自由 向天伸手是象征抓住幸福。
我觉得问题就一个,太过优秀的音画和感人点,让反战主题被人遗忘。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多少心酸的故事不会发生,和平时期的经济 科技发展有多快。
剧透预警本来这孩子也会像我一样不幸,但我偏要让她获得自由选择的幸福,这就是我的复仇。
这是艾米对这个世道的复仇,她也做到了。
但她的生活确实也一直没有热情和希望,一直活在过去里,在学院里的朋友后面没有提及,估计也是两人联系不多了。
一直关在伯爵公馆里,淑女学院里,就像一开始说的 囚笼。
而泰勒则拥有了自由成为邮差,或许剧场版里泰勒长大真正当邮差两人会再见吧。
第一次电影买错票,送朋友也没送出去,最后放到了网上给有缘人,也不知道最后有人去看没有,希望它能像剧中的信件一样把感动和幸福传递出去吧
你们的感动不是虚假的,留下的眼泪也不必因为别人的评价而“适可而止”,他人没有受到触动并不代表他更高级。
因为纵火案导致了很多人来观影吧,对一些人来说既然花钱看了电影那自然是要发表一下评论的,毕竟情怀是别人的,票钱和时间是自己的。
互联网时代在网上发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此即使有所不满也不必愤怒。
说说剧场版本身吧 在这部剧场版又能见到violet了,而且有新的服装和发型,真的很美。
本来只是想上来看看大家夸violet的,但是看见热评区对剧情的大量差评把我震懵了,所以想正经分享一下关于我的自我感动,希望观影流泪的大家不要因为别人看起来理性又高调的发言而否定自己的感触第一是:我不像你一样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完美 伊莎贝拉是在自卑吧,不然独自带着妹妹在战争时期求活的人是多么帅气啊。
然后看见violet像骑士温柔一样照顾她,为她解释,帮她道歉,就想起violet最初到伊芙加登家的生硬,初到公司给别人带来的麻烦。
很感动。
第二是:我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了,所以我要努力让这个孩子获得幸福 太帅了。
以孤儿的身份独自勉强生活,却极力给了泰勒一个幸福的童年。
不是以愤怒、埋怨、自暴自弃、酗酒等消极地来面对生活的绝望、不幸,而是自己即使没有被光照着,也奋力地燃起光芒和温暖。
一直觉得,能说出“打你的人说他们爱你,是在说谎,真的爱你的话就会像我这样抱紧你”的人,绝不是因为他幸福,而是因为他痛苦。
主动拥抱别人的人,不是因为他被爱,而是因为他不被爱着。
第三是:不认识字却像当邮差的泰勒 这可能是我太过个人的触动吧,我一直很怀疑自己。
从小因为家里高压教育没有什么玩伴,所以18岁以前没有去过电影院KTV等一系列场所,每次和同学出门都局促不安,不知所措。
被初中唯一的朋友邀请到他家参加生日聚会后,只是一个人坐在他的房间里,还要劳烦他特意进来照顾我。
只和朋友一起去过1,2次海底捞,所以和女朋友去的时候被笑说像小孩子,居然要她来下菜。
明明想好好地在一起,但是前后两位分别只谈了7个月和1个月。
想做的事情总是做不到,每次回头一看就会发现又浪费了好多时间。
泰勒肯定觉得特别对不起violet吧,明明她都帮自己说话,让自己当上实习邮差了,结果自己居然隐瞒不识字的事情。
不过泰勒最后肯定会变成一个好邮差的吧,就像信号塔会慢慢建好一样。
我也会像这样慢慢变成一个拥有幸福的人吧。
看了好多评论,主要是剧情老套没起伏没新意,说因为这样的剧情流泪的人都是在自我感动。
能自我感动,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期望吧,希望大家都有好运。
这个番搞百合真的没什么必要,本来就不是这个方向吧?故事还算感人,但感觉就是用两个故事凑足一部电影的时长。总体其实只值三星,但对这个番的情怀可以无脑四星。
贴一个b站奇葩评论:豆瓣用户看的动画较少,所以多数喜欢那些刺激热血的,这种文艺性强的需要一定的观番量才能欣赏。
对京紫或者京都都没有太大的感想,反正是感觉各方面平庸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动画作品,虽然作画精致光影细腻情感真诚节奏舒缓,但我就是全程面无表情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嫌热。番剧版本的人类圣经世纪霸权八万八之类的京吹言论基本可以忽略,影片本身也就是,平庸二字足以完整概括。虽然有京阿尼的大火,但我也没有情怀加成,整体上故事人物各方面在我这儿都平庸至极,不能及格。
看完缓缓打出一排问号,导演没有导过长篇就不要动手
制作精良,舒服。
还是有些落俗了,相识部分显得有些刻意了,而且明显是和剧版观众看的,对我这个路人有些不友好
我走错场次了吗,这是《你的名字》吗。毫无意义的剧情看得人一脸懵,8.2分里有多少是情怀成分?
7.9分,这部剧场版没有剧集好,首先情节不够精练,比如女主和一个龙套同行打招呼,问去哪怎么去这种剧情真的有必要讲出来吗,这种不够精练的情况有好几次。其次,这部电影的情感还是有些内空,对姐妹情感的辅垫还是比较笼络。优点是作画精致到了极致。
故事上早就预料到依然是这样低级煽情的编排手法,好在安排的故事线其实还挺好,能够把力量撑起来点。但没想到新导演的水平居然比石立太一还要差,画面上视听语言的把控僵化、平面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作画再怎么救都救不回来。
2.5 看来我是没有这个情节
点点温情,慢慢流淌
画的很细腻,但价值观暴露的太明显。整体内容就是在说想念一个人不用见面,光喊名字就够了。后面滚人名的时候都没有画框,好像都活着。总之脱亚入欧的企图有点太明显了。还骑士精神,日本有骑士吗?我只知道有骑兵。所有人物一律欧美人名。干脆对话都说英语算了。再一次证明,日本人自己认为二战是输给了欧美的文化,而不是中国。
橘里橘气的加分,京阿尼加分,所有画面都美惨了加分。女校的王子大人还可以是骑士小姐。violet这个角色本身就非常有魅力,配乐很棒。
百合部分Violet顶书梳头打哈欠满分,一起洗澡睡觉跳舞是朋友间做的事好的- -然后Benedict师父就踩着高跟莫名上了位还薅到了新车,Cattleya总算不露胸衣了- -战争结束四年,人偶嫁了人也能继续工作了,出现了电梯这种新型武器,电波塔看来是要烂尾了恭喜乃们保住了饭碗!映后制片说这是4月剧场版的过渡篇,所以少佐到底死没死- -(这画幅为啥总觉得切头了🙄️
剧情真的看睡着💤ED真好听
温柔而空洞
7分,没看过剧集版,但是这个剧场版也算是京阿尼正常发挥了。画面太美了,人设也漂亮,服装更是件件充满设计感。故事还是女性向,真善美,小感动式的。
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被送到的。邮递员送去的不是信,是幸福。
紫罗兰永恒,京阿尼永存
画面美的,故事太淡了,但是应该本来就是娓娓道来的回忆故事,如此也就够了。多加一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