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今天的社会里,政府与传媒的关系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香港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
《大事件》的构思就来自这样一个大趋势。
”一般来说,警匪片的好看主要体现在代表正义与邪恶势力的警察与歹徒双方间的斗智斗勇,其表现的形式不外乎两点:斗智,紧张的谈判;斗勇,激烈的枪战。
《大事件》不例外地落了这个俗套。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杜琪峰的勇气和编剧的创新,这就体现在该片抓住了媒体传播的这一新兴要素点作为关键和主线,从而使整部原本普通的警匪片闪现出了更多现代化的潮流气息以及间接折射的人文关怀。
同样是枪战,通常的手法会是通过正邪两方持枪互相扫射的交接剪辑,来达到对战激烈的效果。
而《大事件》开头却用了将近七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环境纪录了完整的枪战,从开始直到结束,这对于观众的耐心是一大考量——尽管这一长镜头如今已被视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
长镜头一向是导演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拍摄手法,因其极容易出现干涩枯燥的副作用,画面之沉闷会直接导致观众昏昏欲睡。
且不说这七分钟的场面调度和拍摄流程有多么困难复杂,尤其还把它放在了开头,怎么说杜琪峰导演也是勇气可嘉。
另一面,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七分钟长镜头正完美的体现了其纪实性的功效,即展现的是现实的真实的环境,这与之后在“拟态环境”中看到的“秀”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实环境中的枪战是无保留的全能的视角,在引出开端和主要人物的同时,也交代了事件的缘故,即出现了记者的身影——抓拍到了警察举手投降的画面,从而引发出一场媒体之战。
方洁霞是一个干练上司的形象,全片中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形象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好看的秀,以牙还牙。
这是资讯年代,我们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传媒手上赢回来。
”这似乎就奠定了她女主角的地位,只有不一样的目光才能解剖大事件才能驾驭大事件。
也就从这里开始,已经说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媒体”才是“大事件”的主导,“传媒”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赢了“媒体”才是真正赢得胜利。
通过传媒对一次警匪交战的现场直播,把传媒力量与电影故事如此密切联系,《大事件》或许不是绝后的,却绝对是浩瀚港片里空前的。
哈德罗•拉斯韦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认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意即各种政治运动的成长和发展,是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把自己根深蒂固的个人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
拉斯韦尔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他亦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五个“W”理论,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从拉斯韦尔的五个“W”,即内容分析法来看《大事件》,传播者是以陈慧娴为领导的警察、以任贤齐为头领的劫匪、媒体工作者即记者这三方为主,互相对立,最终目的和最终的受众还是电视观众也就是香港市民。
从这点来看,《大事件》就不是简单的警匪交战片了,它关注传媒的力量,把焦点聚集在媒体传播上面,他们的目的是像杨警司说的那样:“是为了挽回警队损失的所有声誉,是要告诉大家,香港警察,是有能力把匪徒绳之以法。
画面会第一时传送给全港市民,要市民给警队再有信心!
”副警务处长也说:“不管匪徒是否在单位里,我们都要行动,起码我们要在传媒面前显一次身手,这次我们不单要对付匪徒,还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的戏。
”所以在警察手里,媒体这个传播者成了他们对市民保障安全目的的一个渠道,而破坏他们达成这个效果的就是反方的为制造出恐慌而求自保的劫匪们。
关系微妙以及巧妙就在此处,也促成了该片的一大看点。
从这个“大事件”里,撇开戏剧化情节和冲突不说,我们也能大致看到拉斯韦尔这个模式的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1、该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警察试图劝服歹徒却被反将了一军,要不是狗血的爱情桥段出现——即歹徒爱上警察,换任何一种情境,方洁霞都必死无疑。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库尔特•卢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他研究的当人类行为场理论和群体动力学,既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也涉及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这个意识上,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事: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卢因指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总是有“门区”的,即把关人所处的位置。
在那里,把关人将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决断。
而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
把关过程的实质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就是把关。
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在《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方洁霞不仅仅是网络媒体的虚拟环境的制造者,也是对整个信息加工、筛选的的把关人。
她站在警方的立场上汇集了来自各处的新闻后,把对于警方不利的新闻报道剪掉,只对媒体公开一些有利于挽回警方颜面的新闻报道。
这就把她作为一个把关人的位置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
杨警官在剧中有一句台词:“资讯发达,有好有坏!
”正如事件本没有那么大,正是因为有了传媒的传播功能才放大了使它成为“大事件”。
然而资讯再发达,也因为有了“把关人”和各个步骤的复杂性以及人物本身及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始终都看不到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
但电影终究是不同与现实生活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导演何尝不是一个“把关人”呢,他想给观众看到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
至于剧本,打不倒的张家辉、洒脱酷帅的任贤齐、冷艳沉着的陈慧娴、警察的绝对胜利、女主角的必然不会死、男二号会成为英雄……这些东西倒是司空见惯未得创新的。
任贤齐死后的那个结局还不算太差,即使警察取得了“胜利”,赢了媒体,可犯罪依然继续着,为着他们的江湖义气,也是接了一把古惑仔的地气。
综上分析所述,可以看到“大事件”是非常符合这些传播理论的特点的。
由电影再反观自己周围的生活,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接收众多讯息,它们都太过于表象和片面。
我们很难抓住真相,现实就被隐藏起来,这就活在了媒体操控的世界里了。
并不是什么新片子,演员的阵容也算强大,不过最近的确一直在看杜琪锋的电影,包括最新的《龙凤斗》,突然就想到拿这个来说说了。
本电影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所谓的大事件发生于一起偶然的警匪交火,然后双方出于不同的目的把这件事情越搞越大,终于成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大事件。
任贤齐和他的兄弟从大陆来,准备抢银行的运钞车。
但是不小心被警方发现了线索,于是还没有犯案子就被O记的满天的追。
开场的一段连续近10分钟的枪战比较创新了用了一个镜头在空间中来回拉动拍成,用来表现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给人看的时候有一种新意。
在匪徒撤退的过程中,两名制服巡警一个被击伤而另一个在匪徒的手枪威胁下可耻的举手投降跪在地上,而这件事情又正好被记者现场拍到。
通过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这个时候警察高层内部,陈慧玲所扮演的警司却想到了利用这个机会来重建警察在市民中的形象。
于是一场简单的对匪徒的追捕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进来的闹剧。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事件》。
应该说导演在考虑这个题材的时候,包含了很多讽刺的成分,可能指向香港的传媒体系,可能也有指向现在的警察制度,更有可能在评判香港市民的价值观,但是他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讨论这些东西,只是在一些小的情节上做了安排,更重的戏放在了警匪两方的对峙上了。
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都发生在一幢狭窄老式的高层楼内。
这群匪徒又碰到了另一伙做杀手的人,还有一个不要命不听指挥的张家辉。
个人不太喜欢里面张家辉所演的警察角色,可能一直以来觉得他的演技不太适合演这类角色吧。
两个反面主角又显得太热情了,一点做坏人的样子都没有。
应该说整部片子的立意和想法都很好,但是导演在拍的时候又回到了枪战片的老路,却没有把应该发觉的那种都市讽刺型的电影的味道拍出来。
说到都市枪战片题材,个人认为近几年最好的还是那部徐克导演的《顺流逆流》Time And Tide,2000年的片子,明星也很多。
那个时候黄秋生还没有因为一部无间道翻身,还是以前比较传统的角色。
但是伍佰演的杀手的角色太有味道了,徐克拍枪战,特别是在那种城市的狭小空间内,在旧楼房的通道内,表现那种猎杀和对抗的感觉,我想才是大多数城市枪战片的精髓。
大致可写的东西不多,只是不想断了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
所以就随便谈谈了,很多东西没有深究。
电影的噱头很大——大事件、大新闻、大场面,但节奏很稳,稳中有进,不紧不慢,是一场不烂尾的大秀。
这边公关上演公关专业的大阅兵,使出浑身解数,madam冷静利落,尽显港女职业本色。
另一边大楼里,警匪之间贴身肉搏,匪徒和人质共处一室。
不论如何剑拔弩张,人总是要吃饭,匪徒要吃饭,人质要吃饭,警察也要吃饭。
要造最大的事件,就要做最小的事情。
煮饭切菜、喝酒干杯。
杜琪峰在刻画大场景的时候极尽巧思,把香港警匪片玩出花来的老故事拍出新的视觉体验,长镜头行云流水,镜头语言如老广靓汤,拍得任贤齐帅比古天乐。
但当故事落到楼里的那户单身父亲家庭,又收起了大导演的工具箱,以极其落地的质感展示了发生在这户平民家庭中的荒诞故事。
紧张的对峙之余,不忘展示不靠谱的老豆,天塌下来也要写作业的姐姐,以及擅长网络的正义小弟——港人对于市井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
《大事件》一如银河映像的其他影片,都不执着于话题探讨、人性深度,但影片结尾电梯间里警察、抢劫犯、杀手三人的对话,却也有意思极了。
你为什么不做绑匪?
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你为什么不做警察在家里,抢劫犯刚对正义直言的小男孩说,我小时候也想要长大了做警察。
之后在电梯间里三人对峙,互相发文,却无人回答。
演员陈慧琳:美人木头的质感陈慧琳饰演的Rebecca和张家辉饰演的队长二人,都有些愣和执着在身上,只是二人的专业不同,于是产生冲突。
全片下来,张家辉最生动的戏份都在与Rebecca接电话的对手戏上,糊弄又认真的样子显得十分可爱,其余大部分时间就是重复一句台词然后追追追、打打打。
弹幕里不少人苛责陈慧琳的演技,但我觉得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没什么可挑剔,《大事件》不是力图展示人性深度的影片,陈慧琳饰演这个专业利落,但直来直往,从一而终的女警司,恰如其分。
杜琪峰也没有让女角色刻意降智以凸显男性主角光辉,不论是Rebecca抑或是手底下的女警官,都专业、不废话、不卖弄。
说到陈慧琳,这并不是一个我认为演技多么高超的演员,但神奇的是总能在电影里发挥恰到好处的魅力。
我愿称之为,香港男导演限定的一款红玫瑰。
陈慧琳长得轮廓分明,眼神直来直往,你知道她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有智识,没那么天真烂漫,但也不会卖弄风情、处心积虑。
但当她出现在警匪片里,遇上劫匪、警员、卧底,狠戾无情的试图与她调情,乖张不服管的与她周旋,疲惫不堪则被她治愈,倒也都是场场好戏。
陈慧琳是一款美人木头,与金城武类似,会用的导演会把这类演员沉香木的质地拍出来,吵闹的电影变得沉静,悬浮的电影因而可信。
对《大事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直为人称道的长达6'47"的长镜头了,来豆瓣却发现很多人对这部电影评价不高,大都将关注点放在开场,吐槽它剧情的不靠谱。
但是通篇看下来,我却觉得这部电影拍的颇有意味。
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着一场“great show”来进行。
最开场那一连串流畅的长镜头以最真实最直白的手法将警匪大战中警察的窘态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也是后面那场长达一天的警匪针锋对峙的“show”的开场曲。
情节的走向线索交错进行,环环相扣。
因为张家辉饰演的警察的鲁莽,才会上演后面一出的警匪对峙的大戏;而在这场show里面,警匪你来我往的心理战,拆台与救场,真正印证了这是一场表演给大众看的“show”。
期间不乏犀利的讽刺了作为传媒对事件走向的影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警察也成为屈从于这种影响的“表演者”,甚至采用片面的利己的报道来达到修补完善自我公众形象的地步。
这大概才是杜琪峰真正要隐喻的“大事件”吧。
在影片里,杜琪峰更大程度上弱化了他特有的风格与模式,除却开场的那场短兵相接的对战,后面大量篇幅都是文戏,而这些又带有银河映像特有的那种对人物性格立体的塑造和把握,警察有警察的勾心斗角,匪也有匪的温情和仁义。
而杜琪峰警匪片中多次提及的“义”,那种惺惺相惜的情义,依旧存在。
而少有的几场交火,短促而迅速,但是仍能够发现杜sir常用的慢速镜头,以静制动的表现张力的手法,烙有大大的“杜琪峰”的印记。
对于最后的结尾,我倒是觉得颇为精彩。
虽然交代的稍有欠缺,但是确实对这个“show”的一个极大地讽刺。
最后大盗的伏法,为警察口中完美的歼灭战画上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句号。
然而紧接而至的杀手的灭亡,却被媒体报道有相同作案手法的大盗伏法,这不正是给精心布置这一场“show”的警方脸上来了一记最响亮的耳光么。
在这场媒体与警方的暗战中,最后落败的,真是不言而喻了。
每个读过《水浒传》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免会注意到故事风格的前后割裂。
前半段,大多数时候英雄都各自为战,于是你会看到各路如同漫画里蹦出来的人物:他们豪气干云,他们打抱不平,他们力拔千斤,大家都忘不了打虎的武松、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以一敌重的张清(不是卖人肉叉烧包那个)。
这一段中的英雄都如同漫画一般,刀枪不入,故事也是快意恩仇为主,角色与观众都好不快哉。
待108好汉聚义之后,故事画风一变,成为了宋江吴用与宋徽宗一方“权力的游戏”,于是我们(青少年)便不得不忍受大段大段李师师、燕青等人的交易,宋江的洗脑,高俅的阻挠……快意恩仇的英雄们在这里成了一颗棋子,甚至站在了曾经的自己(方腊)的对立面,成为了“朝廷的走狗”。
在往高位走的路上,不善打斗、面容平庸甚至略带猥琐的政治英雄成为了当仁不让的故事核心。
不过我们这次要说的并不是《水浒传》,而是杜琪峰的《大事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事件》都达不到《水浒传》这样的高度,即使是影迷(甚至是银河粉丝),提到本片都会以一句“哦,那个长镜头很好”代过。
长镜头之后资金的捉襟见肘确实让最高潮戏想营造的黑云压城氛围变得异常诡异。
除此之外,演员的表演也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说任贤齐和陈慧琳毫无火花的碰♂撞♂(任贤齐的遗言也因此变得很突兀),也不计较陈慧琳散光带来的眼白,单看这个pose:<图片1>你跟我说这是不是银河映像史上最丑的pose?
不过我这次把这片单独列出来,并不想强调它的缺点。
事实上,除了那个长镜头,这个电影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而最有趣的一点,在于把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这两个水火不容的角色属性融合在了一起。
在多数警匪电影中,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都有分明的主次,二十一世纪前的类型片里,漫画英雄多半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而政治英雄在那时还不是英雄,《警察故事》中署长那样啰里啰嗦的都还算是比较正面的,多数人物都充当了淤泥的角色,阻拦英雄和反派斗争,保证电影不要太早结束是他们的使命。
由于没有美国与大陆那样的时代性电影,香港的政治英雄在《寒战》一类的电影中才正式崭露头角,并被反复发(lan)扬(yong)。
由于票房的考量,《寒战》等电影的政治英雄不得不肩负起漫画英雄+政治英雄的身份(于是就有了飞天遁地怎么也打不死的郭富城一角)。
像《大事件》这样将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同时放在主角之位,并模糊界限的电影,到现在都还很少见。
在电影中挨过子弹、被车撞过、从摩托车上摔下的张家辉,担任了热血的漫画英雄;年纪轻轻占居高位、与悍匪精神对垒不遑多让的陈慧琳便是政治英雄。
悍匪在其中,“并未获得歌颂,《大事件》将他们更多地当作凡人来处理”(摘录自张建德《杜琪峰与香港动作电影》)。
把政治英雄与漫画英雄放在一起,就如同把《虎胆龙威》变成布鲁斯威利斯与警务处长的双雄戏一样,热血与谋略还剩多少,难以估量。
幸而《大事件》做的相当不错,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违和。
电影中诸多台词与细节,也可以窥伺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的态度与他们的命运。
第一句比较耐人寻味的台词就是长镜头中报纸下落时,张家辉那句“如果这个报纸是明天的,不就什么都知道了?
”结果在长镜头后的第二场枪战戏中,巡逻警察被悍匪吓破了胆,警队的威严也受到了危机,而传媒真的成为了警队与悍匪攻坚的关键。
这就如同爱情片男主对女主说“我可以为你去死”,结果就真的去死了一样准。
我们见过了为了保护兄弟做了一场戏(《枪火》)以及团队为了保护同僚冒险调查(《PTU》)的主题,而《大事件》这样涉及香港警队威严这样的大事,已非漫画英雄张家辉可以摆平。
在老资历的警司纷纷固守老意见时,年轻的政治英雄陈慧琳面对质疑(请注意行动多数时候张兆辉的表情),主推了一场面向媒体与民众的大型show。
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的冲突就此结下。
张家辉贯彻着漫画英雄“管你(和谐词语)什么民意、权威,我就要抓住那些(和谐词语)的悍匪”的作风,屡次无视政治英雄的阻挠与命令。
政治英雄同样有着“挽回整个警队形象”的重要使命,虽然与《PTU》中的成员一样有见不得光的行为(万能的剪辑)来蛊惑民众,动机却十分政治正确。
耐人寻味的除了台词,还有配乐,钟志荣与张兆鸿的配乐时而暗流涌动(开场),时而配上激昂的鼓点(警队行动),而涉及政治英雄陈的其中两场戏,却配上了非常TVB晚间肥皂剧的音乐:第一处是上级任达华“问候”陈慧琳,第二处是警匪在吃上的对垒。
上级对陈慧琳的“关心”让政治英雄这番努力显得多少有些急于证明自己的目的性;而悍匪拍摄吃饭照片与警察派盒饭的对比也隐约透露了极强的荒诞感—明明紧张到爆的围堵,却变成了拉拢民意的表演,漫画英雄张家辉一脸忙着做事却又轻轻掸掉同僚许绍雄的镜头也是为数不多轻松的镜头。
不同于漫画英雄的打打杀杀,政治英雄要出彩,需要合理的前提与见招拆招的果敢,这两段带着调侃的配乐,让政治英雄彻底立体了起来。
反之,漫画英雄张家辉“由于媒体这一现实因素的介入,而导致了自己的每一步行动都显得特别滑稽”(摘录自《看电影午夜场:银河黑帮警匪片经典角色》。
真正让政治英雄与漫画英雄局势翻转的,还是在英雄与悍匪、杀手的电梯对决之后。
三人一番侃大山让杀手与悍匪两个惺惺相惜的吃货动起了互换任务的念头(这在百分之九十的警匪片里绝对看不到),拿着手机追捕悍匪的陈慧琳终于与漫画英雄张家辉在红灯处撞见悍匪:<图片2>哎呦不是这张,是这张:<图片3>在最终高潮到来之前,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终于站在了一起,走在了悍匪的同一条船上。
在面向市民的show结束之际,政治英雄按一般电影都会退居其次,把动作戏留给配角(比如《寒战》系列的后半段),而政治英雄陈慧琳在这时也摇身一变成为半个漫画英雄,最终促成了任贤齐的死亡。
与漫画英雄完成了最终的大和谐,也让政治英雄这个角色不再是迂腐与纸上谈兵的代名词。
《大事件》中的传媒因素与长镜头等环节常常被津津乐道,但警队内部的暗流涌动、政治英雄与漫画英雄的冲突与和解在多数时候却容易被忽略,而银河映像也在北上之后逐渐减少了这种模糊对立面的对照(《三人行》也有,但不够细致),《大事件》对银河的上一个二十年以及将来的二十年,还是相当有参考价值的,而这个参考价值,也不仅仅是那个长镜头。
分割线没想到我的文章有朝一日会被抄袭。
希望大家要有维权与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被那些投机倒把的抄袭者利用。
开头长达几分钟的枪战片,多角度的拍摄展现了强烈的真实感,长镜头的运用也是杜导的一大特色。
影片以一名警员的投降为导火线,展开了一系列后续发生的故事。
由此警方不能给市民带来绝对的安全保护,造成了对警方的不信任,为了舆论而采取作秀让市民重拾对警方的信任。
方警司是一个想主宰游戏的人,一切规划按照自己所想像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张督察是一个不找到凶手誓不罢休的人,办事鲁莽但英勇执着。
一场静心策划的游戏本来一切轨道行走,不巧元是一位玩心理战术的人现在是资讯爆炸的时代,谁运用好媒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从传媒入手添加了新的元素,给影片增加不少色彩。
方不惜用实习直播,公开透明的方式为市民带来信心。
不料一些不可公开的照片被元公开到网路上,使得市民对此报以怀疑,不得不出面加以维护好警方的形象。
元与其团伙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加以上传网络,方紧随其后为警员乃至媒体记者送上丰盛的饭菜,这场较量真真过瘾。
后续方猜想元几人想趁机逃脱,不料却中了调虎离山之际,此乃影片高潮。
电梯里张元等三人的对话,更加渲染的整部影片。
里面人质的儿子也是一大看点,小小年纪懂得是非好坏,有自己的原则。
元逃脱后,方张二人追到公交车站牌,经典的站位呈现,大呼较好。
影片充分运用的媒体的作用,不同于以往的警匪片,成为一大特色,配乐更加渲染剧情氛围,最后的ending也是一大亮点。
虎头一个惊艳的开头,用杜琪峰习惯的手法弄了一个很动人的长镜头。
再由一个举手投降的警察挑起了故事的主线:传媒与行政系统(警察)的矛盾与调和。
警察在看媒体报道时候的激愤、警察系统内部迅速确定的传媒大战,把故事挑逗到矛盾的高点。
蛇尾前面的铺垫把人的情绪挑到了最高,对后面无限期待,可是却发现期待中的精彩无处找寻,反而是不断有低级的处理让人越看越无法入戏。
最大败笔,非得赋予任贤齐这个负面角色有那么主动的媒体控制能力,让警方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怎么看也是在编故事。
之前听说陈慧琳在这个片子里面表现不错,事实上她基本上没有什么演技可言,几个时髦的词语、不断冒出的英文字词、面无表情的姿态一次一次把故事的评级打低。
尤勇和任贤齐的加入,我只能认为是票房的考虑,他们那种似是而非的惺惺相惜在故事中是那么的不和谐,要不你就直接玩《铁三角》中的坏人故事,何必在一个严肃的现实讨论题材中加入这种小马哥的豪情和温情?
看到最后 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是警察内部的勾心斗角外加暧昧不清 还是匪徒之间的惺惺相惜外加抢得银行进得厨房的绝种好男人的潜力?
陈大美人演的警司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 也不不知道她到底是冷静是严肃还是面部表情僵硬 外加还要和身边英魂不散的男警司(貌似是一个经典配角)勾心斗角 当然到最后一般是正义战胜邪恶 无心战胜有心 最后男警司只得醋溜溜的说一句:你终于成英雄了还有那个张家辉的超人小队长 大街上枪战他不死 大厦里面和匪徒的小喽啰对射他不死 在走廊炸弹爆炸他不死 电梯间和两个老大还可以耍嘴皮子 追小齐是车撞他不死 骑着摩托和小齐枪战他不死 到最后小齐开枪射翻他的摩托他都可以一瘸一拐的追上 终于 终于 他终于最后打了小齐一枪 你看他多不容易 忍了一个多小时 受了这么多罪 终于亲手射了他一枪 他哪里是警察 他根本就是超人 他不去参加马拉松真的是浪费人才!!
还有我们可爱的小齐 他最后那一句:如果有的选 我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我真的忍不住想把我刚喝下去的水喷到屏幕上
记得当年观看《大事件》的时候,开头的情节应该是这样的:1、任贤齐与丁海峰在居民楼中会面,双方商讨接下来的打劫布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对面的居民楼,重案组正通过望远镜观察他们的见面,并通过嘴型来判断他们的谈话内容。
2、商讨完毕会,丁海峰和一个同伴去表店买表,回头又回到一个大排档与任贤齐等人吃饭,任贤齐还下意识的看了看丁海峰的手表。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段2-3分钟的戏份居然被删减了,至少现在电视台播放的版本和网络版的《大事件》已经没有了这段内容,开头就是那段经典的8分钟长镜头枪战。
不可否认的说,杜琪峰的这场创作的确值得称道,但遗憾的是,跟往常的香港警匪枪战片一样,枪战戏份的虚假,又直接拉低了枪战戏份的质量。
1、张家辉一支MP5冲锋枪,外加多位警员的点38左轮,竟然可以跟拥有两支自动步枪和多支军用手枪的悍匪进行对射,这种火力对抗平等吗?
2、悍匪的自动步枪向不到10米远的张家辉许绍雄等人开枪,随后又向不到20米左右的增援警车开枪,无一例外,多辆警察薄薄的车门竟然挡住了自动步枪的子弹,这可能吗?
8分钟的长镜头,将这段戏提升到了不一样的高度,结果戏份的虚假,却又把这个高度拉了下来。
至少对比多年后,购买版权而拍摄的俄罗斯版《大事件》,人家在开头的枪战那才叫经典!
即便不删除开头的2-3分钟的戏份,《大事件》的篇幅也只有90分钟,所以笔者很怀疑,在后期制作时,制作组是不是又删了其他的镜头,因为整部电影的很多情节都衔接不上。
1、任贤齐用液化气罐逼退警察,回头一转身,他的手机里就稀里糊涂的多出了几十张将警察逼退的抢拍照片,谁拍的?
又是什么时候拍的?
至少电影的镜头中完全没有给出答案。
而在俄罗斯版《大事件》中,人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其中一个悍匪是自拍狂,喜好在关键时刻留下影像。
2、丁海峰和一个同伴一直与任贤齐分隔开,最后突围时却稀里糊涂的聚集在了一起,啥时候会师的?
3、同样是在突围中,被挟持的林雪和家人蒙着被单突围还可以理解,可他旁边的多家邻居呢?
电影中没有显示他们被劫持,那他们凭什么那么配合的也采用同样的方式突围?
而这些疑问在俄罗斯版中都得到了清晰的解释:在外面游荡的悍匪最终与屋内的匪徒会和,而突围的时候,被劫持的人质只有屋里的那一家。
我们的这一版,要么是导演的一些想法没有加到镜头中,进而造成情节跳跃,要么这些环节又遭遇了其他的删减,进而造成情节不搭。
随手po一篇课程作业,没有细心打磨;不知道能不能遇到吴老师《媒介素养》课程的后来人。
电影《大事件》讲述了香港警察在一次行动中利用媒体挽回社会公众信任和重新建构良好形象,警匪双方利用媒介斗智斗勇的故事。
电影借女主角之口,提出了“会使用传媒,他就是英雄”的命题,为传统的香港警匪斗争剧情注入了对媒介运用和新闻建构的思考,值得反复品读。
新闻建构理论认为,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记录,而是通过选题、报道角度、语言、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构建,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框架理论进一步指出,新闻工作者在处理新闻事件时,往往基于一定的框架或认知结构组合新闻信息,为大众建构这一新闻事件。
《大事件》中,首先探讨的是媒体记者的责任问题。
大众媒体时代,作为“把关人”的媒体记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
首先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注意科学合理的新闻框架的构建,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然后是注重多角度、全面地报道和分析事件,尽量避免单一视角和片面报道,以避免引发受众的偏见和误解。
影片开头的媒体记者在报道警方围堵劫匪受挫时将重点片面地放在了警方无力维护香港社会的安全而非警员在面临无奈处境时的个人安危,并肆意纵容引导公共舆论。
这样的报道并未基于客观、人道的新闻建构框架,有违新闻道德。
在大楼清剿行动中,媒体则自然地将获取信息的权力让渡,警方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唯一信源。
而这显然不是多角度的全面报道,很容易使报道陷入单一的视觉盲区。
《大事件》引发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民主社会中政府公关部门是否有在新闻发布部门之外设置的必要;若有,则其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应该说,公关部门的设置是合理的,它可以在确保政府透明、公正、可信的同时,承担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政府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影片中警方寻求公共手段的初衷也只是为了重建公众信任,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公关部门应该遵循诚实、透明和负责的原则,与公众建立真实、互信的关系,而不应该试图建构虚假的媒介现实。
公关部门的职责是维护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夸大事实、误导公众或者掩盖真相。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剥夺了公民的知情权,而且会损害公众的信任度和政府的声誉,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和民主制度的基础。
影片中,警方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发布虚假信息。
有意剪辑影片编造故事、在结果未定时悍然宣布警方取得重大成功,事后迅速未经核查地发布犯罪集团被连根拔起的信息,这都是在试图建构虚假的媒介事实。
而抢劫案的再次发生,就是反派用生命为警方设计的圈套,圈套的起点恰恰在于警方对媒介权力的滥用。
外国元素也太多了。。长镜头牛逼
比起经典港片来说 很一般
只记得去整个大楼搜人了
那个开场长镜头好难(这话看片感觉好几年没说过了…),陈慧琳就真的……那几个尴尬的笑容绝对是除了长镜头之外全片最抢记忆点。原来还有比anglebaby演得更差的电影女主角……
陈慧琳 任贤齐 都没什么演技
可被视作前一年PTU的高度取反:那片两位领衔主演林雪与任达华,本片内戏份骤减沦配;上部中极次要的两个角色,遭讽的女警司与几乎被客物化的劫匪,在本片中急增至绝对核心,陈慧琳vs任达华带尤勇……但缺陷还是挺明显的。为了维系老杜作为作者导演一贯的价值理念与叙事母题(占位、手机),不惜情景硬设、情绪强加,逻辑不论。
诚然杜的野心在该片中发挥到了极大,暗讽对象的同时亦在教导对象如何摆脱这种冷箭,这种想法完全值得新闻传播及大众心理分析好好研究,对于起始的场面的求变探索不能说相当成功,却值得钦佩,的确,在可容腾挪的空间已经十分狭窄的情况下,有所突破已是惊喜连连,欠缺处可能在于表演及多余的枝节
内地人略显生硬了,不过也难得女性角色的出彩。厉害的当然还是枪战的长镜头了,很纪实
开篇好看,前半段也算不错,后边剧情崩塌。任贤齐自本片开启了反派角色之路,算是本片唯一的作用。自伤心太平洋mv里的角色开始,我就在期待任贤齐演个混混或者匪徒之类的反派,可惜他涉足影视圈之初都在演一些二缺或者傻蛋,或许他是个可爱的人,但这并不适合他的外形,杜琪峰帮他找准了方向。
资讯时代,所有小动作都发酵成大事件,大事件反而无人理会。善于利用媒体的劫匪+单亲家庭的网络儿童+信任危机下警局。这个时代究竟是理智了,还是荒谬了?最结尾那一点可怜巴巴的宿命感简直是力挽狂澜(虽然被烂演员们演砸了)。
#补遗#媒体的作用和《热天午后》中异曲同工,非常讽刺。几个复杂场面和长镜头的设计简直爽翻了,眼睛不够看的。后来看了《无涯》知道拍摄难度有多大,更加敬佩。群戏的人物设定很精彩,干净利落,性格鲜明。非常喜欢楼内小空间和逼仄街道的场景。有机会可以多看一下。
什么玩意儿啊。。。那么多漏洞,扯淡的剧情。。。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枪战片。。演的一般般。。总之暴烂的警匪片。。
看媒体的力量如何介入到办案过程之中,其实现在看来已经是老话题了。不过长镜头和广角镜头都很有范儿,还是一部很精彩的警匪枪战片~为啥坏人都是大陆的呀喂~
一个好导演一个好剧本,感觉太多精彩没有发挥出来。陈慧琳张家辉任贤齐,是合格的演员,但是在这个电影里,感觉每个角色都有更深的东西可以挖掘和表现。不太认可结尾尤勇之死的设计,以为他会脱身消失。片头的八分钟长镜头,真的很震撼,想象不出是怎么设计的。另外感慨片中的剧情目前不会在大陆发生。
表演和叙事都很僵硬,但是持重到最后竟然上演劫匪表白的散文叙事戏码,和女主角性格的转变一样突兀。讽刺传媒影响民意的立意有新意,但是落实得不成功,沒覺得警方在這場great show裡頭挽回了聲譽,赢得了甚么。另外林雪那个爸爸角色太不负责了 @2020-06-10 19:08:52
老杜本片的选角确实让我不敢恭维
本来冲着那6分47秒也是4星电影,可杜琪峰电影里最不想见的几位任贤齐陈慧琳尤勇居然都齐了...每人减1星吧..
真是一场好show。男人的浪漫就是我们死前帮你完成你想做的事。那长镜头不爱都不行。
第一个镜头真长,后面劫匪人质一起吃饭的桥段跟《放逐》那段一样温馨~
一切都是个秀,眼见不一定为实。一部没有太多惊喜的电影,张家辉那时候还没有当影帝,不过表现还是很出色,他很适合演这种顽强,倔强,拧到底的角色,黑社会里的飞机、本片的张志恒督查、证人里的角色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