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贝尔科实验

The Belko Experiment,办公室大狂杀(台),办公室大逃杀,别尔科实验

主演:小约翰·加拉赫,托尼·戈德温,阿德里娅·阿霍纳,约翰·C·麦金雷,梅罗妮·迪亚兹,欧文·约曼,肖恩·古恩,布伦特·塞克斯顿,乔什·布雷纳,大卫·达斯马齐连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哥伦比亚语言:英语年份:2016

《贝尔科实验》剧照

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1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2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3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4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5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6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13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14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15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16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17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18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19贝尔科实验 剧照 NO.20

《贝尔科实验》长篇影评

 1 ) 都大逃杀了,男女主你俩还在玩纯爱?

爽点全是反派给的,光环却是主角的,男主最后就非得活着呗?

反派都不为美色所诱惑,说着不浪费子弹直接把人头翻转过去,真的太帅了。

还有反派召集大家年龄超过60岁以及有18岁以上孩子的就去死,最后人没满就上前随机挑选,这种纯恶人,真给我看爽了。

甚至没有丝毫犹豫地一枪一个,要不是剧情需要让他就不补刀男主他真能活到最后啊。

谁能想到男主从楼梯上滚下去头都磕墙壁上了还能活,甚至在即将处决男主时还能突然停电。

本以为电梯井攀岩的健身达人女能是匹黑马呢,结果刚出来就被反派一个开门杀下线了。

死得这么随便,真对不起她在电梯井爬双杠的辛苦啊。

还有女主的顶级恋爱脑操作真挺迷惑的,你是离开男主就会死吗?

用广播都要和男主见面,然后恋爱脑男主还真去了,见证女主死亡后小宇宙爆发干掉反派,合着女主活着影响你输出了是吧?

还有女主在120秒倒计时,快要干死一个的时候,圣母属性大爆发,放走1个死了31个,合着在你面前的这个是人命,其他31个就活该炮灰咯?

她怎么就不认为自己也在这31个之内呢?

关键搞笑的是,放走的这个也在31个之内,然后女主成功拿到了他的枪,合着女主就不能动手杀这个?

只能杀骚扰她的变态,不骚扰她的就不能杀?

影片最后好多个其他实验者的监控录像,大逃杀胜利者的mvp结算画面给我看爽了。

当然如果活下来的不是男主这个光环仔可能会更爽一点。

 2 ) 关于电影的几个小问题

先说说电影观感怎么样,从头到尾的电影节奏觉得挺好的,进入剧情也非常快,这点赞一个!

第一个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三个保安(在2:30左右出现第三个保安在阻挡当地员工)在检查车辆,还拉了狗子去一起。

我的问题是“检查什么”,如果只是排除当地员工的话,完全不需要检查车底跟后备箱,如果是检查武器好像又不是很严格,毕竟车内没有进行检查。

第二个问题:在5:00左右出现旧机库控制台,里面有三个人,大概二十个监控屏幕。

我的问题是“这如何能监控近十层楼的大楼”,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知道摄影机的密集程度,光是一个卫生间就有三个,旧机库控制台是如何通过这区区三个人跟踪八十个人的?

特别在中间剧情杀人计数开始,是如何准确的监控每个人的杀人数?

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想的是背后有个人员较多的监控团队,亦或者有个摄像数据AI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在乱战尤其无灯光情况下的杀人计数,当然如果监控方并不关心太具体数据的话就是另说了。

第三个问题:在20:00的时候,死了一个哈草的妹子(第一个),旁边的黄毛还在装逼的时候,妹子开始有头痛反应,紧接着三秒左右爆头身亡。

我的问题是“为何在最后主角反杀控制台的时候,并没有一点延迟直接爆炸呢?

”难道是因为距离近无延迟?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在楼顶跟一楼的延迟时间也会不一样啊?

第四个问题(不太算是个问题,算是对导演的吐槽吧):维修工的死亡安排有点故意了,年轻维修工貌似有点精神问题,外界稍微一刺激便能失手杀人,有强烈的暴力倾向,但是之前并没有铺垫这点,总感觉有点突兀。

我的槽点是“维修工为何必须最先死”,试想下如果维修工不死,会对实验稳定性有什么影响?

个人觉得导演一开始安排维修工死亡是为了消除观众对于维修工的期待,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的杀人实验中。

第五个不是问题,是槽点(这个我很想吐槽啊!

):在34:00左右,经历了爆头测试之后的巴里(也就是领导)竟然直接开始打算杀三十个人了,而且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其他人(兄弟啊,我要是有这种打算直接就去强拆武器库了,你这样无所谓的说要杀三十个人,谁都害怕啊),特别是后面还有一句坐下来好好谈谈,谈尼玛嗨啊,三十个人谁先死吗?

我们会替你们好好活着的?

第六个也不是问题,是亮点(哈哈哈,我感觉已经离题了):在62:00左右,女主拿刀准备杀男主曾经好友的时候,正好是第一个任务的倒计时,只要杀了他就能多活三十个人,然而女主手下留情了,在前面的铺垫中女主是属于很明白人性自私这个道理的,而且也好几次跟男主讲过,然而出乎意料最后却无私了一回,反而导致了随机三十一个人的死亡,这个随机死亡中很有可能包括女主自己、男主等,无异于自杀,当然像女主这种看过剧本的就无所谓了(反正老娘不会死,老娘男票也不会死,滚蛋去吧),在倒计时的最后时间里给了好几个场景,我当时甚至觉得要是有人自杀多棒啊,这样还可以演长一点,可惜没有>_<!

之所以觉得是亮点,是因为中间的反转让我觉得有起码三种可能性,一是女主杀人,但是时间过去;二是女主不杀人;三是有人自杀,这样才有意思啊第七个问题:巴里在最后一个任务里,杀人计数十一,已经是最高的了,第二名杀人计数七,其他都是一,也就是一开始他是有绝对优势的,首要目标是肯定是先杀第二名,其次再杀掉两个人就可以躲起来等待胜利了,然后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演变,巴里首先杀了性感女,杀人计数十二,第二名杀了五个(卧槽,这兄弟好猛,虽然说最后被女主杀了,但是巴里并不知道),杀人计数十二,人事主任把副手杀了(电梯挤死的那个应该算意外死亡)。

我的问题是:“在最后与男主的对峙中,巴里看到了第二名(对,我不记得第二名的名字)的尸体了,为何还要追?

”,拜托,这个时候谁杀的人有你多啊,还去追男主干屁啊,找个地方舒服的坐下来,开瓶红酒稍微庆祝下啊,你是CT啊,等待时间结束就OK了啊,当然导演肯定是不干的,得让你们命运对决啊,结果特种兵出身的巴里被男主干趴了,Orz,导演,你这剧本好烦啊,就不能让巴里躲着,然后男主不想死疯狂找巴里吗?

这样感觉没那么怪了,不过你是导演你说了算。

第八个问题:最后两个保安押送男主的时候,为什么直接这样走进来了,没有麻醉枪先来个半麻吗?

大厦里面是有手枪的哎,这个距离如果男主有枪的话,起码一换一吧,而且你们的目的也不是让男主死吧?

而是要采访他吧?

没有什么限制措施吗?

最后男主杀了库房的五个人,三个监控者,两个保安,记得我在第一个问题里写的三个保安吧?

也就是起码还有一个保安在暗处,而男主一出大门就把枪扔了,后果可想而知,而且从最后一个镜头来看,这个实验起码有近一百八十次,从这个套路来看,一年多的炸弹准备,全套防御的大厦,完全隔离的信号,为啥最后为出现这么不专业的采访?

好了,以上是我的所有问题,总结下,这部影片挺好看的,但是还是存在某些剧情安排因素,导致有点不连贯,期待下一部。

 3 ) 贝尔科实验:80人的大逃杀适得其反,并非人越多故事就越精彩

电影又名办公室大狂杀,我是被这个名字吸引的,试想一下整个办公大楼的人在玩大逃杀,那种血浆纷飞的场景,重口味的观众可以尝试一看。

但说实话除了猎奇或者寻求一点刺激外,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连幕后BOSS为什么要开展这种实验都未交代清楚,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无论大逃杀也好,狼人杀也罢,想活下去,对智商、情商、体力、心理等因素要求还是很高的。

恰好这部贝尔科实验里的人们,将精华的部分舍弃得差不多了,连主角与外派的生死战也是匆匆一瞥,不太能提起情绪和兴致。

大结局时一堆屏幕出现在镜头前,才终于有了大逃杀的味道,不知道这电影有没有第二部,如果能把故事背景交代清楚,至少完整性上会饱满很多。

一个处在郊外的豪华办公大楼,某天早上被特种士兵给围了起来,所有哥伦比亚籍的员工都被赶回了家,其他员工则照常在贝尔科公司里工作,大家像平日一样有说有笑。

一道广播彻底打破了这份和谐,现有的80人被要求进行一场死亡游戏,第一轮是半小时内任意杀死两名同事,否则都将会受到惩罚。

大楼所有出口和窗户随之被封死,运营官说这是恶作剧,他们一边安抚众人情绪一边试图查明情况,只有迈克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

每个在贝尔科工作的外国人都以安全为由,在后脑被植入了定位芯片,便于发生走失、绑架等事件时可以营救。

四人突然死亡,迈克发现是有人引爆了芯片,可被威胁之下只能默默听从。

第二轮要求死30人,大家都在做各种自救的尝试,但运营官则认为关键时刻,必要的牺牲在所不惜。

几个支持运营官的人打开了武器库,并挑选出一批人进行枪决,唯一没被聚拢的人关掉了电闸,让大家疯一般的逃散,无情互杀开始。

因为规定时间未杀够人数,结果幕后BOSS在30人基础上又多杀30人,公司仅剩16人存活。

最后一轮杀人最多者可存活,迈克在女友被杀之后彻底暴走,怒杀排名第一的运营官,成为了贝尔科唯一的幸存者。

迈克是个聪明人,他一开始就怀疑是政府搞的某种人类实验,结果他猜对了,而且他也成功击杀这些测试人员。

可当他以为解脱的时候,噩梦才刚刚开始,像极了狼人杀里的初选获胜者将进行全国大比选了。

 4 ) 最后幸存者攻略

一、保持活跃,避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在逃杀活动中,避免成为那些默默无闻、容易被忽视的人。

保持活跃,积极参与决策和行动,提高自己的存在感。

这样,即使有人试图在背后操控局势,也不太可能将随机处理目标锁定在你身上。

二、避免成为情侣或紧密团体的一部分情侣或紧密团体在逃杀活动中容易成为目标,因为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容易让敌人找到突破口。

尽量避免与某人形成过于紧密的关系,以免在关键时刻陷入囚徒困境。

三、选择有利位置,谨慎行事如果你已经身处一个较为安全的位置,手里又没有武器,建议先保持低调,不要轻举妄动。

观察周围环境,了解敌人的动向,寻找逃跑或反击的机会。

四、确保手中有武器,学会自我保护在逃杀活动中,武器是生存的关键。

尽量找到并携带武器,以便在必要时能够自我保护。

记住,你不主动伤人,但也要做好应对别人攻击的准备。

五、利用环境因素,改变战场局势当你处于没有武器或赤手空拳的困境时,要学会利用环境因素来为自己创造优势。

例如,可以关闭电源或破坏照明设备,使敌人失去视觉优势。

或者利用地形、障碍物等障碍物来躲避敌人的攻击。

六、避免成为老好人在逃杀活动中,过于善良或过于宽容可能会让你成为别人的目标。

你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和自保能力,不能轻易相信他人,更不能为了所谓的“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存机会。

七、避免成为明牌上的坏人虽然做坏人可能会让你在前期获得一些优势,但最终你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到他人的反感和排斥。

在逃杀活动中,你需要保持一定的道德底线和原则,不要过于残忍或过于自私,这样才能在最后的幸存者中脱颖而出。

八、保持信念,灵活应对在整个逃杀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找到生存的机会。

同时,也要保持灵活的思维,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最后的幸存者。

 5 ) 值得一看

我不怎么会写影评。

因为看完后想法确实挺多的,对电影本身的评价就少了。

(其实是写给自己看的。

)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到最后谁都双手沾满鲜血。

我也许觉得自己是Mike类型,不愿夺走他人的生命,我会想办法不让人们自相残杀。

任何理由,我都无权决定他人生死。

大部分人也应该都是这么想的。

Mike最终也杀了人。

如果自己真被放到如此处境会是怎么样的,我不敢太自信。

我了解的自己只是一个正常有序生活下的自己。

在正常有序的生活下,I've always been a fighter. 我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做任何事情都想做到最好。

But what are you fighting for? 不过短短一生罢了。

……Anyway, 电影确实值得一看。

细节刻画到位,节奏把握得也不错。

办公室的Idea也很新颖。

平日朝夕相对的工作伙伴到最后兵刃相见的反差。

看后也可以稍稍想一下。

但是不用深思。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

电影里面还专门做一个Experiment来证实这一点,简直残忍得毫无意义。

 6 ) 剧情部分很一般,B级部分极其平庸

贝尔科公司是几个社会学家在某NGO支持下成立的皮包公司,在一些小国(避免法务方面的问题)设立分支机构,进行各种残酷的社会学实验。

当然,这些雇员并不知道公司雇佣他们的目的。

表面上看,这是一份光鲜的工作。

高端大气的办公场所,很有一种职场精英的感觉。

公司以保障员工安全为由,在他们身上装了定位器(其实是炸弹)。

这些炸弹,也是公司控制实验的主要手段。

这一天,实验猝不及防地展开了。

公司大楼忽然全部封闭,外面还有荷枪实弹的哨兵,总之,一个密闭空间形成了。

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员工都以为有人在恶作剧。

但是,爆了几个头以后,大家开始行动起来。

一开始,男主仍然想做个好人,避免杀人。

可是,以CEO为首的几个人,为了满足要求,开始组队杀人。

结果,因为少杀了一个,实验方惩罚性地杀了31个。

这个时候,实验方又提出新的要求,剩下的人里,只有杀人最多者才能活下来。

擦,这时候好像还剩下10来个,有些员工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

但是,被关在这个大棺材老半天了,又碰上这么变态的事情,所有人都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

CEO团伙,也分崩离析,各自为战...其实,有个小漏洞。

男主就杀了CEO一个,CEO如果不死,男主肯定得死。

所以,男主必须杀了CEO才能活。

但是,CEO可以藏起来,不杀男主的。

时间一到,男主就爆。

走马观花看得,我也忘了男主头里的炸弹取出来没。

总之,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整整齐齐,CEO强迫症犯了,努力了一把,结果被男主反杀。

男主利用见实验方的机会,悄悄在他们口袋里放了炸药,手法精妙地好像是职业佛爷出身,团灭对手。

这部影片的总时长只有88分钟,体量比较小。

既然要拍B级片,为什么不把情节弄得更残酷一些,血浆泼得更猛烈一些呢。

用什么枪,直接冷兵器开战。

《行尸走肉》里弩哥的哥哥,在本片中出演了一个维修工。

这人长得就不是善茬,我还以为有他在这个密闭空间又是一个人间地狱呢。

没想到刚出场不久,就被神经质的同事一扳手砸扁了脑袋,卒。

还有那个新来的姑娘(好像是印裔),在电梯间辗转腾挪,身手好生了得。

没想到刚出电梯间,就被一枪崩了。

还有,因为体量不够,对背景的挖掘也不够。

开头铺垫了一下,同事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最终也没有挖掘。

反正大家都像狗一样,还没怎么地就被爆头了...

 7 ) 假扮科研的杀戮游戏——《贝尔科实验》

今天聊聊美国 / 哥伦比亚电影《贝尔科实验》。

片名The Belko Experiment (2016),别名办公室大狂杀(台) / 办公室大逃杀 / 别尔科实验。

本片发生在一栋偏僻大楼中,贝尔科公司的职员们按照惯例来到公司上班。

突然大楼门窗紧锁,这群职员被告知必须相互屠杀才能有一丝活下去的机会。

大家很快陷入惊慌、恐惧、错愕、迷茫等一系列情绪之中,生存下去成了他们的唯一信念。

《贝尔科实验》的导演是克瑞格·麦克林恩(Greg Mclean),编剧是我们熟悉的“滚导”詹姆斯·古恩(James Gunn)。

其实最初本片的编剧导演都是詹姆斯·古恩,不过他完成编剧后很快退出了这个项目,因为他并不像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拍摄一部满是血浆暴力的电影,并且他还在经历离婚。

滚导后来也表示,他很开心看到影片由克瑞格·麦克林恩接手并取得新进展,很期待成片效果。

本片主角小约翰·加拉赫(John Gallagher, Jr.)曾经在滚导执导的前一部电影中参与试镜,也就是《银河护卫队》(Guardians of the Galaxy ,2014),但并没有能够入选。

不过滚导觉得他是试镜过程中看到的最好的演员,一定要找机会和他合作。

这就有了小约翰·加拉赫主演本片。

当然你还会看到“勇度”迈克尔·鲁克(Michael Rooker)等熟悉面孔。

詹姆斯·古恩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本片初稿,他表示自己是在一个梦里汲取到的灵感。

其实大家也可以很明显看得出,本片的剧情很大程度源自北野武的《大逃杀》(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 Batoru rowaiaru ,2000),并且和《大逃杀》一样都使用了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的《安魂曲》(Requiem)做配乐。

影片核心就是将一群人丢进人为创造的极端环境里,逼迫他们为了生存做出选择,然后主办方还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批判幸存者的人性。

其实人性从来都是不可考的,用一个并不存在的环境背景去考验人性,得到的结果必然也是不准确的。

只是苦了那些倒霉蛋,被困在一个无解的困境中。

道德要有特定的背景条件才能实施,生产力和安全感达到一定条件,人们才会考虑道德。

在生存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活着就成为首要任务。

道德的优先级会不断下降,直到消失。

道德伴随生产力提高而产生,同样也会随着生产力下降而消失。

主办方在一个道德不应该存在的环境里,刻意测试一群人的人性,本身就很扯淡。

早在196年时,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博士(Stanley Milgram)就设计进行了一次社会心理学科学实验,也就是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

实验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他的人性能发挥多少拒绝力量。

实验结果就是,权威往往胜出。

人们极其愿意在权威的指挥下进行各种操作,哪怕这些指令有违人性。

《贝尔科实验》更进一步,直接消灭了反抗者提出异议的可能,任何不愿意服从命令的职员很快就会被处决。

主办方逼迫职员们听从不符合人性的命令,而且整个实验也只会有一个结果。

贝尔科实验其实就是借着社会心理学科学实验的名号,满足幕后主办方变态心理的一场游戏。

所有被关在大楼里的都只是可怜的小白鼠,从进入大楼的一刻起,他们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主办方给自己脸上贴金,安上了科学研究的名头,硬要扯上人性,骨子里就是一群嗜血变态罢了,和科学研究毫不沾边。

所以这个实验本身就不是个正经实验,如果本片能够多挖掘一些变态主办方的故事,整片效果会更好。

最后再借着主角之口揭示一下变态主办方的恶趣味,免得有些观众看不懂,说不定最后影片评分还会高一些。

电影开始不久,男主角迈克(Mike)从街头小贩那里买了一个玉米芯玩偶,小贩说这个玩偶能带来好运。

随着电影发展,这个玩偶在不同角色之间传递,最终又回到了迈克手中。

而迈克也就是那唯一的幸存者。

假扮科研的杀戮游戏,真实无解的人性炼狱。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8 ) 血腥版王牌特工

为什么不在楼顶放火产生浓烟引起远处人的注意呢,可比横幅有效多了。

好蠢。

明知道有监控,一个个还大声喊出自己的想法,生怕监控的人不知道。

好蠢。

躲在电梯井里面的女的,知道要躲,但躲了三次都被发现。

好蠢。

30个人爆头加上配乐,有点致敬王牌特工,血腥版王牌特工。

片子看着感觉还行,题材值得一看,但是剧情确实是没好好琢磨,当血浆片看了。

 9 ) 测试人性?有什么好测的

这又是一部所谓测试人性的电影,总觉得这种电影我已经看过好几部了。

虽然没什么新意,但是电影整个节奏剧情还不错吧。

该电影的设定是将一群人封闭起来让其互相残杀,以测试人性。

但是我想说的是,测试个毛线人性啊,有什么好测试的,明明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有些人自私残忍,有些人无私善良甘愿牺牲,有些人畏畏缩缩只求自保,不就是这样子吗?

人性进化到现在,不就是这样子吗?

要测试就该等未来所有人的人性看上去都十分善良(犯罪率也很低很低的时候),但并不知道人性的恶是否真的消失了,是否真的进化到了真正的善,这时候再测试才有必要嘛。

当然那个时候的科技已经足够发达,测试也不需要真的牺牲人命,可以利用各种技术达到使人身临其境的地步,嗯……似乎想的有点远了。

回到这电影上来,我认为就算这电影有第二部,它的主题和立意也不会比这一部有什么更深的层次。

就像人类清除计划系列一样,每一部的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故事而已。

 10 ) 把你放进去,你也许是第一个死的

每每说到这种求生(人性、互相残杀、血腥)题材的电影,豆友们总喜欢说抄袭《大逃杀》,这个段抄袭哪里,这个段抄袭哪里,第一个出来的就是原创,之后所有的都是抄袭,没新意等各种......撇开这些,直接来聊聊这部电影吧。

说到关于密室求生,put sb into some place, let them kill each other之类的题材,很多人都会想到《大逃杀》,

大逃杀 (2000)7.92000 / 日本 / 剧情 惊悚 / 深作欣二 / 藤原龙也 前田亚季电影我没看过,所以我也不好评价,看了一下剧情简介,大概就是把故事的初始发生地点是荒岛吧。

这一版的生存游戏中,便是少很多科幻元素,这是最近这十几年的生存游戏里比较多的因素;而多了很多关于人性方面的因素,拍得也很细腻,都是乱扯的,没看过。

我的观影量不算多,也就600+,能列的例子也不多,唯一知道比较受青少年们欢迎的是《饥饿游戏》系列,也是个生存游戏,而这个系列的科幻因素很多,整个世界观也从现实转换到乌托邦方向去。

饥饿游戏 (2012)7.12012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盖瑞·罗斯 / 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

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 (2013)7.42013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弗朗西斯·劳伦斯 / 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 (2014)6.32014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弗朗西斯·劳伦斯 / 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 (2015)6.52015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弗朗西斯·劳伦斯 / 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而这一版中的生存地点从荒岛变成了一个高科技人工实验棚还是什么的地方,地方大了很多,也多了很多娱乐因素,什么武器啊,补给箱啊,幕后操作啊之类的,有种玩着真人版的网游一样,RMB玩家和平民玩家的大战。

《贝尔科实验》的地点则发生在一幢哥伦比亚境内的摩天大楼内,从一开始的一些背景描写可以看出应该也是偏僻的some nowhere,一群社会学家,为了研究人的啥啥啥,影片没怎么说,只能从最后格雷格·亨利的嘴里神叨叨的几句“ 也许有天为了让世界更美好 ”之类的话推断。

许多豆友们说影片的BUG很多,而事实上,BUG可以说是很多,但也可以说不多,因为很多所谓的BUG只是影片画面里没有描写出来,或者是根本就是自己脑袋没转过来想不到的,和自己的三观不相符而推论出来的,一部影片要是将所有的细节都全部展现给观众,那该多累啊,导演不得给整个美国的人民全部看完试映再重新补拍镜头?

从最后的镜头来看,显然这个“ 国际组织 ”还在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开展所谓的实验,“ 贝尔科 ”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地点而已,具体整个故事的走向该如何,我们都还不得而知,那些整天开着上帝视角的看着影片说着风凉话的人,要是把你们放进去,也许你们第一个就死了。

还记得影片里第一个死的是哪位仁兄么?

是个妹子,在顶楼和浣熊肖恩·古恩一起抽大麻的龙套,没说过一句话,感觉是不是有点像你?

身边总有一个啥都敢做的人带着你浪?

你就是那个龙套。

如果不是你,恭喜你存活过了第一波。

第二波是谁?

是大卫·达斯马齐连和迈克尔·鲁克,那俩管道工人还是器械工人之类的。

平时你是那种遇到屁大点事情都很容易紧张的人么?

或者对自己很没信心,畏头畏尾的人么?

如果是,你也许不会第一个死,但你有可能会直接误杀曾经想要劝导你让你冷静的你的好麻吉。

你说,我可能是龙套,但运气不会差到这个地步吧,肯定可以存活很久吧.....你有18岁以下的孩子嘛?

你是60岁以上的老人嘛?

是的话,那极有可能,你在老总掌控一切清场的时候,你就死掉了。

因为现实生活中,像男主一样的人设还真不一定存在,多的是逞强英雄主义泛滥想要单挑一群拿枪的特种部队退役兵哥最后被乱枪爆头的结局。

如果你说你觉得你自己内心还是有邪恶因子在里面的,你可能会加入那群试图敲开保安武器室拿武器的人,但我想很多觉得自己能做得到为了自己的家人而杀人的人,实际上都会是欧文·约曼一类的人物,特种部队出身,老婆儿子,看似为了家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但因为看到别人被杀而反胃到吐。

如果你是十恶不赦的罪人,打游戏打多了,对人毫无情感,烧杀抢掠在那个情况下都可以做得出来,那么很有可能,你是能够最后存活下来的那个人,前提是你的心得恨,第二你得有实力,没个特种部队出身你还打不过一个200斤的大胖子。

你不服,你再说你可能会很聪明,很能够分清时势,随机应变能力强,主角未满路人之上,那么也能暂时地恭喜你一下,你可能会是那个新人梅罗妮·迪亚兹。

死里逃生了很多次,觉得自己可能自带一点主角光环,其实存粹是运气好;有点小聪明,会关大楼的灯制造混乱拯救乱世,你也有那么一部分几率会成为所谓“ 捡漏王 ”存活到最后一批,能够捡点武器什么的还能够和最后的罪人一拼。

如果这些你都不是,那你会是存活到最后的主角么?

不会的,你没有女朋友。

《贝尔科实验》短评

虎头蛇尾,詹姆斯·古恩挺有想法的,用滥的概念到他手里也能玩出新花样,人物设计是最大亮点,不刻意作死,也不过分冷静,几个小配角都相当个性鲜明;但就是没能贯彻到底,主角关于人性的一片陈词滥调还有结尾那个剧透学家等等,都是什么鬼啊,也许是编剧的瓶颈吧

4分钟前
  • max
  • 很差

没什么亮点

7分钟前
  • tamashi
  • 还行

有幾个亮點:① 遊戲規則的設定:三段,先殺倆,再加三十,最後比賽看總分。② 最後的結局,雖然說有點突然,但是賸餘的炸彈炸壞人也不錯

8分钟前
  • 鋤作田
  • 推荐

挺好的设定,两位邪典导演凑一起却拍得如此没有想象力,所以就是2-3星的水平吧。

10分钟前
  • 沙漏之瞳
  • 还行

对于一部甚至不到90分钟的片子来说节奏实在是过于慢了,而且杀的一点也不爽

11分钟前
  • Au-79
  • 较差

#失寸金#不错!血浆很多,最后公司宣传片+杀人的配合尤其有意思。可惜的是杀人方式不是很多,大概四种吧,而且绝大多数是枪和脑内炸弹,过于干脆了,希望能多一点电梯小哥的那种意外死法,当然作为一部b级,还是挺令人满意的。

15分钟前
  • 苍★☆☆☆☆
  • 还行

那是SCRUBS里的cox医生吧

16分钟前
  • 周扒皮
  • 较差

这游戏让王祖蓝来参加就行了,从头躲到尾,偷袭最后一个人就稳赢了~

21分钟前
  • 鲁大象
  • 还行

头次看杀人觉得痛快

24分钟前
  • lesley
  • 推荐

一般,给个四星吧

25分钟前
  • Johnny Fung
  • 推荐

大逃杀系列

29分钟前
  • 请回答1988
  • 还行

封闭空间,杀戮命令,同事情人之间如何相处?创意不错,但逻辑不强。

31分钟前
  • 龙皇
  • 还行

两分的人什么心态?

34分钟前
  • 书信集
  • 推荐

三星半。

38分钟前
  • 方小孬
  • 推荐

你们人类又开始考验人性了

40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挺爽的,类似的还有“隔绝”,推荐

42分钟前
  • Louis_YY
  • 推荐

想学心慌方?

46分钟前
  • 沙加之伦
  • 推荐

西装革履地杀戮也有别样的迷人感,其余内容已不觉新鲜,Greg Mclean+James Gunn两大B级片代表人物搭档却感觉除了集体爆头那段以外整体还不是很过瘾,武器的运用也太依赖于纯枪械而没有多样性地、充分地利用起办公室工具,对恐怖片迷而言大概就是用来下饭的水平吧。另外看到了好多熟脸。

50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还行

低级趣味,就不能来几个XXOO而死?

53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还行

好久没看过一部这样制作精良又过瘾的血浆片了,黑色幽默的部分做得很好。编剧/制片詹姆斯古恩的影子无处不在,戏谑的腔调盖过了导演本人的风头。主要的问题是虽然人杀欢了,但还是没杀出花来,视觉也不算突出。想在里头找深度、挖掘人性黑暗面的各位,这片吐槽的明明就是你们这群连自己在研究啥都不知道的“社会学家”啊喂!

55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