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ow is nothing but worn-out joy."青春消逝那天,我们的快乐便开始倒数,余生的长短,不过是无聊观望着记忆究竟会褪色到什么程度的无聊时光罢了。
那些早已被修剪了枝叶、重新嫁接发芽、在漆黑房间里偶尔被打开的情感之窗的阳光照射、苍白又脆弱的破碎之花,终究会长成除了自己再没有旁人会辨别的破碎之花,如同从长发变成谢顶的你,如同皮肤早已失去光泽只遍布伤痕的自己,如同就这样无缘无故下落不明的朋友或爱人,若然能如电影镜头里抛开尘世的烦扰来一次溪边之旅,又会比他们激烈兴奋吗?
旧梦不须记,如同旧日拼凑不回模样的时光,关于青春的二三事,话到唇边却变成无人擦觉的急促呼吸,连叹息也不是,彼此的心事不是心照不宣,也不是形同陌路,只是大家都怕开口后凝固的空气灼人,倒不如让沉默随着溪水蜿蜒。
怀中的手机不知何时会响起,怀孕女友的诉说抑或问候,都让顽皮和奇想如同惊弓之鸟,再静谧的空间,终究会被看不见的细线拉扯,提醒我们连风筝都不是。
治愈的温泉比现实生活更加忧伤,这种连扔出激起涟漪石头的勇气都欠缺的精疲力尽,再最终一切都会变得索然无味的日子里,挣扎和放纵,都已无法排出胸口凝结成顽石的抑郁,那种怪诞的感觉从森林延伸到烦嚣的都市,从过往的情感延续到胎中即将降临的孩子,而在我心中,再延续下去,可能又是另一个《托尼厄德曼》。
人生,终究是一场褪色的梦。
极简主义和女性视角在这部作品里契合得相当自如。
吸收并改良了格斯·范·桑特《痞子逛沙漠》的荒诞气质,Yo La Tengo的配乐功劳不弱,摄影则糅合了河濑直美《殡之森》描绘森林的镜头运用,两人在泡温泉一幕更难能可贵地流露出东方电影里特有的诗意。
雷查德在第二部长片作品里就已初步奠定了日后赖以发挥的作者风格,不得不钦佩其低调朴实的才华。
关于男人间的友谊这个主题,导演用着墨不多的对白就让观众回味无穷,关键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手法为两个男人的过往经历营造出宽阔的想象空间,而两人性格在着装、谈吐等细节上产生出微妙的对比,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
这也是很多男性导演拍摄同类题材时所忽略的细腻感。
然而,导演的野心似乎有点控制不住,车上不断播放的政治广播感觉跟故事有点格格不入的突兀感。
不得不提,作为雷查德的第二部电影长片,首次出现波特兰这个城市,而片中的狗狗露西则顺利荣升她下一部杰作《温蒂和露西》里的主角。
看完影片,我停留在错愕中。
导演怎么做到的,在如此稀薄的叙事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情绪,被震撼不已。
如果将叙事比喻作氧气,影片中这关键元素真的稀薄到令人窒息。
导演什么都不肯说,观众什么也不知晓,但却有巨大的情感张力将影片编织成一个整体。
影片讲述的并不是昔日老友的一段甜蜜陪伴,而是一趟貌合心离的短暂旅途。
影片平静的外表下,导演用丰富的细节让观众感受着无言的复杂与不安。
Mark也许并没有多么渴望和Kurt去泡温泉,更多是想逃避开家庭生活两天,他一路上都躲在自己的壳里,虚伪的应对着Kurt。
而Kurt则在路上犯了一堆的错,他没有准时到达集合地点,跟mark借走10块钱买大麻(应该不会还),Mark加油的时候跑一边带狗玩(躲避支付油钱),最错的是指错了路。
一路上,Kurt话多不停,Mark安静倾听,昔日的共同经历,后来的各自经历,看不出谁对谁有认同与羡慕,除了旧人旧物带来的偶尔共鸣,各自维持着假面和假面下的猜忌。
前半场的Kurt似乎是个不招人喜欢的角色,不稳定,不靠谱,不安全。
但Kurt有他的率真与甜蜜。
一路上都是他在跟小狗露西玩,Mark对自己的小狗都很冷淡。
晚上露营时,Kurt吹牛说自己参加过一个天体物理学习班,他学的特好,甚至有一套自己的宇宙理论,但他在给Mark讲自己理论的时候忘了该怎么讲了,但没关系,他记得结论,结论是:整个宇宙正以泪珠的形状坠落。
也许是因为说到了泪珠与坠落, Kurt遭遇了短暂的情绪崩溃,在夜色中他敞开心扉,向mark诉说自己对他的思念。
Mark安静的听着。
伪善的安慰Kurt,Kurt于是迅速关闭了心门。
接下来的一天,也许是因为对头一天指错了路的内疚,他使劲努力要证明自己认路并且想让Mark好好享受一番温泉。
敏感脆弱的Kurt仿佛做错了事的小孩子拼命努力想要证明自己,想让同伴开心。
整部影片的力量就在两人的情绪张力之间显现。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导演凯莉·莱卡特的影片似乎都是没什么可说的(缺乏故事和情节),没什么可看的(没有视效奇观)。
但这才是真正的电影,电影是一种没办法用文字,乐器,绘画来呈现,必须在导演的安排,演员的表演,在具体的时空中出场的那些绿色的森林与小径,虫鸣与水涧而交织在一起的混合物中,观众才得以感受到导演要讲述的东西的独特体验。
而凯莉·莱卡特做的比很多导演更好,在稀松平常的表象之下直抵人类生活的核心。
那个核心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所有前述一切与个体的融合。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有意思的东西在于,导演,一贯的,从不传达任何明确的信息,更别提解决之道。
她依然是着眼于当下、眼前、此刻。
导演没有野心在她的影片里讲述过去,展望未来。
观众看完了全片也不知道他们两人以何为生,两人究竟曾经因何产生裂痕。
他们的友谊是否还可以继续维持下去。
导演似乎从不肯让她的主人公在时间的长河中廉价的捞取价值感。
普通人庸常的一生通常会在“我来过,我经历过”这种感慨里获得抽象的意义与价值。
导演完全不想装腔作势对人生做这样空虚的美化与歌颂。
在她稀薄的叙事里,她拿掉了一切可以被煽情,被诱惑,被鼓舞,被期许,被反复追问的元素。
她要讲的,就是在那个周末,两个不同命运的人,背负各自不同的人生,交错而过的两天。
他们过去发生过什么?
无所谓,他们未来会怎样?
不重要。
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分秒都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无论怎样,都得过掉这个时刻。
泡在温泉里的两个人,各自饱满的人生在温泉边相遇,他们彬彬有礼的各说各话,然后错过身,各自而去。
导演所有的努力都意在呈现这个瞬间,温暖的泉水,从岩石间流淌,浓郁茂密的植物,枝头的百灵鸟,苔藓上的蜗牛,那是人人都有的,无可替代的,无比真实的生命时刻。
主人公和自然万物共享着这一美妙时刻,这是他们这趟旅途的目的,也是这部影片的目的,除此,再无其他。
与其说影片讲述的是友谊,不如说讲述的是两个老友,两条不同人生路的某个偶遇时刻。
一个是安定下来的有家有业的成熟男子,一个是孑身一人浪迹天涯的仍然少年。
影片以Mark的家居生活开始,以Kurt的日常遭遇结尾。
两人的生活想必会如此继续下去,什么都不会变。
Mark选择了稳定安全,Kurt选择了危险漂泊,Mark在Kurt面前显然对自己的选择更自信。
Kurt无疑更令人担忧。
在影片结尾,Kurt似乎要找什么,在一个中国针灸馆门前,他吃了闭门羹,他回到街头,车海中,我们不知道他要去哪里,能去哪里。
Kurt说他发现了宇宙的秘密:宇宙正在以泪珠的形状坠落。
别人的宇宙是升华还是坠落我不知道,Kurt的宇宙无疑将会,甚至正在,以,泪珠的形状坠落。。。
Kurt让我联想起有一首诗: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许多许多年以后: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把这首诗送给Kurt,一个天真的莽汉,在地球的荆棘中无悔的寻找人生的意义。
地景主导的反公路片。
迟滞的蒙太奇,虚焦、手持摄影、窥伺镜头一系列新浪潮手法带来的特定气息。
尽管作为一部地景导向型影片,摄影集式的自然景观与舒缓的视听语言并没有掩盖主角间的紧张气氛,相反这种弥漫在旅途中的焦虑似乎是导演极其想要传达的,这种紧张和焦虑在Kurt为Mark按摩的悬念镜头达到了最高。
观众期望看到Kurt谋杀Mark,或者与之交媾,而最终无事发生,这是体现其“反”特征的鲜明段落。
步入中年的嬉皮士或选择继续沉溺在已然逝去的六十年代理想中放浪形骸孤苦伶仃,或认可美国经典话语“让自己成熟起来承担责任”回归中产阶级生活,Kurt与Mark的裂隙也来源于此。
如果说Kurt希望通过一次流浪重新唤醒反文化运动的理想冲动,那么Mark选择加入这次露营,就是为了保持抨击Kurt生活方式的同时,在Kurt面前声称自己与其关系亲密。
这无疑是一次鲜明的隐喻,步入后里根时代的中产阶级的孩子既标榜自己延续了68一代的精神,又表明自己已经成熟、选择重新回归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境况。
正是这一缝合的努力维系了美国近代史的流畅统一,而作为意识形态阻止社会分崩离析。
此外,将其读解为意识形态寓言的尝试并非无迹可寻,罹患政治冷感症的Mark在车中漫不经心地游离于政治电台失望于民主党的言论之外的两个段落就是明证。
于四季展映. 感谢葱葱姐、Pincent与安琦姐的分享,让我得以看到这么有趣的影片,得以探讨一些影片中极有趣味的问题(Kurt是否有同性情节?
)
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尤其在影像的世界里,每一位个性迥异的导演都有着自己的方式去阐述人物的感情。
可能是王家卫电影里的都市暧昧和疏离,也可能是维姆文德斯泊式的寻找,抑或是卡拉克斯的疯癫极致。
第一次看凯利.雷查德的电影,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温柔的人,因为从未看过如此温和的影像。
雷查德的电影有一种“慢”,人物的互动很慢,故事很慢,甚至让人觉得时间都慢了下来。
对此雷查德在阐述自己电影拍摄时有说道:“我想使用精心雕琢的时间片段,再加上日常琐碎细节、生活单调重复、开放的空间……看看在基本不借助戏剧高潮的情况下,能不能得到戏剧张力。
”纵观雷查德的电影,虽然涉及很多不同类型,但即使是西部片类型雷查德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她会很固执的用胶片,却又大胆的改变传统的画幅让人和主角的视角同步,她痴迷荒野的凄凉风景,却又用一个个暖心且伤感的故事感动每一个人。
凯利.雷查德就是这样一个导演,她有着老派手法的追求却在自我艺术的创作上不惜反叛,她温柔且充满耐心的浇筑着属于自己的时光琥珀。
因为雷查德的老派灵魂,她的电影不仅好看也很简单,充满着极简主义的作风。
虽然雷查德的电影主角大多身处荒野且在寻求某种精神慰藉,她总能精准的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
在《某种女人》中,导演用这部冷清色调的电影精确的表达每一个人的情绪和隐忍,尤其最后一个故事中仅仅通过肢体和一些欲言又止的表达展现一个孤独的人渴求情感的回应。
看雷查德的《昨日欢愉》,也是一部典型的雷查德电影,美丽的野外之景,老友的重聚,以及那些往事的回忆,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雷查德的温柔是有着穿越影像的魅力,时间是倏忽而过的,但那些驻留的瞬间往往却是最动人的。
凯利.雷查德作为一名女导演虽然和凯瑟琳.毕格罗一样喜欢拍摄男性主角却更多展示了情感层面的波动,她有着女性的细腻也有着更为广袤的包容情怀。
在《昨日欢愉》中导演虽然描述了两个男人的情感却有着明确的友谊区分,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把一切自然景色都当成演员之一,使野外的场景更具有封闭性,更贴切英文名《old joy》将整个场景包含在时光之外,更像一个温润的琥珀。
电影中设置的倾听者和倾述者角色都是各自困在生活困境之中的,为何温泉的戏份格外好,因为有一种真正的放松,从内心到情感的放松,结合自然的静谧,电影也使观众得以放松。
旅途结束各自回归生活,这样一个电影小品虽然简单却给人更多的感悟和思索,在情感方面更有一种舒缓的惬意式的忧郁。
印记时间的电影,总能给人这些美好之外的延伸。
雷查德喜欢用电台广播的方式来进行时代和状态的渲染,《某种女人》里如此,本片里也如此。
有关于社会和政治的媒体话语在电台里播放,而两个男人的状态也与种种信息轰炸下的焦虑时代相契合,从城镇前往山区森林,从现代前往原始,从喧嚣前往静谧。
可以将这场二人旅行看作一场寻回,寻回昨日欢愉,寻找习惯了模式化生活之前的状态,但他们的相处却时刻展现着疏离与隔阂的状态,尤其是mark。
拥有家庭的他有着这个阶段必然拥有的压力与困扰,他毅然决然的奔赴这场与旧友的旅程,但似乎又无法真正的全情投入。
他是沉默的一个,是忧郁的一个,而kurt则显得目的性更加明确,也更主动,他们看起来是两个状态的物种。
这场缓慢安静的旅行满满的进入大自然,慢慢被绿色的植被环绕,两个人一条狗,直到温泉时刻,kurt为mark按摩时,一直以来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焦虑与隔阂才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他们的情绪在这样的肢体接触中得到了抚慰,这是一个暧昧的时刻,电影对于两人过往关系的交代几乎为零,一切信息都存在于此刻,因此每一个脸上的表情与神态,肢体的接触所带来的状态的变化都具有了多重的解读性,这也是雷查德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节奏与方式。
结束旅程后的分道扬镳,mark回到了家庭,而kurt独自一人在霓虹闪烁的街头游荡,在一场关于交谈和触摸的生命交叉点后,两人回到了交点之前的生活,似乎没什么不同,也没什么改变,这样的旅程变为记忆,就像片名一样,昨日欢愉,是一次触摸,也是过往的情谊,但只在昨日。
当凯莉·雷查德(Kelly Reichardt)阅读到乔纳森·雷蒙德(Jonathan Raymond)的短篇小说《旧梦》(Old Joy)时,她立刻想要把它改成电影,而且觉得自己可以做到。
这是一个讲两个老友重逢,周末到俄勒冈州森林去露营的故事。
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十分吸引她。
这部电影演员阵容小、摄制组小、拍摄时间紧凑、场地特殊而偏僻(俄勒冈州的一处古老森林)。
结果她制作了一部预算虽小却感染力十足的影片《旧梦》(Old Joy,2006)。
《旧梦》导演凯莉•雷查德用最小的摄制组,在偏僻的俄勒冈州的卡斯凯德(Cascade)山区拍摄,营造出的气氛非常契合这个故事中亲密的特质。
这部影片的全部需求都在雷查德的掌握之中:两个主要演员、一辆汽车、一只狗以及美国西北部太平洋岸边的荒野。
她的六人摄制组只比罗德里格斯的多一人,因为她采用同期声音,要有一个人布置场景中的话筒和录音。
她还请来了在拍摄纪录片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摄影师彼得·西伦(Peter Sillen)。
这是专家运用自然光的“精练”之作。
忠实于原作精神,她带领着她的小型剧组和演员来到俄勒冈州,居住在森林中的朋友家,其位于俄勒冈州中一个教会的园地里。
拍摄只用了 10 天。
她只有两盏灯,只在两场戏用了灯光,其余场景都是在云遮之下曼妙的俄勒冈古老森林。
拍摄场地与自然光的质感,使她的小成本作品看上去像是百万美元的制作。
禽鸟、河流、雨水、树叶都好像变成了影片中的其他角色。
小制作使得演员和制作队伍容易随机应变,能够在崎岖或平坦的地区,伴随着当地的骤雨正常工作,这种天气状况在俄勒冈州很常见。
不过,在有限制的工作条件下要化不利为有利,就需要小组成员间彼此密切配合。
正如雷查德所说,“摄制组的每个人,包括演员都在小路上来来回回地搬运设备。
一旦下雨,大家就都挤在车里,念台词、排演、讨论影片,直到雨停”。
这种紧张密切的工作关系,在演员和摄制组之间创造出合作的强烈动力,鼓舞每个人都为影片做贡献。
“我们同心协力,在一个特殊的地方,一起感受一段了不起的经历,我知道结果一定会很好。
这些讨论加深了大家对剧本的理解,激起我们之间强有力的即兴交流,最后体现在了影片中。
”另外,影片的故事本身就像其中两个男人的关系一样,微妙而纤弱。
有很多潜在的东西,影片并未直白地表达。
雷查德的细密、小规模制作手法创造出的完美气氛,使得这样的情调益发迷人。
“我认为我们关系亲密的制作手法来自影片本身。
所有限制条件也最终化作有利的结果,虽然我也会时常有些怀疑它们最终能否实现。
”影片《旧梦》所体现的美学特征和构思手法,是对现实情况里制作资源有限问题的一种必要的应对方法。
然而它的风格完美地融合在故事中,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刻意节俭或影片质量上的牺牲。
这部片子的故事与资源配合得恰到好处,我们竟无法设想有其他可替代的制作方式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旧梦》的演员与制作组之间形成的密切关系创造了银幕上亲密的气氛。
图为凯莉•雷查德正在与她的主角丹尼尔•伦敦(Daniel London)交谈。
本篇内容摘自后浪电影学院出版的《故事片创作完全手册》一书 版权所有 转载联系
故事片创作完全手册8.2[美] 米克·胡尔比什-切里耶尔 Mick Hurbis-Cherrier / 2020 /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凯莉莱卡特踏入千禧后重返影坛首炮是公路电影,与Jonathan Raymond改编后者同名短篇,获不少影评叫好,更被收入Criterion Collection。
故事也符合莱卡特的极简主义风格——讲述两名旧友来个俄勒冈短旅行重聚,目的地是近年已关闭的Bagby温泉。
选角演出称职,但通篇节奏散漫,两人早已逝的友谊令人无法投入。
60.旧日欢愉昨天,我在查阅电影时又看到了《旧日欢愉》。
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放松自在,像写作一样的电影,似乎拍片像写字一样轻省。
《旧日欢愉》的原名是《old joy》,我觉得原名比译名要好,或者说我个人更喜欢原名,因为原文这两个字都很简短,都由三个字母组成,而且很常见。
译名就有了文绉绉的感觉,但我也想不出来更好的译名,反正也还可以吧。
我是说,在当代语境中出现一些携带着过去语境的词语时,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有些别扭,我们要用当下的、正在使用的、人人能一眼看懂的语言创造这个时间里的语境。
比如我一直很喜欢big bang(大爆炸)这样的命名,给宇宙诞生一个简单有力甚至有点童趣的名字。
我擅自揣测,如果让我们来命名,可能会找一个古雅的、有神话背景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名字(啊,这个好像以前也写过了)。
刚才我看了下,原来电影译名是《昨日欢愉》,那我觉得“旧日”更好:),因为原文的old有“旧”的意思。
(我现在注意到了“旧”和“日”的字形上的联系)。
2020.2.1
发现一位喜爱的导演比看过五部好看的电影都更值得。
电影开头平淡无奇,普通如我们的生活,趣味随着慢慢看下去而浮现。
看完之后,我立刻倒回去重新看了开头,带上已有的兴趣和了解,又有了新的收获,这样电影才算完整看完。
就像纸条必须重合一部分才能围成为一个圈。
我喜欢里面那种阴天的感觉,冷但不寒,电影里充满了在中国我从没见过的森林,绿色还有其中的宁静。
豆瓣简介比我总结的好:好久无见两老友,周末两天的一次野外露营之旅。
我说这是公路片,只不过路途有点短,交谈也并不怎么多。
但就是看着两人一狗在这么美的风景中,慢慢行走,我们很自然联想到,我们自己去的话也会这样吧。
并非漫无目的,目的地那无人看守,仿佛自然存在般的,不知何时何地被何人搭建起来的简陋木屋和温泉管道,太舒服了,旅行的疲惫和期待在此释放,空荡荡是没有人,但有狗在四周游玩,还有鸟在树上鸣叫,闭上眼讲述着脑子蹦出的久远的无论什么,比如:“忧伤(sorrow),只是褪色的欢愉(joy)”。
远胜城市中无数温泉酒店。
开 往城市边缘开 把车窗都摇下来。
风景很美
什么影届凯鲁亚克。。要素齐全。。大瑟尔翻拍。。乔雷蒙德美国文学大集卡是吧。。。
©️CC,悲伤是疲惫的欢愉,一把吉他原来真的会落寞
下班后看晚霞追极光,在我看来,和参与几个亿的大项目一样重要。
sorrow is nothing but worn-out joy 哲学或开了头的话题,都沉没了,因为欢乐再也回不去了
8.0/10。两个老友男重聚露营野外放松心情回忆往昔友情(不过他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已是两条不同的线)。影片运用平淡的叙事、较克制的表演方式、清新自然的摄影美术、舒适的音响(既是增强写实感也是增强温柔感)营造了温和而生活化的氛围。不过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有些不够有力深入。
It's all one huge thing now, there's trees in the city, and garbage in the forest. What's the big difference? // 泡温泉时的紧张气氛营造的很成功,两个人不多的对白里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 // 声音和画面的留白让人可以有空间边看边思考
复工之后看的第一部片子,来自友人推荐,但我不是很喜欢,还是觉得闷。
#BD(8.5/10) #戛纳补课01 不理解温泉戏频繁朝向Mark面部的特写,其他没什么意见。//为何要执迷于纯粹的“自然主义”,这里的音乐不能更恰当,轻易唤起昨日的幽魂。//车窗-银幕,时间随玻璃翻转,仍然改变不了昨日的荒芜,非常悲伤。
旅行vlog 我也想去泡温泉
The whitest movie I have seen in a while, such a first world dilemma.
中年男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无聊和波澜不惊,俩人期待着发生点什么但是最后又什么都没有发生。
70/2024 无法与角色共情,充满了无聊的巴拉巴拉。
两个男人一条狗,远离尘嚣去走走。聊聊友谊和生活,现实已是今非昨。
去bagby温泉。。。我没有get到point, 这么短的旅途竟然也算公路片
装逼装得都有些苍白了!台词不精彩,情节不吸引,最后还整个朦胧基佬温泉马杀鸡,配上片名,真是恶心!
中间有一段感觉很好,但一开始话痨我就又不喜欢了,然后.....这是不gay片???
镜头仿佛另一个人,有时无聊,有时羞怯,有时欲言又止,有时恹恹不快。
就只是泡了个温泉,感觉还没蔡明亮的片子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