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从办公室回来,打开电视,HBO在放去年的奥斯卡提名之一《Unbroken》。
这部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编。
一个美国大兵本来是长跑运动员,在二战加入空军为国效力,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被日本人捕获,开始了漫长的战俘生涯。
大兵被安排在日本人的煤矿里做苦力,从早辛苦到晚,还时常受到日本军官的鞭笞。
搬运煤块慢了,日本兵的皮鞭从身上划过,全本已经乌黑的身体,增加了一道又一道的血痕。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战争的结束。
有一天,日本军官让战俘们洗净身上常年积累的黑色煤渣,把美国大兵们押送到临近的小河里。
美国人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末日了。
我也想象着接下来的剧情:原本清澈的河水被他们染成黑色,接着枪响,河水又染成血色。
到了最后的时刻,美国大兵们如黑色木炭似地站在水里。
突然,象征胜利的美国飞机飞过。
大家突然欢呼起来。
旁边举着枪的日本兵也放下了枪,放松了表情。
战争真的结束了。
原本面目狰狞的日本人,在此刻也恢复了原本善良的眉目。
脱下军装,他们其实都是少年,只是战争让他们变成了可怕的杀手。
我突然想起了某次失败的面试。
面前坐着一群这个学校食物链顶端的教授们,一个教授似乎不太给面子,不停地问奇怪的问题,“你这个研究有意义吗?
我看没有”“你这个研究不能改变什么,为什么还做呢”“别拦着我,我就要继续问,到底有意义在哪?
”关于我的学科意义到底在哪,我也思考了很多年。
但是我好像被激怒了,我一直在微笑,但是我的语调很高。
我说出最后那句“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我有看到有个教授露出惊讶的表情。
大概在他们的位置上,不会有人会这样和他们说话吧。
然后我意识到,我又一次掉入了面试官的陷阱。
他们只是想看看,你到底会不会被激怒。
我不记得是怎么走出那个房间了,还好没有哭,因为外面还坐着等待下一轮面试的人呢。
面试之后也有听到过一些有关那个教授的评论,很直接,很不留情面,或者想要保护自己的学生。
不过这些似乎也不重要;自那之后碰巧看了撒切尔夫人的自传,里面年轻的撒切尔曾经面试一个职位,也以失败告终,面试官给出的理由是,“This girl has too strong personality”。
这个毫无关系的例子,也成了内心的安慰;Too strong personality,曾经以为是自己的优点,其实是巨大的缺点,是不是社会真的能允许个性强硬的人存在?
我又想起来了大学辅导员说“我看你注定被社会淘汰”那句话;还曾经反复思考是否我成长的那座小城里,大家也都不曾示弱......自己如果以后成为面试官,一定对尊重那个来面试的人,不过我得先成为能面试别人的人……也许有的人就是讨厌我这样的,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这也不是第一次失败了,曾经就没当回事,这次当回事也是因为我成熟了;可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成熟的步伐是不是有点慢.......这场面试的后遗症持续了大半年,跟着我从休斯顿到武汉,从武汉回了休斯顿;从撒切尔的自传,到冯唐的小说;从早餐的麦片,到睡前的热牛奶。
我衍生出许多思考,许多自责,许多经验,许多情绪,却没有再一次的机会,来检验我是否真的学到了什么。
人生何必总是那么心想事成呢,努力了也不一定有收获,因为别人也努力了。
好在这所有的东西都停止在了这部电影里。
看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幕,我突然明白,也许以为在那个情景下,面试官只能选择对来面试的人狠一点,因为他们想选出最优秀的人,也因为,这好像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一直期待这部电影能有这样一个结尾:美国大兵们整装要回家的时候,曾经欺负他们的日本兵跑过来,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哥们对不起,当时我们是敌人,我只能选择对你们狠。
然后美国人哈哈一笑说,没关系,我能理解,现在战争结束了,欢迎你来美国玩。
喜欢西方电影,就是因为它们总是在探讨人性。
人性会有缺点,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很多人也会爆发出极端的人性。
而无论在哪种文化下,真正的成功者是能看清人性,时刻保持纯真与清醒的人。
面试官在面试时,应该有人态度好一点,有人态度差一点,所谓民间说的,有人唱白脸,有人唱红脸。
来面试的人,应该无论唱什么角,都能跟着应合。
电影的导演安吉丽娜朱莉当然不会让我随便猜到接下来的剧情。
她在影片的最后安排了一个彩蛋:故事的真实主角在八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自己心愿,在日本完成了奥运火炬接力。
周围的有许多人为他欢呼,他向日本的孩子们微笑招手。
这个战争时期他极度仇恨的国家,在和平年代也变成了友邻。
而故事的主角,脱去战俘的经历来看,也只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
看似事情真的是这样。
有些人对你不好,因为某种情况下,他就只能做出那样的反应。
某种时期过去后,利益冲突散去之后,人还是会露出善良的一面。
怎么获取这种人性的善良,也是一门学问。
既然大家都同情弱者,那么你就做个弱者吧,做个自信的弱者,或者做个骄傲的弱者。
刚去看完,总的来说能收货,IMDB上6.4的评分还是肥肠客观的。
(刚点进IMDB看了一下,评分已经涨到7了,Google屁眼人!
)我实在是个不看电影的人,有人邀才去,但本片是我自己提出要看的,唯一原因就是MIYAVI。
其实我也不是MIYAVI的粉,知道此片只是因为一篇“Unbroken's Miyavi Signs With WME”的新闻,而WME是YOSHIKI的经纪公司……Anyways,我是认真被此篇报道的配图惊到了,什么,MIYAVI原来这么帅的吗?
在YOSHIKI的短命的SKIN团的四位成员中,甚至加上借来的Ju-Ken,我最不熟的就是MIYAVI,没别的,化着妆的他实在不是我的type。
但现在的MIYAVI简直是贴着人心的帅,气质更是好比刚从Dior Homme的runway下来,时尚得一塌糊涂,有博主就评论他“outshines Jack (O'Connell) and Angelina”。
虽然他仍不一定是我的type,但仅从看热闹的角度,我也乐见这位(前?
)视觉系摇滚乐手在国际上走出动静来。
就Unbroken这电影来说,MIYAVI的确吸引了许多话题,虽然这是他的第一部真正的电影,Huffington Post早早把他排到了“最可能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22人”的第七位的位置,而悉尼首映的时期就有小报传他跟安吉丽娜裘莉有特殊亲密关系引起布拉德皮特嫉妒结果跟安吉丽娜在他们悉尼酒店房间的阳台上吵了一架。
媒体曝光方面,Daily Mail,The Guardian,Vanity Fair等知名媒体且不去说它,连New York Times(http://www.nytimes.com/2014/12/21/movies/miyavi-on-his-unbroken-experience.html?_r=0)和TIME(http://time.com/3629038/miyavi-unbroken/)也在上映前夕发了关于MIYAVI的专题文章,再加上日本右翼抵制此片等争议性话题,可以看出他在宣传过程中是一重要角色。
于是今天就去贡献了一点票房。
不过由于之前做了很多background research,再加上金球奖零提名的尴尬,我对本片并没有过多期待。
看完之后觉得达到了我的预期,是不坏的平均水准,而MIYAVI的表演,尤其从新演员的角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最大的问题无疑是没什么故事,没有高潮,情节有些自我重复,观众很容易感到疲劳。
比如在海上漂到Day 3我已经觉得“可以了吧”,抓海鸥钓鱼的时候我想“差不多了吧”,没想到一直漂了四十几天,抓了鸟又抓鲨鱼……以至于那个死去的战友都没有收到我多少哀悼,最后日军发现他们的时候真是长舒一口气。
而在战俘营的情节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重复。
当然中国长大的人早已有无限想象力,此片中家长体罚似的虐囚花样实在无法引起中国观众半声惊呼,最多在the bird突然打人的时候“ouch”一下,还要遗憾这就叫“you are enemies of Japan and you will be treated accordingly”真是寡淡。
值得提一句的是前半段闪回式的Louie的往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不过他哥哥对他大喊“if you can take it you can get it”等话实在有些沦为说教。
MIYAVI的戏份则在我这种花痴来看有些少,而且看得出也并没有挖掘过多人物内心的打算,连主角Louie都没有什么内心戏的。
不过还是能隐约看见他的郁郁不得志,所以最后让Louie举木材的时候,Louie的坚持好比在他脸上回敬了一拳,再加上此时轴心国大势已去,能看见他内心在崩溃。
这一段戏,MIYAVI表演可算出彩,表情的变化很不错,不枉他拍戏的时候压力大到吐出来了。
当然以“尿点”论,本片尿点俯拾皆是,大概就是随时出去上个厕所回来还能接上的节奏。
最出彩的点反而是最后Louie等人的真实照片,这大概就是张爱玲说的真事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放到Louie为长野冬奥会传递火炬的影像时,影院里响起了掌声,我也被感染得有些眼泪了,正如MIYAVI在访谈中所说,“everyone was smiling and that's the message”。
说回MIYAVI,现在的问题可能是,他的最核心的粉丝,从2000年代就喜欢他的人群,对于他现在这种“洗尽铅华”式的向主流审美的投诚很多是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有人挖苦说娶的好老婆。
这个人群就算他真的拿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which is virtually impossible,也是不大care的。
而被他现在良好市民的样子所吸引的普通观众,看到他当年视觉系的姿态说不定也觉得相当解high。
而可能最大的阻碍还是,因为Unbroken的题材问题,在日本存在争议性,导致最喜欢日本人在国际上活跃的日本国内对他的关注度都达不到应有水平。
对我而言,虽然直想给视觉系点蜡,但还是希望他以此为契机有更大发展,君不见RollingStone(http://www.rollingstone.com/movies/features/miyavi-unbroken-20141224)也对这位摇滚音乐人的电影出演有所关注?
在看电影之前已经看了一部分书,所以对电影的期待程度还是挺高的。
可是感觉整部电影都是导演一个人在自我感动……她捡了一些书中感人的,热血的片段,把它们拼凑起来变成了一部电影,希望电影能感动观众,但最终这电影可能更多地感动了导演自己……不管怎么说,还是觉得剧情缺少连贯性,东一块西一块的,对于主角的个性刻画和对于主角的成长只是一笔带过……四分打给这位老人的传奇经历,导演也就那么回事……
电影可以说在剧情上没有什么编排,根本分不清主线和重点,我们跟随着电影情节去看故事剧情,那就是有什么就讲什么,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故事到底想要告诉我们是怎么一回事。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个还未经过剪辑的半成品,臃肿不堪节奏混乱,东拼西凑涵盖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独立的分成很多小段,每一个小段都能自成一部电影,可是拼凑在了一起,却变成了四不像。
导演安吉丽娜.朱莉显然不会构建故事的结构,也没有从内容上做总体的安排,她拍摄的每段剧情从内容上看都是极好的,可是并排的放在了一起没有进行层次上的划分,突出不了主要内容与铺垫内容,造成了电影在节奏上的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与波澜,让人看的索然无味毫无感觉。
电影在内容方面是精彩的,是非常值得保留的,我想朱莉也看到了这一点,因为她非常看重每段故事的内容,以至于她剪辑的时候难以取舍,而将每个阶段的内容都保留下来,可是当我们回过头去整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这一切其实是按照传记的形式来进行编排的,是完完全全书本的形式而非电影的形式,而电影完全是讲究节奏与高潮的,是需要透过剧情在感情的氛围当中不断的进行扩大与升华的,带动人们的兴趣与感情才可能将故事讲的漂亮,可是朱莉却完完全全忽视了这一点。
电影运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进行了分段故事的描述,而且在这些小节故事里我们发现很多其他电影的影子,不管是《阿甘正传》也好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很可能是导演故意的有意致敬,也也许是电影主角的经历有太多情节与这些电影相类似,而显得有些雷同。
不过从电影里我们能够看出,其实电影想要突出的是被俘后所遭受的一切不人道的事情,可是导演朱莉想要在电影里体现的东西太多,以至于不停的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插入其中,开篇主角是如何成为运动员的部分显然在电影里是多余的,因为它根本就和后面的内容联系不上,即便是存在这样的内容,无非体现的是两兄弟之间的兄弟情,然而这段感情在电影里面并没有起到一点作用,相反的却是如何进入军队这段情节却变成了一段空白,让紧跟其后的战争情节显得有点突兀跟不上节奏。
而且在海上漂泊的这个故事情节上,过于浪费时间于表现整个艰苦的生活,以至于故事在表现过程中给人有点偏离主题的感觉,虽然用途是想要突出战友之间的感情,显然不断的感情渲染让电影看起来更像是刻意为之的感觉。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影片,爱国成了一个必须表现的题目,主角在被俘的日子里所遭受的一切委屈只是证明对于祖国的热爱,而成为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而且几般表现对主角考验的戏份,不折不扣的都表现出来了主旋律的节奏,然而主角和日本军官之间的关系让导演刻画的仿佛变成了一场战争版的《五十度灰》,任由被打的遍体鳞伤,却仍然上演着一场纠缠不休的爱恨纠葛。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出,安吉丽娜.朱莉真不适合当导演,无论她怎么想要为人们呈现一种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可是一旦经过她手,所有的幻想都变成了泡影,故事逻辑混乱不堪,给人一种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茫然,不晓得故事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更不知道她脑袋里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能够将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导演成让人看了感觉无聊透顶的烂片,这也许也是一种女人的任性。
往往传记片都能透过剧情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感人至深的道理与真谛,而这部电影却留给我们相当大的疑惑。
战争与梦想,承载着一个人的命运,饱受折磨与痛苦的沧桑,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竟然如此坚强,无论安吉丽娜.朱莉将电影拍摄的多么糟糕,可是故事中的主人翁却是值得让我们敬佩,他用顽强的意志证明了生命的伟大,而且用毕生的追求去完成最终的梦想,无论经过多少折磨与痛苦,他依然坚持下来,并且放下了过去而去选择原谅,是多么开阔的胸怀才能够承载那么多罪恶的事情,以至于英雄的伟大,是我们常人所不能理解的。
说良心话本来这部片子我是准备打三星的,但是看了评论区的各种声音,我果断决定给四星了。
当然不乏有打五星的人可能还会觉得我给的低,而我对电影的要求是只有绝对经典和几乎没有瑕疵才给五星,所以四星确实可以了。
好了,言归正传。
从影片本身来讲,我其实也挺纠结的,思来想去,我的答案是7.9,比综合高出1.1分。
首先还是讲讲不足吧。
看到评论中很多人多说影片过于平淡,大叙事的方式讲述,一直到结尾,好像也没什么升华。
确实,在我看来作为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的传奇故事,本来是有很多可以拿得出来的点的,可以像《阿甘正传》一样精彩纷呈,但是结果是不太尽如人意,在手法和技巧上不敢太恭维。
估计需要有些耐心的观众才能坚持看完,不过也许导演力求真实,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也说不准。
总之,剧情略显乏味,是唯一的不足,也是致命的不足。
接下来,我就要为该片鸣不平了。
每个人心中对于好影片的定位都不同,但是本人最讨厌就是恶语中伤的。
在评论区看到有人说,“不知道这片子哪好,怎么还这么高的分”。
还有说它前面像什么,中间像什么,后面像什么。
还有说它没有立意,最恶心的就是说强行黑美国,说什么美国就是打不死,还有上帝保佑。
看到这些神评,我几乎要爆发!
第一,关于影片质量的问题。
我认为一部影片的成败好坏不是你说我说就能来妄加评判的。
一部电影的艺术造诣在今天看来一文不值,明天或许它就被万人敬仰。
何况,6.8分给的不高。
第二,关于本片涉嫌抄袭其他影片风格的问题。
我想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有什么错的,抄的好了那叫本事,学不像了那也是勇敢尝试,有什么可嘲笑别人的,至少人家在学习。
昆汀塔伦提诺就曾坦言,我的电影都是抄的,可以不妨碍他这样一个鬼才的诞生。
第三,关于美国影片爱美国的问题。
原评论讽刺美国拍的电影,什么不可能到美国人那就成可能了。
什么子弹打不死,怎么折麽也不死,我好伟大啊,我是美国人,还有上帝啊………我想说这他妈是一部纪实影片,事件本是如此,何必扯些没用的。
难道诋毁别人就能抬高自己吗?
写此评论的人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沙文主义者!
第四、关于影片立意的问题。
它就是个纪实影片,你要它什么立意?
纪实纪实,最关键的就是还原事件始末,让更多的人记住它,是对当事人的纪念、缅怀、尊敬!
难道不戴高帽子的电影反而让你们不习惯了。
什么题材就有这么拍摄手法,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平淡的讲述也未尝不好。
当坚不可摧的预告片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翻拍版本,但实际上真的不是这么回事。
相对于大岛渚这种风格偏硬的影片来讲,《坚不可摧》基本上是追寻原作完成的一本电影。
而且,安朱在选角方面还真是大大的良心了一把,基本上把市面上能搜寻到的小鲜肉都搜到,就连视觉系的石原贵雅都统统收罗账中,还找来科恩兄弟捉刀剧本,不得不让人感叹安朱的影响力和战略型的眼光。
战争题材上,同是有虐囚心态,同样也是有帅哥和跨界演出的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就很容易被翻出来和坚不可摧进行比较。
但,在看完《坚不可摧》之后会发现,这两部影片虽然题材相似但完全没有可比性。
期待《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B版的观众们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坚不可摧》虽然充满虐囚情节,但是仍然处处充满着温暖的光环。
反观《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可谓更多是体现精神上的一种扭曲虐恋。
正常来讲,《坚不可摧》是本全年龄欣赏并且放在任何场所仍然不会让人感觉怪异的作品。
但《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就正好相反。
到头看来,《坚不可摧》可算是另一本类似于《美国狙击手》一样的美国主旋律作品,而且几乎完全没有刻画人性在战争中被扭曲,始终带着坚定不移坚不可摧的信仰光环和狂热光环的英雄回到祖国的作品。
相对同样主旋律的《狂怒》和《美国狙击手》,安朱用了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人性和赞颂信仰。
最后依旧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历经万般苦难幸存下来,宽恕的选择宽恕,傲娇的选择傲娇,每个人都坚持了自己的东西,到最后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其实原本应该是一个题材不错的故事,只可是影片却被拍摄的太冗长拖沓,没有战争或传记题材电影应该有的跌宕起伏。
看来朱莉只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而非一个优秀的好导演,至少目前为止。
虽然这是一部被很多人说为夹杂着“珍珠港”,“阿甘正传”,“少年派”,“越狱”等情节的电影,但该片总体可分为“漂泊于海上”和“受虐于监狱”两部分。
但这两部分的叙事都很冗长拖沓,“海上持续的漂泊”让观众感觉拍摄的好平淡无味,故事的叙事什么时候能快进几步啊?
而在监狱里不断的几出“被虐待”又让人感觉怎么没完没了的,难怪观影时坐在后排的人说:难不成就张了一副挨打的样儿吗?
”
A huge disappointment, and easily my least favorite movie this year. Angelina's self-loadedness is so apparent in this movie: she really does not have the talent she thinks she has. She tries to cover the whole eventful life of a 80-year old, which is already a mission-impossible for a 2-hour-long movie, even with the help of the Coen brothers. She should have just focused on one part of the book, namely the last part about forgiveness and tolerance. Instead, the best part is just glossed over by a few seconds. It just turns out to be a messy mix of everything: Pearl Harbor, Forest Gump, Life of Pi, and the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or so many other movies about criminal camps.
1. 角色原型是个熊孩子,之后还一直是个熊孩子。
2. 主角是熊孩子,大鸟也是个熊孩子,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不知道,但是电影里是这么说的。
3. 大多数的SM爱好者看完电影后估计都想去体验下大鸟的角色,每天都以虐美少年为乐趣的工作简直太美不忍直视。
4. 坚不可摧不知道指的是主角的信仰还是主角的菊花。
5. 观影后对小恶魔型的伴侣生活乐趣体验值骤然升高。
6. 石原贵雅在宣传片里说了一堆的东西,这些话完全不入耳被其颜值覆盖的,请点下有用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7. “创建一个集中营,抓一群帅哥进去,然后安插一个监狱守卫虐他们”这不知是多少腐女的终极梦想。
8. 虐囚的情节多是那种“我虐你但是你不能死,所以我们就玩玩吧“的心态,最后虐不爽了就干脆抽。
我相当确定这是过家家。
9. 几经虐待之后,回到家脸蛋仍然如刚去壳的鸡蛋一样柔嫩这实在让人佩服,说好了不打脸什么的竟然实现了。
10. 和《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如此主旋律的电影应该多推。
粮草奉上。
http://www.acfun.tv/v/ac1689411不过吃了也产不出多少奶,因为这捆粮草很干枯,没有养分。
作为导演,朱莉的技法实在乏善可陈。
走心是走心了,但老是这么流水账一样地拍片子,是无法让人击节赞叹的。
感觉朱莉的光亮都在年轻的时候用尽了,现在只剩温和的余光。
这个片子的结构上和《美国狙击手》一样,存在巨大的问题。
克利斯凯尔一生争议最大的是回国后试图拯救一个老兵,反而被老兵击杀这件事,从中可以挖掘东西,但影片对此事只是最后用一句字幕带过,全片都是纪录片似的讲述了他如何在中东狙杀敌人,平铺直叙,毫无起伏,让人想起索德伯格那部糟糕透顶了的《制胜一击》。
通过这个片子我看到了东木老爷子对片子的掌控力不像以前那么精准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几近失控。
本以为颁奖季,这样高手失误的片子一部就够了,没想到朱莉又犯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错误。
同样,《坚不可摧》这个片子最具挖掘价值的是路易如何原谅战俘集中营里所有虐待囚犯的日本军人,并且参加日本奥运会获得日本人民欢迎这个过程,但这部分只以资料片的形式附在了结尾,正片都在讲述路易遇难、存活,在集中营如何受苦的过程,同样平铺直叙,毫无起伏。
导演将这个过程和路易的长跑精神结合起来,我的理解是:能活到最后的就是胜利者。
这样的主题毫无冲击力。
整个片子也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
本片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片头的空中对战,声效和空间切换比较到位。
但全片也就这么一处战斗场面。
拍战争戏可能不是女人的强项,就算是强悍如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也是以个人的、细小的切入点探寻战争的残酷性。
这个片子也试图以个人的角度来展现心有多强,路就能走多远这样的精神理念,但个人认为,这个东西远没有透过战争观察人性来的震撼。
如果影片讲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路易本以为战争就是国与国的对抗,宗旨就是要消灭敌人,但经过长年的磨难,他发现作为战争的一份子,个人是不应该承受那份罪责的,所以战争结束后,他选择了宽恕,并主动去和日本军方和解,最后更以80岁高龄参加东京奥运会,将这个宽恕精神提升到了国与国的水准。
那么我觉得这个片子会棒很多。
最后,我要说观看过程中最难受的一点。
我看的是A站的资源,前面没关弹幕,好多人看到集中营军官虐待路易时在那儿吐槽,说鬼子现在认美国当爹,不敢这么造次了,这样的电影美国拍出来鬼子也不敢吭声什么的。
我觉得这么一部讲美国和日本之间的事情的片子也能看出优越感来,YY的功力也太强大了。
难道我们就不能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出发来看战争片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的,YY的只是心里有受虐倾向的那一小部分人。
就算别人没有施虐于他,他也会千方百计在心里构筑自己受虐的“事实”,以此来获取屏幕前吐槽和谴责的快感。
欢迎关注本订阅号“野评人”,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或扫描二维码。
更多文章请回复关键词如影片片名、主演名字或者导演名字。
可以到主页点击“历史记录”查看所有文章。
先是nick 接着kaya 然后jack 看着skins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当主角 我也老了
最后一分钟是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当一个电影靠字幕是真实画面来动人的时候,一定是电影本身出了问题。问题在于叙事本身缺少感情,人的意志不足以动人,但意志背后的东西确是电影没拍出来的。
作为一部电影,它并无过人之处。作为一段真实的故事,它让人唏嘘不已——当看到历经磨难,倍受日军摧残蹂躏的路易在几十年后,手持奥运火炬快乐地奔跑在日本的大街上时,一句话在我心中响起:战争就是他妈的一个玩笑!
2023-167
(5.85)普通水平/刚开始没看导演不懂为什么都在骂朱莉?可是她只是和普通男导演一个水平啊,有什么好骂的?就因为她是朱莉?神金
刚开始以为在看二战片,然后看到了少年pi的漂流,后来却是肖申克和辛德勒的即视感是肿么回事?话说路易和渡边相爱相杀的节奏又是神马情况?。。。最后却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原谅的故事,但背后的岁月沉淀也只有字幕来代替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战争真TM太残酷了,活着太不容易了~For peace!
安吉丽娜朱莉转型导演处女作,可惜国外口碑不咋地,因为没有宣传反战的明确立场,片子本身也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是很惨很坚强,那有怎么样?演了两个小时却不如真人真事本身震撼,最后影院观众集体「哇,系佢导演啊?」(千万不要坐在初中生旁边看电影听自言自语讲解分析预测剧情)
挺好看的,为啥这么低分?
Jack O'Connell真的演得很好!最后小短片里老人家看着真的很开心!好多可爱的男孩子惹(¯﹃¯)
传奇故事被拍的稀烂 小鬼子军官选了个不男不女的 看着都反胃
二战中日本迫害的人太多了!!幸存下来的人是多少不容易。
开始效果震撼,效果不错,后半部人文主义,觉得力度锐减,虎头蛇尾?
他们俩夫妻搞出来的电影永远主旋律,为了奥斯卡而奥斯卡,没劲。
没有重点的电影
这波冲着石原贵雅来的
2015年4月7日22:50:14,这也是一种人生,这里没有美国大片通常有的那种的自信,有的就是平平凡凡的人们所应该具有的最真实的反应,这就是普通的人们啊。
:)
这片剧情用一句歌词就可以概括,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不能更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