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我认为第一部更好看。
第一部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背景交代,建国初期,刚刚推翻了国内三座大山、翻身当家做主的中华儿女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当然是选择打过去,保家卫国,就如电影中所说,刚分的地还没捂热别人就要抢走,我们绝不答应!
我们选择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捍卫未来的美好生活,所以志愿军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哪怕奔赴他乡作战也在所不惜,奔着这股劲,哪怕我军装备不好、补给不足,也依旧坚守阵地完成任务,这种精神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但第二部上来就把美军的机场炸了,看起来很爽,但不真实。
之后炸水门桥时过多的篇幅放在一定要炸桥成功上,志愿军多么多么不容易,但没有交代水门桥的战略地位、形状结构、艰难程度,上来就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炸桥,观众只看到了各种爆炸场景,云里雾里,影片所表达的意义根本无法体会到,甚至我根本不知道水门桥长啥样,炸它的价值何在?
特别是炸桥时彰显美军的“愚蠢”,虽然看起来很爽,但真的不现实。
我只感觉志愿军这里打那里打,毫无章法,也不知道整体计划,感觉人打没了就悲壮了?
并且第二部血腥程度比第一部更甚,建议不要带太小的孩子去看,战争场面逼真和呈现效果不错不代表影片很好,电影是要讲故事的,说实话,最后美军逃亡志愿军欢呼我不能产生共鸣,因为电影没有铺垫这种情绪,明明桥没炸成,美军还跑了有啥值得欢呼的么?
我可以理解是赶跑了美帝国主义,但电影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所以才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部影片我哭了几次,都是献给千玺,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指导员咬着半张照片赴死和万里孤单一人等大部队以及报数的时候,实在是太可怜太悲壮了,如果整部电影都能如此,努力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人物精神和情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场面和不现实地追求“吊打”美军会更好。
大家都知道敌我力量悬殊,但志愿军也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就是靠着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有今天自己屹立在世界东方。
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弘扬中国人的精神比盲目追求大场面要更符合受众的需求,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有共鸣,毕竟国家越来越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也与有荣焉,面对打天下的各位英雄烈士们我们也是心存尊敬与感激之心,很可惜水门桥没有做到。
起了一个大早,赶着看《水门桥》。
这部电影以一场小型战斗为主线,采用写实的方式描绘交战双方,渲染战争的残酷。
比《长津湖》更精彩,更惨烈,更震撼,更悲壮,更酸楚,更令人潸然泪下,几乎在座的所有观众无不泪流满面。
七连仅硕存一人,全军覆没。
尽管最后没能完成战斗任务,他们当之无愧一代军魂,一代军神。
👍👍👍
我讲个故事,我姥爷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侦察兵。
他住在黑龙江巴彦县西集镇徐大厨屯1950年参军,到了朝鲜因为会朝鲜语所以当了侦察兵。
有一回他们连队在窑洞里待命,水已经没了,连长派我姥爷去弄点水回来,我姥爷走了几十里的路,找到一户朝鲜老乡家打了水回来,距离窑洞还有几里地时候美国飞机来了,他赶紧趴下了。
飞机炸完走了,他回来窑洞也不复存在了,一个人只活了他一个人。
后来找到组织。
他加入了别的连队,再后来他负伤了认识了我爷爷,爷爷是军医。
《长津湖之水门桥》推荐指数三颗星:1、没有林超贤的《长津湖》是没有灵魂的;2、徐老怪真的老了,拍得不灵了,跟《长津湖》比差太远,一个人的力量还是薄弱,而且也是其不擅长的领域;3、过于侠骨柔情,情绪、人心、气氛、渲染的状态给得太满了,最后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了,不感觉感动反而觉得拖拉,没有起到升华的作用反而成了鸡肋;4、没有看过《长津湖》的,这一部看起来有些点会难有共情的状态,影片倒是起到了另一个说明作用,就是核弹、航天、军工等强国项目的必然性,就像健身房的广告语:我的强大,不是为了欺负傻叉,而是让傻叉能和我好好说话;5、春节档非必须必看的作品,可以等视频平台的播放,不要被台头唬住,单位包场可以选择,家庭不建议组团,最后,祝愿世界和平。
QJ
仅评价电影。
音乐渲染过多,战争的残酷不只是用死者的数量和姓名来体现。
节奏上把握较差,略显冗长,缺乏紧张感,因为这两年同类片子很多,血肉模糊或是死亡的桥段已经不会给观众那么大的冲击力。
处理得比较好的是眼睛逐渐模糊的指挥官,主观镜头可引起人的共情。
人们对死亡的静默和缄口不言胜过眼泪和言语,这一点的处理胜过上部。
融化的雪烧起了火焰,顺着山坡滑落下来,他亲眼看着千里又化成雪水。
喜欢结尾的少年视角,过去的战争,是我们可以望见却永远无法真正抵达的沉痛与创伤,他在万众欢呼中没有做声,回到战场抓起一扑黄土,又扛起枪回到了故土。
“特别特别好的石头……”这一段万里要是再多说两句,还向跟哥哥说话一样,“特别特别好的石头就是要XX”,贫嘴两句,那一刻他还是有哥哥保护的少年,没有选择隐喻或说教,然后再情绪递进“哥,我特别特别想你。
”最后转身,坚毅地走回家,更立体,又做回了那个已经成熟的人,意犹未尽。
本以为又是借着主旋律来圈钱或者故意煽情的片子我对于长津湖第一部就是这种印象我方战士就必须在艰苦条件战斗埋伏的人就必须得冻成冰雕美军就必须装备好有优势最后我方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完成对美军的反杀最后美军队长对我国军人刮目相看这套路已经被国内各种主旋律作品用烂了审美疲劳长津湖第一部确实给我这种感觉,各方面做的都算不上完美,虽说确实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的爱国热情,目的达到了但第二部,绝杀刚进影院没有想到第二部会给我如此之大的震撼以至于我出了影院站都站不稳演技满分分镜满分配乐满分特效满分节奏满分剧情也满分,文戏更是不谈,满分每个战士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战斗 守护身后的祖国祖国高于一切,身后的那片土地绝不允许他人侵犯长津湖第二部把这种坚定和决心演绎的淋漓尽致最后七连报人数的时候实在绷不住,哇的一下哭出来了上次看电影哭这么惨的时候还是看游戏人生零长津湖第二部各方面都做到了完美,看完内心不仅仅是激发了爱国情怀那么简单。
这个系列也不仅仅是激发人民内心的爱国情怀,提醒中国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和平生活那么简单。
好久没看过这么让人意难平的影视作品了第二部直接锤爆
看着影片或许会觉得战士们实在是太难了,战斗实在是太艰辛了,但实际上的水门桥战役比电影拍出来的更艰巨,牺牲更惨烈,水门桥这一战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的志愿军也确实是不负所托一次两次三次成功的炸毁了这桥,然而当时装备的巨大差距那是碾压式的,美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还有小日这个基地让他们近距离空投,即便这样,最终也对战争结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管过去七十年还是一百年还是多少年,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些最可爱的人。
上部的延续,作为主旋律献礼片,从整体完成度上来讲是合格的,对于这样的片子其实不用有太多的期待,从一开始就基本能够知晓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结局,在各种规范性的影响和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下,拍一部这种题材和作为任务课题的电影,也就只能如此了。
影片的人物如前作一样,我方几乎全部脸谱化处理,全员热血正义无私无畏理想主义,战斗场面依然大制作,视觉效果的呈现可以配得上大银幕的水准,煽情桥段仍旧很多,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超神发挥在片中也有所表现,这些套路化走流程的操作,可能还是可以让很多人心潮澎湃、感动泪流,内心无比震撼,但在当下这个时代,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来讲述一场战争或一次战斗,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怀念,但复杂而真切的感情、丰富饱满的人格似乎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起码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这部影片看起来是乏味的。
题材不多说 各个方面纯纯二流水平 我的评价是不如不拍 看的人已经对这类题材的反感 首先拍不出那种纯正的热血和感动 部分有些小尬 其次是带有私人色彩 还有最后那一幕在海边嘲讽美军 导演是蠢逼么 拍摄技术确实成熟 剧情方面简单易懂 但是没有什么新东西 缺少了很多细节 转场细节 人物表情刻画啥的舒适有点刻意 这易烊千玺我是不知道加进来干嘛 好圈钱是一回事但看不出有什么剧情主导作用反而多了一些些影片的稚嫩 和一些老作品差的有点远 简单来讲现在主旋律就是bgm加壮烈加抒情 包括且不限于烈火英雄 战狼 中国医生 ….
本来是不打算看水门桥的,最后还是陪着爸妈去看了看。
看完片头的一瞬间突然感觉拍水门桥的意义似乎可以在这一段片头里完全体现了,换句话说,水门桥只看个片头也就够了,如果这一点当时在看第一部的时候就能悟出来就好了。
看着银幕上一幕幕闪过导演、主演、出品、制片、监制,那种中国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态度便不言而喻,它一定程度上映照的也是那段历史里中国军人的精神与态度。
它企图想要达到的教育意义在如此用力的阵容里也显露无疑,我们确实感受到了。
想到这里,电影的内容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不想评判它好坏与否,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的,所以从电影的角度去评判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只是想到之前有看过一则消息说2020年之后已经有四五十部主旋律电影提上日程,不免有些失落和担心,当诸如此类的电影被当做指标、任务、方向、趋势之后,被消费的不只是普通观众的情怀,也有行业资源,到最后普通观众和有关从业者的热情和精力会不会消耗殆尽,很难说的。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其实已经逐渐应验了,只不过是时间和程度问题。
不过还是希望即使在目前这种环境下,依然能有好的电影出现,无论是不是近几年所谓的主旋律。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有可以把天平两端摆正的作品出现,那就真的竖大拇指。
这就像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写的时候,但总有人或角度刁钻,或文采过人,或不囿于所谓的命题。
同时也希望那些主旋律之外仍能得到不错资源的,以及海外市场的作品可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毕竟公平竞争才能体现出格局和自信。