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习惯了看碟前先看影评,看到好多吓人的评论,但影片看完也没有那么差啦,至少还值得写几行文字来发发感慨。
尼克的这种超能力其实是计算机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幻想和时常产生的错觉。
人们总希望回到过去来改变现在的败局。
就像玩游戏,尼克通过拍照的方式存储一个“进度(*.sav文件哦)”,当对游戏进程不满意,他只需要盯着某张照片来读取这个进度就好啦。
计算机用多了的人们总会产生一种幻觉:凡事都可以UNDO的,幻觉到偶尔想玩自杀了,从楼顶上潇洒的跳下去,如果对结局不满意那么UNDO了换上吊。
(笨蛋,你死了谁帮你按Ctrl+Z啊。
)想要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是不可能的。
尼克第一次读档只是为了挽救女朋友的死,醒来发现自己成副总了(这对穷人一直为生活奔波),那个爽啊,赚大了。
但女朋友却已经分手了。
有得必有失,财富来了,爱情say good-bye。
Balance啊balance~要记住啊~辛巴……关于剧情,搞来搞去,女朋友终归要死的,看着看着恍惚觉得是在看《死神来了》啊,几个性爱的场面还算不错,但长了点。
就跟那个同性恋插曲一样,是迎合某些观众的口味吧,没有必要。
最后要说的就是,还是女人好啊,跟一个男人深爱过后,不小心男人死了,那个伤悲啊,但是且慢,“She concieved and give birth to Ken(圣经语)。
”人家找了个地方,生了个Baby,从此感情有了寄托~ 爱它,就像爱他。
◎-◎ 但是爷们就惨了,痛苦、悲凉、回忆、绝望伴随一生,万劫不复啊
作为非线性科学工作者,这个当然得看一下。
科学上而言,也许是nick通过思维在不同的各个平行世界中穿梭,所以实现了在不同的境遇中的逗留逝去。
换个角度,其实与其把它看成科幻片,不如看成一部伦理。
有很多似乎是导演刻意让我们发掘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是古人的那句老话“世事之不如意十之九八”。
你很难同时让自己事业成功和让自己的爱人满意,恩?
呵呵。
有时候,就象那句“你不能控制一切”来安慰自己好像也是一件可以试试的事情。
所以最后的nick选择了看上去很伟大的逃避。
sigh 如果能回到过去,回到哪些当初选择的关头,我能如何?
还是把握当下吧,毕竟每个平行的世界依然要前进。
看完这部电影的,看影片时,一直期待着能有什么震撼的镜头,经典的情节一直在等待等到结局结束了原来就是这样
在我活过的这些年头,一个千锤百炼过的经验是:一旦你开始期望一件事情,那么必将收获失望。
这一操蛋定理让我无数次上上下下,大喜大悲。
越是那些感觉把握十足的事情,最后总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让结局改写。
你越是用心用力,事情就变得越遭。
最后你收获的,只有从空坠落的失望,和一片空虚。
可以说《蝴蝶效应》就是这种体会的放大。
至少对我如此。
它放大了我的挫折感和无力感,还有消极。
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为的?
有时候我甚至想,去他娘的算了,反正再用力的挥动,也扇不出我想要的效应,还不如收起翅膀,混吃等死。
真要有这种决心也倒罢了。
但我总是不甘……也许,也许只差了一点点呢,也许多一点点努力就能实现呢?
也许运气未到,明天就能走狗屎运了呢?
所以我一次次跌落,摔个半死。
下一次还是要贱贱地去尝试。
《蝴蝶效应2》远没有第一部扣人,我认为。
倒让我觉得可笑。
可笑的结局。
主角选择了死,貌似悲壮,其实懦弱。
死亡带来的一定是圆满?
谁又能肯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
——但作为一个死人,无论怎样的结局都已经与他无关。
他逃开了,不用对结局再负任何责任。
自杀也是一种娇柔造作。
表面上,他放弃了控制欲,放弃了对事情结局的左右。
但就在他赴死的那一刻,他想的是什么?
他想的是通过一人之死解救其他人。
说白了,他还是在一厢情愿地希望改变结局。
他没有放弃过控制。
到死都没有。
真正的大彻大悟,是彻底放弃,放任自流。
即使知道不幸就在前头,仍嘻嘻哈哈往前走。
当爱则爱。
当死则死。
如果真能如此坦然,世上必少了很多烦心。
而矛盾就在于,作为人类我们太贪心了。
虽然满满握着今天,但是不够。
我们想粉饰昨天,想确定明天。
想控制,想圆满。
为什么游戏对于我们有那么大的魔力,因为现实中无能为力的,可以在游戏中意淫。
不是内容的意淫,而是方式的意淫。
我们一遍遍save,然后lord,我们可以把事情做得圆满,通过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方式。
欲望无止境,所以痛苦无止境。
贪念一起,孽障丛生。
欲望幻灭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呼天抢地,因为都是自找的。
而据我多年对人类的分析,此物种另一大特色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比如我二了吧唧故作深沉地说处以上废话,貌似通达,实则装逼。
首先我自己就没能跳出欲望的圈子,其次我也从没放弃过控制。
想控制却控制不了,咋办?
死、出家、疯掉,这是上三路。
下三路是得过且过、进化成受虐狂、自欺欺人。
我比较擅长的是自欺欺人大法。
多年来我就是这么干的。
每当期盼一件事情,我就强行压抑渴望,装作无动于衷,内心火苗一起就冲过去扑灭。
当然,有时候火势太大扑不灭,但那些小欲望还能应付,毕竟我修炼多年了嘛。
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有时候也挺管用。
最好的结局是瞒天过海,把上帝成功忽悠,给我一个貌似不需要其实很需要的结果。
次一点是弄假成真,真的欲望全无,那就连结局都省了。
再不济,也可以安慰自己,看,我就觉得不可能吧,这不被我料中了?
至少精神上我胜利了。
我想起那一年,和阿本骑车在街上转悠着寻找煤气罐,平时满地乱滚的东西,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反而一个都看不见(这是另一深刻经验)。
我把这一感受传递给阿本,于是她开始施咒:"我们不需要煤气罐,我们不需要煤气罐……"很快我们就找到了煤气罐。
这世界上总有些事情是无法解释的,不是么?
这一招有时候真的很灵。
信则灵。
所以现在,我每天都在念叨着:我不需要女人,我不需要女人……我不需要钞票,我不需要钞票……我不需要幸福,我不需要幸福……我不需要世界和平,我不需要世界和平……不需要,不需要,真的不需要。
非原班人马,剧情也无关,仍然明目张胆的借着《蝴蝶效应》的光环,打出《蝴蝶效应2》的名号,摆明了就是为了宣传,设想,谁都想知道这部片子是否能超越堪称经典之作,于是就会带着好奇走进电影院。
当然,好处即坏处,比较的结果若是失败了,往往就成了他人用以打击的砝码。
那么,此次下注是否赢了呢?
看看多少人骂狗尾续貂就知道了。
即便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我想我也最多打三星。
人生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掌控的,生老病死是这样,悲欢离合是这样,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变故,应以何等心态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这是本片想要探讨的。
只是,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渐渐的,对于主人公尼克性格缺陷的侧重愈加明显,到后来已然忘却了这是一个跟《蝴蝶效应》有着类似构想和设计的影片。
尼克母亲的一句“你无法掌控一切”使尼克意识到因为自己而使朋友遭受的痛苦,最终选择牺牲自己,造就一个对别人来说更为完美的结局。
然而我认为,尼克的失败并非在于掌控欲,而在于不劳而获的贪欲和悲观消极的怯懦。
当一次次改变命运,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新问题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用理性的智慧分析解决问题或是把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降到最小,而是妄图通过时间倒流消除他认为导致问题发生的源头以达到零问题的目标。
可惜他毕竟不是神仙,每次改变,旧问题消失,新问题出现,而他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望不见底。
撇开穿越时空的能力不说,就以他的正常生活来看,他也是个失败者。
他自负,对晋升的上司不甘心不服气,可换成自己却把大case搞得一团糟,只得依靠取悦老板女儿获得副总裁的位置,而无论对待工作还是朱丽,他都是光说不做,“不愧为推销员”是他最犀利也是最真实的写照。
不同时空的转换虽然有偶然性,但每个时空的他的经历却具有必然性,这便是他的个性使然,可以说,到头来,尼克的死只是为他的个性买单而已,是懦夫因为发现对命运无能为力而沮丧绝望做出的无抗争的妥协,根本谈不上为了他人自我牺牲这么伟大。
这个结论显然与影片重复那句“为了你们我什么都可以做”的目的相悖。
突发奇想,撇开一切蝴蝶效应的相关,保留所有情节和有关尼克性格心理的内容,说说我对本片的构想吧。
第一种构想,在画面、音效等上再多下些功夫,尤其要在结尾扩充,着重笔墨渲染,要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尼克穿越时空的能力落在了孩子身上,而孩子将于不知不觉中触动这种能力,由此将此片打造成惊悚片。
不过,要达到惊悚谈何容易,尼克每次穿越时空,我唯一想知道的只是轮到谁倒霉了而已。
更倾向于另一种构想,加一段结尾,以第三者的角度揭示真相,原来尼克的头痛病遗传自父亲,且已经发展成精神病的一种(精神分裂?
妄想症?
),而之前发生的一切的一切皆为尼克的臆想,直到尼克精神状态不堪重负最终步父亲后尘完结生命。
影片之前埋下的许多伏笔,到那时才让观众恍然大悟,由此此片终于带上了悬疑片的帽子。
当然,再一想,这种结局与《Identity》异曲同工,毕竟还是缺乏了些想象力啊。
扯回来,这类影片无非是想让人打消回到过去的念想,我又何必在尼克这个人物的塑造上纠缠不清呢。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无法在事件发生之前确定到底哪件不如意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更叫人痛苦,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惶惶惴惴中坐以待毙只会让痛苦加剧。
有得必有失,世事总不尽如人意,这亘古不变的道理导致了心理的不平衡,却也教会了我们什么是适者生存。
找借口逃避,或是用旁门左道挽救,无异于自取其辱,倒不如放开怀抱,坦然接受现实,积极面对困境,或许成功正在不远处等着你。
一只蝴蝶身上沾染的花粉,可以引起美洲大陆的海啸洪峰,听起来似乎有一点不可思意。
但是如果这一切发生在某个人的身上时,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当自己做出一项决定,实行一次行为时,后果是什么。
不可预知的?
可以预知的?
而当我们拥有了改变事件进程,控制自身命运的的力量的时候——这是创造自我,还是创造世界;这是毁灭自我,还是毁灭世界。
还好,我没有这样的力量,不用做这样的选择。
昨晚凌晨看的,睡了一觉,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于是,来涂点感想。
听说故事是延续第一部,但第一部是三年前看的了大概,只记得个结局,男主角变成了婴儿……所以我也就把这部完全当成一部新电影来看。
故事很简单。
从男主角,女主角,和他们的好朋友(2位)。
去野外给女主角庆祝生日开始……在回程途中遭遇车祸,除了男主角,剩下3人全部领了便当。
男主角心痛不已,一年过去,仍然忘记不了伤痛。
工作也不顺心,被迫回家修养。
男主看了1年前,4人在野外合影的照片。
于是发生了第一次人生的逆变男主回到了发生车祸的前一刻(这里我感觉像是在看死神来了)。
他的一句话,让女主角系好安全带。
加上对突发状况的处理,避免了人生的杯具。
男主又回到了现实的时间中。
奇迹发生了。
女主角非但没死,而且已经住在了一起,他的2位好友也将完婚。
人生轨迹由于之前的一个小动作完全被扭转了,符合蝴蝶效应的概念。
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男主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他帮他的那位好朋友强出头,一起被比他高一级的主管炒了。
工作丢了,意味着没有了直接的经济来源。
房租,生活开销等经济上的问题直逼男主角,而这时女主角也已经听烦了男主角的话。
毕竟浪漫不能当饭吃,婚后生活就是那柴米油盐。
于是发生了第二次人生的逆变男主回到了公司聚会的晚上。
他利用自己带有现世记忆的bug,直接窃取了一份公司的商业情报。
男主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这时,他已经是公司的副总裁,有宝马的跑车,市中心的高层公寓,还跟总裁的女儿有一腿。
事情发展至此让我们观众都会觉得太顺利,男主角依然一副人生赢家的姿态。
可是……从他朋友的口中听到他已经与女主分手,而他朋友工作上遇到不信任的投商想要撤款。
男主角哥们义气,决心帮他摆平。
找到老板才知道,自己的公司早已破产,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款。
无奈两人找投商摊牌。
结果是,男主角那朋友被干掉,女主角被误杀,他自己被人强奸。
还能比这更惨嘛于是发生了第三次人生的逆变男主再一次回到了1年多以前,四人在野外的场景。
这次他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向女主角提出分手。
女主角哭而不语,开了那辆必定会出事故的车就离开了。
男主角偷了一辆别人的车去追,追是给他追到了,但对方完全不停劝,根本不停车。
男主角知道车再开下去肯定会出事,于是他一切方向盘,把自己的车开向了悬崖。
电影结束。
男主角每次都在拼命地想改变一些问题,他凭借着一张当时的照片作为 save point 回到了过去,做出一个很小很小的行为,然后load,借以将自己今后的人生产生180度的逆转。
可是,却发现每次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而已。
得暂时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将来他会失去更多。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多少次,我们问自己,如果可以回到过去的话?
当时的自己如果不是这样那样的选择,做,或者不做这样那样的事情,现在的自己是否会变得更好?
可能,电影就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
即使让你改变过去的一两件事情,但你自身没有改变的话,轨迹只会被你越描越乱。
把生活当游戏来玩的家伙,终究会被生活玩上一把。
小概率事件的确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但都说了是小概率了,能碰上的人也是小部分的人。
所以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会碰上小概率的事情。
电影中,如果男主角接受第一开始的现实,即使残忍地说,是要永远失去女主角和他的朋友。
可能站在观众视角来看无关痛痒。
在他选择了其他人生,最终还是失去了他们,自己又落得更加悲剧的下场,又是何必。
直至到电影的最后,男主角觉醒了,他醒悟到即使是为了他们,而自我毁灭也是值得。
但他选择后的结局并非那样美。
人生如果能重来就好了。
人生如果不会后悔就好了。
人生如果没有那么多如果就好了。
本来就未曾拥有的,也就谈不上失去。
就像我自己走好每天的步伐,既不回头,也不奔跑。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蝴蝶效应2,看完,感觉很象看了科幻世界里面的文章,并不显眼的科幻,加一点生活哲理,为世人警示,象则小品了。
我们身处在不可预知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着重什么?
我们的工作,它保障了我们的吃喝住行,可以给我们物质最大可能的享受,可却不是我们的情感庄园;我们的恋人、朋友,我们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悦,可最终可能还是无法达到理解的最低层;其实死本身,并不可怕,就象骑着童年的木马,奔向遥远的地平线,然后一切不复存在,永远在这个时空的交叉点消失。
可怕的是再也没有了感受与意识,哪怕是痛苦与悲伤。
在我们离死亡还遥远的生活中,也许应该更多的关注自己,找到自己的轨迹,就象浩瀚宇宙中的行星,无止息的坚定的运转下去,就永远不会死去吧
作为一部佳作的续集,一般情况是不会令人满意的,俗称所谓烂片,但怎么个烂法,总有法可寻,如最近的加勒比2,加菲2,制作比较精良啊,剧情较苍白啊,但总体思路是好的,第一集什么卖座,第二集就继续上,所以这样的续片骂归骂,饱饱眼福也是好的,此为典型性续集.这次期待了许久的蝴蝶效应突然上档(DVD),带给我的只有几分钟的狂喜,随后的错愕却如影随形地陪了我好几天.毒品,性爱,同性恋这些话题对一部科幻惊悚片来说毫无意义的东西,似乎成了导演手上的杀手锏,真可笑.第一集时不觉得Ashton Kutcher怎么样,看了二才好想他.没了导演兼编剧Eric Bress,蝴蝶效应最引以骄傲的剧情苍白地可怕,没有铺垫,没有伏笔,没有因果,如果这部烂作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在于它让每个人看的人都产生了这样的信心:我也可以做个好莱坞的编剧,这样的烂剧情我一天能编好几集.Michael D. Weiss大家记住这个编剧的名字,反正以后我是不会看他的片子了.
新影线(NEW LINE)最喜欢给影片出续集。
这也难怪,好评热卖的电影当然要乘胜追击才能圈更多的MONEY。
比如死神来了,从1到2,从2到3,终点回到起点——3与1的模式简直是一个胚子里塑出来的,只不过换了若干演员众。
BUTTERFLY EFFECT也是如此。
第一次看时,犹如《黑客帝国》般的震撼。
细碎的细节,从小孩到成人,每条线看似互无关系,却丝丝相扣,男女主角的感性渐渐深入,深得“蝴蝶效应”的精髓。
可是最后的结局,男主角和女主角只能做陌路人,这个看似最好的结局不禁令我唏嘘。
造化弄人,天命如此啊。
反观BUTTERFLY EFFECT 2,感情戏特别牵强,男主角的感情变化特别奇怪,有女人投怀送抱就欣然接受,而且加入大量床戏,不知目的何在。
最后男主角死得莫明其妙。
唉,只能当娱乐片看看了。
最后,还是要赞一句BUTTERFLY EFFECT的选角,虽然都是不出名的演员,但是角色定位把握很好,看起来更有感染力和亲和感。
剧情有点狗血了,不过女主好看!
看前半段的时候以为蝴蝶效应终于可以朝好的方向运转了~~结果最后主人公还是旮屁了~~
主题残废,边角多余,典型性狗尾续貂。除了男主角那张不厌其烦多次特写的英俊脸庞,这片子实在不剩什么了。
人生总不会这样圆满,无论你怎样抉择
估计和看过1很久了,,在看2的时候觉得还不错。。结局很意外,,不是么。。。
和第一部比较起来真残酷。。。。
我不明白,最后Nick自杀的意义是什么?自杀就能解决生活中所有的不如人意么?不如意永远都存在,只是他看不见了而已,逃避~
狗尾续貂之作,很是让人失望啊
猶豫之下還是給了四星。呃~一樣的結局.
不知所云。
没有第一部的“学术性”,烂了
it's ok
没有第一部好,但是同样值得一看
相比第一部,太差了
续集没第一部精彩 减一颗星
男主很帅,结尾悲剧。一个安全的司机,就是一个好司机,一个好的司机,就是一个安全的司机
我觉得其实男主可以不必选择放弃爱人的吧。。 不接那个该死的电话就得了哇
没有1的味道
换个主角再拍一遍有意思么
没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