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电影院里的我很纠结,尤其是叶问想用拳脚向外国人证明中国武术不是花拳绣腿的时候,我们恰恰刚刚经历传武被打假的几年,传武的形象已经从民族象征到了花拳绣腿,再到只会王八拳的江湖骗子。
所以传统武术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显然无法轻易回答,也不是一个影评可以回答的,但是回过头来想,经历了这么多的反思和证明,依然把证明中国武术很能打作为核心思想,未免不有些太轻浮了。
除此之外,整部电影里所有的外国人都是傻逼,都是没有脑子的人,就像马路上的流浪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任何逻辑在里面,甚至连工具人都算不上,在电影里的唯一作用就是骂中国人,欺负中国人,让观众义愤填膺,给叶问出手的情感铺垫,已经有一种强行激起民族情节的感觉了,贩卖爱国情感,这招近几年屡见不鲜,但是鲜有叶问4这么过分,而且你还不能反对,因为你已经被道德绑架,不喜欢就是国外的月亮圆,就是跪久了起不来。
我感觉只有什么时候能不贩卖情感的时候,才算真正站了起来。
当然,叶问的武术指导当之无愧的足够优秀,一板一眼打的既漂亮又干净,这在我看来也几乎是唯二的优点。
另一个优点就是有了叶问的家庭戏,能让人从近乎疯狂的“狂扁外国人”中解脱出来。
看完叶问我又回去看了一代宗师,诚然王家卫根本没有拍完,剪辑的也很乱,但是就从完成度只有一半的立意来看,叶问在他面前连小学生都算不上
『叶问4:完结篇』影片背景设定为叶问因故赴美,对于现实中从未去过美国的叶问,故事上基本属于“架空”,总体走了个第二部的框架,剧情节奏紧凑、感情点到为止、打斗干脆利落,最后一战不再留手释放“禁招”后,也宣告着走向完结,片尾快闪过系列里一幕幕经典对战场面令人感慨万千。
2008~2019,十一年情怀,告别一战,而此作也有可能是未来很长很长时间里华语功夫片(武侠片)最后的荣光,不甚唏嘘,好好再见,不负遇见。
【8+2情怀分,练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情,一定要站出来。
】
上完课,在外与家人用餐,狗已经提前遛完,饭后便一起看了电影。
寻得家人意见,看的是《叶问4》。
她在旁边哭得稀里哗啦,我在旁边捂着胸口直皱眉头。
我明白像她这样的观众很多,都是朴实善良的人。
我也知道自己属于少数,是异类,需要时是可以被打倒的。
读书人毕竟是要坚持说真话的。
什么时候读书人不能说真话或者不敢说真话了,大家的处境也就不宽松乐观了。
2019年快到底了,还能看到一部制造民族对立、宣扬种族仇恨的电影大行其道、大受欢迎,这不对。
某个人怎么样,他的荣辱得失主要是他自己的,与他的家庭兴许还有比较直接的关系,但与他身处的社会,与他的国家则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某些人打老婆,能说明这个国家很差劲吗?
只能说这些人很差劲,与这些人的国家没有什么关系,只有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打老婆是对的或者都纵容这样的行为,这个国家才是恶的差劲的。
所以电影里面,巴顿赢了一场,叶问赢了一场,算是美国赢了还是中国赢了呢?
与前面的例子类似,一种武学竞技,某一派的某个成员输了,不代表这个流派输了,同样,某一个国家的某个人技高一筹或者品行不端,那是他个人的荣誉或问题。
不把个人的得失简单与国族联系起来,是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有的做派,也是尊重和在意每一个个体的前提。
在座有哪一位不希望得到平等的对待与尊重吗?
那就不要迎合而是要拒绝这种无逻辑的对接与煽情。
试图建立这种联系,灌输这种印象的导演是恶的,是为了市场可以放弃底线的。
如果哪一天,《叶问4》式的导演告诉我们,巴顿输了,不是巴顿背后的美国输了,而是作为士兵作为武士的他辜负了一个好的士兵好的武士应当有的品质和价值,因此中国人、美国人、全世界人都反对他这样的行为;叶问赢了不是叶问背后的中国赢了,而是叶问背后的那个价值那个道义赢了,是叶问代表的武士彰显了一名优秀的武士应该有的样子,因此美国人、中国人、全世界人都赞赏和鼓励这样的行为,中国便真的有希望起来了。
所以,我欣赏电影里叶问对着他的同胞追问的:胜负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也欣赏他说的:我是习武之人,喜欢这项艺术,遇见不公,我得站出来;我欣赏他在电影的后面终于明白:自己的期待不能等同于儿子的期待,父亲的爱不是强迫儿子接受他设计的人生的理由,爱他就要尊重他,在此前提下给他关心、呵护和引导,这样才是健康的亲情;我还欣赏他说的:遇到矛盾遇到误解,要去沟通去改变,而不是陷在自己的设定之中不断强化偏见与仇恨。
除此之外,电影的生拉硬扯、电影的目无常识与法律、电影刻意的扭曲与丑化、电影费力营造的畸形的民族自卑与自豪统统让我严重的不适。
多么希望,此后的内地市场会拒绝和批评这样的电影,而不是热泪盈眶泪流满面。
尽管,试图阻挡民族主义大潮的个人,都被民族主义碾压得粉碎了。
本片作为叶问系列最终章,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功夫片范畴。
甄子丹用十年时间塑造的叶问形象,在这一部当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只会打拳的武师,而是一位用自身功夫书写民族尊严的文化使者。
种族歧视作为全片的核心冲突,被处理得尖锐又克制。
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营里的那场武打对决,表面上看是一场武术较量,实则是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巴顿教官代表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他对中国功夫以及华人移民的歧视显露无遗。
叶问用拳头击碎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本片并未简单将中西对立,而是通过吴建豪饰演的华裔军官赫文,展现了文化沟通融合的可能性。
本片作为完结篇,对叶问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圆满。
从第一部保护家人,到第二部捍卫门派声誉,再到第三部保护社区,最终到第四部为华人所受的偏见而战,叶问一步步完成了从武师到宗师的升华。
本片在功夫片的框架下,探讨了文化自信、身份认同、种族平等等深刻议题。
它不只是一部关于如何打架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的教科书。
小时候很喜欢看港产功夫片。
看到好人受难,国人见欺,总有大侠出面,声张正义,痛击反派。
印象中,好像每个小男孩心里都有这样的理想,凭着一本秘笈,就能练成绝世神功,匡扶正义,扫奸除恶。
就像叶问说的,我是个练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一定会站出来。
而环顾四周,不公义的事何曾少过?
不过就算这样,人也是会慢慢长大的。
一步步进入社会,再心甘情愿,成为这曾经视作不公义的链条上的一员。
然后慢慢发现,电影里的故事,只是虚构一场,孩子才当真。
拍片的人,也不过图个挣钱,投孩子们所好罢了。
破壳,重生,去魅。
成长的每一天,都能听见梦想破碎的声音。
那不过是从前的自己,掰开揉碎,一片片再拼凑起来的回响。
再后来阅片既多,对功夫片的态度,尤其是那些高举民族主义、暴揍洋人的影片,遂逐渐由喜爱转为了不屑。
叶问放映,我也都看,但越看越觉得空虚,打斗虽热闹,但究竟可笑。
常常暗想,从中除了阿Q精神,还能得到什么呢——离了电影院,中国人也还是打不过洋人,体格如此,毫无办法。
传统武术的表现也一塌糊涂,现实约战,多是斯文扫地。
鲁迅的话犹在耳畔,告诫青年,不看或少看中国书。
而传统文化,似乎也同样中看不中用。
即如花拳绣腿,影像功夫,不过博君一笑,何必当真?
然而这些年来,历经的事稍稍多了,也饱尝了身为弱者,无所谓尊严的生活。
当年看《叶问1》时还会内心澎湃的自己,早已年过而立,失却了从虚构故事里寻求慰藉的兴趣。
却全未想过十多年后,自己还会看功夫片,而且会看这部系列的最后一部。
或者是机缘巧合。
谁知道呢。
但谁想,这一次看过,却有了些不同的感受。
没错,电影仍是套路,毕竟商业使然,从来不曾例外。
但路见不平,拳打恶人,即便是虚构,却并不是毫无意义。
人说,功夫片都是以力取胜,又不是以德服人,有意义吗?
暴力而非文明,何益?
我恰恰认为,力量的炫示,即便虚妄,仍有意义,而且有必要。
放眼而今,风云突变,国人求生海外,艰难并不亚于当初。
“中国”这个字眼,不说置之欧美强国,即便近在咫尺的港台,色彩也愈加晦暗不明。
当日李小龙“振藩”海外,自然有他的人格魅力,有其武术哲学助力,但归根结底,是有实力的根底。
不讳言力量,不避作英雄,方有当日中国功夫名扬天下。
可如今呢,谁还能堂堂正正地,为“中国”这两个字正名?
即以近年而言,寰球对抗愈烈,相互交攻。
而疫病一出,又有居心叵测者以“病夫”相羞辱。
政治角力,文明买单。
备遭丑化的,仍是国人自己。
墙内虽群情激奋,但交通不畅,不外自我麻痹,于外人有何损益?
殊不知知大洋彼岸,同样也有一群偏执之人,屡屡视外人如豚犬,见到黄皮肤就叫嚣“dirty chink”。
我辈国人,莫非想学的是这等人士?
当然,人越长大,越知道自己的斤两。
我自忖学不会神功,也做不了功夫片中的英雄,但至少,我不想做里边只会种族歧视的恶人。
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或许,片中吴建豪饰演的华裔军士可作一例——只求力行实践,绝不忍气吞声。
所以文字也好,影像也罢,都在推动所有人对“中国”二字的理解,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二字的文明和力量。
是的,力量。
叶问一派儒雅,但若打不过无理寻衅者,则风度如何,也是笑话。
赢了,站稳了,然后才谈得上坐而论道,才配得上进一步的打量。
赢得尊重固然需要文明,但文明背后亦需强力。
前者是长板围箍之桶,后者是高台累土之基。
前者是充分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
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再为《叶问4》写上一篇评论的原因。
即便这大师的传说终究不过是个神话,也值得细细思量,我们为身上所“烙印”的“中国”二字,究竟能做些什么,能期待些什么。
说了太多,也不过是电影的题外话。
港片没落,子丹封拳,叶问系列差不多是功夫片的终曲了。
按照前几部的风评给本片打分,忽而有些不忍,权且留住口下的体面吧。
言不尽意,守中执正,也是中国功夫片教给我的为人之道。
2006年,李连杰拍完《霍元甲》之后说不会再自己花精力搞这种电影了,很多人说他只是在搞营销,后来还拍了《投名状》《龙门飞甲》等电影,其实能看得出来《霍元甲》之后的那些电影他更多的只是一个演员,并没有过多参与影片创作了,类似在《敢死队》系列客串一下,更多的可能有点“玩票”性质,真的倾注心血的作品《霍元甲》的确是最后一部,也是他的作品里面我最喜欢之一。
2012年,《十二生肖》上映,成龙表示这是他最后一部玩命的电影,自此之后他的确又拍了一系列电影,也会被人拿着“最后一部”进行嘲讽,但的确这些年的电影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突破与创新,还有带新人,动作方面再也没有那么玩命的作品,也再也没有一部比得上《十二生肖》,这之后唯一我能给到满分的动作设计只有《功夫瑜伽》。
到了2019年,《叶问》系列完结了,甄子丹表示这是最后一部功夫片,可想而知以后这事儿又得被诟病了,其实我还是觉得他们说得都没毛病,用甄子丹自己的话来说功夫片是动作片的一种,他只是不拍功夫片了而不是不拍动作片了,他自己本身可能也更喜欢时装动作片一些。
其实甄子丹最常见的银幕形象的不是叶问风格,而是时装动作片里面的好勇斗狠型人物,就像《杀破狼》里面的马军那样。
叶问本身是个谦虚内向的人,他并不喜欢打架,第一部里面他平时与人交手也更多是切磋和交流。
所以最终外向的甄子丹最知名的银幕形象却是个内向宗师,就我自己而言挺喜欢这种收敛锋芒反得其成的事情。
相比我看过的黄飞鸿(主要是李连杰和赵文卓的黄飞鸿系列)和霍元甲(上文提到的李连杰《霍元甲》)等近代宗师的银幕形象,叶问更像个人,前两位都像一种符号或者神,更近乎于一种中国的超级英雄。
每一部叶问都会被打得鼻青脸肿,会住在破破烂烂的出租房内,会因为交不起房租不敢开门,会为打了自己的孩子而道歉,会变老会得病,相对叶问整个影片系列所烘托出的民族情绪,叶问本身的角色塑造实在是可以说很接地气了。
叶问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他对妻子的爱,有名句为证“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往往故事中的主角在影片中都还是恋爱状态而非婚姻状态,比如黄飞鸿和十三姨,而像叶问这样“怕老婆”的宗师形象也算是很罕见了,从第一部的照顾老婆情绪尽量不打架,到第二部的打完拳王只想回家,到第三部的放下一切陪老婆度过最后时光,直到第四部老婆已经死了几乎没有什么戏份,很多人说第四部最动人的部分是叶正录叶问打木桩的父子情,对我来说最动人的却是打着打着木桩画面突然切到的第三部结尾坐在门外等叶问和张天志决斗的张永成,一如她还坐在那里听着他打木桩。
作为一部剧情上主打民族抗争牌的电影,最终最动人的却是涉及生活现实的夫妻、父子情,这样的设定我觉得是很聪明的。
很多人一直抨击叶问系列、战狼系列过分主旋律,总是打歪果仁,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看什么电影那就是以什么为重点,非得在动作片里面追求深度虽然也可以但没必要,作品本身的核心看点就是那几段动作戏,它不太需要表达作者什么思想,这样的作品只要自己内部逻辑自治即可,日本侵略过中国、美国当年民族歧视严重,这些都是事实不是电影在污蔑,那就够了,说白了只是找个看上去合理合法的理由打一架展现动作而已,我看这些电影不是为了提升民族自豪感,我就是为了看打架而已。
一定要在动作片里面找是不是有歪果仁是好人,那跟美国电影现在一天天专找黑人或者女人主演的矫枉过正风气有何区别?
何况《叶问4》里面那个最高职位的美军将军、那个选若男当啦啦队长的老师不都是没有偏见、愿意接纳非白种人事物的美国人吗,只不过这些好的歪果仁在黑子眼里都被视而不见罢了。
这件事的根本不在于为什么一定要拍打歪果仁来提升民族自豪感,而是为什么一定不能拍打歪果仁呢?
说到动作戏,叶问系列是一贯的高水准,单论2019年我看过的电影里面我给到满分的动作戏除了《叶问4》就只有《阿丽塔:战斗天使》。
第一部的我要打十个是甄子丹的动作戏里面我最喜欢的,虐菜局总是最爽的。
后面的在自己家里打金山找,第二部在桌子上打洪震南,第三部打泰拳、泰森、张天志,第四部打万宗华、万宗华打巴顿,每一场战斗都赏心悦目。
就我自己的感觉来说,功夫片比其他的动作片更多了一种仪式感,就像黄飞鸿的白鹤亮翅,还有叶问的咏春起手式那双手不停的律动,显得一板一眼张弛有度,这是一种美。
动作片是一种暴力美学,像《突袭》这类口碑挺好的动作片对我来说暴力过甚,美学欠缺。
当然,不是说功夫片就是动作片里面最好的了,比如我最喜欢的成龙的作品中除了早期作品以外功夫片就不多,他的动作戏体现出的不是某种武术流派的美,而是一种没有很高的武功但是他非常会打,能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打的机智。
动作演员里面,相对来说继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之后最可能坐第四把交椅的肯定是吴京了,但吴京主演的动作影片数量和质量与甄子丹都还有差距,唯一我很喜欢的《杀破狼2》还是在张晋和托尼·贾的帮衬下撑起来的。
张晋目前独自撑不起来一部影片,或许也是电影资源还不会过多向这种小有名气的演员倾斜的原因。
吴樾个人感觉看上去比吴京还舒服一点,不论是《叶问4》还是《杀破狼·贪狼》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至于其他的动作明星,谢霆锋沉迷做饭不拍戏好多年,可以期待一下和甄子丹的新片《怒火》。
赵文卓则江河日下,在网大的路上越拍越烂。
还有跟着徐浩峰拍了几部片的宋洋,也是挺好的苗子。
所以我觉得暂时不用太担心国产动作片的将来,以杀破狼系列(杀破狼系列的主要导演也是叶问系列的导演)为例,甄子丹开了个头,《杀破狼2》贡献了我眼中的吴京最佳之作,《杀破狼·贪狼》则让我看到了我见过的古天乐的最佳打戏。
再如《一代宗师》里面的梁朝伟、章子怡,《十月围城》里面的黎明,都说明好的动作戏并非一定要专门的动作演员才能拍。
所以随着《叶问》系列的完结,可能断代的只是功夫片而已。
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会断代,也或许不会,但总之继黄师傅(彭于晏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属于黄师傅复出失败作品)多年未出山之后叶师傅的时代也落幕了。
叶问系列川井宪次的配乐也很好,最经典的那曲改编成了《叶问4》的主题曲《咏春》,听完散场,还是挺感伤的。
“其实,外国的月亮也并不是那么圆。
”终于拿到担保函后,叶问用一句玩笑化解了尴尬氛围。
在《叶问4:完结篇》中,这是一句很容易被忽略的台词,却是全片支点,甚至可视为整个“叶问系列”中,最重要的一句台词。
与前三部相近,《叶问4:完结篇》依然以平民化故事为开始——身患癌症的叶问远赴美国,试图帮儿子叶正获取美国某私立中学的入学资格,但该校要求,必须拿到中华总会(当地华侨组织)会长的担保函。
因叶问的弟子李小龙在美国开馆授徒,其中有洋弟子,违背了中华总会“不教洋人武术”的原则,而叶问又对李小龙的行为表示支持,使他与中华总会会长万宗华产生矛盾。
在生活中,这种普遍原则与具体经验之间的冲突,带有普遍性。
与以往影视作品中营造出的民族英雄形象(如霍元甲、陈真、黄飞鸿等)不同,“叶问系列”呈现的是一个另类英雄:他很少谈家国天下,绝不主动出手,对所有人都以礼相待,不太看重胜负或“武林盟主”地位,只为捍卫道义底线,才不得不施展拳脚。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叶问这种“不尚争”的风格,或可称为儒侠。
这与叶问本人的经历有关。
叶问出身于富家,妻子张永成出自晚清名臣张荫桓(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父)家族,虽处乱世,却始终保持着传统教养。
据叶问的高足梁绍鸿回忆:“师父特别整洁,他不多说话,但很明显,说话时很简短很完整,说话前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
他对我家里那些用人,酒楼餐厅的侍应、服务员,从来都很客气。
”在武术比赛中,叶问平生未取得值得一提的成绩,但桃李满天下,去世时,港埠同行皆为之落泪,共推他为一代宗师。
在叶问身上,展现出传统儒家人格中最灿烂的一面:自尊、善良、严于律己、平等待人、重视气节。
然而,在“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冲击下,这种曾被我们民族奉为典范的儒家人格遭遇空前困境,其中不通时变、拙于沟通、过度强调家长权威的短板,被充分显现出来,而《叶问4:完结篇》中并未回避这些缺点。
叶问拖着病体远赴异乡,自以为是在帮助孩子,却忽略了叶正的兴趣在习武、不喜欢上学。
叶问从个人经历出发,认为习武没有前途,认为孩子的反抗只是经验不足,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会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
这种自说自话、自我神圣,确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BUG——儒家强调等级观念,长辈对孩子承担无限责任,因此享受无限权力,使父辈与孩子间很难平等对话。
这种迂阔也体现在叶问对中华总会的理解上。
儒家是一种伦理至上的思想体系(李泽厚先生称其为“泛伦理主义”),一切行为必须以符合道德为前提,这就很容易走入教条的误区。
因为没有在海外生活的切肤之痛,没有饱受欺负却无处哀告的体验,叶问从儒家“有教无类”原则出发,认为万宗华等人不教洋人武术是心态狭隘,希望他们转变思维,通过推广武术改变洋人的误会。
这种想法因过于天真,很难与现实相匹配,却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令万宗华无法应对,只好讽刺道:您想教我怎么做事?
显然,叶问遭遇的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化问题:当传统失去效用时,我们是该放弃传统,一切以现实功利为指针,还是应不惜粉身碎骨,去捍卫前辈们几千年所珍视的原则?
坦率说,这是一个直到今天仍没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为更好地走向世界,不惜对传统过度否定;另一方面,在我们的心中,又有一种反复纠结、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愁。
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无法说服自己:难道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那些仁人志士,那些慷慨激昂、忠诚无畏,都已失去意义?
都与我们的人格不再产生关联?
是做传统的遗民,还是做文化的孤儿,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叶问4:完结篇》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虽然万宗华努力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化解危机,以保留最后的生存空间与荣誉感,但结果适得其反,小孩子间微不足道的纠纷,竟演变成赤裸裸的挟嫌报复。
身陷囹圄后,万宗华终于明白:“忍无可忍时,便不需再忍。
”当万宗华走上角斗场时,不再只为自己,而且自觉地承担起民族尊严的重任。
而他的失败,给了叶问一个契机,即:突破个人修养的小格局,将修身、齐家升华到更高的公共层面。
没必要强调叶问的取胜,虽然这是《叶问4:完结篇》全片的高潮,但它并不是一场正式比赛,且对手未必能代表空手道。
这场胜利的结果绝不是打倒一个人,而是改变了一个群体的偏见,使“通过推广武术改变洋人的误会”的道德设想变成现实。
换言之,叶问赢了,不等于“咏春拳天下第一”,而是意味着,以“天下大公之心,求共同进步”的儒家立场取得了胜利。
叶问所捍卫的,是站在人的立场上,不同文化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正如胡适先生频繁引用的那句名言:“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
”而这,正是儒家思想中最有生命力的灵魂。
非常赞同这样的看法:《叶问4:完结篇》是《叶问》系列中最优秀的一部。
它不仅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叙事节奏、动作设计等,且与前三部相比,更加从容。
《叶问4:完结篇》没有回避儒侠精神的短板,并通过精描叶问的转化,给出它与现代精神融合的解决方案。
在前三部中,较少呈现叶问性格中的负面因素,而《叶问4:完结篇》则更坦率:叶问在处理与儿子叶正的关系时,儒家式的内敛使他无法理解儿子,以至掌掴叶正,父子二人陷入“冷战”。
他斥责儿子,与斥责来捣乱的空手道教练,用的是同一句话——“够了”。
这种“适可而止”“中庸之道”,不仅难以跨越文化的隔阂,也难跨越年龄的差距。
这既是叶问的困境,也是儒侠精神的困境。
然而,儒侠精神还有“吾日三省吾身”“苟日新,日日新”的一面,通过与万宗华女儿的交往,叶问意识到“仁者爱人”更高于道德矜持。
爱最终战胜了骄傲,在越洋长途电话中,叶正对儿子说:“爸爸错了。
”这背后,是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表达出《叶问4:完结篇》的创作者们对儒侠精神可以与时俱进、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信心。
在影片结尾,叶问亲自教叶正习练咏春拳,并让叶正将自己的动作录成视频。
此处是向一段史实致敬:李小龙当年从美国专程到香港,想录制叶问的演示视频,在美国发售。
叶问予以拒绝,表示咏春拳是公器,不能自己拿去卖钱。
李小龙抱憾而去。
叶问当时经济条件不宽裕,其长子叶准后来说:“我家当时的生活,远比电影里颠沛流离得多。
”《叶问4:完结篇》加入这一桥段,展现出叶问淡泊名利的同时,还有儒侠精神中普遍关怀的一面。
这就可以理解,曾被误会成“女人拳”的咏春拳,为何能在全球已拥有500万练习者,与太极拳的国际影响力不相上下。
近年来,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如何,成为热门议题,连累功夫电影的影响力也在下降,体现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片面崇尚力量,一切以胜负为准绳。
这种心态的形成,与传统功夫电影有一定关系。
在亡国灭种压力下,老一代艺术家将家国情怀寄托在武侠身上,塑造出霍元甲等英雄形象,他们激于民族大义,对“东亚病夫”等符号深恶痛绝,拼死抗争。
遗憾的是,一些观众因此产生误会,以为打赢才是骄傲,忽略了传统武术还有更丰富的侧面,它本可以超越对抗,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霍元甲等大侠所处的是一个特殊时代,他们被传诵至今,恰恰是因为,他们回应了时代的具体需要。
随着时代变迁,和平发展已成今天的主流,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民族间既相互依靠又彼此竞争,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在此背景下,功夫电影是否也应与时俱进,是否也能回应时代的真问题?
显然,“叶问系列”,尤其是《叶问4:完结篇》做出了有益尝试。
它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实践入手,刻画的是市井中的人,而非超人。
作为侠者,叶问也要面对生活琐事,也会被环境、经验、偏执所误导,但只要以儒侠精神为指引,终会成就崇高。
《叶问4:完结篇》的魅力在于,通过对儒侠精神的塑造,为儒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从这个意义上看,该片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通过隐喻,我们才能明白,“外国的月亮也并不是那么圆”既不是嘲讽,也不是自闭,而是一种朴素的认知,这为日渐走向世界的人们提供了有益参考。
“叶问系列”已落下帷幕,儒侠精神却应长存。
功夫电影不是“功夫+电影”,它同样要去探寻人间之路,同样要去设想共同的未来。
惟此初心不变,则功夫电影将持续辉煌。
已定档上映的叶问系列电影:2008-12-12 叶问( 甄子丹 饰演叶问,熊黛林 饰演张永成 )2010-04-27 叶问2:宗师传奇( 甄子丹 饰演叶问,熊黛林 饰演张永成 )2010-06-24 叶问前传( 杜宇航 饰演叶问,黄奕 饰演张永成 )2013-01-08 一代宗师( 梁朝伟 饰演叶问,宋慧乔 饰演张永成 )2013-03-22 叶问:终极一战( 黄秋生 饰演叶问,袁咏仪 饰演张永成 )2015-12-24 叶问3( 甄子丹 饰演叶问,熊黛林 饰演张永成 )2018-12-21 叶问外传:张天志2019-10-24 叶问之九龙城寨( 唐文龙 饰演叶问)2019-12-20 叶问4:完结篇 ( 甄子丹 饰演叶问)2019-12-23 宗师叶问( 杜宇航 饰演叶问,常沁源 饰演张永成 ) 2020-10-08 少年叶问之危机时刻( 赵文浩 饰演叶问) 已备案的叶问电影:少年叶问1910少年叶问1916叶问1913叶问宗师之路叶问之宗师觉醒(已杀青)
从哪里开始说呢。
第一部十年前看的,还在上学。
纯粹是去电影院随便找了一个,心里也觉得靠打洋人扬眉吐气的模式功夫片又傻又土。
然而还是几次被里面的”叶师傅反杀洋人为国人出气“的剧情燃着了。
一边看的热血沸腾,一边心里暗自有点不好意思。
大概还是拍的好,技术扎实。
就像你不喜欢的美女,撩你还是会有反应。
转眼4也出来了,因为全民群嘲的三和一身槽点的甄子丹,既不关注也没兴趣。
只是刚好有空所以看了。
看的热泪盈眶。
简单说,就是你对港产功夫片的期待都能达到,然后还做的更好。
故事从叶问出国为儿子找学校,四处求人开始。
展开了:中华会长吴越的极端讨厌洋人,因为洋人一直欺负他们,自己又只有委屈求全;喜欢啦啦队的女孩在学校校园遭遇校园霸凌;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对功夫的看不起。
每一个元素都不是十年前简单的”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扬眉吐气,特别是自己也一把年纪了,观感更不一样。
了解了更多历史,包括很多美剧和电影也反应了,种族歧视是美国特别当时特别普遍的问题。
以及,最近和两个朋友聊天,一个也是认识很久的朋友,一个是最近刚认识,居然也都遭遇过校园霸凌,直到看完少年的你我也没觉得这个话题离自己如此之近。
所以,虽然不是单独讨论这两个问题的片子,但是,这两个元素在片子里出现,并不是以”我们中国人到哪都被欺负”这个态度创作的,而是以“这是哪都会存在的问题“为原则。
这也不是我个人的场外感觉,片中点到为止的部队中黑人被歧视;女学生在学校,虽然被个别人针对,但是老师依然选了她当拉拉队长,依然有别的外国同学陪她欢呼;吴建豪想要在部队介绍中国功夫,上级很和善的说让他深入了解;就是在说明确实是在这个更大的语境下讲故事。
所以看起来都是”打洋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你不一定要带入“我是中国人”这样的身份,一样可以理解人物,甚至可以更好地理解。
所以,其实影片讲得是,在一个少数族裔想要融入异国主流,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背景下,叶问的美国学校考察行。
在里面,功夫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
以功夫为切入点,讲述这么一群异乡人各异的心态。
这里面,李小龙的引入也不再是噱头,而是以恰到好处的分寸,展开了故事。
从吴越反对李小龙教拳,几条线几方人物态度一一展开。
吴越显然被美国人欺负了很多,忍辱负重建立起了中国人的公会,是保守派,也是早期建设者,虽然显得顽固,又值得尊敬,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李小龙和吴建豪是传承者和发扬者。
李小龙收徒,教武术,(片子里没提拍电影,就当做还没做到这一步),算是一个以功夫立足的火种。
吴建豪戏份不多,但反而这个人物是片子里最心思敏感复杂的。
他的积极学中国功夫,想要引入美国陆战队,也是为了自信——就是片尾叶问对儿子说的话。
就像部队中的黑人,可以想见吴建豪作为黄种人在美国部队的孤独感,所以他积极学习,介绍中国功夫进入美国陆战队,不是简单的想要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功夫,而是自己想被尊重、被认同的迫切需要。
如果说,李小龙是一个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坚定的传道者,吴建豪就是一个身在黑暗,抓住一根稻草的落难者,自己尚未学有所成,而一再看到一位位武学大师在美国人前落败,看着倒在地上的吴越时,他的难过是更加绝望和个人的,是“也许到头来中国功夫真的是垃圾?
”的怀疑。
最后的自尊和自信脆弱而飘摇。
所以有人说吴建豪的角色逻辑古怪,我反而觉得是做的最好的一个角色。
居然在功夫片里有这么细腻一个角色,然而一切又没有过渡渲染。
再说一下动作戏,其实回想起来,这上面没有特别多的花哨炫技,但是都是很好的动作戏,甚至做到了在动作戏中叙事。
吴越和叶问那场对打,吴越意识到叶问左手受伤,反问了一句后,二话不说,把一只手背在身后,叶问也心领神会没有婆婆妈妈。
两人的气度水准尽显。
而紧接着的地震躲桌底,瞬间宗师到凡人的翻转,也是这个片子有趣之处。
后面美国人发现叶问左手有伤,专门攻击弱点,也是个用心的对比——一切都是镜头和动作完成。
然后,也是一个短评提醒,意识到这场戏的有趣之处,“终极对决,叶问左臂、肋骨均受重创,看上去他快被打死了,不得不用败形脚连续踢对方要害,解围后用标指刺喉,天呐,不可能再有宗师功夫片这么拍了。
”结合刚才说的吴建豪的心态,他最后一刻的欢呼,真的是松了一口气的发泄,然而真的有那么扬眉吐气吗?
这一刻,站在台上的叶问,又是何其凄凉。
“功夫是杀人技,功夫就是研究最有效的摧毁别人的人体弱点”,那一刻,叶问和吴越隔着茶桌的斗技的从容,比武时各出一只手的宗师气度,全然烟消云散,露出了功夫最黑暗的獠牙。
那一刻,伤痕累累的叶问想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可以很多。
这一刻,还有人觉得是万年不变的“yy打洋人的民族主义”吗。
有人说,最后一场应该是李小龙出场,叶问上只是因为这是他的电影,也是没有道理。
这就是叶问的终局,片尾的李小龙祭拜,才是真的下一代人的接班。
而片中,两次获胜的叶问,没有一次是开心的。
除了上面那次,更让我动容的是第一次,在中秋大会上。
70高龄(根据片尾去世反推),妻子去世,患了癌症,儿子叛逆,在美国走投无路,看见国人混的艰难的叶问,再一次最后一刻被迫出手。
这场戏,用了短短的三场打斗,完成了《叶问一》努力做到的事儿,一个嚣张强大的外国人,善良的中国人一再被欺负,特别是那个女师傅真的打得好演的好。
关键时刻,叶问不得已出手,打败洋人,挽回了中国人颜面,好像十分解气。
周围围观的唐人街群众都热烈的欢呼,这一幕,十年前叶问就看过,然后一次又一次重演,这一次,打斗完的叶问充满疲态,茫然的看着周围欢庆的人群,然而,就像他招牌的连环碎拳,这一生一直在拼命打啊打啊,却没有任何事变得更好一点。
好歹看了這麽多部了,總想寫點什麽,但人多口雜不免爭議。
我不是單獨評價影片拍攝手法或者劇情之類的,而是講講動機。
葉問也好,李小龍也好,不見得真的很能打,它實際上是一個文化符號。
文化符號中所裹挾的,應該是文化精髓而不是民族情緒。
我一直認爲甄子丹的葉問系列有很嚴重的情緒,這種怨婦一般的民族情緒,與其説是對外展示中華文化的精彩一面,倒不如説是對内迎合我們想象中的外敵。
你看看葉問1-4裏面,任何問題到了最後都是武力解決。
很多人定要說我較真,功夫片不打架怎麽看,看什麽?
然而現實就是中國人嘴上説功夫只是强身健體,内心都渴望啪啪啪啪和人鬥毆一番,完了還要以一個逼不得已的藉口為幌子,這個模式甚至已經成爲一種虛僞的套路了。
以前拍霍元甲是這樣,黃飛鴻是這樣,陳真是這樣,後來葉問也是這樣,收皮啦!
你們看隔壁王家衛拍功夫片,有沒有一天到晚跟怨婦一樣裹挾民族情緒啊?
有沒有擺個擂臺打洋人啊?
葉問系列4部,前面中日戰爭期間面臨亡國滅種的風險,尚可理解。
後面又是找泰森,又是找海軍陸戰隊的,怎麽就這麽巧?
歧視都集中到你一人身上了?
文化符號不應該是一種宣泄,更不應該過分裹挾民族情緒。
通常我們講,但凡文化的,必是民族的,但不應該是情緒的。
在今天這個時機和環境下,你製作這樣的作品,就差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寫在屏幕上了,現在是什麽結果呢?
觀衆只要一看到中國功夫打洋人,就會立刻高潮!
這很危險。
民族情緒高漲的時候,你可以飛得很高,將來反轉的時候,也會被批得很慘。
就算你無法在文化底蘊上精雕細琢,隔壁黃Sir在得罪了造型師之後也能憑藉一己之力演出老港風情,雖然劇本很爛。
你爲什麽就不能多在文化上下點功夫,少在宣泄情緒上鋪墊地雷?
人家川井憲次都沒嫌棄你好嗎?
方才是講對外,那麽對内呢?
葉問也好,李阿達也罷,也許他們很厲害,但武師再能打也有老的一天,給後世留點東西才重要。
傳承這東西,傳到今天,結果傳出個徐曉東,我覺得很能説明問題了。
另一部廖凡主演的傳武片《师父》將傳統武術陰暗、狹隘、輸不起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當時的評價是: 此片足見傳統武術之陰暗、狹隘,活該後繼無人!
處處以規矩體制壓人,能人不得出頭,高手被逼圍攻報復,此武林猶如皇帝新衣,被人揭穿則惱羞成怒。
裝模做樣者狐假虎威聚衆壯膽,攀附軍閥官僚,自己不長進還見不得他人好,實乃腐爛至極。
有人必又稱我負能量。
此片恰恰道出傳統文化精髓斷絕根源的原因。
其實在甄子丹的葉問裏也有此體現。
比如開拳館收徒還要被其他拳師爲難收保護費,同門之間非要比出誰是正宗等等。
隔壁墨鏡王掰個燒餅就解決的事,到了甄子丹這邊就要大動干戈一番,實在俗套沒品。
梁朝偉由個人境遇變遷轉至時代境遇和武林群像的演變,雖然老王免不了要犯風花雪月病,但文化上夠格了。
黃Sir 雖然得罪造型師,又揀了個爛劇本,尚且能當風物志觀賞,飯後剔牙尚有餘味。
廖師傅很真實地做了個小人物,真實到有些反胃,在刀光劍影中帶著一身本事和無奈歸隱于世俗,但經得住人夸。
周星星沒啥文化但會搞笑,而且是很認真地搞笑,既坦誠又直白,這份執著讓人心甘情願補票房。
甚至殺死比爾也帶著相當的敬意爲您做了西方視角的文化展示。
而偏偏有人,他就是動機不純。
可能是葉問很忙,沒時間細想吧。
其實要收官,第一部就可以。
本來不想寫這東西,拍了四部還沒長進,你打贏打輸跟國家民族有什麽關係,滿腦子生意。
靠插眼踢襠打贏 MMA 就説明你很行是嗎?
片中唯一會打的兩個還變成龍套。
七十几岁的样子,还是过于硬朗了。还是老一套,跟几十年前踢烂东亚病夫的陈真没什么两样,倒是几十年来一直都能爽到大陆观众。我妈就很喜欢。我不行。
叶师父出国旅游,观摩李小龙打洋鬼子,揪鼻子扯耳朵中二阿飞,华人商会家具装修,中秋佳节断人肋骨,军营单挑笃喉插眼……能三部曲终结掉多好,动作设计了无新意,基本都是摆架势单挑了事,狗尾续貂炒冷饭看着有点难受
没有上海堡垒好看
二刷,肉眼可见的编不下去了。绝对是属于非常典型的“为屌丝撸管”的那一类电影,并且在这部电影里充斥着行尸走肉的僵尸,却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人”。
这个系列也该终结了,越往后疲态尽显,都2020年了功夫界的自信心还是在于怎么干倒老外,没有半点精进和创意,终结篇的故事也是糊弄,身患癌症的叶问借着对儿子未来的着想,去国外为其铺路却意外解决了地方势力和华人武馆的纷争,连带出种族歧视的实情,在格局和力量面前,武馆坐镇和会长都被描写成饭桶废物,一个个被“偏见”打的断手废脚,唯有咏春正宗的叶师傅为国人讨了回些许颜面和尊严,这部强行续尾的终结篇,故事严重缩水,生硬制造冲突,幼稚塑造反派,国家矛盾和偏见歧视被放在一个武力解决的小格局里,简直是,无聊做派的英雄主义,浮皮潦草的种族争议,只给人物传记添了一笔,但它既没宽度也没深度,李小龙是物件摆设,袁和平武指千篇一律,一边庆幸这个系列终于完结,一边又隐忧功夫片会不会就此没落。★★☆
歪嘴寡言的打人机器叶系服,在美国抢了李小龙的打戏,终于和病魔一起结束了续集。周小飞八卦出身搞了几下形意,吴樾八极出身搞了几下太极。把人撂倒后搞日字冲拳这个,看着有视觉效果,恐怕误导性很大
超出预期的打戏虽然剧情还是难免不了瑕疵.仿佛整个华人界 除了叶问 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但是这个系列算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没有狗尾续貂.值得鼓励.祖国如果不强大.一介武夫不过也只是一个浪人.那一代的人 值得尊敬.
傻蛋一样的片,文戏零分就罢了,动作指导也没带脑子。甄子丹也老了。
到此为止吧,已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模式照搬叶问2,情节粗放+强行收尾,编不下去了一场打斗全都解决了,港片通病。又把个人强弱上升到阶级层面,但观点很割裂,一方面练武是要与啦啦队同台表演,另一方面还要代表民族分出胜负,这不是闹呢,感觉这是编导的高级黑。动作场面依然是最大看点,叶伟信调动观众情绪的功力十足,让几场对决热血贲张,观感起码不错。PS,李小龙的角色是客串,但在故事层面上是错位的,依照情节安排,最终一战应该小龙哥上才对
电影属实精彩,但对这个系列的感情真的是复杂:导演鸡贼地用了年代感去稀释近来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把一切怨念、歧视以打架解决,也丝毫没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但好在打得好看啊,传统动作片的日渐式微就像是垂垂老矣的叶师傅,老当益壮,最后取胜的还是靠的杀招—-这就像是武生们用影像去证明了自己依旧能打,依旧能赢。博纳用这一部去塑造的李小龙像是在给同样自己出资的好莱坞往事赎罪一般:历史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民族情怀来当作出气筒对于观众情绪的拨弄来说确实有效,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远比战狼之流来的舒服得多。看着片尾打桩的丹哥,突然鼻子一酸—-十年前还是和家里人一起吃着晚饭看的,现在却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离家愈发的远。叶师傅也彻底地老去。总而言之,作为动作片的最后荣光,手抖四星,绝对没得问题。
《葉問4完結篇》更多的是民族氣節,中國人的武術精神,甄子丹一如既往的沉穩、內斂,這部也是他最後一部武術片,讓海內外華人振奮人心的電影。心有正義自無畏,勇立潮頭敢擔當。海外華人要互相幫助,團結一致,才不會被外族輕視挑釁。
走出电影院,我爸说了一句“我们是不是应该看另一部电影…”一个那个年代过来的中老年人都没有一点儿共鸣,剧情咱们就直接不提了,反正跟前三部基本就是异卵双胞胎。我承认,打戏很好看,整体节奏也不垮。可故事都这么乏善可陈了,再硬的拳头又怎样呢。说真的,这种剧情放在十年前是顺应时代的。而现在…就好像一个本来可以正常挺胸抬头的人,还故意用手撑着自己腰,假装理直气壮。太蠢了。
看哭了。作为动作片迷,看得振奋又无限落寞。越回味《叶问4》,越觉得它像是一篇祭文,香 港功夫片也许真的就此落幕了。这不是一句虚言。要说功夫片,《叶问4》基本是如今能拿得出手的最顶级配置。上回做出那么大阵势还是《一个人的武林》。一众武师托起了武痴封于修这个形象,他为见高山陷入疯魔,只有对决才似活着。这是武行人的心志。而叶问恰恰相反,拖着病体出拳,也映照了当下功夫片的生存状态。甄子丹的表演很好,一直是颓态,眼神几乎都是耷拉着的,少见锐利。而这种「弱体」恰恰反衬出招式的硬朗、利落和劲道。抛开这些情怀部分,剧本写得也够细密,打斗给足了理由,是动作片里的佳作。
前三部只看了一部,也记不太清了。第四部的叶问明显的宗师一代的儒雅与沉练,最后本应手术化疗却仍被卷入腥风血雨。去过佛山祖庙看过叶问最后的录影,电影拍出来不及真实的十分之一吧。
跟第二部一样的为了民族尊严
我求求你了,9012年了,咱能不这么意淫了吗?能不这么Mind Fuck了吗?最看不起黄种人的就是这片导演和编剧吧,硬生生的歧视出了4部。你连黑人都编进美国警局了,都进海军陆战队了,还天天找黄人事呢?你自己信吗?感觉我的9年义务教育收到了奇耻大辱。这部武打场面也实在过时了,完全是上个世纪的东西。感觉自己被硬生生强奸了2个小时。幸亏是最后一部,这是这片给我带来的唯一的好消息。
没什么好说的,打戏非常精彩!小处父子亲情演绎细腻,大处民族尊严荡气回肠,可见剧本是编剧们精心打磨过的,为叶问这一系列画作圆满句点!叶问系列从第一部的惊喜到了二、三及外传让我逐渐失望,竟然这最后一部足够惊艳好看,实在不可思议!
比想象中好一些,好歹有3衬托,武戏更真一些,文戏更少一些,以及……影厅更新了杜比环绕声设备(够。叶问已从中华功夫进化为自由搏击。除了叶问那帮师傅没几个能打的细思恐极。李宛妲这短发剪得比长发萌。工具人吴建豪全程自带摄像机。此系列也算是落幕了吧。
主要是拍的无聊,尤其去美国这块,子女教育、种族歧视和内部纷争拐来拐去让人摸不着头脑。美国人可以说强行“反派”,而且耍着空手道说“你们这群黄种垃圾!”蛤???唯有权力结构可以琢磨下。李小龙那条线跟《好莱坞往事》差不多吧,街头混斗,只不过前者打赢了,后者打输了。袁和平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套招太假,虚假输出,所以华语动作片真的越来越没看头。无论如何,恭喜叶问终于结束了他在这个系列里作为工具人的一生。
不满足,说是叶问的终结篇,但是要捧的女星、太极、李小龙抢了太多戏~结尾整个一网友混剪~大IP怎么卖情怀,还得学啊,今年就不少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