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传记电影而不是一部体育电影;电影没有讲一个伟大教练面对的鲜花和掌声,而是讲述一次倒霉的走麦城的经过;也许没有这次走麦城,他也成不了最伟大的足球教练;最后的下跪,使这部电影更象一部教育孩子成长的励志电影……
从寻找有经验、聪明的球员戴夫•麦基,到寻找能控制整个中场的球员科林•托德,说明发现人才很重要,组合技术优势很重要,团队的竞争力来源于此。
在那场反败为胜的比赛前,更衣室里与球员的逐个对话,说明客观指出缺点很重要,正面积极鼓励很重要,团队的沟通力来源于此。
用奖杯盛满胜利的喜悦,用拥抱感谢彼此的付出,说明分享很重要,表达很重要,团队的凝聚力来源于此。
44天的执教经历以失败告终,说明人生起起落落是常事,沮丧和挫败是常态,关键是能够重新定位,找准方向,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很重要,带队人的高度决定队伍的高度。
“我正在卑躬屈膝,我跪下了,我为自己无保留地成为了傻瓜道歉,因为没有你,我将一事无成,没有你,我一无是处,求你,宝贝,让我回来。
”说明搭档很重要,战友很重要,我们可以有分歧,可以有决裂,同样我们有共同的追求,允许对方犯错,能够相互信任、理解、接纳与包容。
同时还说明大丈夫能屈能伸很重要,错了就要坦诚面对,敢于认错,带队人的宽度决定队伍的宽度。
“一年后,我们在哪里。
五年后,我们在哪里。
”说明公正、善良、热心,永远都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根基,失去了它,哪怕眼前再辉煌,都不可能将成功进行到底,带队人的尺度决定队伍的尺度。
魔鬼联队还告诉了我:野心,大了是心魔,正好是激励;自信,多了是狂妄,正好是从容;尊严,过了是失衡,正好是态度;任何事情,不多也不少,就是智慧之道,平衡之道。
“克劳夫喜欢撒谎。
”1993年,艾伦-修格面对最高法院法官时如是说。
这是修格在热刺队的前主教练特里-维纳博对他说的。
最高法院听说克劳夫在为诺丁汉森林队购买或出售球员时,总是喜欢接受回扣,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总是在一个公路服务咖啡馆中进行私密交易。
克劳夫拒不承认---“撒谎?
那难道不是只有搞洗澡堂子的水管工才会干的事儿吗?
”---因而未曾被判有罪。
不过可能的情况是:“老教头”在转会市场上进退自如,即使帮助一个小小的乡村俱乐部进入欧冠联赛,他也能够从中大赚一笔,因此他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回扣。
在他们的所处时代,克劳夫和他的左右手彼得-泰勒在转会市场上真可谓无人能敌的超级大师。
克劳夫和泰勒是1955年在米德尔斯堡的一场预备队比赛初次相识的,他们似乎立刻就一见钟情了。
不久后,他们便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游历整个英国北部,共同观看足球比赛,教孩子们踢足球。
泰勒一直是球队助手,但克劳夫却以英格兰足球史上最短的时间踢进了200个进球。
直到克劳夫27岁那年的节礼日,克劳夫因为在冰冻的坡道上急刹车而导致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
三年后他打电话给泰勒,告诉他自己收到了哈特尔浦的教练邀请函,他对此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泰勒跟他一起,他会考虑。
泰勒答应了,尽管在哈特尔浦的医疗部门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活儿,在有比赛的日子他就要扛着海绵垫儿跑来跑去。
两人的搭档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差不多知道,重点是:无论两个人具体的关系如何(是不是同性恋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非常擅长和了解如何与球员签约。
以下是他们的几次成功出击:1.1976年以2000英镑的价格从非英超联队俱乐部“朗埃顿”购买了加里-比瑞特斯,四年后又以125万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曼联队。
对于诺丁汉森林,这是笔非常划算的交易;曼联这次购买比瑞特斯的出价要比他们12年后1992年从利兹联购买埃里克-坎通纳还要高出25万英镑。
在曼联,比瑞特斯的成绩相当于每个进球86000英镑,两年以后,曼联又以当初四分之一的价格将比瑞特斯卖回了诺丁汉森林队2.1990年,花费47000英镑的价格从爱尔兰的一家名叫“科布漫步者”的俱乐部购入罗伊-基恩,三年后以375万英镑的价格将他卖给了曼联队,在当时这个价格打破了英国转会市场的记录3.1977年以145000英镑的价格从伯明翰城俱乐部买入了肯尼-伯恩斯。
伯恩斯在当时被视为“一个到处跟人打架,整日酗酒的赌徒,体重严重超标”。
1978年,英国足球协会将伯恩斯评为当年的年度最佳球员4.两度以低价购入阿奇-格米尔。
1970年格米尔还在普雷斯顿俱乐部效力,克劳夫驱车来到他的住处,请他来德比队。
格米尔拒绝了,克劳夫说,那样的话,他就睡在停在门口的车里不走了。
格米尔的妻子请克劳夫住在屋内。
第二天的早餐上,克劳夫终于说服格米尔与德比队签约。
这次转会费用为60000英镑,格米尔很快为德比队赢得了两座联赛奖杯。
1977年克劳夫付给德比队20000英镑,并用那个如今早已被人遗忘的守门员约翰-米德顿换得格米尔来到他的新东家-诺丁汉森林队;在这里,格米尔为他赢得了又一座联赛奖杯如果说有哪一个球队在转会市场上的每一分钱都物超所值,那就是克劳夫领导下的诺丁汉森林队了。
在20世纪70年代,两者的相关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们用一支以很便宜的价格买来的球员组成的球队赢得了两座欧洲冠军奖杯。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那个时期的财务数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到了1982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克劳夫在泰勒离开以后开始江河日下之时,诺丁汉森林队在球场上的表现也和那些在球员薪水上花费高出两倍的俱乐部不相上下。
克劳夫冲破了球员薪水和联赛积分榜成绩之间铁一般的联系(简言之,球队中球员的薪水越高,在联赛中的成绩越好,这说明与其在转会市场上花钱买入几个替代品,还不如给球员加薪来得有效。
球员薪水的市场相当有效球员越优秀,他的薪水越高-然而转会市场却非常低效。
大多数时候,俱乐部买来的球员总是不合适)。
我们很难一一识别这一传奇二人组所有的转会秘诀,如果在当时,对手们就能够了解他们的做法,相信每个人都会竞相效仿。
泰勒在《泰勒与克劳夫》中清楚的写到,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像伯恩斯那样的)球员因为一些表面的特征,其他球队错误地对这些球员的估价过低不过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秘诀,人人都力图做到这一点。
有时诺丁汉森林队的确也会在人人都看重的球员身上花大价钱,诸如第一位“身价百万的球员”杜利华-法兰西斯,以及因为他们的高昂出价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守门员彼得-希尔顿不过凭借着《泰勒与克劳夫》一书,我们找到了该传奇二人组的三个主要操作规则:A。
出售优秀球员要像购买时一样积极球员到达自己某一个时期的巅峰状态正像是股市到达最高点,克劳夫和泰勒一直在试图找准这一点,从而适时抛出手上的球员。
每当他们签下一位球员,就会对他做一番说教,泰勒将具体的说辞都记录在自己的书中了:“孩子,一旦我们有机会用你交换一个更好的球员,我们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那是我们拿人家的薪水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尽可能的赢得更多的比赛。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比你更好的球员而不用你去交换,只能说明我们是欺骗老板的无能之辈。
但我们可不是无能之辈。
”1981年,就在肯尼-伯恩斯为诺丁汉森林队赢得了一切之后,俱乐部以400000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利兹联队。
B.老球员总是被过高估价如今奉行该原则的大师就是温格。
这位阿森纳队的主教练是足球界能够客观看待比赛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因为他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过经济学学位。
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他更相信数据,而不是关于比赛的人云亦云。
温格常常让后卫踢到35岁左右,不过中场和前锋踢球的年限要比这早得多,如亨利、维埃拉、艾玛纽埃尔-佩蒂、奥维马斯,这些球员没有一个在离开阿森纳队之后有过什么上佳表现。
C.低价购买那些个人问题频出的球员(诸如伯恩斯或赌徒斯坦-布尔斯)然后帮助他们克服那些问题克劳夫是一个酒鬼,泰勒是一个赌徒,二人都很同情问题球员。
在与某一个新球员协商签约时他们会问他一个常见问题,“我们通常都知道答案”泰勒写道。
那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在签约前听听你做过哪些错事、无论事关女人、毒品还是赌博。
”克劳夫和泰勒认为一旦他们知道球员的问题所在,就能够帮助球员克服这些问题。
泰勒说他曾告诉1979年加入诺丁汉森林队的布尔斯(这位球员后来一直在森林队效力,直到自己的运动生涯结束):“你私人生活中生活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向我们报告;或许你不喜欢这么做,但是我们会向你证明,那是我们确保共赢的管理方式。
”在球员坦白某一个问题之后,泰勒写道:“如果我们无法找到答案,就会将它提交给专家:我们会为球员的问题向牧师、医生或当地议员寻求咨询意见。
”温格多半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帮助托尼-亚当斯和保罗-莫森戒掉毒瘾的。
所有这些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足球界最常见的态度是:“我们可是花了大价钱把你买过来的,你还有这么多问题,去你的把”就好像当收入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患什么疾病、毒瘾或思乡病了。
在足球世界里,从不缺少神话与奇迹。
仅在今年夏天,无论疯狂的莱斯特城震惊世界足坛称霸英超,还是葡萄牙一路逆袭最终捧杯,都是史无前例、可以载入史册的一段佳话。
相比这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格兰,有一名教练,他的执教生涯更为不可思议。
他带队打过英乙,拿过欧冠,擦过厕所,训过老板。
这位教练的故事完全可以拍出一部电影来,当然实际上就有导演这么做了。
作为球迷,我居然不知道在英超、欧冠乃至足球历史上有如此一段传奇往事,确实是孤陋寡闻了。
也幸好没听说过,不然就像早已知道魔术奥秘再去看魔术表演一样,失去了观影的震撼。
记得《老炮儿》里经常看武侠小说的小飞最后对六爷说,没碰上您之前,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碰上您,我信了。
其实看完这部《该死的联队》之后,我只是认为它是一部电影。
真是没想到,这居然是真实事件的改编。
而这段传奇的缔造者,正是英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教练——布莱恩·克拉夫。
本片采用顺序与倒叙来回穿插的推进形式,倒叙部分的背景是英格兰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失利无缘世界杯,主教练背锅下课,另一边是在利兹联执教13年的功勋主帅唐·里维带领光荣夺得英甲(当时还没有英超,英甲就是顶级联赛)。
于是不出意外地,唐·里维接任英格兰主帅一职。
但很出乎意外的是,1974年7月,利兹联没有让唐·里维的钦点当下任,而是他的宿敌,布莱恩·克拉夫上任利兹联。
光看这个开头,也知道克拉夫在利兹联的日子好不到哪去。
刚到约克郡就先在电视采访中噼里啪啦把唐·里维和他的战术思路一番否定,搞了个大新闻。
立马惹得唐·里维勃然大怒,俱乐部的主席和董事们自然是非常不悦。
至于球员,光看球员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还很怀念唐·里维时代。
很明显,克拉夫不是为足球来的,他是带着气来的。
那么气从何来?
这还要回到六年前,从1968-69赛季的足总杯第三轮说起。
那时的克拉夫还是个年轻人,他带领的德比郡还厮混于英乙联赛,排名还很靠后。
幸运的德比郡在足总杯抽签中抽到了英甲冠军球队利兹联,而利兹联的主教练唐·里维已经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名帅了。
知道自己要与这个国家最好的教练过招,克拉夫比过年还高兴。
他对助理教练皮特滔滔不绝,拼命地找出自己与里维的共同点,脸上充满着自豪的表情。
精心收拾自己的主场,修草坪、刷墙壁、擦厕所,这一切只为迎接自己崇拜的里维的到来。
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克拉夫就像一个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去跟心慕已久的女神约会,然而一见面女神的光芒太过耀眼,完全忽略了之前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克拉夫。
克拉夫热情地在门口迎接里维,伸出自己的手向他握手,然而里维在新闻工作者们的簇拥下直接将克拉夫视为空气,只顾与球迷们谈笑风生,留下倍觉辛酸与尴尬的克拉夫独自在风中飘零。
紧接着,作为公平竞赛主义者的克拉夫又亲身领教了里维的“黑与阴”,利兹联球员场上小动作不断,还有假摔,一场0:2的失利,彻底毁灭了克拉夫对里维的好感,取而代之的,是憎恶。
然后克拉夫又看到里维在电视采访中谈笑风生,言语中尽是对自己和球队的轻蔑,克拉夫看透了里维,原来你是这样的长者。
从这开始,二人的梁子就算是结结实实的结下了。
从电影中给唐·里维的定位看,他确实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小人。
影片开始就播放了大量利兹联球员在场上与各队的激烈冲突的场景,比赛作风犹如英甲版武汉宏兴。
然后又切到利兹联夺冠碰杯的场景,意思就是利兹联的冠军是依靠这些手段得来的。
再看里维在电视中的那些话,处处夹杂着对克拉夫的讥笑与讽刺,典型的心窄体胖。
但阴雨又岂能浇灭狂人的怒火?
克拉夫发誓不打败里维决不罢休,死磕到底。
狂放与智慧并存的克拉夫迅速找到球队输球的症结所在,他需要一名有经验、用脑子踢球的球员,基友助手皮特帮他找到了戴夫·麦基,并且签了另外两名球员组成球队中轴线。
看着一大把年级的麦基带着球队快乐地用脑子从容不迫的踢球,结果可想而知。
德比郡此赛季脱胎换骨,成绩一路高升,最终勇夺英乙冠军,下赛季征战英甲,将于利兹联队平级过招。
姜还是老的辣啊,英甲第一次碰面利兹联就5:0血洗了德比郡,德比郡输的比上赛季还惨。
更可气的是,里维赢了球之后还不忘在电视上跟克拉夫分享自己的战术打法。
这可把克拉夫给气着了。
这个时刻,在教练室,克拉夫穿着西装,面色凝重,呈沉思状,双手撑着桌子,其中一手夹着香烟,边吸,边磕烟灰,跟皮特讨论球队,此时此刻克拉夫颇有一种“生死存亡之际,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名帅范儿。
克拉夫这次又准确地找到了球队的问题:缺少一个能控住球的中场球员。
皮特也马上想到了一名叫克林·托德的球员,然后就把他给签下了,跟上回一样,顺便签了另外两名球员。
然后德比郡主场迎战利兹联,这只是漫长联赛中的一场,可对于克拉夫来说,它比决赛还要重要。
更衣室中,一改之前激情的气氛,取而代之的紧张。
但是短暂的沉默过后就是爆发,尽管主教练已经害怕的不敢出去看比赛,但11名战士总归是要上场战斗的。
看到在球员通道里走在最前面、拍着球大吼着的老将麦基,我都替克拉夫为这些球员们感到骄傲。
这次克拉夫的死磕之路终于有了收获,2:1。
士气爆棚的德比郡也在此后的比赛中一路奏凯,奇迹般地登顶,最终夺冠。
这在足球界可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可以想象,依照克拉夫的性格,加上如此的成就,他觉得自己在德比郡可以一手遮天了。
犹如一道抛物线,克拉夫用他的倔强站在了德比郡生涯的巅峰,如果还不能克制这股气,那士气就将变成赌气了,克拉夫就会变成一名不理性的赌徒。
一沾上“赌”,结局必然惨痛。
克拉夫孤注一掷的那一局,在1972-73赛季的一场英甲联赛中…… 感觉克拉夫在英甲的备战状态就是“每年只为这一战,干死里维王八蛋”。
面对一场对利兹联普通的英甲联赛,而马上就是对尤文图斯的欧冠半决赛,在球队板凳深度不够的情况下,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把重点放在欧冠半决赛上,然而克拉夫是被气冲昏了头脑,把比赛赌在了与利兹联的比赛上。
他的赌注就是自己的前程。
连克拉夫自己都没发现,此时他的所作所为与自己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快乐足球”的理念背道而驰,他要求球员们做的,自己却做不到。
仇恨占据了克拉夫的身体,他想的不再是赢球,不再是快乐,而是战胜唐·里维,让唐·里维为四年前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付出代价。
在暴雨中,泥泞的球场上,利兹联球队用“硬朗”的打法把德比郡打的溃不成军。
克拉夫失去了主席的信任,皮特因此直接住院。
更令人可悲的是,克拉夫还执迷不悟,企图用辞职威胁董事,要求董事给予他更多的支持。
“万万没想到”的是,董事们同意了他的辞职。
这很正常,如果一盏路灯坏了会有人把它修好,再坏一次也会把它修好,但是总坏,那就直接换一个灯泡好了。
克拉夫之所以可以任性地跃过主席签球员,完全是以球队战绩作为保障的,主席一再忍气吞声,也不是认可克拉夫“教练至上”的观点,主席也一直在强调:我们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滴!
我们是可以表态滴!
当战绩不佳,球迷给球队的压力是巨大的,作为球队的主席和董事,肯定不能对抗球迷,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也不能惩罚球员,因为球员资源是有限的。
对于董事们来说,球队的重要性排名就是“教练至下”,只不过一直以来的好成绩,在一切都风平浪静的环境下,主席可以任由克拉夫海阔凭鱼跃,可一旦出了问题,埋单的就是克拉夫。
克拉夫黯然下课,他的教练团队也都跟着他离开,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家英丙小球队布莱顿跑的比谁都快,率先找到了皮特和克拉夫,并且可以满足克拉夫各种条件,包括丰厚的薪水。
胖乎乎的皮特是无比满意啊,确实,对于一个刚被炒鱿鱼的人来说,马上能找到如此美味的差事,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可是克拉夫虽然答应了,但能看出来他略有些无奈和不情愿。
他心里还憋着一股气,闷声发大财不是克拉夫想做的,他还向往着英甲联赛和打败唐·里维。
不然,他可就是彻彻底底的败了,这个挫败感可不是多少钱就能弥补的。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唐·里维到英格兰国家队走马上任,利兹联秘书恰好邀请克拉夫,正中克拉夫下怀!
克拉夫与皮特分道扬镳的那一幕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一对黄金搭档就这么散了。
就这样,克拉夫带着他那负气走了。
去利兹联做主教练,这种经历很奇妙,克拉夫与利兹联的球员的关系可以说是竹竿打虎——两头怕。
动机不正,结果也是头破血流。
克拉夫在利兹联放弃了唐·里维的战术打法,警告球员们踢球时不要搞那些小动作,而且签了三名新球员。
最主要的是球员一律不得提唐·里维!
面对唐·里维的嫡系,克拉夫在利兹联强行硬着陆,改革独断而粗暴,引发了董事会、球员、球迷自上而下的不满。
里维隔三差五还去现场或在节目上添油加火,落井下石。
很快,44天,克拉夫就走人了。
与其说是被球员逼宫,其实是克拉夫心魔作祟。
他太想赢唐·里维了,就因为没跟他握手,在英乙,他拼命冲甲;被德比郡解雇,他直接去执教利兹联。
这一系列行为都太疯狂了,当他能把这股气正确地转化为战斗力时,克拉夫是辉煌的;但这股气不加以控制,成了邪气,那么他就是灰头土脸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让克拉夫认清自己所作所为的,正是唐·里维。
克拉夫在访谈中直接质问了六年前的事情,但里维放出了一波攻击力极强的话,炸醒了克拉夫。
首先里维绵里藏针以退为进,意思是我当时已是冠军教头,你还在低级别联赛,不认识你很正常。
你说我看到你了,我可以确定,当时我根本没有看到你。
然后把克拉夫一直以来的口无遮拦进行痛批。
最后细数克拉夫所做的愚蠢之事,包括在德比郡、在利兹联、与助理教练皮特·泰勒的种种下场。
皮特是个老实人,看到克拉夫如此落魄,还是原谅了克拉夫。
在充满基情的“道歉声明”中,二人终于再次珠联璧合,克拉夫的心态也终于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死磕是一种精神,它能让人坚持、坚信、坚韧,它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如克拉夫率领德比郡的荣光。
但当这种精神成为一种心结,它会让人丧心病狂,失去理智,忘记自己本应做的事,忘掉初心,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与冲突中。
克拉夫为一件事死磕了六年,经历大起大落,也幸好此时最终也告一段落。
否则,就没有以后的故事了。
再往后的故事就更加令人振奋:唐·里维执教的英格兰在一场比赛中惨败而下课,后来去了阿联酋,也因财务问题名誉扫地;另一边克拉夫和皮特又接手了一支名不见经传的球队——诺丁汉森林,但就是这支小球队成就了克拉夫教练生涯的巅峰。
厮混于英乙的诺丁汉森林在克拉夫的带领下重现了当年德比郡的荣耀,国内顶级联赛、杯赛冠军一举拿下。
然后球队成绩如同火箭一般一发不可收拾,1978-79赛季登上欧洲之巅,获得欧冠冠军,并在下赛季中成功卫冕。
影片的最后,球迷也终于让这位传奇伟大的主教练的名字响彻球场——布莱恩·克拉夫。
布莱恩·克拉夫在影片中始终背负着自负的标签。
自负是一种很奇怪的品质,它兼存对人的吸引力与排斥力。
自负的负,在于负担,负重,乃至负伤。
这是一把双刃剑,斩杀敌人所向披靡,但也容易自损八百。
很多时候因为后者,就让这种性格与贬义词画上了等号。
这泥泞的人情社会就像装满螃蟹的竹篓,看不得听不得见不得出头的人和事。
然而它又难能可贵,不屈与坚持这种良好的品质,往往成长与自负的保护之下。
布莱恩·克拉夫一直以来对唐·里维的成见,就因为他们本质是一类人。
但是布莱恩·克拉夫比唐·里维多了一份清澈,这份清澈就像酒精一样,在跌倒的时候给人咬着牙在伤口上消毒的勇气和毅力。
自负之人不是目中无人,只是不想输人。
布莱恩·克拉夫放下的自尊求助于泰勒,弯下的膝盖就是那杀毒的酒精,当伤口愈合,他会愈强。
死磕就是不讲道理的坚持,如果没有这份盲目的勇气,恐怕也不会有诺丁汉奇迹和克拉夫之歌。
——2016.10.20(原文因大量敏感句式被封,修改后重新发出)
有的主教练像将军,如卡佩罗;有的主教练像儒师,如博比罗布森;有的主教练像农场主,如弗格森;有的主教练像乐队指挥,如瓜迪奥拉;有的主教练则是电影明星,如穆里尼奥......当然还有本片的主人公:布莱恩.奇迹.克拉夫同志。
对克拉夫不太了解,不敢妄言,就个人喜好来说,非常不喜欢此类人物(主要是穆里尼奥),足球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足球场上最重要的永远是球员和球队本身,当一支球队的荣耀(如果有的话)被一个主教练或者俱乐部主席之类的光芒所笼罩的话,那么这个球队离崩溃不远了,穆里尼奥当然很成功,而且注定会继续成功下去,不幸的是,那些原本伟大的足球队——过去的波尔图、切尔西,现在的国际米兰,或者是将来的皇家马德里,只不过都将成为这位“伟大明星”成就光辉的垫脚石或者是聚光灯而已,多好的舞台!
这个世界需要明星,尤其是足球,但是,如果有那么一天,足球场上所有的明星都是各个球队的主教练的话,那么,这项运动也就该结束了......祝贺国际米兰捧起冠军杯,萨内蒂——蓝白间条衫欠你的,蓝黑军团给你!
比较好的还原了一个伟大的教练布莱恩·克拉夫职业生涯中最低谷的一段,也就是他执教利兹联队后44天就被闪电解雇的历史,不停闪回的描述手法很有难度,但是如果你认真观看了电影,还是能够完全明白内容的。
男主麦克·辛表演不错,生动形象,很狂很厉害。。。
布莱恩·克拉夫和穆尼尼奥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他并不太喜欢这位葡萄牙来的后辈。。。
1974年布莱恩•克劳夫在利兹联上任44天就发生更衣室起义: 球员集体要求教练下课。
当时利兹联可不象现在这么落魄,而是如日中天的新科冠军,大牌球员难以忍受口无遮拦的克劳夫及其标新立异的战术思想。
他们擅长传统的英式打法,用最简洁的长传冲吊威胁对方的禁区,防守依靠凶狠的贴身逼抢。
29岁因伤退役的克劳夫对英式足球深恶痛绝,认为靠野蛮的伤人动作赢得比赛非常可耻。
克劳夫能够笑傲英国乃至世界足坛,是因为他有点石成金的非凡本领,之前率小球会德比郡夺得顶级联赛冠军,之后又在小球会诺丁汉开创森林王朝,连续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何以会在财雄势大的利兹联走麦城?
最主要的原因,为了到利兹联一展鸿图,他与自己最好的朋友兼最得力的助手彼得•泰勒大吵一架,分道扬镳。
克劳夫的智商毋庸置疑,情商却教人不敢恭维。
到一个新的环境,尚未取得骄人的战绩、树立足够的权威,个性张扬的克劳夫离开彼得的上下磨和,就象拆除刹车、减速装置的赛车,遇到第一个弯道就粉身碎骨。
克劳夫这才明白独自作战意味着什么,自己在德比郡的成功浸透了彼得配合默契的汗水,彼得不是寄生虫,更不是离开他什么都不是的臭狗屎。
好在有得后悔药卖,负薪请罪。
彼得真性情中人,克劳夫当着孩子的面给他下跪都不行,非得亲口说出“求你,宝贝,让我回来吧”,才肯张开宽阔的怀抱。
克劳夫能够让球员在场上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而彼得有办法让球会的管理层和球员都相信克劳夫能做到这一点,可谓珠联璧合。
基情四射的克劳夫亲吻、拥抱彼得若干次,对妻子竟一次也无。
英国的足球寡妇(周末比赛期间男人眼里只有足球)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
1999年弗格森率红魔曼联夺得欧洲冠军杯,已放下教鞭的克劳夫尖刻依旧:“别管他有多少赛马、爵士头衔还是冠军,除了裤裆里的东西一样多,我有的他只有一个。
”2008年,弗格森捧得第二座欧洲冠军杯时,克劳夫已去世四年。
另外,克劳夫是蝉联的冠军杯,难度相应更大。
同行当中,除了打法赏心悦目的温格,克劳夫谁也不放在眼里。
心高气傲的弗格森承认:“克里夫的球队具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击败。
”克里夫与彼得1977、1978率诺丁汉森林创下英国顶级联赛42场不败的纪录,直到2004年8月25日才被阿森纳打破。
诺丁汉森林只获得过一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至今仍然是唯一一支欧冠数量超过国内冠军数量的球队。
克劳夫的儿子小克劳夫执教父亲梦想起飞的地方:德比郡,意外地给影片打了一个广告。
昨天看了一部《魔鬼联队》电影,本以为又是一个体育励志的电影,但影片结束后我收获到是布莱恩克拉夫和彼得泰勒的友谊。
布莱恩克拉夫于1935年3月21日生于米德尔斯堡,他在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并没有获得什么耀眼的成绩,但他却是一个超级高效的前锋,在参加的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
不到30岁的时候克拉夫便选择了退役,并开始了自己的教练生涯,先后在利兹联和德比郡执教,他那传奇的教练生涯正是从德比郡开始的。
967年他开始执掌德比郡,1969年,将德比带到了甲级联赛,在1972年率队获得甲级联赛冠军并拿到冠军杯入场券,在次年的冠军杯中,又率队一举杀进半决赛。
此后短暂效力利兹联队44天,黯然下课后,和他的助手彼得泰勒带领开始还是乙级球队的诺丁汉森林在1979、1980年两夺欧洲冠军杯,制造了足球史最辉煌的奇迹。
整部影片节奏舒缓,连扣人心弦的比赛的场面也用了另一种视角呈现;主教练布莱恩躲在球迷看台下面的房间里,通过全场不断的欢呼或叹息来小心翼翼的猜想比赛的场面和结局。
这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
但最打动我的是影片结尾,狂傲的布莱恩克拉夫在利兹联队严重受挫后,给他的助手及朋友彼得泰勒双膝跪地,大声的承认错误以祈求泰勒的原谅,真正的朋友之间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的,不管此时的彼此是多么的难堪还是沮丧,在朋友面前都显现的那么自然,即便是高傲的布莱恩的下跪也是那么的温情,此时的天空也极力的配合着,蓝天白云及明亮的阳光,都预示着这一对好友的未来无限光明
《该死的联队》:神奇教练的黑暗岁月 相信大多数观看本片的观者都是本着作为一个球迷对于足球励志题材电影的特殊情感。
足球对于男人是激情与梦想交织的运动,虽然不是职业球员,但是球迷对于足球的感情,绝不亚于把足球当作谋生手段的专业球员,有时甚至比职业球员更加狂热,也许是因为职业球员天天与足球胶合,会产生出一些审美疲劳,而球迷每周,每逢大赛的“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宣泄,更是一份“小别胜新欢”似的云雨爆发。
一见到绿茵场就忍不住兴奋,一见到看台上满坑满谷的球迷就忍不住激动,若再恰逢几颗精彩的进球、几处精妙配合、守门员几次神奇的扑救,由领先到被反超再到逆转,到被逼平,再到伤停补时最后几秒钟完成绝杀,那这就是一场将被载入史册的球场。
峰回路转且荡气回肠!
当然本部电影没有展现出球场上的风云变幻场景,而更多是给予球场比赛想象的空间,比如有一处是德比郡与利兹联关键一战的时候,德比郡主教练一个人躲在更衣室不敢到场边观战,紧张而又满怀期待。
他焦虑的盯着更衣室的窗户,希望借此得以感受赛场上激烈的气氛与进程结果。
此段虽然没有形象的给出球场上的真实对抗情景,但是我们从主教练的神情,动作就能感受出赛场上的氛围。
这种以静制动透过主教练的心态描绘更加深刻反映了赛场上的波谲云诡。
这种心态描绘更加直接的切合击中了球迷看球时的心态。
因为少了绿茵场上球技的展示,影片把更多的着墨点放在了球场外。
也许这正是一场球的胜利与失败很多关键因素在场外场下。
这种手法继续了《女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传记片风格。
略去事件详细经过,更多着眼挖掘于事件的背后。
隐去宏观时代洪流叙事,着力于事件利益相关方人物的微观描绘,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背景、行为等。
这一脉相承的传记片《女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包括本部《该死的联队》都有着两位关键人物在场——剧作家皮特•摩根与影片男主角麦克•辛。
麦克•辛在《女王》中扮演托尼•布莱尔、《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扮演记者福斯特。
个人感觉麦克•辛在此三部曲中的演出没有任何实质上的突破,甚至都属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包括姿态、语言等。
固然有角色,剧情冲突限定了麦克•辛的表演,但是仔细玩味起来,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模式化演出,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式限定未观影前的想象空间,不利于一个演员的可持续发展。
也正因如此,个人对于麦克•辛的下一部影片既有几分期许又裹挟着几分担忧。
《该死的联队》则把镜头对准了英国传奇足球教练布莱恩•克里夫。
论功绩,布莱恩•克里夫政功显赫。
1967年入住乙级队德比郡,一年之后德比郡以乙级联赛冠军升入甲级联赛。
71-72赛季,德比郡力压利兹联和利物浦获得了甲级联赛冠军。
76-77赛季,克拉夫带领英乙诺丁汉森林成功升级;77-78赛季作为升班马即夺得甲级联赛冠军,同时获得联赛杯冠军。
78-79赛季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并卫冕联赛杯;79-80赛季,蝉联冠军杯。
影片结尾处打出字幕“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英国教练能超过这样的丰功伟绩!
” 熟悉足球行情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这些成绩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神奇教练的传奇故事。
但是影片却没有对准这些辉煌与荣耀,而是选择了神奇教练生命中最低谷黑暗的一段岁月作为影片的主题,也就是他1974年执教利兹联队后44天就被闪电解雇的历史。
这显然有悖于大中华的传统理念。
而且神奇教练04年刚刚去世,按照国人拍摄传记片,肯定会选择光辉正派的一面浓墨重彩铺天盖地的进行宣传弘扬,而对于人生另一层面或阶段则不置可否甚至刻意掩饰,美其名曰:“太阳也是有黑子的,我们不要只看黑子!
”前段时间大红大紫的主旋律大型歌舞剧《复兴之路》竟然就这样轻描淡写,有意无意的略去了共和国的几十年的历史。
盛世之下,不敢正视,显然“盛世”的命题已经成了伪命题。
影片也正是通过神奇教练身处这短短的黑暗岁月前因后果的状态描绘来完成了对于神奇教练为何神奇,如何神奇的有力诠释,经历了如此黑色裂变之后,影片嘎然而止,就此收场。
仿佛是要告诉世人:“他是从这里来,将要到那里去”。
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会经历或光明,或黑暗的阶段,之后的光明往往正是源于之前的黑暗。
当下的光明也许正在孕育着将来的黑暗。
2009-11-14
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共同的弱点:成功后,把成功的原因通通归到自己身上,变得忘乎所以的自大而不可一世;失败了,除了从别人身上找缺点,再不会做点别的。
影片的开始,是主人公执教的德比郡主场迎战当时英国甲级联赛冠军利兹联队。
那时,克拉夫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等待利兹联主帅唐.里维的到来的,但里维把急于与之握手的克拉夫撂在一边,径直从他身边走过。
就这么一件事,让克拉夫心中升起仇恨的怒火。
在与好朋友也是球队副教练的泰勒共同努力下,德比郡从乙级联赛升入甲级,并夺取了联赛冠军。
克拉夫一时风光无限,认为自己是这一切的缔造者,把球队主席也不放在眼里。
因为对一场比赛的安排与主席起了严重冲突。
为了提高自己在球队的地位,克拉夫自以为是地提交了自己和泰勒两人的辞呈,以为球队会反过来求他,结果遭到解雇。
一场激烈的争吵中,克拉夫把球队所有的荣誉都揽到自己身上,把泰勒说得一文不值,两个分道扬镳。
克拉夫来到他曾经恨之入骨的利兹联做教练,以为在这么顶级的球队自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作为教练的价值,结果却是屡战屡败,他认为是球员在和自己对着干,于是想通过买入新球员加以改善,却毫无起色,最终被球队辞退。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在没有泰勒帮助的情况下会一事无成。
影片结尾克拉夫下跪像泰勒道歉才挽回这个最好的朋友兼助手。
后来他们俩带领诺丁汉森林队又一次完成升班马奇迹,而且两夺欧洲冠军杯。
对影片主人公,我开始是怀着一种敬佩之情,敬佩他充满雄心壮志,同时还活力四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他的自大、目空一切,以及让人受不了的大嘴巴,让我产生些许的厌恶之情。
直到看到他向泰勒跪地认错,我才意识到其实他身上的那些缺点不过是人性中共有的缺点。
没有人可以避免那些缺点,也只有这么经历了这些缺点带来的害处,人才能认识到它们并且自省。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有那么点狂妄自大,没有被这狂妄牵着鼻子走经历失败前,没有谁会清楚意识到它的存在。
可只要承认这种弱点的存在,并加以警惕,抱有雄心的我们是可以获得不断的成功的。
原來好久沒看足球了,現在英超是誰的天下?
穆鸟的老前辈啊,狂人教练
把一个名人拍的如此傻X也不容易
喜欢英国足球的绝对爱看这电影
就挺汤姆霍伯的…and腐国这么多年的称号也不是白叫的
我爱死这种足球英雄记录片了!!
沉稳也就难免沉闷 崛起与陨落的对比也无法引起共鸣 纪录片方式也略显流水
Michael Sheen天生一張傳記電影臉
故事太长,电影太短
可惜我以为是剧情片啊 这个剧作可以去死了。。。好像在哄高潮结果突然没了……太过于在意传记的部分了吧,完整的情节结构还是要有的比较好
偏执自大的主教练,有的时候令人讨厌,但他的坚持才能和成就还是激动人心,没有个性的主教练或许成不了大器,是吧穆里尼奥。P.S.感觉Michael Sheen没有Brian Clough本人帅~~
3.7/5,不同于用一场场精彩的比赛来展现足球,更是在足球背后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与讲述一个传奇教练的人生,没有选择用后来的辉煌来展示这位传奇的教练,而是用一段特有的切面来展现,而且过去与现实穿插的表现也极富对比,在表达方式上,更是用洋葱一样的横切面来表现一个人在球场上的起起伏伏。
男主角就是个Bitch,为钱跳槽,抛弃朋友,一件事开始之前骄傲自大,失败之后奴颜卑膝。作为一个普通观众(非球迷),本人没有任何一分钟对他产生认同。影片叙事结构玩得还是挺花哨的,可惜到最后一分钟也没能扭转男主角给人留下的糟糕印象,以至于结局真实人物的命运交代都显得非常牵强。
一对好基友的故事
让我告诉你吧,这片子只有放历史视频资料的时候才好看一点...
-Credo che tu sia il miglior giovane allenatore del Paese...-Grazie, sono il migliore anche fra i vecchi!
伪纪录片,没觉得多好
没字幕看得累死了,不得不说,Clough是英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教练,巴斯比爵士只能排第二。当然,爵爷是苏格兰人~
A fucking football film.
没想到最后两个老男人的拥抱会那么的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